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斗其文,亦慈亦让:文化艺术如何与慈善事业相结合?

作者:席云鸿时间:2023-07-27 00:18:11

导读:" 星斗其文,亦慈亦让:文化艺术如何与慈善事业相结合?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慈善事业的发展,而文化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也可以与慈善事业相结合,发挥积极的作用。下面将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案。1.举办慈善艺术展览和演出通过举办慈善艺术展览和演出,可以将艺术与慈"

星斗其文,亦慈亦让:文化艺术如何与慈善事业相结合?

  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慈善事业的发展,而文化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也可以与慈善事业相结合,发挥积极的作用。下面将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1.举办慈善艺术展览和演出

  通过举办慈善艺术展览和演出,可以将艺术与慈善事业相结合。

  艺术家可以捐赠自己的作品或者表演,通过门票销售或者捐款的方式筹集资金,用于慈善事业的支持。

  这种方式既能够满足人们对艺术的欣赏需求,也能够帮助慈善事业发展。

2.在艺术品销售中加入慈善元素

  许多人对艺术品有着浓厚的兴趣,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可以通过在艺术品销售中加入慈善元素,比如将部分销售收入捐赠给慈善机构,或者设立专门的慈善艺术品销售平台。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艺术家推广自己的作品,还能够为慈善事业筹集资金。

3.利用艺术教育培养公益意识

  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公益意识,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慈善事业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

  可以在学校加强艺术教育,让学生了解慈善事业的意义,培养他们的公益意识。

  同时,可以举办艺术工作坊和志愿者活动,让学生们亲身参与慈善事业,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4.艺术家参与慈善活动

  艺术家作为社会的精英,可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积极参与慈善活动。

  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名气和影响力组织慈善演出或者义卖活动,为慈善事业筹集资金。

  同时,艺术家还可以通过公开演讲或者写作等方式,向公众传递慈善理念,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

5.支持艺术创作和文化遗产保护

  支持艺术创作和文化遗产保护也是一种间接的方式来支持慈善事业。

  通过对艺术家和文化遗产的支持,可以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文化艺术,同时也为慈善事业提供了一个更加丰富的资源和支持基础。

  可以通过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力量,加大对文化艺术创作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扶持力度,从而间接地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通过将文化艺术与慈善事业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两者的积极作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希望通过以上提出的解决方案,可以为文化艺术与慈善事业的结合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轻易折服,也不屈从,既有一颗仁慈之心也有谦让的个性,他的文章就好像天上的星斗一样璀璨,他的为人就像赤子一样。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是沈从文逝世后,傅汉斯、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的挽辞。

  字是晋人小楷,由姨妹张充和手书。

  采用嵌字格,尾字连起来是从文让人,巧妙且贴切地宏燃概括了沈从文的一生。

  沈从文墓碑,碑石正面,春答集其手迹,其文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背面,为沈从文姨妹张充和撰联并书,联曰:扒绝慧“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由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刘焕章教授镌。

沈从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沈从文的少年故事

  沈从文作为京派作家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少年时便显现出了独特的创作才气。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城,凤凰县城被新西兰诗人路?艾黎誉为“中国两座最美丽小城之一”,翠峰如簇,一水绕城,既有众多的古迹名胜,又有悠久的传统文化积淀。

  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帆键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

  因沈从文天性活泼好动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书包就藏放在土地庙里。

  有一次,他照样把书包放在土地庙,看了一整天戏,戏看完了,别的孩子早已放学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庙里去取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

  这时他急了,但转念一想:书包不见了,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第二天,他硬着头皮照样去上学,没想刚走到校园里一株楠木树下,就遇见了他的级任老师毛先生。

  毛老师面带怒色,严肃地叫沈从文跪在那株楠木树下,大声责问沈从文昨天到哪里去了。

  沈从文知道隐瞒不住,干脆回答:“看戏去了。

  ”毛老师见沈从文贪玩逃学还如此理直气壮,便狠狠地批评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你却喜欢在树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大约跪了半个小时,毛老师才叫他起来。

  这时,毛老师用温和的口吻,问沈从文恨不恨老师罚他跪在树下。

  沈从文毫不掩饰地说:“当然恨,恨你不应该在同学们面前罚跪侮辱我。

  ”后来,毛老师把沈从文带进办公室慢慢开导说:“树木是往上长的,你却要往下跪。

  人必须要求进取,不能自轻自贱而要自尊自贵。

  ”经毛老师耐心地说服教导一番后,沈从文知耻而后勇,一改以往的顽劣脾气,勤奋学习,成绩提高非常快。

  尽管后来沈从文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大学者,但他对少儿时期被老师罚跪在楠木树下的情景总是记忆犹新,终身难以忘怀。

  少儿时的沈从文好事喜玩,终日和街坊邻里顽童打闹逃学,上山捉鸟,入水摸鱼,只觉得天下再没有比这种生活方式更有意思,几乎凡是顽童行为无不有份,哪怕是平时上课也并不安心,必想出种种办法胡闹,这样才觉得有快意。

  但对他的国文老师田名瑜(字个石,湖南凤凰人)先生有一种敬畏之情,因为这位田老师学识渊博又非常严厉,他早有所闻。

  他开始有些害怕,有些好奇,到后来又觉得这位田老师为人和蔼可亲,别具一种吸引力,因此印象极深,只要是田老师上课,便格外专心听讲,从不捣乱。

  在田先生的悉心教诲下,他专心学习,所学古文、诗赋都能流利背诵,作文、书法进步相当快。

  田先生称赞他:“才峻而气清,怀虚而志亢”。

  可见在他人生征途的起点上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与田先生分不开。

    1917年后,田名瑜步入政界,开始他蹒跚徘徊的仕途生涯。

  1920年,田名瑜任乾凤麻屯防军指挥部秘书时,因事去贵州,途经芷江,当时沈从文已在芷江从事税收工作,田名瑜特意挤出时间与沈从文会面。

  见到沈从文做事认真,为人踏实,又肯学习,田名瑜非常高兴。

  沈从文后来回忆这位老师时一往情深地说:“田先生是旧南社诗人,书学黑女志,诗学唐宋,均能去华存实,特态册巧别可敬爱处还是他的为人,素朴质实,敦厚有容,接近时使人充满泥土亲切感。

  姿缓”两人保持了70年的师生情谊。

  可见沈从文与田名瑜两人的师生友情何等之深!。

沈从文与张兆和:忘了去懂你

  当年年近三十的沈从文遇见了最美的张兆和,他年轻的心怦然心动。

  那时的张兆和熟读四书五经,琴棋书画也较为精湛,还有一口流利的英文。

  她身边的追求者不计其数,每天的情书高达十几封。

  当时的沈从文,少言寡语、木讷阴郁,甚至他还出身贫寒,来自湘西古城凤凰,文化程度也不高,他唯一有的是笔下瑰丽和唯美的文字。

  1928年,沈从文来到中国公学任教,年仅26的岁。

  一见钟情爱上了学生张兆和。

  这一年,张兆和18岁,是中国公学校花级的人物。

  有一天,张兆和忽然接到一封薄薄的信,拆开来看,才知道是自己的老师沈从文写来的,信中只写了一句话:“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你?”张兆和没有回信,接着是第二封、第三封,信就写得很长了,要是从邮局寄信,都得超重一倍。

  这是沈从文第一次给张兆和写信,自此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他们的爱情故事一直被后人称颂。

  沈从文的祖母是苗族人,母亲是土家族,在男女之情上,这位刚出道的小说家有一种湘西人的执着和坦率。

  信写得太多、太长、太大胆,张兆和终于受不了。

  她到了校长胡适家,告诉校长,沈老师这样给学生写信可不好。

  没想到胡适笑笑回答:“有什么不好!我和你爸爸都是安徽同乡,是不是让我跟你爸爸谈谈你们的事。

  ”张兆和急红了脸:“不要讲。

  ”校长很郑重地对这位女学生说:“我知道沈从文顽固地爱你!”张兆和脱口而出:“我顽固地不爱他!”1930年,沈从文也离开中国公学,到国立青岛大学任教,张兆和继续留在中国公学念书,完成了大学学业。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和张兆和在北京中央公园结婚。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

  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

    婚后,每当两人处于分离状态,沈从文总是能写出动人的书信。

  例如“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类似这样的句子,已经成为经典情话。

  对沈从文来说,也许分离是爱情的最佳状态,那种独白可以抵达自己内心的最深处。

  婚后不久,沈从文就写出了他最伟大的小说《边城》。

沈从文与《边城》

  《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写于1933年至1934年初。这篇作品如沈从文的其他湘西作品,着眼于普通人、善良人的命运变迁,描摹了湘女翠翠阴差阳错的生活悲剧,诚如作者沈从文所言:“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的故事发生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

  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

  船总顺顺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

  后来船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边城》作为京派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充满了人性之美,诗意之美。

  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这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

  作品没有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但风格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如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沈从文不仅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学者。

  不仅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从词句温暖的作者,到考据严谨的学者,沈从文完成了从作家到服饰史专家的转换,更是我国服饰史学科的奠基人。

  1988年5月10日下午,沈从文会见黄庐隐女儿时心脏病发作,事先没有征兆。

  5点多钟,他感到气闷和心绞痛,张兆和扶着他躺下,他脸色发白,不让老伴走开。

  在神智模糊之前,沈从文握着张兆和的手,说:“三姐,我对不起你。

  ”这是他最后的话。

    定居美国的张家四小姐张充和接到北京打来的电话,说沈先生去了,请写一副挽联,第二天追悼会要用。

  那天晚上,张充和怎么都睡不着,满脑子都是跟沈先生有关的事情。

  睡到半夜,干脆爬起来,研墨,写下四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

    北京的亲人们说,这挽联写得很好,因为沈先生的名字也嵌在里面了。

  四句话的尾缀,正好可以连成“从文让人”,这不是沈从文一生的写照吗?晚年,张充和在美国对作家苏炜讲起写挽联的事,连说:“在写字的时候,我都没想过这些,更没想过要藏他的名字在里面,哎哟,真的是有鬼哟。

  ”。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是什么意思?

  字面解释为:“不折服,不屈从,既仁慈,又谦让,他的文章像天上的星斗,而他为人则有赤子之心。”

  此句是沈从文姨妹张充和女士为他写的撰联,也是对大文学家沈从文的评价。

  著名作家汪曾祺也专门依此为题写了一篇游槐薯散文,意思是他的文章有如星斗,人呢则有赤子情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沈神者先生明察逝世后,傅汉斯、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一副挽辞。

  字是晋人小楷,一看就知道是张充和写的。词想必也是她拟的。

  只有四句: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这是嵌字格,但是非常贴切,把沈先生的一生概括得很全面。这位四妹对三姐夫沈二哥真是非常了解。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什么意思?

    现在,解决“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意思的问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散伍看,从这个角度来看,生活中,若“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意思出现了,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它出现了的事实。

  培根曾经说过,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这启发了我,一般来说,总结的来说,而这些并不是完全重要,更加重要的问题是,而这些并不是完全重要,更加重要的问题是,洛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这启发了我,经过上述讨论,一般来讲,我们都必须务必慎重的考虑考虑。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意思,到底应该如何实现。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意思的发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意思的发生,又会如何产生。

  本人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在每个日日夜夜思考这个问题。

  在这种困难的抉择下,本人思来想去,寝食难安。

    所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意思,关键是“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意思需要如何写。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意思,到底应该如何实现。

  这样看来,所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意思,关键是“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意思需要如何写。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审视一下“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意思。

  生活中,若“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意思出现了,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它出现了的事实。

  冯学峰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会档掘高来照耀着他。

  带着这句话,我们还要更加慎重的审视这个问题:俾斯麦曾经说过,失败是坚忍的最后考验。

  这似乎解答了我的疑惑。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意思,发生了会如何,不发生又会如何。

  本人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在每个日日夜夜思考这个问题。

  卢梭曾经说过,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这启发了我,既然如何,“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意思,到底应该如何实现。

    那么,这样看来,就我个人来说,“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意思对我的意义,不能不说非常重大。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审视一下“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意思。

  乌申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这似乎解答了我的疑惑。

  就我个人来说,“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意思对我的意义,不能不说非行尺常重大。

  马克思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

  这似乎解答了我的疑惑。

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在沈从文的义字里,我们“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唯独倾心于他营造的那一个个不沾风尘、浑然天成的意境。他曾让我们感叹:人间风景,美莫过湘西;人间真情,纯莫过《边城》。

  多年以后,当我们回顾他的一生,读着他写下的一字一句,想到他生前所受的误解和孤独,或许,我们头脑中会有这样一种悲恸:这污浊的世界,太喧哗、太粗暴了,根本配不上他的恬静和优雅……

  从乡下人到文坛黑马,他是纷扰中的一泓静水

    沈从文毫无疑问是中国文坛上的一匹黑马。

  这个只有小学毕业文凭的湘西青年,曾经一文不名,14岁时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2年凭着一支笔和一颗心,以及湘西人特有的野劲,硬生生地闯进了北京文坛。

    来自乡下的沈从文,虽然进了城,但每天坐在屋中,耳朵里听到的却是湘西的水声、拉船声、牛角声……他的生命、情感,全都留在了那个给他生命、知识和智慧的湘西。

  而这些,成了他灵感的源泉。

  20世纪30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及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他的文章中没有任何来自前人的影响。

  好似一切源自天然,源自湘西边地。

  方言野语的大量入文,只是自然,并不粗鄙。

  沈从文视自己亦为此地野汉村夫中的一员,笔端饱孕感情与尊重,将艺术加工的痕迹降至最低,仿佛如实白描。

  这种写作路子,文学史上实少同俦。

  沈从文很快在当扒培仔时颇为繁荣的文坛占据了一席之地。

    三四十年代作家的文章,由于此时白话文初生未久,读来总有文体上的稚拙感,再不然便受西洋文学影响,遣词造句架床叠屋,少了中文的灵动。

  能够将白话文用得浑然天成不留痕迹的,唯有沈从文与张爱玲。

  同时,这两位作家也是最远于政治,有意保持与时代的疏离的。

  这种疏离使他们的写作获得了超出时代的审美价值。

  美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对“沈从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予以充分的肯定:“30年代的中国作家,再没有别人能在相同的篇幅内,写出一篇如此有象征意味如此感情丰富的小说来。

  ”倒是1939年他成为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后,再也无法写出早期那种充满野味和韵味的作品。

  在1943年的《云南看云记》里,能读出掩不住的内心深处的纷乱和苦恼。

    1948年受到所谓左翼文化人郭沫若等的猛烈批判,沈从文宣布封笔,中止文学创作,转入历史文物研究,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服饰。

  从此再无重要文学作品问世。

  如此具有灵性和才华的沈从文,毫无疑问成了中国文坛的一大损失。

  而究其原因,不过是“政治的纷扰喧嚣之下,容不下沈从文给文学带来的那一泓静美之水”。

  逃不开政治的骚扰,他在误解中孤独又伤感

    浑然天成的美、远离时代和政治,成就了沈从文,也连累了沈从文。他曾因此被人误解、歪曲长达半个多世纪,甚至现在还有许多人在误解他。

    作为文坛“黑马”的沈从文,无论是出身地位,还是知识学历,都比不上鲁迅、胡适、巴金等人,他不仅是文坛上的“乡下人”,也是文化界的异端者。

  为此,沈从文遭受了很多人的误解和歪曲。

  鲁迅、丁玲、郭沫若、刘文典……这些文化大家都曾误解、瞧不起他。

  后来由于受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他甚至成了“反动作家”,春汪更不被人理解。

  他的学生汪曾祺总结过沈从文被人误解的原因:一是说他“不革命”,二是说他“没有表现劳动人民”,三是说他“美化了旧社会的农村,冲淡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他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沈先生是一个受冷遇、被误解,甚至遇到歧视的作家。

  现代文学史里不提他,或者把他批判一通。

  沈先生已经去世,现在是时候了,应该对他的作品作出公正的评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里给他一个正确的位置。

  ”。

    沈从文在历史博物馆当过讲解员。

  历史博物馆有很多办公室,别人都有,就是不给沈从文!沈从文有一段话,就是写他当时的情形:孤独、伤感和无望——“每天虽和一些人同在一起,其实许多同事就不相熟。

  自以为熟悉我的,必然是极不理解我的。

  一听到大家说笑声,我似乎和梦里一样。

  生活浮在这类不相干的笑语中,越说越远。

  关门时,独自站在午门城头上,中数看看暮色四合的北京城风景……明白我生命是完全的单独……因为明白生命的隔阂,理解之无可望……”一个纯粹的文人,被强套上各种政治的帽子,是时代的悲哀。

    然而,所幸心中如水的沈从义,即使在这样的悲哀中,依旧竭力保持着自己的从容和淡定。

  有一回,造反派们组织批斗会批斗沈从文,在一张纸上写上“打倒反动文人沈从文”的标语,用糨糊贴在了他的背上,对他进行批斗,让他低头认罪。

  批斗会开完以后,沈从文从背上揭下那张标语,仔细地看了一遍,事后,他对人说:“那人的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原应该好好练一练的!”。

    造反派安排沈从文每天负责打扫历史博物馆的女厕所,这对于一个上了年纪的文学老人来说是一种侮辱,但沈从文对此很看得开,他幽默地说:“这是造反派领导、革命小将对我的信任,虽然我政治上不可靠,但道德上可靠……”沈从文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干校一个叫双溪的地方从事劳动,在那样凄苦的境遇下,他给表侄——画家黄永玉写信说:“这里的荷花真好,你若来……”身陷苦难却仍为荷花的盛开惊喜赞叹不已。

    沈从文竭力隐忍和微笑的背后,不是没有痛苦和挣扎。

  这伤痛甚至在他余生的十几年,愈加刺痛着他的心。

  据林斤澜回忆:“大约去世的三年前,一位美国女记者问起沈从文先生‘**’时的情形。

  沈从文先生说:‘我在**里最大的功劳是扫厕所,特别是女厕所,我打扫得可干净了。

  ’女记者很感动,就走过去拥着他的肩膀说了句:‘您真的受苦受委屈了!’不想先生突然抱着女记者的胳膊,号啕大哭起来,很久很久。

  ”。

    去世那一年,林斤澜和汪曾祺经常去看望他。

  他木然。

  有时候看电视一看就是半天,然后忽然冒出一句话:“我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好说的!”是失望,还是绝望?或许,这污浊的世界,太喧哗、太粗暴了,根本配不上他的恬静和优雅。

  他一生的悲喜交加,能否换得我们一丝纯真似水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因心脏病猝发,在家中病逝,走完了他86年的生命历程。

  沈从文留给世人的印象是:坚强、隐忍、谦卑、谨慎。

  有人甚至认为他是一个弱者。

  其实不然,沈从文骨子里有一种倔强和自负。

  他临终前的那句“我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好说的”就是最好的证明。

    沈从文生前有一个愿望,死后回归故里、守望家乡。

  1992年,沈从文的骨灰在家人的护送下魂归古城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清山的五彩石下。

  沈从文为人低调、不事声张,一生恪守自由主义立场,不党不群。

  对待名利沈从文一贯的态度是“戒之在得”。

    沱江边沈从文的墓,能看见黄永玉为他题的字:一个战士,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

  还有张充和的联: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他的墓很简朴,只是一块碑,还有碑前不知谁放的一束盛开的菊花。

  他们是他的亲人。

  可是,他们真的了解他吗?他并不想做一个战士,他也并没有做到不折不从。

  他只是一个被尘世折磨的凡人,不同的是,他有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苦痛。

  终于,他化迹于湘西故乡,与这片山水同在。

  他出身于水,一生恬静优雅似水,离去后魂归于水。

  而他的文字,与后世的读者同在,似水流淌不绝。

    纵观沈从文的一生,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一、充满爱去对待人民和土地;二、摔倒了,赶快爬起来往前走,莫欣赏摔倒的地方耽误事,莫停下来哀叹;三、永远地永远地拥抱自己的工作不放。

  ”这个信条,沈从文几乎坚持了一生,却换来了悲喜交加的一生。

  粱实秋在《忆沈从文》一文中说:“从文一方面很有修养,一方面也很孤僻,不失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像这样不肯随波逐流的人,如何能不做了时代的牺牲?”。

  今天,当我们重读《边城》、《湘行散记》等等,那自然流淌的词句,那恍若隔世的意境,能否让我们想起那个纯净若水的人?能否在我们的心中唤起一丝丝纯真、善良与美丽的涟漪?

心飞凤凰 阅读答案

  像许多喜爱沈从文的读者一样,我也是被先生的文字带到凤凰。

  如果说湘西是一顶美丽倾人的王冠,凤凰就是王冠上那颗无可争议的宝石。

  让我体味阅读愉悦的,始自沈从文的文字。

  十多年来,凤凰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梦,多少次想亲近它,又久久不能远行。

  对凤凰,我是既陌生又熟悉。

  凤凰地处边城,足迹未至,陌生是自然的;说熟悉,是因为沈从文的文字给了我无数次关于湘西的想象,凤凰似乎是我许多年以前就曾游历的故园,我熟悉它的一切:清冽的沱江水,岸旁的吊脚楼,来往的洪江船,还有那多情的水手,白脸的女人,开拔的兵士……。

  穿行在秋雨中的古城,我在寻找梦里的凤凰印象。

  脚下是石板街巷,抬头是黛瓦砖墙,古朴依旧,典雅依旧,如水的时光一到凤凰就醉得忘了赶路。

  今日凤凰还能辨出先生笔下的旧时模样:"凤凰古城绵亘逶迤于武陵山脉深处,倚山而筑,环以石墙,濒临沱江,群山环抱,河溪萦回,关隘雄奇。

  明清遗存的东门和北门城楼,连接着半壁城垣,砺山带河,气势犹存。

  "当熟悉的景物扑面而来的时候,我的灵魂一下就安静下来,千百遍梦里的追寻,多少次心灵的契约,都在这一刻得到了复合。

  街两边全是木结构的两、三层老房子,这些房子已有些年头,经受过风霜的样子。

  吊脚楼倚江而建,房屋向江上展移,木桩直插江底,支撑房屋后间的重量,依稀听到有女子在唱《十想郎》,曲调虽粗,音质清圆。

  沿河的码头,多的是放灯许愿的人,各样的纸船飘在江面上,随着水流放飞心愿。

  在望不到笑笑边的小摊旁,挤满了买银饰和蜡染蓝布的游客。

  寻一条背街小巷,任空寂的足音在我心头敲响,那样的回荡绵暖又悠长,亲切里带些美丽的忧伤,似乎再现先生当年的背井离乡。

  沈从文故居就在老城的东营街,先生在这里住到15岁。

  此后6年,他一直随着队伍在湘西的各个州县奔走,读一本大"书"。

  小小年龄,就是从这里启程,沿江出湘,从边城到京都,谁料得一代文学大师,当年愣是被高大的前门生生吓坏?!这个"乡下人"啊,他的人生循着"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的轨迹缓缓流淌。

  先生曾说是家乡的水给了他流动而不凝固的感情。

  无数次读沈从文,最深的感触只有四个字:碧波荡漾。

  读一次,痴一回。

  再没有比他心思更澄澈的人,再没比他笔下更含情的人。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翻开随身带着的书,先生坐在小船上,独自看两岸后退的山及船边清澈的水。

  雨细得如一首小夜曲,忧伤又沧桑的手指在诉说:三三,我在船上,一边看水,一边想你……这样的爱情,在时光里,在尘世间,永远不会老。

  萧萧秋雨挡不住游人的脚步,一个碰穗含人养活了一座城。

  是凤凰成就了沈从文,还是沈从文成就了凤凰?凤凰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城市,更像一个精神家园,人们只为沈从文而来。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句名言:"英国宁可丢掉整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流氓城市,能为深爱的故乡作名片,想来先生是愿意的。

  沱江如一条舞动的绸带,绕城而过,江南为城内,江北为城外,虹桥长卧沱江上,两岸青山含翠。

  听涛山上,先生枕着沱江,注目他的凤凰。

  没有几个人能像先生这样简单得不寻常,一块石头就是基碑,正面是先生笔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背面碑文为妻妹张充和所撰: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坎坷的人生和不凡的业绩,寥寥数语就都说了。

  漂泊在外70年后,先生终于安睡故乡。

  山色青苍雨洗不去,鸟声宛转随风而来。江中渔舟点点,山族银间鸟声啾啾,岸边炊烟袅袅,桥畔笑声朗朗……这样的凤凰,只属先生一人,我们都是过客。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