小学数学简单教学计划课件有哪些内容?

作者:左昌涵时间:2023-07-18 01:02:43

导读:" 小学数学简单教学计划课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字认知:通过课件展示数字图案,教授学生数字的读写和认知。2.数字运算:通过课件展示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数字运算。3.数量关系:通过课件展示物体的数量关系,例如比较大小、多少减去多少等,让学生理"

小学数学简单教学计划课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字认知:通过课件展示数字图案,教授学生数字的读写和认知。

  2.数字运算:通过课件展示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数字运算。

  3.数量关系:通过课件展示物体的数量关系,例如比较大小、多少减去多少等,让学生理解数量的概念。

  4.图形认知:通过课件展示不同形状的图形,教授学生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5.空间思维:通过课件展示平面图形的变换和立体图形的展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6.逻辑推理:通过课件展示逻辑推理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7.实际应用:通过课件展示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8.互动游戏:通过课件设计互动游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9.总结回顾:通过课件的总结回顾部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数学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以上是小学数学简单教学计划课件的一些主要内容,通过合理设计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课件(5篇)

  【#课件#导语】件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本人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化为准。

  好的课件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课件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下面就由为大家带来小学数学教学计划课件,欢迎各位参考借鉴!。

  

1.小学数学教学计划课件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全班共有学生74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但接受能力还有待提高,学习态度还需不断端正。

  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

  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学生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式,理解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理解多边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的笔算和简算。

    2、使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会解简易方程答猛。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公式。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历喊公平,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清烂桥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措施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多创设学习情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6、给特殊群体更多的关心与爱心,因材施教,分层次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2.小学数学教学计划课件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教材编写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三、教学建议

    1.克和千克的认识。

    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解决问题。

    教材第87页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如让学生调查家里买的苹果和鸡蛋的质量和数量,并推算一下大约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大约多少个鸡蛋重1千克。

  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给的素材提出一些计算的问题。

  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应给学生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

  如在教学教材第87页“做一做”中第2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活动。

  在小组内活动时,依次出示大家带来的物品,让每个学生都先估一估,记录下来,再选择合适的秤称一称,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教时分配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

  

3.小学数学教学计划课件

  新学期的工作已经开始了,展望本学期,为了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扬优点,弥补不足,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拟定如下计划:

  一、学生学情分析:

    一学期下来,两班学生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

  但是还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尚缺少主动与同学交流的习惯。

  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观察物体,图形的运动,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二)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每种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或几何体的形状图;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平移。

    5、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认识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7、经历从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措施。

    1、本学期,我将继续认真担负本职工作,备好每一节课并针对班级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工作。对学生的评价力求讲究策略,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的熏陶,情的感染,保证学生健康地成长。

    2、认真对待本学期自己所选单元的教材解读工作,备好单元中的每一节课,再积极与同组老师交流,并进行及时反思,真正领会教学设计意图,提高驾御课堂的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3、本学期继续进行学校《走进生本,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课题研究,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在课堂上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堂上注意学生课堂习惯的培养,包括坐姿、写字姿势和学具摆放。

    4、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6、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用“放大镜”全面细致观察,如果发现其闪光点,就因势利导,当众表扬,充分发挥其能力,使他感到集体的温暖,激发他们的兴趣,鼓舞他们的士气。另外除了对后进生进行一般的课外指导外,还需为他们组建“结对子”小组,使他们渐渐地对学习产生兴趣,树立自信心,逐渐养成自己爱学习的好习惯。

    7、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四、业务学习

    作为年轻教师,我要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利用业余时间,每天保证至少半小时的读书时间,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在读书中成长,提高自己运用科学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教学工作的经验撰写经验性文章,借此使自己不断成长。

    总之,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地踏踏实实工作,向同组老师学习,积累教学经验,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4.小学数学教学计划课件

    一、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每节课都做到“有备而来”,认真阅读教材、教参,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编者意图,每个知识点在全套教材的地位及其与前后相关知识联系和衔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起点,确定每节课的重难点。

  其次是努力做到每堂课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最后,每节课都事先准备好上课所用的东西,注重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每节课都留有一定的时间供学生练习巩固,验证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当堂解决。

  为了提高计算速度,每节课课前花1分钟时间让学生诵读乘法口诀和20以内进位加与退位减口算题。

  二、关注全体

    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在我们这样的大班教学中,最难兼顾的是学优生的培优和差生的辅导。

  因此,努力在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中关注他们的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差生创造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为学优生提供思考空间;在课堂练习中,对学优生提出有挑战性的要求的同时,加强个别辅导,不让差生掉队。

  加大对后进生的辅导,不仅是知识上补缺补差,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学习方法的指导。

  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让其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巧用奖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学生进行两种奖励机制,个人奖励制和小组奖励制相结合。

  个人用集小贴画对表扬信进行奖励。

  小组之间的比赛,针对各种项目的积分、评比,如纪律、卫生、作业、背书条、发言、路队、课间操等,对小组进行加分和扣分。

  每月一总分,积分第一名的小组可免一次作业,积分最后一名的小组要加作业。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

  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5.小学数学教学计划课件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用除法计算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综合应用乘、除法计算的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二是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本单元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具体情境引出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课题。教材通过一幅学生熟悉的“欢乐的节日”的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2.向学生提供独立尝试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机会。

    3.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

    4.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一般要经历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只需一次努力就能成功的概率是很少的。

  同样的道理,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只需通过一次计算就能得到结果的概率也是很少的。

  因此,引导学生根据相关信息解决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成了本单元解决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2.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倍”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先前经验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时,应采用有效方式唤醒学生对以上知识的回忆。

    3.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他们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

  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4.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活动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

  操作活动可分两段进行:(1)由具体到抽象的操作活动。

  (2)由抽象回到具体的操作活动。

  四、教时分配

    本单元可用9课时进行教学。

小学数学课件(精选5篇)

  【#课件#导语】课件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的重要教学环节。下面是的后续更新吧!

  

1.小学数学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燃亏迅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幻灯片播放正方形、长方形图片,吸引兴趣

    2、在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由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你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二、实际操作,验证猜想

    1、观察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你有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同桌交流。

    2、操作验证(1)拿出自己的学具,用自己的办法验证。(2)把自己的猜想和验证向小组汇报。

    3、反馈(1)对长方形的边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比等)相机教学“对边”。

  指一指长方形的对边在哪里,一个长方形有几组对边?长的一条边,请你给它起个名字,你会叫它什么?短的一条边呢?(2)对长方形的角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等)(3)正方形的边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正方形的边你会叫它什么?(4)正方形的角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4、归纳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练习:

    1、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再把这个长方形变成一个正方形,再说说它们的特点。

    2、在书上p64第7题的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再说说小青菜提的问题。

    3、完成书上p64第4题。

  先自己拼一拼,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再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4、思考: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的正方形吗?

  三、课堂小结

    向同学们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习题

    2、把不理空碧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2.小学数学课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和学习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及重要作用,体会教学来源于生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看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得到提高。

    3、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调查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整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皮此 2、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观察主题图:同学们都参加过许多课外活动,今天教师带你们去科学宫参观科技展,去的同学很多,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参观人数情况,我们根据收信到的人数制作一个统计图。

  二、合作学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数据,独立完成参观科技展人数的条形统计图,

  2、根据这个(教材108页图)条形统计图能发现哪些信息?提出

  问题:①哪两年参观人数相同?(答:xx年相同)

  ②哪一年参观人数最多?(答:xx年)③哪一年参观人数最少?(答:1998年)

  3、引导学生说出完成统计图注意事项,老师再补充:

    ①必须有标题名称,名称中要简要明了地说出内容和地点,标题下要注明统计内容的时间。

    ②横轴、纵轴表示什么要标清楚。

    4、除了会完成条形统计图,还有其它画统计图的方法。

  三、今天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1、观察109页折线统计图

    2、启以引导:看看这幅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同桌交流。学生说:折线统计图有格子;有点,还有一段一段的线。

    3、边讲解折线统计图画法。

  ①让学生明白折线统计图是通过描点连线的方法画

  ②相同点:都能看出数据多少

  不同点:表示数据方法不同,可以看到每一部分变

    化趋势,能看到整体变化趋势。

    ③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特点;哪种统计图更好。

    强调告诉学生:1、象今天这样用曲折的线段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统计图是折线统计图。

    2、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还能通过数量反映某一种事物变化的趋势。

    3、两种统计图各有各的优点,生活中根据我们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巩固练习:

    1、完成110页例2及做一做。

    2、让学生去调查家庭上半年用水情况并制作出统计图。

  小结:

    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学会折线统计图画法和特点,懂得它在生活中有很大作用。

  

3.小学数学课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导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3.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

  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吃了多少个?”,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并验证、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方法,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状态。

  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加深了对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

  】。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回顾一下,的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预设:生1:按照加法计算=(个)。

  生2:(个)。

  师:比较一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 2 2和2×3都是在求什么?预设:有多少个。

  2.归纳算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单?那么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说出: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3.先约分再计算的教学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与这里的第二种算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明确了自主探索的方向,使得对算法的感知上升到理解。

  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为什么分母不变,只用分子与整数相乘”这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多次追问,适度引导转化,促进学生的理解。

  对于“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的教学,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

  二、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例1“做一做”第1题

    师: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例1“做一做”第2题

    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强化算法,突出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4.小学数学课件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内容进行如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本节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的实际问题,与上一单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因此我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二.学情分析:

    我跟班上来的,对我班学生也比较了解,我班有47名学生,人数比较多,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与其他学生差异较大,对数学学习缺乏信心,积极思考的习惯有待于培养。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关注更多的是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难点:

    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五.教学准备:

    PPT课件、尺子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第一关

    找出下面题中的单位“1”,并写出数量关系式。

    (1)白兔的只数占兔子总只数的1/3。

    (2)甲数正好是乙数的4/5。

    (3)男生人数的5/6恰好和女生同样多。

  2.第二关

    阅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根据测定,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重有35kg。他的体内水分是多少千克?

    3.师小结:同学们对于运用分数乘法来解决问题这一块内容掌握的真不错。

  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运用分数除法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

  二、探究新知

  (一)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出示例题: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28kg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成人的信息与问题有关系吗?

  (二)画图分析,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每当遇到这样的题,我们常规作法是什么?(找到关系句,画出单位“1”,画图理解,写出等量关系式。)

  (1)问题中最关键的句子是什么?

  (2)从“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什么?

  (3)哪个量是单位“1”?用线段图如何表示?

    (4)列出等量关系式。

  单位“1”的量×对应分数=对应量

  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三)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1)在等量关系式中,哪个量是未知的,哪个量是已知的?

    (2)学生尝试完成。

    预设有3种方法。

    方法一: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设小明的体重是×千克,列出方程,解出×。

  方法二:根据: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则: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4/5

    方法三:根据份数的方法。28÷4×5=7×5=35(kg)

  (四)回顾反思,沟通不同方法

  (1)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35×4/5=28

    (2)这些不同的算法中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单位“1”相同,数量之间的关系相同。但一道是已知单位“1”,一道是未知单位“1”)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1、完成练习八第1题和第3题.先自主解答,再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八第2题.做完思考:“鲜牛奶250ml”这个条件与要求的问题有没有关系?

    3、完成练习八4题。本题有几个要求的问题?有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筛选的?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谈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2、作业:第39页练习八,第5.6题。

  

5.小学数学课件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的一道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它集题型的趣味性、解法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于一体,是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好题材。

    教材中要求掌握3种解题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列表法、取中列表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假设举例列表等方法,寻找解决的结果。教学中,要求教师不宜补充其他解法,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了一些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一些学生在兴趣小组、奥数等的学习中已经学过“鸡兔同笼”问题。

  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

  学生的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有一定的小组合作经验。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通过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合作、交流等学习品质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

  教学难点:

    运用学到的解题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儿歌)鸡兔同笼不知数,三十六头笼中露,数数脚有一百只,几只鸡来几只兔?

  师:这就是我国民间的三大趣题之一,最早记载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课件出示古书动画打开书出现原题),原题是这样的,请看: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谁知道,这是一个什么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课件出示鸡兔同笼情境图)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板书:鸡兔同笼)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道题的意思?(鸡兔同笼,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共有94条腿,问鸡、兔各有几只?)

  师:这道古代趣题你能解决吗?我们还是化繁为简,从简单入手吧!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题: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个有几只?

  1、明确问题,独立思考通过读题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这道题里还有隐藏的数学信息吗?

  同学们先来猜一猜鸡、兔可能各有多少只?(找一两个同学猜测)

  到底是几只鸡几只兔呢?

    2、小组合作交流。

  师:小组讨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

    师:把你们的方法写在纸上。可以使用桌子上老师提供的表格。

  师: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

  (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成果)先假设有1只鸡,19只兔子,脚就有78条。

  脚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18只兔子,脚还是太多了。

  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7只兔子。

  师:腿多了,减少谁的只数,增加谁的只数?

  师:你们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

    生:在旅游费用的租车、租船中,我们就是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这题的类型跟那差不多,我们想,也可以用这种尝试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

  师:这种列表法有什么特点?

    生:鸡一只一只地增加,兔子一只一只地减少。

  师:谁能给这种列表法取个名字?

    生:逐一列表法。

  师:还有哪些小组采用不同的列表法?

    小组2:我们也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我们发现鸡增加1只,兔子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一个的试,那样太麻烦,而是从1只鸡,19只兔直接跳到6只鸡,14只兔。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7只兔。

  师:腿的总条数多了或少了你们组是怎么调整的,也就是你们的调整策略是什么?

    生:腿多了,我们减少兔子的只数,腿少了我们增加兔子的只数。

  师:我们也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好吗?

    生:跳跃列表法。

    小组3:我们小组也是列表法。

  我们是先假设鸡有10只,兔子也有10只。

  这样比较简便。

  师: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生:取中列表法

    师(展示台展示三张表格)同学们三张表格都能很好地求出鸡、兔的只数,哪种方法最捷径。

    生1:取中列表法直取中间数减少了“试”的过程能更简便、快捷地找到答案。

    生2:我认为应该三种列表法结合使用,先用取中列表法减少一半的猜测数字,再用跳跃列表法加快猜测的速度,在接近答案时用逐一列表法。

    生3::那是数字大时使用,数字小时,还是使用逐一列表法好,它答案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小组4:(展示台展示)我们组认为还是采用列方程法最简便、快捷,先假设鸡的只数为ⅹ,兔子的只数就为20-x。

  列式是:2x 4(20-x)=54解得x=13兔子的只数是7.师:你们小组的同学很聪明,但这种方法我们暂不讨论,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和老师一起向他们请教,好吗?

  师:还有哪些组没有汇报?

  小组5:我们组也是用列式法算出鸡、兔的只数(展示):假设全部是鸡

    (54-20×2)÷(4-2)求出兔7只,鸡13只。

    师:这种方法,我们也留在课后私下交流。

  师: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其实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们很了不起!

  三、方法应用,巩固新知

  过渡语:“鸡兔同笼”问题传到日本,日本人称它为“龟鹤问题”,你认为“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相似之处?

  1、师:除了“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类似以外,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

    问题。

  (出示)学校举行乒乓球比赛,有单打和双打。

  12张乒乓球台上共有34人同时在打球。

  问:正在进行单打和双打的台子各有几张?。

  问:这题是否属于“鸡兔同笼”问题

  2、师:我们班同学很聪明,会解“鸡兔同笼”类型的问题,那聪明的你,是否会出一道“鸡兔同笼”类型的题,考考其他组的同学呢?

  3、(出示)一百个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人?

    师: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思考这一趣题。

  四、小结交流

    今天这节课,我们跨越了1500多年的历史,即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名题,又解决了我们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经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课件简短(5篇)

  【#课件#导语】课件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本人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化为准。

  好的课件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课件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下面就由为大家带来小学数学课件简短,欢迎各位参考借鉴!。

  

1.小学数学课件简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体会并运用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对这些加法进行比较熟练地口算。

    2、使学生能尝试运用所学加法去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数学活动中累积经验,感受数学与现实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3、使学生能与同学互相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会并能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握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小棒、计告岁拦数器、卡片、图片雀察、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出示松鼠卡片)大家看这是谁呢?

  生:小松鼠!

  师:对,是小松鼠!大家都很厉害,那么谁知道小松鼠最喜欢吃什么呢?

  生:松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小松鼠特别开心,因为今天小松鼠的生日,小松鼠跟着松鼠妈妈一起去采它最爱吃的松果,我们一起看看它们采了多少吧!(出示ppt课文情境图)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说一说图中传达的数学信息。

  (讲解25和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

  2、根据图中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

  (1)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踩了多少松果?

  (2)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松果?

  (3)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采了多少松果?(出示问题卡片)

    3、给学生实践,让学生说一说、算一算。(出示数学卡片)

  4、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列算式解决问题,25-4=21

  提问:从20里面拿掉4根,还是从5里面拿掉4根?(摆小棒计算)

  4个珠子是从十位上拿走还是从个位上拿走?为什么?(拨计数器解决问题)

    总结:先算个位上的5-4=1,再算20 1=21。

  5、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了松果?

  列算式解决问题,25-4=21

    (提示:这个问题上个问题的算式和算法都一样。)

  6、请学生列算式解决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踩了多少松果?

  25 4=29

    提问:4根小棒摆在5那里还是20那里?摆小棒计袜胡算。

    4个珠子拨在十位上还是拨在个位上?为什么?拨计数器解决问题。

  (总结:先算个位上的5 4=9,再算20 9=29)

  7、带学生做游戏(你出几我出几,我们之间相差几)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练习

  四、课堂总结

    把小松鼠人物化,带领学生发现小松鼠采松果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交流,不用教师刻意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在自然平和的气氛集中注意力并学会知识,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小学数学课件简短

    教学要求:1、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及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数对确定位置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我们在前几年的课程中多次学习了位置与方向,说一说我们以前是怎样确定位置的。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位置,看一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确定位置。

    2、教学例1。

    (1)出示P2例1,观察主题图。

  (2)问:教师是怎么知道确定张亮的位置的?

    (3)介绍操作台的情况。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第几列是从左往右数,第几行是从前往后数。这是一种约定。

  (4)你能指出哪个是张亮同学吗?

    (5)说一说其他同学的位置。

    (6)张亮的位置可以用(2,3)表示出来。张亮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3)中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7)小结:可以用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数对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

    (8)试一试:用数对表示出其他同学的位置。

  (9)张亮的位置用(3,2)表示可以吗?

    注意: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P3例2

  (1)观察动物园示意图,这幅图和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①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

    ②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

    ③方格纸的竖线(横线)从左到右(右到左)依次标注了0,1,2。

  (2)找一找动物园大门的位置,可以用数对怎样表示出大门的位置?

    (3)说出熊猫馆、大象馆、海洋馆、猴山的位置。

  (4)比较大象馆和海洋馆的数对,第2个数都是4,说明什么?

  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如果用(X,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

    (5)在图中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4练习一第2题。

  四、分课小结,提高认识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应该注意些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4练习一第1题。

  

3.小学数学课件简短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板书:长、短

    [设计说明: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可能说出:

    (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

  三、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一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投影出示练习一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整理学具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全课小结(略)

  

4.小学数学课件简短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短。

    2、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具、学具准备:

    毛线11组,纸条11组;长度不同的铅笔2支;长度不同的尺子2把,学生文具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铅笔和尺子摆在桌面上,同桌两个一起看一看这些物体,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短)

  2、比较长短:

    (1)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你通过什么方法?4人小组讨论。(指

  名发言)

    (2)总结方法:一般要把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3)谁能用刚才说的方法来比较这两张纸条的长短?(贴在黑板上,板书:长、短)

  (4)谁能比较两条毛线的长短?(指名学生上台演示)

    (5)自由练习:现在,我们来做个比较长短的活动,同桌2个人,想比什么就比什么,可以比比你们的学具、胳膊、手等等。

  (6)抽样演示

  (7)练习5、6

  3、比较高矮:

    (1)我们比较铅笔的长度,可以说这支铅笔长些、那只铅笔短些;如果我们比较两名同学的身高,应该怎么说?(引导学生说出“高矮”)(板书:高矮)

  (2)(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起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

  (3)(请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起来)能不能一眼看出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他们两个谁比较高?(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

    (5)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四人小组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队。

  (6)练习一7、8、

  4、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比较长短、比较高矮的方法。其实除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方法之外,还有很多种方法,我希望同学们多动动脑筋,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5.小学数学课件简短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幻灯片播放正方形、长方形图片,吸引兴趣

    2、在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由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你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二、实际操作,验证猜想

    1、观察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你有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同桌交流。

    2、操作验证(1)拿出自己的学具,用自己的办法验证。(2)把自己的猜想和验证向小组汇报。

    3、反馈(1)对长方形的边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比等)相机教学“对边”。

  指一指长方形的对边在哪里,一个长方形有几组对边?长的一条边,请你给它起个名字,你会叫它什么?短的一条边呢?(2)对长方形的角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等)(3)正方形的边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正方形的边你会叫它什么?(4)正方形的角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4、归纳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练习:1、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再把这个长方形变成一个正方形,再说说它们的特点。

    2、在书上p64第7题的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再说说小青菜提的问题。

    3、完成书上p64第4题。

  先自己拼一拼,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再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4、思考: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的正方形吗?

  三、课堂小结

    向同学们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习题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设计小学数学教学方案基本内容有哪些

设计小学数学教学方案的基本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等,以便教师在课堂上实现这些目迹老标。

  2.教学内容:确定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运算、数学应用等,以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3.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游戏法等,以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学习效果。

  4.教学评价:制定教学评价方案,包括评价方式、评价指标等,以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租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教姿型升学策略:制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组织、教学节奏、教学环节等,以便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地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的重要性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都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教师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课件,以供大家阅读。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土地面积计算和简易方程。本册教材的重点是小数乘除法计算和简易方程,难点是小数除法和列方程解应用题。

  小数乘法是整数乘法的扩展和延伸。当第二个因数是整数时,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当第二个因数是纯小数时,小数乘法的意义有了扩展,就是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类昌州告似,只要掌握了积的小数点的定位方法,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应刃而解,为此教材应用积的变化规律,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相对于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则较为复杂。

  教材安排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一是当除数是整数时,计算方法与整数计算方法相同,只要弄清商里小数点的定位问题即可。

  二是当除数是小数时,则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它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通过教学和训练,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规律,简便合理的进行计算的能力。

  本册教材的应用题主要是整、小数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学会列综合式解答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土地面积计算,教材主要安排了直线的测定、测量和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土地面积的计算等内容。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测量和的方法。

  简易方程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代数知识,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等,理解方程的意义,学会接需两、三不计算的方程,并能列方程解应用题。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体会到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渗透数学思想。

二、学生情况的分析

  本年级有300名学生。

  从能力上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的接受课本上的新知识,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并能自评、自检和自改。

  也有少数同学在解法上表现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存在的问题也有不少,如个别同学接受能力差或主动性不强,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理想。

  此外,在创造性方面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会用四舍五入法取积和商的近似数。

  2、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会用分步列式或列综合式解答整数、小数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4、会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或步测、目测测定直线,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并能进行简单的土地面积计算。

  5、能够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公式,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6、会使用计算器。

四、教学措施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迹脊扎实的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发展,把数学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有机的结合起来,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的成绩。对学困生要付出更耐明多的关心和爱心,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4、多创设学习情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内容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内容示例

1、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2、教材分析:长度单位;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观察物体、表内乘法、统计、数学广角。

  3、教学目的要求:掌握100以内笔拿橡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数扮、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薯敏灶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教学措施: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直观教学;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多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5、教学进度:第一大周(8.31—9.13)长度单位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二大周(9.18—9.30)两位数减两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第三大周(10.9—10.19)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角的初步认识;第四大周(10.23—11.2)乘法的初步认识5的乘法口诀;第五大周(11.6—11.16)2.3.4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第六大周(11.20—11.30)6的乘法口诀观察物体;七大周(12.4—12.14)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第八大周(12.18—12.28)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第九大周(01.2—01.11)统计数学广角;第十大周(01.15—01.25)总复习;第十一大周(01.29)复习迎考。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