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与函数之间的故事,你知道吗?能帮我完成作业吗?

作者:谢明升时间:2023-07-23 14:08:21

导读:" 当然可以!以下是关于数学家与函数之间的故事的新闻报道:数学家与函数之间的故事,你知道吗?1.函数在数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描述数值之间关系的工具。然而,这些函数的发现和研究背后往往隐藏着数学家们的故事。2.众所周知,数学家高斯是函数理论的先驱。他的贡献不"

当然可以!以下是关于数学家与函数之间的故事的新闻报道:

数学家与函数之间的故事,你知道吗?

  1.函数在数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描述数值之间关系的工具。然而,这些函数的发现和研究背后往往隐藏着数学家们的故事。

  2.众所周知,数学家高斯是函数理论的先驱。

  他的贡献不仅限于发现和研究函数,还包括函数的分类和应用。

  高斯的贡献使得函数成为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3.在函数的研究过程中,数学家们也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惑。

  例如,黎曼函数的研究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故事。

  黎曼函数的性质和特点远超出当时数学家们的想象,引发了一场数学界的革命。

  4.黎曼函数的研究不仅改变了数学的面貌,还为其他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例如,黎曼函数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通过对黎曼函数的研究,物理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描述物理现象的方式。

  5.除了高斯和黎曼之外,还有许多其他数学家也为函数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例如,庞加莱的工作为函数论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拓宽了函数的应用范围,还为数学家们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6.尽管函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探索。

  数学家们仍在努力寻找新的函数和函数的应用。

  这些努力将进一步推动数学的发展,为人类的科学知识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7.总的来说,数学家与函数之间的故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创新的旅程。

  他们的研究和发现不仅改变了数学的面貌,还对其他领域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函数的故事就像一本充满智慧和探索精神的书,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有关数学和科学的知识。

谁知道关于数学函数数学家的故事啊!帮帮忙啊!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

  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

  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他伏顷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

  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他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

  他说:“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逗厅竖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

  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1966年5月,一颗耀眼的新星闪烁于全球数学界的上空------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 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 2"证明的修改。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 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颅。

  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1 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陈景润成了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

  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

  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写给他的,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

  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

  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

  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张圣蓉1948年生于陕西省西安市,出生不久便随父母到台湾居住。

  她从小聪慧,喜爱读书,对数学情有独钟。

  张圣蓉中学毕业后考入著名的台湾大学数学系,1970年获学士学位。

  她不满足于此,又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

  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欧拉的故事

  当时,小欧拉在一个教会学校里读书。

  有一次,他向老师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老师是个神学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颗星,圣经上也没有回答过。

  其实,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是无限的。

  我们的肉眼可见的星星也有几千颗山大。

  这个老师不懂装懂,回答欧拉说:"天有有多少颗星星,这无关紧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镶嵌上去的就够了。

  "欧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没有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一颗一颗镶嵌到一在幕上的呢?上帝亲自把它们一颗一颗地放在天幕,他为什么忘记了星星的数目呢?上帝会不会太粗心了呢?他向老师提出了心中的疑问,老师又一次被问住了,涨红了脸,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老师的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怒气,这不仅是因为一个才上学的孩子向老师问出了这样的问题,使老师下不了台,更主要的是,老师把上帝看得高于一切。

  小欧拉居然责怪上帝为什么没有记住星星的数目,言外之意是对万能的上帝提出了怀疑。

  在老师的心目中,这可是个严重的问题。

  在欧拉的年代,对上帝是绝对不能怀疑的,人们只能做思想的奴隶,绝对不允许自由思考。

  小欧拉没有与教会、与上帝"保持一致",老师就让他离开学校回家。

  但是,在小欧拉心中,上帝神圣的光环消失了。

  他想,上帝是个窝囊废,他怎么连天上的星星也记不住?他又想,上帝是个独裁者,连提出问题都成了罪。

  他又想,上帝也许是个别人编造出来的家伙,根本就不存在。

  回家后无事,他就帮助爸爸放羊,成了一个牧童。

  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

  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

  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

  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

  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 15 40 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要是缩小面积,每头羊的面积就会小于6平方米。

  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也不用担心每头羊的领地会小于原来的计划。

  他有办法。

  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听了没有理他。

  小欧拉急了,大声说,只有稍稍移动一下羊圈的桩子就行了。

  父亲听了直摇头,心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欧拉却坚持说,他一定能两全齐美。

  父亲终于同意让儿子试试看。

  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身来,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

  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

  父亲着急了,说:"那怎么成呢?那怎么成呢?这个羊圈太小了,太小了。

  "小欧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

  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

  然后,小欧拉很自信地对爸爸说:"现在,篱笆也够了,面积也够了。

  "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

  面积也足够了,而且还稍稍大了一些。

  父亲心里感到非常高兴。

  孩子比自己聪明,真会动脑筋,将来一定大有出息。

  父亲感到,让这么聪明的孩子放羊实在是及可惜了。

  后来,他想办法让小欧拉认识了一个大数学家伯努利。

  通过这位数学家的推荐,1720年,小欧拉成了巴塞尔大学的大学生。

  这一年,小欧拉13岁,是这所大学最年轻的大学生。

跪求 数学家与函数的故事(7个)多点没关系,谢谢啦,我要做实践作业_百度...

1.早期函数概念——几何观念下的函数

    十七世纪伽俐略(G.Galileo,意,1564-1642)在《两门新科学》一书中,几乎全部包含函数或称为变量关系的这一概念,用文字和比例的语言表达函数的关系。1673年前后笛卡尔(Descartes,法,1596-1650)在他的解析几何中,已注意到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依赖关系,但因当时尚未意识到要提炼函数概念,因此直到17世纪后期牛顿、莱布尼兹建立微积分时还没有喊誉雹人明确函数的一般意义,大部分函数是被当作曲线来研究的。

    1673年,莱布尼兹首次使用“function”(函数)表示“幂”,后来他用该词表示曲线上点的横坐标、纵坐标、切线长等曲线上点的有关几何量。与此同时,牛顿在微积分的讨论中,使用“流量”来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2.十八世纪函数概念──代数观念下的函数

    1718年约翰?贝努利(BernoulliJohann,瑞,1667-1748)在莱布尼兹函数概念的基础上对函数郑帆概念进行了定义:“由任一变量和常数的任一形式所构成的量。”他的意思是凡变量x和常量构成的式子都叫做x的函数,并强调函数要用公式来表示。

    1755,欧拉(L.Euler,瑞士,1707-1783)把函数定义为“如果某些变量,以某一种方式依赖于另一些变量,即当后面这些变量变化时,前面这些变量也随着变化,我们把前面的变量称为后面变量的函数。”

    18世纪中叶欧拉(L.Euler,瑞,1707-1783)给出了定义:“一个变量的函数是由这个变量和一些数即常数以任何方式组成的解析表达式。

  ”他把约翰?贝努利给出的函数定义称为解析函数,并进一步把它区分为代数函数和超越函数,还考虑了“随意函数”。

  不难看出,欧拉给出的函数定义比约翰?贝努利的定义更普遍、更具有广泛意义。

3.十九世纪函数概念──对应关系下的函数

    1821年,柯西(Cauchy,法,1789-1857)从定义变量起给出了定义:“在某些变数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当一经给定其中某一变数的值,其他变数的值可随着而确定时,则将最初的变数叫自变量,其他各变数叫做函数。

  ”在柯西的定义中,首先出现了自变量一词,同时指出对函数来说不一定要有解析表达式。

  不过他仍然认为函数关系可以用多个解析式来表示,这是一个很大的局限。

    1822年傅里叶(Fourier,法国,1768——1830)发现某些函数也已用曲线表示,也可以用一个式子表示,或用多个式子表示,从而结束了函数概念是否以唯一一个式子表示的争论,把对函数的认识又推进了一个新层次。

    1837年狄利克雷(Dirichlet,德,1805-1859)突破了这一局限,认为怎样去建立x与y之间的关系无关紧要,他拓广了函数概念,指出:“对于在某区间上的每一个确定的x值,y都有一个或多个确定的值,那么y叫做x的函数。

  ”这个定义避免了函数定义中对依赖关系的描述,以清晰的方式被所有数学家接受。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经典函数定义。

    等到康托(Cantor,德,1845-1918)创立的集合论在数学中虚茄占有重要地位之后,维布伦(Veblen,美,1880-1960)用“集合”和“对应”的概念给出了近代函数定义,通过集合概念把函数的对应关系、定义域及值域进一步具体化了,且打破了“变量是数”的极限,变量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其它对象。

4.现代函数概念──集合论下的函数

    1914年豪斯道夫(F.Hausdorff)在《集合论纲要》中用不明确的概念“序偶”来定义函数,其避开了意义不明确的“变量”、“对应”概念。库拉托夫斯基(Kuratowski)于1921年用集合概念来定义“序偶”使豪斯道夫的定义很严谨了。

    1930年新的现代函数定义为“若对集合M的任意元素x,总有集合N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则称在集合M上定义一个函数,记为y=f(x)。

  元素x称为自变元,元素y称为因变元。

  ”。

数学家的故事(要有名),50字左右

  1、高斯是德国数学家,他十岁时,小学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难题:“计算1+2+3…+100=?”。这可难为初学算术的学生,但是高斯却在几秒后将答案解了出来,他利用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和的过程一样。

  把数目一对对的凑在一起:1+100,2+99,3+98,……49+52,50+51而这样的组合有50组,所以答案很快的就可以求出是:101×50=5050。

  2、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3、20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的冯·诺依曼.众所周知,1946年发明的电子计算机,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促姿搭碰进了社会生活的进步.鉴于冯·诺依曼在发明电子计算机中所起到关键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誉为"计算机之父"。

1911年一1921年,冯·诺依曼在布达佩斯的卢瑟伦中学读书期间,就崭露头角而深受老师的器重.在费克特老师的个别指导下并合作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此时冯·诺依曼还不到18岁.

  4、伽罗华生于离巴黎不远的一个小城镇,父亲是学校校长,还当过多年市长。家庭的影响使伽罗华一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1823年,12岁的伽罗华离开双亲到巴黎求学,他不满足呆板的课堂灌输,自己去找最难的数学原著研究,一些老师也给他很大帮助。老师们对他的评价是“只宜在数学的尖端领域里工作”。

  5、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6、陈省身的学生,因解决微分几何的许多重大难题而获得数学界菲尔奖。

  丘成桐的第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是解决了微分几何的著名难题—卡拉比猜想,从此名声鹊起。

  他把微分方程应用于复变函数、代数几何等领域取得了非凡成果,比如解决了高维闵考夫斯基问题,证明了塞凡利猜想等。

  这一系列的出色工作终于使他成为菲尔兹奖得主。翌瓷回国后华罗庚开创了中国的近代数学,并建立了中科院数学研究,培养了大批数学家如陈景润,王元等号称华学派,后来致迹谈力于应用数学,将数学应用于工业枝激生产,推广“优选法”。

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家高斯的故事篇1

    高斯是德国数学家,也是科学家,他和牛顿、阿基米德,被誉为有史以来的三大数学家。高斯是近代数学奠基者之一,在历史上影响之大,能够和阿基米德、牛顿、欧拉并列,有数学王子之称。

    他幼年时就表现出超人的数学天才。

  1795年进入格丁根大学学习。

  第二年他就发现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图法。

  并给出可用尺规作出的正多边形的条件,解决了欧几里得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

    高斯的数学研究几乎遍及所有领域,在数论、代数学、非欧几何、复变函数和微分几何等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还把数学应用于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和磁学的研究,发明了最小二乘法原理。

  高理的数论研究总结在《算术研究》(1801)中,这本书奠定了近代数论的基础,它不仅仅是数论方面的划时代之作,也是数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著作之一。

  高斯对代数学的重要贡献是证明了代数基本定理,他的存在性证明开创了数学研究的新途径。

  高斯在1816年左右就得到非欧几何的原理。

  他还深入研究复变函数,建立了一些基本概念发现了著名的柯西积分定理。

  他还发现椭圆函数的双周期性,但这些工作在他生前都没发表出来。

  1828年高斯出版了《关于曲面的一般研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空间曲面的微分几何学,并提出内蕴曲面理论。

  高斯的曲面理论之后由黎改则举曼发展。

  高斯一生共发表155篇论文,他对待学问十分严谨,只是把他自己认为是十分成熟的作品发表出来。

  其著作还有《地磁概念》和《论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引力和斥力的普遍定律》等。

    1801年高斯有机会戏剧性地施展他的优势的计算技巧。

  那年的元旦,有一个之后被证认为小行星并被命名为谷神星的天体被发现当时它好像在向太阳靠近,天文学家虽然有40天的时间能够观察它,但还不能计算出它的轨道。

  高斯只作了3次观测就提出了一种计算轨道参数的方法,而且到达的精确度使得天文学家在1801年末和1802年初能够毫无困难地再确定谷神星的位置。

  高斯在这一计算方法中用到了他大约在1794年创造的最小二乘法(一种可从特定计算得到最小的方差和中求出最佳估值的方法在天文学中这一成就立即得到公认。

  他在《天体运动理论》中叙述的方法这天仍在使用,只要稍作修改就能适应现代计算机的要求。

  高斯在小行星智神星方面也获得类似的成功。

    由于高斯在数学、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和物理学中的杰出研究成果,他被选为许多科学院和学术团体的成员。数学之王的称号是对他一生恰如其分的赞颂。

    在古今中外的著名数学家当中,像高斯那样从小就具有高度数学才华的,恐怕极为少见。

    高斯于1777年4月30日出生于德国一个农民家庭。

  他从小就酷爱数学,据说在他还不满三岁的时候,有一天,他观看父亲算帐,计算结束后,父亲念出了钱数准备写下时,身边传来细小的声音:爸爸,算错了,总数就应是。

  父亲惊讶不止,复算结果,发现孩子的答案是正确的。

  高斯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盯渗,老师出了一道难题,要他们从1加起,加2,加3,加4,一向加到100,满以为这下准能把学生们难住。

  没想到高斯一会儿就算了出来。

  老师一看,答数是5050,一点不错,大吃一惊。

  高斯是这样算的:1与100、2与99、3与98每一对的和都是101,而100以内这样的数共有50对,101×50=5050,他的这种计算方法,代数上称为等差级数求和公式。

  那时高斯才10岁。

    高斯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数学上的定理、公式和求证方法一个又一个地被他发现和证实。

    11岁时,他发现了X+Yn的展开式。

    1796年3月30日,年仅18岁的高斯,又有了堪称数学史上最惊人的发现,他用代数方法解决两千年来的几何难题,而且找到了只使用直尺和圆规作圆,内接正17边形的方法也称17边形直尺圆规画法。

  为了纪念他少年时的这一最重要的发现,高斯表示期望死后在他的墓碑上能刻上一核碧个正17边形。

  1799年,高斯又证明了一个重要的定理:任何一元代数方程都有一个根,这一结果数学上称为代数基本定理,也被称做高斯定理。

  1801年,高斯出版了他的《算术论文集》。

  高斯在23岁的时候开始研究天文,并解决了测量星球椭圆轨道的方法,也称椭圆函数。

    高斯所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来自天赋,一方面来自勤奋。

  他家里很穷,冬天,爸爸为了节省灯油,吃完晚饭就要他上床睡觉,高斯自己做了个油灯,在微弱的灯光下全神贯注地读书到深夜。

  15岁时,他就读了牛顿、欧拉、拉格朗日等著名数学家的数学著作,并熟练地掌握了微积分理论。

  高斯的成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刻苦学习得来的。

  他把科学研究工作看得高于一切。

  妻子病重时,高斯正在钻研一个深奥的数学问题。

  仆人几次来叫他:如果您不立刻过去,就不能见她最后一面了!高斯却说:叫她等一下,等到我过去。

  直到他把手头的研究告一段落,这才勿勿跑去看望妻子。

    高斯就是这样,天资聪明,更勤奋好学,最后成为著名的数学家,被誉为数学王子。1855年2月23日,高斯逝世,终年78岁。

  数学家高斯的故事篇2

    高斯(Gauss1777~1855)生于Brunswick,位于此刻德国中北部。他的祖父是农民,父亲是泥水匠,母亲是一个石匠的女儿,有一个很聪明的弟弟,高斯这位舅舅,对小高斯很照顾,偶而会给他一些指导,而父亲能够说是一名「大老粗」,认为只有力气能挣钱,学问这种劳什子对穷人是没有用的。

    高斯很早就展现过人才华,三岁时就能指出父亲帐册上的错误。

  七岁时进了小学,在破旧的教室里上课,老师对学生并不好,常认为自己在穷乡僻壤教书是怀才不遇。

  高斯十岁时,老师考了那道著名的「从一加到一百」,最后发现了高斯的才华,他明白自己的潜力不足以教高斯,就从汉堡买了一本较深的数学书给高斯读。

  同时,高斯和大他差不多十岁的助教Bartels变得很熟,而Bartels的潜力也比老师高得多,之后成为大学教授,他教了高斯更多更深的数学。

    老师和助教去拜访高斯的父亲,要他让高斯理解更高的教育,但高斯的父亲认为儿子就应像他一样,作个泥水匠,而且也没有钱让高斯继续读书,最后的结论是去找有钱有势的人当高斯的赞助人,虽然他们不明白要到哪里找。经过这次的访问,高斯免除了每一天晚上织布的工作,每一天和Bartels讨论数学,但不久之后,Bartels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教高斯了。

    1788年高斯不顾父亲的反对进了高等学校。数学老师看了高斯的作业后就要他不必再上数学课,而他的拉丁文不久也凌驾全班之上。

    1791年高斯最后找到了资助人布伦斯维克公爵费迪南(Braunschweig),答应尽一切可能帮忙他,高斯的父亲再也没有反对的理由。

  隔年,高斯进入Braunschweig学院。

  这年,高斯十五岁。

  在那里,高斯开始对高等数学作研究。

  并且独立发现了二项式定理的一般形式、数论上的「二次互逆定理」(LawofQuadraticReciprocity)、质数分布定理(primenumertheorem)、及算术几何平均(arithmeticgeometricmean)。

    1795年高斯进入哥廷根(Gttingen)大学,因为他在语言和数学上都极有天分,为了将来是要专攻古典语文或数学苦恼了一阵子。

  到了1796年,十七岁的高斯得到了一个数学史上极重要的结果。

  最为人所知,也使得他走上数学之路的,就是正十七边形尺规作图之理论与方法。

  希腊时代的数学家已经明白如何用尺规作出正2m×3n×5p边形,其中m是正整数,而n和p只能是0或1。

  但是对于正七、九、十一边形的尺规作图法,两千年来都没有人明白。

  而高斯证明了:。

  一个正n边形能够尺规作图若且唯若n是以下两种形式之一:

  1、n=2k,k=2,3,

  2、n=2k×(几个不同「费马质数」的乘积),k=0,1,2,

    费马质数是形如Fk=22k的质数。

  像F0=3,F1=5,F2=17,F3=257,F4=65537,都是质数。

  高斯用代数的方法解决二千多年来的几何难题,他也视此为生平得意之作,还交待要把正十七边形刻在他的墓碑上,但之后他的墓碑上并没有刻上十七边形,而是十七角星,因为负责刻碑的雕刻家认为,正十七边形和圆太像了,大家必须分辨不出来。

  1799年高斯提出了他的博士论文,这论文证明了代数一个重要的定理:

    任一多项式都有(复数)根。这结果称为「代数学基本定理」(FundamentalTheoremofAlgebra)。

    事实上在高斯之前有许多数学家认为已给出了这个结果的证明,但是没有一个证明是严密的。高斯把前人证明的缺失一一指出来,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他一生中一共给出了四个不同的证明。

数学家的小故事50字以下

  1.小时候,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

  他一边帮父亲看店,一边依旧不忘学习。

  没有时间,他养成了早起,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善于心算的习惯。

  没有书,没有纸没有笔,养成了他勤于动手,勤于春岩独立思考的习惯。

  2.数学家高斯在高中时,每天晚上老师都会给他一两个比较难的题目让他去练,但他基本上都能很快解决,但是一天,老师消森颤给了一个题,他用了一个晚上才做出来,后来到学校一问老师,才知道,那个题目是老师不小心夹进去的,那是个世界上的数学难题,已经困扰了数学家100多年了。

拓展资料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拿败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