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形考答案:何时获得?如何获取?哪里可以获得?

作者:吴运达时间:2023-07-23 12:45:25

导读:" 政治经济学形考答案:何时获得?如何获取?哪里可以获得?1.何时获得政治经济学形考答案?-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政治经济学形考答案通常在考试结束后的一周内发布。-学校和教育机构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提前或者延后发布答案。2.如何获取政治经济学形考答案?-学生可以通过以"

政治经济学形考答案:何时获得?如何获取?哪里可以获得?

1.何时获得政治经济学形考答案?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政治经济学形考答案通常在考试结束后的一周内发布。

  -学校和教育机构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提前或者延后发布答案。

2.如何获取政治经济学形考答案?

-学生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取政治经济学形考答案:

  -在考试结束后,向教师或考试主管部门咨询是否提供答案。

  -关注学校或教育机构的官方网站、教务系统或教育平台,查找答案公布通知。

  -参与学校或教育机构组织的答案解析讲座或讨论会,获取答案和解题思路。

3.哪里可以获得政治经济学形考答案?

  -学校或教育机构官方渠道:学生可以登录学校官方网站、教务系统或教育平台,在相关通知板块或下载中心找到答案公布信息。

  -教师或考试主管部门:学生可以直接向教师或考试主管部门咨询答案发布的具体时间和途径。

  -答案解析讲座或讨论会:学校或教育机构有时会组织答案解析讲座或讨论会,学生可以参加并获得答案和解题思路。

4.观点分析与建议:

  -学生应该在合法渠道获取政治经济学形考答案,不应使用非法途径获取或传播答案。

  -政治经济学形考答案的获取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原则,不应偏袒特定个体或群体。

  -学生在获取答案后,应仔细研究解析思路和方法,总结经验,提高解题能力。

  -学校和教育机构应及时、准确地发布政治经济学形考答案,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

  总之,政治经济学形考答案通常在考试结束后的一周内发布。

  学生可以通过学校或教育机构官方渠道,以及向教师或考试主管部门咨询获取答案的具体时间和途径。

  在获取答案后,学生应该合法使用,并结合答案解析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学校和教育机构应当及时、准确地发布答案,帮助学生进行复习和巩固知识。

请求一份政治经济学的形考答案,谢谢

《政府经济学》形考作业1答案参考

  学习完教材第一、第二章之后。

  题目: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考核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考核要求:每一位学员都必须提交讨论提纲,提纲包括以下内容:

  1、联系实际的例子。(30分)

  2、个人的讨论提纲。(30分)

  3、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40分)

  教师根据每一位学员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给每一位学员评分。要求能够全面、准确地指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选择,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证明其观点。

答液唤题题示:

  个人提纲: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简略)

(可以从小组提纲中选出一部分)

  联系实际的例子:找一个案例,并对案例进行点评。

  小组提纲: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详细)

  字数要求在1000字以上。

答案1

个人题纲:(从小组提纲中选出一部分出来)

案例1: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

  (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

  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

  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

  这意味着1987~扮埋橘2000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00万亩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0.8亩计算,那么建设占用耕地导致失地农民有5000万之多。

  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280~300万亩,若按照城效农民人均占耕地0.8亩计算,就意味着每年新增加420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

  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

  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

  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

  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

  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失地农民采取以货币安置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农民处境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他们的长远生计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

  福州市2000年征地安置人员为例,其货币安置比例高达82%。

  浙江省对10个建设用地项目进行抽样调查表明,在安置的3379人中,除172人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外,其余均为货币安置,其比例高达94.1%。

  然而,由于征地制度的缺陷和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导致补偿标准过低,补偿安置费的克扣和分配使用的不合理、安置方式简单和责任不明造成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许多失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状态,有些地方的失地农民已到了面临“无路可走,无地生存”的困境。

二、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分析

  (一)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

  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因而导致那些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或完全流失。

  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财产土地。

  还会失去与土地相关的其他一系列权益。

  土地是农民集体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农民的诸多权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所拥有的土地相关。

  如政府对农民的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会。

  (二厅团)现有政策、法律的缺陷导致了失地农民应得的权益补偿受到侵害。当前,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在实际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农民的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三)法定安置途径的缺陷,导致失地农民失去了再次就业机会。

  (四)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使失地农民丧失了基本的“国民”待遇。

  三、体现政府的效率和公平,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对策建设。

  (一)明确土地是农民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

  (二)合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

  (三)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妥善安排失地农民就业,保证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机制,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

  (五)改革征用土地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征地补偿安金费的监管。

案例2: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化

  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进入分配不公平区间。

  又因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还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加以具体解决。

  现阶段的基础性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社会整体的分配体系构筑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为此就需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和调整现行收入分配政策,将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到社会可容忍的区间。

  各国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根据国际惯例所计算的基尼系数。

  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测算,我国在1978年以前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16,属于绝对公平;20世纪80年代末基尼系数达到0.28;1995年达到0.39;1996年是0.42;1997年是0.43;1998年是0.46。

  自1999年到2000年底,基尼系数平均为0.4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

  2001年至2003年基尼系数稍有回落,到2004年又超过0.4。

  这标志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城乡居民之间的投入就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在增加,但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

  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1981年的2.92扩大到1995年的3.02,目前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例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市居民的40%。

  这种城乡差距大大高于国际标准。

  国际上的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极少超过2。

  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

  可见,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业已出现一定程度的相对贫困现象。

  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很多。

  如前所述,历史上城乡收入的差距就很大。

  近年来还由于以下原因加剧了此情况的发生:。

  1、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刚刚脱困,效益不高,下岗和失业的职工还比较多。

  2、由于市场化发展不平衡,某些行业仍存在垄断强势,因而一些人收入过高。

  3、国家税收杠杆调控不力,对高收入者征收个人调节税力度不够;而国家转移支付能力不足,致使在提高城镇居民住房等各项补贴的同时,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方面出现明显滞后。

  4、行政干预不当使劳动力和资本长期分别扭曲地集中于农村和城市。由于劳动力和资本缺乏统一的市场配置,在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存在的情况下,城乡经济效率差距很大,必然引起收入上的巨大反差。

  在全国年均GDP增长7.2%以上的同时,还应看到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增长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效率不高,职工收入增速减缓,又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使近年来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到底应该是效率优先呢,还是应该首先考虑公平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

  公平的概念侧重于社会人文价值判断,而效率的概念则更为强调物质成果的有效获得。

  追求效率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效率只能产生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式的公平。

  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形成合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则、制度和实现机制。

  社会主义社会整体分配体系构筑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体现以下几点:

  1、以生产力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必须要求效率优先。

  因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加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

  把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就是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

  这样才能为有效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的收入水平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2、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需要有多层次的社会过程,要将其放在相应的领域中作为侧重点分别加以解决。

  例如,在生产领域,因为它与生产力发展直接相关,就需要侧重效率优先。

  而在国民收入和再分配领域,则要侧重考虑解决兼顾公平的问题。

  还应看到,从普遍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不能超越必要的历史阶段。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体现了构筑社会整体分配体系,全面合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大思路。

  为了有效地促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实现,还需要建立四个层次的收入分配机制:其一,在企业层次上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积极推进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确立以资产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分配制度,并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其二,在市场层次上培育收入分配机制,关键是开放生产要素市场,为要素的流动、重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必要的体制保证。

  其三,在政府层次上建立和完善国民收入再调节体系。

  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出发,维护社会必要的公平。

  最主要的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同时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其四,在社会层次上建设社会支持和社会救助体系。

  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扬扶危济困、敬老爱幼的民族优良传统。

  发展社会支持、社会救助的中介服务组织和机构,使之在解决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案例3: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税收理念的转变及政策的调整

  我国当前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到底如何呢?第一,我国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有关个人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有基尼系数、(注:基尼系数是国际经济学界所采用的流行指标,取值在0~1之间。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在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0.4之间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差距悬殊。

  )收入不良指数、(注:收入不良指数是将所有人口按收入高低分成5等份,以最富有的20%人口所占的收入份额除以最低收入的20%人口所占的收入份额即可得出,主要反映贫富差距的程度。

  )泰尔指数和阿特金森指数等,用得较多的是基尼系数和收入不良指数。

  据国家统计局和人民网提供的数据,2000~2003年,我国居民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17、0.458、0.454和0.460,已经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表示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已经很大了。

  另外,从基尼系数和收入不良指数的国际比较来看(世界银行编写组,2001),我国个人的收入分配差距状况,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水平,也比一些发展中国家要高。

  第二,我国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水平相差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为5870元,最低的西藏为1404元,相差4466元,前者是后者的4.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也是上海,为12833元,最低的是山西,为5391元,相差7442元,前者是后者的2.4倍;各地区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还是上海,为21781元,最低的安徽为7908元,相差13873元,前者是后者的2.8倍。

  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2001年中国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9倍。

  还有人认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大高于账面上的3:1左右,如果考虑到实际购买力和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同,应该是5:1,甚至是6:1(邱晓华,2002)。

  即使是2.9:1,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是世界上最大的。

  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1,只有3个国家超过了2:1,中国便是其中之一(李本贵,2004)。

  第四,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据马晓河(2003)对城镇居民1990年以来不同收入阶层之间收入分配情况的研究,1990年城镇最低收入户居民与最高收入户居民收入之比为1:3.22,而到2001年两个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到了1:5.39,11年间最低收入户居民与最高收入户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了将近两倍。

  第五,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这一判断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基本认同(李实、赵人伟,1999)。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基本上是持续上升的,这一判断也得到了不少经验研究结果的支持。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当前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并呈扩大之势。

  税收作为政府参与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本身也存在公平与效率的抉择问题。

  就税制建设本身来讲,兼顾了公平与效率的税制才是最好的。

  一般而言,效率型税收政策更能促进经济增长,而公平型税收政策则更有益于社会稳定。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收政策取向与我国整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基本一致的,但“兼顾”的结果却是“顾不到”,使我国税收政策的公平性大打折扣。

  改革开放走到今天,我们已开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和谐社会,强调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相应的,治税理念也要及时转变。

  在“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治税理念下。

  税收作为国家参与再分配的有效手段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理应在公平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税收政策和制度的调整:

《政府经济学》形考作业4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

  2、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二、单向选择

  1、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下产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与最优供给条件下的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是(C)。

A、供给量偏高,价格偏高B、供给量偏高,价格偏低C、供给量偏低,价格偏高D、供给量偏低,价格偏低网

  2、下列属于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办法的是(C)。

A、征税B、财政补贴C、排污权交易D、排污收费

  3、政府的公共事业支出与公共投资支出相同点在于(D)。

A、都属于转移性支出B、都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

C、都属于社会生产性支出D、都属于购买性支出

  4、下列部门中属于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是(B)。

A、农业B、工业C、商业D、服务业

5、在公共物品提供的过程中会出现(A)

A、免费搭车的问题B、逆向选择问题

C、委托代理问题D、劣币驱逐良币问题

  6、政府债务收入是政府及政府所属机构以(B)的身份取得的收入。

A、债权人B、债务人C、所有者D、统治者

  7、现代政府预算最早产生于(A)。

A、英国B、美国C、瑞典D、德国

  8、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D)。

A、产出增加,利率上升B、产出减少,利率下降C、产出增加,利率下降D、产出增加,利率变化方向不确定

  9、国际税收的本质是(B)。

A、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B、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C、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D、国家与集体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10、我国于(B)年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

A、1996B、1996C、1997D、1998

三、多项选择

1、组织政府收入的原则主要包括(ABCD)

A、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政府收入的原则B、利益兼顾的原则

C、合理负担的原则D、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2、公债偿还的方法有(ABCD)

A、买进偿还法B、直接偿还法C、一次偿还法D、抽签偿还法

  3、政府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有必要进行全面调整的情况有(CD)。

A、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预算支出科目之间,往往发生有的资金多余,有的资金不足

B、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实行重大经济变革时

C、遇特大自然灾害、战争等特殊情况

D、遇国民经济发展过分高涨或过分低落

  4、衡量产业间资源配置状况,一般用(AC)指标。

A、劳动力在各产业的比重B、资本在各产业的比重

C、产值在各产业的比重D、自然资源在各产业使用的比重

  5、不会产生重复课税的条件是(AC)。

A、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采用不同的税收管辖权

B、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采用相同的税收管辖权

C、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税收管辖权做出不同解释

D、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税收管辖权做出相同解释

四、简述题

1、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什么?

答:要点提示P177

  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制度作用于社会各个方面所体现出的内在效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l)保证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功能;(2)风险分担功能;(3)收入再分配功能;(4)维护社会稳定功能;(5)调节宏观经济平衡的功能。

2、税负转嫁的条件有哪些?

答:要点提示P241

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税负转嫁的程度,还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1)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对税负转嫁的影响。

  一般来说,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而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不易转嫁。

  (2)税种差别对税负转嫁的影响。

  一般而言,对商品的课税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对所得的课税一般不能实现税负转嫁。

  (3)课税范围宽窄对税负转嫁的影响。

  课税范围宽的商品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课税范围窄的商品则难以实现税负转嫁。

  (4)企业谋求的利润目标对税负转嫁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要谋求利润的最大化,税负转嫁虽然也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两者之间也会发生矛盾。

3、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难点是什么?

答:要点提示:P29

  (1)政企分开,各行其道。

  政企分开,各行其道,要求政府明确划分政府资源配置与非政府资源配置的界限,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2)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在市场经济体条件下,政府财政以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即公共财政。

  而我国现行事业单位制度、社会团体管理制度及其资金供给,与公共财政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政事不分、政社不分,使政府职能存在明显“越位”现象;(3)国有产权管理职能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分开。

  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中,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如何处理国有产权管理职能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关系,是一个较为独特的问题;(4)政府职责分工的规范化、法制化。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不仅要划分政府整体资源配置界限,解决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问题,还需要解决政府内部职责分工、走规范化、法制化道路;(5)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与有效运行。

电大政治经济学形成性测试1-5答案

任务1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1.政治经济学是(D)。

A.原初的社会科学

B.政治学与经济学的交叉

C.从政治的角度研究经济学

D.我国理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具有(D)。

A.阶级性

B.科学性

C.实践性

D.以上各项都正确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D)。

A.政治和经济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生产方式

  4.生产关系是指(D)。

A.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B.人与人的自然关系

C.人与自然的关系

D.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5.由抽象到具体是(C)。

A.由理论到实践

B.由一般到特殊

C.由简单范畴到复杂范畴

D.由宏观到微观

  6.矛盾分析是为(C)。

A.调和矛盾

B.揭示矛盾

C.解决矛盾

D.把矛盾双方对立起来

  7.实证分析是为了说明(D)。

A.现实是什么

B.将来是什么

C.过去是什么

D.以上各项都包括

  8.政治经济学是(D)。

A.社会科学的皇后

B.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C.一门社会科学

D.以上各项都包括

  9.经济学家应该(D)。

A.认识世界

B.改造世界

C.既认识又改造世界

D.做你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10.学习政治经济学是为了(A)。

A.多重目的

B.掌握知识

C.获得必修学分

D.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11.商品的二重性是(C)

A.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B.交换价值和价值

C.价值和使用价值

D.费用和效用

  12.商品是(A)。

A.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B.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的物品

C.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D.为他人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13.价值是(C)。

A.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B.交换价值的基础

C.调节价格运动的规律

D.以上各项都正确

  14.劳动二重性是指(D)。

A.死劳动和活劳动

B.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D.以上各项都不正确

  15.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D)。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以上各项都有可能

  16.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是(D)。

A.私有制

B.社会分工

C.分工和交换

D.a和b

  17.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A)。

A.特殊商品

B.一般商品

C.贵金属

D.钞票

  18.货币的职能不包括(B)。

A.价值尺度

B.价值符号

C.交换媒介

D.支付手段

  19.货币流通速度是指(C)。

A.货币从造币局到银行的速度

B.货币回笼速度

C.同一货币用于买卖的次数

D.以上各项都不正确

  20.价值规律的作用是(D)。

A.调节生产

B.调节流通

C.调节分配

D.以上各项都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共5道试题,共20分。)

1.原始积累是指(BC)

A.原始社会埋伍让的积累

B.资本的最初来源

C.前资本主义初始资本的形成

D.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AC)

A.等价交换和价值增殖的矛盾

B.G’>G

C.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领域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D.劳动与资本的橘雀不等价交换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BC)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C.劳动者的教育培训费用

D.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

4.资本主义生产是(ABC)

A.剩余价值的生产

B.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的统一

C.延长了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D.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5.剩余价值来源于(AC)

A.工人的剩余劳动

B.资本的生产力

C.工人的无酬劳动

D.资本家或工人的节俭

  三、判断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1.交换价值是两种商品相交换的比例(弯局B)

A.错误

B.正确

2.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的关系即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关系(A)

A.错误

B.正确

3.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B)

A.错误

B.正确

4.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既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又是商品学研究的对象(A)

A.错误

B.正确

5.金银天然是货币,但货币天然不是金银(A)

A.错误

B.正确

6.价值规律是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规律的特殊形式(B)

A.错误

B.正确

7.只有用于交换的产品才是商品(B)

A.错误

B.正确

8.商品生产者首先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然后再用抽象劳动创造价值(A)

A.错误

B.正确

9.复杂劳动就是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就是体力劳动(A)

A.错误

B.正确

10.交换价值不过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比例(B)

A.错误

B.正确

11.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分是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必要前提(B)

A.错误

B.正确

12.劳动力价值决定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B)

A.错误

B.正确

13.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并非意味着一无所有(B)

A.错误

B.正确

1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A)

A.错误

B.正确

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旧价值转移和新价值创造的统一(A)

A.错误

B.正确

1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B)

A.错误

B.正确

17.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是由马克思首先划分的(B)

A.错误

B.正确

18.绝对剩余价值是由资本家绝对占有的价值(A)

A.错误

B.正确

19.相对剩余价值是单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而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A)

A.错误

B.正确

20.劳动者一无所有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A)

A.错误

B.正确

我去年大一的政治经济学挂科了,现在想要按章节复习(每章节都有习题答案...

你好

  1.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包括数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3.生产方式: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社会生活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4.经济规律:是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5.商品: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6.价值:是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确良内在的、特有的、本质的、社会属性。

  它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8.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冲局品效率。它通常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

    9.货币:是指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0.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11.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二、填空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生产方式及其规律 。

    2.广义的生产包括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3.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4.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生产资料所有制 。

    5.生产力体现 人与自然的关系。

    6.生产资料包括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部分。

    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构成 生产方式 。

    8.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 经济规律 。

    9.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存在的两种类型的经济形式是: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10.商品经济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社会分工;第二是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11.商品的二因素是指:使用价值和价值 。

    12.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 人与自然之间的 的关系。

    1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  和抽象劳动。

    1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来源:考试大

    15.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6.商品的价薯判竖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 反  比例。

    17.商品价值的实体是 抽象劳动  。

    18.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 表现形式 。

    19.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 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20.商品价格与商品的价值成 正比,与货币的价值成反比。

    21.货币的本质就在于它是固定地充当 一般等价物 的特殊商品。

    23.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

    24.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5.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价值规律 。

    26.从历史上看,分工有三种:自然分工、 社会分工、个别分工。

    27.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于各部门,是依靠 价值规律 的自发调节作用来实现的。

    28.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规律是 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

  29.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两个主要因素是:

  (1)社会的需求结构;

  [2)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三、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B )

  A.物质资料生产

  B.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C.生产资料   

  D.生产力

  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D)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C.生产关系

  D.物质资料生产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3.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4.生产关系的基础是(D)

  A.产品归谁所有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C.生产力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D)

  B.人们不能利用它

  C.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6.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D)

  A.社会运动的规律

  B.生产力运动的规律

  C.自然规律来源:考试大

  D.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

  7.商品是(A)

  A.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B.直接满足生产者需要的劳动产品

  C.不进入商品流通而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D.直接以税收形式上缴的劳动产品

  8.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基本条件是(B)

  A.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B.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及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C.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

  D.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来源:

  9.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B)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D.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10.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B )

  A.生产同一商品时的两次劳动

  B.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来源:

  C.生产商品的两种劳动

  D.生产两种商品的劳动

  1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B)

  A.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剩余劳动时间决定的

  1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B )

  A.成正比      

  B.成反比来源:考试大

  B.没有关系     

  C.在一定条件下按相同方向变化

  13.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A  )

  A.使用价值量越多    

  B.商品价值总量越小

  C.商品价值总量越大   

  D.使用价值量越少

  14.货币的本质是( D)

  A.纸币  

  B.铸币

  C.特殊商品

  15.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B )

  A.价格等于价值

  B.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C.价格高于价值 

  D.价格低于价值

 16.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于各部门,是依靠(C )

  A.人们的自觉调节来实现的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的调节来实现的

  C.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来实现的

  D.剩余价值规律的调节来实现的

  17.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 B)

  A.商品按价值量进行交换来源:考试大

  B.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

  C.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18.社会分工是指(A )

  A.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B.同一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C.按性别和年龄自然形成的分工

  D.企业内部的分工

四、多项选择题(从下列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

  1.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BC)

  A.分配决定生产、消费、交换

  B.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

  C.分配、交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D.生产对分配、消费、交换具有反作用

  E.四个环节互起决定作用

  2.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D)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E.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决定

  3.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AB)

  A.生产资料  

  B.劳动力

  C.经济基础   

  D.生产关系

  E.生产方式

  4.商品的二因素是指(AC)

  A.使用价值

  B.生产价格

  C.价值   

  D.交换价值

  E.价格

  5.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是(AC)

  A.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

  B.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内容和基础

  C.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D.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E.价值与交换价值互为内容和形式

  6.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BD)

  A.个别劳动

  B.具体劳动

  C.复杂劳动

  D.抽象劳动

  E.社会劳动

  7.商品的价值量与(BC)

  A.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反比 

  B.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

  C.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E.劳动生产率无关

  8.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BC)

  A.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B.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C.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   

  D.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反比

  E.商品价格始终成反比

  9.价值形式的发展阶段有(ABDE)

  A.简单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等价形式   

  D.一般价值形式

  E.货币形式

  10.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ADE)

  A.待售商品总量成正比

  B.商品的价格水平成反比

  C.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D.商品的价格水平成正比

  E.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11.货币的职能有(ABCDE)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12.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两个主要因素是(AD)

  A.社会的需求结构

  B.社会的产业结构

  C.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D.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E.物质财富的分配方式

  13.生产的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ABC)

  A.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B.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采集者退散

  C.产品的社会化

  D.生产资料占用的社会化

  E.消费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14.从历史上看,分工有三种,即(ABC)

  A.自然分工

  B.社会分工

  C.个别分工 

  D.家庭分工

  E.集体分工

五、判断题(在正确命题后打“√”,在错误命题后打“×”)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规律。(×)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5.生产力是指人的劳动力。(×)

    6.生产力体现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7.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手段两方面。(×)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8.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

    9.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1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1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

    12.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利用经济规律,也能完善、改造经济规律。(×)

    14.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

    15.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16.商品的二因素是指使用价值和价值。(√)

    17.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必定是商品。(×)

    18.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

    19.无论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还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都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个方面。(×)

    20.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采集者退散

    2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22.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于商品生产者没有什么影响。(×)

    23.不管劳动生产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相同的时间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其总价值量相等。(√)

    2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待售商品的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流通速度。(√)

    25.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6.社会分工是指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六、简答题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如何?

    答:(1)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如何认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经济规律有何特点?来源:考试大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3)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

  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

  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

    (4)经济规律的特点:第一,经济规律是随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

  4.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有哪些?

    答:(1)货币流通规律,是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售商品的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

  待售商品总量和商品的价格水平和乘积等于商品的价格总额,所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也可以说是由商品的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两因素决定的。

  用公式表示为:。

  待售的商品价格水平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一货币单位流通的平均速度

    这一公式表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5.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

    答:(1)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2)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商品的价格水平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成正比。

  因此,通货膨胀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通货膨胀发生的深刻原因,是出现了使政府有意或被迫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因素。

  6.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答:

  (1)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2)影响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有:竞争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

  而支配这些规律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全过程的是价值规律。

  只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和起作用。

  因此说,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3)价值规律的作用有:第一,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展开激烈的竞争,促使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

  第三,价值规律作用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七、论述题

  1.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那么,单个企业为什么还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呢?

    答:(1)商品的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当劳动生产率高时,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会增多,由于总价值量不变,从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商品的价值量就会变小。

  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面反比,是就整个行业来说的。

    (3)个别企业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在于,在同一个行业内,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使他生产单个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他在出售商品时,仍然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去出售,从而使他可以获得一个额外的收入。

    (4)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得额外收入,是一切商品生产者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动力。

  2.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商品生产者有何影响?

    3.运用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原理,说明如何防止通货膨胀。

    4.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和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实现形式。考试大收集整理

跪求《政治经济学》简答题答案: 1、简述垄断利润的来源及其实现途径...

  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来自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绝郑创造的剩余价值。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第一,垄断企业内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第二,垄断企业外部通过价格等机制转移到垄断企业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垄断团握利润的实现途径一般是两个:第一,生产流通费用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消耗量;第二塌宏庆,垄断价格高于生产价格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包括: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即国有资本)、国有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国家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浙江大学政治经济学考研经验分享?

  我是本科来自杭州某双非财经院校金融学(浙财),每年成绩也一般,50排10几的样子,无省级获奖,无科研,唯一优点是英语基础好,四级630,六级546,数学也一般,2017年全国一卷数学109。

  我考研初试成绩417分,其中政治79,英语一81,数学三138,专业课考了119,顺利被第一志愿录取。

关于择校

  第一选择其实是复旦的专硕,但是因为学费228W又要自己租房子,会给父母一定压力,再加上家人更倾向于学硕,所以就决定考学硕。浙大的经济学专业课感觉都是书上的在能大范围内,再加上地域原因,选择浙大。

初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参照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指定参考书目为:

①《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美)曼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②《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美)曼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③《微观经济学教程》,李建琴、史晋川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④《宏观经济学教程》,叶航、何樟勇、李建琴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

考研经验

专业课

6月20号到7月15号

  要求:看一遍红宝书,理解一下资本主义,做两遍计算题,社会主义直接看红宝书,看一遍就好了。

  勾勾画画。

  首先7月开始背诵:7月15号到9月15号要求:背诵第一遍,不按照曲线来背,就正常往前面背,两天一小复习,五天一大复习,(复习并不是说就要重新背,就是保证熟悉)在背诵的过程中主要是找逻辑,去理解一下大段大段的话,理好一章的框架,方便第二遍背诵。

9月15日左右到10月15日

  要求:一个月的时间背诵第二遍,第二遍应该会轻松一些,但是也不会轻松很多,你第一遍找好了逻辑,第二遍会快一些,再去巩固你的逻辑,不管是关键词还是你总结的什么帮助你背诵的东西。我这个时候尽量为快,没有再往前复习了,直接背着走。

10月15日到11月5号

  要求:20天的时间背诵第三遍,这一遍应该明显感觉轻松很多,20天或者半个月就能背完一遍。

Ps:在背红宝书的时候,这个时候也在背真题的政治经济学作为补充了,大部分真题都在大纲里面背过了,就是补充背诵一下就可以了!

11月5号到11月20号:

要求:红宝书应该可以背诵两遍,很快速,这个时候还要兼顾到热点,将热点与红宝书进行整合,整合起来背;热点的第一遍应该还是比较痛苦,但是要有舍得去背,背重点,但是我去年为了保险,是在11月把整本十四五规划都背了,结果论述题考的这么简单,信蔽无语了哈哈哈哈,但是保不齐今年还这么简单哈,所以还是好好准备;

11月20号到12月26号

  反复背吧,背自己不会的那几章,反复背单独背,反复反复,而且这个时候能够让你大把背政治经济学的时间也不是很多了,因为政治大题应该也要在这个时候提上日程了,所以合理分配比较重要哈。

政治:7月中旬-12月

  7-9月徐涛强化课搭配肖秀荣1000题,先不要写在书上,准备一个刷题小本子(我买1000题的时候送了一本),然后刷完一遍刷错题。一天大概1-2小时,强化课可以两倍速。

  9-10月腿姐技巧课 腿姐30天70分(难度稍微偏大一点,心态要好,不会的知识点可以找本小本子记一下,有空拿出来看看),然后刷错题。一天大概1-2小时。

  11-12月写每个老师,例如徐涛、腿姐、肖秀荣、米鹏……市面上能找到的模拟卷的选择题部分,每天可以写两张左右,除了肖秀荣的四套卷、八套卷,其他都可以用电子版(但我也买了腿姐和徐涛的,准备看看大题,但是没看),一天大概1-2小时。

  12月看腿姐冲刺课和押题班,选择喜欢的老师的背诵手册,我背的是腿姐的冲刺背诵手册,也可以背徐涛的小黄书,差别不大。

  肖秀荣八套卷只读了几遍,四套卷和腿姐押题班背了大概四五遍销坦让。

  一天大概3-4小时。

英语一

  5-7月背背单词,不推荐看词汇课,太浪费时间。

  每天一小时7-9月当时实在不知道怎么准备,就看了经验贴说可以精翻,于是买了于慧100篇,每天翻译一篇,对着参考翻译修改,一般都是买黄皮书,看个人选择。

  (感觉做精翻的好处是不用管后面翻译了,因为已经锻炼怎么翻译)然后稍微看了看唐迟的阅读课,感觉对自己帮助不大。

  每天2-3小时。

  10月看宋逸轩的新题型课,英一看了感觉有一点帮助,但是英二听我同学说没有必要。

  继续刷真题,刷到看到题就能想起文章内容知道选什么,就差不多了。

  每天1-2小时。

  11-12月看了刘晓燕的英语作文班,感觉会多一点话讲,然后看了王江涛的作文书,亏局背了一些作文,自己整理了一份模板,考研的时候几乎是照着模板套的,因为自己每次作文都丢好多分,没有什么大参考价值。

  然后为了保持手感和语感,刷了张剑的模拟题,有好几十篇,心态要好,题比较难,每次都大概5错3或者2的样子。

  主要是为了保持手感,不要较真,每天2-3小时。

  英语准备的资料只需要真题。

  有很多同学会同时买英一英二的真题,把另一份作为补充的题库,其中英语一难度要稍高于英语二。

  但是由于我的时间比较紧张,所以只买了英一20年真题。

  强力推荐两个课程:①唐迟阅读强化课(配上一本书《阅读的逻辑》);②刘晓艳作文/新题型保命班(这个系列还有阅读、完形填空、翻译等,我因为没时间准备作文和新题型,所以只用到了这两块)

单词和阅读

  想要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单词绝对是基石,否则连题目都看不懂。

  我也尝试过用所谓艾宾浩斯曲线直接背红宝书、用软件背单词、抄写单词等,但是真的坚持不下来,一是实在太枯燥了;二是这样的办法对我来说效果并不好,只要停下来就很容易遗忘;三是最重要的一点,有很多单词是一词多义或是熟词僻义,即使知道常见的用法也没用,把所有的意思硬背下来又需要很多精力,退一万步说,即使背下来了,看阅读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用。

  所以我完全抛弃了单词书,选择和高中一样,在阅读中学习单词。

  有很多人说单词量需要达到xx,考研英语才能拿到xx分。

  要达到75分以上,有人说要6000词汇量,也有说需要8000,甚至还有人说需要一万往上的。

  实际上根据我自己的体验,考研英语想达到75分,只要在高中3500个单词基础上再学习800-1000个左右新单词就足够用了。

  虽说考研英语大纲单词总数超过了5500个,但是有千余个单词20年来都没有出现过一次,而有许多高频词是反复出现的。

  同时,想看懂阅读、做对题目根本不需要把一篇文章里的每个单词都看懂,只要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读懂几个关键句就行了。

  而这些关键句里的单词,八成以上是高频词。

  因此我打印了一份约总结了1000个高频词的资料(网上有很多,搜索英语一高频词即可)作为辅助材料,并且只背这1000个高频词。

  一份英语一试卷的题型组成是:完形填空10分,阅读四篇共40分,新题型10分,翻译十分,小作文10分,大作文20分。其中,阅读 作文绝对是重中之重,是拉开分差的主力军,需要优先准备,也是接下来着重讲的部分。

  三小门(完型,翻译,新题型)需要花费的时间不需要多,也拉不开差距。

  真正决定英语分数的是阅读和作文,在这两者之间又优先阅读,因为阅读比作文难。

  只要突破了阅读正确率这关,英语分数就能有质的飞跃。

  单词必须要从考研开始背到考研结束。

  但是,早中晚各抽半个小时拿着厚厚的单词书背诵,我实在坚持不下来。

  我的做法是,把背单词的时间替换成:。

  每天早上起来 晚上睡前,各抽40分钟时间打开音频,大声地跟着音频朗读。不需要对文章完全地了解,只要打开中英文对照,跟着速度读下来,并且标记上生词就行。

  此外,每天再用一个小时时间做1-2篇阅读。我把英一真题分为了两个部分,00-09年的真题用来音频跟读,10-21年的真题用来做题。

作文

  因为我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给了阅读,所以作文一直没有写。

  到后来时间越来越紧张,加上我自己又有畏难情绪,所以一直在拖延,迟迟落不了笔,感觉一个单词也写不出来,简单来说,就是清醒地看着自己拖延症发作的过程。

  到了考研前12天,我在万般无奈之下去找了刘晓艳老师的作文保命班。

  事实证明,没有时间准备作文的同学一定要听这个课程!它几乎能在一个星期里迅速拯救大小作文。

  我真的很感谢这个课,因为实在没时间准备作文了,最后花特别短的时间拿到了一个不错的分数。

  此外,送给各位同学一句话:无论还剩下多少时间,都不要放弃希望,因为你可以学到进考场前最后一秒钟。

  一定要坚信时间是足够用的!。

三小门

最后说说三小门的准备情况(我是放到11月份,阅读稳定下来之后再准备这三门的):

  【完形填空】十年前的完形填空很难,我做一篇错10个以上都是家常便饭,很打击自信心,但是近几年的完形填空变得越来越简单,感觉除了个别单词外和高考难度差不多。

  在完全没练的情况下,近五年的完型真题我平均每篇只错了两个。

  今年初试我的完型也是错了两个。

  所以完型可以放到最后练,甚至没时间也可以不用练。

【新题型】新题型的篇幅比阅读长,但文章难度并没有更简单,甚至有些文章比

  阅读还要难,所以新题型绝对不是需要逐字逐句看懂的题型(我一开始走入了这个误区,有强迫症一般非要把文章完全看懂),感觉它是“两分考单词,两分考行文逻辑,六分靠直觉”。

  新题型一定要在阅读正确率稳定下来之后再去准备,这样会容易许多。

  刘晓艳老师的“双向对对碰”原则比较好理解也比较好用,我在练习时,不是全对就是错两个。

  今年的初试新题型很简单,但是我错了一个,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翻译】翻译得分率好像是所有题型里得分最低的一种。

  和新题型一样,也建议在阅读正确率稳定下来以后再来准备。

  对翻译的练习我很佛系,首先一定要去了解翻译的技巧和规则,再根据技巧与规则去用真题进行练习。

  在初试前我只练习了四五篇,最终拿了一个平均分。

  我的翻译方式很简单:把一个长句切成几个小段,先逐段翻译,再调整语序和个别词汇的意思,把它整理成中国人说话的方式。

  最后,再运用几个小技巧如主动改为被动、从句的拆分等,把这个句子修缮好。

王江涛老师

数学三

  5-7月一轮复习,用的是张宇的30讲,李永乐的线代,余丙森的概率论,其实自己选择一个喜欢的老师也就可以了,我只是比较善变。

  记得千万要边看课边刷题,刷的题是汤家凤的1800题,否则你看了一遍后就不知道你会什么了,刚开始学了忘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否定自己。

  每天2-3小时。

  8-9月强化看的是张宇的18讲,李永乐的线代,余丙森的概率论。

  写汤家凤1800的错题。

  因为我字比较丑,写了一遍书自己就懒得看了,就写了张宇的1000题,看到有朋友把错题记在word里一个个搞懂,自己比较粗枝大叶就没有。

  只在错题本上记了错的比较多的题目。

  每天2-3小时。

  10月每天8:30-12:30写真题,记得留一两份以后模拟(英语也一样),零几年的都比较简单,后面17、18等等会比较难一些,做好心理准备。

  每天3-4小时。

  11-12月每天8:30-12:30写模拟题,写市面上比较好的老师的模拟题,模拟题大多数偏难,有时做到心理崩溃是很正常的事情,调整好心态,不会的题可以和同学讨论,当时我隔几天就把错题拿出来和朋友一起讨论,感觉挺有作用。

  每天3-4小时。

  考研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身体永远是第一位的。坐久了腰酸,学多了头疼情绪崩溃等等情况是很经常出现的,我室友就因为后期头疼间接放弃了考研,我朋友也三天两,头因为生病去医院,我自己后期也去了不少次,所以保持良好作息,每天坚持锻炼锻炼是很有必要的。

  考研心态要好,会有很多次崩溃,不像高考旁边所有人都在冲,有的人选择放弃,有的人一开始就和你走上的不是一条道路,但是你选择了这条路就要顶住质疑的目光,扛住身边人换学校找到工作的压力。每天学不完的知识,看不到的头,需要耐住寂寞,不光是学给别人看,更重要的是学的进去,学不进去可以停下来休息休息,没有效率就停一会儿。

  虽然寂寞是多数情况,但是人是群居动物,最好还是找一个研友,每天喝喝奶茶,拿外卖一人去一次,一起讨论讨论难题,回去的路上一起抽一抽政治,对自己很有帮助。

  每天一个人学习一个人吃饭,一句话都不跟别人说,就会自闭。

  很庆幸我们学校分考研教室是把一个班分在一起,没时间出去吃大餐都可以点外卖到教学楼四五个人平摊。

  但是玩是次要的,"还是把学习放在第一位。

  考研上岸虽然看起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曾经也这么想,但是坚持下去或许也不难,一总有人会成功,不如拼劲全力试一试。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想,只有问题;做,才有答案。

  愿我们终将上岸!。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卷答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模拟题

  本试卷分为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第一部分为选择题,50分,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50分。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斗汪迅其选出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

A.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D.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2.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A.劳动资料B.劳动对象

C.生产工具D.生产的产品

3.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

A.使用价值B.价值

C.交换价值D.抽象劳动

4.决定陵盯商品价值量的是()

A.简单劳动B.商品的使用价值

C.价格标准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

A.一般的价值形式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货币形式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

A.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劳动力成为商品B.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货币是一般等价物D.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8.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

A.绝对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D.超额利润

9.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10.计件工资是()

A.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B.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D.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11.资本积聚()

A.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12.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A.G—W…P…W’—G’B.W…P…W’—G’·G—W

C.P…W’G’·G—W…PD.G’—W…P…W’

13.下列选项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流动资本的是()

A.劳动力B.原料

C.厂房D.机器

14.金属产品生锈,木材腐朽而造成的资本损耗称为()

A.有形磨损B.无形磨损

C.精神磨损D.自然磨损

15.资本主义生产中第Ⅱ部类是指()

A.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B.制造生活资料的部类

C.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D.制造享受资料的部类

16.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A.Ⅰ(v m)=ⅡcB.Ⅱ(c v=m)=Ⅰ(v m) Ⅱ(v m)?空此

C.Ⅰ(c v m)=Ⅰc Ⅱc?D.Ⅰ(v △v m/x)=Ⅱ(c △c)

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

A.固定资本的更新B.流动资本的更新

C.不变资本的更新D.可变资本的更新

18.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是以()

A.劳动的实际耗费来计算的

B.资本的耗费来计算的

C.预付的不变资本来计算的

D.获取剩余价值的多少来计算的

19.在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率一定时,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

A.按相反方向变化B.按相同方向变化

C.按反比例关系变化D.按正比例关系变化

20.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各部门获得的利润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A.完全相等B.完全不相等

C.不一定相等D.无法比较

21.生产价格是()

A.价值的转化形式B.利润与生产成本之和

C.生产成本的转化形式D.生产成本与剩余价值之和

22.商业资本执行的是产业资本运动中()

A.货币资本的职能B.生产资本的职能

C.商品资本的职能D.流通资本的职能

2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产性流通费用的是()

A.保管费B.运输费

C.包装费D.建筑费

24.股票的价格与()

A.股息成正比,与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B.股息成反比,与存款利息率成正比

C.股息成正比,与存款利息率不成比例

D.股息不成比例,与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25.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中,土地所有者获得的是()

A.全部剩余价值B.租金

C.平均利润D.超额利润

26.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可以分割为(()

A.利息和企业利润B.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

C.利息和超额利润D.产业利润和超额利润

27.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形式是()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商品价格采取垄断价格形式

C.商品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D.价值规律已经不再起作用

28.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对外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是()

A.商品输出B.原料输出

C.资本输出D.劳动力输出

2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

A.国家政权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

B.国家直接掌握垄断资本

C.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外部的结合

D.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服务的手段

30.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对象是()

A.生产资料B.个人消费品

C.社会总产品D.生存资料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

A.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B.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人类从事政治、文化等活动的先决条件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E.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2.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使经济危机具有形式上的可能性的货币职能是()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E.世界货币

33.资本的共性表现为()

A.是一种能自行增殖的价值B.是处于不断运动中的资本

C.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D.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E.分为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

34.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是()

A.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B.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C.产业资本必须变换三种职能

D.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同时并存

E.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依次继起

35.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

A.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B.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

C.资本的有机构成D.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E.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3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

A.生产使用价值B.创造出劳动力价值

C.创造出剩余价值D.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E.转移劳动力的价值

37.借贷资本主要来源于资本循环过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主要包括()

A.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的折旧费

B.暂时闲置的用于支付工资的流动资本

C.暂时闲置的用于购买原材料等的流动资本

D.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

E.暂时闲置的机器、厂房等

38.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是()

A.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

B.商品价值的平均化过程

C.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

D.资本家重新分配剩余价值的过程

E.资本有机构成的平均化过程

39.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是对()

A.利息率的调节B.货币流通量的调节

C.税种和税率的调节D.价格水平的调节

E.国家采购的调节

40.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特征有()

A.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消灭剥削

B.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自觉性、计划性和比例性

C.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D.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大力发展生产力

E.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0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含义以及二者划分的依据

  42.简述劳动力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

  43.简述垄断的形成过程。

  44.简述垄断引起经济发展停滞趋势的原因。

  45.简述当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

  47.试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48.试述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

模拟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C3.B4.D5.D6.A7.A8.A9.C10.A11.A12.A13.B14.A15.C16.A17.A18.B19.A20.C21.A22.C23.D24.A25.D26.A27.B28.C29.D30.B

二、多项选择题

31.ABCD32.BD33.ABC34.DE35.ABDE36.AD37.ABCD38.ACD39.AB40.ABCD

三、简答题

  41.〔解析〕(1)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中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叫做不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出自身的价值,而且还包含了一定量的剩余价值,这部分资本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叫做可变资本。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42.〔解析〕(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

  (2)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的目的,就是要使雇佣劳动者为他生产出高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43.〔解析〕(1)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资本主义企业在自由竞争中,会不断通过资本积聚和集中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引起生产和资本的不断集中。

  而资本主义社会中信用制度的发展,股份公司和联合制企业的出现,以及在经济危机中企业破产和两极分化的加剧,都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2)当一个部门的大部分生产或流通为一个或几个大企业所控制时,小企业很难与其竞争。

  少数大企业之间势均力敌,继续竞争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不如放弃竞争,通过协商达成协议。

  这样,垄断就出现了。

  当经济生活中垄断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时,资本主义就会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

  44.〔解析〕(1)垄断资本能够依靠其垄断地位和实力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从而使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推动技术进步的原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弱了。

  (2)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垄断还会造成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的情形。

  (3)造成经济发展停滞趋势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垄断的本质。

  45.〔解析〕(1)生产力水平低,科技教育落后。

  (2)经济结构的二元性。

  (3)从生产关系上看,这些国家的经济成分比较复杂,既有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又有或多或少的前资本主义经济成分。

  (4)经济发展的依附性。

四、论述题

  46.〔解析〕(1)二者的区别。

  首先,资本积聚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实现的,随着单个资本的积聚,社会资本总额也会增大起来;而资本集中则是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是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和重新组合,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其次,资本积聚的拉长受到社会财富(包括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绝对增长的限制,它的增长是比较缓慢的;而资本集中的进展,则不存在这种限制,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大量的资本。

  (2)二者的联系。

  一方面,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

  另一方面,资本集中的速度加快了,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

  因为集中起来的资本越大,便越有条件获得巨额的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从而扩大积累的规模,加快资本的积聚。

47.〔解析〕(1)前提条件有两个:

  第一,Ⅰ(v m)>Ⅱc。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为扩大再生产提供可追加的生产资料。

  第二,Ⅱ(c m?m/x)>Ⅰ(v m/x)。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与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为扩大再生产提供可追加的消费资料。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三个:

  第一,第一部类原有可变资本的价值、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与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与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为:Ⅰ(v Δv m/x)=Ⅱ(c Δc)

  第二,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为:Ⅰ(c v m)=Ⅰ(c Δc) Ⅱ(c Δc)

  第三,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以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为:

Ⅱ(c v m)=Ⅰ(v Δv m/x) Ⅱ(v Δv m/x)

  在这三个实现条件中,第一个条件是基本条件,第二条件和第三个条件则是由第一个条件派生而来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共同表明了保持两大部类适当比例关系的重要性。

  48.〔解析〕二战以后,私人垄断资本无法驾驭日益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因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巨大发展。具体表现为:

  (1)一些需要巨额投资才能建立的大型建设项目要求国家投资。

  (2)一些公共设施需要国家投资建设。

  (3)一些大型、基础性科研项目要求国家支持。

  (4)市场问题的出现,也须国家出面干预调节。

  (5)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有必要由国家出面调节。

  (6)各阶层的经济关系有必要由国家出面调节。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