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文质彬彬,君子如何实现并保持这种境界?

作者:郜浩越时间:2023-07-27 14:11:59

导读:" 孔子曰文质彬彬,君子如何实现并保持这种境界?1.介绍孔子和他的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倡“仁爱”、“礼仪”、“忠信”等价值观,其中“文质彬彬”是他对君子的要求之一。2.解读“文质彬彬”:文指文化修养,质指品质高尚,彬彬指外表端庄得体。君子应当具备"

孔子曰文质彬彬,君子如何实现并保持这种境界?

  1.介绍孔子和他的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倡“仁爱”、“礼仪”、“忠信”等价值观,其中“文质彬彬”是他对君子的要求之一。

  2.解读“文质彬彬”:文指文化修养,质指品质高尚,彬彬指外表端庄得体。君子应当具备良好的教养和内外兼修的品质。

  3.培养文化修养:君子应当注重自我修养,涵养内涵,培养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文化素养。这可以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参与文化活动、学习艺术等途径实现。

  4.培养品质高尚:君子应当具备高尚的品格和道德修养。

  这包括诚实守信、正直廉洁、恪守道德底线等方面。

  通过自我反省、学习先贤的榜样、培养善良心灵等方式,可以逐渐提升自己的品质。

  5.保持外表端庄得体:君子应当注意自己的仪表和举止,以展现内在的修养。

  这包括穿着得体、言行规范、态度温和等方面。

  通过自我约束、注意言行举止、尊重他人等方式,可以保持外表的彬彬有礼。

  6.实践“文质彬彬”的重要性:君子实践“文质彬彬”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社会的贡献。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以影响他人,传播正能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7.君子精神在当代的意义:在现代社会,尽管价值观可能有所变化,但“文质彬彬”的君子精神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个人修养的需要,也是社会共同进步的需要。

  8.结论:实现并保持“文质彬彬”的境界需要君子注重自我修养、培养品质、保持外表形象,并在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自我提升,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

  【注解】质胜文则野:质,朴,质朴。

  文,文采,文饰。

  野,鄙野。

  史:本指知悉世宗庙之祝史,或在官府之掌文书者,这些人往往显得虚伪陆迹正经,搭肢故史意指虚浮,虚伪。

  彬彬:这里指文和质均匀配合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

  孔子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了“文质彬彬”的说法,这为后人普遍接受,文采和质朴恰当配合是后来文论家们对诗文写作的要求。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翻译:君子要在文化上广博的学习,在行为上用礼法约束自己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得到的启示?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

  这是说一个人即使有仁心,无伤害他人之心,但是就像一头乱窜的小兔子一样,不知进退,行止无定,是很粗野的。

  敏手也会经常好心办坏事,也经常干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光有仁心还是不行的,还要有道。

  仁的实行要有道。

  就好比阴阳的运行也有道一样的道理。

  要合于时合于位。

  野,就是无节制,无章法的意思。

  文胜质则史。

  是说礼节繁琐,乱花渐欲迷人眼,则容易让人忘记了事情的本来,比如巧言令色之人,花言巧桥缓嫌语之人。

  其实就是名实不符了。

  后世的儒家的礼文化退化成吃人的礼教,就是文胜质则史的例子。

  光注重名,而不注重实,光注重细枝末节,而不注重那个本,那个根。

  光注重外表而不注重内心。

那么君子的文质彬彬是什么样的状况呢,什么境界呢?

  君子则要先立本,先有这个质,再去学习礼节,这就是文质彬彬了。

  前面孔子说子夏不要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这个小人儒就有文胜质的意思。

  光注重才能才华,而忽视了哪咐修德这个根本。

  冉求也是如此,用力太多了自己的才艺而忽视中道,导致用力不足。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出处:《论语·雍也篇》

  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实践,成为中国人“君子”知唯运形象最为鲜明的写照。

文本解读

  此处的“文”字涵义较广,大致相当于所说的“文化教养”,在当时即所谓“礼乐”,但其中也包括了学习诗书六艺之文。

  “质”则指人的朴实本性。

  如果人但依其朴实的本性而行,虽然也很好,但不通过文化教养终不免会流于“粗野”(道家的“返璞归真”,魏晋人的“率性而行”即是此一路)。

  相反地,如果一个人的文化雕琢掩盖了他的朴实本性,那又会流于浮华(其极端则归于虚伪的礼法)。

  前者的流山兆弊是有内容而无适当搭梁的表现形式;后者的毛病则是徒具外表而无内涵。

  所以孔子才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

文胜于质则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理解

    译文: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才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引用:

  百无一用是书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是朴素的文质;“文”是人类自己加上去的许多经验、见解,累积起来

    的这些人文文化。

  但主要的还是人的本质。

  原始的人与文明的人,在本质上没有两。

    样。

  饿了就要吃饭,冷了便要穿衣,不但人类本质如此,万物的本质也是一样。

  饮。

    食男女,人兽并无不同。但本质必须加上文化的修养,才能离开野蛮的时代,走进

    文明社会的轨道。

  所以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完全顺着原始人的本质那样发展,文化浅薄,

    则流于落后、野蛮。“文胜质则史”,如果是文化进步的社会,文化知识掩饰了人

    的本质,好不好呢?孔子并没有认为这样就好,偏差了还是不对。文如胜过质,没

    有保持人的本质,“则史”。这个“史”,如果当作历史的史来看,就是太斯文、

    太酸了。我们要拿历史来对证:中外历史都是一样,一个国家太平了一百多年以后,

    国势一定渐渐衰弱,而艺术文化,却特别发达。艺术文化特别发达的时代,也就是

    人类社会趋向衰落的时候。如罗马鼎盛时期,建筑、艺术、歌舞等等随之渐渐发展,

    到了巅峰时期,国运即转衰微了。

  所以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两样。

    要均衡的发展。后天文化的熏陶与人性本有的敦厚、原始的朴素气质互相均衡了,

    那才是君子之人。

    整个国家文化如此,我们个人也是如此。所以我有时也不大欢喜读书太过用功

    的学生,这也许是我的不对。但我看到很多功课好的学生,戴了深度的近视眼镜,

    除了读书之外,一无用处。据我的发现是如此,也是我几十年的经验所知,至于对

    或不对,我还不敢下定论。可是社会上有才具的人,能干的人,将来对社会有贡献

    的人,并不一定在学校里就是书读得很好的人。所以功课好的学生,并不一定将来

    到社会上做事会有伟大的成就。前天在×大考一个研究生,拿硕士学位,很惭愧的,

    我忝为指导老师。

  还好最后以八十五分的高分通过了。

  这个孩子书读得非常好,但。

    是我看他做事,一点也不行,连一个车子都叫不好。书读得好的,一定能救国吗?

    能救国、救世的人,不一定书读得好。假定一个人书读得好,学问好,才具好,品

    德也好那才叫做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算是一个人才。所以我常劝家长们不要

    把子弟造就成书呆子,书呆子者无用之代名词也。试看清代中叶以来,中西文化交

  流以后,有几个第一名的状元是对国家有贡献的?再查查看历史上有几个第一名状

    元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宋朝有一个文天祥,唐朝有一个武进士出身的郭子仪。只

    有一两个比较有名的而已。近几十年大学第一名毕业的有多少人?对社会贡献在哪

    里?对国家贡献在哪里?一个人知识虽高,但才具不一定相当;而才具又不一定与

    品德相当。

  才具、学识、品德三者兼备,这就是孔子所讲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不但学校教育要注意,家庭教育也要对此多加注意。

  人性的基本问题

    关于“文质彬彬”一节,再深入就要进入个人具体的修养,和人性本质问题。

    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这是哲学上一大问题。中国哲学的基本,几千年来讨论这个

    问题,都无法下定论,西方哲学也讨论这个问题。我们根据孔孟思想,认为人性的

    本质,本来是善良的。最有名的《三字经》,第一句话就引用孔子“人之初,性本

    善。

  ”不善都是后天学坏了的恶习气。

  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也曾。

    举例,说明人性基本是善的。他说,我们走在路上,看见一个小孩子掉下井里去,

  第一个念头,第一件事一定是救人,不管这个孩子是谁,是仇人的孩子,或是自己

    的孩子,一定只要救人,所以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仁爱、慈悲的心各个都有。

  其。

    次,人看到悲惨可怜的人,心里一定为他难过。由此可见人心是好的。

    相反的,如荀子主张人性天生是恶的。举例来说,如果一个母亲生了双胞胎,

  当其中一个孩子要吃奶的时候,另一个孩子又哭、又闹,把奶抢过来自己吃,可见

    人性是恶的。

  荀子认为人之为善,是后天的教化慢慢塑造而成。

  在孔子、孟子和荀。

    子之外的另外一说,便是与孟子同时的告子,他认为人的本性,既不好也不坏。他

    说人性好比木头,以圆规一量可做成圆形,用矩一量又可做成方形。墨子也是这种

    主张:他说人性像白丝布一样,要把他染成黑的就是黑色,染成红的就是红色。人

    性无所谓善恶,善恶都是后来的染色。现在教育上“可塑性”的观念,便和此相近。

    于是,人性是善是恶,或不善不恶,哲学上几千年来都在争论。中国如此,外国也

    如此。

    但是这些学理到今天还没有给人类以公认的定论,至少在学术思想上是如此。

    所以我们常常提到人类的文化非常滑稽。中国人五千年文化历史,西方人也有几千

    年,同样的吹牛认为人类最伟大,最了不起——自吹是万物之灵。但在万物的心目

  中,如猪、牛、鸡、鸭来看人类,说不定认为人是万物中最可恶的东西,既狡诈又

    凶残,因为人类专门杀害它们,吃它们。可是我们万物之灵的人类,虽然有了几千

    年文化,但对几个基本问题,却仍然都没有肯定的答案。例如:我们的生命究竟从

  哪里来?人性究竟是善的或是恶的?人类自己认为哲学、宗教、科学等累积的文明,

    已经征服了太空,这也是吹牛。严格说来,人类今天的文明,只能说开始向太空进

    军,太空并没有被我们征服。虽然进到了太空,人类自己切身的问题,仍如几千年

    来一样,还是没有解决。科学上为什么要到太空去?主要目的还是要追求生命的来

    源。今日科学的物质文明虽然发达,但科学的基本精神还是在追究这种问题的根源。

  不过这个问题的答案没有追出来,却把这套探讨的技术,发展到物质文明上去了,

    因此便形成今天文化的趋势。

    我们不要把问题扯远了,人性的形上形下问题,以后再讨论。以上所谓正反双

    方的理由都不太充分,而且有问题。现在我们回来单单讨论人类本性的这个“质”

    究竟怎样?这个问题也很难讲。不过人类原始的本性——质——是比较直爽的,我

  们看一个小孩子所表露的动作,纵然打破了东西,做错了事,他那个样子都蛮可爱

    的,因为他没有加上后天的颜色,还是人性的本质。假使人长大了,都还是这样,

    好不好呢?且看我们流传的一两则哲学性的笑话,供给大家做研究性的参考。

  还是老虎可爱

    有一个老和尚,收养了一个很小的孤儿,才两三岁就带到山上。关着门不使他

  与外界任何人接触,也不教他任何事,到抚养成人了,有一次老和尚下山去,一个

    朋友来访,问这个小和尚,师父哪里去了?这个小孩傻傻地说师父下山了。来客奇

  怪地问,你是他的徒弟,怎么什么事都不会?小和尚说,什么叫做“会”呢?客人

    就教他见了人,要怎么讲礼,要怎样讲话,师父回来时应该怎样对师父行礼。客人

    把这许多事都教给了小和尚,这小和尚已经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了,越学越会。客人

  没等他师父回来就先离开了,等到师父回来时,小和尚到山门外老远去迎接,行礼

    问好。

  师父看见,奇怪极了,问起这一套举动是哪里学来的。

  小和尚说出经过,这。

    个师父气坏了,找到那位朋友大吵一顿。他说我二十多年来,不让他染污上任何是

    非善恶的东西,保留一副人性原本的清白。结果给你这一搞就搞坏了,我二十几年

    来的心血白费了。我们听了这个故事,其中所包括的内涵很多,不妨从各方面去理

    解。

    第二个故事大家都知道的,一个老和尚也是这样收了一个小孩。到了二十几岁,

    要带他下山,但很为他担心。

  就告诉他,你没有到人世间看过,现在我带你去。

  在。

  城市中很热闹,五花八门,不过什么都不必怕,只有一个东西——老虎,你要注意,

    那是会吃人的。小和尚问老虎是什么样子,老和尚就把女人的样子告诉他,说这就

    是老虎。老和尚带他走了一趟,回到山上以后问徒弟,到了闹市里最喜欢的是什么?

    小和尚认为一切都很好,没有什么特别可动心的。老和尚又问那什么东西最可爱呢?

    小和尚说,最可爱的还是老虎。

  这两个故事都涉及了人性,所以讨论到《论语》上的这个质字,一定要说怎样

    才是人的本质,也是很难下定论的。

    如果质胜文,缺乏文化的修养就不美。

  倘使文胜质便很可能成为书呆子。

  学识。

    太好的人,也很可能会令人头大。谈学问头头是道,谈作人做事,样样都糟,而且

    主观特别的强。所以文与质两个重点要平衡。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间断读《论语》,读到这一句忍不住想要记下来敬肆。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以前一直以为“文质彬彬”是形容一个人文雅、知书达理,直到读到它的出处,才知道并没有那么简单。

  “文”是指文才、修养,借由后天学习而来,一般称作答稿茄文饰。

  “质”是指本质,是还没有受教育之前的自然状态,一般称作质朴。

  “彬彬”也作“斑斑”,像斑马的条纹一样,“文”与“质”需要搭配得当。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质朴胜过文饰,就会显得粗野;如果文饰胜过质朴,就会流于虚浮,内心没有真诚的情感。文饰和质朴搭配得宜,才是君子的修养。

  内心既要真诚质朴,又要懂礼节,有修养和文才;做人既要脚踏实地走在路上,又要伸手能够到天边的云彩。

  简单地称述事实,不显山露水,却对君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像一幅山水画,轻清察描淡写下就呈现出一种全然的境界。

26. 结合孔子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谈谈你自己的人生态度?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论语·雍也篇》

  解释:如果质朴超过了文饰就显得粗野,如果文丛链饰超过了质朴就显得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饰相杂适中,才能算是一个君子。

  给你渗清孙几个关键词:不卑不亢、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装逼、不虚浮、自信而不自负更不要自卑正扮...等等之类的意思。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