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系统如何分区、分级与编号?

作者:吴运达时间:2023-07-22 11:09:47

导读:" 地下水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其管理和利用对于保障人类饮用水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地下水系统的分区、分级与编号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能够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指导和依据。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地下水系统如何进行分区、分级与编号。"

  地下水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其管理和利用对于保障人类饮用水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地下水系统的分区、分级与编号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能够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指导和依据。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地下水系统如何进行分区、分级与编号。

  1.分区:地下水系统的分区是根据地质条件、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动态和水资源利用需求等因素进行划分的。

  一般而言,可以将地下水系统分为水源保护区、水资源开发区和水资源补给区等。

  水源保护区是指对于水质较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区域进行保护,以确保地下水的水质安全;水资源开发区是指对于地下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区域,其开发程度较高;水资源补给区是指对于地下水资源进行补给的区域,是地下水系统的补给源。

  2.分级:地下水系统的分级是根据地下水的利用价值、水质状况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等因素进行划分的。

  一般而言,可以将地下水系统分为优质水区、中等水区和劣质水区等。

  优质水区是指地下水水质较好、利用价值较高的区域,可用于人类饮用水和农业灌溉等方面;中等水区是指地下水水质一般、利用价值适中的区域,可用于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等方面;劣质水区是指地下水水质较差、利用价值较低的区域,仅能用于工业用水和农业非灌溉用水等方面。

  3.编号:地下水系统的编号是对于每个地下水资源单元进行唯一标识的一种方式。

  一般而言,可以采用层级编号的方式,将地下水系统按照分区和分级进行编号。

  例如,以省级行政区划为第一层级,以地下水分区为第二层级,以地下水分级为第三层级,依次进行编码。

  这样可以方便管理部门对于地下水资源的调查、监测和管理,同时也便于对于地下水系统进行统计和分析。

  地下水系统的分区、分级与编号是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

  通过合理划分地下水系统的分区和分级,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同时,编号的设置能够方便管理部门对于地下水资源进行监测、调查和管理。

  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地下水资源的管理水平,保障人类饮用水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地下水系统划分原则

4.5.4.1一级地下水系统

4.5.4.1.1一级地下水系统划分原则

  地下水系统分区可包含若干个规模相当的盆地或流域,每个盆地或流域内都有各自独立、完整的水循环体系,与相临地下水系统之间没有物质和能量交换,具有独立性,可划分为若干个一级地下水系统。

  一级地下水系统主要受地貌、构造以及一、二级地表水系的控制,依据盆地边界或地表水系流域范围划分。

  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一级地下水系统之间不通过边界产生物质和能量交换;

(2)一级地下水系统内部具有独立完整的水循环演化体系(区域水循环);

(3)一级地下水系统内部水文地质条件、水动力特征、水化学特征符合区域水循环基本规律;

(4)要位于同一构造单元、同一气候单元内;

  (5)以盆地或一、二级流域作为划分的基本单元,主要依据盆地边界或流域范围划分地下水系统。

4.5.4.1.2一级地下水系统边界确定乎衫

  一级地下水系统是在地下水系统分区基础上继续划分的结果,所有地下水系统分区的界线都构成一级地下水系统的边界。一级地下水系统在地下水系统分区边界的基础上,重点考虑如下几种边界类型:

(1)地形地貌;

(2)地表、地下分水岭;

(3)国界;

  (4)海岸线。

4.5.4.1.3一级地下水系统划分

  依据上述原则,划分出了23个一级地下水系统(见附件表1,附件中图4)。

4.5.4.1.3.1黑龙江一级地下水系统(A01)

  主要依据地貌和地表水系划分。黑龙江一级地下水系统主体为松嫩平原,西以大兴安岭地表分水岭为界,东以局态乌苏里江海岸为界,北边界是黑龙江海岸线,南边界为辽河与松花江分水岭。

4.5.4.1.3.2辽河一级地下水系统(A02)

  主要依据地表水系和地形地貌划分。

  辽河一级地下水系统包括了整个辽河流域,区内地形总体趋势与河流走势一致,呈东西高、中间低、北部高、南部低的分布态势,综合考虑水系和地形地貌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以流域范围划分地下水系统。

  系统西北缘为大兴安岭山前冲洪积台地,东北部为松嫩平原与辽河平原分水岭,西南界为燕山分水岭,南界与东界为海岸线。

4.5.4.1.3.3黄淮海一级地下水系统(B01)

  主要考虑构造和地形地貌。

  黄淮海地区在构造上是一断陷盆地,地貌上是一大型的冲洪积平原,受构造、地貌控制,区内地下水有相对独立、完整的水循环演化体系,划分为独立的地下水系统。

  系统北以燕山为界,西依太行山,大别山为南部边界,东部边界为海岸线。

4.5.4.1.3.4鄂尔多斯-黄土高原一级地下水系统(B02)

  主要依据地表水系、地貌以及构造划分。

  鄂尔多斯-黄土高原一级地下水系统位于黄河中游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换频繁,对地下水循环影响大,本地区主要依照黄河中游流域范围并充分考虑地貌以及构造特征划分地下水系统。

  系统东以太行山地表分水岭与黄淮海一级地下水系统相隔,西界为贺岁腊腔兰山,北界为阴山,南界为秦岭地表分水岭。

4.5.4.1.3.5黄河源区-大通河-洮河一级地下水系统(B03)

  主要依据地表水系和地形地貌划分。系统东以地表分水岭与鄂尔多斯-黄土高原一级地下水系统相隔,西界为黄河上游与柴达木盆地地表分水岭,南界为巴颜喀拉山,北界为祁连山。

4.5.4.1.3.6河西走廊一级地下水系统(C01)

  主要考虑地形、地貌特征。

  河西走廊南部祁连山等中高山地带是地下水主要补给区,地下水在山区接受补给后沿河谷地带向远离山前方向径流,最终消耗于走廊北部沙漠地带,具有独立完整的水循环演化体系,划分为独立的系统。

  系统东以贺兰山与鄂尔多斯-黄土高原一级地下水系统相隔,西以地表分水岭与塔里木盆地一级地下水系统相隔,南界为祁连山、党河南山,北界为国界。

4.5.4.1.3.7准噶尔盆地一级地下水系统C02

  主要考虑地形、地貌特征。

  准噶尔盆地受盆-山地貌条件控制,具有独立的水循环演化体系,主要依据盆地边界划分地下水系统。

  系统南边界为天山,东、西、北边界为国界。

4.5.4.1.3.8柴达木盆地-青海湖一级地下水系统(C03)

  主要考虑地形、地貌特征。

  系统主体为柴达木盆地,盆地内具有独立的水循环演化体系。

  系统东以地表分水岭与黄河上游一级地下水系统相隔,南界为党河南山地表分水岭,西界为阿尔金山地表分水岭,北界为昆仑山地表分水岭。

4.5.4.1.3.9塔里木盆地一级地下水系统(C04)

  主要考虑构造和地貌。

  塔里木地区构造上属欧亚大陆塔里木亚板块,地貌上为一内陆盆地,盆地内具有独立的水循环演化体系,主要依据盆地边界划分地下水系统。

  系统东以阿尔金山地表分水岭与柴达木盆地-青海湖一级地下水系统相隔,南界为天山,西界为国界,北界为昆仑山。

4.5.4.1.3.10长江下游一级地下水系统(E01)

  主要考虑地形地貌和水系,依据长江下游冲洪积平原的边界来划分地下水系统。系统东临黄海,以海岸线为界,西以地表分水岭与汉江一级地下水系统相隔,北界为长江下游与淮河流域的地表分水岭,南界为天目山。

4.5.4.1.3.11鄱阳湖一级地下水系统(E02)

  主要考虑水系和地貌。

  依据鄱阳湖水系流域范围并充分考虑地貌特征划分地下水系统。

  系统边界都为地表分水岭,东临武夷山,西依罗霄山,南以南岭与珠江一级地下水系统相隔,北界为幕阜山。

4.5.4.1.3.12秦岭-汉水一级地下水系统(E03)

  主要考虑地表水系和地形地貌。

  依据汉江流域范围并充分考虑地貌特征划分地下水系统。

  系统东以幕阜山地表分水岭与鄱阳湖一级地下水系统相隔,西界为大巴山,南界为汉江与洞庭湖水系的地表分水岭,北界为秦岭。

4.5.4.1.3.13洞庭湖一级地下水系统(E04)

  主要考虑地表水系和地形地貌,依据洞庭湖流域范围并充分考虑地貌特征划分地下水系统。系统东以罗霄山地表分水岭与鄱阳湖一级地下水系统相隔,西界为洞庭湖水系与乌江地表分水岭,南界为南岭,北界是洞庭湖水系与汉江地表分水岭。

4.5.4.1.3.14四川盆地一级地下水系统(E05)

  主要考虑地形地貌和地表水系。

  依据盆地边界并充分考虑嘉陵江、岷江、大渡河流域范围划分地下水系统。

  系统东界为大巴山,南界为大娄山,西以地表分水岭与金沙江-雅砻江一级地下水系统相隔,北以地表分水岭与黄河上游一级地下水系统相隔。

4.5.4.1.3.15乌江一级地下水系统(E06)

  主要考虑地表水系和地形地貌。

  依据乌江流域范围并充分考虑地貌特征划分地下水系统。

  系统东界为乌江与洞庭湖水系地表分水岭,西界为大娄山,南、北分别以地表分水岭与珠江一级地下水系统、秦岭-汉江一级地下水系统相隔。

4.5.4.1.3.16金沙江-雅砻江一级地下水系统(E07)

  主要考虑地表水系和地形地貌。

  依据金沙江-雅砻江流域范围并充分考虑地貌特征划分地下水系统。

  系统东界为雅砻江与大渡河地表分水岭,西界为金沙江与澜沧江地表分水岭,南界为巴颜喀拉山山脉,北界为金沙江与珠江上游分水岭。

4.5.4.1.3.17怒江一级地下水系统(G01)

  主要考虑构造、地形地貌和地表水系。

  怒江地区构造上属于念青唐古拉褶皱系,地貌上为高山峡谷,地下水基本遵循地表分水岭向谷地径流,最后沿山间谷地的江河排泄,具有独立的水循环特征,划分为独立的地下水系统。

  系统东界为怒江与澜沧江地表分水岭,西界为怒江与雅鲁藏布江地表分水岭,南界为国界,北界为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地下水系统分区边界。

4.5.4.1.3.18澜沧江一级地下水系统(G02)

  主要考虑构造、地形地貌和地表水系。

  澜沧江地区构造上属于三江褶皱系,地貌上为高山峡谷,水循环特征和怒江一级地下水系统相似,具有独立性,划分为独立的地下水系统。

  系统东界为澜沧江与金沙江地表分水岭,西界为澜沧江与怒江地表分水岭,南界为国界,北界为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地下水系统分区边界。

4.5.4.1.3.19雅鲁藏布江一级地下水系统(G03)

  主要考虑构造、地形地貌和地表水系。

  雅鲁藏布江地区构造上属喜马拉雅褶皱系和念青唐古拉褶皱系,地貌上为高山峡谷,水循环特征和怒江一级地下水系统相似,具有独立性,划分为独立的地下水系统。

  系统东以地表分水岭与怒江一级地下水系统相隔,北界为念青唐古拉和冈底斯山,西界、南界为国界。

4.5.4.1.3.20珠江一级地下水系统(H01)

  主要考虑构造和地表水系。

  珠江地区构造上属于华南褶皱带一部分,在构造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频繁的特征,主要依照珠江流域范围划分地下水系统。

  系统东、西、北界为珠江-海南岛地下水系统分区边界,南界为海岸线。

4.5.4.1.3.21海南岛一级地下水系统(H02)

  主要依据自然地理因素划分。系统东、西、南界都为海岸线,北界为琼州海峡。

4.5.4.1.3.22东南沿海一级地下水系统(I01)

  主要考虑地表水系和构造特征,依据东南诸河流域范围划分。系统北界为天目山地表分水岭,西界为武夷山地表分水岭,东界、南界为海岸线。

4.5.4.1.3.23台湾岛一级地下水系统(I02)

  主要依据自然地理因素划分。系统边界都为海岸线。

4.5.4.2二级地下水系统

4.5.4.2.1二级地下水系统划分原则

  受次级地形地貌和地表水系的影响,一级地下水系统内部可包含着若干规模相当的次级盆地或流域,它们与邻近的地下水系统没有或只有少量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地下水循环和演化相对独立,各具特点。

  因而可在一级地下水系统的基础上,划分出若干个二级地下水系统。

  在一级地下水系统划分的基础上,二级地下水系统的划分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地下水循环演化体系(次级循环);

(2)与邻近的地下水系统没有或只有少量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3)充分考虑二、三级地表水系的边界,依据二、三级流域的范围来划分地下水系统;

  (4)充分考虑地貌因素,依据次级盆地的范围来划分地下水系统。

  依据上述原则,把中国北方地区划分为55个二级地下水系统(见附件表1)。

4.5.4.2.2二级地下水系统边界确定

  二级地下水系统在一级地下水系统边界的基础上,重点考虑了一级地下水系统内部的这几种边界类型:①地表水分水岭;②地下水分水岭;③岩相古地理界线。

  黄河下游二级地下水系统与淮河二级地下水系统以岩相古地理界线为界。

  塔里木河下游二级地下水系统与塔里木河上游二级地下水系统之间的部分边界以和田河形成的地下水分水岭为界。

  汾河盆地二级地下水系统与晋西黄河干流二级地下水系统之间的边界北段为地下水分水岭。

  鄂尔多斯西部二级地下水系统与银川-中卫盆地二级地下水系统和呼包盆地二级地下水系统之间的边界以断层为界。

  呼包盆地二级地下水系统与晋西黄河干流二级地下水系统之间的边界以断层为界。

  除上述外,其余的一级地下水系统内部的二级地下水系统边界均为地表水分水岭。

4.5.4.3三级地下水系统

4.5.4.3.1三级地下水系统划分原则

  二级地下水系统内,山区和平原含水介质和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有很大差异,各具特点。

  因而在二级地下水系统划分的基础上,主要依据山区与平原含水介质的不同,可进一步划分若干个三级地下水系统。

  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重点考虑含水介质的特征和岩相古地理特征,同一地下水系统要具有独立的含水层体系;

(2)同一地下水系统要具有相对完整的补、径、排体系;

  (3)同一地下水系统要具有统一的渗流场和化学场。

4.5.4.3.2三级地下水系统边界的确定

  所有二级地下水系统的界线都构成三级地下水系统的边界。三级地下水系统在二级地下水系统边界的基础上,重点考虑岩相古地理边界,以山区与平原的构造或岩相界线划分地下水系统。

4.5.4.4四级地下水系统

4.5.4.4.1四级地下水系统划分原则

  在三级地下水系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调查、研究目的(如水资源评价、合理开发利用研究、地下水功能评价等),依据地下水系统的边界类型,将三级地下水系统进一步划分成若干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级地下水系统。四级地下水系统的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

  (1)划分目的具有统一性和单一性。四级地下水系统的划分是为某一明确的调查、研究目的服务的,因此四级地下水系统的划分应符合“项目”的调查、研究目的。

  (2)具有统一的流场、水化学场,便于分析总结地下水资源的成因和演化规律,易于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3)四级地下水系统的边界应符合《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概化导则》(GWI-C6)中所定义的边界类型,具体的边界类型见图4.5.1所示。

图4.5.1地下水系统边界类型示意图

  (4)在时空分布上,应考虑地下水系统的层次性和时变性,如考虑局部地下水流场和区域地下水流场的关系。

  (5)四级地下水系统边界条件应尽量简单可控。

4.5.4.4.2四级地下水系统边界确定

  应根据具体的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将地下水系统的边界归纳处理成图4.5.1所示的几种边界类型情况。

4.5.4.4.2.1地表水体

  (1)定水头边界。

  地表水与含水层有密切的水力联系,经动态观测证明有统一水位,地表水对含水层有无限的补给能力,降落漏斗不可能超越此边界线时,地表水体就可以确定为定水头补给边界;如果只是季节性的河流,只能在有水期间定为定水头边界;如果只有某段河水与地下水有密切水力联系,则只将这一段确定为定水头边界。

  (2)定流量边界。

  地表水与地下水没有密切水力联系或河床渗透阻力较大时,仅仅是垂直入渗补给地下水,则应作为二类定流量补给边界。

4.5.4.4.2.2断层接触边界

  (1)隔水边界。

  如果断层本身不透水,或断层的另一盘是隔水层,则构成隔水边界。

  (2)流量边界。

  如果断裂带本身是导水的,计算区内为富含水层,区外为弱含水层时,则形成流量边界。

  (3)定水头边界。

  如果断裂带本身是导水的,计算区内为导水性较弱的含水层,而区外为强导水的含水层时(这种情况,供水中少有,多出现在矿床疏干时),则可以定为定水头补给边界。

4.5.4.4.2.3岩体或岩层接触边界

  岩体或岩层接触边界,一般多属于隔水边界或流量边界。凡是流量边界,应测得边界处岩石的导水系数及边界内外的水头差,算出水力坡度,计算出补给量或流出量。

4.5.4.4.2.4地下水的天然分水岭

  地下水的天然分水岭,可以作为隔水边界,但应考虑开采后是否会移动位置。

4.5.4.4.2.5构造分水岭

  由于构造,如褶皱、断层、单斜含水层等,使得地下水的补给区边界与地表分水岭或地下水的排泄区边界与地下水系统内地表水体不一致时,应考虑以构造分水岭作为隔水边界。

4.5.4.4.2.6人为流量边界

  除上述情况之外,如果所研究的地下水系统的人类活动对平行或相交于地下水流线的界线影响很小,或这种影响可以通过勘探、调查加以控制,可将其定为人为流量边界。如局部地下水系统、亚区域地下水系统、区域地下水系统之间的界线,如果人类活动影响不到这些界线,可以将它们作为隔水边界。

含水层系统划分

  科学地划分地下水系统是开展地下水资源研究的基础,也是正确分析和认识构造控制地下水演化的必然结果。疏勒河流域地下水循环系统包括水平分区和垂向地下水系统两方面内容。

一、地下水系统划分与结构

  根据疏勒河流域水循环系统的区域地质与构造、水文与水文地质、地形与地貌、物探与钻探资料等,将悔备疏勒河流域地下水循环系统划分为一级分区;根据疏勒河流域地下水补、径、排关系划分为3个二级分区,分别记作上游Ⅰ区、中游Ⅱ区、下游为Ⅲ区;依据地质构造边界特征,将二级区划分为5个三级分区,分别记作:Ⅰ—1,Ⅰ—2,Ⅱ—1,Ⅲ—1,Ⅲ—2;依据含水层岩性结构特征,将三级区划分为6个地下水子系统分别记作:Ⅱ—1—1,Ⅱ—1—2和Ⅲ—1—1,Ⅲ—1—2,Ⅲ—2—1,Ⅲ—2-2。在分析钻孔资料和地下水溢出地表特征的基础上,垂向确定为单层潜水子系统(分区代码记作1)和潜水-承压水梁银多层子系统(分区代码记作2)。

  疏勒河流域地下水循环系统结构如图3-16和表3-16所示,平面分布图见图3-17。

二、地下水子系统划分

  划分范围为疏勒河流域平原区,主要工作区是中游区和下游区。在分区内山前地带为较单一的砂砾卵石含水层组,而细土平原碧渣毁区为双层和多层含水层组,因此,分别划分为单层地下水子系统和多层地下水子系统,单层子系统由潜水含水层组构成,多层子系统由潜水含水层组与一组或多组承压含水层组构成。

图3-16地下水循环系统水平划分框图

表3-16疏勒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划分名称与编码

地下水功能区划

一、地下水功能区划目的

  地下水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的整体最佳效益,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功能区划原则与要求

(一)功能区划总原则

  在某一优势功能分区内,其综合评价结果的等级不应低于Ⅲ级,否则不宜界定分区。同时,还需满足功能区划的要求。

(二)功能区划要求

  1)以流域尺度为地下水系统功能区划的单元,以地下水系统各功能的协调与可持续利用为总目标。

  2)区划可分为两种模式:一是目标功能区划;二是主导功能区划。

  3)根据综合评价结果,进行二级分区。在二级区中,以不同颜色表示依次评价目标的Ⅰ,Ⅱ,Ⅲ,租漏厅Ⅳ和Ⅴ级,分别记作B1—Ⅰ,B1—Ⅱ,B1—Ⅲ,B1—Ⅳ和B1—Ⅴ表示资源功能的相应等级;B2—Ⅰ,B2—Ⅱ,B2—Ⅲ,B2—Ⅳ和B2—Ⅴ表示生态功能的相应等级;B3—Ⅰ,B3—Ⅱ,B3—Ⅲ,B3—Ⅳ和B3—Ⅴ表示地质环境功能的相应等级。

  4)根据属性层单项评价结果,划分三级分区。

  5)在地下水功能的总体评价方面,可根据总目标层的综合评价指数和表7-2中的标准研判,分别为“可持续性强”、“可持续性较强”、“可持续性一般”、“可持续性较弱”、和“可持续性弱”。

三、功能区划与应用分析

(一)资源功能区划与应用分析

1.资源功能区划

  根据资源功能综合评价结果,对资源功能进行区划(图7-15)。疏勒河流域中游盆地昌马洪积扇区为资源功能强区,记作B1—Ⅰ;中游盆地榆林洪积扇中上部、昌马灌区中南部,下游安西-敦煌盆地疏勒河干三角洲中南部、党河洪积扇东南部,花海盆地石油河洪积扇及花海灌区为资源功能较强区,记作B1—Ⅱ;中游盆地昌马灌区中北部,榆林洪积扇下部及其西部戈壁带,下游安西-敦煌盆地疏勒河干三角洲北部、西部,党河灌区,党河洪积扇中西部与卡拉塔什塔格山前洪积坡,花海盆地宽滩山山前洪积坡,花海灌区外围,青山农场为地下水资源功能一般区,记作B1—Ⅲ;中游盆地昌马、榆林两洪积扇交汇区,芦草沟下游及五个泉带,下游安西-敦煌盆地中部,花海盆地中东部为地下水资源功能较弱区,记作B1—Ⅳ;中游盆地兔葫芦-桥子自然保护区中北部,下游安西-敦煌盆地西北自然保护区及北山山前洪积坡,花海盆地北部自然保护区及井灌区为地下水资源功能弱区,记作B1—Ⅴ。

图7-15地下水资源功能区划图

2.应用分析

  根据地下水资源功能综合评价结果,并结合各属性层的评价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按区位特征进行了三级区划和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前景规划(图7-15;表7-4)。在5级功能的基础上划分了11种类型的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区。

表7-4地下水资源功能区划应用表

(二)生态功能区划与应用分析

1.生态功能区划

  根据生态功能综合评价结果,对生态功能进行区划(图7-16)。中游玉门-踏实盆地桥子-兔葫芦-布隆吉林草地区为地下水生态功能强区,记作B2—Ⅰ;中游盆地昌马灌区中部及西北部,黄花农场,桥子-兔葫芦林草外围,芦草沟下游,下游安西-敦煌盆地西湖林草地,伊搜并塘湖草地,疏勒河下游古河道,后坑、湾窑湿地中心地带,花海盆地东北部草地及北石河河道为地下水生态功能较强区,记作B2—Ⅱ;中游玉门-踏实盆地昌马灌区南部与洪积扇交接带,蘑菇滩至七道沟,下游安西-敦煌盆地中部、北部细土平原区,花海盆地中北部细土平原区均为生态功能一般区,记作B2—Ⅲ;下游安西-敦煌盆地双塔灌区东部、中部,后坑湾窑湿地中部、北部,花海盆地宽滩山洪积扇前缘与细土平原区交接带均为地下水生态功能较弱区,记作B2—Ⅳ;中游盆地昌马洪积扇、榆林洪积扇及其西部戈壁,下游安西-敦煌盆地双塔灌区中部及北部、西部戈壁、北截山山前洪积坡,党河洪积扇及卡拉塔什塔格山前洪积弊隐坡,库姆塔格沙漠,花海盆地宽滩山山前洪积扇区均为地下水生态功能弱区,记作B2—Ⅴ。

图7-16地下水生态功能区划图

2.应用分析

  根据地下水生态功能综合评价结果,并结合各属性层的评价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按区位特征进行了三级区划和地下水生态功能的利用规划(图7-16;表7-5)。在5级功能的基础上划分了12种类型的地下水生态环境利用区。

表7-5地下水生态功能区划应用表

(三)地质环境功能区划与应用分析

1.地质环境功能区划

  根据地质环境功能综合评价结果,对地质环境功能进行区划(图7-17)。中游玉门-踏实盆地昌马洪积扇区,记作B3—Ⅰ;中游盆地榆林洪积扇中上部,下游盆地党河洪积扇东南部月牙泉补给带,石油河洪积扇中上部,井灌区为地下水地质环境功能较强区,记作B2—Ⅱ;中游盆地榆林洪积扇下部,榆林、桥子灌区,下游安西-敦煌盆地党河灌区为地质环境功能一般区,记作B3—Ⅲ;中游盆地昌马灌区,昌马洪积扇西部前缘细土平原区,榆林洪积扇西部,下游盆地伊塘湖南部及其南洪积扇,党河洪积扇西北部及西部戈壁,花海盆地北部北石河下游及干海子区,宽滩山洪积扇带为地质环境功能较弱区,记作B3—Ⅳ;中游盆地兔葫芦-桥子林草地中心区,下游安西-敦煌盆地中东部、北部及西部北山山前洪积坡,库姆塔格沙漠,花海盆地中东部,青山农场均为地下水地质环境功能弱区,记作B3—Ⅴ。

图7-17地下水地质环境功能区划图

2.应用分析

  根据地下水地质环境功能综合评价结果,即地下水系统衰变性属性的评价状况进行分析,按区位特征进行了三级区划和地下水地质环境功能的利用规划(图7-17;表7-6)。在5级功能的基础上划分了8种类型的地下水地质环境功能利用区。

表7-6地下水地质环境功能区划应用表

(四)地下水综合功能区划

  根据疏勒河流域平原区盆地的情况,以地下水生态功能和资源功能为主,弱化地质环境功能,进行地下水功能综合区划,进一步就生态功能和资源功能进行三级区划。

1.地下水一、二级功能区划

  根据对系统层评价结果,并结合功能层综合评价分级及其组合,划分出疏勒河流域平原区以生态功能和资源功能为优势的综合功能区划图(图7-18)。

  地下水资源功能区:中游玉门-踏实盆地昌马洪积扇区,昌马灌区南部,榆林洪积扇及榆林灌区,蘑菇滩,下游安西-敦煌盆地疏勒河干三角洲,北截山山前洪积扇,党河灌区,党河洪积扇及西部卡拉塔什塔格山前洪积坡,北山洪积坡,花海盆地宽滩山前洪积扇,花海灌区,井灌区。

  地下水生态功能区:中游盆地昌马灌区中北部,兔葫芦-桥子自然保护区,芦草沟下游及五个泉区,下游安西-敦煌盆地党河洪积扇东南部月牙泉补给区,伊塘湖湿地及其北部林草地,西湖下游疏勒河古河道,党河洪积扇前缘泉水溢出带,玉门关西后坑至湾窑自然保护区,花海盆地北部北石河至干海子自然保护区,盆地中东部稀疏林草荒地区。

图7-18地下水综合功能区划图

2.地下水二、三级功能区划

  在以上划分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功能的占有、再生、调节和可用性的强弱,划分为4种类型的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区;根据生态功能区地下水对生态环境的维持、调节、保护、关联性划分为3种地下水生态保护利用区(图7-18;表7-7)。

表7-7地下水功能二、三级区划应用表

地下水功能评价分区及单元剖分

一、分区原则及分区

  地下水功能评价是在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地下水功能评价应在地下水资源评价分区的基础上,确保地下水循环系统的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对不同地下水系统进行分区评价。

  分区的原则是以流域地下水循环系统进行划分,由于松嫩平原河流难以划分上、中、下游段,因此对于流域地下水系统只划分二级分区。

  先按流域地下水系统划分区,再按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划分亚区。

  全区共划分为2个区,8个亚区(见表11—1和图11—1),评价单元剖分在亚区基础上进行。

表11—1地下水功能评价分区表

(一)嫩江流域评价区(Ⅰ)

1.西部山前倾斜平原亚区(Ⅰ1)

  位于松嫩平原西部,包括霍林河、洮儿河、绰尔河、雅鲁河、阿伦河、诺敏河水系的上游,面积17761.4km2,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350~450mm。

  西部山前倾斜平原,主要分布有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岩性为砂砾石和中粗砂,颗粒粗,埋藏浅,有利于大气降水入渗与河水的渗漏补给。

  地下水资源丰富,单井涌水量3000~5000m3/d,TDS低,水质好。

  地下水在含水层中的平均滞留时间小于20a,地下水循环迟简深度小于120m。

  山前倾斜平原既是山区地下水的排泄区,又是下游地下水的补给区,地下水自西向东径流补给低平原潜水与承压水。

  水力坡度,北部0.7‰~5‰,南部0.6‰~3‰,北部大于南部。

  在扇形地之间含水层颗粒变细,地下水排泄受阻,常形成沼泽湿地。

  近几年受气候干旱,降水偏少及开采量增大等因素影响,沼泽已基本消失。

图11—1地下水功能评价分区图

2.中部低平原亚区(Ⅰ2)

  中部低平原是地下水的汇集区和蒸发排泄区,分布有多层地下水,由上而下分布有第四系潜水、第四系承压水、泰康组承压水、大安组承压水及依安组承压水,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其中第四系承压水是目前的主要开采层,单井涌水量在1000~2000m3/d以上。

  潜水富水性差,大部分地区水质不好,地下水中氟、铁、锰含量高;泰康组、大安组、依安组承压水,富水性虽好,单井涌水量一般在2000m3/d以上,但补给资源不如第四系承压水。

  地下水接受降水和上游径流补给,从东西两侧及松辽分水岭北侧向低平原汇集,由于地形坡度极缓,气候干旱,地下水径流迟缓,蒸发强烈,从而形成土壤盐渍化和微咸水、半咸水,土地沙化比较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本区是重要农牧业基地和石码备裤油化工生产基地,地下水主要用于农牧业和石油生产。

3.乌裕尔河、双阳河流域高平原亚区(Ⅰ3)

  该区位于东部高平原的北部,面积19634.5km2,分布有第四系孔隙潜水和白垩系承压水双层结构地下水。

  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为分布不均的砂砾石,单井涌水量一般在100~200m3/d,白垩系承压水涌水量一般小于500m3/d,第四系潜水和白垩系风化裂隙水常形成统一的含水层。

  该区虽属半湿润气候,降水量一般在500mm以上,但由于潜水上部覆盖有较厚的黄土状亚粘土,因此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差,水量比较贫乏,许多农村还饮用黄土状土中的地下水。

  地下水总体流动方向是由东北流向西南,由高平原向低平原径流。

4.讷谟尔河、科洛河流域高平原亚区(Ⅰ4)

  位于北部讷谟尔河、科洛河流域的岗状高平原,面积14759.6km2,该区地势较高,地形起伏较大。

  含水层为第四系中、下更新统砂砾石和泰康组砂砾石,在嫩江镇—讷谟镇之间,地下水富水性中等,单井涌水量在500~1000m3/d,其他地区在100~500m3/d,边部小于100m3/d。

  地下水水质较好,TDS低。

  地下水可获得降水、河水等入渗补给以及来自小兴安岭基岩裂隙水的侧向径流补给,向讷谟尔河与科洛河河谷汇集,最后排泄于嫩江河谷,地下水水力坡度较大。

  在讷谟尔河局部深切河谷中,潜水有以泉水的形式溢出;五大连池一带有玄武岩孔洞裂隙水分布。

5.嫩江河谷亚区(Ⅰ5)

  位于嫩江河谷,是嫩江流域地下水的排泄区,面积4550.0km2。

  嫩江江桥以上江段地下水富水性好,单井涌水量在2000m3/d以上,江桥以下江段含水层颗变细,地下水富水性由中等变为较差,单井涌水量由500~1000m3/d逐渐减小到500m3/d以下。

  地下水从上游汇于河谷,排泄于河水或蒸发,或开采,或沿河谷向下游径流。

(二)第二松花江、拉林河、呼兰河流域评价区(Ⅱ)

  分布于松嫩平原的东南部,包括冲积黄土波状高平滚宏原、浅丘状砂砾石台地、松拉河间地块以及第二松花江及其支流河谷。

1.第二松花江、拉林河流域高平原亚区(Ⅱ1)

  位于第二松花江、拉林河中游的黄土状土高平原,面积30618.8km2,主要分布有第四系孔隙潜水和白垩系承压水,北部扶余、榆树、双城等地分布有第四系承压水,其中扶余盆地承压水与低平原第四系承压水相连。

  第四系潜水砂、砂砾石含水层,厚度薄,分布不连续,大面积缺失,在砂砾石含水层缺失区,黄土状土也就成了农村供水的含水层,第四系潜水富水性较差,单井涌水量一般小于100m3/d。

  白垩系风化裂隙水富水性一般在100~200m3/d,构造裂隙水分布不均,富水性差异大,多在500~1000m3/d。

  西部浅丘状砂砾石台地,地下水相对较丰富,单井涌水量可达1000m3/d以上。

  在砂砾石台地与低平原过渡地带,局部沟谷切穿含水层形成下降泉,如北部的龙坑特大泉群,平均流量在2000m3/h以上。

  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受地形控制由高平原台地向河谷汇流,之后排泄于第二松花江与拉林河河谷,并向下游运动,最后汇入松花江河谷排出区外。

  该区工农业都比较发达,人口密集,但地下水资源匮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2.呼兰河、通肯河流域高平原亚区(Ⅱ2)

  分布于松花江干流以北的海伦、绥化地区,总面积27960.4km2,是第四系潜水和白垩系承压水双层结构分布区。

  第四系孔隙潜水不发育,砂砾石含水层薄且不连续,大部分地区以黄土状土中的地下水为饮用水,水量贫乏,单井涌水量一般小于100m3/d。

  在海伦、绥化第四系承压水地下水比较丰富,单井涌水量可达1000m3/d左右。

  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和小兴安岭山区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后,由高向低,从高平原台地向呼兰河、通肯河河谷方向径流,一般地区水力坡度2‰~8‰,最终流向松花江河谷排出区外。

3.松拉河间地块、松花江及其支流河谷亚区(Ⅱ3)

  位于第二松花江、拉林河、呼兰河下游,包括松拉河间地块的低平原和松花江、第二松花江、拉林河、呼兰河河谷,总面积12394.6km2。

  松拉河间地块地下水与嫩江流域低平原地下水相连,自上而下分布有第四系潜水、第四系承压水和泰康组、大安组承压水。

  潜水富水性较差,水质不好;第四系承压水含水层岩性为砂砾石和中、粗砂,富水性较好,单井涌水量在800~1000m3/d;泰康组和大安组承压水主要分布在松原一带,含水层为胶结非常弱的砂砾岩,富水性好,单井涌水量在2000~3000m3/d,地下水接受上游来水和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后向第二松花江与松花江干流运动。

  松花江、第二松花江、拉林河与呼兰河下游河谷,主要分布有第四系孔隙潜水,其中拉林河、呼兰河河谷潜水砂砾石含水层颗粒较粗,潜水富水性较好,单井涌水量一般在1000~2000m3/d以上。

  第二松花江下游松原江段与松花江干流河谷富水性中等,局部地段富水性较差。

  河谷潜水是沿江城市的主要供水水源,水田开发多,地下水开采程度高。

二、评价单元剖分

  地下水功能评价单元剖分是在8个亚区的基础上进行的,剖分单元为3.0km×3.0km正方形,单元面积9.0km2,全区共剖分为20311个评价单元。其中,1区有1974个单元,编号为1~1974;2区有6189个单元,编号为1975~8163;3区有2180个单元,编号为8164~10343;4区有1576个单元,编号为10344~11919;5区有806个单元,编号为11920~12425;6区有3398个单元,编号为12426~15823;7区有3105个单元,编号为15824~18928;8区有1383个单元,编号为18929~20311。

区划方法

  首先,根据地下水功能的综合评价结果,主要包括系统层(1组)、功能层(3组)和属性层成果(10组),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要求,进行必要的科学归纳、整合和概化,划分一级区。

  地下水功能一级区划的重点是地下水系统层的综合功能性状,即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的区划。

  根据表5-1中系统层的“地下水可持续性状况评价结果的分级与标准”,按5级进行区划,采用图5-11中的5种颜色分别表达相应等级。

  因为这5种颜色已经作为技术规范被编入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技术要求(编号GWI-D5)中。

  在地下水功能的一级区划基础上,结合地下水的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进行地下水功能的二级区划。

  二级区的重点是进行地下水功能层的各功能状况区划。

  二级区区划的表示方法:如图5-11和表5-22所示,区图元采用比例尺1:25万。

  二级区的慎穗名称应以“流域(系统)名 (上、中、下游)段名 优势功能名”模式定名。

  例如“滹沱河流域中游资源功能区”、“滹沱河流域下游地质环境功能区”和“滹沱河流域中下游生态功能区”,以及“黑河流域下游生态功能区”等。

表5-22地下水功能二级区的区划分级及图饰代码

  三级区是在二级区区划基础上,根据地下水功能的属性评价结果(R值)进行区划的。三级区区划的表示方法:区图元采用比例尺1:25万,图例如图5-11和表5-23中的代码分别表达不同属性三级分区。

表5-23地下水功能三级区的区划分级及代码

  三级区名称,以“二级分区名 地名 自然属性名”雀磨模式定名。例如“滹沱河流域中游资源功能区——石家庄水源供给三级区”、“滹沱河流域下游地质环境功能区——沧州利用脆弱三级区”和“滹沱河流域顷孝斗中下游生态功能区——衡水景观保护三级区”,以及“黑河流域下游生态功能区——居延海植被保护三级区”等。

图5-11地下水功能区划的图元参数表

  地下水功能的三级区区划的具体划分依据,如表5-24所示。

表5-24地下水功能区划的三级分区命名与依据

地下水系统划分

  地下水系统是一个错综复杂,受各种天然因素、人为因素所控制的谨友,具有不同等级的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在时空分布上具有四维性质和各自特征、不断运动演化的若干独立单元的统一体。地下水系统是由若干具有一定独立性而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不同等级的亚系统或次亚系统所组成;地下水系统是水文系告森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与降水和地表水系统密切联系,互相转化;每个地下水袜晌亩系统各自在含水层系统和结构、水循环系统、水动力系统、水化学系统,都有其相对独立的特征和演变规律。

  本次地下水系统划分到四级,一、二级由项目组统一划分,三、四级由各工作单位根据地下水系统调查成果,按GWI-C5要求执行。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