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如何解决除不尽的问题?

作者:弓宝轩时间:2023-07-18 01:56:33

导读:" 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如何解决除不尽的问题?1.引言-在三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除法是一个重要的概念。除法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除法原理,并能够解决除不尽的问题。然而,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解决除不尽的问题可能会带来困惑和挑战。2.了解学生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如何解决除不尽的问题?

1.引言

  -在三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除法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除法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除法原理,并能够解决除不尽的问题。

  然而,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解决除不尽的问题可能会带来困惑和挑战。

2.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和技能水平

  -在设计教学方案之前,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和技能水平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该通过课堂讨论、个别测试或其他形式的评估来确定学生对除法的理解程度。

3.引入余数的概念

  -在教学中,引入余数的概念是解决除不尽问题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什么是余数,例如分发饼干或糖果时,如果不能平均分配,就会出现余数。

4.解决除不尽问题的方法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两种常用的解决除不尽问题的方法:长除法和短除法。

  在长除法中,学生需要将除数乘以一个适当的数以接近被除数,然后逐步减去得到余数。

  在短除法中,学生需要将除数乘以一个适当的数以接近被除数,然后减去得到余数。

  这两种方法都需要学生进行多次计算和推理。

5.实践练习

  -在教学中,实践练习是巩固学生对除不尽问题解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的关键。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使用长除法或短除法解决除不尽的问题。

  同时,教师应该提供充足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以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共享解题思路。

6.拓展应用

  -一旦学生掌握了解决除不尽问题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更复杂的实际问题中。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除不尽的问题,如购物时的找零问题或分配物品时的平均分配问题。

7.总结与评价

  -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和评价。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和解题思路。

  同时,教师也应该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8.结论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教师可以帮助三年级学生解决除不尽的问题,并提高他们的数学解题能力。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也是提供指导和支持的关键。

  除法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数学是学习专业课和提高文化素养的基础学科。那么,对于数学的教学工作要如何做好备课呢?下面我整理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欢迎大家的阅读!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试商能力。

  教学难点:

    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用竖式计算(多媒体出做迅芦示)

  25÷4=  15÷7=

  ()里最大能填几?(多媒体出示)

  3×()<24  5×()<37

  ()×6<36  ()×9<38

    多媒体出示第52页的例题。

  二、学习新知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多媒体出示例3的情景图。

  如果只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

  (学生用圆卡片代替花,摆一摆,然后互相交流)

  师:剩下的1盆还够再分吗?为什么?那么“1”就是什么数?谁能列出除法算式?

    学生试着列出这道题的横式。

  (添加一盆花后)现在可以摆几组?还剩几盆?

    学生摆一摆,得出结果。

  师:如果是17盆,18盆,…,24盆,25盆呢?

    学生用卡片摆一摆,然后说出各道题的算式。

  15÷5=3(组)

  16÷5=3(组)……1(盆)

  17÷5=3(组)……2(盆)

  18÷5=3(组)……3(盆)

  19÷5=3(组)……4(盆)

  20÷5=4(组)

  21÷5=4(组)……昌滚1(盆)

  22÷5=4(组)……2(盆)

  23÷5=4(组)……3(盆)

  24÷5=4(组)……4(盆)

  25÷5=5(组)

  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汇报。归纳出: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为什么呢?(生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多媒体出示52页的“做一纯带做”

    (2)多媒体出示有关练习题。

    (3)直接说出下列各题的商和余数。

  21÷4=  26÷6=  17÷5=

  40÷7=  32÷8=  80÷9=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看了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的人还看:

1.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

3.人教版初中一年级数学教案

4.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5.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三篇】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包括了体会余数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和竖式写法;懂得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我整理了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吵简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老师不但给你们带来了这些水果,老师还要给大家展示一项绝活,那就是你们只要说出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就能说出这个号码上的水果,你腔配们信不信?不信咱就来试一试吧。其实,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知道其中的秘密了。

二,新课探究:

(一)学习例1、

  1、(出示例1)同学们请看,可以摆几盘?(3盘)到底是不是3盘呢?请两位同学来摆一摆。

  (一人摆盘子,一人摆草莓)教师指图问: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摆了几盘?(生答3盘,师板书“摆了3盘”)摆完了没有?(师板书“正好摆完”)刚才这个摆的过程怎样列式?生:6÷2=3(盘)师板书列式。

  你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因为这道题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所以用除法)谁能结合这个算式,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生:6表示有6个草莓,2表示每2个放一盘,3表示放了3盘。

  )那在这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你们知道吗?。

2、那现在如果有7个草莓,还是2个摆一盘,又该怎样摆呢?(指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摆,其他同学看他们摆的对对?)

  (师:7个草莓,每2个一盘,摆了几盘?生:3盘。

  摆完没有?生:没有。

  师:那怎么样?生:还剩一个。

  师板书“摆了3盘,还剩1个。

  ”)。

  3、同学们看看,这一次摆的和刚才那一次摆的有什么不一样?(第一次正好摆完,第二次还剩1个。

  )那为什么这剩下的一个没有继续摆呢?(剩下的1个不够再摆一盘了。

  )象这样在平均分的时候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那象这样摆又可以怎样写算式呢?指名列式。

  7÷2=3(盘)……1(个)。

  问:这里的3表示什么意思?(摆了伍碰指3盘)这里的1呢?(剩下的1个)谁能结合这个图,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

  (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还剩1个。

  )师:咱们把这剩下的1个叫做余数。

  (板书“余数”)像这样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这个除法算式可以像这样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那在这个除法算式当中7叫?2叫?3叫?1叫?。

  4、你也想像刚才那俩位同学一样感受一下和有余数除法打一下招乎吗?完成做一做第2题小练习,集体订证。

(二)学习例2

  1、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和有余数的除法打过招乎了,那你们想不想更加深入的了解新朋友“余数”呀,其实我们的这位新朋友还藏着许多的数学小秘密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它。(出示例2)

  2、同学们,你们用小棒摆过正方形吗?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那如果有8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呢?一起说,怎样列式?8÷4=2(个)那9根、10根、11根小棒、12根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接下来咱们就分别摆一摆,并用算式表示出来。最后再把情况记录下来。

  5、汇报摆的情况:先说摆的情况,再说列式。

  现在,咱们不摆小棒,你能推算出,13根、14根、15根小棒的结果吗?逐一汇报,之后,请学生说说发现。

  (余数总是1、2、3,除数都是4,)想一想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呢?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如果够4根的话就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师课件展示,如果余数是4,那就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

  )那16根小棒就可以摆4个正方形了。

  不能是4,那余数可不可以比4大?剩下5根可不可以?为什么?看来余数总是1、2、3,在不断的重复出现。

  那根据你们的意见,余数不能等于4,也不能比4大,那余数只能比余数小。

5、小练习:

1、做一做:现在还是用小棒来摆这样的五边形,想一想,如果有剩余,可能剩几根?

  2、现在,不摆小棒给你一个算式(÷6=▲……(?),如果有余数,可能是哪些?那再看(÷8=▲……(?)除数是8,余数可能是哪些?看来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总是要比除数小。

  出示另一个算式(÷(?)=▲……5)体会除数要比余数大。

  (÷(?)=▲……7)。

÷7=▲……(?)除数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刚才我们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还知道了它们的关系,现在你能用它们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做一做的第2题。和装面包的问题。

  3揭示猜一猜的小秘密。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二

年级:三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例1、例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余数的产生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除法的竖式计算及竖式每一步的意义,初步掌握试商。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用除法竖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理解除法竖式中“商和除数的乘积”。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演示,学生每人发一张印有蘑菇图的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皮卡丘请小朋友到数学王国探索数学的奥秘,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一)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认识余数

1、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没有余数。

出示蘑菇图,15个蘑菇,每3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可以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除法列式呢?

15÷3=5(份)这个除法算式中15、3、5分别叫什么?

(2)出现了余数

①15个蘑菇,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这样分,最多可以分几份?15个蘑菇分完了没有?还多几个?多的1个能算一份吗?为什么?

②当我们平均分物体的时候,并不是每次都能正好分完,剩下不能再继续分的数,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③你能用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吗?讲解:我们在商的后面点上6个小圆点,然后写上余数。

2、进一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余数的产生

①还有其他分法吗?

请小朋友把你的分法在纸上圈一圈,想一想你最多摆了几份?有没有分完?这种分法可以怎样列式?

  ②课件展示其他各种情况并请学生列出算式。

15÷5=3(份)

15÷6=2(份)……3(个)

15÷8=1(份)……7(个)

3、给除法算式分类:

15÷6=2(份)……3(个)

15÷5=3(份)

15÷8=1(份)……7(个)

15÷2=7(份)……1(个)

15÷3=5(份)

(二)学习除法的竖式

1、学习有余数除法竖式

(1)除法也有竖式,你们知道怎么写吗?

  (2)试一试:把15÷2竖式写出来。

  (3)讲解:先写被除数15,接着写除号。

  然后在被除数的左边写除数。

  商和余数又该写在哪儿呢?。

(4)7写在哪里?

(5)14怎么来的,在图中表示什么?

(6)在竖式中,余数是怎么算出来的?

  (7)即时练习:笔算27÷6。学生独立完成在纸上

问:你是怎么想到商4的?

  小结:在试商时,我们想乘法口诀,试的商和除数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比被除数小。

(8)小结:竖式计算的三步法

  2、学习整除除法竖式。

15÷3=5(份)

(1)你能写出这个除法竖式吗?怎么写?

  (2)探究整除除法竖式的意义。

(3)怎么想出商5?

(4)即时练习:35÷5

(5)小结:

三、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第一层次:基本练习。

1、()里填几

()×4<29()×7<44()×8<27()×5<38

2、用竖式计算

20÷363÷732÷9

3、我是小医生

第二层次:发展练习

1、“()÷5=3……(),猜猜余数可能是几?”

  2、猜一猜、算一算。(机动题)

  同学们按颜色黄、绿、红、蓝的顺序穿珠子。你能算出第25颗珠子是什么颜色吗?第31个呢?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三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第1、2题。

  【教材分析】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P59情境图。观察动画,引出活动:这些同学在做什么?

  2、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

3、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

1、教学例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草莓)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学具摆得试一试。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

(2)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3)(课件演示分草莓)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4)学生汇报,形成板书:6÷2=3(盘)请你再说说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操作)

讨论交流:再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课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小组内思考、讨论)

  出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比较各种表示方法。

小结:在数学上可以这样表示: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下1个草莓。

  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余数表示什么?(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下的那一部分)。

  (3)比较归纳,完善认知结构。

(课件出示两次分草莓的过程和算式)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P60“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四、课堂小结、作业: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练习十四第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7÷2=3(盘)……1(个)

人教版数学三年《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数学三年《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

  人教版数学三年《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   42÷6=   72÷9=

  2.最大能填几?

  ()×4<25()×7<60()×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提出问题,引出笔算。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2)动手操作:请同学上讲台进行分一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练习:竖式计戚樱算(纳哪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

  27÷3=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高茄丛例2:同学们打算将班级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23盆花平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3)动手操作: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当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刚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四、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2、余数要比除数小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教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教学设计篇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孙世毁学点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2.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启迪学生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2.通过则备例题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试商.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梨、盘、图片、小棒、圆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里最大能填几?你是怎么想的?(书上做)

  3()<224()<37

  ()2<11()5<38

  2.用竖式计算除法.(齐做并指名板演)

  订正笔算除法时,要求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63=

  引导学生操作,用圆片代替梨,小棒横放代替盘子.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操作.

  边操作边思考,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应该怎样分.

  分后列式计算,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3=2

  让学生口述算理后回答竖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

    被除数6表示被分的数,3表示平均分成3份;2表示每份是2;被除数6下面的6即2与3乘积表示每盘分2个,3盘共分了6个,也就是被分掉的数;横线下面的0表示6个梨全分完了,没有剩余.

  教师在0旁板书:没有剩余.

  (2)出示例173=21先按题意列式73=

  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按照63=2的方法操作,观察73也就是把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出现了什么新情况.

  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操作演示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把7个梨返判平均分在3个盘子里,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有没有分完?每个盘子分得几个?还剩几个?

  教师启发讲解:剩下的1个,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还能分吗?既然不能就只有剩下它了,那就是说,把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2个,还剩1个,那么用竖式如何表示73=?

  教师用63=2的方法类推讲解,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被分的数是几?平均分成几份?怎样写?

  每盘分得几个,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

  有3个盘.每盘放2个梨,实际分掉了几个梨?(23=6)那个分掉的数6应写在什么地方?

  7个梨,分掉了6个,有没有剩余,在竖式里应写在哪?

  教师强调:7个梨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这个1要写在横线下面,表示分剩下的数,这个没分完剩下的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余数.(彩笔板书余数.)

  横式怎么写呢?在等号后面先写商2,为了区分商和余数,在商2的后面先点六个点,再写余数1,读作2余1.教师领读算式73=21读作:7除以3等于2余1.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求出商以后还有余数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3)对照、观察、比较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异同点,揭示本节课重点、关键,沟通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相同点:算式表示意义相同,都表示平均分;列式方法相同;

  被分的数,平均分的份数,每份分得的数及分掉的数,在竖式中书写位置相同.

    不同点:63=2正好分完,没有剩余;73=2。

  。

  。

  1没分完,有剩余.正因为有剩余,所以在得数的写法上及读法上不同.。

  (4)反馈练习:完成课本115面做一做.在学生操作、分析、列式、计算完成后进行订正,重点提问被除数11的下面8表示的什么数,横线下面的3什么意思,横式等号后边怎么写,读出算式,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

  2.教学例2.385=□□

  (2)学生尝试计算、思考,遇有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并总结出试商方法.试算、讨论后回答:

  把38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怎么想?(每份是几,分成5份,就是5个几,想5和几相乘的积要比38小,不然的话不够分,前提是不能正好分完.)

  相乘的积太小了还可以再分吗?(说明没分完,还可以分,一直到不够分为止,所以5和几相乘的积不仅要小于38,还应最接近38.)

  那么5和哪个数相乘的积小于38又最接近38呢?5()<38商6行吗?商8行吗?为什么?

  所以计算有余数除数时,要想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比被除数小且最接近被除数.

  (3)观察比较,找出规律.

  比较例1,做一做,例2,这三题里的余数和除法,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板书:计算有除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4)反馈练习:完成课本116页做一做.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思维过程,重点说试商的方法.

  三、巩固发展

  1.分男女同学计算92193

  计算后分题回答:

  重点说各部分名称及算式的读法、写法.

  重点说试商的方法及余数要比除数小.

  2.分组竖式计算:116页练习三十五第1题.

  3.把不对的改正过来(指出错误及产生的原因)117页练习三十五2、6题.

  4.文字试题:116页练习三十五3题.

  5.机动练习:用手势或举数字卡片的方法直接试商,看谁举得正确举得快:

  可从练习三十五中第5、10题中挑选.

  四、全课小结

  1.让学生观察板书,思考回答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教师纠正、补充性地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117页练习三十五5题.

  六、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加深对除法的两种应用题和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学会解答有余数除法的两种应用题,正确书写得数后面单位名称。

    (三)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圆片。

    学具:7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卡片口算

  1.()里最大能填几

  3()<13()5<394()<25

  6()<50()7<678()<30

  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有余数除法,今天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

  1.出示例3

  7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支,还剩几支?

    先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铅笔,自己分分看。

  着重说出分的结果。

  (每人2支,还剩1支)。

  怎样列式计算呢?

    (把一堆东西,要平均分,所以还是要用除法。)

  73=2(支)1(支)

    答:每人分2支,还剩1支。

    提问:(1)回忆刚才分小棒的过程,商2表示什么?(每人2支)因此单位名称是支。

    (2)余数1又表示什么?(还剩1支)因此单位名称也是支。

  2.出示例4

  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由学生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

  相邻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解答,为什么?(每袋装5个,说明每袋装的同样多,还是要把这些乒乓球平均分,所以要用除法)

    由学生试一试列式解答。

    学生在试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得数的单位名称不知怎样书写,这时组织学生讨论,必要时,教师用圆片代替乒乓球,进行演示。

  从而得出43里面有8个5,就是可以装8袋,余数的3,是还剩3个乒乓球。

  板书如下:。

  435=8(袋)3(个)

    答:可以装8袋,还剩3个。

    引导学生把例3和例4进行对比。

  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用除法解答,因为都是平均分。不同点:例3,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相同;例4,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不同)

    教师小结:我们在解答有余数除法应用题时,要注意根据问题的要求书写得数的单位名称。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解答下面各题

  (1)把20张画片,平均分给7个同学,每人分得几张,还剩几张?

  (2)有42棵菜,每筐装8棵,可以装几筐,还剩几棵菜?

    全体学生在书上解答,订正时,指名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怎样试商,怎样书写得数的单位名称。

  2.发展性练习

    看图说题意,再写算式。

  9□=□(个)□(个)9□=□(盘)□(个)

  3.思考性练习

  □□=61

  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填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相邻同学互相商量,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归纳。

    根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这道题的余数是1,除数就可能是2,3,4,5,6,7,8,9,从而可以得出有下面8种不同的填法。

  132=61193=61

  254=61315=61

  376=61437=61

  498=61559=61

    4.课后练习练习三十六第1,2,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有余数除法应用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有余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对除法的两种应用题和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首先复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两种不同除法的实例,由学生讨论解答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由于都是平均分,所以都要用除法解答。

  在突破得数单位名称写法这一难点时,通过学具操作和教具演示,使学生体会到要根据题意和题目要求来确定单位名称。

  在练习的安排上,注意有一定的坡度,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教学设计篇3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含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余数的现象称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49页主题图,学生准备20张相同的圆形纸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确定目标

    同学们喜欢体育课吗?老师今天带你们在体育课上学习数学知识。

    出示主题图,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有打篮球的、跳绳的,有花盆、有树、有小旗。”……

  师:“谁能根据这个画面,编一道乘法或除法应用题?”

  二、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问题一: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1.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2.全班交流,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教学竖式

    (1)学生尝试列竖式;

    (2)认同除法竖式的一般列法;

    (3)体会除法竖式的.含义。

    A.用圆片代替花盆师生一起在黑板上摆一摆。

    B.观察竖式,尝试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C.交流解惑。

  三、小组交流,释疑解难

  问题二:16盆花如果每组摆5盆,结果怎么样?

    1.学生活动:用圆片代替花盆在桌子上摆一摆,结果用竖式表示。

    2.结合学生的操作活动理解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3.思考:

  A.如果有17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B.现在又21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4.交流、评价。

    5.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含义就是平均分后有剩余。

  四、团队竞赛,激励评价

    甲队、乙队相互出题,交换解答,然后组长评价。老师可以

    当好裁判,进行点拨、评价。

  五、训练提升,小结巩固

    师:同学们再把主题图中的其他内容编成应用题,列式计算。A组,打篮球;B组,跳绳;C组,插小旗;看哪一组的同学做得又对又快。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

    六、达标测评,检查验收。

  练习十二1、2、4题

  案例分析

  【案例一】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15÷5=3(组)

    这道除法应用题比较简单,属于表内除法,学生很快就能就算出商是多少。由浅入深,为下一步做好铺垫。

  【案例二】现有21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余几盆?

    这个问题就比上一题复杂的多了,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读题,理解每一个字的含义。

  “最多可以摆几组?”是什么意思。

  对于学困生一是要予以提示,用除法计算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考虑,也就是说商数一定要商最大值,让每个同学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理解商和余数的含义,正确使用单位名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教具、学具的展示、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动手摆圆片,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突出了“剩余”的概念。

  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

  从中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强调了“余数要比除数小”,也就是要反复试商。

  应用了“合作激励”教学模式,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有着很多的不足。

  由于在某些环节用的时间过多,导致一些应该有的教学活动没有进行。

  如:数小棒的游戏、有趣的验评题等教学设计,均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比较遗憾。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探究“合作激励”教学模式,灵活驾驭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教学设计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60页例1,以及练习十四第1题。

  【教学目标】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准备】

    幻灯片、学具和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摆一摆。用9根小棒摆三角形,可以摆几个三角形?(3个小或者1个大)

  2.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9根小棒,每3根一摆,可以摆3个小三角形。

    9根小棒,每9根一摆,可以摆1个大三角形。

  3.列式计算

  摆两个小三角形:9÷3=3(个)9表示什么?3呢?

  摆一个大三角形:9÷9=1(个)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过除法,除法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除法打交道,除法就在我们身边。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师:儿童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颗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颗草莓,请同学们拿出水果学具,用6个学具表示6颗草莓来摆一摆。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

  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这是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6÷2=3(盘)

    (2)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以摆3盘,还剩1个)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组内思考、讨论)

    O说明:7里面最多有3个2,这余下的1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列式:7÷2=3(盘)……1(个)

    O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3)观察比较6÷2=3和7÷2=3……1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三、练习巩固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这是一道开放题,三种装法,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根据自己的选择,圈一圈,然后填空,教师指名回答。

    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2题。

  出示题目:17个红果,平均分给3只刺猬,每只刺猬分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代替红果分一分,看看每份能分多少,是否有剩余。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师:从这节课中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摆一摆、圈一圈中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当一些物品平均分时,有可能正好分完,也有可能没有分完,有剩余的部分,后一种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余数。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认识。

  教学道具:

    7枝铅笔、口算卡片若干张、信封8个、学生每人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说出得数)

  4837 558728

  24679567497

  18342694459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10跟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几根?

  (2)拿出8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

    二、新知。

    1、动手操作,提高能力。

  7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自己先分分看)

    师:同学们用小棒代替铅笔,按题意分一分,然后上台表演。

    2、教学教材P55例4。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1)观察例2图1,从中你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条件)。

  (2)把例2口述成文字题,出现在黑板上:

  有32人跳绳,每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3)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汇报。

  学生1,口算:326=5(组)2人

  学生2,笔算

  (4)师:谁能说一说这题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式子中的32、6、5、2各表示什么意思?

  (6)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7)师:对上述解决问题,谁还有疑问的举手说。

    三、巩固练习。(开放性练习题)

    1、做教材P55做一做。

    (1)先从图中找信息。

    (2)根据信息,选择自己要买的物品,再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本课小结。(略)

    五、练习作业。

    教材P56第2、3题。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难点是在具体操作中,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明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自主操作、体验感悟

    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促进学生有意义地构建新知,我设计了一个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这个活动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和空间,充分发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反思交流、应用提高

    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中,我结合学生摆小棒的例子,鼓励学生猜想、验证,逐步抽象概括,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性学习,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突破教学难点,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流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是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简喊清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习,为下面探索新知拦前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

    我利用复习导入,“用18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能摆几个三角形?”让学生知道此题可以转化为“18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从中复习除法的意义。

  2、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此环节让学生理解余数的意义,会正确用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操作:请每个学生用9根小棒,摆正方形。

  学生展示:学生摆出了2个,还剩1根。

  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摆小棒的过程,明确剩下的是多余的,不能再摆一个原有的图形,也就明确了余数的产生的意义。

  接着,我让学生充分体验感知除法算式横式和竖式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然后接着用十根小棒摆正方形,并列出横等式及竖式,进一步体验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最后,依次列出用12、13、14、15、16摆正方形能摆几个余几根的除法横等式。

  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学生一般都会得出:余数﹤除数。

  3、巩固新知,享受快乐

    这部分我安排了课本中的一些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共同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

  这节课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

  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本课的重、难点是: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渗旁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主操作、体验感悟,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新知,我设计了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铺垫

    1、摆一摆。用9根小棒摆三角形,可以摆几个三角形?(2个小或者1个大)

  2、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9根小棒,每3根一摆,可以摆3个小三角形。

    9根小棒,每9根一摆,可以摆1个小三角形。

  3、列式计算

  摆两个小三角形:9÷3=3(个)9表示什么?3呢?

  摆一个大三角形:9÷9=1(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师:儿童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颗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颗草莓,请同学们拿出水果学具,用6个学具表示6颗草莓来摆一摆。

  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这是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6÷2=3(盘)

    (2)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

  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

    (说明:7里面最多有3个2,这余下的1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列式:7÷2=3(盘)……1(个)

    (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3)观察比较6÷2=3和7÷2=3……1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这是一道开放题,三种装法,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根据自己的选择,圈一圈,然后填空,教师指名回答。

    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2题。

  出示题目:17个红果,平均分给3只刺猬,每只刺猬分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代替红果分一分,看看每份能分多少,是否有剩余。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困惑: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认识了除法,知道要把一个数等分,可以用除法计算。

  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是不会知道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

  那本节课要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有时‘平均分’后还有多余的”的意义呢?。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会了用表内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以及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同时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余数意义的理解,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也为后面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及相关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思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经历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

    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正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主要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在学习中需要借助直观的手段来解决学生认知上的困难。

  课堂上,通过让学生摆一摆、想一想、写一写等活动帮助他们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三、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以谈话启发、引导发现等方法为辅的教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多个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四、说学法:

    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小组交流、汇报展示,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主动获取新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最大化的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课前交流

  猜谜语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的活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游戏导入

    玩游戏“你说我找”。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给学生留下悬念,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并顺势揭示课题。

  (三)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找规律

  (2)提出问题:第16面小旗是什么颜色?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规范语言的完整性、准确性。同时,也为解决问题扫清障碍。

  2、探究解答方法

  (1)想(2)摆

    汇报:第16面是哪一面?用语言来描述。

  (3)列算式:

  你能结合题意说说这道算式的含义吗?

  第17面小旗是什么颜色?怎样来列算式?

  第18面小旗是什么颜色?怎样来列算式?

    3、归纳: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答案是这一组中的最后一个。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再小组交流想法,然后个别汇报,符合数学新课标指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要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四)巩固练习

  1、“我说你找”21会落在哪个手指上?30呢?

    2、确定气球的形状。

  3、按学号的顺序读“我爱汉滨小学”,,你应该读哪个字?

    设计意图:设计这几道练习题,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还对学生渗透心怀爱心的思想教育。总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五)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六、反思

    总体上看,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

  可是,我觉地本节课存在很多问题,有很多地方都需要优化。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我的态度端正,但可以更最端正。“态度决定成败”

    2、话太多。不放心学生,引导的内容太多,还有自己不该重复孩子说的话,应该找其他学生来说。

    3、备学生不够细致。

  最后一道练习题,我高估了学生口算有余数除法的水平,导致说错的现象较多。

  要是让他们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再来起来说估计效果会更好。

    4、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不够完整,也不够简洁。说明平时训练得少,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教学是一们有缺憾的艺术。

  我的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

  希望大家能畅所欲言,指出课堂中存在的不足,帮助我不断进步。

  谢谢大家。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

  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及具体写法学生较难理解。

  总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

  针对这一状况,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以及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理解“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2、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书写格式,能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及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余数”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我主要通过游戏“猜猜看”。

  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来感受“余数”。

    (1)让学生来分一分桔子。6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7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这就让学生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触及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

    (2)将11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设问:如果每人分2个,剩下5个,可以这样分吗?这时就有学生会回答,5个还能再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1个,还剩下2个,这时老师追问:2个还能再分吗?学生会回答,不能分了。通过这个坏节,让学生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老师手中有10颗五角星,要奖励给今天表现最好的4位同学,应该怎么分啊?谁来帮助老师来分呢?让多个学生上来分一分,老师对他们分的结果给予评价,让学生更深刻地明确“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

    3、用数学方法表示。

  对前面分的结果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再翻开书本50页,参照例题,来自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竖式的写法。

  教师在学生写完后给予简单点评并说明各部分的意义。

  我认为这部分学生在前面学习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自学。

    接下去通过评价性的活动,看看小动物们做对了吗?出示三个竖式,来比较,观察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会发现其中一个小动物粗心大意做错了,余数比除数大了,还能再分。这一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不能再分的才是余数,也就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练习巩固新知。

  通过直观的练习,40÷7,26÷6,让两位学生上来板演,别的学生下面做。

  做完后集体讲评。

  这一环节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并可以根据学生的错误来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试商也是不成问题的了。

    5、回到游戏“猜猜看”。

  这时候学生有种跃跃欲试的心理,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来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试呢?这时师生共同来探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

  在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学生来猜一猜。

  然后设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让学生先来说一说。

  教师可举一个例子:我们班去春游,要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7人,我们班39个小朋友要用多少条船?这一例子将数学问题引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说课堂小结

  让学生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余数”的概念,并提高了自己的思维判断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有余数的除法》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课本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第50、51页的例1、例2和51页的“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二的第1、2题。

  2、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上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些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让学生学好。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

  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教材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橡纤困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同时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像、操作梁念等活动,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学会笔算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

    (3)进一步巩固除法的意义,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能用笔算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法

    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处理、算法以及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计算的速度和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以及情感体验,忽略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造成课堂气氛紧张,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例题时,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创设真实的情境,也联系到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编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直观地得到结果,发现生活中的“余数”,引发学生交流和思考,提示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这样组织教学,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引入

  1、谈话

  学校要开联欢会,你竖仔们喜欢吗?

    2、出示主题材图,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以情景图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践探究

  1、出示教材第50页的例1

    (1)让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同时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2)书写除法式子,利用口诀计算。

    [设计意图:利用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知识先进行计算,明确商应该是多少。]

    (3)在老师的引导下,正确书写笔算除法,并懂得竖式里的各部分的名称。

    (4)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笔算的书写方法。

  2、教学例2

  (1)出示图画

    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题意。

    (2)学生操作学具,通过摆摆看,了解分法,最多能分几组,还剩几盆。

    [有余数的除法试商学生还不会,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再得出结果,从形象到抽象,便于学生掌握。]

    (3)让学生尝试列横式。

  检查学生列横式的过程与方法。

  校正。

    (4)学让尝试列竖式计算,把学生的式子展示。

    (5)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笔算的书写方法。

    3、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笔算式子,说说有什么不同。

  引出课题:像这们没有除完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第51页“做一做”题。

  检查,展示学生的练习。

  课件出示正确的计算。

    2、判断练习:课件出示。

    3、练习“练习十二”中的第1、2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后检查,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课件出示正确的书写过程。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

  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及具体写法学生较难理解。

  总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

  针对这一状况,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以及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理解“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2、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书写格式,能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及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余数”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我主要通过游戏“猜猜看”。

  (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在纸上依次画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比一比谁画得多,画好后,将自己画的个数数出来写在张上,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画的最后一个的颜色。

  )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来感受“余数”。

    (1)让学生来分一分桔子。6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7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这就让学生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触及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

    (2)将11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设问:如果每人分2个,剩下5个,可以这样分吗?这时就有学生会回答,5个还能再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1个,还剩下2个,这时老师追问:2个还能再分吗?学生会回答,不能分了。通过这个坏节,让学生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老师手中有10颗五角星,要奖励给今天表现最好的4位同学,应该怎么分啊?谁来帮助老师来分呢?让多个学生上来分一分,老师对他们分的结果给予评价,让学生更深刻地明确“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

    3、用数学方法表示。

    对前面分的结果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再翻开书本50页,参照例题,来自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竖式的写法。

  教师在学生写完后给予简单点评并说明各部分的意义。

  我认为这部分学生在前面学习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自学。

    接下去通过评价性的.活动,看看小动物们做对了吗?出示三个竖式,来比较,观察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会发现其中一个小动物粗心大意做错了,余数比除数大了,还能再分。这一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不能再分的才是余数,也就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练习巩固新知。

    通过直观的练习,40÷7,26÷6,让两位学生上来板演,别的学生下面做。

  做完后集体讲评。

  这一环节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并可以根据学生的错误来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试商也是不成问题的了。

    5、回到游戏“猜猜看”。

    这时候学生有种跃跃欲试的心理,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来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试呢?这时师生共同来探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

  在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学生来猜一猜。

  然后设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让学生先来说一说。

  教师可举一个例子:我们班去春游,要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7人,我们班39个小朋友要用多少条船?这一例子将数学问题引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说课堂小结

  让学生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余数”的概念,并提高了自己的思维判断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说课稿3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

  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和“余数与除数间的关系”两个大知识点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②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③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④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难点是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明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主操作、体验感悟,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新知,我设计了一个摆小棒等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

  三、教学流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过除法,除法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除法打交道,除法就在我们身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二、摆一摆,比较感知

  (一)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1.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2.问: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6÷2=3(盘)

  问:这个算式什么意思?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7个草莓,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

    2、交流汇报摆的结果,并说发现。

    3、引导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列算式。

  4、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讲解: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1个草莓,在算式中称为“余数”,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有余数的除法”。

  追问:余数表示什么?

  三、对比观察,理解关系

  (一)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用9根小棒,你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请动手摆一摆。

  2、能用除法算式表示你摆的意思吗?

  3、如果用10根小棒来摆呢?

  4、11根、12根、13根、14根、15根呢?

  5、余数和谁有很密切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余数<除数

  (二)活动思考,加深理解

    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1.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你是怎么想的?和同伴说一说,也可以摆一摆证明自己的想法。

  3.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四、课堂作业: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第2题。

  五、课堂总结,明确学习目标

  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师:看来,在家都很好地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说课稿4

  一、说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本课的内容包括教材第1至第2页。

  二、说教材: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既可以使学生拓展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又为以后继续学习除法打下基础。

  本节课要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余数。

  为了使学生掌握好有余数除法的,教材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认识到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产生,联系除法的含义引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并说明“余数”的含义以及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法。

  随后的练习,都是让学生试着用有余数除法的算式来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帮助学生巩固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理解。

  三、说目标:

  介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通过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实际意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难点: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四、说教程(说教法与学法)

    本课的教学分这样四大块。

    第一块:复习引新。

    1.观察:○○○○○○说说这6个苹果是怎么分的。说出两道除法算式。

    2.说出:6÷2的意义?6÷3呢?。

    3.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我想通过这样的复习找到新知的生长点,通过适当的温故,使新知的教学建立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也自然而然的引出新课。

    第二块:探究新知。

    这一块的学习内容,准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分四个层次组织学习活动。

    第一层:分一分。

  让同学们在小组内把10枝铅笔分别按每人2枝、3枝、4枝、5枝、6枝分给小朋友,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

  先指导操作,后自主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得借助于操作活动。

  通过把10枝铅笔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对“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同时,操作活动步骤清楚,面向全体学生。

    第二层:说一说。

  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确认每次分得的结果,并把这些结果按有没有剩余进行分类。

  通过观察、比较,突出了“剩余”这个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第三层:写一写。引导学生根据其中分得的有剩余的过程和结果写出除法算式,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1)观察表一,说出算式并计算,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观察表二,说出算式并计算,10÷3=3(人)……1(枝)

    (3)认识余数。

    (4)观察比较,10÷5=2(枝)10÷3=3(人)……1(枝),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分。

    写算式是把学生的具体感知进行抽象的过程,是形成“余数”概念的主要环节。教学时,我力求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由没剩余引出有剩余,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并使学生获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动经验。

    第四层:试一试。

  让学生把其他几种分得有剩余的情况试着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独立在书上填一填,反馈交流后概括提炼:什么情况下平均分得的结果可以用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在这块的新知探究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操作的时间,真正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去交流,注意到由扶到放,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建立余数的概念,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第三块:练习达成。

    想想做做1与例题的类型相仿,是模仿性练习。要求学生进行操作后,根据操作结果填写相应算式的商和余数,在完成填写后让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突出算式中单位名称的选择,在表达中进一步明确认识。

    想想做做2是形成性练习,学生观察图后,独立完成填空。在交流时提出: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把一些物体按指定的每几个一份进行平均分或平均分成几份,只要平均分后有剩余,都可以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使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从而更深层次的把握知识。

    想想做做3,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同座相互说说,再指名说一说。

    第四块:总结评价。

    1、请学生说说你学会了什么?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2、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整节课,从分铅笔(初步感知),到观察特点分类(感知清晰),再到抽象算式(形成概念),最后应用概念,遵循了学生概念形成的一般规律,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了数学的价值性。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说课稿5

  一、说学生

    本班共有学生11人,其中有9人为以前县残联语训部学生,一人为原普校学生,还有一人从未上过一天学,除存在语言障碍外,还存在一定的智力障碍。

  本班学生有9人为聋哑学生,剩下两人为腿部有残疾。

  学生整体学习水平较差,尤其是针对数学学科,学生普遍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对于那些逻辑性和概括性强且又抽象的数学语言文字,在理解上存在着困难,因此在数学教学上存在很大的难度。

  另外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为方便教学,我将他们分为了三层:。

  A层:(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数学基础,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B层:(数学基础较差,但有一定的理解力)

  C层:(基础差,理解能力差,学习习惯差)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九册第一单元中的《除法的意义》中《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

    2、教材的理解: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

  《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

  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进行除法的计算。

  三、说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学会除法的笔算。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四、说重难点

    1、重点:知道什么是“余数”。

    2、难点: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横竖式写法。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聋哑学生,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用生活中学生已掌握的学习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让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形象化、直观化。

    2、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感受创设过程中的无限乐趣。通过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让学生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学法:

    观察、比较、发现的方法:我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摆法得到的不同结果,然后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余数,从而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情境探究”、“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运用体验”三个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情境探究:

    充分利用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合理选组教材,创设愉悦的自主探究的教学情境,所以我选用了用盘子来装苹果这一活动。

  首先,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必须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习,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

  我先情境导入,拿来15个苹果和几个盘子,让学生把每个盘子里装3个苹果,看可以装几盘,并列出除法算式,引出整除的概念。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①再分别装4个、5个、6个、7个苹果,再让学生分一分,这部分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1)学生操作:引导学生用动手分一分,看可以装几个盘子,有没有剩余的。

  (2)学生展示:将学生的分法展示出来

    (3)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分苹果的过程,明确余下的是多余的,不能再分,提出余数的概念和意义并让学生明白。

  (4)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写法并指出各部分的名称,并规范学生的手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②出示一道数学题: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______组,还剩_______盆。引导学生,数字比较大,我们不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去寻求结果,我们可以列出算式进行计算,出示课件,讲解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和竖式写法,并告知各部分的意义,在最后总结出本课的难点:余数是不够分的数,所以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巩固新知,运用体验:

    我设计以下练习题,除了突出本课的重难点余数的意义和余数比除数小之外,在练习过程中针对学生在以前学习除法时容易出现错误的试商,进行复习巩固。

  ⑴、判断

    ⑵、填一填。

    ⑶、拓展练习,学以致用(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数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布置一个小超市的场景,摆上贴了标签的实物,然后给学生20元钱,去买自己最想要的物品,并问其他同学他可以买多少个,花去了多少钱,老师应该找给他多少钱。让学生轮流扮演售货员和顾客。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平均分东西的时候有时刚好分完,但有时也有剩余,剩下的不够分的部分我们叫做余数。同时我们还发现,剩下的不够分的部分总是小于需要分的数,即余数小于除数。

  八、说教学反思

    1、本节课针对聋校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接近学生生活的生活化教学课堂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应用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教师要有“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应用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紧扣教学重难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2、应规范数学教学手语,如在教授“被除数、除数”,手语不够规范,、直观、简洁。

    3、在教学中,应注重聋生的理解力,对于应用题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读懂题意,在讲授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时,后面的单位一定要讲解清楚,让学生明白各部分的意义,而我在教学中没有注重,导致后面在买东西的环节学生会计算,但在具体操作时不明白应该买多少数量的东西,应该找多少钱。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