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荆门望楚”是什么赏析?

作者:贾徐良时间:2023-07-24 15:58:38

导读:" 度荆门望楚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笔下。这首诗以作者自身的亲身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他在荆门向南望楚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国家沉沦的忧愤之情。以下是对于度荆门望楚的赏析:。1.描绘荆门的壮丽景色:诗中通过描绘荆门的自然风光,如“草色遥看近却无”,“白"

  度荆门望楚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笔下。

  这首诗以作者自身的亲身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他在荆门向南望楚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国家沉沦的忧愤之情。

  以下是对于度荆门望楚的赏析:。

  1.描绘荆门的壮丽景色:诗中通过描绘荆门的自然风光,如“草色遥看近却无”,“白云千载空悠悠”,展现了荆门的辽阔、壮美的景观。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荆门景色的真实感受,仿佛置身于草地之间,观赏着远处的白云。

  2.反映社会现实:度荆门望楚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诗中流露出作者对国家沉沦的忧愤之情。通过描述荆门的景物,诗人呼吁国家能够警醒,及早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从而避免社会的动荡和国家的衰败。

  3.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诗中的荆门是杜甫的故乡,而楚是他的出生地。

  通过向南眺望楚地,杜甫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思念不仅仅是对家乡的思念,更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展现了作者对国家荣辱的关切之情。

  4.唤起读者的共鸣:杜甫在诗中对国家的忧愤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思念,都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通过描写荆门望楚的景色,唤起了读者对家乡的思念,对国家的关注,使读者能够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5.以诗抒发情感:度荆门望楚是杜甫的一首抒情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这种以诗抒发情感的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杜甫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作者的痛苦和忧愤。

  总的来说,度荆门望楚是一首富有情感和思想内涵的诗歌作品。

  通过描绘荆门的景色,抒发对国家沉沦和故乡思念的情感,杜甫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关切。

  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艺术作品,更是一首关于国家和家乡的思考和呼唤。

陈子昂《度荆门望楚》原文及翻译赏析

度荆门望楚原文: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度荆门望楚赏析

    这首《度荆门望楚》约作于诗人入楚的途中,诗中洋溢着年轻的诗人对楚地风光的新鲜感受。

    荆门,山名。

  《水经·江水注》卷三十四说:「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

  荆门在南,上合下开,山南;有门像虎牙在北;此二山,楚之西塞也。

  」《清统志》说:「湖北荆州府:荆门山在宜都县西北五十里,与虎牙山相对。

  」是诗人出川,乘流而下的必经之地。

  这一带,水势湍急,山势险峻,郭景纯《江赋》说:「虎牙桀竖以屹卒,荆门阙竦而盘薄。

  圆渊九回以悬腾,湓流雷呴而电激。

  」由此可见荆门山景观之胜。

    诗首句「遥遥去巫峡」,「遥」远也,「遥遥」,远之又远。

  远远离开了巫峡,巫峡居三峡之中,西起四川巫山县大宁河口,东抵湖北巴东县渡口,全长九十里。

  过官渡口,至秭国,即「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多里也。

  」因此陈子昂诗中说:「望望下章台」,「望」,远看,「望望」,一再瞻看。

  诗人以两组叠字生动地表现他此时心情,巫峡已相去遥遥,家乡更远隔重山。

  初离故乡,乍入楚境,急切地要饱览楚国风光,因此望之又望。

  「下」,写出了长江水势,旦键从李白诗句「千里江陵一日还」就不难理解「下」字的意义和力量。

  「章台」,《左传·昭公七年》:「楚子城章华之台。

  」楚之章华台在今湖北监利县西北离湖上,也是陈子昂必经之地。

  「章华台」表明已入楚境。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两句分承起首对句,「巴国」,周姬姓国,子爵,封于巴,即今四川巴县。

  汉末刘璋又更永宁名巴郡,固陵名巴东,安汉名巴西,总称三巴。

  诗中说巴楚相连,巴国山川尽处,也指已入楚境。

    《水经注》谓:「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友喊巖叠嶂,隐天好迟野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舟行三峡之中,山峦相连,峡中云水之气,如烟如雾。

  过四陵峡,出南津关,度荆门,烟寒雾霁,天宽地阔,别具一番情趣。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两句,对「烟雾开」三字,作具体形象的描绘。

  城邑分畛域于苍野,可见人烟稠密,城邑不孤;树木断苍郁于白云,足见远树连天,碧野无际。

  「隈」,山水尽头或曲深处。

  「白云隈」,即天尽头,诗人极目纵览,楚天辽阔,气象开阔舒展!因此诗人兴奋地、情不自禁地要歌唱起来:「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诗词作品:度荆门望楚诗词作者:【唐代】陈子昂诗词归类:【赠别】

《度荆门望楚》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十字勾勒出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

  这里的写景,角度是移动着的,而不是定点的静的观察。

  这从“随、尽、入、流”四字体现出来。

  因此这两句诗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

  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

  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属于楚国。

  李白在蜀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二十五岁;他开始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

  这首诗即是他出蜀远游时所写。

  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

  看来此论未免欠妥。

  送别,并非写诗人送别同舟人。

  从本诗最后两句可知,原来“送别”所指,是指“故乡水”送别诗人。

  近人俞陛云亦说:“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工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

  ”(《诗境浅说》)。

  这首诗是借景抒情之作。

  构思巧妙。

  脉络井井有条,结构波澜起伏,颇有层次。

  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

  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

  “渡远”,是“远渡”的倒写。

  “来从”,是来作之意。

  看来这两句并不是什么惊人之笔,但它与以下诗句都密切关合,丝丝相扣,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重要作用。

  “山随平野尽”以下四句,是倒叙。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是写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地面上的景色变化。

  这两句所写,容量很大。

  有阔大的空间的立体感和漫长时间的行进感。

  它写诗人从四川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

  来到辽阔的湖北平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也渐渐平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

  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

  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这两句,与杜甫的“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两句诗,同为佳句,却各尽其妙。

  所不同的是,李白的两句诗描写的是白天的景致,杜甫的两句诗描写的是夜晚的景色,李诗是“行舟暂视”,杜诗是“停舟罩拍洞细观”(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并无优劣可分。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俩句,是描绘太空的夜景,诗人坐在船上,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构成了非常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这两句都是用鲜明的形象作比,描绘太空的迷人景致,表现出诗人的丰富想象力。

  对于“月下飞天镜”一句,有人解释说:月亮映入江水,好象从空中飞下的物枯明镜。

  这种训释,似乎失于确当。

  “月下飞天镜”,诗意异常明显。

  即月亮从太空运转而下,就好象从天上飞下的明镜。

  这里并无“月亮映入江水”之意。

  辛弃疾词写道:“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太常引》)他把月亮比作从天上飞下的明镜,与李白诗意完全相同。

  俞陛云说:“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

  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

  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

  ”(同上)见解非同凡响,不失为的评。

  最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俩句,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

  李白五岁后至二十五岁之前,都是在蜀度过的。

  他酷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对故土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诗人突然别离家乡到异地远游,自然会产生惜别之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离情别绪”吧。

  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

  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

  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

  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贺物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

  总之,这首诗在艺术上是比较成功的,写得曲折含蓄、波澜起伏,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写太空的奇异景象;忽而写白天对山峦起伏、江流奔腾的大自然的欣赏,忽而又写夜晚对太空景象变幻的享受。

  最后才用拟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现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

  我们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

  尤其“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逼真地描写出诗人乘船穿过三峡,崇山峻岭,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原野上;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随着山势的消失,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缓缓东流……诗人就使用这种白描的笔触,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幅非常真实的山水画卷,给后代人们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

和卢侍御通塘曲原文_翻译及赏析

  君夸通塘好,通塘胜耶溪。

  通塘在何处,远在寻阳西。

  青萝袅袅挂烟树,白鹇处处聚沙堤。

  石门中断平湖出,百丈金潭照云日。

  何处沧浪垂钓翁,鼓棹渔歌趣非一。

  相逢不相识,出没绕通塘。

  浦边清水明素足,别有浣沙吴女郎。

  行尽绿潭潭转幽,疑是武陵春碧流。

  秦人鸡犬桃花里,将比通塘渠见羞。

  通塘不忍别,十去九迟回。

  偶逢佳境心已醉,忽有一鸟从天来。

  月出青山送行子,四边苦竹秋声起。

  长吟白雪望星河,双垂两足扬素波。

  梁鸿德耀会稽日,宁知此中乐事多。

  ——唐代·李白《和卢侍御通塘曲》和卢侍御通塘曲君夸通塘好,通塘胜耶溪。

  通塘在何处,远在寻阳西。

  青萝袅袅挂烟树,白鹇处处聚沙堤。

  石门中断平湖出,百丈金潭照云日。

  何处沧浪垂钓翁,鼓棹渔歌趣非一。

  相逢不相识,出没绕通塘。

  浦边清水明素足,别有浣沙吴女郎。

  行尽绿潭潭转幽,疑是武陵春碧流。

  秦人鸡犬桃花里,将比通塘渠见羞。

  通塘不忍别,十去九迟回。

  偶逢佳境心已醉,忽有一鸟从天来。

  月出青山送行子,四边苦竹秋声起。

  长吟白雪望星河,双垂两足扬素波。

  梁鸿德耀会稽日,宁知此中乐事多。写景,写物,赞美抒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夸九江通塘的风光好,甚至胜过会稽的若耶溪。

  通塘在什么地方啊?就在九江的西边。

  青藤绿萝,袅袅依依,高挂碧树;沙洲堤上,白鹇翩翩,时起时落,聚集在一起玩耍。

  下游江岸陡立如石门,上游堵出一片平湖,水波荡漾;百丈深的金潭映照着天空的云彩和太阳。

那里来的神仙般的钓鱼翁,和著敲船棹的节奏唱着优美的渔歌,趣味不凡啊!

  正是相逢不相识,来回通塘都绕道走,不愿意与俗人交往。

  更美的是:江边沙洲旁一双白皙的双脚在清澈的水中嬉戏,哈,原来是一位浣纱的妙龄女郎。

  细细围着绿潭转了个圈,潭水变得越来越清幽,就像是传说大郑中武陵源的碧水清流。

  那渔翁就像秦朝人与鸡犬一道生活在桃花源,若把通塘与桃花源比较,桃花源也要害羞。

  去了通塘就不想回家,去十次、九次都是玩到很晚才回家。

  偶尔遇到如此佳境,怎么不叫人陶醉万分?忽然有一只鸟从天边飞来。

  明媚的月亮也出山了,好给游子照亮回家的路,秋风劲起,四周的苦竹也唱起送别的歌声。

  遥望天上的星河,我们唱起阳春白雪,坐在船舷,把双足垂在清波中拨弄白浪。

那古代的隐士梁鸿隐居在会稽的时候,恐怕也不知道此地有如此美景如此乐事吧?

赏析

  全诗可分为五段。

  前四句为第一段,接过卢侍御《通塘曲》“通塘好”的话题,总言通塘好,并指出通塘所在。

  青萝四句写通塘的人物活动。

  钓翁,都是隐者,鼓棹、渔歌,志趣不一,互不交往,互不相识。

  浣纱女郎,足肤鲜白迹仿族,在清水的映衬之下,格外好看。

  以上是正面实写。

  行尽四句为第四段,言通塘可与武陵的桃花源相媲美,甚至超过桃花源。

  前二句说通塘湖面碧流幽静,疑是桃花源的溪流;后二句说,桃花源里鸡鸣犬吠的景象甚至比不上通塘之美。

  这是侧面虚写。

  “通塘不忍别”等十句写诗人游览通塘的感受。

  前二句说游通塘不忍离去,徘徊犹豫。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

  奉义至江汉,始知楚塞长。

  南关绕桐柏,西岳出鲁阳。

  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

  悲风桡重林,云霞肃川涨。

  岁宴君如何,零泪沾衣裳。

  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

  一闻苦寒奏,再使艳歌伤。

  ——南北朝·江淹《望荆山》。

望荆山

南北朝:江淹

  秋天,写景旅途秋气生朔陲,塞草犹离离。

  大漠西风急,黄榆凉叶飞。

  襜褴罢南牧,林胡畏汉威。

  藁街将入贡,代马就新羁。

  浮云护玉关,斜日在金微。

  萧索边声静,太平烽影姿弊稀。

  素臣称有道,守在于四夷。

  ——宋代·田锡《塞上曲》。

塞上曲

  秋气生朔陲,塞草犹离离。

  大漠西风急,黄榆凉叶飞。

  襜褴罢南牧,林胡畏汉威。

  藁街将入贡,代马就新羁。

  浮云护玉关,斜日在金微。

  萧索边声静,太平烽影稀。

  素臣称有道,守在于四夷。

  边塞,秋天写景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唐代·陈子昂《度荆门望楚》。

度荆门望楚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赠别,写景抒情

游记诗词的原文及赏析

游记诗词的原文及赏析篇一

  《放舟蓬莱阁下》

    三十年来续旧游,山川无语自悠悠。

    沧波浩荡浮轻轲,紫石崚嶒出画楼。

    日月不知双鬓改,乾坤尚许此身留。

    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

    戚继光是明代的民族英雄。这首诗当作于诗人晚年回归故里山东蓬莱之时。

    此诗开头“三十年来续旧游”,先从时间上着笔。

  自青少之时投军戎伍,到此次归来,屈指数来已有三十年了。

  回首往事,可谓感慨万端。

  着一“续”字,点明是重来。

  诗人曾自叙从组织戚家军始,即“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马上作》)一生之中多于紧张的军旅生活中度过而无暇游乐,辜负了美好的风光。

  而现在可以闲游。

  何以如此?此中实有原委。

  诗人几十年来征讨倭寇,屡建奇功,如嘉靖“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滚闭,继光挥军急趋宁海”,“先后九战皆捷,俘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数。

  ”“四十二年四月”又杀敌“斩级二千二百还。

  “虽有友军配合,而继光战功赫赫,使戚家军名闻天下。

  可是臣佞售*,若张鼎思之流“言继光不宜于北。

  ”而昏愦的当国者“遽改之广东”,使继光郁悒不得志。

  后来“张希皋等复劾之,竟罢归居三年。

  ”此诗即写于此时,继光被黜闲居,当然有暇可游了。

  “山川无语自悠悠”,将山川拟之以人,赋以情致。

  本来有御史傅光宅,上疏再荐,结果“反夺俸”。

  重臣尚如此,那么山川也只有缄口不语,暗自忧伤。

  悠悠,并非悠闲自得的样子,而应如《诗经·终风》:“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和《十月之交》“悠悠我里,亦孔之痗口”之“悠悠”,忧伤之意也。

  此句是景语,也是情语,泻情入景,以景写情,含蓄蕴藉,情深意远。

    三四句,卖隐笔锋陡转,境界为之大开。

  “沧波浩荡浮轻轲,紫石崚嶒出画楼。

  ”此句暗合诗题“放舟”,了无痕迹,照应缜密。

  那浩荡的缘波之上,漂着一叶轻舟,紫石的高山上有装饰一新的画楼。

  “波”以“沧”濡,言其水之澄碧。

  浩荡,言其广阔壮大。

  只有“轻轲”,方可言“浮”其上。

  紫石,指丹崖山,以“紫”着色,愈显其庄重绚丽。

  崚嶒,言山之高峻。

  画楼,指蓬莱阁,着一“出”字,将其阁“危栏缥缈接云宇,飞栋扶摇映斗宫。

  ”(马思才《登蓬莱阁》)的巧设,写得真实而形象。

  遣词用字。

  锤炼精警。

  而且对仗工稳,是难得的佳句。

    五六句“日月不知双鬓改中备厅,乾坤尚许此身留。

  ”意谓不知不觉过了多少日月,自己已是银丝双鬓,垂垂老矣。

  但我仍还存活于世。

  “日月不知”,是不知日月的倒装。

  “双鬓改”,继光本不惧,曾有诗云:“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登盘山绝顶》)如果武力能消除外族入侵的战争危险,保卫国家的安全,我一直到老,终身在边塞上防守。

  可是现在的“双鬓改”,不是御敌守塞,而是被罢黜还乡,怎能不使诗人满怀愤慨,喟叹连声呢?但转而又想到虽老而身在,心情又为之一振,还是应以黎庶为重,再有所为才是。

    七八句“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

  ”青壮之时灭倭靖国的壮志复起,托那一片白云传情达意于朝廷,再欲杀敌报国,死而无怨。

  表现了诗人壮志未衰的英雄本色。

    全诗通过继光功高而被黜的遭遇,反映了明代王朝君昏臣*的一个侧面。

  全诗借景抒情,以情写景,情景交融。

  情感起伏有致,撼人心扉。

  结句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寄慨遥深。

游记诗词的原文及赏析篇二

  《度荆门望楚》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唐代结束了南北朝时代的分裂局面,消灭了隋末的混乱状态,对外开疆拓土,威震四方,国内安定统一,经济繁荣,从而进入了中国历最为光辉灿烂的一个时代。

  科举制的确立,又为广大世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辟了进入政治舞台的通道。

  李唐王朝和新兴的世俗地主阶级都正处在上升时期。

  勃勃进取、积极向上的英雄主义感,成为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体现在文艺作品中,便出现了所谓的“盛唐之音”。

    陈子昂这首《渡荆门望楚》写于他21岁初次由蜀入楚之时。

  这是他第一次离开故乡四川梓州射洪县,准备东入洛阳求取功名。

  和唐王朝一样年轻的诗人,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和憧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新奇之感。

  当他经荆门入楚时,写下了这首豪迈的五言律诗。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

  章台,即章华台,古代楚国建筑,故址在今湖北沙市附近。

  巴国,古国名,在今四川东部。

  荆门,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与长江北岸的虎牙山相望,是巴楚相联的咽喉之地。

  诗的开头连用四个地名,紧扣住了诗题“渡荆门”的“渡”字,突出了船行的疾速。

  “去、下、尽、开”四个动词连用,更使诗句具有强烈的动感。

  使读者仿佛看到一叶轻舟顺流而下,险峻秀美的巫峡被它远远抛在身后,小船飞驶直入楚国故地。

  律诗第一联,本不须对仗,但诗人却用了“遥遥”“望望”这个连珠对,写得轻快、流畅,兴奋喜悦之情尽在其中。

  船出荆门,诗人眼前豁然开朗,天地似乎突然变得宽广了,两岸重岩迭嶂的巴东山峡消失了,狭窄的河流一变而为万顷汪洋。

  江雾迷茫,烟波浩渺,神秘的大自然的变化,使年轻的诗人惊愕、迷惘而欣喜、赞叹,勾引起了浮想连翩。

    如果说,“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是写江面景象,“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则是写两岸风光。

  极目远望,楚天辽阔,青苍苍的原野无边无际,远远地偶尔可见一两座城镇的轮廓。

  视野尽头,树林如带,隐隐与白云相接。

  千里江汉平原,向初次入楚的诗人敞开了自己的胸膛,迎接着这位远道而来的蜀中才子。

    眺望这奇妙而美好的风光,很自然地使人想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活动过的人和事:想到当年孔夫子过楚的凄惶潦倒;想到屈原江畔行吟的悲愤抑郁;也想到项羽面对秦皇仪仗发出“彼可取而代之”的壮语。

  先贤先哲们已经逝去了,一代新人又举步重来。

  于是诗人仰天长吟:“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狂歌客指春秋末期楚国隐士陆通,字接舆。

  他不满于昭王时的政令无常,佯狂不仕,有许多轻世蔑俗之举。

  这里诗人用这个典故,是用接舆的才高自负比喻自己。

  但今天诗人狂歌入楚,不是为了隐居不仕,却是为了求取功名,施展抱负。

  风流少年的得意之情跃然纸上。

  倘使接舆复生,见到狂歌入楚的青年诗人,不知该作何想?。

    这首诗写得昂扬有力,气势流动。

  前六句写景,场面开阔。

  后两句写人,豪放倜傥。

  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与诗人神采飞扬的形象交相辉映,使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无怪有人称之为初唐描写荆门形势的第一佳作。

晚次乐乡县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晚次乐乡县

[作者]陈子昂[朝代]唐代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标签:寓人其他

《晚次乐乡县》译文

  故乡已经遥远的看不到边际,太阳西垂暮色来临时,我一个人在征途。(这里的)山川原野使我迷失了故乡,(一个人走的)道路终于进入边远的小城。

    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为何此时心中充满无限惆怅,(只听见)猿猴在夜色里嗷嗷的鸣叫。

《晚次乐乡县》注释

  ⑴杳(yǎo咬):无影无踪。

  ⑵噭(jiào叫)噭: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晚次乐乡县》赏析

  陈子昂多以思理深邃、质朴劲健见长,此诗却以情景交融、韵味悠长见胜,在陈诗中别具一格,值得重视,由此也可见陈子昂艺术才能的多面性。

  诗题中的乐乡县,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

  从诗中所写情况看来,此篇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

  “次”是停留的意思。

  首联说,故乡早已在远方消失,暮色苍茫之中自己还在孤独地行进著。

  “杳”,遥远。

  诗人从“故乡”落笔,以“日暮”相承,为全诗定下了抒写“日暮乡关何处是”崔颢《黄鹤楼》)的伤感情调。

  首句中的“杳无际”,联系著回头望的动作,虽用赋体,却出于深情。

  次句以“孤征”承“日暮”,日暮时还在赶路,本已够凄苦的了,何况又是独自一人,更是倍觉凄凉。

  以下各联层层剥进,用淡笔写出极浓的乡愁。

  第三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二句,把异乡孤征的感觉写得更具体。

  三句中的“旧国”,即首句中的“故乡”。

  故乡看不到了,眼前所见河流、平原无不是陌生的景象,因而行之若迷。

  四句中的“边城”,意为边远之城。

  乐乡县在先秦时属楚,对中原说来是边远之地。

  “道路”即二句中的“孤征”之路,暮霭之中终于来到了乐乡城内。

  接着,诗人又放眼四围:入城前见到过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这时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

  以“烟断”、“木平”写夜色的浓重,极为逼真。

  烟非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平,而是被夜色荡平。

  尤其是一个“平”字,用得出神入化。

  萧梁时钟嵘论诗,有所谓“自然英旨”的说法(见《诗品序》)。

  “平”字用得既巧密又浑成,可以说是深得自然英旨的诗家妙笔。

  颈联这两句的精彩处还在于,在写景的同时,又将诗人的乡愁剥进了一层。

  “野戍荒烟”与“深山古木”,原是孤征道路上的一点可怜的安慰,这时就要全部被夜色所吞没,不用说,随着夜的降临,诗人的乡情也愈来愈浓重了。

  写完以上六句,诗人还一直没有明白说出自己的感情。

  但当他面对寂寥夜幕时,隐忍已久的感情再也无法控制。

  一个抒情性的设问句“如何此时恨”,便在感情波涛的推掀下,从满溢着的心湖中自然地汩汩流出。

  诗人觉得,最使他动情的,无过于深山密林中传来的一声又一声猿鸣的“噭噭”声了。

  诗人自问自答,将荡开的笔墨收拢,泻情入景,以景写情,写出了情景交融的末一句。

  入暮以后渐入静境,啼声必然清亮而凄婉,这就使诗意更为深长悠远,抒发了无尽的乡思之愁。

  从全诗艺术形象来看,前面六句诉诸视觉,最后这一句则诉诸听觉,在画面之外复又响起声音,从而使质朴的形象蕴有无穷的意味。

  前面说到,这首诗情韵悠长,正困或槐是表现在这寓情于景、以声音作结的末一句中。

  需要顺便指出的是,末一句诗出于南朝沈约的《石塘濑听猿》诗,字面全同,而所写情景各异。

  由于陈子昂用人若己,妙过前人,因而这一诗句得以广为流传,沈约的原诗反倒少为人知了。

  纵观全诗结构,是以时间为线索串连起来的。

  第二句的“日暮”,是时间的开始;中间“烟断”“木平”的描写,说明夜色渐浓;至末句,直接拈出“夜”字结束全诗。

  通篇又可以分成写景与抒情两个部分,前六句写景,末两句抒情。

  诗人根据抒情的需要取景入诗,又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抒情,所汪友以彼此衔接,自然密合团慧。

  再次,第七句插入一个设问句式,使诗作结构获得了开合动荡之美,严谨之中又有流动变化之趣。

  最后,以答句作结,粗粗看来,只是近承上一问句,再加推敲,又可发现,句中的“噭噭”“猿鸣”远应前一句的“深山古木”,“夜”字关合篇首“日暮”,“夜猿鸣”的意境又与篇首的日暮乡情遥相呼应。

  句句沟通,字字关联,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综上可见,此诗笔法细腻,结构完整,由于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

  这些,与笔法粗犷并与直抒见长的《登幽州台歌》比较起来,自然是大相迳庭的。

  但也由此使读者能够比较全面地窥见诗人丰富的个性与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晚次乐乡县》作者陈子昂简介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

  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

陈子昂的其它作品

○登幽州台歌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岘山怀古

○度荆门望楚

○燕昭王

○陈子昂更多作品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六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六

[作者]陈子昂[朝代]唐代

  吾观龙变化,乃知至阳精。

  石林何冥密,幽洞无留行。

  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

玄感非象识,谁能测沈冥?

  世人拘目见,酣酒笑丹经。

昆仑有瑶树,安得采其英?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六》注释

  ⑴“吾观”两句:古人认为龙是至阳之精,变化无迅伏常。

  ⑵冥密:阴暗壅塞。

  ⑶元化:造化。并:合。

  ⑷象识:一作“蒙识”。沈冥:一作“沦冥”。

  ⑸丹经:指道家求仙之术。

  ⑹昆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瑶树:仙境中的玉树。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六》作者陈子昂简介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

  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袜橘幽州台歌》。

  其诗风亩好携骨峥嵘,寓意深远。

陈子昂的其它作品

○登幽州台歌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岘山怀古

○度荆门望楚

○燕昭王

○陈子昂更多作品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