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政治经济学形成性测试1-5答案: 什么是电大政治经济学形成性测试1-5的答案?

作者:熊浩海时间:2023-07-23 12:45:24

导读:" 电大政治经济学形成性测试1-5是指电大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的第一至第五次形成性测试。这些测试旨在考察学生对于政治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进步。以下是对于电大政治经济学形成性测试1-5的答案的解析:。1.第一次形成性测试:考察政治经济学的基本"

  电大政治经济学形成性测试1-5是指电大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的第一至第五次形成性测试。

  这些测试旨在考察学生对于政治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进步。

  以下是对于电大政治经济学形成性测试1-5的答案的解析:。

  1.第一次形成性测试:考察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答案应包括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其研究对象和方法、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渊源等内容。

  2.第二次形成性测试:考察政治经济学的市场经济理论。答案应包括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等内容。

  3.第三次形成性测试:考察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理论。答案应包括不同的经济制度、经济增长的因素和影响因素、经济发展的战略等内容。

  4.第四次形成性测试:考察政治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答案应包括国民经济的总量和分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稳定性、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等内容。

  5.第五次形成性测试:考察政治经济学的国际经济关系理论。答案应包括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国际金融和汇率制度、全球化的影响和挑战等内容。

  以上是对于电大政治经济学形成性测试1-5的答案的简要介绍。对于具体的问题和解答细节,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以便更好地完成形成性测试。

电大政治经济学形成性测试1-5答案

任务1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1.政治经济学是(D)。

A.原初的社会科学

B.政治学与经济学的交叉

C.从政治的角度研究经济学

D.我国理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具有(D)。

A.阶级性

B.科学性

C.实践性

D.以上各项都正确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D)。

A.政治和经济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生产方式

  4.生产关系是指(D)。

A.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B.人与人的自然关系

C.人与自然的关系

D.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5.由抽象到具体是(C)。

A.由理论到实践

B.由一般到特殊

C.由简单范畴到复杂范畴

D.由宏观到微观

  6.矛盾分析是为(C)。

A.调和矛盾

B.揭示矛盾

C.解决矛盾

D.把矛盾双方对立起来

  7.实证分析是为了说明(D)。

A.现实是什么

B.将来是什么

C.过去是什么

D.以上各项都包括

  8.政治经济学是(D)。

A.社会科学的皇后

B.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C.一门社会科学

D.以上各项都包括

  9.经济学家应该(D)。

A.认识世界

B.改造世界

C.既认识又改造世界

D.做你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10.学习政治经济学是为了(A)。

A.多重目的

B.掌握知识

C.获得必修学分

D.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11.商品的二重性是(C)

A.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B.交换价值和价值

C.价值和使用价值

D.费用和效用

  12.商品是(A)。

A.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B.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的物品

C.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D.为他人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13.价值是(C)。

A.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B.交换价值的基础

C.调节价格运动的规律

D.以上各项都正确

  14.劳动二重性是指(D)。

A.死劳动和活劳动

B.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D.以上各项都不正确

  15.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D)。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以上各项都有可能

  16.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是(D)。

A.私有制

B.社会分工

C.分工和交换

D.a和b

  17.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A)。

A.特殊商品

B.一般商品

C.贵金属

D.钞票

  18.货币的职能不包括(B)。

A.价值尺度

B.价值符号

C.交换媒介

D.支付手段

  19.货币流通速度是指(C)。

A.货币从造币局到银行的速度

B.货币回笼速度

C.同一货币用于买卖的次数

D.以上各项都不正确

  20.价值规律的作用是(D)。

A.调节生产

B.调节流通

C.调节分配

D.以上各项都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共5道试题,共20分。)

1.原始积累是指(BC)

A.原始社会埋伍让的积累

B.资本的最初来源

C.前资本主义初始资本的形成

D.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AC)

A.等价交换和价值增殖的矛盾

B.G’>G

C.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领域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D.劳动与资本的橘雀不等价交换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BC)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C.劳动者的教育培训费用

D.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

4.资本主义生产是(ABC)

A.剩余价值的生产

B.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的统一

C.延长了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D.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5.剩余价值来源于(AC)

A.工人的剩余劳动

B.资本的生产力

C.工人的无酬劳动

D.资本家或工人的节俭

  三、判断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1.交换价值是两种商品相交换的比例(弯局B)

A.错误

B.正确

2.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的关系即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关系(A)

A.错误

B.正确

3.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B)

A.错误

B.正确

4.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既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又是商品学研究的对象(A)

A.错误

B.正确

5.金银天然是货币,但货币天然不是金银(A)

A.错误

B.正确

6.价值规律是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规律的特殊形式(B)

A.错误

B.正确

7.只有用于交换的产品才是商品(B)

A.错误

B.正确

8.商品生产者首先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然后再用抽象劳动创造价值(A)

A.错误

B.正确

9.复杂劳动就是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就是体力劳动(A)

A.错误

B.正确

10.交换价值不过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比例(B)

A.错误

B.正确

11.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分是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必要前提(B)

A.错误

B.正确

12.劳动力价值决定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B)

A.错误

B.正确

13.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并非意味着一无所有(B)

A.错误

B.正确

1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A)

A.错误

B.正确

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旧价值转移和新价值创造的统一(A)

A.错误

B.正确

1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B)

A.错误

B.正确

17.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是由马克思首先划分的(B)

A.错误

B.正确

18.绝对剩余价值是由资本家绝对占有的价值(A)

A.错误

B.正确

19.相对剩余价值是单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而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A)

A.错误

B.正确

20.劳动者一无所有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A)

A.错误

B.正确

请求一份政治经济学的形考答案,谢谢

《政府经济学》形考作业1答案参考

  学习完教材第一、第二章之后。

  题目: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考核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考核要求:每一位学员都必须提交讨论提纲,提纲包括以下内容:

  1、联系实际的例子。(30分)

  2、个人的讨论提纲。(30分)

  3、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40分)

  教师根据每一位学员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给每一位学员评分。要求能够全面、准确地指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选择,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证明其观点。

答液唤题题示:

  个人提纲: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简略)

(可以从小组提纲中选出一部分)

  联系实际的例子:找一个案例,并对案例进行点评。

  小组提纲: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详细)

  字数要求在1000字以上。

答案1

个人题纲:(从小组提纲中选出一部分出来)

案例1: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

  (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

  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

  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

  这意味着1987~扮埋橘2000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00万亩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0.8亩计算,那么建设占用耕地导致失地农民有5000万之多。

  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280~300万亩,若按照城效农民人均占耕地0.8亩计算,就意味着每年新增加420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

  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

  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

  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

  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

  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失地农民采取以货币安置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农民处境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他们的长远生计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

  福州市2000年征地安置人员为例,其货币安置比例高达82%。

  浙江省对10个建设用地项目进行抽样调查表明,在安置的3379人中,除172人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外,其余均为货币安置,其比例高达94.1%。

  然而,由于征地制度的缺陷和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导致补偿标准过低,补偿安置费的克扣和分配使用的不合理、安置方式简单和责任不明造成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许多失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状态,有些地方的失地农民已到了面临“无路可走,无地生存”的困境。

二、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分析

  (一)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

  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因而导致那些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或完全流失。

  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财产土地。

  还会失去与土地相关的其他一系列权益。

  土地是农民集体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农民的诸多权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所拥有的土地相关。

  如政府对农民的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会。

  (二厅团)现有政策、法律的缺陷导致了失地农民应得的权益补偿受到侵害。当前,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在实际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农民的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三)法定安置途径的缺陷,导致失地农民失去了再次就业机会。

  (四)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使失地农民丧失了基本的“国民”待遇。

  三、体现政府的效率和公平,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对策建设。

  (一)明确土地是农民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

  (二)合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

  (三)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妥善安排失地农民就业,保证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机制,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

  (五)改革征用土地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征地补偿安金费的监管。

案例2: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化

  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进入分配不公平区间。

  又因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还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加以具体解决。

  现阶段的基础性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社会整体的分配体系构筑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为此就需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和调整现行收入分配政策,将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到社会可容忍的区间。

  各国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根据国际惯例所计算的基尼系数。

  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测算,我国在1978年以前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16,属于绝对公平;20世纪80年代末基尼系数达到0.28;1995年达到0.39;1996年是0.42;1997年是0.43;1998年是0.46。

  自1999年到2000年底,基尼系数平均为0.4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

  2001年至2003年基尼系数稍有回落,到2004年又超过0.4。

  这标志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城乡居民之间的投入就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在增加,但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

  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1981年的2.92扩大到1995年的3.02,目前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例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市居民的40%。

  这种城乡差距大大高于国际标准。

  国际上的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极少超过2。

  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

  可见,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业已出现一定程度的相对贫困现象。

  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很多。

  如前所述,历史上城乡收入的差距就很大。

  近年来还由于以下原因加剧了此情况的发生:。

  1、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刚刚脱困,效益不高,下岗和失业的职工还比较多。

  2、由于市场化发展不平衡,某些行业仍存在垄断强势,因而一些人收入过高。

  3、国家税收杠杆调控不力,对高收入者征收个人调节税力度不够;而国家转移支付能力不足,致使在提高城镇居民住房等各项补贴的同时,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方面出现明显滞后。

  4、行政干预不当使劳动力和资本长期分别扭曲地集中于农村和城市。由于劳动力和资本缺乏统一的市场配置,在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存在的情况下,城乡经济效率差距很大,必然引起收入上的巨大反差。

  在全国年均GDP增长7.2%以上的同时,还应看到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增长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效率不高,职工收入增速减缓,又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使近年来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到底应该是效率优先呢,还是应该首先考虑公平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

  公平的概念侧重于社会人文价值判断,而效率的概念则更为强调物质成果的有效获得。

  追求效率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效率只能产生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式的公平。

  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形成合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则、制度和实现机制。

  社会主义社会整体分配体系构筑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体现以下几点:

  1、以生产力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必须要求效率优先。

  因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加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

  把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就是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

  这样才能为有效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的收入水平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2、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需要有多层次的社会过程,要将其放在相应的领域中作为侧重点分别加以解决。

  例如,在生产领域,因为它与生产力发展直接相关,就需要侧重效率优先。

  而在国民收入和再分配领域,则要侧重考虑解决兼顾公平的问题。

  还应看到,从普遍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不能超越必要的历史阶段。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体现了构筑社会整体分配体系,全面合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大思路。

  为了有效地促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实现,还需要建立四个层次的收入分配机制:其一,在企业层次上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积极推进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确立以资产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分配制度,并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其二,在市场层次上培育收入分配机制,关键是开放生产要素市场,为要素的流动、重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必要的体制保证。

  其三,在政府层次上建立和完善国民收入再调节体系。

  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出发,维护社会必要的公平。

  最主要的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同时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其四,在社会层次上建设社会支持和社会救助体系。

  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扬扶危济困、敬老爱幼的民族优良传统。

  发展社会支持、社会救助的中介服务组织和机构,使之在解决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案例3: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税收理念的转变及政策的调整

  我国当前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到底如何呢?第一,我国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有关个人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有基尼系数、(注:基尼系数是国际经济学界所采用的流行指标,取值在0~1之间。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在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0.4之间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差距悬殊。

  )收入不良指数、(注:收入不良指数是将所有人口按收入高低分成5等份,以最富有的20%人口所占的收入份额除以最低收入的20%人口所占的收入份额即可得出,主要反映贫富差距的程度。

  )泰尔指数和阿特金森指数等,用得较多的是基尼系数和收入不良指数。

  据国家统计局和人民网提供的数据,2000~2003年,我国居民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17、0.458、0.454和0.460,已经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表示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已经很大了。

  另外,从基尼系数和收入不良指数的国际比较来看(世界银行编写组,2001),我国个人的收入分配差距状况,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水平,也比一些发展中国家要高。

  第二,我国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水平相差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为5870元,最低的西藏为1404元,相差4466元,前者是后者的4.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也是上海,为12833元,最低的是山西,为5391元,相差7442元,前者是后者的2.4倍;各地区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还是上海,为21781元,最低的安徽为7908元,相差13873元,前者是后者的2.8倍。

  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2001年中国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9倍。

  还有人认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大高于账面上的3:1左右,如果考虑到实际购买力和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同,应该是5:1,甚至是6:1(邱晓华,2002)。

  即使是2.9:1,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是世界上最大的。

  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1,只有3个国家超过了2:1,中国便是其中之一(李本贵,2004)。

  第四,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据马晓河(2003)对城镇居民1990年以来不同收入阶层之间收入分配情况的研究,1990年城镇最低收入户居民与最高收入户居民收入之比为1:3.22,而到2001年两个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到了1:5.39,11年间最低收入户居民与最高收入户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了将近两倍。

  第五,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这一判断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基本认同(李实、赵人伟,1999)。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基本上是持续上升的,这一判断也得到了不少经验研究结果的支持。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当前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并呈扩大之势。

  税收作为政府参与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本身也存在公平与效率的抉择问题。

  就税制建设本身来讲,兼顾了公平与效率的税制才是最好的。

  一般而言,效率型税收政策更能促进经济增长,而公平型税收政策则更有益于社会稳定。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收政策取向与我国整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基本一致的,但“兼顾”的结果却是“顾不到”,使我国税收政策的公平性大打折扣。

  改革开放走到今天,我们已开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和谐社会,强调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相应的,治税理念也要及时转变。

  在“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治税理念下。

  税收作为国家参与再分配的有效手段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理应在公平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税收政策和制度的调整:

《政府经济学》形考作业4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

  2、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二、单向选择

  1、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下产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与最优供给条件下的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是(C)。

A、供给量偏高,价格偏高B、供给量偏高,价格偏低C、供给量偏低,价格偏高D、供给量偏低,价格偏低网

  2、下列属于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办法的是(C)。

A、征税B、财政补贴C、排污权交易D、排污收费

  3、政府的公共事业支出与公共投资支出相同点在于(D)。

A、都属于转移性支出B、都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

C、都属于社会生产性支出D、都属于购买性支出

  4、下列部门中属于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是(B)。

A、农业B、工业C、商业D、服务业

5、在公共物品提供的过程中会出现(A)

A、免费搭车的问题B、逆向选择问题

C、委托代理问题D、劣币驱逐良币问题

  6、政府债务收入是政府及政府所属机构以(B)的身份取得的收入。

A、债权人B、债务人C、所有者D、统治者

  7、现代政府预算最早产生于(A)。

A、英国B、美国C、瑞典D、德国

  8、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D)。

A、产出增加,利率上升B、产出减少,利率下降C、产出增加,利率下降D、产出增加,利率变化方向不确定

  9、国际税收的本质是(B)。

A、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B、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C、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D、国家与集体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10、我国于(B)年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

A、1996B、1996C、1997D、1998

三、多项选择

1、组织政府收入的原则主要包括(ABCD)

A、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政府收入的原则B、利益兼顾的原则

C、合理负担的原则D、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2、公债偿还的方法有(ABCD)

A、买进偿还法B、直接偿还法C、一次偿还法D、抽签偿还法

  3、政府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有必要进行全面调整的情况有(CD)。

A、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预算支出科目之间,往往发生有的资金多余,有的资金不足

B、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实行重大经济变革时

C、遇特大自然灾害、战争等特殊情况

D、遇国民经济发展过分高涨或过分低落

  4、衡量产业间资源配置状况,一般用(AC)指标。

A、劳动力在各产业的比重B、资本在各产业的比重

C、产值在各产业的比重D、自然资源在各产业使用的比重

  5、不会产生重复课税的条件是(AC)。

A、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采用不同的税收管辖权

B、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采用相同的税收管辖权

C、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税收管辖权做出不同解释

D、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税收管辖权做出相同解释

四、简述题

1、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什么?

答:要点提示P177

  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制度作用于社会各个方面所体现出的内在效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l)保证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功能;(2)风险分担功能;(3)收入再分配功能;(4)维护社会稳定功能;(5)调节宏观经济平衡的功能。

2、税负转嫁的条件有哪些?

答:要点提示P241

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税负转嫁的程度,还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1)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对税负转嫁的影响。

  一般来说,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而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不易转嫁。

  (2)税种差别对税负转嫁的影响。

  一般而言,对商品的课税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对所得的课税一般不能实现税负转嫁。

  (3)课税范围宽窄对税负转嫁的影响。

  课税范围宽的商品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课税范围窄的商品则难以实现税负转嫁。

  (4)企业谋求的利润目标对税负转嫁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要谋求利润的最大化,税负转嫁虽然也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两者之间也会发生矛盾。

3、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难点是什么?

答:要点提示:P29

  (1)政企分开,各行其道。

  政企分开,各行其道,要求政府明确划分政府资源配置与非政府资源配置的界限,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2)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在市场经济体条件下,政府财政以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即公共财政。

  而我国现行事业单位制度、社会团体管理制度及其资金供给,与公共财政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政事不分、政社不分,使政府职能存在明显“越位”现象;(3)国有产权管理职能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分开。

  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中,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如何处理国有产权管理职能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关系,是一个较为独特的问题;(4)政府职责分工的规范化、法制化。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不仅要划分政府整体资源配置界限,解决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问题,还需要解决政府内部职责分工、走规范化、法制化道路;(5)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与有效运行。

求2013年电大政治经济学作业答案

  《政治经济学》作业(1)一、填空题1.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是(1),(2)。

  3.对生产力有巨大影响的是。

  4.人类社会并孝迄今为止存在的两种类型的经济形式是和。

  5.商品具有双重属性,一是,二是。

  6.商品生产产生的条件:一是,二是。

  7.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绝铅稿是。

  8.商品的价值是由决定的。

  9.价值的实体是,价值所体现的关系是。

  10.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是。

  11.生产的社会化包括的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是(1),(2),(激橘3)。

  12.生产社会化的发展阶段有(1),(2),(3)。

  二、名词解释1.生产力2.生产方式3.商品经济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5.劳动生产率。

...高分悬赏 求几个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考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3.生产方式: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社会生活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4.经济规律:是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商品: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6.价值:是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确良内在的、特有的、本质的、社会属性。

  它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8.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效率。它通常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

    9.货币:是指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0.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11.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三、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B )

  A.物质资料生产

  B.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C.生产资料

  D.生产力

  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D)

  A.生产力  

  B.生产力和生产帆芦正关系的矛盾运动

  C.生产关系

  D.物质资料生产

  3.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4.生产关系的基础是(D)

  A.产品归谁所有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C.生产力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D)

  A.人们不能认识它

  B.人们不能利用它

  C.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6.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D)

  A.社会运动的规律

  B.生产力运动的规律

  C.自然规律

  D.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

  7.商品是(A)

  A.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B.直接满足生产者需要的劳动产品

  C.不进入商品流通而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D.直接以税收形式上缴的劳动产品

  8.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基本条件是(B)

  A.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B.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及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C.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态悔义公有制

  D.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9.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B)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D.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10.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B )

  A.生产同一商品时的两次劳动

  B.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C.生产商品的两种劳动

  D.生产两种商品的劳动

  1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B)

  A.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剩余劳动时间决定的

  1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B )

  A.成哗中正比

  B.成反比

  B.没有关系

  C.在一定条件下按相同方向变化

  13.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A  )

  A.使用价值量越多

  B.商品价值总量越小

  C.商品价值总量越大

  D.使用价值量越少

  14.货币的本质是( D)

  A.纸币

  B.铸币

  C.特殊商品

  D.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5.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B )

  A.价格等于价值

  B.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C.价格高于价值

  D.价格低于价值

  16.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于各部门,是依靠(C )

  A.人们的自觉调节来实现的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的调节来实现的

  C.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来实现的

  D.剩余价值规律的调节来实现的

  17.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 B)

  A.商品按价值量进行交换

  B.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

  C.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18.社会分工是指(A )

  A.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B.同一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C.按性别和年龄自然形成的分工

  D.企业内部的分工

四、多项选择题(从下列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

  1.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BC)

  A.分配决定生产、消费、交换

  B.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

  C.分配、交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D.生产对分配、消费、交换具有反作用

  E.四个环节互起决定作用

  2.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D)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E.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决定

  3.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AB)

  A.生产资料  

  B.劳动力

  C.经济基础

  D.生产关系

  E.生产方式

  4.商品的二因素是指(AC)

  A.使用价值

  B.生产价格

  C.价值

  D.交换价值

  E.价格

  5.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是(AC)

  A.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

  B.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内容和基础

  C.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D.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E.价值与交换价值互为内容和形式

  6.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BD)

  A.个别劳动

  B.具体劳动

  C.复杂劳动

  D.抽象劳动

  E.社会劳动

  7.商品的价值量与(BC)

  A.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反比

  B.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

  C.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E.劳动生产率无关

  8.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BC)

  A.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B.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C.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

  D.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反比

  E.商品价格始终成反比

  9.价值形式的发展阶段有(ABDE)

  A.简单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等价形式   

  D.一般价值形式

  E.货币形式

  10.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ADE)

  A.待售商品总量成正比

  B.商品的价格水平成反比

  C.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D.商品的价格水平成正比

  E.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11.货币的职能有(ABCDE)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12.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两个主要因素是(AD)

  A.社会的需求结构

  B.社会的产业结构

  C.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D.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E.物质财富的分配方式

  13.生产的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ABC)

  A.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B.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

  C.产品的社会化

  D.生产资料占用的社会化

  E.消费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14.从历史上看,分工有三种,即(ABC)

  A.自然分工

  B.社会分工

  C.个别分工 

  D.家庭分工

  E.集体分工

  六、简答题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如何?

    答:(1)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如何认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经济规律有何特点?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3)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

  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

    (4)经济规律的特点:第一,经济规律是随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

  4.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有哪些?

    答:(1)货币流通规律,是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售商品的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

  待售商品总量和商品的价格水平和乘积等于商品的价格总额,所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也可以说是由商品的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两因素决定的。

  用公式表示为:。

  待售的商品价格水平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一货币单位流通的平均速度

    这一公式表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5.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

    答:(1)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2)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商品的价格水平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成正比。

  因此,通货膨胀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通货膨胀发生的深刻原因,是出现了使政府有意或被迫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因素。

  6.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答:(1)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2)影响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有:竞争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

  而支配这些规律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全过程的是价值规律。

  只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和起作用。

  因此说,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3)价值规律的作用有:第一,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展开激烈的竞争,促使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

  第三,价值规律作用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七、论述题

  1.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那么,单个企业为什么还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呢?

    答:(1)商品的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当劳动生产率高时,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会增多,由于总价值量不变,从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商品的价值量就会变小。

  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面反比,是就整个行业来说的。

    (3)个别企业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在于,在同一个行业内,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使他生产单个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他在出售商品时,仍然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去出售,从而使他可以获得一个额外的收入。

    (4)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得额外收入,是一切商品生产者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动力。

  2.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商品生产者有何影响?

    3.运用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原理,说明如何防止通货膨胀。

  4.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和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实现形式

2009年04月全国自考《政治经济学》试题和答案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政治经济学(财)试题

课程代码:000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 C  )

A.奴隶社会经济B.封建社会经济

C.资本主义社会经济D.社会主义社会经济

2.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是( B  )

A.劳动技术B.生产工具

C.容器D.生产场所

3.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就能够执行( A  )

A.价值尺度的职能B.流通手段的职能

C.支付手段的职能D.贮藏手段的职能

4.根据我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二产业是( C  )

A.农业和工业B.轻工业和重工业

C.工业和建筑业D.工业和服务业

[color=Red]说明: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color]

[color=Red]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color]

  [color=Red]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color]。

5.商品的二因素是( B  )

A.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B.使用价值和价值

C.交换价值和价值D.价值和剩余价值

6.商品价值的实体是( B  )

A.私人劳动B.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

7.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市场秩序是( B  )

A.供求均衡B.公平竞争

C.价格稳定D.自由买卖

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  )

A.生产资料成为商品B.消费资料成为商品

C.劳动力成为商品D.全部物质资料成为商品

  9.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是指(  B )

A.工人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B.工人创造新价值的时间

C.工人转移旧价值的时间D.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10.资本家在不延长工作日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是( D  )

A.绝对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

C.垄断利润D.平均利润

11.在销售阶段,资本形态的转化是( C  )

A.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B.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

C.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D.商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12.年剩余价值率表示( C  )

A.预付固定资本的增殖程度B.预付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C.预付流动资本的增殖程度D.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13.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 A  )

A.社会总产品B.社会货币资本总量

C.全部消费资料之和D.全部生产资料之和

14.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量的关系表现在( B  )

A.二者相等B.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

C.利润率大于剩余价值率D.二者没有关系

15.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 C  )

A.流通领域中商品买卖的差额B.流通中创造的价值

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共同创造的价值D.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16.利息率的变动区间是( A  )

A.利润率和零之间B.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

C.剩余价值率和零之间D.年剩余价值率和零之间

17.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D  )

A.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B.农业工人提供了剩余劳动

C.农业工人工资低于其他部门D.土地的资本主义垄断经营

18.垄断竞争与自由竞争相比( A  )

A.竞争目的相同B.竞争激烈程度和后果相差不大

C.竞争范围扩展D.竞争手段没有变化

19.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被称为“万能的垄断者”的机构是( B  )

A.工业企业B.银行

C.商业企业D.政府部门

2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是(  A )

A.国有企业垄断资本B.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

C.半国有企业垄断资本D.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21.二次大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D  )

A.国际卡特尔B.国际辛迪加

C.国际托拉斯D.跨国公司

2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 D  )

A.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B.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C.有着贸易政策的多边协定D.各国在商品流通领域的经济联合

23.被称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黄金时代”的时期是(   )

A.19世纪末20世纪初B.一战、二战期间

C.20世纪50—60年代D.20世纪70年代以来

24.股份公司的出现是(   )

A.对资本主义私人财产的否定B.直接触动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D.根本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5.劳动收入包括( C  )

A.公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分配收入

B.私营经济中雇佣劳动者的收入和管理劳动收入

C.个体经济中的个体劳动收入及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的工薪收入

D.以上三个方面

2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按劳分配(  D )

A.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的B.是以企业为单位的

C.只限于购买个人消费品D.不受市场机制的制约

27.宏观调控的经济总量平衡是指( B  )

A.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的平衡B.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C.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平衡D.三大产业之间的平衡

28.我国财政政策体系的主要构成内容是( A  )

A.财政收支、预算平衡、借贷、国家债务

B.财政收支、预算平衡、利率、国家债务

C.财政收支、预算平衡、投资、国家债务

D.财政收支、预算平衡、国家债务

29.我国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 D  )

A.人均GDP达到相当高程度

B.劳动生产率达到相当高程度

C.城市化率达到相当高程度

D.人均GDP、劳动生产率、城市化率、科技教育水平都达到相当高程度

30.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有( D  )

A.财政信贷、商业信贷B.财政信贷、直接投资

C.商业信贷、直接投资D.财政信贷、商品信贷、直接投资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在经济学说史上出现过的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     )

A.西斯蒙第B.普鲁东

C.马尔萨斯D.萨伊

E.巴师夏

32.任何社会再生产所包含的两方面内容是(     )

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

C.物质资料再生产D.价值再生产

E.生产关系再生产

33.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及其特点是(     )

A.雇佣工人的劳动与生产资料的结合过程B.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

C.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D.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E.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34.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属于(     )

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

C.流动资本D.固定资本

E.生产资本

35.职能资本包括(     )

A.产业资本B.商业资本

C.借贷资本D.银行资本

E.虚拟资本

36.国家直接投资兴建的国有企业所具有的特征是(     )

A.投资额巨大B.资本投入周期短

C.风险大D.风险小

E.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十分必要

37.战后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包括(     )

A.各种国际经济组织B.国际经济协议

C.地区性经济集团D.八国首脑会议

E.经济政治联合体

38.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主要有(     )

A.财政政策B.货币政策

C.对外经济政策D.收入政策

E.产业政策

39.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

A.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B.有利于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C.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D.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

E.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

40.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是(     )

A.为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生活资料

B.为工业发展提供大量丰富的原料

C.为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

D.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而可靠的市场

E.为对外贸易提供大量出口商品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答案:(1)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3)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各种表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市场经济所固有的,是各种社会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共性。

  (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及其内在联系表明,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可以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

  所以,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42.简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答案:(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3)二者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43.简述生产成本对资本家现实经济活动的影响。

  答案:(1)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

    (2)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经营企业赢利或亏本的标志。

    (3)生产成本的高低,也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44.简述资本全球化的根源。

  答案:其一,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其二,战后国际经济的变化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条件。

  45.简述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之间的关系。

  答案: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处理好[b]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b]的关系。

  两者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又有利于增强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的能力。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独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所必需的。

  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充分利用本国资源、挖掘本国的一切潜力;离开本国人民的努力,一味依赖外国,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大国,更有必要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经济。

  这样可以激发全国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同心协力地进行现代化建设。

  但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决不是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关起门来搞建设,盲目地排斥同外国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

  恰恰相反,只有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冲锋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才能有效地促进本国经济关系的发展,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当然如果片面地夸大对外经济的作用,不把立足点放在依靠本国力量的基础上,单纯以来外力,迷信外国,是十分有害的。

  只有从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以本国的法律和政策为依据,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对外开放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总体小康的特征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答案: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

  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

  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

  单就消费而言,人们可以衣食无忧,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到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上来。

  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

...这些特点有何意义?? 电大政治经济学课后题。。。求答案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体制,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既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又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

  表现在:一是经济活动市场化,二是企业经营自主化,三是正掘启政府调散型节间接化,四是经济运行法制化。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

  是指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举如,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第二,

  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第三,在宏观调控上,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经济学百年2023章节测试答案

  经济学百年2023章节测试答案_经济学百年超星尔雅答案不知如何解决,为此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经济学百年2023章节测试答案_经济学百年超星尔雅答案解决办法,感兴趣的快来看看吧。

经济学百年2023章节测试答案_经济学百年超星尔雅答案

1.1课程背景

  1、【单选题】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一人是()。

A、费尔巴哈

B、黑格尔

C、哈耶克

D、萨缪尔森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大约在(),西方经济学形成于工业革命的后期。

A、十八世纪末

B、十八世纪初

C、十九世纪末

D、十九世纪初

我的答案:D

  3、【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西方经济学发生条件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

B、工业革命

C、文艺复习

D、土地革命

我的答案:ABC

  4、【判断题】现代经济学本身是研究市场经济发展和运行的,因此发生在西方。()

我的答案:

1.2开课原因

  1、【单选题】边际效应学派的主要代表是()。

A、熊彼特

B、哈耶克

C、路德维希冯密塞斯

D、庞巴维克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通向奴役之路》是()的代表作。

A、萨缪尔森

B、哈耶克

C、冯密塞斯

D、熊彼特

我的答案:B

  3、【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于()。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空想社会主义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4、【判断题】奥地利经济学家有哈耶克、熊彼特、庞巴维克。()

我的答案:

1.3重商主义

  1、【单选题】道格拉斯诺斯认为,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是制度变革,其关键在于()。

A、产权

B、工业革命

C、教育

D、市场经济

我的答案:A

  2、【单选题】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罗纳德哈里科斯教授创立的学科是()。

A、市场经济学

B、国际经济学

C、社会经济学

D、法律经济学

我的答案:D

  3、【单选题】十六世纪末的重商主义认为,财富来源于()。

A、土地

B、产权

C、农业

D、流通余绝改

我的答案:D

  4、【单选题】()是中国经济体制的现状。

A、政府投资

B、支持垄断

C、低层次的重复建设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5、竖判【判断题】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重商主义国家。()

我的答案:

1.4几大理论

  1、【单选题】()最典型的代表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A、政治经济学

B、古典经济学

C、社会经济学

D、国家经济学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认为市场经济能够促进财富的极大增长的人是()。

A、宏缓刘易斯

B、恩格斯

C、马克思

D、亚当斯密

我的答案:D

  3、【单选题】如下关于德国经济学家里斯特的说法正确的是选项()。

A、他主张保护贸易

B、他主张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重要

C、他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4、【判断题】被誉为经济学界的哥白尼的人是亚当斯密。()

我的答案:X

  5、【判断题】最早研究企业问题的是美国凡勃伦的企业理论。()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