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恋爱的犀牛原型如此引人好奇?

作者:仇鸿辰时间:2023-07-22 11:09:32

导读:" 为什么恋爱的犀牛原型如此引人好奇?1.着眼于犀牛的恋爱行为:犀牛作为陆地上体型最庞大的哺乳动物之一,其恋爱行为自然引人注目。研究发现,犀牛之间的恋爱关系是相当稳定和持久的,常常伴随着长时间的亲密接触和相互保护。这种恋爱行为与其他动物有所不同,引发了人们的好奇"

为什么恋爱的犀牛原型如此引人好奇?

  1.着眼于犀牛的恋爱行为:犀牛作为陆地上体型最庞大的哺乳动物之一,其恋爱行为自然引人注目。

  研究发现,犀牛之间的恋爱关系是相当稳定和持久的,常常伴随着长时间的亲密接触和相互保护。

  这种恋爱行为与其他动物有所不同,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

  2.保护动物的重要性:犀牛是濒临灭绝的物种之一,目前面临严重的非法狩猎和栖息地丧失威胁。

  了解犀牛的恋爱行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这一珍稀动物。

  通过研究犀牛的配对方式、繁殖周期和繁殖行为,我们可以制定更有效的保护策略,帮助犀牛种群恢复。

  3.对犀牛行为的科学探索:科学家和动物行为学家对犀牛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能够揭示其中的奥秘。

  犀牛的恋爱行为被认为是一种社交行为,能够帮助科学家了解动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和情感交流方式。

  这些研究不仅对犀牛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还对我们对动物行为的认识有所贡献。

  4.人们对罕见事物的好奇心:犀牛的恋爱行为并不常见,尤其是在野外观察到这种行为的机会更加稀少。

  因此,当有关犀牛恋爱的故事被报道时,人们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这种好奇心来自于对罕见事物的探索欲望,也是人类对自然界多样性的渴望。

  5.犀牛爱情的启示:犀牛的恋爱行为也给人们带来了启示。

  犀牛在配对过程中展现出的亲密和保护行为,让人们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和责任感。

  这种行为也激励着人们去关注和保护其他濒临灭绝的物种,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

  总结起来,恋爱的犀牛原型如此引人好奇的原因是因为它们的恋爱行为独特且引人注目,对于犀牛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探索动物行为的一部分,满足人们对罕见事物的好奇心,并且给人们带来了爱和责任感的启示。通过对犀牛恋爱的深入研究和报道,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并提高大众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爱它,是他24年来做过最好的事

文|yoliyoli李大七

  “看了《恋爱中的犀牛》,第一回看,感觉网上有一半情话都是从这里来的。

  男主角肖鼎臣牛逼,稚气,少年,让所有犯傻逼和文艺腔都成立了。

  像《狗咬狗》里的陈冠希。

  ”。

  这是等待话剧开演前,我在微博上随手翻到的剧评。2个小时后,从蜂巢剧院出来,我又翻出这条评价——说得太xx对了!

  93年的肖鼎臣,是《恋爱的犀牛》主人公“带码漏马路”最年轻的诠释者,也是孟京辉工作室的新鲜血液,正如上面说得,牛逼、稚气、少年。

  14年的8月中旬,一封犀牛图拉写给明明和马路的信在新京报登出,“我等了你很久,从傍晚就在窗口张望,每一次脚步声都像踏在我的神经上……请于8月20日或21日,13∶00至16∶00直接来北京蜂巢剧场和我相见,不见不散”。

  这是为《恋爱的犀牛》高校组选角。

  这封掷地无声的“信”,却在全国各地怀揣话剧梦想的年轻人心里荡开涟漪。

  肖鼎臣,就是其中之一。

  他二话不说,买了北上帝都的票,直奔北京蜂巢剧场而去。到了现场,肖鼎臣傻了眼,乌泱泱的一堆人都是来面试的,北影的、中戏的、上戏的……自己一个在湖师蠢烂大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的大四学生,气势弱了几分。

  初试考形体和独白,大家都拿出了压箱底的本事。

  结束后,肖鼎臣买了回程的车票,临行前的晚上跟北京老友涮着火锅,翻腾的热气里肖鼎臣嘟囔着:“我觉得上不了,真上不了。

  ”。

  “就当个体验吧,然后老老实实回家找工作。

  ”可谁知刚到家,肖鼎臣就收到了剧组发来的复试短信。

  年轻人的丧气来得快,信心也恢复得快,肖鼎臣带着原封不动的行李二上北京。

  回忆复试,考了什么内容不重要了。肖鼎臣记得更多的,是那天他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男神”孟京辉。

  “复试的时候孟导去了现场,他一进来我整个人都傻了,长发飘飘戴着眼镜,从照片里走出来的男人,离我那么近,太兴奋了。”

  这种小粉丝见到偶像一样的兴奋感对演员的状态是特别有帮助的。肖鼎臣顺利通过复试,成为《恋爱的犀牛》高校版9名新演员之一,也开始了职业话剧演员的道路。

  2年后,肖鼎臣以男主角“马路”的身份和“明明”扮演者毛雪雯在大兜路上的WE酒吧和大学生话剧爱好者面对面聊着“那些年的故事。”

  面对和自己年纪所差无几的大学生,肖鼎臣觉得亲近:“虽然我毕业也就一年,可能我步入社会比较早,真的是想把自己一些经历和经验告诉他们,不要怀疑你坚持的东西,它一定会发生的,上天会厚待坚持的人。”

  说起来好笑,肖鼎臣和孟京辉戏剧工作室的渊源居然不是从海选开始的。

  在此这前,肖鼎臣就天天给工作室发微博私信。

  问他都发了些什么,肖鼎臣不好意思的笑笑:“就说想去工作室学习啊,舞台啊灯光啊音效啊,反正做什么都行。”

  发出去的信息石沉大海,进入了工作室肖鼎臣才知道原来他们是不会看这些私信的。知道这个小插曲后,管理微博的工作模答人员翻了翻私信记录,嘿,还真发了不少。

  如果有读心术,我们会发现肖鼎臣成为一名职业话剧演员是顺理成章的事。

  孟京辉当年未透露的选角要求里,他想要的人必须是“多面人才”,什么都能演,不能太善良,最好有点喜剧天才。

  你可能想不到,在台上看起来那么孤僻执拗的肖鼎臣,曾经是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四星大赛的笑星冠军。大二开始,肖鼎臣在学校登台演话剧,表演的重心也从相声小品转到话剧上。

  从学术转变成职业演员的身份后肖鼎臣少有初出社会的不适应,话剧演员要各个城市演出,常年在外漂。

  “因为我从上学就一直都是这种状态,那时候还有学校的事情,现在就是排练演出做活动排练演出做活动就这些。

  上学的时候还多多少少有些迷茫,但是觉得一辈子应该先把一件事儿先做好。

  ”这件必须要做好的事,肖鼎臣选择了话剧。

  第一次以马路的身份正式登台的紧张,在灯光下,在台词里烟消云散。

  肖鼎臣版的马路,是值得被理解的。

  因为他身上的少年气和青涩感,让人觉得他的偏执、怪诞、歇斯底里都是一个不成熟的年轻人的少不更事。

  “我是最年轻去诠释这个角色的演员,所以我身上带有一种属于我们年轻人的气质。

  然后我是一个90后,在讲述一个90后对待爱情的偏执是什么样的,可能年轻人看来更容易接受,更像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这样才会更容易影响别人。

  ”。

但我们来做个假设,如果这个故事真实发生在肖鼎臣的身上,将会有什么结局?

  “这件事情好像已经发生过了,每个人都会遇到那种很偏执的、盲目的爱情。

  很多年后,你回想那时候的爱情很幼稚,你不知道为什么发生,什么时候会结束,结果是好的还是坏的,但是这就是爱情啊。

  ”。

  抛开舞台,生活里的肖鼎臣随性又真实。

  他会在微博上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和图片,对新鲜的事情生出好奇,除了奔波于各个城市演出之外,最近还忙着读贾行家的《尘土》。

  但他骨子里的理想主义又让他的思想独立游走,“极端的看来,我没有也不想拥有人际关系,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能拥有一个人静静发呆的时间,如此而已。

  然后,在生鲜市场、便利商店那小而安全的购物行为中感受一点微小的喜悦,不多做无谓的思考,孤独而忘情地度日。

  ”。

  于他而言,孤独倒不是桩坏事。

  因为肖鼎臣记得海选完孟京辉说得那句话,年轻的时候能靠戏剧来养活自己,以后想起来会是特别有意义的事。他也始终相信,上天一定会厚待坚持的人。

廖一梅:纵然疼痛 也要开花

  故事大全民间故事大全栏目整理和收集了一些民间流传的一些故事供读者在线阅读。这里我给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廖一梅:纵然疼痛

也要开花的民间故事,下面请跟随我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廖一梅:纵然疼痛

  也要开花吧。

遭遇先锋话剧

  1971年,廖一梅出生于北京一个艺术之家,父母均是北京舞蹈学院的老师。

  院里的孩子都会被送去学跳舞,她也不例外。

  "那个表现力对我来说太简单了,感觉到语言的魅力后,我对形体就没什么兴趣了。

  "。

  高三时,她听说在中央戏剧学院可以不学数学,还可以随便地看书写东西,就觉得挺合适。

  廖一梅顺利地考上了中戏。

  当时选戏剧专业,她就是感觉好玩,至于戏剧是什么样,能做成什么样,她都没想过。

  所以,刚听了一堂课,廖一梅就傻眼了:老师讲的戏剧和自己理解的压根儿不是一回事。这种情况下,廖一梅没动力学习了,她白天坐在教室里凑数,晚上猫在宿舍里看小说,偶尔发一发"无可奈何进中戏,谁知日后会怎样"的牢骚,结果成了大伙儿戏谑的"忧郁黛玉"。

  廖一梅上中戏那年,孟京辉正读研究生,两人是同校师兄妹。

  廖一梅第一次见到孟京辉,是在同学刁奕男排练的课堂小品上。

  那是一个颇为怪异的作品,演两个被拍慧关在监狱里的犯人的奇思妙想,他们明明蹲在便桶上,却说自己正骑着摩托车横冲直撞。

  刁奕男的课堂作业得分极低,老师看不懂,廖一梅却因此记住了演课堂小品的、"眼睛像小野兽一样,一点也不像研究生"的孟京辉。

  那时,孟京辉扛起了先锋戏剧的大旗,拉拢了张一白、胡军、郭涛一帮人,鼓捣出中戏史无前例的"实验戏剧15天演出季"。

  廖一梅是这一切热闹的外围参与者。

  她的工作主要是贴海报、打扫剧场,演戏时按响闹钟制造音效,排练时用电炉子给大家煮东西吃。

  廖一梅看上去弱不禁风,干起活儿来却是麻利又细致,更难得的,是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在《等待戈多》一剧中,当排演结束时,大伙儿都累得或躺或坐在地上,唯独廖一梅一个人不肯休息,接着打扫全场的垃圾。

  这一切,孟京辉都看在眼里,因而格外爱怜这个身体羸弱的小师妹,亲热地喊她"宝儿"。

  就这样,日久生情,两人慢慢互相有了好感。

任情任性不爱束缚

  为何不能老实守着一份糊口的工作,理想主义能当饭吃么?她说:"谁都有生存压力,这个完全不值一谈!可是,有多大意志力的人就会有多大成就。

  我知道人站在泥地上,这是一个根本,有的人喜欢烂泥,但我不喜欢。

  这是本质的差别。

  "。

  从单位出来后,廖一梅曾给报纸杂志写过专栏,后来作罢。

  "我没那么多话要说,对一些当时看似热闹、其实毫无意义的事情发表看法也实在没必要。

  我讨厌废话......别人的和自己的都讨厌,如果不是非说不可,我宁愿闭嘴。

  "。

  她还给电视栏目撰稿,做广告公司的策划文案,做MTV的创意,乃至写电视剧本,只要能挣钱,她几乎都写过。只可惜,稿费不高,勉强混个温饱而已。

  第一个和她签约的是王朔。

  当时王朔成立了一家公司,签了好多作家,游贺并也找了好多刚从中戏毕业的学生。

  王朔主动跟她说,写一部电影给她一万五。

  她乐得傻掉了,从没想过能赚那么多钱。

  但是不久,那家公司就破产了,她写的剧本也没被拍成电影。

  而从此,廖一梅真正成了一名专职编剧。

  接下来的几年里,廖一梅先后写了多部电影和电视剧剧本,像《中国机长》、《龙堂》以及《绝对隐私》等。

  这些剧本虽说都拍摄成片了,但由于种种原因,没得到期望的报酬,廖一梅心头酸楚不已。

  她尤其不喜欢写电视剧,要写无数次"他走进来"、"他坐下"、"他出去"类似的话。

  "这实际上妨碍了我的表达。

  我希望能把语言变成利剑,可随意在空中挥舞,说起话来带着刀剑的“刷刷声”,用最锐利的神迹方式表达。

  "。

  她就去找孟京辉,看能否在老本行话剧业觅得一条出路。

  孟京辉虽说已在实验话剧中坚持了好几年,且小有名气,但也正为"空前的上座率,票房却不高"的难题而抓耳挠腮。

  很自然地,他们走到了一起。

我的剧本我作主

  1998年和孟京辉新婚度蜜月归来后,廖一梅将自己关起来,准备写一部任情任性的作品,就是《恋爱的犀牛》。当时乃至现在,也没有人那样写剧本--整页的独白,拿掉了所有故事情节,人物的身份背景都是模糊的。

  故事表达的,并不是生活中真的有那么一段爱情故事,而是一个寓言,一种超现实感。

  廖一梅不像传统剧本那样,写主人公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在哪里见面。

  她当时这样写的时候,不知道观众会不会接受。

  "忘掉是一般人能做的唯一的事,但我决定不忘掉她。

  ""黄昏是我一天中视力最差的时候,看到满街的犀牛。

  "类似的台词那么旺盛地燃烧、直接坦白,要炸开似的生命力,打动了孟京辉,他想把它搬到舞台上。

  但他们要面对惨淡的话剧市场,以及资金筹措、演员遴选、剧场选择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在剧场选择上,求爷爷告奶奶地说了一大箩筐好话,他们才在鲜有人知的北兵马司小胡同里,找到了一个名叫老青艺的不起眼的剧场。

  在钱齐人齐马上要排练时,投资人却撤了。

  廖一梅说,出于任何原因向任何人和事低头,都是怯懦的表现,都会让自己瞧不起。

  所以,开弓没有回头箭,孟京辉把自己的房子抵押了21万元,又跟朋友借了钱。

  他跟廖一梅约定,如果赔了,廖一梅写一年的电视剧还钱。

  在演员遴选上,也勉强凑合着。

  1997年夏天,《恋爱的犀牛》总算摇摇晃晃出场了。

  结果,奇迹出现了:《恋爱的犀牛》火了,场场爆满,连过道都坐满了人。

  剧场售票窗口前的长龙沿着兵马司胡同,一路排到了安定大街,创下了首演连演四十场、场场上座率120%的业绩。

  至于票房,更是大赚特赚了整整50万元。

  该剧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第一部靠票房赢利的小剧场话剧。

  廖一梅和孟京辉用十年时间拯救了戏剧,并将前卫变成经典,把边缘变为主流。从此,写作对廖一梅来说,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内心需要。

  2000年,廖一梅写了电影剧本《像鸡毛一样飞》,那是一个关于诗人的故事--面对周遭翻天覆地的变化,理想主义者感到不适和无能为力,不知该固守自我,还是审时度势,站在风口浪尖。

  一年多时间里,剧本一直在反复修改,和一个个投资人交涉。当时,一个风头正劲的外国制片人要廖一梅夫妇做出选择:或者按照他的意思再写一稿,或者另换一个题材。

  廖一梅考虑了两天,给了一个他没有想到的回答:既不再写,也不换题材,再见。

  这可能是这个制片人到中国后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

  他特意请廖一梅吃饭,希望再聊聊。

  饭桌上是尴尬的沉默,沉默地吃,沉默地分手。

  2001年夏天,《像鸡毛一样飞》终于找到一个不要求任何修改的投资人。后来,这部由孟京辉导演的电影获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关注奖,以及香港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影评人奖。

  廖一梅如此倔强,撞遍南墙也不懂变通。

  在她看来,大多数人被伤害后,疼一下就缩起来了,像海葵一样,再也不张开了,那最后只有变成一块石头。

  要是一直张着,自由地表达、期望,自由地做自己,就会有不断的伤害、不断的疼痛,但还是像花一样开着。

  这就是后来她《悲观主义的花朵》一书的名称由来。

柔软是一把刀

  作为编剧,廖一梅并不多产,她说自己"不到非说不可不写戏,说废话一点意义都没有"。

  《恋爱的犀牛》是廖一梅夫妇首度合作的作品,一炮而红。

  又过了五六年,两人二度合作的《琥珀》在香港艺术节首演,再度震撼亚洲剧坛。

  与《琥珀》一起降生的,是他们的儿子孟子由。

  为了这个小生命,一向持悲观主义的廖一梅把《琥珀》的结局改成了光明的,让"小优"给了"高辕"奇迹,沉迷吸毒的"高辕"对"小优"说:"因为你,我害怕死去。

  "。

  2010年岁末,廖一梅推出了堪称先锋戏剧完美终结篇的《柔软》。

  写这个剧本时,廖一梅快得抑郁症了。写作过程中,她把悲观悲伤、人的悲剧性看得特别清楚。

  剧本中有一个易装癖的时装设计师,在舞台上男扮女装,调侃观众:"人生是没的选择的,我的命运便是一星期做两个小时的女人。可是,我比你们幸运,我的人生里至少有两个小时是属于我自己的,你们难道不偷偷地渴望能有这样的两个小时,卸下你们的面具,摆脱所谓的成功和正常,为所欲为,做一个真的自己,或者做一个幻想中的自己?你们没有这样的机会,你们真可怜!"

  这角色的原型是廖一梅的一位朋友,樊其辉,一名著名的服装设计师,但宁愿称自己"女裁缝"。

  有几年,他每周二到某酒吧化身歌女"碧浪达"。

  廖一梅喜欢他和他的歌声,还有他那些尖刻辛酸的笑话。

  他是有勇气把真实的生命坦露给人们看的人,流着泪还自嘲地笑着。

  在舞台上他一直笑到最后,但真实的结局,却是他在《柔软》新闻发布会的前两天,在家中自杀身亡。

  这突然的消息,对廖一梅是可怕的打击。

  生命真的很危险、很脆弱。

  这剧本是一把刀。

  它只有成为一把刀,才能扎入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戏剧中,可以一再激发火花的廖一梅,私底下是个特别爱静的人,能不出门就不出门。

  每年会出去旅游一次。

  她特别喜欢意大利,阳光明媚,到处都是美景,人们都亲切随意。

  她也喜欢冰岛,蛮荒时代般的景象,茫然无际的火山岩,似乎从无人迹,让人震撼。

  也许,远离尘嚣是一种让心灵宁静的方式,从天地万物间收集重新出发的力量。

  廖一梅对信息时代、时尚潮流的抗拒有点让人不可思议。

  她从不看电视,家里的电视是儿子看动画片用的。

  "那些时髦的词儿,知道它与你有什么相干?它使你更快乐了?更深刻了?更有洞见了?对于很多事都要敢于不知道。

  "这就是廖一梅的生存态度。

读完本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如果你对民间故事很感兴趣,欢迎收藏并订阅

开花疼痛

第11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有哪些好戏上演?

  6月30日晚在恭王府开幕的《陌生化接触―聂竞竹海报装置艺术展》作为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以下简称“青戏节”)的平行展单元率先亮相。第11届青戏节将从吵悄七升岩渣月起航,接下来3个月将有26部风格各异的精彩好戏,在北京12个剧场轮番进行近百场精彩的演出。

  《陌生化接触:聂竞竹海报与装置艺术展》中,独具匠心的20余件装置和艺术作品选自艺术家过去十年间最为出色的戏剧海报和装置设计,其中能看到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汤显祖的《临川四梦》、老舍的《茶馆》和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等等,聂竞竹试着提出一种假设,提升“空间”和“时间”的创作维度,用相对流动的艺术表现形式,使海报剥离出习以为常的静止状态,产生戏剧性的跃动感与象征性,达到陌生化接触的效果。

  本届青戏节艺术总监孟京辉带来了他的策展新观念:“过程就是目标”,即给予青年导演充分的创作时间和自由度,让灵感和创意恣意生长,以极大的宽容度和兼容并包的欣赏视角,鼓励青年戏剧人发掘时代内涵,充分尊重青年的话语权、思维方式与表达诉求,倡导不破不立的创作魄力,同时密切关注创作纪实,设立工作坊、排练探班及文学朗读,在紧密回应国际最前沿戏剧趋势的同时,使创作者和观者交融摩擦,交叉生长。而“本土化、社会性、未来感”将是本届青戏节的关键词。

  导演李凝此次奖带来肢体剧《CS-03》,试图追寻“表情包”作为虚拟和网络世界中的存在,与身体和现场表演合体。

  《怪梦养成指南》源自德国作家布莱希特第一部作品《巴尔》,导演?汉将用奇幻斑斓的方式重温这部作品。

  《狂人》以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为蓝本,由导演黄俊达率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组成的法国绿叶剧团,以肢体表达为媒介,增添多元文化与不同社会构架的内在视角与外在表现。

  《哪吒回了陈塘关》由谌桔编剧,付仲豪导演,以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哪吒闹海为原型,故事新排,另辟蹊径,颠覆性地探讨的现代主题。

  苏小刚导演的《求仙学道》以崂山道士的隐喻探讨关于梦想的本质,打通剧场幻象的无限可能……。

  同时枣竖,今年青戏节特别设立“直通阿维尼翁”单元:《等候室》《谬小姐》《花罅》《玩坛者说》等8部短小精悍的剧目将模拟在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的演出效率,同天在一个舞台上先后上演,用极简的舞台和超群的想象力,快速完成装台换景等工作,并意图制造不同戏剧之间出乎意料的沟通联系。其中的优秀剧目将保送明年的阿维尼翁戏剧节,决定权就在观众手里。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请问天星影视艺术学院的表演老师主要是毕业于哪儿的?

副院长兼编导系主任陈春雷

  1997年,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2000年,师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唐爱梅教授系统学习影视表演;

2003年,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部“电影学”硕士学位班学习,

  2004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攻读“电影剧本理论及创作”硕士研究生。

艺术创作经历:

  1997年起,任《中国机械日报》、《四川机械报》、《古今之窗》、《时代文学》登刊物特约记者和特邀撰稿人,至今,在《诗刊》、《中国青年报》、《中国统计》、《星星诗刊》、《台湾现代文学》《小小说》、《电影文学》、《四川日报》、《四川经济日报》、《华西都市报》等30余家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上百篇(首)文学作品及专业论文;

  2001年,受聘泸州医学院大学生艺术团“说唱队”表演辅导教师;同年,参加投拍电影《功夫骄子》

  2002年,编剧并参拍电影《英雄无界》;同年,为泸州教育学院编导话剧小品《润物细无声》获省市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曾被作为四川省大学生艺术团保留节目,各地循演达30余场

2003年,以泸州辛亥起义同盟会会员佘英(竟成)为原型,创作电影剧本《乱世儿女》

  2004年,参拍电视电影《我家门前有棵树》;同年,创作电影剧本《武道》

  2005年,编剧并参拍电影《恐惧深寒》;同年,编剧并参拍电影《明星背后》

  2006年,执导话剧《家》,同年,编剧并参拍电影《李小龙外传》、《惊悚情人节》。

  2007年,编剧并参拍电影《陈真新传》,任副导演;为中国移动编导反映“农信通”题材的电视短剧《礼物》。

  2008年,编剧并参拍电影《截拳道》,任副导演。

  教学课程:“影视表演”、“影片分析”、“电影剧作”、“电影声音”、“视听语言”、“导演表演”、“导演基础”。

副院长曹修峰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表演专业

  1997年8月链逗在青岛市电视歌手卡拉OK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1999年3月--1999年7月在北京师从瞿颖、胡兵学习模特。

  1999年9月开始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学习,获通俗歌曲表演一等奖。

  2000年9月---10月在大连拍摄了20集电视连续剧《天高海阔》,饰演男二号刘明。同年12月在北京拍摄了20集电视连续剧《隋炀帝传》。

  2001年6月在四川拍摄了电影《功夫骄子》,饰演山本。

  2002年8月在四川拍摄了电影《英雄无界》,饰演东乡。

  2002年10月在贵州拍摄了诗歌散文《我是警察》,该片荣获四川省同类题材作品二等奖。

  2003年1月导演了2000级表演班的毕业话剧《日出》。

  2004年2月泸州春节联欢晚会主演小品棚慧卖《回故乡》。

  2004年5月在四川拍摄了郭宝昌导演的20集电视连续剧《酒巷深深》,饰演老六。

  2004年12月在四川拍摄了电影《恐惧深寒》,饰演反一号神秘人。

  2005年2月泸州春节联欢晚会导演小品《泸州往事》,该作品荣获当年全国首届民办先进教育院校文艺汇演一等奖。

  2005年8月在四川拍摄了舒崇福导演的20集电视连续剧《红色记忆》,饰演小飞哥。

  2005年12月在泸州市首届房地产置业顾问形象大赛中荣获“最具才艺”置业顾问形象大使称号。

  2006年8月在贵州自编自导拍摄了电影《晴》。

  2007年5月拍摄了电影《追星家庭》,饰演王老师。

  2008年6月导演了05本科班的毕业大戏,英国话剧《乱套了》<又名《窗户上的尸体碧扒》>。

  2009年拍摄电影《截拳道》,饰演主持人。

教学课程:表演、台词

表演教师邵汉军

姓名:邵汉军

籍贯:江苏

普通话水平:国家一级乙等

特长:表演、朗诵、主持、舞蹈、化妆形象设计、绘画

所教科目:影视表演/台词/影片分析/

2005年参加电视连续剧《红色记忆》的拍摄

2005年参加电影《红色童话》的拍摄,饰演“天明”

2006年参加电影《晴》的拍摄,饰演“长远”

2007年参加电影《追星家庭》的拍摄,饰演“小强”

2007年参加电影《魔戒》的拍摄,演员兼场记

2008年参加电视剧《超能奥特曼》的拍摄,饰演超能队员“俊峰”

  2008年参加泸州市小品大赛,主演小品《锄禾日当午》荣获市二等奖。

  主演话剧:《窗台上的尸体》、《暗恋桃花园》、《家》、《雷雨》等。

表演教师——罗耀

名:罗

耀

贯:四川—资中

所学专业:影视表演

长:表演、编剧、导演、创作、朗诵

主要作品:

  影视作品:《革命到底》、《陈真新传》、《魔戒》、《雾柳镇》、《截拳道》等多部作品。

话剧作品:《生死场》——饰赵三

《“厄尔尼诺”报告》——饰刘春田

《暗恋桃花源》——饰老陶

《上海屋檐下》——饰李陵碑

《恋爱的犀牛》——饰主持人

《想吃麻花现给你拧》——饰小山、贾经理、李斯

《轮回》--饰

鬼卒

  网络作品:2009年编剧、主演中国首部枪战动作网络连续剧《赎命追踪》,获得网友们一致好评。

  所获荣誉:2005年—2008年在校期间间,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及“优秀学生干部”,并在毕业时,被评为优秀毕业生。

谁可以帮我介绍本电子书看,有关于一个人生老病死的,励志的

你坚持下来了,这就是你的资本

  现在的情形有点像蛇蜕皮,或者说凤凰涅磐,本身都是到了一个瓶颈,每跨过一个瓶颈都是一段极端痛苦的经历,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蛇蜕皮的样子,我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极端痛苦”。

  跨过瓶颈的时间有长有短,传说玉皇大帝跨过一个瓶颈(他们叫做“劫”)要12万年。

  虚绝我唯有鼓励你继续坚持,相信“天道酬勤”,你坚持下来了,而别人坚持不下来,这就是你的资本。

  嘿嘿~天道酬勤我很喜欢的词哦~给你两则吧~。

1.蒋方舟:清醒地成长

  

    没有什么“形势永远比人强”,因为所有的墙壁,其实都是门。

  如果有一千个人中,有一百个人,有自己与大环境格格不入的内心世界。

  一百个人中,有十个人有离开这个跑道,忠于内心的勇气。

  十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获得了成功。

  那么未来的社会,也许会大不一样吧。

  

    前两天,我看了网易新闻做的一个专题,叫做“CBD的午餐”。

  专题采访了在北京CBD工作的商业顾问、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媒体人等等。

  每天的午餐成为了他们最大的烦恼,好的太贵,便宜的太脏。

  每天在食堂吃太单调,在便利店吃人多得像要打仗。

  

    CBD是北京的中心,它在短短几十年内是变得如此繁华漂亮,每次我路过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中国真的成为盛世强国”这一类复杂的感叹。每年都有很多面孔新鲜的年轻人涌入这里,建设这里,维护这里的正常运转,把自己的梦想,捆绑在中国的“强国梦”上。

  

    然而,每天最基本的吃,都成为很大的烦恼,消磨着脊稿对生活的热情。而这只不过是年轻人每天几十万烦心事中的一件而已。

  

    今年3月份,我搬出了学校,在外面租房子住。

  我住的地方叫做五道口,这里有一个别名,叫做“宇宙的中心”。

  很多门户网站都在这里,例如搜狐网易之类的。

  

    每天早晚,我上课放学,都与这些网站的年轻员工们同进同出。

  我看他们每天早上挤下地铁,晚上再重新挤回拥挤的地铁。

  脚步匆忙、面色疲惫。

  他们几人合租一间屋子,个人空间只有一间卧室、一张床和一台电脑而已。

  

  我每次看到他们,总会产生很大的恐惧,我在想:是不是就是这样了?生活就是这样?未来就是这样?理想,也就是这样了?

  

    我出生在湖北的一个小城市,家里都是铁路系统的。

  这个系统非常封闭,几乎买断了一个人的生老病死。

  我的很多小学同学,现在已经像他们的父母一样,进入了铁路系统工作,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铁路职工,一生大概都不会离开那座小城市。

  

    我放假回家和他们聊天,他们会表达对自己生活的愤懑与不满,说自己原来的理想是能够去一线城市当白领。

  他们羡慕我能够离开这所鸡犬相闻的小城,觉得能够来到北京的我,前途是无可限量的。

  我想到每日所见的白领生活,不知该说些什么。

  

    十五岁的时候,我去湖北最好的高中上学,周围有很多同学是“富二代”,家庭提供的物质保障让他们可以去享受漫长的青春与轻狂,整个世界都像是他们的。

  今年再次和他们偶然在网上遇见,却发现其中的绝大部分已经出国了,有的是去读书,有的干脆已经移民。

  他们也劝我出国,说:“中国樱誉孝什么都不好,出去了你就不再想回来了。

  ”。

  

    听说这个世纪,就会是中国的世纪了。如果世界是个环形大跑道,那么中国已经跑在了前面。

  

    中国内部,则更像一个大跑道。

  所有人朝着同一个目标狂飙猛进,同心同力,身不由己。

  终点是什么呢,是幸福么?是成功么?是北京三环内的一所房子么?大家都一直跑,一直跑,渐渐的,所有人都忘了这个目标是什么,甚至也不敢去过问。

  

    我的小学同学们,那些一辈子也许都生活在故乡的年轻人们,认为自己起步慢、起点低,永远不可能赶超,因此放弃了,把自己视为社会的底层而在后面慢慢踱步。

  

    我的高中同学们,看不起这场游戏,所以干脆离开运动场,不陪你们玩儿了。

  

    而其他所有人,都没有足够的勇气去离开这个跑道,去反抗这个规则,因为所有人都在跑啊。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不断创造出大量的财富,金钱在中国流动着,资本便调配着每个人的生活。

  钱流向一线城市,便杀进北上广。

  钱流向体制内,便冲进体制内。

  

    要清醒地成长,必须有脱离这个轨道的勇气。

  即使轨道之外,并不许诺成功。

  今年,我陆陆续续接触了一些年轻人,一些与众不同的年轻人。

  有的高中生放弃了名校,去就读企图建造乌托邦的南方科技大学;有的大学生,刷海报、拉选票,去参选人大代表;有的师兄师姐毕业了,也放弃名校、外企这样的选择,去做一些他们认为能够改造社会的事情。

  

    没有什么“形势永远比人强”,因为所有的墙壁,其实都是门。

  

    如果有一千个人中,有一百个人,有自己与大环境格格不入的内心世界。

  一百个人中,有十个人有离开这个跑道,忠于内心的勇气。

  十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获得了成功。

  那么未来的社会,也许会大不一样吧。

  

    未来的中国,会变成一片原野。

  有跑的、跳的、在阳光下晒太阳的。

  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安。

  盛世强国下的年轻人们,人人有选择的自由,和择善从之的勇气。

2.廖一梅: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

  

    也许,在所有不被看好,无人尝试的错误的选择的背后,会有不曾见到的可能,不曾设计的未知。

  未知让人恐惧,引人好奇,也因此证明你的勇气,成就你的自信。

  巧妙地度过一生有何意义?不过是辗转腾挪的生存技巧,技巧越高辗转腾挪得越好,就离真相和本质越远。

  我宁愿选择笨拙地度过一生。

  超赞!。

  

    我的问题是,我知道自己很笨,但没有人相信我笨。

  我的笨不是脑袋不够用不好使,而是在竖着“容易”和“艰难”两个路牌的十字路口,我永远选择“艰难”的那一边。

  在从小到大、数不胜数的每一次选择中,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这么干,一路这样沿着“艰难”的路牌走了过来。

  

    “我从来不屑于做对的事情,在我年轻的时候,有勇气的时候。

  ”我把这句话写在《悲观主义的花朵》里,算是豪言壮语,也是实情。

  年轻时胡闹,谈不靠谱的恋爱、辞职、写剧本、做没人看的话剧、和没人看好的愤青结婚,这些在当时都不是明智的选择,而是不计后果的任性。

  

    年轻时并不知道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但一直清楚地知道我不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那些能预知的,经过权衡和算计的世俗生活对我毫无吸引力,我要的不是成功,而是看到生命的奇迹。

  而奇迹,是不会在容易的道路上绽放的。

  也许,在所有不被看好,无人尝试的错误的选择的背后,会有不曾见到的可能,不曾设计的未知。

  未知让人恐惧,引人好奇,也因此证明你的勇气,成就你的自信。

  在每个死胡同的尽头,都有另一个维度的天空,在无路可走时迫使你腾空而起,那就是奇迹。

  

    “我曾经一事无成,这并不重要,但是这一次我认了输,我低头耷脑地顺从了,我就将永远对生活妥协下去,做个你们眼中的正常人,从生活中获取一点儿简单易得的东西,在阴影下苟且作乐,这些对我毫无意义,我宁愿什么也不要。

  ”我在《恋爱的犀牛》里描述的一己的勇敢,那是一个人年轻时唯一拥有的东西。

  在一次次的错误中成长,将所有看似错误的选择最终引导向正确的结果。

  我坚信,人应该有力量,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地里拔起来。

  

    年轻时,写过很多蛊惑他人、也蛊惑自己的台词,比如:”上天会厚待那些勇敢的、坚强的、多情的人,只要你有足够大的愿望,你就是不可战胜的!”当然,你也知道,上天不会厚待任何人,无论是你,还是我,痛苦、困惑和艰辛对每个人都是同等的。回避、躲闪、辗转腾挪都毫无作用,既然来的总是要来的,迎着刀锋而上恐怕是最好的选择,起码节约时间,上天当然不会厚待你,但自己可以成就自己。

  

    我这种以”试错”的方式来确定的人生,丰富多彩,但很难向人推荐。

  那些台词依然每天在舞台上,在观众席里回荡,它们鼓励了和我一样的人。

  我的一位女演员一次对我说:”我不是那种女文青,我不是那样的人,我要过正常的生活,我怎样才能让那些男人明白呢?”我回答了她,尖刻无比:”那就不要摆出一副女文青的架势,你脸上就写着:来伤害我吧,我不在意,我等着痛苦成长呢。

  去掉这个表情,那些人就会躲开你了。

  ”她满脸迟疑地看着我,仍然是一种标准的女文青表情。

  

    我不知道文艺青年什么时候成了贬义词,对我来说,它既不好,也不坏,它不过是一个过程,一种处于困惑中的生命状态,一个人有太多自我和世界的关系需要协调,那种困惑和执拗的表情必然会占据他的脸,不过那也不无魅力,总好过一张麻木不仁的脸。

  

    喜欢有创造力的,有激情的,不囿于成见的自由生活。

  如果什么有利于这样的生活我就赞成,反之,我反对,无论是传统道德还是世俗观念。

  我反对伪善,谎言,媚俗,狭隘,装腔作势,一团和气,不相信任何人制定的生活准则和幸福模式。

  不管世界给没给你这种机会,我相信人都可以坚持为自己为他人创造自由的生活。

  

  在我的新戏《柔软》里有个异装癖的时装设计师,在舞台上男扮女装,调侃观众:”人生是没得选择的,我的命运便是一星期做两个小时的女人,可是,我比你们幸运,我的人生里至少有两个小时是属于我自己的,你们难道不偷偷地渴望能有这样的两个小时,卸下你们的面具,摆脱所谓的成功和正常,为所欲为,做一个真的自己,或者做一个幻想中的自己?你们没有这样的机会,你们真可怜!”

  

    这个角色的原型是我的一位朋友,樊其辉,现实中也是一位著名的设计师,但他宁愿称自己为”女裁缝”。

  有几年时间,他每周二在三里屯的”法雨”化身为歌女”碧浪达”,享受他生命里自由的两个小时。

  我一直喜欢他和他的歌声,还有他那些尖刻辛酸的笑话,他是有勇气把生命袒露给你看的人,留着菸萎还自嘲地笑着。

  在舞台上,他一直笑到最后,但现实中真实的结局,却是他在《柔软》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前两天,在家中自杀身亡。

  据说他死得非常坚决,尝试了很多次,直到成功。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当时对剧组的所有人都是可怕的打击。

  生命真的很沉重,也很脆弱,不是一个乐观的态度和极具自嘲的笑话能交代得过去的。

  自由,不是不能获得,但需要万分的坚强和一点点运气。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细细分辨,哪个人的生活不是由秘密和谎言堆积而成的?但是,巧妙地度过一生有何意义?不过是辗转腾挪的生存技巧,技巧越高辗转腾挪得越好,就离真相和本质越远。

  我宁愿选择笨拙地度过一生。

  看了后不知道会有什么感觉,呵呵但愿你能成长~。

段奕宏都演过哪些电视剧?

  我其实挺喜欢伍散段奕宏这个大明星的,当然他演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电视剧,下面我给大家一一道来。

  段奕宏,本名段龙哪悔,1973年5月16日出生于新疆伊犁伊宁市,中国内地男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1998年的《母亲》是个人首部电视剧。

  1999年,在警匪剧《刑警本色》中饰演杀手罗阳,为了把杀手这个角色演好,他把一个掏枪动作练了上千遍。

  可见他是多么的敬业。

  2000年,与凯丽合作出演话剧《纪念碑》,同年与王志文、江珊合作出演根据小说《比如女人》而改编的爱情剧《让爱做主》。

  可以说段奕宏够有实力的吧!。

  2002年8月,主演历史剧《记忆的证明》李橘正。

  2003年,段奕宏在孟京辉重排的话剧《恋爱的犀牛》中饰演马路。

  2006年,主演由康洪雷执导的军事动作剧《士兵突击》,饰演袁朗。

  同名他还主演了郭志执导的电影《守望平安》。

  可以说段奕宏是一个高产生。

  2008年,《士兵突击》原班人马在云南腾冲拍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

  2010年,与赵峥、王媛可、左小青共同主演的电视剧《上海,上海》在CCTV开播,剧中段奕宏饰演亦正亦邪的海派儒商刘恭正。

  2011年,段奕宏与高虎、蒋勤勤、孙海英等联袂出演励志商战电视剧《大时代》,饰演传奇商人陈顶天。

  2019年4月,与张鲁一、邬君梅合作主演的古装历史剧《大秦帝国之天下》杀青开映。

  当然这里只是列举的段奕宏一些电视剧作品,电影也是成品不断,今天就不一一列举了。

  希望大家有机会欣赏欣赏。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