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有哪些知识点?

作者:蓟海鸿时间:2023-07-18 01:20:17

导读:" 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有哪些知识点?历史必修三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主要探讨了现代史的相关内容。以下是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1.第一章: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和基本原理-工业革命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

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有哪些知识点?

  历史必修三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主要探讨了现代史的相关内容。以下是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

1.第一章: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和基本原理

-工业革命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的形成和扩张

2.第二章:帝国主义和世界格局的重塑

-帝国主义的概念和特征

-殖民地扩张和殖民地体系的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3.第三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清朝的衰落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兴起

4.第四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早期发展

-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和失败

5.第五章: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的起因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背景和影响

6.第六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初期建设

7.第七章: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和冷战格局的形成

-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

-冷战的起因和发展

-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分裂

  以上是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的主要知识点概述。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们将能够深入了解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国际关系的变化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

  这些知识将有助于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高二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点

  【#高二#导语】因为高二开始努力,所以前面的知识肯定有一定的欠缺,这就要求自己要制定一定的计划,更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相信付出的汗水不会白白流淌的,收获总是自己的。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点》,助你金榜题名!

1.高二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皮族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5)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2)清初: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XX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高二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点

  百家争鸣

  一、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礼贤下士,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衡握辩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概况

    1.孔子。

  政治思想,核心“仁”和“礼”。

  “仁”反对苛政;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遵循“忠恕”之道。

  “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为政以德”。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

  教育思想,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仁政”学说和民咐缺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人性本善”说。

  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3.荀子.战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评价,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4.儒家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

    5.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6.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7.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兼爱”、“非攻”、“尚贤”、“节俭”.评价: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结论: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8.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中央集权;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评价: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

  三、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高二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点

  一、欧洲共同体

  1、原因:

    ①根本原因: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②主要原因: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发展。

    ③直接原因:为了摆脱美国控制。

    2、成立: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性质: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

  4、合作内容:关税、农业、货币,加强科技合作(其中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是欧共体的两大支柱)

  5、影响

    ①促进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

    ②美国霸权地位严重消弱,不得不改变对欧政策。

    ③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

  二、日本

  1、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基本前提: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残余的封建因素。

    ②美国大力扶植日本。

    ③日本政府重视科技和教育,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2、影响

    ①日本经济逐渐达到和超过战前水平,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②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加速了多极化进程。

4.高二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行政机构;枢密院是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行政机构

  枢密院——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5.高二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点

  (一)诗歌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风雅颂;四言为主(现实主义)。

  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浪漫主义)

  3、汉赋:司马相如(铺成排比,文采华丽)

  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词: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三)元曲:

    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关汉卿《窦娥冤》

  (四)小说

  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

  2、宋代:话本

    3、明清时期兴盛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代表作品:

  明: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XX)、“三言二拍”;

  清:《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五)戏曲

  1、原始—汉唐:傩舞

  2、唐:梨园

  3、两宋:南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4、元代(黄金时代,标志戏曲的成熟):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5、明:昆曲(百戏之主):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

  6、清代:京剧,新的高峰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篇一】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2、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a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初唐的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b盛唐诗人:

    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

  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

  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源敬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出现的原因:

    (1宋代商业的发展。

    (2)城市的繁荣。

    (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流派:

    (1)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

  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贺丛向一个新阶段。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

    4、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篇二】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一、背景

  (一)原因——必要性

    1.汉末以来,儒学的权威性削弱,其正统地位受到佛教、道教冲击。(三教并立)

    2.宋代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

  (二)条件——可能性

  1.儒学复兴运动

    2.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

  二、特点

   禅裂樱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三教合一)

  三、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

  (一)理学的创立

  1.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

    2.主要观点:天理是世界的本原;天理的核心是仁,仁是与万物俱生的;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格物致知。

  (二)理学的成熟

  1.代表人物:理学集大成者——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2.主要观点:

  本体论或宇宙观: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理先于气;

    方法论:格物致知以求“理”。

    政治主张或伦理观:存天理(三纲五常——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灭人欲;(道统论;正君心。)

  (三)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

  2.主要观点:

    本体论或宇宙观: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方法论:“致良知”(通过内心反省去除私欲,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知行合一。

    政治主张或者伦理观:存天理,灭人欲。

【篇三】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行政机构;枢密院是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行政机构

  枢密院——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篇四】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一、四大发明

  1、概况: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四大发明的产生与传播:

    (1)造纸术。

  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

    (2)印刷术。

  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

  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3)火药。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

  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

  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

  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5)传播。

    a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c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d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珠算

    珠算运算法编成歌诀流利顺口,配合小九九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运算如飞。

  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

  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1、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2、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3、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为了更好地观察天象,古代中国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秀的历法。3、四大农书。

  (1)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元朝王祯的《农书》;

  (4)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5)特点: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部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3、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

  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高二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整理

1.高二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整理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团链谨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南北朝出现草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打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2、知道塌基主要的商业城市和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2.高二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整理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赵过)、耧车(播种工具);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曲辕犁(江东地区)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北方地区);耕耙技术(南方地区)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曹魏时马钧改制)、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农业的精耕细作的意义: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运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3.高二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西周时能生产出斜纹提花织物。

  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唤卜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丝织工具有花楼机。

  (2)冶金技术:

    ①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就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②冶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在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世界。

  (3)制瓷业: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江西景德镇是的瓷都。

4.高二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整理

  书法艺术

  一、汉字起源和演变:

  商甲骨文(最早成熟文字)—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统一小篆—汉隶书—三国楷书(钟繇)

  二、书法艺术发展

  1、秦汉小篆、隶书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兰亭序》

  3、隋唐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书法理论

  4、两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

  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

  绘画艺术

  1、起源:新石器时代壁画,地面画,陶器装饰

  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提出以形写神

  4、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创造法度,雍容华贵

  5、宋代:山水画兴起:注重意境

  民间风情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6、明清:八大山人:风格奇特;木刻版画、年画等

  7、民间绘画兴起原因: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

    8、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5.高二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整理

  《诗经》与《楚辞》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官太师。

    ①《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②《诗经》的内容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五六百年间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③《诗经》的艺术手法主要有“赋”、“比”、“兴”三类。

    2、《楚辞》是我国古代另一部诗歌总集。

    ①“楚辞”本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②《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其主要作品是《离骚》。

    3、《诗经》与《楚辞》历来合称“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高二历史必修三必备知识点

  在学校里学习学科知识,你所获得的不单是学科知识,你还会获得做人的原则、知识运用的技巧、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等。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必修三必备知识点,希望能助你一臂之力!

高二历史必修三必备知识点1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念氏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二、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高二历史必修三必备知识点2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仔镇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3、郡县制(地方)

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旅培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__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高二历史必修三必备知识点3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

  ②内阁的创立。

  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高二历史必修三必备知识点相关文章: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2020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新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盘点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我们的事业就是学习再学习,努力积累更多的知识,由于有了知识,社会就会有长足的进步,人类的未来幸福就在于此。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1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历史背景:

  (1)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

  (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过程:

  (1)18世纪60年代,瓦特制成了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

  (2)80年代,他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

  (3)瓦特还在蒸汽机上增加了可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工业部门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磨滑键动力。

  3、意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

  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城市形成。

  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

  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过程:

  (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

  (3)发电机不断完善,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输电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发电厂传输来的电。

2、影响:

  (1)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

  (2)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

  (3)资产阶级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4)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5)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过程:

  (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瞎巧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影响(评价):

  (1)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信息让衫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3)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

  (4)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着改变,网络聊天、网上购物使人们足不出户也能够与其他人沟通并享受服务。

  (5)网络也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2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外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侵略。

(2)内部:闭关自守,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2、开眼看世界的状况:

  (1)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1)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

  (2)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2、过程: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4、实践:掀起一场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

  (1)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

a.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b.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c.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2、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

  (1)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2)这时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3)过程:

a.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b.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c.撰写《孔子改制考》一书,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4、实践: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

  5、影响:尽管变法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3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青年》的诞生

1、诞生的背景: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3)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4)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亡”。

2、过程:

  (1)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

  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北大学术思想空前繁荣。

二、新文化运动

1、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2、影响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运动中出现一概否定的偏激思绪。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4、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020

★高考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三)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2020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梳理小结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必修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汇总,基础解读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消郑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2.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仁”“礼”学说,推行“德治”,以六经(后为五经)为基本文献;战国时孟子提出四种道德规范,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强调“天有行常”和“知天命而用之”,认为学习的目标是把握“礼”

    (2)秦汉时期:秦代“焚书坑儒”,儒学受到压制;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宣扬“大一统”。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正统。

  (3)宋明理学:北宋五子开创了理学,南宋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动了理学的新发展

  (4)明末清初:李贽等人挑战传统、提倡个性、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驱,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但没有超出儒家思想的范畴

  (5)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1)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

  ①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②儒家大一统观念和仁政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基本准则,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③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注重气节、品德,凸显了人性的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儒家思想的消极作用:

  ①侧重于探究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关系,影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既促进又阻碍)

  ②儒家思想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对近代中国接受工业文明和现代化进程有不纯岩适应一面;

    ③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对学术自由和思想解放有一定的束缚作用。

3.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明清小说

  1、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①中国的小说,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搜神记》志怪小说);

  ②唐代以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为主,称为传奇;

  ③宋代话本,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④明清时期小说空前繁荣。

  2、繁荣的原因

  (1)XX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3、繁荣表现

    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4、作品

  《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施耐庵,元末明初,中国第一部农民起义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吴承恩,明朝,中国古代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聊斋志异》蒲松龄,清朝,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儒林外史》吴敬梓,清朝,中国古代一部优秀讽刺小说

  《红楼梦》曹雪芹,高鹗,清朝,中国古代秀的长篇小说做桥御

4.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诗经》

  (1)概况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收入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共三百多篇。

  (2)内容

    ①《诗经》中的诗分为风(民间的民歌)、雅(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三部分。

    ②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3)影响

    ①经孔子整理编定,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②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占有重要地位。

  2、楚辞

  (1)概况

    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而《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因此楚辞又叫做“骚体”。

  (2)特点

    (相对于《诗经》是四言体,句式整齐划一,内容古朴)楚国方言;句子灵活;浪漫主义色彩。

  (3)价值

    是抒情长诗,在我国文学占有崇高的地位。诗人把深厚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融于作品中,表达了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3、汉赋

  (1)含义

    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

  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赋讲究文采、韵节,兼具散文、诗歌的性质,后来逐渐向骈文、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2)特点

    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①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

  ②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1)地位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代表着古典诗歌的成就。唐代不仅诗歌体裁完备,作品内容丰富,而且写作技巧高超,风格流派繁多,在中国文学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2)繁荣原因

  唐朝开放和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3)发展阶段及主要代表人物

  唐诗的发展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①初唐诗歌。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

  初唐诗人及代表作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主张作诗要有“风骨”的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②盛唐诗歌。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

  盛唐诗人及代表作:

  边塞诗:高适《别董大》、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边塞景物的雄奇壮观和军旅生活的英武豪放)

  山水诗:孟浩然《宿建德江》、王维《山居秋暝》(描写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

    盛唐时期成就的当属李白、杜甫。

  “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人:《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诗圣”杜甫——现实主义诗人:“三吏”、“三别”

    ③中唐诗歌。唐代中后期,王朝的鼎盛期已过,但诗歌创作仍未衰歇

  中唐诗人及代表作

  中唐时代成就的诗人是白居易: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

    ④晚唐诗歌。李商隐和杜牧是晚唐诗人中的佼佼者,后人把他俩称为“小李杜。

  晚唐诗人及代表作

  杜牧《江南春》、李商隐《无题》

5.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1.宗法色彩更加浓厚

    成王时周公分封的诸侯国数量很多,对这些被封的诸侯,周王称其中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

  相对来说,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

  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

  2.同姓分封,范围扩大

    对照《西周分封示意图》,不难看出同姓的诸侯在燕、鲁等地大有其人,打破了商朝同姓多内服的成例,使周王亲族的势力远达边鄙,扩大了周王的有效管辖范围。

  3.义务更加明确

    例如,诸侯必须定期朝觐周王,向周王贡献各种物产,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卫王室或征伐反叛等;同时对周王的婚丧嫁娶、巡狩等也要尽义务。

  有时,诸侯大国可在周王授意下调动附近的中小诸侯国的军队,共同从事征伐战争。

  由于大国成为一方之长,所以又称之为方伯,有的方伯还被召入朝廷任职,辅佐周王。

  4.逐级分封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要以大宗的名分继续对自己的宗亲进行分封,这就使周王的势力随着血缘关系的逐级延展,渗透到诸侯国的每一个地区;商代未见如此严密的制度,商王对外服地域的控制力是很有限的。

  5.等级爵位产生

    被分封的诸侯,在爵位上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号,虽然从金文内容上看,尚未有等级差别具体如何不同的记载,但已经分类定等级是可以确定的。

  6.监国制度出现

    周王为了防范诸侯叛乱,派人作为监官去监视他们。

  例如周灭商后,周武王令商纣王之子武庚仍居殷故地,管理殷民,同时又分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其周围进行监视,称为“三监"。

  出土的铜器铭文证实,西周还派有一些监官到其他诸侯国去。

  这是周王对地方诸侯加强控制的一种重要措施,也是中国古代确立监察制度的先声。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