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适用于初中地理课件的推荐选项?

作者:宿万潍时间:2023-07-18 00:47:19

导读:" 什么是适用于初中地理课件的推荐选项?1.介绍地理课件的重要性:地理课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提高学习效果。因此,选择适合的地理课件对于初中地理教师来说至关重要。2.考虑学生的年龄和水平: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方式与其他"

什么是适用于初中地理课件的推荐选项?

  1.介绍地理课件的重要性:地理课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提高学习效果。因此,选择适合的地理课件对于初中地理教师来说至关重要。

  2.考虑学生的年龄和水平: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方式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有所不同,因此选择适合初中年龄段的地理课件尤为重要。课件的内容和语言应简洁明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3.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符的课件:地理教学内容广泛,包括地球、气候、人口、经济等多个方面。在选择地理课件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考虑,确保课件与教材内容相符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4.考虑课件的多样性和互动性:好的地理课件应该具备多样性和互动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选择包含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元素的课件,以及能够进行互动和自主学习的课件。

  5.确保课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地理是一个科学的学科,要保证所选的地理课件内容准确、有科学依据,并且来源可靠。可以参考权威的地理教材、教学资源网站等来选择地理课件,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6.综合评估课件的教学效果:选用地理课件后,教师需要对课件进行综合评估,了解其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听取学生的反馈以及进行评估测试等方式来评估课件的教学效果,并及时调整和改进课件。

  总结:适用于初中地理课件的推荐选项应考虑学生的年龄和水平,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符的课件,同时要注重课件的多样性和互动性。

  课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是选择的重要因素。

  综合评估课件的教学效果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策略和选用更合适的地理课件。

七年级地理课件

    七年级的地理课件应该要怎么进行制定才能更好地提升地理教育质量呢?下面是我推荐给大家的七年级地理课件,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七年级地理课件【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高清消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

  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戚知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 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 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5)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板书】 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

  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

  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正祥【教师讲解】 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

  观察课本“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

  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

  观察课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七年级地理课件【2】

  海陆的变迁

  一、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

  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

  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

  (二)、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看教材图2.10——图2.12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

  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

  (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四)、看图释文形成概念

  学生活动3:看图2.19——图2.24说出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化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教学的情境场。

  这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形成个体意境场,这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因人而宜的个体意向,形成了个体意向场。

  )。

  四、笔记与板书提纲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不变的(错误)

  1.地壳的变动

  一、海陆的分布

  2.海面的升降

  变化的——“沧海桑田”海陆变迁

  3.人类的活动

  4.其他的原因

  二、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1、大陆漂移——板块运动

  2、六大板块与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五、练习与拓展选题

  单项选择题

  1.喜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

  A.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

  B.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

  C.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

  D.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

  2.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块是()

  A.印度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

  C.南极洲板块D美洲板块

  .3.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板块挤压而成的()

  A.印度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D.亚欧板块

  4.板块张裂的地方常形成()

  A.裂谷B.岛弧C.海沟D.海岸山脉

  5.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分布有巨大的煤田,这说明()

  A.南极地区好久以前,气候非常暖湿

  B.南极大陆原来处在暖湿的低纬,并形成了煤,大陆漂移带到今天的位置C.该地的煤不是由森林演变而成的

  D.南极大陆总体上向低纬漂移了

  6.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引起的()

  A.地球公转B.地球自转C.板块运动D.海水运动

    探究活动:除了今天课堂上了解到的海陆变迁实例举证外,课外还能找到哪些海陆变迁、地形变化的例证?请整理好有关资料后,在班上讨论交流。

    (学生通过对地球表面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学习,初步建立起了个体意向场,其中包括解决问题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态度方法、解决问题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可以实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六、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名单略

  七、反思与点评记录

    本课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海陆变迁的科学依据和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使学生初步懂得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具有很高的价值。

    整个学教过程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习惯,同时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于此。

初中地理课件(精选5篇)

  【#课件#导语】好的课件可以创造出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碰友缺性及学习的兴趣,进而为语文教学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迅速的走进预设的教学氛围境界。

  一堂成功的课往往得力于一个生动的课件,这是因为学生对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告悄都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

  下面是整理分享的初中地理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1.初中地理课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各类图片和资料掌握海洋资源的种类;认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和探究学习掌握如何正确地开发利用海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与海洋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树立强烈的海洋权益意识和海洋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正确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

  2、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如何保护和利用海洋。

  【教学用具】:

  多媒体平台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师:在很早的时候呢,人类就已经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19世纪中后期也就是1872年——1876年,就有一次的探索海洋的行动——英国“挑战者”号海洋考察船。那么人类是不是就此就停止了探索海洋的步伐呢?

  生:不是

    20xx年8月26日。

  “蛟龙号”在我国南海3000米级海上试验取得成功。

  中国成为继美、俄、日和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具备1000米深度载人深潜能力的国家。

  教师设问:为什么各国都纷纷致力于探索海洋的奥秘呢?

  承接: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在一些国际战略家眼中,深海海床早已被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比如“大国战略要点”、“未来海底要塞”、“新能源要地”、“科技资源仓库”等等。

  实际上,或出于政治目的,或着眼经济利益,或本着科研精神,世界强国早已开始了一场关于夺取未来战略制高点的深海暗战。

  过渡:

    浩瀚的海洋到底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揭开她的神秘面纱——共同探讨本章的第四节内容《人类与海洋》。

  〔教授新课〕

  一、探索海洋

  首先,我们大家一同来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海洋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海洋对人类有4方面的影响:

  ⑴生命的摇篮

  问:你们知不知道最原始的生命是诞生于哪里的?

    讲解:大约30亿年前,海洋中出现了最原始的生命,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正是由于海洋的存在,才创造出了我们现在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⑵资源的宝库

  问:大家最为熟悉的海洋资源有哪些呢?

  生:石油﹑天然气……

  ⑶交通的要道

    英吉利海峡作为海洋中的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被誉为”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峡”。

  ⑷气候的调节器

    过渡: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归根结底为海洋给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到海洋寻找资源、利用海洋空间笑辩,已成为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

  读书:46页黄色方框内文字

  那么世界为何如此关注海洋呢?

  二、世界关注海洋

  (阅读课文46——47页思考各国为何如此关注海洋的原因)

  ⑴海洋面积广大: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

  ⑵海洋资源丰富:被誉为“天然的鱼仓”、“蓝色的油田”、“盐类的故乡”、“娱乐的胜地”、“资源的宝库”

  47页活动:

  在我们的生产或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取之于海洋的?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2分钟,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讨论并归纳总结)

  

2.初中地理课件

  教学目的

    1.了解地势的概念,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了解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掌握三级阶梯的界线。了解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掌握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2.通过对地势特征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3.通过对我国地势及地形等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面貌的了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中国地形的兴趣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是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本节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解法为主。

  教具

    中国地形图,中国阶梯状示意图的投影片,中国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为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就该学习我国的自然地理特征。

  请问,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根据大家在世界地理学习中的经验,说说应该先学习哪个地理要素呢?(地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我国的地形情况。

  学习新教材

  第二章中国的地形[板书]

  第一节地形概况[板书]

    [读图练习]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然后沿北纬32°纬线画一幅东西方向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请一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画一幅示意图。

    [提问]通过对地形剖面示意图的分析,说出我国地形高低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西部高,东部低,由西向东像阶梯似的一阶一阶地降低的。)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板书]

    1.地势的定义: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板书]。

    [读图练习]读“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结合“中国地形图”说出三级阶梯各自的海拔高度、主要地貌类型及阶梯间分界线的山脉名称。(学生回答后,教师将正确答案填入下表内)。

  2.三级阶涕的概况[板书]

    注:括号内为要填写的内容。

    [教师讲解]我国大陆上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东延伸就进人了海洋。

  这部分被称为大陆架。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较浅的蓝色表示大陆架。

    [读图练习]读“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大陆架的分布状况。

  3.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板书]

    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黄海的全部海底,东海海底的大部分和南海海底的一部分。

    [过渡]前面我们从整体上分析了我国地势的总体趋势,下面我们来具体地分析一下我国地形的特点。

  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板书]

  [提问]什么叫地形?地形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地形是指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具体形态。根据海拔高度和形态大致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五种类型。

    [读图练习]指导学生看“中国地形图”分析我国都有哪些地形类型?(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等各种类型都有。)

  1.五种地形齐全[板书]

    [分析示意图]让学生看课本第12页“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说出哪种地形最多,哪种最少?(山地最多,丘陵最少。)

    [教师讲解]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

  那么大家再根据“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来分析我国地形类型的组成时,就可以看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说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2.山区面积广大[板书]

    [小结]地形种类齐全和山区面积广大,是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这种地形特点对我国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3.地形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板书]

  [讨论]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教师归纳]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发展农、林、牧、副等多种经营形式提供了有利条件:广大的山区为我国发展旅游业和采矿业提供了条件。不利方面:平原面积少不利于耕作业和粮食生产的发展;崎岖的山区又使交通不便。

  复习巩固

    [填图练习]在“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的空白图上,填注三级阶梯、主要地形区、阶梯间分界的山脉。

  [思考]根据我国地势的特点,说明我国哪些地区水能资源可能最为丰富,其原因是什么?

  教案说明

    地形概况一节主要从整体讲述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揭示我国地形分布的基本规律,在全章起着重要整体控制的作用。

  但是全节知识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本教案主要采用了指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掌握知识的方法。

  具体的做法例举说明如下。

    1.让学生画出地形剖面图的简化示意图。

  初看起来,让学生画地形剖面示意图好像过于简单,也不必要。

  但是真的让学生画时,他还必须花费一定的精力、认真思索才能完成。

  因为这里需要学生对原剖面图作一次仔细的分析,还要他考虑简化示意图的绘图的方法。

  通过这样一画,学生对我国三级阶梯的地势分布特点认识更加深刻;同时还提高了他们抽象、概括图象知识的能力,进而有益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读图、填表。

  在学习我国三级阶梯具体特征时,教案中使用了读“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与“中国地形图”并填注表格的方法。

  这一方法除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作用外,还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其一,将示意图与地图结合使用,既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知识,又拓宽和提高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其二,用表格概括、总结学生口述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并提高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问题。

  对于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一类知识,学生已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接触过。

  所以通过讨论的方法,让他们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是可以获得完整的知识的。

  板书设计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地势的概念

  2.三级阶梯的概况

  3.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4.我国地势对降水、河流的影响

  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五种地形齐全

  2.山区面积广大

  3.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初中地理课件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洲名的由来

  1、学生结合预习,讲述亚洲、欧洲洲名的由来

  2、结合挂图,教师指出亚欧大陆的位置并提问:亚欧两洲的洲界线是什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说出

  (过渡)分析一个大洲,首先从分析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入手

  3、分析讲述:地理位置包括其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4、师生共同阅读“亚欧地形图,引导学生从经纬度位置来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并突出从南北半球看、从东西半球的位置看亚洲的位置特征

  5、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2)亚洲的地理位置

  6、学生讨论完成P3活动题,讨论回答欧洲的地理位置特征,而后结合挂图强化

  6、提问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怎样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

  [作业布置]

  见基础训练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学生上台,结合挂图说出亚欧两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二、亚、欧两洲的地形

  (1)亚洲的地形特征

  1、结合P5活动向学生介绍分析地形特征的方法

  2、师生共同阅读“亚洲地形图”,从四方面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

  A读“亚洲地形图”,观察亚洲地形图上主要以哪两种颜色为主?各代表了什么地形?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亚洲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的,帕米尔高原的位置

  B观察提问:亚洲海拔的地方海拔有多少米以上?占地面积广不广?说明了从大洲看,亚洲的海拔高吗?

  C引导学生计算青藏高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珠穆朗玛峰与死海的高度差,得出结论:地势高低悬殊,地面起伏大)

  D继续观察:亚洲的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哪个部位?平原又分布在哪里?这说明了亚洲的地势哪里高,哪里低?

  E引导学生找到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弧形岛屿,并设问:为什么亚欧大陆东部会形成如此多的岛屿和群岛呢?(联系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说明)

  3、通过刚才的分析,由学生小结亚洲地形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在书本上找重点

  3、按上述思路,学生阅读欧洲地形图和P6活动1题的资料,讨论欧洲的地形特征,教师结合地图引导学生理解,并引导学生找出欧洲的主要平原:东欧平原、西欧平原、阿尔卑斯山的位置

  4、教师板书小结欧洲的地形特征:

  (1)平均海拔最低,仅340米

  (2)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3)中部低平

  (4)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测

  5、学生完成P6表格

  [作业布置]

  见填充图册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

  1、分析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2、欧洲的地形有何特征?亚洲的地形有何特征?

  三、亚洲的气候

  (一)气候负责多样

  1、学生观察“亚洲地形图”,数一数亚洲有哪些气候类型?并设问:世界13种气候类型中,只有哪种气候类型在亚洲没有?由此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怎样的基本特点?(复杂多样)

  2、引导学生结合地图,从纬度位置、五带的位置、地形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亚洲气候负责多样的原因:跨寒、温、热三带,且地形复杂多样

  设问: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呢?(学生阅读P7-8文字,思考说明)

  (过渡)我们知道,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因此,亚洲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可以从气温和降水的复杂性体现出来

  (5)结合教材P7第二段文字,通过马来群岛与奥伊米亚康的气温对比,理解亚洲气温差别大

  (6)设问:为什么亚洲的气温差别会这样大呢?(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跨纬度广)

  (7)展示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和西亚的无流国资料,说明亚洲的降水差异大,干湿差异显著

  (8)讨论:为什么亚洲的降水差异会那么大?(主要受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的影响,距海越远,降水越少)

  (二)大陆性强

    (9)展示同纬度的亚洲齐齐哈尔与欧洲巴黎的降水资料,并分析;同纬度的巴黎和齐齐哈尔相比,冬季谁最冷?夏季谁最热?谁的气温年较差大?这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

  (过渡)亚洲的气候不但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而且季风气候显著

  (三)季风气候显著

  1、讲述季风的含义:指随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

  2、结合本地实际,提问:当地冬季吹什么风向的风?气候有什么特征?夏季吹什么风向的风?气候又有什么特征?

  (过渡)亚洲的季风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呢?

  1、结合板图讲述风的形成过程及与气压、气温的关系

  2、板画亚洲简图,理解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成因

  3、学生朗读P8阅读,进一步深化对亚洲季风的形成过程的认识,教师结合小黑板表格小结:

  发源地风向性质对气候的影响

  冬季风蒙古、西伯利亚偏北寒冷干燥气温低,降水少

  夏季风太平洋、印度洋偏南湿热多雨带来大量降水

  4、设问:亚洲之所以会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和亚洲的什么地理位置分不开呢?

    (小结)我们通过对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要素的影响,分析了亚洲气候的三个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强,季风气候显著。

  四、欧洲的气候特征

  1、引导学生阅读P7图1-7,回答:欧洲有哪些气候类型?有热带气候类型分布吗?得出欧洲气候的第一个特征:以温带气候为主

  2、引导学生读图1-10,比较纬度相近的鹿特丹和赤塔,冬季谁的气温低?夏季谁的气温高?谁的年温差大?由此得出欧洲气候的第二个特征:海洋性特征显著

  (过渡)为什么欧洲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呢?

    3、学生讨论完成P9活动4,教师结合欧洲地图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因素说明。

  4、引导学生在“亚欧气候分布图”上找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地区,并提问:在欧洲地中海沿岸是什么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各有什么气候特点?

    5、指导学生结合P9活动5、6题分析判断各自的气候特征。

  6、小结欧洲气候的第三大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典型

    7、学生讨论完成P9活动2、3题,进一步理解亚欧两洲的气候特征。

  

4.初中地理课件

  教学目标: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难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准备:课件《樱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山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课前播放,营造气氛。

    [提问]:同学们,通过看和听,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发言,把学生引入日本话题。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学校组织一批学生到日本修学旅行,下面几种运输方式都能到日本吗?为什么?

  1、汽车2、火车3、飞机4、轮船

    (让学生去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

  [活动]:

    四人一小组,根据下面提供的四个问题,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展开探究讨论,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领土主要由哪几个大岛组成?

  2、地图册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东京的距离

  3、日本有那几个的城市?并能在地图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个岛国,英国也是一个岛国,比较这两个国家跨越的经度和纬度,那个国家大,这对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影响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讨论,画面切入到“世界政区图”、“日本图”)

    教师此时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政区图”、“日本图”和“富士山图”,结束后重新显示版面2,让学生回答问题,讲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师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强调有关内容。

  显示“日本图”,教师边讲边指图,图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国四个大岛的名称用红色显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缩小定格,让学生掌握这四大岛的相关位置,接着屏幕左侧显示富士山的图,在屏幕右侧教师要告诉学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它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的旅游胜地

  探究题活动:

  1、看看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那里?

  2、综合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来那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课本24页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阅读“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把图中的主要工业区用红色块显示图中的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蓝色显示,加深学生对主要工业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问:日本工业为什么分布在这里?

    显示几幅图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铁路”图片、“填海造陆”图片、有关大阪的鸟瞰图片。教师边讲课边播放有关内容。

    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可接连播放较多的动静态画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妇女”、“日本茶道”图片

    显示“日本工业区分布空白图”,让学生回答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业中心名称,并思考回答日本工业分布在这里的原因。

  (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完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通过这多个版面的播放,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普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

  )。

  

5.初中地理课件

  [教学目的]

  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2、运用地图,联系巴西自然条件特点,讨论该国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3、运用地图,联系巴西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了解巴西农业和工业的基本特点

  4、运用地图,了解巴西的城市建设和人种构成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主要城市。工农业特点

  难点:亚马孙和水量特别丰富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很多同学都喜欢看足球,也知道球王贝利,你知道球王贝利是哪个国家的人吗?

  一、地理概况

    1、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找出巴西的位置,并指出它是南美洲面积的国家,世界第五大国。

  2、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2题,从纬度位置的角度了解巴西的位置特点

  3、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第1题,思考:巴西的地形以哪两种基本地形为主,各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4、结合板图,讲述亚马孙平原的范围及亚马孙热带雨林

  5、学生自读材料‘地球之肺“,了解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现状

  6、学生讨论完成活动第3题,

  (过渡)平原一般是有河流冲积而成,亚马孙平原是有哪条河流冲积而成的呢?

  二、亚马孙河

  1、引导学生观察图3-41,思考:亚马孙河的发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

  2、设问:亚马孙河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学生阅读思考

  3、思考:为什么亚马孙河能成为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

  4、引导学生完成活动1、2题

  三、迅速发展的经济

  1、学生自读教材,思考:巴西经济在南美洲地位如何?其经济强势可以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过渡)巴西工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巴西丰富的自然资源

  2、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图,了解巴西丰富的铁矿资源和水力资源

  四、人口和城市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巴西人口分布图,指出巴西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结合地图册上的有关资料,了解巴西人种的特点

  2、引导学生阅读P90图3-41,找出巴西的主要城市并突出其特点

  [小结巩固]

  学生小结

  [作业布置]

  见基训

初一地理课件精选

  【#课件#导语】课件,即课文教学时的开场白,教师一走上讲台,就用一篇课件引入课文教学,就像一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

  课件的设计,往往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体类型、作家风格、作品的内容和具体写作方法以及特定的教学环境而灵活运用的。

  下面是考网整理分享的初一地理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日本》】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湘教版教材编写由“大洲----地区----国家”组成,层层递减。

  本节是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这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

  因此,本课从内容上是前面知识的延差纤伸与应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说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B、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学会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并会分析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日本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及形成原因。

  二、说学情

    初一学生正处于思维逻辑发展的关键时期,逻辑能力尚不够强,但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日本时要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以图片展示,并尽量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本节课教材特点,根据教学基本原则和规律,为实现上述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A、在教学形式上力求蚂庆中突破“为了学地理而学习地理”的思想瓶颈,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或生活常见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B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C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的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点。

  四、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将对学生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探究能力指导:

    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习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3)重视地图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日本映象]通过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观,创设一个生动、诱人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讲述]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洲、地区两种范围大小不同的区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图判读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呢?今天我们用{观察地图}要求学生自习观察地图,通过地图中了解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

    。

  [组织学生交流]

    以小组分组讨论计算的方式让学生动手计算日本人口密度,并与中国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得出日本地狭人稠的特点。

  [过渡]展示日本富闷山士山图片,因富士山为活火山,导出

    日本这个国家多火山地震、火山。提问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演示日本由于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地震、火山。这样图片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联系实际,学生分组讨论遇到地震时,我们该怎么办?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利用日本的两个象征之一“樱花”引入气候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视频,利用其直观的视觉效果及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

  出示日本气候类型图

    为了体现日本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把其气温、降水以柱状图形式体现与北京进行对比,得出“与亚洲同纬度相比,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温暖,全年降水量较多”的特征。

  为了巩固课堂学习我布置了一下练习:

    1、课本66—67活动题。

    2.搜集日本风俗民情材料,使学生更全面了解国家。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测定、等降水量线图、降水柱状图、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确立如下:

    教学重点:1、世界降水的分布。

    2、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难点:降水的形成和季节变化。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本课将采用“学生观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启发、指导为辅,问题为情境,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小组交流讨论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考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给予学生通过观察、合作探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感悟、归纳,提升思维能力。

    2、谈话法:谈话法有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便于师生交流和沟通。本课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谈话法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可以达到交流互动的效果。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所学知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理解抽象的理性知识。

  三、说学情与学法

  1、说学情

    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地处农村,基本为农民子女,家庭经济较一般,家里几乎没有电脑,学校的图书室藏书量有限,所在地没有图书馆。

    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学习积极性高。初一学生在刚接触到本节内容时会觉得很熟悉,雨、雪、冰雹等降水过程,但在降水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上,认知水平短缺,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的学习方法,习惯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说学法

    教学的主要矛盾是学。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本课将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资料,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分析、得出结论。

    2)学会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读图分析、思考、讨论、探究、归纳得出结论,并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培养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用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造气氛,导新课)

    用电脑动画音视频材料演示降水全过程。其中用电影制作了水滴、冰晶在空中动态的运动过程,说明雨、雪、冰雹的形成,用图片展示降落的雨、雪、冰雹,形象地展示降水的三种主要形式,使学生直观获取,得出降水的定义。

  (学习新课)

  一、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

  1、降水的定义

  什么是降水?

    (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和冰晶,以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总称降水。)

  (过渡)降水落到地面,我们又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2、降水量的测定

  降水测量工具:雨量器(单位:毫米)

    教师展示降水量测定的工具——雨量器,依次介绍:雨量筒、雨量杯,讲解测量方法,一般每天8时、20时各观测一次。把一天、一月或一年的降水量相加,就分别是这个地方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或年降水量。

  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并让学生分组讨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讨论结果由学生进行小组互评,教师点评。

    (过渡)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季节变化。下面我们就降水的季节变化,做进一步学习、分析。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问题情境:

  北京各个季节的降水有何特点?相比较,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

  如何准确描述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

  2.看降水柱状图,分析、回答问题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10、11月);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6、7、8月);

  3)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小结:该地降水冬季降水多,夏、秋季降水少;

  3.降水柱状图的绘制

    学生利用所提供资料动手绘制降水柱状图,教师根据学生绘制情况选取部分作品展示并做评价,总结降水柱状图绘制的基本过程。

  三、降水的分布

  1、等降水量线

    让学生讨论比较等温线和等高线的定义,说明“等降水量线”的定义。

    定义: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内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然后出示“降水的分布”。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让学生对照课本56页活动1~5的五个问题,观察大屏幕。

    画面1:点击赤道附近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的地区,使之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

  点击两极地区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的地区,使之闪烁,请学生读出降水量。

  由学生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一: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画面2:点击回归线,使回归线两侧闪烁,由学生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二: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画面3:在底图上显示南北纬30?、60?并闪烁,让学生说出中纬度的纬度范围,然后对中纬度内陆和沿海地区降水量分别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总结得出规律三: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距海远,降水也少。

    画面4:在《世界年降水量图》中分别显示出赤道、南北回归线、中纬度地区、两极附近地区,由学生总结得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即世界“雨极”,位于乞拉朋齐(印度,迎风坡,属于地形雨)。降水最少的地区,即世界“干极”,位于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小于0.1毫米。

    这时要给同学们说明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的因素与气温一样,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还受地形的影响。

  画面5:降水与地形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降水与降水分布,明确了解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测量。

  通过阅读了解了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能看明显的规律,并学会了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学会的知道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巩固练习

  1.下列地区中,属于冬季多雨地区的是()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B.30度~40度大陆东岸地区

  C.地中海沿岸D.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

  2.赤道附近的全年的降水量一般在()

  A.1000毫米左右B.2000毫米左右C.500毫米左在D.3000毫米左右

  3.关于降水的时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雨都出现在山地的南坡B.沿海地区降水一定丰富

  C.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区D.赤道地区高温多雨

  4.下列地区中,属于全年少雨区的是()

  ①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②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③30度~40度大陆东岸④两极地区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五、说板书设计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的概念

  二、降水的测量

  三、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柱状图)

  四、世界降水量的分布(等降水线──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六、说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使我深深体会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确实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去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就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

  本课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赋予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当然在讨论交流活动中也出现少部分同学不能全身心地投入。

  这是我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必须为之努力的地方。

初中地理课件推荐?

6《初中地理》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pwd=mk15提取码:mk15

  初中地理重点知御弯识归纳,囊括镇大闷80%考点!高中生在学习地理的时候都比较吃仿正力,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

初中地理课件(集锦5篇)

  【#课件#导语】课件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谨链码的重要依据,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

  课件,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课件不必有固定的形式。

  下面是整理分享的初中地理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初中地理课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2.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

    3.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过程:

  一、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提问】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土地有什么用途?

  2.读某县土地利用图,根据图例说出这个县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总结】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

  二、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

  【读图】“世界土地资源利用图”、“世界地形图”、世界自然带图”

  【提问】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为什么面积较大的耕地多分布在温带平原及大河流经过的地区?

  祥哪3.目前哪几个自然带仍保留有大片原始林地?

  4.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分布在哪两个自然带内?

  【总结】

    耕地:主要分布在温带平原和大河流经地区。

    林地:主要分布在温带森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地区。

    温带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有利于作物生长。大河流经地区,由河流带来的泥沙在大河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同样土质肥沃,上层深厚,而且灌溉便利,有利于农业发展。

  三、土地资源的利用保护

    土地抚育着人类,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

  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特别是首先人类生存离不开粮食,粮食生产又离不开耕地,而目前耕地却在不断地减少。

  看71页两幅漫画,说明耕减少的原因?。

  原因:a.人口增长、计算从1960年到1987年人口从30亿增加到50亿,假如锐地不减少,保持15.8×106km2,则人均耕地减少了多少?实际上由于人口的增加,大量建房、修路,使耕地日益减少

    b.水土流失,沙漠扩大。近年来,各国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土地资源。

  

2.初中地理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3、了解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唤族。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将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题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完成P3活动一2题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完成P3活动一3题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或看课本P4图7。3亚洲地形图)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

  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

  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主要山脉及山峰(喜玛拉雅山及主峰等)

  B组:主要高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等)

  C组:主要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等)

  D组:主要半岛(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等)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的湖泊。

  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

  (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3.初中地理课件

    地理是初一学生刚接触的新学科,在教学中是通过大量的幻灯图片,从学生接触到的地理知识或地理现象入手,使学生直观的感知地理,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亲近地理,进而热爱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初步知道学习的方法,就是我这节课的主要目的。

  本节课分三大模块来进行:

    一、“什么是地理”。

    “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我国东汉王允对天文、地理有深入的研究。在西方,地理的意思是“大地的记述”。

    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我们居住的地球以及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对地理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印象。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的科学。它包括自然地理:如地貌、地质、天文、水文、气候、土壤等;人文地理:如人口、人种、宗教、城市、经济等合作探究:谈谈我们身边的地理

  二、“为什么要学地理”?

  (一)解开地理之“谜”

    运用图片展示学生熟悉的地理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地理问题?

  (二)地理与日常生活

    教学中从吃穿住行等方面入手,展示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

  合作探究:我国南方、北方居民的主食有何不同?为什么?

  (三)地理与生产建设

    主要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入手,重点列举了欧洲发达的国家“荷兰的风车”,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荷兰农牧业的影响。

  想一想:建设服装厂、乳品加工厂该如何选址?

  (四)地理与风土人情

    展示大量的地理图片,从服饰、体育活动等入手观看不同地区的风俗活动。

  在授课时,我以“阿拉伯服饰”为重点,分析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学生对千姿百态的风土人情非常感兴趣,老师引导学生学好地理能更好的做到“入乡随俗”。

  三、“怎样学习地理”

  地理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提出必要的学习要求:

    1、课前:准备好《地理课本》、《地理填充图册》、《地理图册》。

  2、课堂上:

    (1)会听,根据预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听讲,听重点、难点。

  (2)会看,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途径,养成“一手书一手图”的习惯

    (3)会记:对重点知识做好标记,同时也要做好笔记。

    3、课下:及时复习所学知识,认真完成作业。

  

4.初中地理课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总结归纳两大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亚洲、北美洲地形特点

  难点: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展示“亚洲地形图”。

    2、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陆高海深表。

  结合地图判断不同图下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

  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活跃气氛。

    3、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方面考虑,得出亚洲地形特点

    板书: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亚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北纬40度的地形剖面图)

  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河流是构成自热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长河众多,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板书:受地形影响,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北美洲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北美洲地势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东西部地势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发源于两侧高原山地。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

    学生看图回答:说出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认识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

  为什么亚洲气候复杂多样?

    引导学生从位置、范围、地形等方面说明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分析亚洲气候特点的成因,亚洲季风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造成的影响

    成因: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

  夏季风弱,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少,降水就少。

  如果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

  夏季风强,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就多。

  如果过多,就可能形成水灾。

    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3、亚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得出另一特点—大陆性气候分布广(距海洋远,深入大洲大陆内部)

    4、季风气候是亚洲独有的气候类型且分布广,得出亚洲气候的又一特点,季风气候显著,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

    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育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结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北美洲的气候类型图”认识北美洲的气候分布,主要气候类型。与亚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纬度范围稍小些,高山高原贯穿两部,因山地也呈现出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

  课后小结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学习了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了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初中地理课件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下面我就《海陆分布》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作案例来进行分析一下。

  一、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

  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

  ”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

  学生活动

    1、观察地球仪和火箭升空的动画演示,觉得新奇。

  2、学习小组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

    3、由学生讨论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

    评析: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

  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动手观察探究新知,观察思考,深入自学

    1、师: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开展“拥抱地球”活动,观察任何半球是陆地大还是海洋大?最后统计学生的拥抱结果,从而得出结论。(海洋比陆地大)

    2、师:这个结果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认识海陆分布有没有那么容易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几位的探险家和他们为人类认识世界所作的贡献吧。

  3、师: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学生活动

    1、随机的用双手拥抱地球,看看他们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还是陆地。

    2、观看展示。

    3、观察不同的地图进行分析判断。

    4、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师:无论是哪个半球,海洋面积总是比陆地大,接下来请学生在图中找出海洋有几种表示方式?(海、洋、海峡)

    师:看完海洋,我们一起来看我们熟悉的陆地吧。(引导学生区别大陆、半岛、岛屿和大洲)

  学生看图巩固陆地和海洋的各种表现形式,并回答问题

    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

  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

  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

  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

  教师只能让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在使用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

  学生也体会人类的认识世界是需要不断的探究和拼搏的,追求真理是人类的永远的目标。

  三、师生互动突出重点

    1、师:在地球的广大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用六个字含盖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

    4、引导学生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组长和老师求助)

  学生活动:

    1、请一位同学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

    2、让全体同学根据世界地图,说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3、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对位置。

    4、各小组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

    评析: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条件,通过启发、引导、讲解、示范、督促、评价等等手段,使学生知道“应该学”和“怎么学”,使学生从愿意学、喜欢学到离开了教师也能学,这就是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

  教师因势利导,给学生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结构”。

  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相互议论如能和教师释疑和谐运转,学生不仅能学得深刻,而且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主动精神。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