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论文题目有哪些疑问?

作者:穆澍澍时间:2023-07-23 14:12:43

导读:" 古代汉语论文题目有哪些疑问?1.什么是古代汉语论文?-解释古代汉语论文的定义和范围,包括对古代汉语的研究和论文写作的目的和方法的介绍。2.古代汉语论文的研究领域有哪些?-简要介绍古代汉语论文的研究领域,如音韵学、古代汉语文法、古代汉语词汇等。3.古代汉语论"

古代汉语论文题目有哪些疑问?

1.什么是古代汉语论文?

  -解释古代汉语论文的定义和范围,包括对古代汉语的研究和论文写作的目的和方法的介绍。

2.古代汉语论文的研究领域有哪些?

  -简要介绍古代汉语论文的研究领域,如音韵学、古代汉语文法、古代汉语词汇等。

3.古代汉语论文题目的选择与研究方法有何关联?

  -讨论古代汉语论文题目选择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来确定合适的论文题目。

4.古代汉语论文题目的范围和限制有哪些?

  -分析古代汉语论文题目的范围和限制,包括时间、地域和研究对象的限制,以及如何在这些限制下选择合适的论文题目。

5.古代汉语论文题目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探讨古代汉语论文题目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新兴研究领域,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6.有哪些经典的古代汉语论文题目?

  -列举一些经典的古代汉语论文题目,并介绍这些论文对古代汉语研究的重要性和影响。

7.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古代汉语论文题目?

  -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帮助研究者选择适合自己兴趣和研究能力的古代汉语论文题目。

8.怎样撰写一个优秀的古代汉语论文题目?

  -提供一些写作技巧和要点,帮助研究者撰写一个能够吸引读者注意、准确表达研究内容的优秀古代汉语论文题目。

9.古代汉语论文题目的重要性和影响是什么?

  -讨论古代汉语论文题目在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学术界和社会的影响。

10.如何解决古代汉语论文题目的疑问和困惑?

  -提供一些解决疑问和困惑的方法,如查阅相关文献、求助导师或专家等。

【古代汉语论文5】关于古代汉语的论文

音转的“四有”模式

  内容提要:音转的的定义、形成,音转的“四有”模式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音转的理论价值。

  重点是我所理解的音转的“四有”模式,我称其为“三因一果”规律和“时”“空”的经纬学理论。

关键词:音转“四有”模式时空字音

  文史类的同学都会认为古代汉语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或者说是一门没有为什么的学科。

  往往是老师讲的是什么就是什么,或者书上讲的是什么就是什么。

  虽然,有很多的学者在研究这一方面的问题,特别是音韵上的问题。

  可是,真正的成就往往屈指可数。

  这其实也是有原因的,一:渗轿音韵在古代没有具体可考的资料,更没有像现在这样有很好的语音存储机器。

  仿芦一般是都是口述相传的,这也是音韵学难考证的重要原因。

  二: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很多的语音都存在了偏差,或者说根本是完全不同的两中语言,那么就使得音韵学变得更为广泛和复杂,并且相当的繁琐和具体。

  没有一定的同意规律。

  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如人为的感情色彩等,都会在音上有所变化,使得音韵学变得困难重重没有规律。

  我就与音韵学相关的内容——音转的“四有”模式做一个简要的描述。不过先得了解一下音转的定义,就是要知道音转是什么之后,才能做其他的了解吧。

  通俗的讲就是字词失去其“正音”,即正确的读音。

  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在使用同一语词表达同一意义时,其语音有可能呈现出某种变异性。

  这种意义不变而语音有所变异的现象,便是音转。

  音转是以同一个语词并表达同一个意义为基准来说的。

  所谓同一个语词,这就意味着其声或韵尽管发生了流转性变异,但终究还是一个“音”,变异中并没有失去其主要的共同音素。

  所以黄承吉曾多次强调:“凡字原只一声,故只一音,虽周流参差于各方之口舌,而原即此音也。

  承吉尝谓古无定音者,参差之口舌也;谓音实有定音,以虽参差而原即是此音也。

  ”【1】所谓表达同一个意义,这就意味着音转尚未导致语词的分化,仍然是属于同一个语词的问题。

  如果代表的虽是相同的意义,但声韵了不相涉;或声韵虽然相关,但代表的意义各不相同,便都不能看作是音转,而是同义词或同源词的问题。

  最早使用音转这个词语的,是三国时期的魏人张揖。他在《上广雅表》中说:“窃以所识择撢群艺,文同义同,音转失读,八方殊语??”所谓“音转失读,八

  【2】方殊语”,即就时代和地域的变化而言。

  音转是造成失读的原因。

  失读指失去字词的正确读音,古人又称“正音”或本音。

  音转是语言本身的问题,是地区语言和历史语言中普遍而又必然存在的一种语音变异现象。

  方言的形成,音转是其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音转是异地异时的现象,不应同时同地而有转音共存。

  比如,“yǎng。

  【3】”为“我”之转,“云”为“曰”之转。

  如果甲地的人施身自谓称“我”,乙地的人施身自谓称“yǎng”,那么,甲地之人便不会同时又自称为“yǎng”,乙地的人同时又自称为“我”。

  同样,如果彼时的人表述说话用“曰”,此时的人表述说话用“云”,那么,彼时的人便不会又用“云”,此时的人同时用“曰”。

  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许多本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音转之词,难免发生交融互收现象。

  尤其在文献语言中,因为许多音转之词往往“音别为字”,异域性、历时性的音转现象便很可能以共时态而反映出来。

  所以,同一篇文章同一部著述便有了既用“曰”又用“云”的情况,甚至于出现了“yǎng须我友”“今者吾丧我”之类的语句。

  基本的我们知道了音转是什么东西了,那么我就音转的“四有”模式做一个描述吧。

  音转的“四有”模式在吴泽顺老师著的《汉语音转研究》这本书里有专门的章节介绍,吴老师将其列在了“音转原理”这一章节里的第一节。我觉着,音转的“四有”模式不能孤立,所丛大肆以,他应该是和后面的“同源分化导致音转”以及“音转规律”,还有前面的“音转的时代层次”都是融合的。

  所谓的音转“四有”模式里的“四有”指“时”、“地”、“字”、“音”。

  “时”指的是时间,当然就存在古今了,“地”是指地域,南北。

  “字”就表面理解就是文字了,不过应该是理解为文字的变革。

  “音”的理解就应该是读音了,不过也应该是读音的转变,可是,前三者是因,后者才是果。

  音转的“四有”模式如果在严格的意义上应该只有“三有”。

  或者说“三因一果规律”来的更为贴切。

  音转是一种客观现象,究其原因,从宏观上讲,不外“时”“空”二字,也就是索绪尔讲的共时变化与历时变化。我国明代的陈第,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

  【4】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因为汉字属表意文字体系,字音和字义关系密切,所以陈第将文字与时地相并列。在讲到音转的前三有模式是第四者的因时,问题就转到了音转的形成的问题上了,对于这个因果关系,陈第又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然一郡之内,音有不同,系夫地者也;百年之中,语有地转,系夫时者也。况有文字后有读音,由大小篆而有八分,由八分而隶,凡几变矣,音能不变乎?【5】

  除了将文字书体的演变作为音转的原因有些生硬之外,很明显,陈第将时间变迁、地域差异和文字变化看作音转产生的原因,这一点是十分明确的。

  这也是我说的,将音转的“四有”模式理解为音转的“三因一果”规律的原因了。这在以前的格里木音变的三大规律中同样有类似的讲解咯。

  回到“四有”模式上,如果非有“四有”之说,那么必定要存在关系,很明显的就有一个因果的关系。吴泽顺老师将其理解为不是平列的关系。

  而在“时”“地”关系上吴老师同样为之定位为交叉关系,而我在看过之后,我想我的理解除了吴老师的交叉关系之外,还应该有平行关系,即我定义为经纬关系。

  在时间或者空间的单独作用下同样可以产生音变,或者说音变就是一个运动的自由音韵体。

  这样可能有些难以理解,我们可以将音变理解为或假设为地球的表面的很多的自由体,但当经线或者纬线或者共同作用下就会产生变异,那么整个的球表面就是一个客观的音转体,它在不停的变化,却不为人知。

  在“字”对音转的作用,吴老师说其具有超时空性质。

  我借伟人的肩膀再次采用。

  我们认为应限于文字书体的演变,还应包括通假字、方言错字、方言造字以及同源通用字等。

  超时空性也就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1)文字的变化时空交错。文字的变化可能是共时平面的,也可能是历时纵向的,它往往随语言的变化而变化,并不受时空的限制。

2)文字的使用超越方言

  方言变异造成方言与共同语之间语音上的差异。为了记录方言词,人们往往采用方言造字和方言借字两种方法。

  如此,音转的“四有”模式在某种意义上都存在关系和得到解释。

由此音转的“四有”模式的存在有着其理论的价值,我做一个简要的带过:

1)“四有”模式所彰显的语言历史观,推动古音的研究

  2)“四有”模式所揭晓的音转原理,推动了古义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汉语音转研究》岳麓书社吴泽顺53页至59页

(2)《毛诗古音序?自序》【1】

(3)《读诗拙言》【5】

(4)《字诂义府合按》【3】参考文献不符合规范

浙江师范大学本科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音转的“四有”模式学院:行知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074班姓名:潘友景学号:07016434论文成绩:

古汉语论文

    古代汉语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古代汉语词汇教学是古代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古汉语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汉语戏剧文学教学【1】

    摘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将知识信息更多地汇集到有限的课堂中来。

    多媒体技术因其灵活性、直观性、高容量性,成为课堂教学创新的有效手段。

  虚谨猜关键词:古代汉语;戏剧文学

  一、与专业结合,明确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和意义

    明确古代汉语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性质和功能,才能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古代汉语课的性质,首先是它的工具性,“主要集中体现在运用所学的古汉语知识进行古书的阅读方面,‘阅读’是其工具性最充分的直接体现。

    这一点也正是古汉语课的工具性与现代汉语课的工具性在‘工具’使用范围上的不同表现。

    现代汉语课的学习也是为了运用,但它不仅仅体现在对现代文的阅读上,它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指导人们更好地说话和写作上。

    学习古代汉语则没有说和写的要求。”[1]明确古代汉语的工具性这一特点,教师才可以在教学时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设置与安排教学内容,加大重点难点的教学力度,保证教学效果;学生才可以明确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作用,并依此确定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基础性和语言性也是古代汉语课程的基本性质。

    所谓基础性,是指古代汉语是学习古代文学、古代历史等课程的基础,如果不具备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就无法看懂这些课程所涉及的文献内容。

    许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古代汉语课也是我们的基础课呢?我们不需要看很多古书,这门课程似乎与本专业没多大联系,学习起来没什么实际意义。

    如果教师对课程性质和意义的讲述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很正常。

    笔者在讲授时,往往把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与戏剧影视文学的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列举一两部学生熟悉的电视剧、电影中的台词或场景,让他们找出里面出现的常识性错误。

    如《走西口》里田青与田耀祖喝酒时,田青说:“我父亲叫田耀祖。”田耀祖说:“认识,原来他就是你的家父啊!”学生一听,马上指出:古代称呼自己的父亲是“家父”,称呼别人的父亲是“令尊”,应该说“原来他就是令尊啊”才对。

    《三国演义》中有曹操吃玉米的镜头,学生纷纷指出:玉米是明朝时候从美洲引进中国的,三国时期哪里会有呢?之后,教师再明确:如果平时注意积累古代文化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就会不犯或少犯这种常识性的错误。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认识到学习古代汉语的现实意义,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古代汉语的语言性,教师在课程一开始就要对学生明确,因为许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分不清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的差别,听课时不知如何分别对待。

    甚至认为古代汉语课讲过的文选,古代文学课不必再讲,古代文学课讲过的篇目,古代汉语也可略去。

    笔者第一节课给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讲“绪论”时,就通过实例告诉学生,同一部作品,古代文差型学偏重文学,侧重分析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而古代汉语强调的是语言性,侧重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和把握。

    只有对古汉语语言性有明确的认识,对古汉语课的学习内容才能了解得更加具体,从而采取适宜的方法来准确地掌握相关知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授课时间只有一个学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积累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呢?笔者认为,在授课时,古代汉语理论知识可以有选择地去讲授,不必像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那样讲得全面系统;应该重点介绍那些较为实用的、能够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内容。

    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不必拘泥于能够准确分析文章中的语言现象晌中、掌握语言规律的来龙去脉,集中体现在能够认识繁体字,运用所学知识、借助工具书独立阅读浅近的文言文,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很多古代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仍是“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授课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摇头晃脑地讲授知识、满堂灌,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只有少数学生听讲并记笔记,课堂失去了活力和创造性。

    为了激发非中文专业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积极性,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根据近些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可采用的方法有:

  (一)古今结合,突出古代汉语的实用性

    古今汉语是“源”与“流”的关系,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继承发展来的,学好古代汉语,有利于更好地学习和运用现代汉语。

    笔者在给戏剧影视文学的学生讲课时,特别注意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古代汉语的现实意义,并鼓励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遇到的语言问题。

    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古代汉语很实用,离他们也并不遥远,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汉语中很多词语的意义是从古代汉语沿袭或发展来的,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增强对这些词语意义的理解,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加深印象。

    比如“奔”字,现代汉语中是“奔跑”的意思,为什么会有这个意义呢?从简化字的字形上我们已经看不出来了,但是一看金文中的字形,上面是人甩着胳膊走,下面三只脚表示走得很急很快,不就是奔跑吗?再如,每年的1月1日是新年的开始,我们称为“元旦”。

    “元”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代表的是人最上面的部分即人头,由此引申出“开始”的意义。

    “旦”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代表太阳刚从地面升起,本义“早晨”,引申出“天”的意义。

    “元旦”就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现代汉语的成语中还往往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特有的语言现象,通过成语和来剖析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等现象,不但使古代汉语易懂易学,还可以使学生对这些成语有比较透彻的理解,从而运用得更加准确。

    例如,“唯利是图”是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一种常见格式,“唯”是语气词,表示单一性、排他性;“是”是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唯利是图”就是“唯图利”,意即“只追求利益”。

    成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不胫而走、星罗棋布、风餐露宿、衣锦还乡、丰衣足食、不耻下问等等。

    这些成语典故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通过它们来讲古汉语语法知识,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二)与古代文化相结合,增强古代汉语的知识性

    中国古代文化与古代汉语的关系相当密切。

    罗常培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中曾谈到,“在各国语言里有许多语词现在通行的涵义和它们最初的语源迥不相同。

    如果不明了它们过去的文化背景,我们简直推究不出彼此有什么关系。

    可是,你若知道它们的历史,那就不单可以发现很有趣的语义演变,而且对于文化进展的阶段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很清晰的片影来。”[2]“古汉语的教学虽然离不开字词解释及语言分析,但绝不应仅从语言到语言,而应将语言教学置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背景下来进行,因为语言并不是孤立的。

    语言中变化最显著、最迅速的是词汇,词汇中很大一部分词语有着很丰富的文化含义。”[3]笔者讲授文选时,在帮助学生扫除字词理解上的障碍之后,还适当地把某些词语与古代礼制、风俗等方面的历史文化知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文中的古代文化内蕴,不断拓展知识视野,增加学习的兴趣。

    例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这句话中,“山陵崩”是用山陵倒塌指“太后死”,因为古人尤其是君主都忌讳“死”字,所以用“山陵崩”作为“死”的委婉说法。

    这种说法,除了避讳之外,还有尊君的意思。

    讲到这里,可以再继续延伸,语言虽然没有阶级性,但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在语言的词汇中会有所反映。

    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是不能逾越的.,统治阶级在某些词汇的使用上也体现出尊卑之分。

    《公羊传?隐公3年》中说:“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崩、薨、卒、不禄”是一组表示“死”的同义词,但使用对象不同。

    皇帝死称“崩、驾崩、山陵崩”等,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普通老百姓“死”才称“死”。

    “山陵崩”这种说法更能体现出封建时代君臣之间的等级关系。

    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字面上看是青色的衣衫,其实可以进一步与唐代的官服颜色联系起来讲解。

    官服分颜色从唐朝开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

    因为八九品的官员地位低,后来又借“青衫”指失意的官员。

    如此分析,就将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化结合到一起。

    这种综合、系统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

  (三)采用诵读、启发、归纳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给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讲授古代汉语课,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古代书面语言中生疏的字词、抽象的语法规律很容易让学生们望而却步、失去兴趣。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诵读、启发、设疑等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多思考,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吟诵是形成并强化古汉语语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通过诵读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常用词的意义和各种句式的特点,提高古代汉语的语言感知能力。

    笔者在讲授文选时,大多选择故事情节生动、韵律突出、各类语言现象相对集中的经典作品来讲解。

    且每讲一篇文章,都要请学生诵读部分段落,并拿朱熹对读书的要求来勉励他们:“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个字,不可少读一个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诵读时,注重引导启发学生在诵读中领会文意,之后再串讲,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所谓“不悱不愤,不启不发”,教师如果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巧妙地设计疑问,启发学生思考,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讲解《鞌之战》“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中的“及”字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在古汉语中“及”有哪些用法?明确是作动词“到”和连词“和”后,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在文中如何解释才合情合理呢?若作动词“到”讲,解张中了几箭?若作连词“和”讲,中了几箭?这样提问并启发,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归纳法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讲语法部分的“名词用如动词”时,如何从形式上判断一个名词在句中用如动词是教学的难点。

    笔者给学生列举出二三十个句子,分成六组,引导学生在观察语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名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自己归纳总结出名词用如动词的六个条件。

    讲虚词“而”时,先列举学生熟悉的文献材料,让他们自己体会“而”连接的成分之间是什么关系,教师再进行评讲和补充。

古代汉语论述题怎么答

  古代汉语论述题答法。

  1、审题,明确出题人的考察意图。

  2、明确考察题目所对应地章节或知识点。握洞

  3、字数姿消一定要够,大量的篇幅与内容是基段册枯础。

  4、史论结合,融合出自己的观点。

古代汉语方向的毕业论文,想以《说文解字》为主,研究字和文化的关系,内...

  新意这个东西很难悄耐宽说,你们老师觉得有新意的题目,或许两三年前别的老师就研究过了启亮,只是他不知道而已。

可以尝亩培试一下:

  选一个部首比如女,从女的字很多,那么这些字(汉字)都反映了古人对女人的什么态度(文化),很典型的汉字反映文化的例子。

  从女的字有很多是姓氏,反映了远古母系氏族观念的留存。

  还有些从女的字表示地位低贱之意(如奴、婢),反映的是男尊女卑的思想。

  还有奸,本义指奸诈,和女人没有关系,但造字时却用女做偏旁,是不是可能有歪曲女性形象的意味在里面?。

  当然也可以选其他部首,如玉部啊,探讨玉文化。如牛部啊,探讨畜牧文化。

我是大四汉语言的学生,毕业论文开始了,不知道怎么写。求大神给个题目...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一、现代汉语部分

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4.“是”字用法研究

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6.新兴词缀研究

7.祈清链亩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

8.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

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

10.新兴辞格研究

11.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

12.××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

13.××方言现象专题报告

14.代词的语用研究

15.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

16.助动词的语用研究

17.时下新词描写

18.句型的语用研究

19.语气词的语用研究

20.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

二、写作部分

1.论小说的叙述视角

2.论小说的误乐性

3.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

4.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

5.论小说的新典型观

6.论小说语言的创新

7.论小说的写作技巧

8.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

9.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

10.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

11.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

12.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

13.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

14.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

15.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

16.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17.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

18.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19.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

20.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

21.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

22.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

23.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

24.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

25.论文学答森语言的审美特性

26.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

27.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

28.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

29.意识流写法的魅力

30.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

31.文学创作情感论

32.论张洁小说的艺术

三、文学理论部分

1.论艺术真实

2.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3.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

4.论艺术直觉

5.论艺术虚构

6.论典型

7.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8.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9.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

10.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11.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

12.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

13.论审美变形

14.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15.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16.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性主题

四、美学部分

1.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2.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3.论朴素美

4.蔡仪美学思想述评

5.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6.评李泽厚美学思想

7.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8.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

9.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10.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

11.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

12.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13.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

14.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

15.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

16.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

17.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18.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19.论宗白华美学思想

20.论审美现代性

21.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

22.论诗歌语唤则言

五、现代文学部分

1.冰心小诗研究

2.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

3.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

4.《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

5.《故事新编》研究

6.“革命十恋爱”小说模式论

7.《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

8.《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9.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0.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研究

11.吴荪甫的悲剧特征

12.《腐蚀》的艺术特征

1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14.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

15.废名小说主题与艺术风格

16.《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17.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18.《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

19.《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

20.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

21.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

22.“五.四”乡土小说研究

23.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24.林语堂的散文艺术

25.新感觉派小说艺术

26.“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

27.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

28.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29.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

30.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散文化问题

31.胡风的诗和诗论

32.路翎小说艺术研究

33.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太阳”意象

34.茅盾小说中的“理性化”特征

35.戴望舒诗歌研究---以《雨巷》为例

36.瞿秋白杂文论

37.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

38.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

39.曹禺剧作的“生命”主题

40.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41.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

42.试论高觉新形象

43.《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

44.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45.苏青小说研究

46.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择一角度)

47.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

48.赵树理小说民间化特征

49.论徐志摩的诗

50.论闻一多的诗

51.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

52.论穆旦的诗

53.曹禺与夏衍戏剧之比较

54.论沈从文的《边城》

55.萧军小说研究

56.论田汉的戏剧

57.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58.丁玲小说研究

六、古代文学部分

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4.论《诗经》中的史诗

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6.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7.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8.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9.先秦史传寓言研究

10.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1.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

12.《吕氏春秋》与杂家

13.《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14.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15.论《左传》的妇女形象

16.《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7.《战国策》名篇研究

18.老子的思想

19.《老子》的艺术特色

20.《庄子》的艺术特色

21.《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

22.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

23.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

24.《史记》所描写的游侠

25.《史记》所描写的刺客

26.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

27.《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

28.《《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29.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30.曹操与诗文革新

31.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

32.论曹操的散文创作

33.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

41.论曹丕的文学成就

42.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

43.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

44.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

45.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

46.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47.谢灵运与山水诗

48.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

49.《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

50.《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

51.《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

52.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

53.论李白的自由精神

54.论李白的情感世界

55.杜甫诗歌的地域色彩

56.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57.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

58.论王维的“诗中有画”

59.唐代各类题材诗歌研究(任选一类)

60.唐代各体诗歌研究(任选一体)

61.唐代诗人研究(可选一人,也可选数人进行比较研究)

62.唐诗的精神风貌

6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唐诗创作之关系(可只论述唐诗创作与某一方面因素的关系)

64.对宋诗的研究可参照以上七个方面拟题

65.论李贺诗的怪诞

66.李贺诗与屈原赋

67.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68.论白居易的新乐府

69.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70.唐代进士与文学的关系

71.杜牧的史论诗

72.论韩愈散文的“气”

73.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

74.唐传奇名篇研究(可任选一篇分析)

75.唐传奇与佛教

76.唐传奇与道教

77.唐传奇题材类型研究(可任选一类题材研究)

78.唐传奇作家研究(可任选一位作家作综合研究)

79.唐传奇的审美风格

80.唐传奇与中国古代小说

81.唐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

82.唐传奇的叙事特征

83.唐传奇与中国史传文学

84.唐传奇的抒情特征

85.唐代小说的创作观念

86.唐代小说专书研究

87.唐代小说的各类主题研究

88.唐代各体散文研究

90.唐代散文家研究

91.唐代散文的艺术特色

92.唐代散文的思想特色

9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散文创作之关系

94.对宋文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向自行拟题

95.苏洵散文研究

96.论苏轼的“超然”

97.试论宋词婉约派在美学上的意义

98.试论宋词豪放派在美学上的意义

99.论皮日休、陆龟蒙的小品文

100.从文艺政策看唐诗的繁荣

101.论文人山水诗的寄托

102.论王安石的咏史诗

103.论杜牧的咏史诗

104.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实践

105.李清照之人格与风格

106.苏轼各体词研究

107.苏词的风格

108.苏轼的词论特色与其词创作的关系

109.对辛词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面自行拟题

110.苏、辛词与豪放词派之关系

111.论咏物诗

112.论晚唐小品文的艺术追求

113.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

114.论节奏──古典叙事散文的抒情化调节机制

115.《三言》名篇研究(可只取一篇或一个系列分析)

116.《三言》人物形象研究(商人、妇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类人物,可只取其一)

117.《三言》思想倾向研究

118.《三言》创作技巧研究

119.《三言》与中国古代小说之关系

120.《三言》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

121.《三言》与冯梦龙的文学创作活动

122.《二拍》研究(参照《三言》研究诸方面自行拟题)

123.明代散曲与民歌

124.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

125.《郁离子》研究

126.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

127.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

128.《花间集》风格论

129.《花间集》题材论

130.《花间集》与唐宋词史

131.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

132.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133.《水浒传》人物论(任选其一)

134.《水浒传》风格论

135.《水浒传》接受史

136.《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

137.《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

138.《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139.《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

140.《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

141.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42.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43.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七、中国当代文学部分

1.试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2.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3.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

4.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

5.《茶馆》简论

6.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

7.金庸小说主题论

8.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

9.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

10.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

11.论邓友梅《那五》的艺术典型

12.试论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新突破

13.试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14.陈忠实《白鹿原》研究(自拟题目)

15.苏童小说研究---以《米》为例

16.余华小说艺术探讨

17.试论宗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18.试论五十年代的“创业者”梁生宝与八十年代的改革者武耕新形象的异同

19.试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20.《废都》研究(以《废都》为论述对象,自拟题目,如人物、结构、语言等)

21.试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

22.试论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或《四牌楼》的思想艺术特色

23.试论王安忆《长恨歌》

24.试论茹志鹃小说创作独具的审美特征

25.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

26.试论池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27.张平《抉择》的意义

28.试论“先锋派”小说的创新与不足

29.试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30.试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

31.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32.试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特色

33.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34.试论徐迟对报告文学的新贡献

35.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

36.论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八、语言学概论部分

1.试论语言符号与其他人工符号的异同

2.从社会功能看语言的本质

3.汉语词义的演变

4.××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

5.××话一般词汇的消长

6.谈句型变换与语言表达

7.试论词义的模糊性

8.汉字与拼音文字比较研究

9.浅谈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10.××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

11.试论社会方言与言语社团的关系

九、外国文学部分

1.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2.评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色

3.评莫里哀的喜剧艺术

4.评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

5.评拜伦诗歌的艺术风格

6.评普希金的抒情诗

7.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

8.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艺术)

9.评左拉创作的自然主义倾向

10.评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可选择其中一部)

11.评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

12.评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13.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

14.评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

15.评《静静顿河》的艺术成就

16.从《双城记》来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17.评《简爱》的爱情主题

18.评《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

19.评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20.评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21.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十、民间文学部分

1.当代中小学生新编顺口溜论

2.当代社会顺口溜论

3.当代笑话论

4.论民间文学的实用性

5.论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

6.论民间文学的传统性

7.论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8.论民间文学与表演性的关系

9.论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

10.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

11.论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

12.论民间文学在生产劳动中的实用价值

13.民间文学总结劳动经验论

14.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

15.论民间文学的娱乐功能

16.民间文学的艺术欣赏价值

17.论洪水神话

18.论神话的艺术特征

19.论神话的影响

20.论×地民间传说的主要内容

21.论×地的人物传说

22.论×地的能工巧匠传说

23.论×地的英雄传说

24.论×地的历史传说

25.论×地的地方传说

26.论×地的风俗传说

27.论×地长工与地主的故事

28.论×地的劳动故事

29.论×地的家庭故事

30.论×地的爱情故事

31.论×地生活故事的类型问题

32.论×地的嘲讽笑话

33.论×地的幽默笑话

34.论民间笑话的艺术成就

35.论民间笑话的美学意义

36.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内容

37.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分类

38论×地的精灵童话(故事)

40.论×地的人物童话(故事)

41.论×地的童话的艺术特色

42.论×地的民谣

43.论×地的民歌

44.论×地的山歌

45.论×地的民间小调

46.论×族民歌

47.论×地的劳动歌

48.论×地的农民苦歌

49.论×地的长工歌谣

50.论×地的工人苦歌

51.论×地的妇女苦歌

52.论×地的讽刺歌谣

53.论×地的情歌

54.论×地的仪式歌

55.论×地的儿歌、童谣

56.论民间歌谣的艺术特点

57.论×地的政治谚语

58.论×地的劳动谚语

59.论×地的谚语的艺术特点

60.论谜语的历史

61.论×地的谜语内容

62.论×地的谜语分类

63.论地的谜语艺术特征

64.论×地歇后语分类

65.论×地民间长诗的艺术特色

66.论×地相声

67.论×地快书、快板

十一、古代汉语部分

1.论汉字的性质

2.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3.许慎六书说论评

4.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5.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6.“‘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7.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8.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9.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10.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11.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12.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13.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

14.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15.汉字考释方法述评

16.汉字析形方法研讨

17.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18.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19.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

20.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21.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22.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23.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24.形声字起源试论

25.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26.《说文》省声研究

27.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28.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29.汉字前途讨论述评

30.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31.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32.论汉字的音义联系

33.江永“女书”源流研究

34.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

35.主谓间“之”字探源

36.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37.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十二、中学语文教育学部分

1.语文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研究

2.论语文教学目标的规范表述

3.语文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效率的影响

4.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

5.论文学教学内容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

6.语文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7.语文新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初、高中;各种版本均可)

8.论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9.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10.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关系

11.论语文教学中××模式(或方法)的运用

12.作文批改的多种方式及效果

13.论作文测评的效度与信度

14.论阅读题型的设计

15.语文素质的构成及培养思考

16.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与策略

17.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或科学意识)

18.中学语文加大文言文内容的价值探讨

19.论说话(或听话、阅读、写作等)能力的培养

20.论语文教学中减负与提质的关系

21.文学教学模式及方法研究

22.语文教师科研意识和行为研究

23.探究性学习与语文教学

24.语文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类

  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2)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3)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4)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5)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6“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

7)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8)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10)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11)柳宗元的寓言创作1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3)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1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5)论杜牧的七言绝句16)论归有光的散文

17)论李商隐的无题诗18)〈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19)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20)〈西游记〉的奇幼美与诙谐性

21)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22)〈金瓶梅〉人物论

23)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24)“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5)王安石后期的诗歌26)论纳兰性德词

27)苏轼词的主导风格28)〈桃花扇〉人物论

29)秦观词的婉约风格30)〈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31)〈红楼梦〉的悲剧精神32)论易安体

33)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34)〈儒林外史〉的讽刺艺

赞(101)

评论

转载(202)

分享(116)

复制地址

浅谈古代汉语教学论文

    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如何有效衔接,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汉语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汉语教学论文范文一:试论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论文关键词:古代汉语 教学改革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

    论文摘要: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类专业的主干课和基础课,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素养和古代典籍解读能力等教学任务。

  这门课程沙及到哲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的内容,甚至包括天文、律历、姓氏名号、职官等文化常识,可谓内涵丰富、外延广阔。

  而以上这些内容,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在当前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更应该侧重于观照传统文化的解读方式,将传统文化的传承视作其重要任务之一。

    和我国高校的其他课程一样,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也刻不容缓。

  新时期的古代汉语课程改革,我们认为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对此,笔者已撰文讨论。

  本文就古代汉语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相关问题试做讨论。

  一、从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谈起

    我们到的教学材料表明,古代汉语这门课,在1958年以前,不同高校在不同的时期,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各有不同。

  据王力先生说,“有的当作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作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韵、训话,有的把它讲成汉语史。

  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1958年的教育革命以后,学者们重新考虑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提高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从.此,古汉语的教学改革开始,并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

  自从王力先生于1962年主持编写并出版适用于全国高校文科专业的第一套古汉语教材以来,古代汉语课有了较为确定的内容,即采用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结合的原则,并以这三个方面作为古汉语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从此,古代汉语课程也有了比较明确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

    培养这一能力就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以上这些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知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因此,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应该观照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将其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我国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内涵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诸方面。古代汉语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的内容就是以上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的复合体。

    现行古代汉语教材大多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作为参照,学者们或采用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编排原则,如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朱振家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

  或主要突出文选和通论两部分,如易国杰主编的《古代汉语户。

  但他们的教材都彰显了我国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

  下面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为例(以下简称王本),仅就文选部分和通论所承载的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加以讨论。

    王本《古代汉语》在文选部分选取了《左传》御雀、《战国策》、滑拆族《史记》、《汉书》等经典的史学作品,还有《诗经》、《离骚》、唐宋古文、唐宋诗词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作品(尤其是正统的儒家作品),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至于儒家的道德观念,在古代汉语教材的课文中比比皆是。

    有反映个人修养的,如《论语·学而》,讲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说明古人非常重视个人修养,作为古汉语的教学内容,必然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与学关系的,如《礼记·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这一观点到现在也信弊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又有反映个人对社会责任的,《论语·微子》:“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这是孔子面对隐者的讥讽叹息时所说的话,意思是个人对社会是有一定责任的,人不能逃避现实。

    另外教材所选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其中的名言:“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集中体现了古人心系天下,先于民忧,后于人乐的传统道德观念。

  以上这些都是古人优秀的品质,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古代汉语教学,可使学生受到熏陶,起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作用。

    通论是现行古汉语教材都非常重视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王本《古代汉语》“通论”涉及到文字学、训沽学、音韵学的诸多内容,还涉及到文体、修辞等语言学知识,古代的姓氏名号、车马宫室、职官、乐律、天文历法等丰富的文化知识。

  以文字学知识来说,包括“汉字的构造,古今字、异体字、繁体字”等内容,给我们揭示了汉字和汉文化的密切关系。

  汉字的书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

    对学生来说,从汉字人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最直接的途径。

  我国历史上对汉字较系统的研究,开始于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

  可以说汉字本身及许慎依据汉字形体结构阐释字义的过程,都积淀着丰富的古代传统文化信息。

  《说文解字》通过说解汉字展示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陆宗达先生将其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即古代社会生产、古代的科学、古代医疗学、社会制度等,包括范围很广阔。

  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已经不单是简单地将其作为古汉语知识学习,而是观照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知识空间扩大了很多。

    还有一些关于古代的姓氏名号、服饰、车马、宫室、天文等方面的内容,给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就更大了。

  比如,我们通过学习“古代的姓氏名号”,就知道古人有名有字,“冠而称字”,所以,称别人的“字”以示尊重。

  我们知道了古人还可以有“号”,如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

  古人去世以后还有谧号,而溢号往往根据此人生前品行业绩而定,如陶渊明溢号“靖节先生”,显然是依据其高洁之行得来的。

    学了天文律历,我们得以了解古人善于将音乐中的十二律对应岁时的十二月,再读陶渊明的《自祭文》“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就知道“律中无射”实际指的是9月份,是用乐律名称表达时序,因为“无射”刚好和“季秋”时节相对。

  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就是对传统文化接纳、传承的过程。

    三、当前的文化大背景决定了古代汉语课堂应该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曾一度出现了文化“向西看”的情形,且势头不小。

  曾有人盲目地仿效,不论是非,不辨美丑,置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于不顾。

  就拿节日习俗来讲,人们迷恋于“圣诞节”、“情人节”,不管是否符合国情,只要是西方的,就很乐意“拿来”,使传统文化备受冷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传统文化有了回归的趋势。

  如,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充分展示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四大发明、中国画、武术、中国戏曲、皮影戏、古代音乐等等。

  开场戏《击击而歌》,更向全世界展现了我国古老而热情的迎接贵宾的喜庆仪式,表达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蕴。

    2009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和春节一同作为法定假日,这将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

  因为中国每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

  还有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的建立等,都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之如。

    在以上大的文化背景下,作为高校的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加人到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更应该走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队伍的最前列。从这个方面讲,高校古代汉语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将古状汉语课堂作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这是责任也是义务。

  四、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措施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教师是严峻的挑战,不仅要求古汉语教师要有专业献文化素养,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所说的“专业的文化素养”主要指古汉语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还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历史、天文、教育、哲学、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教材,更深人地理解教材,才能有效地进行古代汉语教学。

    “好的教学方法”贝组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或者技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导他们去探究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加人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的队伍中来。具体来说,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

  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

  如讲到《论语》时,教师应结合现实,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为人处事的准则、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高尚的道德情操等。

  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

  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

    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

    再次,改革教学方法。

  古代汉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及时地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精心组织古汉语教学,注重弘扬民族精神。

  比如,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文化解读的教学模式、生动活泼的图片等再现古文字、历史、诗词画面,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极意义,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适时地对高校古代汉语课程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

  这种改革的重点正如东北师范大学张世超教授所讲:“我们的古汉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语法等知识的讲解上,我们更要通过《论语》、《古文观止》、教材中的优秀篇目来塑造学生的品格,了解我们华夏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并要将之发扬光大。

  ”。

  古代汉语教学论文范文二:古代汉语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探析

  【论文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 传统文化 传承

    【论文摘要】古代汉语教材中含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有益营养,古代汉语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也存在大量的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机会。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个优势,想方设法,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学生人生境界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古代汉语作为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中文秘书学、教育学、哲学等许多文科专业都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课程,它在承担起培养学生古书阅读能力的同时,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的教学自然应当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肩负起育人的职责。

  一、古代汉语教学的传统文化传承作用

    (1)促进华夏文明生生不息。

  古代汉语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具有非同寻常的社会作用,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从事古代文化典籍研究的人已日渐减少;另一方面古文化距离我们又比较遥远,古代文献资料又是用文言写成的,这种语言对现代人来说已日渐陌生,这更增加了文化传承的难度。

  古代汉语是学习、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基础所在,要使文明延续,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掌握古代汉语文言这把开门的“钥匙”,才能让我们领略无限风光,在阅读、思考、传承和创新中继承文明,使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2)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家园。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下来的文化。

  传统文化是针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遗产,是迄今为至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伟大的高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此传承文化时,对那些缔造过我们民族精神,价值趋向的核心思想必须继承下来,它是我们精神的家园。

    (3)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合格社会公民,主要应解决做“人”的问题。

  古代汉语教学,要在着眼字、词、句教学的同时,更注重领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人文情怀,在堂堂“君子之文”中,重德修能,体味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

  时代发展到今天,多元文明渗透到许多领域,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不同程度的冲击。

  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明的成果,我们寄希望于有识之士的倡导,寄希望于普通民众的热爱,更寄希望于对古代汉语教学的更上层楼,因为它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其他专业无可比拟的优势。

    (4)发挥传承文化的载体作用。

  古代汉语课要发挥文化载体的作用,担负起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职责,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因为这关系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繁衍。

  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掌握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养,坚定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的凝聚力。

  倾注了无数先哲心血的这笔财富是由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写成的,要了解这些文化,必须具备阅读经典作品的能力。

    (5)发挥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鉴别作用。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深邃厚重。

  漫长的岁月里,祖先为我们留下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典籍,这些遗产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药、卫生、服饰、礼仪、典章制度等诸多领域,它们都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而这一切都是以古汉语文言的形式保存下来的。

  因此,我们要学习、继承和研究它,要去粗取精,为今天服务,就必须扫除语言文字障碍。

  这就必须熟悉古汉语的语词、语言、语法构造,以做到游刃有余。

  二、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措施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

  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

  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

  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

    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

    再次,改革教学方法。

  古代汉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及时地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精心组织古汉语教学,注重弘扬民族精神。

  比如,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文化解读的教学模式、生动活泼的图片等再现古文字、历史、诗词画面,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极意义,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

  [1]张雪辉.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理念与语文教学转向[J].基础教育参考.2006(8)

  [2]韩振.传统文化是古汉语教学的重心——张世超教授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4)

浅谈古代汉语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浅析古代汉语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

2.古代汉语学习方法论文

3.浅论古代汉语学习方法

4.古代汉语论文范文

5.浅议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精选

6.浅谈汉语言文学论文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