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华人移民美国20年,8万美元对他来说数目大吗?

作者:贾徐良时间:2023-07-24 15:59:12

导读:" 美籍华人移民美国20年,8万美元对他来说数目大吗?在美国生活了20年的美籍华人,其财务状况与经济观念可能与其他人有所不同。对于他们来说,8万美元这个数目是否被视为巨大财富,取决于个人的背景、职业以及生活方式。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情况和解决方案:。1.背景与教育水平"

美籍华人移民美国20年,8万美元对他来说数目大吗?

  在美国生活了20年的美籍华人,其财务状况与经济观念可能与其他人有所不同。

  对于他们来说,8万美元这个数目是否被视为巨大财富,取决于个人的背景、职业以及生活方式。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情况和解决方案:。

1.背景与教育水平

  -对于一些移民来说,8万美元可能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超过他们在出国前所能想象的。

  -这可能适用于那些来自贫困地区或经济不发达国家的移民,他们在美国可能享受到更好的生活和经济机会。

  -对于那些来自中产阶级或富裕家庭的移民,8万美元可能只是一个小数目,可能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2.职业与收入水平

  -移民的职业和收入水平也会影响对8万美元的感受。

  -对于一些从事低收入工作的移民来说,8万美元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数目,可以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购买房屋或投资。

  -对于那些从事高收入职业的移民,8万美元可能只是一个相对较小的数目,可能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投资目标。

3.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也会影响对8万美元的看法。

  -对于那些节俭、理性消费的人来说,8万美元可能足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并且可以用于储蓄、投资或购买重要资产。

  -对于那些追求奢华生活、习惯高消费的人来说,8万美元可能只是一个小数目,无法满足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需求。

4.理财与投资能力

  -移民的理财和投资能力也对8万美元的看法产生影响。

  -对于那些懂得理财和投资的人来说,8万美元可能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可以通过投资获得更高的回报。

  -对于那些没有理财和投资知识的人来说,8万美元可能只是一个被动储蓄的数目,无法实现财务增长。

  总结起来,对于移民者来说,8万美元是否被视为巨大财富取决于个人的背景、职业、收入水平、生活方式和理财能力。

  这个数目可能对某些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而对其他人来说只是一个小数目。

  最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这笔钱来满足个人的需求、实现财务目标和提高生活质量。

在美国年收入八万美元的,算高收入吗,属于什么阶层的?

  算中等收入,属于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是指人们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且中等层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较好满足,但不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阶级(或阶层);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且大部分人的财富是以家庭为单元拥有的,所以中产阶级主要由“中产家庭”组成。

  中产阶级,大多从事脑力劳动,或技术基础的体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

  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换言之,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

扩展资料:

  中产阶层(或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能否形成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高品质民主的前提条件。

  中二代,是世界各发达国家高科技人才的主要来源(中一代,大多为自身的发展而错过了创新年龄;富二代,大多只图享受而缺乏进取心)。

  中产阶层的主要来源:主要是教育和能力发展正常的中产子女(二代或多代),部分接受了良好教育并有较强职业能力的“贫二代”,以及少数“返贫”的“富二代”。

  中产阶层发展的主要障碍:部分国家的社会制度,阻碍了贫困阶层子女的上升通道,使社会阶层固化。

  通过提供知识来获取收入,或者通过经营小规模生产资料来获利。

  拥有满足人们安稳生活需求的资产,如:房、车、存款。

  能够完全满足基本生活用品消费需求,注重物质春庆生活的品质谈森模,具有一定的奢侈品消费能力。

  具有较强文化和精神领域的需求,注重个人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

  没有资产阶含缓级的巨大财富,也没有低收入阶层的社会福利。

  对安稳的社会环境有强烈的依赖,群体利益受经济衰退和社会动乱的影响较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产阶层

在美国生活至少需要多少钱移民美国要花多少钱

  移民美国是现在很多人移民的考虑国家。

  是的,你不得不说,美国是全球的第一大经济体,拥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并且美国的教育很厉害者凯,美国拥有着开放的思想,自由的明主等等,这些都能成为移民的合理理由。

  那么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你拥有多少钱去做这件事情,更或者多少钱才能做这件事情。

美国的移民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家庭类;二是工作类。

  家庭类,如果父母在美国,如果是未婚,可能会稍微快一点,如果21岁以下更快,如果你已经结婚了,超过21岁,可能非常慢,如果有兄弟姐妹也非常慢。费用大概在几千美金。

  美国有五种工作类移民:一是特殊人才;二是杰出人才。

  特殊人才和杰出人才有一定的区别,特殊人才是指在一个领域非常的突出,美国的政策是两个星期给绿卡。

  费用在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三是留学类:

  美国留学获得工作签证,一段时间以后留下来,他们也可以申请美国绿卡,但碧链是这个过程非常缓慢,比如2005年提出申请,2014年才获得绿卡,对很多人来讲九年等待时间,是非常漫长的。美国留学一年费用大概在20~30万人民币不等。

  四是宗教人士,也不多讲,因为不太适合中国,申请这方面的不多。

  五是着重讲投资移民,是国内非常流行的去美国移民的一种方式,美国的投资移民叫EB-5,因为E是工作,5是工作为基础的工作,通过美国EB-5移民美国需至少投资50万美金,而且这一投资门槛在不久后即将上涨至最低80万美金。然而,移民美国要在美国定居生活仅仅是拥有达到要求的投资成本是远远不够的,那么,移民美国生活至少需要多少钱呢?

  这个问题其实因人而异,每个人对生活的需求各不相同,有些家庭一年有2万美元就勉强过日子了,但另外一些家庭可能10万美元都不够;此外,不同地区的生活成本是不一样的,东西海岸大城市的房价是中部的2倍以上,地税也是中部的2倍以上,日用品、汽油等基本物价也比中部要高出一大截,如果说一个人在中部月入2000美元就能生存,那么在东西海岸这个数字可能要提高至3000美元。

小编看到有人为美国生活算了一笔账,假如一个中国三口之家,夫妻年龄40岁上下,英语不太好,孩子10岁上下,完全放弃国内的工作,通过投资移民到美国中部地区(比如密苏里州春田市),至少需要多少钱才能真正安顿下来呢?

  1、投资移民至少需要50万美元的投资款,外加各种手续费、申请费、律师费等按5万美元计算,那么拿上绿卡至少需要55万美元(其中50万美元的投资款,有拿不回来的风险也有分享投资利润的可能)。

  2、在美生活首先得解决住的问题!买一套像样的好学区的三房二浴1500英尺左右独立房,按当前首慧唤的房价水平,至少12万美元。另外,美国没有车是不行的,两人各买一辆车,一个小排量的轿车,一个SUV,至少5万美元。

  3、如果没工作,收入从哪来?最简单的办法是买房投资,当收租婆。按当前的租金水平,净投资回报差不多8%-10%(也就是租金收入减去房屋保险、地税、维护保养费等之后的净回报),如果每年想要有5万美元的收入,就投50万美元-65万美元的样子。

  一个三口之家每年5万美元的收入够花吗?依照在美国居住的经验,三人吃喝差不多每月600美元,三人买医疗保险每个月差不多400美元,其他开销每月2000美元,加上一家三口每年回国一次的机票等额外开支,5万美元基本上够了,但日子多少会有点紧巴,不能浪费,也不能留下什么积蓄。

总之来说,大概是

  上面全部加起来的数字是137万美元,按汇率6.3计算,约863万人民币(包括EB5投资款)。至少得有这个数字,你移民来美国才不会感到压力大,而且上面计算的是在美国中部居住的生活成本,如果想生活在洛杉矶、纽约等城市,房价及生活费还将大幅提高!

最后我们再来盘点下全球热门国家投资移民成本对照表:

  这笔钱,如果是在北京工作的人,基本上就可以达到,现在这么多钱在北京大概也就能买个不大不小的房子,但是北京的生活成本还是极高的。

概括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海内外相关政策的改变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由中国大陆出国定居的新移民约有100万人,其中有不少人到了美国。

  与过去的老华侨相比,这些新移民有着自己的特点。

  研究新移民对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更好地指导今天的工作,把侨史研究引向深入,是非常必要的闹谨。

    美国被人们称之为“移民之国”。

  根据弗农·M·小布里格斯提供的资料,1924年到1965年,每年合法进入美国的移民有19.1万人。

  1966年到1981年,每年合法进入美国的移民有43.5万人。

  但在1978年至1980年间,每年大约有54.7万移民合法进入美国,几乎是1965年以前入境移民的三倍〔1〕。

  因此,外来移民又一次对美国总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起了重要作用。

    谈论近年新移民潮和不同国籍移民的学者、政治家和新闻记者,一般视1965年移民法为美国移民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他们指出,自1965年以来,西班牙人、东南亚人、中东人和加勒比海移民在移民统计数液顷基字中占主导地位。

  例如,1979年主要的移民输出国都来自第三世界,这说明自从1965年以来移民的来源发生了变化〔2〕。

  在亚洲,主要的移民输出国为中国(包括香港、台湾、中国大陆)、日本、菲律宾、朝鲜和印度〔3〕。

  而中国移民构成了亚洲移民的最大部分〔4〕。

    本文试图探讨1965年移民法对美国华人的直接影响,并用在英国和美国所接触的资料,说明华人新移民和老移民有什么不同,进而阐述中国新移民对当代美国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新移民的人口特征

    1965年以来,美国唐人街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变化。

  导致这种变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1965年美国移民与国籍法的颁布。

  在过去的150年里,美国实施了几项影响中国移民的政策。

  首先,1850年至1882年所谓自由移民时期,中国移民作为一种廉价劳动力而受到欢迎。

  但继这个时期之后美国便排斥与限制中国移民。

  1882年国会通过的排华法案,使除了某些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如配偶、已成为美国公民的未成年的孩子、教师、牧师以外,其他人都不允许进入美国。

  后来美国对这个法律进行了修正,使该法成为具有限制性的法律。

  直至1965年,美国才颁布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移民法〔5〕。

  1965年移民法提供了每年17万移民的最高数字,这些移民来自整个东半球;美国给每个国家每年颁发的签证是2万人。

  允许西半球独立国家12万移民进入美国。

  这17万移民被分成7种类型,每种类型有一定的比例。

  (1)成为美国公民的未婚子女3.4万人,占20%;(2)永久居民的配偶、未婚的子女3.4万人,占20%;(3)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如科学家、艺术家1.7万人,占10%;(4)美国公民的已婚的子女1.7万人,占10%;(5)美国公民的兄弟姐妹4.08万人,占24%;(6)熟练和非熟练劳工1.7万人,占10%;(7)难民1.02万人,占6%。

  1965年移民法对近亲(包括配偶、未成年人、未婚的孩子和成年公民的父母亲乎中)没有人数上的限制,允许他们到美国访问或从事法律允许范围内的活动〔6〕。

    1965年通过的美国新移民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前的法律,对中国移民的人口、地理范围、性别比例以及技术水平产生了重要影响。

    美国新移民法第一次像对待其他国家移民一样,平等地对待中国移民。

  因此,许多中国移民又一次蜂拥而至美国。

  一般认为,1980年定居美国50个州的中国移民有806027人,中国人在人数上超过了日本人,成为美国最大的亚洲人群体〔7〕。

  但是,根据石山·亨利·蔡的研究,1980年美国华人总数已超过100万〔8〕。

  1990年美国人口统计,在美华人已达164.5万人。

  在最近20年里,每年到达美国的中国移民为2万至3万之间〔9〕。

  1996年11月在厦门大学召开的华侨华人研究国际学术大会上,著名的美籍华人教授沈已尧先生告诉我,现在美国华人估计有220万人。

    今天中国移民来源于许多不同的地方:包括台湾、香港、中国大陆、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国家。

  多数移民具有城市背景。

  与老移民相比,新移民视他们自己是比较有教养的、受过良好教育的、有新思想或鉴赏力的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在香港至少生活一个时期(他们的父母来自中国大陆的城市地区),一些人出生并在国际性的城市里长大。

  他们认为,老移民是来自旧中国农村地区、举止不文雅的“乡巴佬”,许多老移民的身份是中国农民,他们在移居美国之前的生活方式,非常不同于这些新移民〔10〕。

    根据1980年人口统计,中国移民绝大多数定居在城市。

  最大的集中地为纽约--新泽西、旧金山地区,每个地区的中国移民超过10万人。

  其他城市和郊区,中国移民的比例也较高。

  在洛杉矶,1970年至1980年中国移民增加了129%。

  与增加37%的整个人口相比,圣地亚哥的中国移民增加了139%。

  大约97%的美籍华人住在城市地区:其他城市包括休士顿、芝加哥、波士顿、达拉斯、西雅图、圣约瑟、底特律、费城、凤凰城、华盛顿、檀香山、萨克拉门托等城市。

  拥有4000中国人居住的城市有:斯托克顿、加利福尼亚的安纳汉姆、夫勒斯诺、俄勒冈的波特兰、迈阿密-劳德代尔堡、巴尔的摩。

  中国移民人口在农村地区只是适度地增长〔11〕。

    1945年以前,唐人街只有很少的妇女和儿童居住,其人口主要由男性暂居者构成。

  1945年以来,随着华人“战争新娘”之流入美国,唐人街的华人女性逐渐增加。

  但是,只是在1965年以后两性数目不平衡才降低。

  1960年美国华人男女性比是2∶1。

  1980年美国华人男女性比大体平衡〔12〕。

    不像19世纪早期“隐名的和无名的”中国移民,现代美籍华人在各自的领域颇有造诣,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承认。

  如:新闻报道者、美国广播公司的康尼·春,参议院议员海勒姆·冯,共和党人活动家安妮·谢诺尔特,著名的加利福尼亚政治家马奇·冯·尤,滑冰冠军蒂法尼·钦。

  不像早期来自农村讲乡音的广东人,许多新移民受过良好的教育,说标准的普通话并带有不同的台湾话和上海方言〔13〕。

    新移民潮包括来自香港家境特别富有的人。

  由于殖民地不安定的生活,他们远离自己的居住地。

  由于香港的便利条件,使得一些人得以在唐人街进行地产投机活动和开办各种现代化的企业〔14〕。

  二、新移民的经济特征

    1965年以来,美国华人为美国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扩大了就业范围。

  1970年,受雇的20%的华人男性每年薪水1万英镑,即不到美国人平均工资的25%。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得到了相当的提高。

  经营洗衣业、餐馆业和杂货店是美国华人传统的职业。

  今天这些职业仍然重要。

  但是美国华人也进入其他工作领域。

  例如,根据1970年纽约华人职业分布统计,36%的华人男子从事服务性行业,43%的华人在专门和技术领域工作,19%的华人男性充当其他劳动力。

  这种职业分布与1985年的情形基本相同。

  纽约华人主要就业范围,包括从事餐馆业、服装业、杂货店以及做其他生意,新移民占有很高的比例。

  1985年,该城大约有5万华人从事华人的传统职业,其他白领工人是第二个最大的集团。

  这些白领工人虽然生活在唐人街社区,但大多数与唐人街没有多大联系,这些新移民在唐人街社区以外做牧师和其他白领工作,包括当医生、会计、律师和新闻记者〔15〕。

  许多华人仍从事非技术性的手工职业,见下表〔16〕:。

  华人在美国的职业分布(1970)(百分比)

  职 业       男 性  女 性  全 部

  专门职业和技术工人    29.9   19.4   26.0

  经理和管理者       11.1   3.5   8.3

  售货员           4.1   4.4   4.2

  牧师            9.2   30.9   17.2

  工匠和工头         5.7   1.1   4.0

  工人,包括运输工人     10.6   24.9   15.9

  劳工,除开种植劳工     3.1   0.8   2.2

  农民和农场经营者      0.4   0.2   0.3

  农业工人和工头       0.3   0.3   0.3

  仆人的职业,除开私人家仆  25.2   12.1   20.4

  私人家庭工人        0.5   2.2   1.1

    1970年,有25.2%的美国华人男性新移民在干洗衣和餐馆工作;在西部做家仆曾经是华侨的普遍职业,现在几乎消失了。

  这些职业吸收了大量的不讲英语的移民,像他们的前辈一样,这些新移民被迫从事低收入、工作条件恶劣的工作,特别是在唐人街。

  据1970年统计,这些职业构成了没有上初级学校的、16岁的华裔移民的23%,43%的人每年挣得的收入4000美元不到〔17〕。

    唐人街社区新移民的企业活动不同于1965年以前的老移民。

  一些新移民除了从事传统的华人企业如餐馆业、礼品店、杂货店和洗衣业以外,也经营旅行社、簿计室。

  办服装工厂现在是唐人街华人的主要职业。

  1985年纽约500家服装工厂的大多数集中在唐人街社区,由新移民控制。

  新移民不仅控制了服装工厂,而且控制了洗衣店、书店和某些唐人街社区的华人餐馆,而老移民垄断了许多洗衣店的支店和广东人办的餐馆〔18〕。

    许多新移民通过利用家庭成员组织并创办了自己的企业。

  在这一点上与老移民不同。

  在老移民中经营家庭公司不太普遍,而纽约唐人街的许多家庭公司是由新移民家庭操办的〔19〕。

  家庭公司对于新移民找工作非常重要。

  新移民除了靠家庭办公司就业以外,还有获得工作的其他途径,如:通过朋友网,各种家庭和校友协会,雇佣和社会服务代理处。

  虽然许多新移民不得不做工价低廉的工作,但事实上,如果一个新移民愿意作粗活,他在唐人街是容易找到工作的〔20〕。

    自从1965年以来,美国华人的新变化在于,获得工作有了新途径,即通过社会代办处、新协会和各种商业雇佣组织得到工作。

  1965年以前许多美国华人是在唐人街社区工作,而今天美国华人新移民较多的工作是在唐人街社区以外,因为歧视减少了。

  他们的教育背景,使得许多新移民能够找到这种职位〔21〕。

    1965年移民法不仅历史性地改变了在美华人男性和女性不平衡现象,而且也提高了美国华人妇女的地位。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妇女依附于男性,因此,中国妇女从出世到死就被置于男性的控制之下。

  从父亲到丈夫到儿子,中国妇女按部就班地依附于男性。

  中国传统原本只强调妇女做妻子和母亲的作用,这就表明妇女的地位以及经济谋生依赖于男人。

  即使是在美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也还是如此。

  但是,自从20世纪以来,特别是1965年以后,这种僵化的思想受到挑战。

  随着华人妇女地位的上升,1970年51%的华裔妇女在工作〔22〕。

  1981年在旧金山20条街的唐人街有146家服装店;这些服装店雇用了大约3500名华人妇女,生产了旧金山50%的服装。

  与唐人街的服装工人相比,数千名美籍华人妇女在过去20年里已进入赚取高工资的劳工市场。

  她们的教育背景、德行、勤奋工作是导致她们获得社会、经济成功的重要因素。

  华人妇女医生、教授、药剂师、公司经理、会计、图书管理员、实验室研究员以及其他的人,成百地从美国名牌大学拿到博士、硕士学位〔23〕。

    美国唐人街的服装工人和这些取得成功的妇女都不能代表美籍华人妇女的大多数,但却是现代美籍华人妇女在这两个群体中的大致轮廓。

  1970年,有58%的18至24岁的华裔妇女入学,31%的25至34岁的华裔妇女从事专门和技术工作。

  但是,职位和薪水未能总是与教育学识相一致,华裔妇女仍然作为中国人和妇女而遭受歧视。

  尽管在1970年有23%的华人妇女从高等院校毕业,但只有13.3%的人一年可挣得1万美金的薪水,而28%的大学毕业的白人妇女和34%的黑人妇女达到了这种收入水平。

  没有获得大学文凭的华裔妇女,许多人只能做档案职员、公司收发报员、打字员和从事其他低收入的工作。

  虽然60%的华人家庭做两份工作,但只有51%的人达到了美国人的平均工资水平,属于中等家庭收入的人在1970年只获得10610美元;美国人的平均工资一年是9590美元〔24〕。

    许多专业技术人才在他们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丁肇中博士1976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奖时年仅39岁〔25〕;美国著名的经济财务Forbes杂志调查公布1982年美国豪富名单15位,旅美华侨王安博士跃居第5,美联社并推崇他的事业起程,是从一家中国人办的电子工厂中担任工程师开始的杰出人物〔26〕;郑国材是第一位做人造心脏手术的的中国人〔27〕;王赣骏博士是第一位华裔太空人〔28〕;贝聿铭是著名的建筑师,1983年曾获得普利克奖(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他的知名设计包括华府的国家艺廊东厢、休士顿的德州商业大楼、香港的中国银行及北京的香山大饭店〔29〕;在化学方面,李远哲于1986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30〕。

  类似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出许多来。

    谈论1965年以后进入美国的新移民,不能不注意到中国留学生进入美国社会的情况。

  在美国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中国留学生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地。

  受聘于美国各大金融贸易公司的中国留学人员,大都是美国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从事各种诸如律师、会计、经纪人、房地产商等专业性工作。

  在1993年到1994年间,仅美国摩根银行香港分部所雇用的中国留学生就达20多人。

  而理工科专业中国留学生,不但成为美国科技领域里不可忽视的力量,而且广泛地进入了美国实业界。

  三大汽车公司、波音飞机的制造公司、杜邦化学公司等,到处是几年前毕业的中国留学生。

  更有人说,如今美国人要想到IBM去工作的话,都不得不先学中文,因为在那里工作的人大半是中国人,不是来自大陆,就是来自台湾〔31〕。

  中国留学生之所以能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一是凭藉他们的聪明才智,二是靠进取精神。

  三、新移民的政治特征

    在政界,华裔只是最近才初露锋芒。

  许多新移民愿意运用美国人的政治方法。

  他们有时通过新协会聚集在一起,讨论华人参政问题,以提升华人的地位。

  这种政治活动是唐人街社区的一种新的特色,它意味着对老移民政治信仰和行为的一种改变。

    新移民和老移民的一个主要不同是,他们组织并利用了各种协会。

  简单、传统的权力结构不适合解决新移民的问题。

  1965年前建立的协会主要是为了满足单身老移民经济、社会和感情上的需要,其成员主要以传统血缘关系和朋友纽带、区域来源、家庭姓氏、相同方言为基础,传统协会的主要领导人总的说来是为社区讲话,不熟悉美国社会,许多领导人甚至不讲英语。

  许多老移民对美国政府的任何帮助不感兴趣。

  他们愿意与讲同样方言的人交际,通过各种协会寻求经济和情感上的互相支持。

  一些老移民主要对他们家乡和姓氏协会管理的葬礼感兴趣。

  新移民认识到传统协会的不足,便组织了新协会,运用了社会服务组织。

  唐人街社区由今天的三个协会协调:传统的、新的和现代社会服务组织。

  许多新移民从中文书籍和报刊上了解到美国政府和纽约唐人街社区的工作信息。

  新移民倾向定居于城市,富有进取心;他们在寻求有关他们新生活的信息方面是勤勉的。

  新移民从唐人街各种有效的社会服务组织中的亲戚和朋友那里获得了很多信息。

  现代社会服务处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并与美国社会有联系,能给新移民以帮助。

    许多新协会和社会服务组织在引导新移民熟悉美国习俗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它帮助新移民找住房、工作和办医疗保险,在移民和美国社会中起了媒介作用。

  这些协会的领导人往往是新移民,他们熟悉美国社会工作,是有才能的社会工人。

  一些人作为职业社会工人、社区发展者和自愿者在唐人街社区工作,无论怎样,属于新协会或利用社会服务组织的新移民分明对参予较大社会的财富分配发生兴趣。

  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避开冲突,许多新移民愿意利用美国人的方法如罢工、请愿和示威,来实现他们的目的。

  他们在这个国家通过大众传播特别是电视、报纸学到了这些方法。

  尽管新移民把唐人街社区作为一个如同老移民所传播传统文化的阵地,但他们热衷把华人种族作为一个形成利益集团的群体。

  由于老移民生活在强烈的反对中国人的种族主义时代,他们感到与主流社会的任何亲密联系将导致麻烦,于是便使他们自己隔离美国生活的主流。

  许多新移民不想使他们自己隔离美国社会,相反,他们视他们的社区为融合城市和美国主流社会的一部分。

    当然,新移民不是一个同质的群体。

  一些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对美国产生迷惑;而另一些人受教育不多,不熟悉美国社会政治。

  但是,与老移民相比,有意义的是较多的新移民有知识,参与美国政治过程,这部分是由于作为一个群体的新移民比早期移民受到更多的教育。

  新移民不仅认识到他们必须组织一个联合其他种族的统一战线,而且渴望与其他种族群体合作,为争取平等权利和正义而斗争。

  新移民领导人寻求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联盟,特别是寻求与具有相同文化背景、遭到同样歧视的其他亚洲人的联盟。

  有政治抱负的公民参与城市和州的各种职位的选举。

  一些新移民与第二代华人一道,帮助社区采取集中政治行动,如1983-1984年反对在唐人街建监狱的斗争。

  近年来,唐人街现代社团组织成功地迫使唐人街的各种政府组织雇用更多的美籍华人〔32〕。

    许多美籍华人除了参加本种族的分会、俱乐部和协会以外,还将社交的圈子扩大到本种族以外。

  一些华人积极参与美国政治。

  如余江月桂曾三次连任美国加州州务卿。

  陈香梅、赵小兰、甘敏才、吴仙标、董锦波、谢国翔,胡绍基、赵光华以及法官伍元天、谭碧文、刘万昌等,都是七八十年代华人参政的代表人物。

  据白宫有关人士估计,目前在美国联邦政府中担任高职位的华裔已将近100人。

    华人要求机会平等,增强种族意识,对旧金山华人团体如华人文化基金会(1965年建立)、中西文报(1967年创刊)的创办产生了影响。

  许多其他社区也成立了华人俱乐部。

  已经美国化的中产阶级华人的政治行动,导致了以旧金山为基地的“华人正义行动组织”(1970年建立)和以华盛顿为司令部的“美籍华人组织”(1973年建立)的形成;这些组织利用政治和合法途径捍卫美籍华人的民权,并通过传播媒介与对华人形象一成不变的观念作斗争。

  许多美籍华人通过参加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和反越战争运动参与政事〔33〕。

  这表明美国华人参与政治生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四、新移民的文化适应

    早期美国华人习惯于一种复杂结构的社会秩序和家庭制度。

  当只有少数家庭存在于美国时,当与白人作斗争的任何行为受到控制时,这种价值观念不能完全在美国土壤上重建。

  他们设法通过保持沉默、以尽可能不引人注意的态度在受压迫下幸存下来。

  但是他们的后代的思想不是僵硬的,他们倾向接受和模仿美国人的价值观和信仰。

  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问题并引起冲突。

  文化适应时常被描绘成一种单向过程,认为不同肤色的各种族群体被迫放弃自身的文化。

  实际上,华人年轻的一代感到他们的忠诚是双重的。

  正如钱宁指出:在海外长期生活的华人,“可能会改变自己的衣着打扮、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改变过去使用的语言,改变父母所起的姓名,甚至改变自己的国籍,但就像改变不了自己的肤色一样,他们难以改变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我意识。

  中国,无论从时间和空间的相隔多么遥远,总是一片能牵动思绪、掀起内心波澜的土地”〔34〕。

  他们仍以自己的血统和传统文化而自豪,如果他们反对父母亲和长辈的愿望,便感到愧疚。

  但是他们也认识到,为了获得成功,必须适应美国人的习惯和价值。

  他们过着一种双重生活。

  已婚的华裔子女一旦能自立,便离开了他们的父母。

    当华人孩子进入白人学校,当成年人希望与白人进行交往时,他们自然而然地不得不讲英语。

  第二代和第三代华人很快拒绝在家里讲中文,而第一代许多人几乎不说英语。

  安排的婚姻大大消失,虽然一般孩子要请教父母。

  尽管父母强烈不同意,仍有很多华人子女是混合婚姻,与白人或日本人结婚。

  1974年华人子女与白人结婚的比例为25%;与日本人结婚的比例大约是47%〔35〕。

    至于华裔妇女,年轻的寡妇被允许第二次结婚。

  使她们吃惊的是,离婚和重婚被认为是毫不奇怪的。

  虽然华裔妇女几乎不赞成吸烟、饮酒和暴烈的公众行为,但她们羡慕自由,像美国人一样享有财产权。

  她们尤其喜欢美国人爱和婚姻的观念。

  文化适应美国的华裔妇女,如果没有父母亲的安排,坚持拥有爱和自己选择婚姻的权利〔36〕。

    中国人过去不喜欢美国人的许多特点,但现在不同了,进取、个人主义、易动、努力自治、自我满足、对孩子的放纵等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已为华人所接受,他们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如果自己受了委屈,便可诉诸法律保护。

  华人子女简单地视自己为美国人而不是中国人,他们较少遭受任何严重的种族歧视。

  但是,除了过春节、吃中国饭以外,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仍然被保留下来。

  许多华人的孩子在学校往往把中文作为第二语言。

  这些华人孩子在美国除了接受正常教育之外,还到私人开办的中文学校学习。

  这些中文学校似乎部分地受到保护。

    有人说美籍华人几乎完全接受了美国文化,但是没有完全合而为一。

  他们的肤色和长相与美国人有明显区别,他们仍然遭到各种微妙的歧视〔37〕。

  例如,1982年6月12日晚,在美国出生的27岁的华裔制图员文森特·陈带三个朋友在酒吧庆祝他即将举行的婚礼。

  43岁的汽车工业失业工头罗纳德·埃本斯误认为陈是日本人。

  他在询问了陈并大闹了酒吧以后便离开了。

  那天晚上以后,埃本斯和他的23岁的继子迈克尔·尼采又在一个快餐店漫骂陈。

  他们等陈离开,在尼采抱住陈时,埃本斯用棒球棒猛击他的头部,陈在四天以后就死去了〔38〕。

  1989年夏,在达拉斯市读书的一个姓梅的中国女留学生,深夜打完工回家时,在路上被人杀害。

  1994年2月28日晚,一个在纽约州一所大学学习的来自广西的姓王的留学生,在一家中餐馆打工时,被两个进店抢劫的黑人青年开枪打死〔39〕。

    的确,有相当数量的华人取得了成功,或者说他们在美国生活的各自领域出了名。

  但是,即便最成功的华人仍然受到歧视,一些美国人与中国人谈话时流露出瞧不起中国人,开口便说“你的英语讲得怎么样?”黛安娜·方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题为“看不见的美国中国人”一文,总结道:“因为我们的黄皮肤和杏眼睛,我们仍然没有融合到主流社会中去。

  从排华法案以来,许多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摆脱种族歧视。

  ”〔40〕。

    以上通过对新移民人口、经济、政治特征以及文化适应的分析,说明华人新移民远不同于老移民。

  新移民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不能简单地与老移民相比。

  新移民的城市来源与家庭成员的帮助,是他们在新世界创立新生活的重要遗产。

  许多新移民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他们中的许多人受过高等教育或者受过专业训练。

  不像早年移居美国的老移民,新移民更愿意去实现他们的“美国梦”。

  但是,这些新移民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他们的适应类型不同于那些老移民。

   新移民也是1965年移民法的受惠者。

  新移民比老移民在唐人街以外有更多的接触,开始和白人中产阶级相互影响,一些人生活在白人中间并与白人共事。

  政治上,新移民比老移民更关心他们的权利,他们逐步地参与美国政治生活。

  虽然华人日益被美国所接受,但某些障碍依然限制了他们的经济机会。

  许多新移民仍然不得不依靠种族纽带。

  开办餐馆、服装行业、杂货店仍然是新移民的主要职业。

  但是,目前华人企业的人数、规模、管理方式及组织远不同于过去。

  老的暂居者倾向暂时留在美国,赚一些钱,然后回到中国。

  打算在美国长期定居的新移民比老移民通过企业成绩获得经济成功更有决心,他们的生存方式是企业家式的。

  新移民在跳出美国种族樊篱的同时,在使主流文化丰富多彩、产生活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样,新移民在今天的社区中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如帮助解决家庭分裂、协会争端、老龄人问题、住房短缺和拉帮结派等问题。

  新移民创办了兴隆的企业,丰富了唐人街的文化、社会和经济生活。

  新移民逐渐将保守的、非政治性的社区变为具有政治和经济实力的、充满活力的城市飞地。

19世纪华人在美国淘金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

  华工血泪

  华人出外洋

    “河水湾又湾,冷然说忧患,念我乡里时,眼泪一串湿衣衫……”香港电视剧《大地恩情》的这首主题歌,人们已经耳熟能详。

  这首歌唱的,是早期漂洋过海在外宽歼磨国谋生的华工,对故国故乡的思念之情。

  中国人素来安土重迁,不是到了万不得已,一般是不肯离乡背井的,更何况远涉重洋,去到地球的另一方。

    皆因山多地少,又地处南海之滨,香山人很早就有改升人被迫出洋谋生。

  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就有香山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洋船出洋谋生侨居。

  据清朝光绪年间的《香山县志》载,宋、元之间的那场著名的崖山海战之后,不少香山乡民为躲避战乱而大量逃亡海外。

  明朝以及清初,朝廷都实行海禁,规定沿海居民不得私自出海,“片帆寸板不许下海”;不得与外国通商,“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东南沿海人民,包括香山人民,由于海禁而断绝了生计,反而迫使他们冒险出洋谋生,渐成习惯。

  清嘉庆五年,香山居民程世帝等十多人,乘帆船从澳门驶出,“望无涯际之海洋,与汹涌波涛奋斗”,船行月余,历尽惊涛骇浪,来到了只有20来间“亚达屋”的槟榔屿,在这个荒凉的岛上,拖着长辫子的香山人居留垦田,建造着自己的异国家园。

    在近代以前,华侨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一带。

  不过,这些背井离乡到海外谋生的华人,却一直被视为“天朝弃民”,“祖国”不仅不关心他们在海外的生死存亡,反而认为他们死了活该,是罪有应得。

  乾隆五年(1740年),荷兰殖民者在爪哇屠杀逾万华人,即历史上著名之“红河(溪)惨案”,消息传到国内,乾隆说:“天朝弃民,不惜背祖宗庐墓,出洋谋利,朝廷概不闻问。

  ”。

  华工的出现

    鸦片战争以后,国门被列强打开。

  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列强也迫使清政府开放人力市场,允许华人出洋做工。

  19世纪,由于美洲的开发,以及澳洲发现金矿,需要大量的工人,于是,列强以契约受雇形式,到我国招募工人,这样,我国东南沿海人民有了合法出洋打工的途径。

  慎斗。

    外国来华招工者,当然会将工作的地方以及工资待遇说得不错,以吸引华人。

  我在《香山明清档案辑录》一书中,看到一则资料,大概可以窥见当时的契约的基本内容。

  同治十二年即1873年日本驻华大臣丁美霞在给清廷一份照会中说:“……华人作工最为勤敏,耕种甚为得力,故有招工之举。

  唯出洋时必须定明年限,并言明每日作工不越九点半钟,每月应领洋银四元,每礼拜日止工。

  该工人是日倘欲作工,得利应归己用。

  至工人之衣食与往来船费,招工者均应一并发给。

  若工人在外偶得疾病,招工者必须延医调治,以昭公平。

  以上数节,须于合同内详细注明,以为凭据。

  ……”平心而论。

  上述数节,即使放在今天,也比某些无视《劳动法》的黑心老板更体现出人性。

  但是,说得好听,合同上写得清楚,到了异国他乡,华工们能否享受到如此的待遇吗?。

    也有许多人,即使穷困无比,也不愿离乡背井,到万里之外“淘金”。

  有一个词叫“卖猪仔”,如何得来?同治十一年即1872年美国驻华全权大臣镂斐迪在给恭亲王奕欣的照会中说:“……招工出洋一节中有若许耻辱可恶之事,据本大臣所闻,如果不诬其错误之处,大概皆由贵国官员所致。

  此事固有不以爱怜居心之洋人将招工出洋一事日渐广大,然非中国奸巧之员与各处不义小人为之帮助,该洋人亦未能自成其事。

  溯查招工出洋一事,向来多系从澳门将该不幸之工人载于船中,运往(外国)……至于由澳门口运往外国之工人,多被中国人在各地以虚妄之言欺哄,或用力勉强送至澳门。

  ……如此是使贩卖人口之徒可以随意而成其事……”美国大臣所说的,并非是诬陷,美国刚结束南北战争,宣布解放“黑奴”,不愿蒙上贩卖“奴隶”的罪名,倒是我们自己人,某些官员,以及恶霸、土匪,勾结某些无良之洋人,以招工出洋为名,或欺哄,或强抢,将无辜的同胞卖到外国,获大部之利。

  这种“卖猪仔”的行为,当时在澳门,在厦门最烈,如英国商人在厦门开办的和记洋行,就常派人用一种印有“和记”字样的大米袋将某些路上的青壮年出奇不意地罩住,强装上船运走。

  华工在北美

    19世纪40年代,美国三藩市发现金矿,以及修筑横贯美国东西部的大铁路。

  以契约受雇形式大量招募华工。

  广东沿海的人,尤其是邻近澳门、见惯洋人的香山人,则怀着梦想,不畏波涛,来到美洲大陆。

  善于吃苦耐劳的香山华工让美国人惊喜不已,于是多方招募,开矿修路。

  作为苦力,大量华工从19世纪中叶进入美国,充当金矿矿工,充当铁路劳工。

  1865年,华人移民的人数激增至5万人,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青年男子。

  同年,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招收了第一批50名中国劳工。

  看到中国人能吃苦、工资要求低,又十分顺从,这家公司便开始大量招收华人,总共有10多万华工参加了美国铁路的修筑。

    在修完铁路以后,美国人担心中国劳工抢了他们饭碗,美国开始排华。

  1882年通过了停止华工入美20年的排华法案,将华人赶出美国。

  在此,很应该提到香山籍晚清外交官郑藻如。

  当时,郑藻如以三品官衔大臣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

  郑向美国总统提出抗议,要求否决排华法案。

  后虽改为10年,但他继续交涉,结果使美国政府同意:经过中国领事馆签发证明的华工,仍可回美。

  已故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在她的《美国华裔史录》一书中,就写到150年前在美国的那群无声的同胞的辛勤与血泪。

  香港大导演吴宇森也想拍一部《华工血泪史》,描写中国人在美国修铁路的故事。

    19世纪末,加拿大要修筑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主要依靠人力,罗渣士峡谷,两面都是高耸的雪山,工程风险极高,是制约东西铁路的咽喉工程。

  当铁路修到这里,工程停滞不前,严寒的天气,沉重的体力劳动,危险的工作条件,令劳工十分缺乏。

  加拿大铁路公司决定大量聘请华工。

  工人主要是来自广东台山一带。

  中国工人辛勤刻苦,付出不但是汗水,还有生命。

  那些爆破的工作,极其危险,当地的工人都不愿意做,公司为了吸引华工干,特别规定,谁愿意引爆一次,可以申请家人来加。

  因而也造成华工大量死亡。

  但华人对修铁路的贡献,并没有得到主流社会的承认。

  罗渣士纪念碑,也只是记载了探险家罗渣士,如何找到铁路通过山隘的决口,使铁路能顺利修通,一点也没有提到中国工人对铁路修成的贡献。

  铁路修完后,加国政府还将40名患麻疯病的华工遗弃在一个叫“达斯岛”的荒岛上,任他们自生自灭。

  华工在南美

    华工在北美的事,早有所闻,想不到在清代,华工也大量到了南美,尤其是秘鲁与古巴。

    19世纪时,古巴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而秘鲁刚于1821年脱离西班牙而独立。

  中国人为何要到万里之遥、环境远不及北美的秘鲁与古巴去做工?对于欧美殖民主义者来说,19世纪时,南美洲、大洋洲以及太平诸岛屿,都尚待开发,需要大量劳工,勤恳驯服又能干的中国农民,对那里的环境和气候都容易适应,正是他们需要的劳力。

  于是,一批批华工便被招到了南美,在秘鲁,在古巴的土地种植咖啡、可可、甘蔗、橡胶等。

  当然,这当中,有不少华工就是在澳门等地被“卖猪仔”而到了南美的,相信也不乏香山县的先民。

  如果华工能够得到较合理的待遇,远赴南美垦殖也不失为一条谋生之路。

  但是,在秘鲁,在古巴,华工受到残酷迫害与压榨,成为变相的奴隶,许多人死于非命!。

    秘鲁刚脱离西班牙独立不久,何以如此虐待我华工?这事我未得深究。

  至于在秘鲁、古巴的华工的悲惨遭遇是由谁揭露的?《香山明清档案辑录》一书恰好有记载。

  光绪四年(1877年)正月十二日,总理衙门奏请奖励在香港新闻纸撰文之英国人德尼客二等功牌。

  原来,英国人德尼客最先在香港报纸“将华工受害之烈屡次设词撰文”,使外界得知其事。

  光绪的朱批是“知道了。

  钦此”。

  至于清廷最后有没有给德尼客奖励二等功牌,便不得而知。

    除了德尼客,秘鲁华工也向美国求助。

  60年代,清朝的总理衙门先后接到由美国公使转来的秘鲁华工求援禀文,曾有要施以援手的表示,对此,清廷已不能不重视,觉得非整顿招工市场不可。

  在《香山明清档案辑录》一书中,就可以看到这一史实:同治年间,清廷议就招工出洋章程二十二款,并不准在澳门招工。

  对此,美国公使、俄国公使、葡国公使等都表示理解,惟独日本驻华大臣,认为不要“相信新闻纸之讹言”,对清政府的做法,“不胜惋惜之至”。

    1873年10月,秘鲁代表葛尔西耶来华商定两国通商条约事宜,李鸿章与葛尔西耶谈判,提出秘鲁虐待华工事,并斥责秘鲁为“无教化、无礼仪”之国,不改变现状,不与秘鲁立约。

  葛尔西耶开始还狡辩,最后也只得让步,双方于1874年5月在天津签订了《中秘查办华工专条》与《中秘友好通商条约》。

  这两个条约双方各有让步:秘鲁要求的与西方列强“一体均沾”被写入条款,但在中方坚持下,秘鲁原来不同意的一系列保护华工的措施也写入条款。

    事情还未了结。

  1875年7月,秘鲁派遣特使爱勒谟来华换约。

  由于李鸿章事前就派已在美国的陈兰彬、容闳到古巴、秘鲁秘密调查,得知中、秘条约签订后华工依然受残酷迫害,非常气愤。

  他在给总理衙门的信中怒不可竭地写道:“自陈、容二员节次分往详查,始悉该国虐待华工甚于犬马,受虐者自尽者不知凡几。

  凡有血气之伦,莫不切齿。

  ”所以他提出如果含混与之换约,“则是从前既往之华工不能使生,而随后之复往之华工又将就死,而十数万日在水火,喁喁待援之人更无来苏之望矣。

  ”因此,他提出保护华工的换约附加条件,然后再与以前签订的条约一并互换。

  经过近一个月的反复争辩,终于迫使爱勒谟以过照会的形式保证秘鲁切实保护华工。

    到了1884年,在秘鲁的华工已多达20万,工作和生活条件仍然十分恶劣。又是郑藻如,与秘鲁官方交涉改善,并在利马创办通惠局,在夏威夷创建中华会馆,以解决华工的各种困难。

  后记

    早期华工的遭遇是很悲惨的,本文未能详叙。

  早期华侨的生活也是很艰难的,未及立足而客死他乡者无数。

  至于一些发家致富者,他们更要付出加倍的艰辛和努力,甚至沉重的代价,香山名人杨著昆、孙眉,在夏威夷也是靠耕种起家,筚路褴褛十余载,始得“杨百万”“茂宜王”之称;即使陈芳、马应彪、何宽等商界巨子,也在国外经历过艰难创业的阶段。

    华侨最值得赞叹之处,就是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因为他们深知,只有祖国富强了,他们才能安稳地、光彩地立足于异邦。

  其实,生活在国内的中国人,也应该懂得这个道理,祖国强大,社会和谐,人民富裕,文明知礼,才能得到外国的敬重。

  当我们走出国门时,才能挺起胸膛自豪地宣称:“我来自中国!”。

现在美籍华人有多少人?

根据联邦人口普查局发布的最新数据

美国亚裔总人口已达2140万

  扩展知识这508万华人在美国的居住很有规律祥兆,集中在加州、纽约和大都会城市。

那么中国哪些省份的人,在美国最多呢?

第1名、福建长乐、连江、福清等地区

在美国人口:约110.2万人

  福建移民已超过广东移民,成为纽约最大的华裔移民群体。

  作为美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纽约市区人口850万,华人100多万,并以福建人居多,而福建人中长乐人又占绝对多数。

  近年纽约最有名的中国人落脚点,就是俗称NewChinaTown的法拉盛。

  那里的中心路段大多是中国餐馆和菜市。

  在美国听过最响亮的一句口号是:中国怕美国,美国怕长乐。

第2名河北石家庄藁城、衡水等地区

在美国人口:约56.3万人

  河北人出国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离北京驻华大使馆近。

  河北人去美国打工始于2000年前后,之后一传十十传百,一发不可收拾。

  现在基本上家家户户出国淘金,以现在的风头大有压倒福建之势。

  藁城人在美国的中餐馆几乎变成了“标配”,基本上每个中国餐馆的后厨房,都能发现藁城人的身影。

第3名东北人(辽宁沈阳、抚顺、铁岭地区)

在美国人口:约55.5万人

  有一个段子:在洛杉矶大街上,看到各种说东北话的一问全是沈阳人!在电影《唐人街探案2》中,美国海关人员飙的都是东北话。

第4名吉林

  在美国人口:约36.2万人由于吉林梅河口、延边等地区在美国人口太多,导致签证一度出现困难,在美国人口之多,可以预见。

第5名广东台山、广州、江门等地区

在美国人口:约35.1万人

  早期去美国的华工绝大多数来自广东渣宴缓的珠三角洲地区,其中60%来自台山,其余40%也来自台山周围地区,如新会、开平、恩平、南海、番禺、顺德、广州、佛山、东莞、中山、宝安和香港。直到1965年,仍有”美国华人半台山”一说,台山话成为美国华人社会通行的语言。

第6名上海

在美国人口:约28万人

  老移民口中的“上青天”,上海排首位。

第7名北京

在美国人口:约26.1万人

  曾经北京人在美国可以跻身“三甲”,一部《北京人在纽约》就掀起了当年的一波移民美国浪潮。

  《北京遇上西雅图》更凸显了北京人在美国的重要地位。

  北京人在美国基本是通过留学方式,进入互联网、管理、投资等行业的华人占绝大比例。

第8名河南郑州、开封、洛阳、信阳等

在美国人口:约17.6万人

  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河南人基本上遍布全国各地。

  河南人去美淘金大多是在2000年以后,当时由于美国比较优厚的签证政策,大批河南人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抵达美国。

  特别是河南郑如模州、开封、洛阳、信阳是移民美国的主力军。

  河南人勤奋、吃苦耐劳、实在的特性,在美国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使其成为美国华人群体里不可忽视的力量。

第9名江苏连云港及周边地区

在美国人口:约7.7万人

  作为亚欧大陆桥的起点,连云港在江苏的经济地位并不突出,但在美的连云港(及周边)人口不在少数,特别是东海县几乎家家户户出国谋生。所以连云港人在美国排在第9名就不足为奇了。

第10名山东青岛、烟台、威海地区

在美国人口:约6.9万人

  老移民中“上青天”的说法中,“青”指的就是青岛地区。由于这几个城市处于山东的沿海地区,开放时间早、开放程度高。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