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20m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简支T形梁桥?

作者:华沛凯时间:2023-07-23 14:14:03

导读:" 如何设计20m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简支T形梁桥?1.确定桥梁设计要求:-首先,根据桥梁的使用和地理条件,确定设计要求。包括桥梁的跨度、荷载要求、预制梁的尺寸和材料要求等。2.进行初步设计:-根据桥梁的跨度和荷载要求,初步设计梁的几何形状和截面尺寸。确定梁的截面形式,可"

如何设计20m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简支T形梁桥?

1.确定桥梁设计要求:

  -首先,根据桥梁的使用和地理条件,确定设计要求。包括桥梁的跨度、荷载要求、预制梁的尺寸和材料要求等。

2.进行初步设计:

  -根据桥梁的跨度和荷载要求,初步设计梁的几何形状和截面尺寸。确定梁的截面形式,可以选择T形梁或其他适合的截面形式。

3.进行结构分析:

  -使用结构分析软件对梁进行静力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确定梁的内力分布、变形和振动等参数。

4.定义材料和配筋:

  -根据结构分析结果,选取适当的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确定梁的配筋方案。根据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抗弯、剪力和纵向受力的配筋设计。

5.进行施工图设计:

  -根据上述设计结果,制定梁的施工图纸。包括梁的几何形状、截面尺寸、配筋布置图、施工工艺和施工要求等。

6.考虑装配式施工要求:

  -考虑桥梁使用装配式施工的要求,对梁的设计进行优化。简化施工工序,减少现场施工时间和人力成本。

7.进行施工过程监控:

  -在梁的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质量进行监控和验收。确保梁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8.完成验收和交付:

  -在梁的施工完成后,进行验收和检查。

  确保桥梁的质量和安全性满足设计要求。

  最后交付给使用方。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设计出一座20m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简支T形梁桥。

  这样的设计将具备较好的承载能力、稳定性和安全性。

  同时,装配式施工方式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减少施工成本。

  这样的设计将有助于桥梁的工程实施和使用。

5如何进行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横隔梁的连结

装配式钢筋混凝?简?梁桥的构造与特点,这个设计必须懂!

  装配式钢筋混凝?简?梁桥,以T形梁桥最为普遍,我国常?的标准跨径有四种,分别为10m,13m,16m和20m。它的上部构造由?根T形截?的主梁、横隔梁及通过设在横隔梁下?和隔梁翼缘顶板处的焊接钢板连成整体。

1.构造布置

(1)主梁布置

  对于设计给定的桥?宽度(包括?车道和??道宽度),如何选定主梁的间距(或?数),这是构造布局中?先要解决的课题。

  它不仅与钢筋和混凝?的材料?量以及构件的吊装质量有关,?且还涉及到翼板的刚度等因素。

  ?般来说,对于跨径??些的桥梁,增?主梁间距,可以减少主梁?数,是?较经济的,但给吊装增?了困难。

  当吊装质量允许时,主梁间距采?1.80-2.20m为宜。

(2)横隔梁布置

  横隔梁在装配式T梁中起保证主梁相互连接成整体的作?,它的刚度愈?,桥梁的整体性就越好。

  ?般来说,端横隔梁是必须要设置的,跨内横隔梁随跨径增?可以设1-3道,间距采?5-6m为宜。

  跨内横隔梁的?度通常做成主梁?度的3/4左右;梁肋下部呈马蹄形加宽时,横隔梁延伸?马蹄的加宽处。

  横隔梁的肋宽常采?120-160mm。

2.主梁的钢筋构造

  装配式T形简?梁桥的钢筋可分为纵向主钢筋、箍筋、斜(弯起)钢筋、架?钢筋和分布钢筋等?种。

  简?梁承受正弯矩作?,故抵抗拉?的主钢筋设置在梁肋的下缘。

  随着弯矩向?点处减??剪?增?,主钢筋可在跨问适当位置处切断或弯起。

  为保证主钢筋在梁端有?够的锚固长度和加强?承部分的强度,《桥规》(D62)规定,?少有2根,并不?于20%的主钢筋伸过?承截?。

  筒?梁两侧的受拉主钢筋应伸出?点截?以外,并弯成直?顺梁端延伸?顶部,与顶层纵向架?钢筋相连。

  两侧之间不向上弯起的受拉主钢筋,伸出?承截?以外的长度不应?于10倍钢筋直径(环氧树脂涂层钢筋为12.5倍钢筋直径);R235钢筋应带半圆钩。

  由主钢筋弯起的斜向钢筋?来增强梁体的抗剪强度,当?主钢筋可供弯起时,尚需配置专门的焊于主钢筋和架?筋上的斜钢筋,斜钢筋与主梁的轴线?般布置成450?。弯起钢筋应按圆弧弯折,圆弧半径(以钢筋轴线计算)不?于10d(d为弯起钢筋直径)。

  箍筋的主要作?也是增强主梁的抗剪强度,其间距不应?于梁?的1/2且不?于400mm。

  在?座中?向跨径?向长度相当于不?于?倍梁?范围内,箍筋的间距不宜?于100mm。近梁端第?根箍筋应设在距端??个混凝?保护层距离处。

  为了防?梁肋侧?因混凝?收袜宽缩及温度变化等原因?导致裂缝,需要设置纵向防裂的分-布钢筋。

  分布钢筋的直径?般为6-8mm。

  愈靠近梁下缘,混凝?拉应?愈?,故应按“下密上疏”排列布置,其间距在受拉区不应?于腹板宽度,且不应?于200mm,在受压区不应?于300mm。

  在?点附近剪?较?区段或预应?混凝?梁锚固区段,腹板两侧纵向钢筋截??积应予增加,纵向钢筋间距宜为100-150mm。

  架?钢筋布置在梁肋的上缘,主要起固定箍筋和斜筋并使梁内全部钢筋形成?体或平??架的作?。

  为了防?钢筋受到??影响?锈蚀,并保证钢筋与混凝?之间有?够的黏着?,钢筋到混凝?边缘需要设置保护层。

  若保护层厚度太?,就不能达到以上?的,太?则混凝?表层因距钢筋太远容易破坏,且减?了钢筋混凝?截?的有效?度,不利于受?。

  主钢筋的最?保护层厚度:I类环境条件为30mm;II类环境条件为40mm;Ⅳ类环境条件为45mm。

  混凝?表??箍筋间的净距应不?于:I类环境条件为20mm;II类环境条件为25mm;Ⅳ类环境条件为30mm。

  混凝?表??防裂分布钢筋间的净距应不?于:I类环境条件为15mm;II类环境条件为戚辩20mm;Ⅳ类环境条件为25mm。

  为了使混凝?的粗集料能填满整个梁体,以免形成灰浆层或空洞,规定各主筋之间的净距主钢筋为三层或三层以下者不?于30mm,且不?于钢筋直径;三层以上者不?于40mm,且不?于钢筋直径的1.25倍。

  T梁翼缘板内的受?钢筋沿横向布置在板的上缘,以承受悬臂的负弯矩。

  在顺主梁跨径?向还应设置少量的分布钢筋。

  板内主筋的直径不?于10mm。

  分布筋的直径不?于8mm,间距不?于200mmo图2-17为标准跨径为20m,?车道宽。

  7m,两边设0.75m??道的装配式钢筋混凝?高好缺简?T形梁块件构造,主梁混凝?采?C25。

5.9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 VIP内容

立即获取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的构造与特点,这个设计必须懂!

装配式钢筋混凝?简?梁桥的构造与特点,这个设计必须懂!

  装配式钢筋混凝?简?梁桥,以T形梁桥最为普遍,我国常?的标准跨径有四种,分别为10m,13m,16m和20m。它的上部构造由?根T形截?的主梁、横隔梁及通过设在横隔梁下?和隔梁翼缘顶板处的焊接钢板连成整体。

1.构造布置

(1)主梁布置

  对于设计给定的桥?宽度(包括?车道和??道宽度),如何选定主梁的间距(或?数),这是构造布局中?先要解决的课题。

  它不仅与钢筋和混凝?的材料?量以及构件的吊装质量有关,?且还涉及到翼板的刚度等因素。

  ?般来说,对于跨径??些的桥梁,增?主梁间距,可以减少主梁?数,是?较经济的,但给吊装增?了困难。

  当吊装质量允许时,主梁间距采?1.80-2.20m为宜。

课程设计题目:20m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简支T形梁桥设计

  就你的题目开你应该是大余耐学生这是桥梁工程的课程设计我也做过类似的东竖帆春西当时横向系数的分布使用GM法的,对于这样大的作业,在百度知道上是没有答案的也说不清楚的你可以去你们的图书馆找参考书这一类的书很多尤其是简支轿薯T梁有很多例子你上面列到的步骤都有我可以给你推荐一本叫做混凝土梁桥设计规范与范例的一本书上面的的例子是25米的只有数字不一样其他的一摸一样。

简支T型梁桥施工设计方案:

  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

  由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两部分组成。

  上部结构包括桥身和桥面;下部结构包括桥墩、桥台和基础。

  它们高悬低卧,形态万千,有的雄踞山岙野岭,古朴雅致;有的跨越岩壑溪间,山川增辉;有的坐落闹市通衢,造型奇巧;有的一桥多用,巧夺天工。

  不管风吹雨淋,无论酷暑严冬,它们总是默默无闻地为广大的行人、车马跨江过河,飞津济渡。

  建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以便于运输工具或行人在桥上畅通无阻。

  若从其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来说,桥应该是专指跨水行空的道路。

  故说文解字段玉裁的注释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

  ”说明桥的最初含意是指架木于水面上的通道,以后方有引申为架于悬崖峭壁上的“栈道”和架于楼阁宫殿间的“飞阁”等天桥形式。

  现代的桥又在城市交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平地起桥(立交桥),贯通东西南北,不仅有助于缓解交通堵塞,还成为现代化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历腊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

特点

  中国山川众多、江河纵横,是个桥梁大国,在古代无论是建桥技术,还是桥梁数量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千百年来,桥梁早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在地理气候、文化习俗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各自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渗烂升条件和根据自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时间,遂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桥梁形式,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体说来大致有如下特点:(一)地域性。

  我国土地辽阔,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的桥梁,受所在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的影响,因地制宜,都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风格和特色。

  如北方中原地区,黄河流域,地势较为平坦,河流水域较少,人们运输物资多赖骡马大车或手推板车。

  因此,这里的桥梁多为宽坦雄伟的石拱桥和石梁桥,以便于船只从桥下通过;西北和西南地区,山高水激、谷深崖陡,难以砌筑桥墩,因此,多采用藤条、竹索、圆木等山区材料,建造绳索吊桥或伸臂式木梁桥;岭南闽粤沿海地区,盛产质地坚硬的花岗岩石,所以石桥比比皆是;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因竹材丰富,便到处可见别具一格的各式竹材桥梁。

  从桥梁的风格上看,北方的桥如同北方的人,显得粗犷朴实;南方的桥也同南方的人,显得灵巧轻盈。

  当然,这跟自然地理也有极大关系,如北方的河流因水流量欺负变化很大,又有山洪冰块冲击,故桥梁必须厚实稳重;而南方河流水势则较平缓,又要便于通航,故桥梁相对较纤细秀丽。

  (二)多种多样性。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地大物博,山河奇秀,南北地质地貌差异较大,因此对建桥的技术要求也高。

  大约在汉代时,桥梁的四种基本桥型:梁桥、浮桥、索桥、拱桥便已全部产生了。

  这四种桥根据其建筑材料和构造形式的不同,又分别演化出:木桥、石桥、砖桥、竹桥、盐桥、冰桥、藤桥、铁桥、苇桥、石柱桥、石墩桥、漫水桥、伸臂式桥、廊桥、风雨桥、竹板桥、石板桥、开合式桥、溜索桥、三边形拱桥、尖拱桥、圆拱桥、联拱桥、实腹拱桥、坦拱桥、徒拱桥、虹桥、渠道桥、曲桥、纤道桥、十字桥,以及栈道、飞阁等等,几乎应有尽有,什么形式的古桥,在我国都能找到。

  (三)多功能性。

  我国古代的匠师建桥,很注意发挥桥梁的最大效益,既能考虑到因地制宜、一切从实用出发,又能考虑使桥梁尽量起到多功能的作用。

  如江南的拱桥多为两头平坦,中间高拱隆起,使之既产生造型上的弧线美,又利于行舟。

  而南方地区广见的廊式桥,则更充分反映了一桥多用的特点。

  南方雨多日照强,桥匠便在桥上修建廊屋,这不仅为过往行丛老人提供了躲避风雨日照、便于歇息的场所,而且还增加了桥梁的自重,以免洪水把桥冲掉,并起到保护木梁、铁索不受风雨腐蚀的作用。

  特别是很多此类廊桥,因是人员过往要冲,故还利用它兼作集市、住宿和进行商业活动。

  如广东潮安县的湘子桥,这座桥全长五百余米,有着“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称,桥中设一段可以开合的浮桥,以利通航;桥上建廊屋、楼后做集市,其间店面栉比,自晨至暮,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以至不闻不见咆哮的潮水和宽阔的江面,故民间流传有“到了湘桥问湘桥”的笑话。

  (四)群众公益性。

  桥梁自产生始,便以属于民众共有的社会性出现。

  我国的传统建筑,一般为私有性,唯有桥梁(除私有的园林中桥梁外),不管是官修私建的,都为社会所公有。

  故数千年来,爱桥护路成为一种良好风尚,而“修桥铺路”则是造福大众的慈善行为,被民众所推崇。

  因此,修桥或建桥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查看史志,我国历来修桥建桥的方式,大概有四种:一是民建,即由一家一姓独立建桥;二是募捐集资,报经官府支持,协力兴建。

  此种最为多见,如著名的赵州桥、泉州洛阳桥等,都是用此方式建成的;三是官倡民修,由地方官倡导,士绅附和认捐,并指派官吏或商绅主持完成。

  此多属较大的桥梁;四是全由官府拨款施工兴建的。

  所以,我国古桥遍布各地,连穷乡僻壤也多建桥。

  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居世界首位。

产生与发展

  在人为桥梁之前,自然界由于地壳运动或其他自然现象的影响,形成了不少天然的桥梁形式。

  如浙江天台山横跨瀑布上的石梁桥,江西贵溪因自然侵蚀而成的石拱桥(仙人桥)以及小河边因自然倒下的树干而形成的“独木桥”,或两岸藤萝纠结在一起而构成的天生“悬索桥”等等。

  人类从这些天然桥中得到启示,便在生存过程中,不断仿效自然。

  开始时大概是利用一根木料在小河上,或氏族聚居群周围的壕沟上搭起一些独木桥(桥之所以始称“梁”,也许便是因这种横梁而过的原故),或在窄而浅的溪流中,用石块垫起一个接一个略出水面的石蹬,构成一种简陋的“跳墩子”石梁桥(后园林中多仿此原始桥式,称“汀步桥”、“踏步桥”)。

  这些“独木桥”“跳墩子桥”便是人类建筑的最原始的桥梁,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由低级演进为高级,才逐渐产生各种各样的跨空桥梁。

  我国的桥梁,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这是古代桥梁的创始时期。

  此时的桥梁除原始的独木桥和汀步桥外,主要有梁桥和浮桥两种形式。

  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多数只能建在地势平坦,河身不宽、水流平缓的地段,桥梁也只能是写木梁式小桥,技术问题较易解决。

  而在水面较宽、水流较急的河道上,则多采用浮桥。

  第二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是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

  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璨夺目的发展阶段,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

  战国时铁器的出现,也促进了建筑方面对石料的多方面利用,从而使桥梁在原木构梁桥的基础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

  不仅如此,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由此而使石拱桥应运而生。

  石拱桥的创建,在中国古代建桥史上无论是实用方面,还是经济、美观方面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石梁石拱桥的大发展,不仅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的使用时间,还提高了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

  因此,秦汉建筑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术的出现,实际上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故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莫在东汉时,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阶段是以唐宋为主,两晋、南北朝和隋、五代为辅的时期,这是古代桥梁发展的鼎盛时期。

  隋唐国力较之秦汉更为强盛,唐宋两代又取得了较长时间的安定统一,工商业、运输交通业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十分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东晋以后,由于大量汉人贵族官宦南迁,经济中心自黄河流域移往长江流域,使东南水网地区的经济得到大发展,经济和技术的大发展,又反过来刺激桥梁的大发展。

  因此,这时创造出许多举世瞩目的桥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北宋废卒发明的叠梁式木拱桥--虹桥,背诵创建的用筏形基础、植蛎固墩的泉州万安桥,南宋的石梁桥与开合式浮桥相结合的广东潮州的湘子桥等。

  这些桥在世界桥梁史上都享有盛誉,尤其是赵州桥,类似的桥在世界别的国家中,晚了七个世纪方才出现。

  纵观中国桥梁史,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和成就,以及能争世界第一的桥梁,都是此时创建的。

  第四阶段为元、明、清三朝,这是桥梁发展的饱和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

  这时的主要成就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并留下了许多修建桥梁的施工说明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

  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万年桥、贵州的盘江桥等艰巨工程。

  同时,在川滇地区兴建了不少索桥,索桥建造技术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随着我国第一条铁路的通车,迎来了我国桥梁史上的又一次技术大革命。

类型与形式

  按主要材料分木、石、砖、竹、藤、铁、盐、冰、纸桥独木桥是最早的桥梁形式,我国秦汉以前的桥几乎都是木桥。

  如最早出现的独木桥、木柱梁桥。

  约商周时便出现浮桥,战国前后又出现排柱式木梁桥和伸臂式木梁桥。

  但因木材本身的特性,如质松易腐以及受材料强度和长度支配等,不仅不易在河面较宽的河流上架设桥梁,而且也难以造出牢固耐久的桥梁来,因此,南北朝始遂为木石混合或石构桥梁所取代。

  石桥和砖桥。

  一般是指桥面结构是用石或砖料来做的桥,纯砖构造的桥极少见,一般是砖木或砖石混合构建,而石桥则较多见。

  到春秋战国之际便出现了石墩木梁跨空式桥,西汉进一步发展为石柱式石梁桥,东汉则又出现了单跨石拱桥,隋代创造出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单孔弧形石拱桥,唐代李昭得造出了船形墩多孔石梁桥。

  宋代是大型石桥蓬勃发展的时期,创造出像泉州洛阳桥和平安桥那样的长达数里横跨江海交汇处的石梁桥,以及像北京芦沟桥和苏州宝带桥那样的大型石拱桥。

  竹桥和藤桥。

  主要见于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

  一般只用于河面较狭的河流上,或作为临时性架渡之用。

  早期的主要是一种索桥,南北朝时称竹质的溜索桥为“笮桥”。

  后来出现了竹索桥、竹浮桥和竹板桥等。

  铁桥,在古代包括铁索桥和铁柱桥两种。

  前者属于索桥类,较多见,约在唐代便出现;后者属于梁桥类,实为木铁混合桥,极少见,在江西见一例。

  盐桥和冰桥。

  主要见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中。

  前者主要见于青海盐湖地区,后者主要见于北方寒冷地区。

  纸桥是在一些玩具中出现的。

  按结构及外观分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种基本类型。

  梁桥。

  又称平桥、跨空梁桥,是以桥墩做水平距离承托,然后架梁并平铺桥面的桥。

  这是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桥,在历史上也较其它桥形出现为早。

  它有木、石或木石混合等形式。

  先秦时梁桥都是用木柱做桥墩,但这种木柱木梁结构,很早就显出其弱点,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因此,取而代之的是石柱木梁桥,如秦汉时建成的多跨长桥:渭桥、灞桥等。

  约在汉代时桩基技术发明,于是出现了石桥墩,标志着木石组合的桥梁能够越跨较宽大的河道能经受住汹涌洪浪的冲击。

  但由于石墩上的木梁不耐风雨侵蚀,于是便在桥上建起了桥屋,保护桥身,此桥型(廊桥)后多见于南方,但最早都见于黄河流域。

  中小型的石梁或石板桥,构造方便,材料耐久,维修省力,是民间最为喜用的一种桥形,尤其是南宋后,在福建泉州地区十分盛行,创造了许多长大的石梁桥。

  梁桥若中间无桥墩者,称单跨梁桥;若水中有一桥墩,使桥身形成两孔者,便称双跨梁桥;若两墩以上者,便称多跨梁桥。

  浮桥。

  又称舟桥、浮航、浮桁,因其架设便易,常用于军事目的,故也称“战桥”--一种用于数十百艘木船(也有用木筏或竹筏连横于水上的)连锁起来并列于水面,船上铺木板供人马往来通行的桥。

  若按严格意义上的桥:是以跨空和有柱墩为标志的话,那它还不是十足意义上的桥。

  浮桥主要建于河面过宽及河水过深或涨落起伏大,非一般木石柱梁桥所能济事的地方。

  浮桥两岸多设柱桩或铁牛、铁山、石囷、石狮等以系缆。

  隋大业元年在洛阳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桥,是第一次用铁链连接船只的浮桥。

  浮桥目前在我国南方如江西、浙江、广西等地方仍常见用。

  浮桥的优点:一是施工快速,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军围攻武昌,只用一夜时间就建成两座横跨长江的浮桥。

  二是造价低廉,明代邹守益在《修凤林浮桥记》中,曾对石桥与浮桥做过比较:“若用石梁桥,要费千金,而用浮桥,则费五百金便可,可根据需要而定。

  ”三是开合随意,拆除和架设都很方便。

  缺点是载重量小,随波上下动荡不定,且抵御洪水能力弱,常需及时拆撤,并要人照看,管理繁琐,舟船、桥板与系船的缆绳要经常修葺和更换,维护费用昂贵。

  因此,很多浮桥的最后归宿,都向木梁桥、石梁桥或石拱桥发展。

  索桥。

  也称吊桥、绳桥、悬索桥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铁索等为骨干相拼悬吊起的大桥。

  多建于水流急不易做桥墩的陡岸险谷,主要见于西南地区。

  其做法是在两岸建屋,屋内各设系绳的立柱和绞绳的转柱,然后以粗绳索若干根平铺系紧,再在绳索上横铺木板,有的在两侧还加一至两根绳索作为扶栏。

  始见于秦汉,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桥,又名"夷里桥",便是座竹索桥。

  现存著名的有建于明清时的泸定铁索桥、灌县竹索桥等。

  过索桥感觉非常惊险,正如古人形容过索桥的那样:“人悬半空,度彼决壑,顷刻不戒,陨无底谷。

  ”唐代和尚智猛称:“窥不见底,影战影栗。

  ”其实真正渡之还是安全的,正如《徐霞客游纪》对贵州盘江桥评价的那样:“望之飘然,践之则屹然不动。

  ”拱桥。

  在我国桥梁史上出现较晚,但拱桥结构一经采用,便迅猛发展,成为古桥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桥型,即使在今天,它也仍有继续发展的广阔前景。

  拱桥有石拱、砖拱和木拱之分,其中砖拱桥极少见,只在庙宇或园林里偶见使用。

  一般常见的是石拱桥,它又有单拱、双拱、多拱之分,拱的多少视河的宽度来定。

  一般正中的拱要特别高大,两边的拱要略小。

  依拱的形状,又有五边、半圆、尖拱、坦拱等之分。

  桥面一般铺石板,桥边做石栏杆。

  拱桥的形象最早见于东汉画像砖上,是由伸臂木石梁桥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墓拱、水管等形状影响而产生的。

  文献记载见于南北朝时的《水经注》中,现存最早的实物和最具代表性的是隋代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

  石拱桥的发券,明以后,尤其在清代,则盛行用整券,即“桶状发券”。

  斜拉桥混凝土斜拉桥组合梁斜拉桥钢斜拉桥其他造型:飞阁和栈道、渠道桥和纤道桥,以及曲桥、鱼沼飞梁和风水桥。

  “飞阁”,又称阁道、复道,即天桥。

  古代宫殿楼阁间的跨通道。

  《三辅黄图》:“乃于宫(指汉未央宫)西跨城池作飞阁通建章宫,构辇道以上下。

  ”秦汉皇宫楼殿间联以阁道通行,因上下有道,故称复道。

  秦始皇筑阁道由阿房宫通骊山,人行桥上,车行桥下,堪称中国最早的立交桥。

  “栈道”,又称栈阁、桥阁,单臂式木梁桥。

  在山区陡峭的地方,架木铺成的道路。

  “渠道桥”,既是引水渠道又作行人用的桥梁。

  也即在桥上砌水渠以引水。

  如建于金代的山西洪洞县惠远桥。

  故今山西民间尚有“水上桥、桥上水”的俚语。

  “纤道桥”,一种为便于拉纤而建造的、与河流平行的带状长桥。

  多见于浙江境内的运河地区。

  有的长达一二公里乃至五六公里,如绍兴阮社有一座“百孔官塘”纤道桥,建于清同治年间,桥长380余米,115个跨,桥面用三块条石拼成,底平接水面。

  “曲桥”,园林中特有的桥式,故也称园林桥。

  桥与径、廊均为园林中游人赏景的通道。

  “景莫妙于曲”,故园林中桥多做成折角者,如九曲桥,以形成一条来回摆动,左顾右盼的折线,达到延长风景线,扩大景观画面的效果。

  曲桥一般由石板、栏板构成,石板略高出水面,栏杆低矮,造成与水面似分非分、空间似隔非隔,尤有含蓄无尽之意。

  (1)采用圆弧拱形式,改变了我国大石桥多为半圆形拱的传统。

  我国古代石桥拱形大多为半圆形,这种形式比较优美、完整,但也存在两方面的缺陷:一是交通不便,半圆形桥拱用于跨度比较小的桥梁比较合适,而大跨度的桥梁选用半圆形拱,就会使拱顶很高,造成桥高坡陡、车马行人过桥非常不便。

  二是施工不利,半圆形拱石砌石用的脚手架就会很高,增加施工的危险性。

  为此,李春和工匠们一起创造性地采用了圆弧拱形式,使石拱高度大大降低。

  赵州桥的主孔净跨度为37.O2米,而拱高只有7.25米,拱高和跨度之比为1:5左右,这样就实现了低桥面和大跨度的双重目的,桥面过渡平稳,车辆行人非常方便,而且还具有用料省、施工方便等优点。

  当然圆弧形拱对两端桥基的推力相应增大,需要对桥基的施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2)采用敝肩。

  这是李春对拱肩进行的重大改进,把以往桥梁建筑中采用的实肩拱改为敝肩拱,即在大拱两端各设两个小拱,靠近大拱脚的小拱净跨为3.8米,另一拱的净跨为2.8米。

  这种大拱加小拱的敝肩拱具有优异的技术性能,首先可以增加泄洪能力,减轻洪水季节由于水量增加而产生的洪水对桥的冲击力。

  古代佼河每逢汛期,水势较大,对桥的泄洪能力是个考验,四个小拱就可以分担部分洪流,据计算四个小拱可增加过水面积16%左右,大大降低洪水对大桥的影响,提高大桥的安全性。

  其次敝肩拱比实肩拱可节省大量土石材料,减轻桥身的自重,据计算四个小拱可以节省石料26立方米,减轻自身重量700吨,从而减少桥身对桥台和桥基的垂直压力和水平推力,增加桥梁的稳固。

  第三增加了造型的优美,四个小拱均衡对称,大拱与小拱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显得更加轻巧秀丽,体现建筑和艺术的完整统一。

  第四符合结构力学理论,敝肩拱式结构在承载时使桥梁处于有利的状况,可减少主拱圈的变形,提高了桥梁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3)单孔。

  我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方法,一般比较长的桥梁往往采用多孔形式,这样每孔的跨度小、坡度平缓,便于修建。

  但是多孔桥也有缺点,如桥墩多,既不利于舟船航行,也妨碍洪水宣泄;桥墩长期受水流冲击、侵蚀,天长日久容易塌毁。

  因此,李春在设计大桥的时候,采取了单孔长跨的形式,河心不立桥墩,使石拱跨径长达37米之多。

  这是我国桥梁史上的空前创举。

材料与构造

  桥梁的构造,除较原始的独木桥、汀步桥以及浮桥外,一般均由跨空部分和跨空支承部分构成,即桥墩与桥身组成。

  (一)梁桥,根据其所用材料和构造情况,可分为木梁桥和石梁桥。

  “木梁桥”包括木梁木柱桥、木梁石柱桥、木梁石墩桥、木撑架桥,其中“木梁石柱桥”是从木梁木柱这种原始的木桥发展而来的。

  “石梁桥”包括石梁石柱桥、石梁石墩桥、石伸臂桥(类似木伸臂桥)、三边石梁桥、漫水石梁桥、石板平桥(多见于园林“曲桥”和“纤道桥”)。

  其中以“石梁石墩桥”最为常见。

  这种桥比用石墩木梁又更进一步,避免了木梁桥面易于腐朽、常需维修的缺点。

  桥梁中还有一种与浮桥相结合的桥式,即“开合式桥”。

  其中间浮桥可根据需要开合启闭。

  如潮安县的湘子桥。

  其东西两端是石梁桥,中间则用十八只木船搭成浮桥相连接,以利排宣洪水,及“通巨舰,排放木筏”之用。

  (二)拱桥,根据其构造情况以及拱券的圆弧和排列形式可分为:陡徒和坦拱式拱桥、尖拱和圆拱式拱桥、连拱和固端式拱桥,单孔和多孔式拱桥、实腹和空腹式拱桥,以及虹桥等等。

  其拱券的圆弧则有半圆、马蹄、全圆、锅底、蛋圆、椭圆、抛物线圆及折边等形式,排列形式则有并列和横联两种,其中横联式应用最多,并派生出镶边横联券和框式横联券两种。

  (三)索桥,根据其采用不同质地的绳索及过度和构造形式,可分为竹索、铁索、藤索和溜索桥、城防吊桥,以及单索、双索、多索网状桥、并列多索桥等。

相关艺术与文学

  山水自然美,因为我国文学家和艺术家情有独钟。

  正如明代大艺术家董其昌所说“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

  ”桥,是架设于山水之间的建筑物,它长期屹立于大自然之中,也就成为点缀和美化大自然的一员。

  有山有水自然也就会有桥,桥梁本身也是实用与艺术的融合体,如桥梁的平直、索桥的凌空、浮桥的韵味、拱桥的涵影等,原来就摇曳着艺术的风采。

  故英国李约瑟先生说:“没有中国桥欠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色的美。

  ”我国桥梁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即造型风格和装饰工艺。

  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曲线柔和、韵律协调和雄伟壮观上。

  而江南水乡的一些小梁细桥,则更使人联想到“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

  桥梁装饰,在我国总的来说不算很发达,主要体现在石构桥梁中,其部位大致在人们易于驻足观瞻的地方。

  如常见的有螭龙、凤、狮、象、犀牛,并间有兔、猴、马、狗、云朵、莲花、芳草等图案。

  也有少数浮雕的河神像、武士像和人物故事形象。

  如河北赵县永通桥山花墙上浮雕的河神头像,赵州桥栏板上浮雕的螭龙和望柱上的狮首像,北京卢沟桥望柱上的石狮子等等。

  这些石雕,工艺精细,并往往还与民间风情、神话传说有密切的联系。

  如治水的蛟龙,分水的犀,降伏水怪的神兽等,从而形成我国桥梁艺术的独特风格。

  此外,我国许多桥梁,往往在桥上或桥头上构建有许多附属建筑物。

  桥上构筑建筑物,起自木桥的防腐和压基作用,后成为桥与建筑的结合物。

  桥头构筑建筑物,是作为桥梁出入口的标志,并兼有衬托、拱卫和装饰桥梁的作用。

桥的传说及故事

  弹琴桥——在南桥镇北数百米,原有座小石桥,名弹琴桥。

  相传很早以前地有个钱姓官宦,生养三女,小女弹得一手好琴。

  附近有个青年名韩重,也是弹琴高手。

  日子一久,两人知音相爱,可钱老爷不允,小女只得劝韩重进京城修琴艺,求得功名,好让父亲答应他俩婚事。

  韩洒泪而别。

  但钱强逼小女嫁于权贵,小女思念韩重,含恨而死。

  不久,韩重归来,得知情人已故,就盘坐于小石桥上,弹起伤心之曲,表达怀念。

  弹罢,抱琴投河而亡。

  麻将桥——清道光年间,华治泾河上造了座桥,名麻将桥。

  此处以前没有桥,行人十分不便。

  当地有个周姓老人,对民间赌博十分憎恨,邀集10多名有识之士,把赌场统统围住,捉住赌徒,没收财注,梵毁财具。

  把没收所得的赌款,建造了此桥。

  今已圯毁。

混凝土简支梁设计

  混凝土简支梁及空心板桥设计一般规定

    1简支梁应尽可能采用预应力正答混凝土结构。简支梁截面形式可采用T形、I形或箱形等,具体设计可根据桥宽、桥长、跨径等条件选择。

    2当桥梁跨径小于或等于20m时,可考虑采用空心板,截面形式为矩形,其孔洞可为园形、椭圆形或八边形等。对于空心板:跨径6m≤L<10m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跨径10m≤L≤25m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3简支T梁梁中距宜选择为7m~2.0m。

  当建筑高度不受限制时,也可进行梁格优化,梁中距可加至2.5m左右,以取得较经济的效果。

  T梁预制宽度不宜小于2m,现浇段宽度不得小于0.5m。

    4简支梁边梁均应设置外悬臂,其长度空心板不宜小于0.5m,T梁悬臂宜采用0~5m,简支箱梁悬臂宜采用5~2.0m。

    5简支T形、I形或箱形梁梁高应根据跨径、梁中距、荷载及结构厚度要求等条件确定。高跨比一般在1/16~1/20左右。

    6预制简支梁应加强横向连接。简支T梁之间的桥面板采用现浇段连接并设置跨间横梁,横梁间距不宜大于7m。

    7多孔简支梁结构应采用连续桥面。每一联的长度慎衡应综合考虑整体温差、柱高、支座及伸缩缝性能等因素确定,一般不宜超过150m。

  8空心板桥应符合下列要求:

    (1)斜空心板桥的斜度一般要求小于45°(含45°),当斜度大于45°时,宜调整道路线形,或改用其它结构形式。

    (2)空心板应采用最新版本的《公宽清做路桥涵标准图》。

  并可根据桥梁设计要求,进行局部修改,但同一种结构必须采用同一种标准图。

  当条。

    件限制不能套用标准图时,可参照标准图的跨径、斜度及构造自行设计。

    (3)空心板预制宽度一般采用0m~5m。

    (4)空心板桥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预制板之间的横向联系,防止使用过程中发生单板受力状况。

    9简支梁、板宜采用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空心板构件,当跨径10m≤L≤16m时,也可采用直线配筋的先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预应力钢筋可采用规范规定的钢丝、钢铰线及标准强度为1860MPa的高强低松弛钢铰线,如采用低松弛钢铰线应在图纸中予以说明。

  预应力钢筋均应按行业标准符号标注。

    设计中应采用经过鉴定并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锚具,预应力锚具、锚下钢筋及波纹管应按产品手册配套使用。

    10为减小预应力简支T梁由于预加力弹性变形及徐变产生的上拱度,设计时应要求采用预应力二次张拉工艺或其它可靠的控制预应力后期上拱的措施。

  为减小中、边梁上拱度之差,可适当降低边梁处支座高程。

  为控制简支梁和空心板在预制阶段的上拱值,要求存梁时间不大于3个月。

  对于腹板不铅直放置的T形或I形梁,存梁时应要求施工单位注意采取措施防止腹板侧弯。

    11空心板安装时应要求施工单位采取措施保证四个支座受力,防止有支座脱空的现象。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设计 [论桥梁工程预应力混凝土组合T梁施工①...

    摘要:预应力混凝土组合T型梁是一种简支T型梁结构,具有吊装重量轻、施工简单、投入设备少等特点。本文结合施工实践,简要介绍了该T型梁的预制、张拉方法的选择等施工技术和施工要点。

  关键词:预应力桥梁混凝土T梁

  中图分类号:U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072-02

    某大桥北引桥部分,全长1506.85m,桥面净宽2m×15m。

  桥梁跨经布置为35m先简支后连续箱型组合梁和50m先简支后连续T型组合梁。

  其中35m跨径组合箱梁部分,下部为直径1.5m,单排双柱式墩身,墩高在7m~7.2m之间;采用Φ1.80m钻孔灌注桩基础,桩长46m~62m。

  50m跨径组合T梁部分,下部为直径为1.8m,单排双柱式墩身,墩高在8.6m~12m之间;采用Φ2.20m钻孔灌注桩基础,桩长66m~88m。

  2预应力混凝土T梁施工

  2.1T梁预制施工

    预应力混凝土组合T梁施盯颤工采用预制场预制,简支安装,现浇连续湿接头的先简支后连续的结构形式施工,施工顺序为:T梁钢筋加工、绑扎→浇筑T梁混凝土→张拉正弯矩预应力钢束→架设T梁→现浇墩顶纵向湿接头(先边跨后中跨,对称现浇)→张拉墩顶预应力钢束(先边跨后中跨,对称张拉)→完成体系转换→现浇桥面板及横隔板→桥面系施工。

  2.2模板

    在预制台座顶铺设6mm厚钢板作为T梁预制底模,采用高标号砂浆将张拉台座与底模钢板进行固定。台座两侧各设一道L75×75mm护边角钢,在底模的两端预制梁吊点处预留50cm宽槽口,为了T梁便于吊装安放2cm厚活动钢板。

    侧模中兄设计时,尽可能选用大块钢模,尽量减少模板接缝。

  按T梁节间长度设计,分为异型节,标准节。

  为防止模板拼接不严,错台等现象发生,接缝处应填塞海绵垫等弹性材料止水,防止漏浆。

  端模亦采用10mm钢板加工制成。

  侧模、横隔板接缝用螺栓连接,中间夹止水胶垫。

  2.3钢筋、预应力筋施工

    (1)钢筋加工与绑扎。

    钢筋加工配料时,要准确计算钢筋长度,减少断头废料和焊接量。

  钢筋的弯制和末端弯钩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规定时,按规范办理。

  通长受力主筋的连接采用对焊。

  接头处的钢筋轴线偏移不大于0.1d,并不得大于2mm,接头处不得有横向裂纹,弯折不得大于4°。

  构造钢筋的连接采用绑扎,绑扎长度不小于35d,且不小于500mm。

  受力主筋焊接或构造钢筋的绑扎接头应设置在内力较小处,绑扎接头间距不小于1.3倍搭接长度,接头50%错开。

  钢筋骨架在底模上绑扎就位,按施工图纸要求将钢筋排列标记做好。

  钢筋绑扎过程中对规格、数量、间距、尺寸、标高、绑扎方式、保护层厚度进行严格检查,确保符合规范要求。

    (2)预应力孔道制作。

    50mT梁预应力管道压浆采用真空压浆工艺,钢束成孔采用镀锌双波波纹管,且钢带厚度不得小于0.3mm。

  在管道制作时,在波纹管接头处锯齐后,穿入联接套管内,再在接缝处用医用胶布缠绕粘贴;预留的孔道,应根据需要适当设置排气孔及压浆孔。

  绑扎钢筋的同时,要注意波纹管定位钢筋的安装。

  波纹管的固定采用φ8Ⅰ级钢筋,制作成“#”型定位架,与梁体钢筋焊接定位,在直线段每隔0.8m间距设一个定位架,曲线段起止点、中心点各设一个,其余部分间距0.5m设一定位架。

  管道位卖则袭置的容许偏差平面不得大于±5mm、竖向不得大于5mm。

  安装锚垫板时,出气孔或压浆孔的位置应当朝上,避免水泥浆流入堵塞孔道。

  加强振捣锚垫板附近混凝土,确保密实。

  穿入钢绞线束,要在波纹管的安装验收合格后进行。

  钢筋的保护层垫块要绑扎完毕,为保证梁体混凝土外观,保护层垫块统一采用塑料垫块。

    (3)钢绞线的制作与穿束、挂锚。

    ①钢绞线的制作。

    将钢绞线盘平置于盘架上,拆除折线,将线头平拉出盘架。

  将钢绞线头插入拉线座内,用人工牵引缓缓顺直打开,定长划线。

  钢绞线应在拉直的条件下用砂轮切割机切断,切割前,宜在切口两侧5cm处用20#铁线扎紧,以防散股,切断后的端面切口应焊牢。

  切割后的钢绞线应梳正理顺,再进行绑扎编束,每隔1m~1.5m用20号铁丝绑扎,束两端各2m区段应加密至0.5m,铁线扣向里,使编扎成束顺直不扭转,然后按设计图号挂牌编号。

  钢绞线束的制作,存放和搬运,不得有损坏、污物、锈蚀等情况。

  钢绞线下料长度按设计图纸中所给长度,并通过试用后再行修正。

    ②穿束、挂锚。

    穿束前应用压力水冲洗孔道内的杂物,观测孔道有无串孔现象,再用无油压缩空气吹干孔道内水分。

  将一根带“引头”的φ5mm钢丝穿放孔道内作为引线,把已制好的钢绞线束引入孔道内。

  引线用3t~5t卷扬机牵引。

  钢绞线束必须保证平顺通过孔道,不得扭转,而且梁的两端外露量相等。

  钢束分股后套上工作锚具,按其自然状态顺时针排到插入夹片,并用小锤轻轻打紧。

  夹片应套整齐,其相对差不得大于2mm。

  装上千斤顶后千斤顶、限位板与工作锚贴紧,钢绞线在千斤顶内不得扭转。

  在千斤顶后部装上工具锚,使孔道、锚具和千斤顶三者相吻合。

  2.4模板安装与混凝土施工

    (1)为了突出职业工作特点,每个单元均以职业工作中的任务为载体,其中单元一划分为材料进场及验收组织、柱钢筋制作安装、柱模板安装、柱混凝土浇筑施工四个任务;单元二划分为墙钢筋制作安装、墙模板安装两个任务;单元三划分为梁板模板安装、梁板钢筋制作安装、梁板混凝土浇筑施工、钢筋混凝土楼梯施工四个任务。

    (2)混凝土拌合好后,用混凝土运输罐车运到待浇梁处,混凝土入模采用场内龙门吊灰斗浇注的方法。

  混凝土入模前要保证混凝土不发生离析现象。

  浇筑前应准确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在9cm~10cm之间,混凝土入模温度在10℃~32℃之间。

  混凝土采用斜向分层(12层~14层)、水平分段(5m~10m),每层浇注厚度不超过30cm,从大梁一端向另一端推进,在距另一端5m~7m时采用从端头向中间汇拢的办法浇注,第一层混凝土厚度不能超过马蹄部位上部,这种方法可以保证马蹄部位混凝土的密实。

  同时保证下层混凝土未振捣密实,严禁再下注混凝土。

T梁设计的细部尺寸怎么定啊?

  T梁有简支T梁和连续T梁,简支T梁中又有整体式简支T形梁桥和装配式简支T形梁桥,不知道这位哥们说的是哪种,但这几种类型的截面尺寸要求大体都差不多,那我就按照整体式简支T形梁桥来答了,以供参考。

  整体式T形梁:弊胡察主梁高度通常为跨径的1/11到1/13之间;主梁的梁肋宽约为梁高的1/6到1/7之间,一般为160mm—400mm,规范规定的梁肋最小构造厚度为140mm。如果要做预应力混凝土T形梁,梁肋下部还要做成马蹄形,马蹄形斜面一般为45°。

  桥面板与梁肋衔接处一般都设。置承托结构,其厚度不应小于梁高的1/10,承托长高比一般不大于3翼缘悬臂端的厚度不应小于100mm,当预制T形梁之间采用横向整体现浇连接时,其悬臂端厚度不应小于140mm。

张拉伸长值控制:

  张拉采用的以张拉力为主,伸长值校验的方法。

  初应力时量取千斤顶活塞的伸长租茄量L1,张拉达20%scon时再量取千斤顶活塞的伸长量L2,二者之差为钢束的实际推算伸长量。

  张拉达100%scon再量取千斤顶活塞的伸长量做宴L3,L3-L1二者之差为钢束的实际张拉伸长量。

  实际张拉伸长量与实际推算伸长量之和,与理论伸长相比较误差不超过 6%,-6%,否则应停机检查原因,予以调整后方可张拉,必要时进行处理。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