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寒假作业答案包括哪些关键知识点?

作者:王博晨时间:2023-07-18 01:21:57

导读:"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寒假作业答案包括哪些关键知识点?1.重点知识点: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该教材包括以下几个重点知识点:力的概念和分类、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与分解、物体的受力分析、重力、浮力、弹力、摩擦"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寒假作业答案包括哪些关键知识点?

  1.重点知识点: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该教材包括以下几个重点知识点:力的概念和分类、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与分解、物体的受力分析、重力、浮力、弹力、摩擦力等。

  2.简要介绍: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是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寒假作业是一个重要的巩固和拓展知识的机会,通过完成作业,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

  3.答案内容: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寒假作业答案包括了教材中涉及的各个知识点的相关题目和解答。

  例如,对于力的概念和分类,作业中可能会出现如何判断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分类及其特点等问题。

  对于力的作用效果,作业中可能会涉及到力对物体的影响、力的合成与分解等问题。

  此外,作业中还可能会出现与重力、浮力、弹力、摩擦力等相关的题目。

  4.解答方式:在回答寒假作业时,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及其对应的例题和练习题来进行思考和解答。他们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分析问题、列方程、运用定理等方法来解答问题。

  5.学习建议:针对寒假作业,建议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重理解和思考,并及时与老师或同学沟通交流。

  如果遇到困难或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阅教材、参考答案或向老师请教。

  同时,通过多做题、多练习,巩固和拓展所学的物理知识。

  总结: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寒假作业答案包括了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的相关题目和解答。

  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应注重理解和思考,并及时与老师或同学交流。

  通过多做题、多练习,巩固和拓展所学的物理知识。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物理对于初中刚接触的同学们来说是比较难的科目,它的知识点有哪些呢。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001m;1nm=0.000000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举握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

  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

  2.速度:

    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

    换算关系:1m/s=3.6km/h。

  计算公式:

  v=ts

  其中:s——路程——米(m);或千米(km)

  t——时间——秒(s);或小时(h)

  v——速度——米/秒(m/s);或千米/小时(km/h)

    v=ts,变形可得:s=vt,t=vs。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ts。

  拓展阅读:学好物理的方法

  多看

    物理研究的是物质的结构和相互作用,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时常能见到,要学好物理,首先就要学会多观察。

  多留意身边的各种现象,比如闪电,彩虹,灯泡的发光,镜子的反射……如此种种,都是物理学研究的问题。

  只有多去观察,才能对这些现象的细节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下面的方法打好基础。

    除了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外,我们还需要注意观察课本中和老师在课堂上给出的物理现象,如课本中提出的问昌雀题、给出的图片、实验及教师的演示实验等。仔细观察当中的物理现象或事实,产生的条件,表现的形式(如运动、变形、温度变化等)以及结果。

  多思

    物理作为自正迅庆然学科,其内在逻辑十分严谨,这就要求我们多去开动脑筋,多想几个“为什么”。

  思考的过程,是不断解决疑问,同时不断产生新的疑问的过程。

  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从本质上理解观察所得的物理现象及其成因,这样才能更好地把物理学的逻辑理顺。

    “多思”更要注意学习和总结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自己逐渐提高思维能力。我们的课本在讲述物理概念、定律、公式时,是按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步骤在进行的。

    一般是先提出问题,再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等步骤进行的。

  因此,在整个物理学习过程中,在学习课本中解决问题步骤的同时,还要注意思考,看自己能否想出与课本中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这样,就能在学习继承前人思维成果的同时,又能锻炼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多记

    虽然物理作为理科,与文科相比,需要记忆的东西不算太多,但基本的公式、定理、现象都需要进行适当的记忆,才能融会贯通,同时在考场上应付自如。大家可要注意了,物理的记忆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

    这就要建基于前面的“多思”上了。只有理解了再进行记忆,才能在自己的知识体系内形成完整的逻辑,才能真正抓住物理的精髓和本质。

    记忆时要注意找规律、找特点,还要准确。要准确记住各种定义、定律的文字表达和各种物理量的“单位”,这有利于帮助我们形成物理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

    物理计算公式与数学计算公式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公式的每一项因子都带有“单位”。所以,在记忆物理公式表达式时,一定要记住各项因子的物理单位。

  多用

    物理是一个应用型学科,学以致用才是关键。

  将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上,用到实验上,用到解答练习题上,都大有裨益。

  在运用的过程中,知识会进行新一轮的固化,这样记得更牢;在运用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新的思考、新的想法,推动知识体系的革新。

    “多用”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重视实验。做实验时,应当按老师要求的实验步骤和方法认真实验、反复练习。

    对老师和课本中给出的有关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探索性小实验、小制作都要积极想办法动手做,这对增强动手能力、强化知识体系是非常有利的。

  另外,还可以自己主动设计实验。

  如对课本中插图、习题里隐含的实验内容,就可以自己动手、动脑设计实验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

  这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八年级寒假作业答案人教版【十二篇】

  【第1篇】

  1、B、2.452、28.225.13、2.54、人、河岸5、运动6、地面、地面、椅背、车7、A8、c9、C10、C11、A12、D、13、B14、B?

  【第2篇】

  1、长、短2、每秒行驶5米3、6.2522.54、2505/35、路程、时间、V=s/t

  6、0.4便于测量时间7、神碰旁100min8、路程、时间、速度9、6.25m/s交接棒所用时间少10、8022.220.4511、86大于12、(1)v=s/t=300m/5h=60km/h(2)v=s/t=300m/2.5h=120km/h(3)t=t1—t2=5h—2.5h=2.5h

  【第3篇】

  1、振动、空气、山间铃响马帮来2、不能、能3、快4、不相同、空气、耳朵5、小于、波的、泡沫塑料屑在飞舞、在振动6、C7、C8、C

  9、音调、音色、音调、响度10、频率、快慢、频率、高11、次数HZ20---20000HZ12、强弱、振幅、振幅、大、远近13、分贝、90dB14、慢、低、大、大15、音色、响度16、信息、能量17、C18、B19、C20、A

  【第4篇】

  1、A2、C3、A4、A5、A6、C7、空气柱、空气柱、频率、空气8、(1)能量(2)音色、9、(1)无法正常交流(2)无法听音色(3)感受不到声音带来的信息10、(1)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2)更好的接收声音(3)听诊器

  【第5篇】

  1、36.4、=、体温计有缩口,水银不会回流

  2、A:没有水平放置B:正C:接触了容器底D:没有接触液体3、甲、38.538.54、(1)10(2)是、有固定的凝固点5、放、低6、B7、B8、D9、C10、C

  11、dacbe12、(1)温度保持不变、(2)温度继续上升、(3)图略

  ?探究性学习

  1、真空中游橡不能传声2、B3、D4、505*100005、D6、折射、虚、火车、地面7、A8、11.2689、吸、熔化、力、熔点10、惯性、力

    11、同意,水滴就像一个凸透镜,把阳光会聚,使树林燃烧,从而引起火灾。12、因为衣服只能反射它原本的颜色。

  13、测得十分钟的路程,用V=S/T的公式求出速度

  【第6篇】

  1、液化、汽化2、汽化、液化、液化、凝固、3、吸、不变、大、沸点、不同、增大

  4、液化、放5、汽化、吸6、100℃、不变

  7、(1)沸腾前,温度不断上升(2)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8、(1)98、不变(2)不是标准大气压9、D10、C11、B12、C13、D

 吵缓 14、48C15、快、温度计、B、2516、(1)0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固液共存状态(2)没有加上盖子

  【第7篇】

  1、熔化、升华、凝华2、室内、凝华、放3、升华、凝华、熔化、4、低、凝华、熔化吸热、5、C、6、A7、B8、D9、C10、B11、B

  12、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13、碘粉、碘粉、气体、气化碘、升华14、液化、汽化15、低、温度计、不同、冰箱、凝固

  【第8篇】

  1、(4、5、7)(1、2、6)(3)2、近、的直线传播3、光的直线传播4、法线、入射光线上、反射光线、AON、40、BON、40、805、(5、10、8、不变)6、直线传播、反射7、可逆8、A9、A10、A、11、C12、C13、略14、略15、略16、(1)红色,除红色以外的颜色(2)红光热效应强(3)反射白光,吸收白色以外的光

  【第9篇】

  1、折射、反射2、AO、<2,、BO、<3、CO、<63、折射、反射4、折射、虚、高、反射5、左、偏折6、B7、C8、C(9、10、11、12、13、略)

  【第10篇】

  1、接收、本身、白色、黑2、反射、漫3、红外线、红外线、4、红外线、红外线夜

  视仪、5、钙、杀菌、防伪6、D7、B8、A9、C10、A11、B12、D13、(A、C)(D、F)14、焦点、焦点、平行光15、凸透镜、光屏、倒立、缩小16、倒立、放大、虚、大、平光镜、反射光线、镜头、凸透镜17、凸透镜、正立、放大、虚

  ?探究性学习

  1、D2、B3、A4、C5、A6、汽化、吸收、降低7、A

    8、一致9、光的直线传播,运用V=S/T计算。10、(1)V=A*b*h=13.4*6.10*9=735.66m3M=PV=1.29KG/M3*735.66m3=949.0014KG(2)为了与白色球区分开。

  【第11篇】

  1、D2、A3、B4、略5、C6、B7、C8、B9、C10、C(11、12、13略)

  【第12篇】

  1、缩小、变大2、C、投影仪3、实、小、照相4、>5、小于、正立、虚6、2010

  7、B8、D9、D10、C11、A12、A13、C14、B15、D16、目、实、f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学好物理必看

  为了方便大家对于初二物理的预习和学习,下面我整理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仅供参考。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含拍;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谈洞羡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八年级颤晌物理知识点——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初中物理压强知识归纳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1)S不变,F↑;(2)F不变,S↓

  (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学习八年级物理知识本无底,前进莫徬徨。

  如果不枝游吵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你们喜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1-2章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

  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km/h;关系:1m/s=3.6km/h;1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v=s/t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磨弊象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猛侍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常考点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4、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常考点

    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常考点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选择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3-4章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常考点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②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

  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

  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第四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

    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4、面镜: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作用:成像、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混合之后为白光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混合之后为黑色

  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五篇】

物理光学知识点

【杨氏干涉实验】

  杨格于1801年设法稳定两光源之相位差,首次做出可见光之干涉实验,并由此求出可见光波之波长。

  其方法是,使太阳光通过一挡板上之小孔使成单一光源,再使此单一光源射到另一挡板上,此板上有两相隔很近的小孔,且各与单光源等距离,则此两同相位之两光源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

  因为通过第二挡板上两小孔之光因来自同一光源,故其波长相等,并且维持一定的相位关系(一般均维持同相),因而能在屏幕上形成固定不变的干涉条纹。

  若X为屏幕上某一明(或暗)条纹与中心点O的距离,D为双孔所在面与屏幕之间的距离,2a为两针孔S1,S2间之距离(通常小于1毫米),λ为S光源及副光源S1、S2所发出的知宽御光之波长。

  两光源发出的两列光源必然在空间相迭加,在传播中两波各有各的波峰和波谷。

  当两列波的波峰和波峰或波谷和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亮点。

  这些亮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的整数倍。

  在两列波的波峰与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暗点,这些暗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2的整数倍。

【薄膜干涉】

  水面上的薄层油膜,机动车在潮湿柏油道上所遗留下来的油迹,或是肥皂泡等,都会在白光中出现灿烂的彩色。

  所有上述的各例中,均是由薄膜干涉现象引起的。

  若将一用金属细丝制成的矩形框架,浸以肥皂水形成一层薄膜,然后用弧光灯的白光或阳光照射于其上,就呈现出典型的薄膜干涉。

  其中一部分是由反射光产生的干涉条纹,而其余的则从皂液膜中透过去。

  此时从反射光中可以看到许多与水平框架上缘平行的彩色横条纹。

  不但如此,这些横条纹还会慢慢地向下移动,愈靠近框架上缘则愈宽。

  此外,透射光在白幕上也显示出许多彩色横条纹,但比起反射光中的条纹要暗淡得多。

  如果用单色光代替白光,则彩色现象会立即消失,而出现的便是一些彩色条纹的花样类似于明暗相间的条纹。

  在1800年英国科学家杨格指出薄膜彩色条纹之形成,是因为干涉现象所致。

【牛顿环】

  又称“牛顿圈”。

  光的一种干涉图样,是一些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

  例如用一个曲率半径很大的凸透镜的凸面和一平面玻璃接触,在日光下或用白光照射时,可以看到接处点为一暗点,其周围为一些明暗相间的彩色圆环;而用单色光照射时,则表现为一些明暗相间的单色圆圈。

  这些圆圈的距离不等,随离中心点的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变窄。

  它们是由球面上和平面上反射的光线相互干涉而形成的干涉条纹。

  在加工光学元件时,广泛采用牛顿环的原理来检查平面或曲面的面型准确度。

光学知识点

1、基本概念

  光源发光搭岩的物体。

  分两大类:点光源和扩展光源.点光源是一种理想模型,扩展光源可看成无数点光源的集合.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几何线.光束通过一定面积的一束光线.它是温过一定截面光线的集合.光速——光传播的速度。

  光在真空中速度。

  恒为C=3×108m/s。

  丹麦天文学家罗默第一次利用天体间的大距离测出了光速。

  法国人裴索第一次在地面上用旋转齿轮法测出了光这。

  实像——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件后,由实际光线形成的.虚像——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件后,由发实际光线的延长线形成的。

  本影——光直线传播时,物体后完全照射不到光的暗区。

  半影——光直线传播时,物体后有部分光可以照射到的半明半暗区域。

2.基本规律

  (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先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例证。

  (2)光巧纯的独立传播规律光在传播时虽屡屡相交,但互不扰乱,保持各自的规律继续传播。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线、人射线、法线共面;反射线与人射线分布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线、人射线、法织共面,折射线和入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对确定的两种介质,入射角(i)的正弦和折射角(r)的正弦之比是一个常数.介质的折射串n=sini/sinr=c/v。全反射条件①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②入射角大于临界角A,sinA=1/n。

  (5)光路可逆原理光线逆着反射线或折射线方向入射,将沿着原来的入射线方向反射或折射。

3.常用光学器件及其光学特性

  (1)平面镜点光源发出的同心发散光束,经平面镜反射后,得到的也是同心发散光束.能在镜后形成等大的、正立的虚出,像与物对镜面对称。

  (2)球面镜凹面镜有会聚光的作用,凸面镜有发散光的作用。

  (3)棱镜光密煤质的棱镜放在光疏煤质的环境中,入射到棱镜侧面的光经棱镜后向底面偏折。

  隔着棱镜看到物体的像向项角偏移。

  棱镜的色散作用复色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

  (4)透镜在光疏介质的环境中放置有光密介质的透镜时,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透镜成像作图利用三条特殊光线。

  成像规律1/u 1/v=1/f。

  线放大率m=像长/物长=|v|/u。

  说明①成像公式的符号法则——凸透镜焦距f取正,凹透镜焦距f取负;实像像距v取正,虚像像距v取负。

  ②线放大率与焦距和物距有关。

  (5)平行透明板光线经平行透明板时发生平行移动(侧移).侧移的大小与入射角、透明板厚度、折射率有关。

4.简单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和眼睛

  (1)放大镜是凸透镜成像在。

  (2)照相机是凸透镜成像在u>2f时的应用.得到的是倒立缩小施实像。

(3)幻灯机

  (4)显微镜由短焦距的凸透镜作物镜,长焦距的透镜作目镜所组成。

  物体位于物镜焦点外很靠近焦点处,经物镜成实像于目镜焦点内很靠近焦点处。

  再经物镜在同侧形成一放大虚像(通常位于明视距离处)。

  (5)望远镜由长焦距的凸透镜作物镜,辕焦距的〕透镜作目镜所组成。极远处至物镜的光可看成平行光,经物镜成中间像(倒立、缩小、实像)于物镜焦点外很靠近焦点处,恰位于目镜焦点内,再经目镜成虚像于极远处(或明视距离处)。

  (6)眼睛等效于一变焦距照相机,正常人明视距约25厘米。明视距离小子25厘米的近视眼患者需配戴凹透镜做镜片的眼镜;明视距离大于25厘米的远视25者需配戴凸透镜做镜片的眼镜。

光的电磁知识点

一、电路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3.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4.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5.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

  6.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7.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叫串联。(任意处断开,电流都会消失)

  并联: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叫并联。(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二、电流

  1.国际单位:安培(A);常用:毫安(mA),微安(A),1安培=1000毫安=1000000微安。

2.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 ”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电路知识点

一、电路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3.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4.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5.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

  6.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7.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叫串联。(任意处断开,电流都会消失)

  并联: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叫并联。(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二、电流

  1.国际单位:安培(A);常用:毫安(mA),微安(A),1安培=1000毫安=1000000微安。

2.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 ”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压强和浮力知识点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

  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物体的重力G。

  ⑶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

3.压强:

  ⑴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⑶公式P=F/S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ρgh。

  ⑷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⑸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容 G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P=F/S)。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