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是什么?

作者:何歌珧时间:2023-07-23 12:45:22

导读:"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是什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是一种用于考核学生政治经济学知识和能力的工具。它是一本由教师编写的教材,其中包含了一系列的问题和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他们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学习成果。解决方案:1.提"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是什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是一种用于考核学生政治经济学知识和能力的工具。它是一本由教师编写的教材,其中包含了一系列的问题和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他们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学习成果。

解决方案:

  1.提供详细的知识点解释:考核册可以提供详细的知识点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这样,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的内容,掌握相关的知识。

  2.提供实例和案例分析:考核册可以通过提供实例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3.提供习题和练习:考核册可以提供一系列的习题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他们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学习成果。这些习题和练习可以涵盖不同的题型和难度级别,旨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分析能力。

  4.提供答案和解析:考核册可以提供习题和练习的答案和解析,帮助学生检查和纠正他们的答题错误。这样,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提高。

  5.提供学习指导和建议:考核册可以提供学习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方法。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组织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总结: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是一种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政治经济学知识和能力的工具。通过提供详细的知识点解释、实例和案例分析、习题和练习、答案和解析以及学习指导和建议,考核册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你的电大金融风险管理形成性考核册最后是怎么做的?有答案没有啊!师哥...

我是师姐,我也通过了!或许能够帮到你

中央电大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单机版2.0版金融专业一共五门形成性考核分别茄中是:

1形成性考核(基础会计(金融货币银行方向))

2形成性考核(政治经济学(金融货币银行方向)(西方经济学野并与政治经济学课程实行二选一考核))

3形成性考核(统计学原理(金融货币银行方向))

4形成性考核(货币颤脊山银行学(金融货币银行方向))

5形成性考核(西方经济学(金融货币银行方向)(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课程实行二选一考核))

6形成性考核(金融市场学(金融货币银行方向))

请求一份政治经济学的形考答案,谢谢

《政府经济学》形考作业1答案参考

  学习完教材第一、第二章之后。

  题目: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考核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考核要求:每一位学员都必须提交讨论提纲,提纲包括以下内容:

  1、联系实际的例子。(30分)

  2、个人的讨论提纲。(30分)

  3、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40分)

  教师根据每一位学员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给每一位学员评分。要求能够全面、准确地指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选择,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证明其观点。

答液唤题题示:

  个人提纲: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简略)

(可以从小组提纲中选出一部分)

  联系实际的例子:找一个案例,并对案例进行点评。

  小组提纲: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详细)

  字数要求在1000字以上。

答案1

个人题纲:(从小组提纲中选出一部分出来)

案例1: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

  (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

  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

  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

  这意味着1987~扮埋橘2000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00万亩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0.8亩计算,那么建设占用耕地导致失地农民有5000万之多。

  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280~300万亩,若按照城效农民人均占耕地0.8亩计算,就意味着每年新增加420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

  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

  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

  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

  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

  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失地农民采取以货币安置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农民处境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他们的长远生计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

  福州市2000年征地安置人员为例,其货币安置比例高达82%。

  浙江省对10个建设用地项目进行抽样调查表明,在安置的3379人中,除172人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外,其余均为货币安置,其比例高达94.1%。

  然而,由于征地制度的缺陷和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导致补偿标准过低,补偿安置费的克扣和分配使用的不合理、安置方式简单和责任不明造成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许多失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状态,有些地方的失地农民已到了面临“无路可走,无地生存”的困境。

二、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分析

  (一)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

  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因而导致那些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或完全流失。

  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财产土地。

  还会失去与土地相关的其他一系列权益。

  土地是农民集体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农民的诸多权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所拥有的土地相关。

  如政府对农民的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会。

  (二厅团)现有政策、法律的缺陷导致了失地农民应得的权益补偿受到侵害。当前,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在实际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农民的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三)法定安置途径的缺陷,导致失地农民失去了再次就业机会。

  (四)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使失地农民丧失了基本的“国民”待遇。

  三、体现政府的效率和公平,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对策建设。

  (一)明确土地是农民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

  (二)合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

  (三)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妥善安排失地农民就业,保证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机制,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

  (五)改革征用土地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征地补偿安金费的监管。

案例2: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化

  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进入分配不公平区间。

  又因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还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加以具体解决。

  现阶段的基础性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社会整体的分配体系构筑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为此就需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和调整现行收入分配政策,将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到社会可容忍的区间。

  各国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根据国际惯例所计算的基尼系数。

  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测算,我国在1978年以前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16,属于绝对公平;20世纪80年代末基尼系数达到0.28;1995年达到0.39;1996年是0.42;1997年是0.43;1998年是0.46。

  自1999年到2000年底,基尼系数平均为0.4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

  2001年至2003年基尼系数稍有回落,到2004年又超过0.4。

  这标志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城乡居民之间的投入就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在增加,但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

  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1981年的2.92扩大到1995年的3.02,目前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例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市居民的40%。

  这种城乡差距大大高于国际标准。

  国际上的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极少超过2。

  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

  可见,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业已出现一定程度的相对贫困现象。

  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很多。

  如前所述,历史上城乡收入的差距就很大。

  近年来还由于以下原因加剧了此情况的发生:。

  1、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刚刚脱困,效益不高,下岗和失业的职工还比较多。

  2、由于市场化发展不平衡,某些行业仍存在垄断强势,因而一些人收入过高。

  3、国家税收杠杆调控不力,对高收入者征收个人调节税力度不够;而国家转移支付能力不足,致使在提高城镇居民住房等各项补贴的同时,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方面出现明显滞后。

  4、行政干预不当使劳动力和资本长期分别扭曲地集中于农村和城市。由于劳动力和资本缺乏统一的市场配置,在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存在的情况下,城乡经济效率差距很大,必然引起收入上的巨大反差。

  在全国年均GDP增长7.2%以上的同时,还应看到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增长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效率不高,职工收入增速减缓,又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使近年来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到底应该是效率优先呢,还是应该首先考虑公平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

  公平的概念侧重于社会人文价值判断,而效率的概念则更为强调物质成果的有效获得。

  追求效率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效率只能产生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式的公平。

  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形成合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则、制度和实现机制。

  社会主义社会整体分配体系构筑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体现以下几点:

  1、以生产力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必须要求效率优先。

  因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加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

  把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就是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

  这样才能为有效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的收入水平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2、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需要有多层次的社会过程,要将其放在相应的领域中作为侧重点分别加以解决。

  例如,在生产领域,因为它与生产力发展直接相关,就需要侧重效率优先。

  而在国民收入和再分配领域,则要侧重考虑解决兼顾公平的问题。

  还应看到,从普遍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不能超越必要的历史阶段。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体现了构筑社会整体分配体系,全面合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大思路。

  为了有效地促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实现,还需要建立四个层次的收入分配机制:其一,在企业层次上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积极推进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确立以资产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分配制度,并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其二,在市场层次上培育收入分配机制,关键是开放生产要素市场,为要素的流动、重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必要的体制保证。

  其三,在政府层次上建立和完善国民收入再调节体系。

  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出发,维护社会必要的公平。

  最主要的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同时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其四,在社会层次上建设社会支持和社会救助体系。

  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扬扶危济困、敬老爱幼的民族优良传统。

  发展社会支持、社会救助的中介服务组织和机构,使之在解决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案例3: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税收理念的转变及政策的调整

  我国当前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到底如何呢?第一,我国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有关个人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有基尼系数、(注:基尼系数是国际经济学界所采用的流行指标,取值在0~1之间。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在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0.4之间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差距悬殊。

  )收入不良指数、(注:收入不良指数是将所有人口按收入高低分成5等份,以最富有的20%人口所占的收入份额除以最低收入的20%人口所占的收入份额即可得出,主要反映贫富差距的程度。

  )泰尔指数和阿特金森指数等,用得较多的是基尼系数和收入不良指数。

  据国家统计局和人民网提供的数据,2000~2003年,我国居民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17、0.458、0.454和0.460,已经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表示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已经很大了。

  另外,从基尼系数和收入不良指数的国际比较来看(世界银行编写组,2001),我国个人的收入分配差距状况,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水平,也比一些发展中国家要高。

  第二,我国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水平相差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为5870元,最低的西藏为1404元,相差4466元,前者是后者的4.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也是上海,为12833元,最低的是山西,为5391元,相差7442元,前者是后者的2.4倍;各地区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还是上海,为21781元,最低的安徽为7908元,相差13873元,前者是后者的2.8倍。

  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2001年中国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9倍。

  还有人认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大高于账面上的3:1左右,如果考虑到实际购买力和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同,应该是5:1,甚至是6:1(邱晓华,2002)。

  即使是2.9:1,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是世界上最大的。

  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1,只有3个国家超过了2:1,中国便是其中之一(李本贵,2004)。

  第四,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据马晓河(2003)对城镇居民1990年以来不同收入阶层之间收入分配情况的研究,1990年城镇最低收入户居民与最高收入户居民收入之比为1:3.22,而到2001年两个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到了1:5.39,11年间最低收入户居民与最高收入户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了将近两倍。

  第五,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这一判断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基本认同(李实、赵人伟,1999)。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基本上是持续上升的,这一判断也得到了不少经验研究结果的支持。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当前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并呈扩大之势。

  税收作为政府参与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本身也存在公平与效率的抉择问题。

  就税制建设本身来讲,兼顾了公平与效率的税制才是最好的。

  一般而言,效率型税收政策更能促进经济增长,而公平型税收政策则更有益于社会稳定。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收政策取向与我国整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基本一致的,但“兼顾”的结果却是“顾不到”,使我国税收政策的公平性大打折扣。

  改革开放走到今天,我们已开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和谐社会,强调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相应的,治税理念也要及时转变。

  在“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治税理念下。

  税收作为国家参与再分配的有效手段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理应在公平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税收政策和制度的调整:

《政府经济学》形考作业4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

  2、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二、单向选择

  1、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下产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与最优供给条件下的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是(C)。

A、供给量偏高,价格偏高B、供给量偏高,价格偏低C、供给量偏低,价格偏高D、供给量偏低,价格偏低网

  2、下列属于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办法的是(C)。

A、征税B、财政补贴C、排污权交易D、排污收费

  3、政府的公共事业支出与公共投资支出相同点在于(D)。

A、都属于转移性支出B、都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

C、都属于社会生产性支出D、都属于购买性支出

  4、下列部门中属于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是(B)。

A、农业B、工业C、商业D、服务业

5、在公共物品提供的过程中会出现(A)

A、免费搭车的问题B、逆向选择问题

C、委托代理问题D、劣币驱逐良币问题

  6、政府债务收入是政府及政府所属机构以(B)的身份取得的收入。

A、债权人B、债务人C、所有者D、统治者

  7、现代政府预算最早产生于(A)。

A、英国B、美国C、瑞典D、德国

  8、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D)。

A、产出增加,利率上升B、产出减少,利率下降C、产出增加,利率下降D、产出增加,利率变化方向不确定

  9、国际税收的本质是(B)。

A、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B、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C、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D、国家与集体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10、我国于(B)年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

A、1996B、1996C、1997D、1998

三、多项选择

1、组织政府收入的原则主要包括(ABCD)

A、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政府收入的原则B、利益兼顾的原则

C、合理负担的原则D、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2、公债偿还的方法有(ABCD)

A、买进偿还法B、直接偿还法C、一次偿还法D、抽签偿还法

  3、政府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有必要进行全面调整的情况有(CD)。

A、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预算支出科目之间,往往发生有的资金多余,有的资金不足

B、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实行重大经济变革时

C、遇特大自然灾害、战争等特殊情况

D、遇国民经济发展过分高涨或过分低落

  4、衡量产业间资源配置状况,一般用(AC)指标。

A、劳动力在各产业的比重B、资本在各产业的比重

C、产值在各产业的比重D、自然资源在各产业使用的比重

  5、不会产生重复课税的条件是(AC)。

A、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采用不同的税收管辖权

B、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采用相同的税收管辖权

C、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税收管辖权做出不同解释

D、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税收管辖权做出相同解释

四、简述题

1、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什么?

答:要点提示P177

  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制度作用于社会各个方面所体现出的内在效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l)保证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功能;(2)风险分担功能;(3)收入再分配功能;(4)维护社会稳定功能;(5)调节宏观经济平衡的功能。

2、税负转嫁的条件有哪些?

答:要点提示P241

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税负转嫁的程度,还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1)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对税负转嫁的影响。

  一般来说,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而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不易转嫁。

  (2)税种差别对税负转嫁的影响。

  一般而言,对商品的课税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对所得的课税一般不能实现税负转嫁。

  (3)课税范围宽窄对税负转嫁的影响。

  课税范围宽的商品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课税范围窄的商品则难以实现税负转嫁。

  (4)企业谋求的利润目标对税负转嫁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要谋求利润的最大化,税负转嫁虽然也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两者之间也会发生矛盾。

3、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难点是什么?

答:要点提示:P29

  (1)政企分开,各行其道。

  政企分开,各行其道,要求政府明确划分政府资源配置与非政府资源配置的界限,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2)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在市场经济体条件下,政府财政以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即公共财政。

  而我国现行事业单位制度、社会团体管理制度及其资金供给,与公共财政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政事不分、政社不分,使政府职能存在明显“越位”现象;(3)国有产权管理职能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分开。

  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中,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如何处理国有产权管理职能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关系,是一个较为独特的问题;(4)政府职责分工的规范化、法制化。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不仅要划分政府整体资源配置界限,解决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问题,还需要解决政府内部职责分工、走规范化、法制化道路;(5)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与有效运行。

电大政治经济学形成性测试1-5答案

任务1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1.政治经济学是(D)。

A.原初的社会科学

B.政治学与经济学的交叉

C.从政治的角度研究经济学

D.我国理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具有(D)。

A.阶级性

B.科学性

C.实践性

D.以上各项都正确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D)。

A.政治和经济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生产方式

  4.生产关系是指(D)。

A.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B.人与人的自然关系

C.人与自然的关系

D.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5.由抽象到具体是(C)。

A.由理论到实践

B.由一般到特殊

C.由简单范畴到复杂范畴

D.由宏观到微观

  6.矛盾分析是为(C)。

A.调和矛盾

B.揭示矛盾

C.解决矛盾

D.把矛盾双方对立起来

  7.实证分析是为了说明(D)。

A.现实是什么

B.将来是什么

C.过去是什么

D.以上各项都包括

  8.政治经济学是(D)。

A.社会科学的皇后

B.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C.一门社会科学

D.以上各项都包括

  9.经济学家应该(D)。

A.认识世界

B.改造世界

C.既认识又改造世界

D.做你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10.学习政治经济学是为了(A)。

A.多重目的

B.掌握知识

C.获得必修学分

D.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11.商品的二重性是(C)

A.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B.交换价值和价值

C.价值和使用价值

D.费用和效用

  12.商品是(A)。

A.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B.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的物品

C.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D.为他人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13.价值是(C)。

A.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B.交换价值的基础

C.调节价格运动的规律

D.以上各项都正确

  14.劳动二重性是指(D)。

A.死劳动和活劳动

B.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D.以上各项都不正确

  15.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D)。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以上各项都有可能

  16.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是(D)。

A.私有制

B.社会分工

C.分工和交换

D.a和b

  17.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A)。

A.特殊商品

B.一般商品

C.贵金属

D.钞票

  18.货币的职能不包括(B)。

A.价值尺度

B.价值符号

C.交换媒介

D.支付手段

  19.货币流通速度是指(C)。

A.货币从造币局到银行的速度

B.货币回笼速度

C.同一货币用于买卖的次数

D.以上各项都不正确

  20.价值规律的作用是(D)。

A.调节生产

B.调节流通

C.调节分配

D.以上各项都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共5道试题,共20分。)

1.原始积累是指(BC)

A.原始社会埋伍让的积累

B.资本的最初来源

C.前资本主义初始资本的形成

D.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AC)

A.等价交换和价值增殖的矛盾

B.G’>G

C.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领域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D.劳动与资本的橘雀不等价交换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BC)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C.劳动者的教育培训费用

D.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

4.资本主义生产是(ABC)

A.剩余价值的生产

B.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的统一

C.延长了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D.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5.剩余价值来源于(AC)

A.工人的剩余劳动

B.资本的生产力

C.工人的无酬劳动

D.资本家或工人的节俭

  三、判断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1.交换价值是两种商品相交换的比例(弯局B)

A.错误

B.正确

2.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的关系即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关系(A)

A.错误

B.正确

3.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B)

A.错误

B.正确

4.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既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又是商品学研究的对象(A)

A.错误

B.正确

5.金银天然是货币,但货币天然不是金银(A)

A.错误

B.正确

6.价值规律是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规律的特殊形式(B)

A.错误

B.正确

7.只有用于交换的产品才是商品(B)

A.错误

B.正确

8.商品生产者首先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然后再用抽象劳动创造价值(A)

A.错误

B.正确

9.复杂劳动就是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就是体力劳动(A)

A.错误

B.正确

10.交换价值不过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比例(B)

A.错误

B.正确

11.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分是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必要前提(B)

A.错误

B.正确

12.劳动力价值决定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B)

A.错误

B.正确

13.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并非意味着一无所有(B)

A.错误

B.正确

1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A)

A.错误

B.正确

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旧价值转移和新价值创造的统一(A)

A.错误

B.正确

1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B)

A.错误

B.正确

17.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是由马克思首先划分的(B)

A.错误

B.正确

18.绝对剩余价值是由资本家绝对占有的价值(A)

A.错误

B.正确

19.相对剩余价值是单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而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A)

A.错误

B.正确

20.劳动者一无所有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A)

A.错误

B.正确

09年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助学指导(二)

第七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哪些阶段和采取哪些职能形式?

    答: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产业资本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不是独立的三种资本形式,而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并分别执行着三种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的方式相结合,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商品资本的职能则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答: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谨嫌现问题,这里的实现是指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新。

  为什么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原因有:第一,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得到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

  第二,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得到更新,是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关键。

  3、剩余价值率与年剩余价值率的差别是什么?

    答:(1)概念的内涵不同:剩余价值率是一次生产过程中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而年剩余价值率则是年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举橘可变资本的比率。

  (2)两者的企业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体现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则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

  两者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3)两者在量上的差别:在一般的情况下,年剩余价值率大干剩余价值率。

  4、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以及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区别是什么?

    答: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本不同的。

  (1)划分的根据不同。

  前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的划分则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2)划分的内容不同。

  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

  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3)划分的目的不同。

  固定资本与流通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从而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不同影响祥答手;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第八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什么是利润?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

    答: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在现象上表现为利润。

  (1)剩余价值首先表现为所耗费资本即生产成本的增加额。

  (2)剩余价值还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取得利润的形态,使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2、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

    答:不同的生产部门具有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和不同的资本周转速度,因而等量资本投资于不同的生产部门,会得到高低不同的利润率。

  由于资本在本质上要求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所以各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追逐高利润必然展开竞争,竞争的方式是把资本从有机构成高而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有机构成低而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

  资本的流动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动,并由此进一步引起资本新的流动。

  资本的这种在部门间的流动直到不同部门的价格变动自发调整利润率趋于均衡、形成各部门相等的平均利润率时才会停止。

  所以,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和预付资本总额的比率。

  在平均利润率绝不是各部门利润率简单和绝对的平均,而是一种利润平均化的总的发展趋势。

  3、什么是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有什么变化?

    答: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十平均利润。

  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了。

  生产价格的形成,使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发生如下变化:生产价格形成以前,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生产价格成为市场价格变动的中心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因为生产价格不过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形成和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价值决定的。

  4、为什么说生产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答:生产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并不意味着生产价格脱离了价值,相反,它是以价值为前提,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这表现在:第一,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变动归根结底要取决于价值的变动。

  第二,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第三,从全社会看,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

  5、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的客观可能性和条件是什么?

    答:可能性:第一,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来就不同于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经常有一部分资本作为商品资本的形式而存在,商品资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条件:第一,商品资本最终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已经不再由产业资本家去完成,而是专门由商人来担任。

  第二,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

  6、商业流通费用是如何补偿的?

    答:商业流通费用是在流通领域内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各项费用。

  它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

  生产性流通费用是指用于商品的保管、包装和运输方面的流通费用。

  它可以增加商品的价值,并随着商品的销售和价值的实现得到补偿。

  纯粹流通费用是指同商品买卖有关的流通费用。

  纯粹流通费用是通过从剩余价值总额中扣除来得到补偿的。

  7、借贷资本是怎样形成的?它的本质是什么?

    答: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它的来源主要是产业资本循环中产生的大量的闲置货币资本。

  包括:(1)固定资本的折旧费;(2)流动资本暂时闲置的部分;(3)用于积累而没有马上投资的剩余价值。

  借贷资本的本质在于:它是适应于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需要而产生、并且在职能资本运动的基础上形成和服务于职能资本的。

  归根到底,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它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还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8、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答:(1)条件:土地的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的差别和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不同。

  (2)原因: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原因是:第一,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超额利润。

  第二,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业中获得的超额利润可以长期稳定地存在。

  (3)源泉:超额利润。

  9、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答:(1)条件: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2)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原因是:第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

  第二,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

  (3)源泉: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它是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第九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与发展

  1、垄断价格为什么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答:垄断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依然发挥作用。

  原因是:(1)垄断利润是通过垄断价格而获取的。

  垄断价格的确定,不可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

  (2)垄断价格并没有也不可能增加商品的价值总量,垄断价格出现以后,全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

  (3)垄断利润仍然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可见,垄断利润的获得不过是把其它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转移到资本家手里,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破坏。

  所以,垄断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依然发挥作用。

  2、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是怎样形成的?它们如何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

    答:金融资本是指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成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资本。

  其形成的途径有:首先,垄断的大银行通过贷款或购买股票来控制和支配大工业企业,或通过直接投资创办工业企业;其次,垄断的大工业企业把资本渗透到银行业;再次,在大工业企业和大银行资本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人事结合,双方的垄断资本家或其代理人互兼对方的要职。

  金融寡头主要通过“参与制”实现其经济上的统治,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其政治上的统治。

  3、垄断为什么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答;垄断是帝国主义本质的、有决定意义的经济关系,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原因是:(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标志。

  (2)垄断是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和共同基础。

  (3)垄断是帝国主义国家国内和国际生产关系的实质。

  (4)垄断的统治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其它矛盾。

  (5)垄断资本在经济生活中主宰了一切,必然把垄断统治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控制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科学、文化、艺术、教育等各个领域,垄断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答:(1)对国家垄断资本的管理和调节。

  国家直接对国家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进行管理和调节,并通过国家垄断资本再生产的正常进行来调节整个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2)对部分国有垄断资本的管理和调节。

  有两种情况:一是国家掌握控股权的企业,其经济活动是由国家通过计划和政策进行管理和调节;二是私人垄断资本掌握控股权的企业,国家利用各种优惠条件对这类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宏观调节。

  (3)对私人垄断资本的宏观管理和调节。

  国家通过财政、信贷和其他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实现对私人垄断资本的调节和管理。

  (4)实行经济“计划化”调节社会经济。

  这种调节手段对社会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使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第十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

  1、垄断资本国际化怎样形成的?其实质是什么?

    答:资本国际化是垄断资本为追逐高额利润而对外扩张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经济现象。

  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国际化是通过国与国、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形成国际市场和国际分工体现出来,主要是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国际化是通过资本输出并带动商品输出,形成国际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最后形成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殖民体系等体现出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垄断资本的进一步国际化的突出特点就是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垄断资本国际化和各种形式的国际垄断组织及国际垄断同盟的发展,其实质仍然是为了谋求私人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资本的共同利益。

  这些国际垄断组织和国际垄断同盟进行的国际经济调节,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他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

  2、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其根本原因是:(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

  (2)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

  (3)国际资本流动增强。

  3、经济全球化的作用有哪些?

    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作用:(一)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3)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国际经济调控的加强,使国际经济组织和规则不断完善,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4)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缓和国际上的一些矛盾。

  (二)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

  (1)经济全球化增大了各国经济连带波动的风险。

  (2)经济全球化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会使各国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

  (3)经济全球化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使发展中国家付出的代价巨大,发达国家分享更多利益。

  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表明,它既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又带来严峻的挑战,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趋利避害,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受益。

  4、什么是跨国公司?怎样评价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跨国公司?

    答:(1)跨国公司是指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那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从事生产、销售、金融等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大垄断企业。

  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已成为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目前,跨国公司在世界生产和国际贸易中居支配地位。

  (2)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是生产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它的发展又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全球化。

  (3)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对外扩张和掠夺的工具。

  它通过遍布国外的子公司,在经济上控制所在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在政治上干预所在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在政治上干预所在国的内政,扶植为跨国公司服务的政治代理人,建立国中之国。

  第十一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为什么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会出现两种趋势?

    答:在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两种趋势,即迅速发展的趋势和停滞的趋势。

  第一,经济迅速发展趋势:(1)生产力总是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

  (2)竞争促使垄断组织关心和改进技术,采用先进设备。

  (3)军备竞赛,客观上也刺激了技术的发展。

  (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的调整,这种调整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却在一定程度上给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第二,经济发展停滞的趋势:(1)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因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

  (2)垄断还会人为地阻碍技术的进步。

  2、怎样正确认识垄断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的自我调节?

    答:当权的垄断资产阶级为了本阶级的整体利益,在不触动其统治地位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可以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的调整。

  这些调整具体表现在:(1)股份资本的产生和发展,使资本的形式由单个私人资本变成为股份公司的联合资本,这种联合资本已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社会资本的性质,已经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它自身范围内的局部调整,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

  (2)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又一次“微调”,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日益占有重要地位,标志着有相当大的资本已在形式上取得了社会性质,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又一次较大的局部调整。

  (4)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国际垄断资本和国际垄断联盟得到很大的发展,这种新的经济现象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继续进行部分调整。

  3、怎样认识西方国家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和“资本民主化”?

    答:(1)“社会福利政策”不会减轻劳动人民所收的剥削。

  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是把从劳动人民身上搜刮来的财富的一小部分重新还给他们,羊毛出在羊身上(2)“资本民主化”不会改变雇用工人的雇用劳动地位。

  工人手中掌握的少量小额股票,并不会使他们成为企业的主人,企业仍然由掌握控股权的大资本家所支配,而且工人所获得的少量股息,在其全部收入中只占很小比重,他们仍是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1、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答:(1)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殊历史阶段。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脱胎于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很低、自然经济占相当大比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我国是在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条件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经历一个长时期的初级阶段,以完成社会主义经济的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2)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要完成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是要实现经济的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我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生产力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含义:(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特征:(1)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为主导、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并存和共同发展。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还较低,必须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商品经济。

  (4)在共同富裕的目的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3、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答: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来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第二,它是提高和改善劳动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条件;第三,它是从经济上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立自主和巩固国防的物质基础;第四,它是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物质条件;第五,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才能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

谁可以提供《08英语语法形成性考核册》的答案呀?

一,填空题:

1.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经济规律);2.生产资料,劳动力;3.价值和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5.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6.抽象劳动,交换价值,价格;7.待售商品的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的速度;8.价值规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9.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蔽猛尘化;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产品的社会化;10.价值规律,政府干预.

二,名词解释: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4.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

5.社会分工:是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三,单项选择题

1.B2.A3.C4.C5.C6.C7.A8.D9.D10.B

四,多项选择题

1.ABE2.CDE3.ABCDE4.ABCDE5.AC

五,判断正误题

1.×2.×3.×4.√5.×6.√7.√8.×9.×10.√

六,简答题

1.举例说明人们为什么必须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会出现什么后果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3)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

例如:价值规律(略)

2.既然商品的价值量知缓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还热心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呢

①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会增多,但总价值量是不变的,从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商品价值量就会变小;反之,则相反.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是就整个行业来说的.

③单个企业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在于,在同一个行业内,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使他生产单个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他在出售商品时,仍然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去出售,从而使他可以获得一个额外的收入.

④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得额外收入,是一切商品生产者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动力.归根到底是为了能在竞争处于优势地位,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3.影响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的因素是什么说明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是如何实现的.

(1)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的规律.

(2)影响社会总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主要因素有两个:

一是取决于社会的需求结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现实的社会需求主要表现为宏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它是由社会在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并且这种社会需求的结构,提出对各种产品及其数量的要求,即提出生产什么,各生产多少,这就从一个方面决定着社会总劳动如何分配于各生产部门.

二是取决于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如何,决定着生产各种一定量的产品需要多少劳动量,也就是,当社会对某种产品提出需求时,在该生产部门应投入多少社会劳动,就取决于该部门的生产条件,即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长度,劳动强度.这些生产条件就从另一个方面决定着社会总劳动量在各部门的分配.

(3)在商品经济条件中,社会劳动的分配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规律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七,论述题

1.联系现实经济生活,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角度说明企业应当如何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商品是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价值是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交换价值是其表现形式),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在投资方向正确的前提下,企业不断采用先进技术和改进管理,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由此带来两方面的结果:

一是从使用价值方面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产品数量,创造较多的花色品种,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物美.

二是从价值方面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降低产品的个别价值,或者说是降低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价廉.

企业只有做到以上两个方面,最终才能做到物美价廉,从而吸引购买者,增强竞争力不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获取巨大的利益,并获得迅速发展.

2.运用货币流通规律来思考怎样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货币流通规律是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售商品的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待售商品总量和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等于商品的价格总额,所以,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3)①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②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商品的价格水平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成正比.因此,通货膨胀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膨胀发生的深刻原因,是出现了使政府有意或被迫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因素.③通货膨胀在经济生活中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首先,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紧缩社会总需求;其次,为克服短缺,恢复市场供求平衡,还应该注意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

(4)①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②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为抑制通货膨胀,政府实行紧缩政策,紧缩银根,如果措施不当,会导致通货紧缩;其次,消费者和生产者由于预期和信心方面的原因,普遍惜购惜投,导致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③通货紧缩会带来经济增长减慢,甚至导致萧条,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

(5)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反通货紧缩的主要对策是扩张社会总需求.一方面,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出口,扩大外需.

《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作业二》(第二至四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剩余价值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2.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根据资本不同部分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生产;4.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5.I(v m)=Ⅱc,I(v △v x/m)=Ⅱ(c △c)6.成本价格7.利润率,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8.级差地租,绝对地租9.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直接扶持私人垄断资本;调节整个社会经济10.货币供应量

二,名词解释:

1.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2.生产价格:是指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

3.资源配置:指社会总资源在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分配.

4.跨国公司: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置分支机构和子公司,从事大规模的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垄断组织形式.

5.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

三,单项选择题

1.D2.B3.D4.C5.C6.C7.B8.B9.D10.B

四,多项选择题

1.ACDE2.ABDE3.BC4.ABCDE5.CDE

五,判断正误题

1.√2.√3.×4.√5.×6.√7.×8.×9.√10.√

六,简答题

1.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是如何实现的

(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来追加生产资料,使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第一,第I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要大于两大部类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第二,第Ⅱ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要大于两大部类原有工人和资本家有购买能力消费需要之和.

(3)扩大再生产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概括起来要经过三个大的交换过程,即:

I(c △c)通过第一类部内部的交换实现;

Ⅱ(v △v x/m)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实现;

I(v △v x/m)和Ⅱ(c △c)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实现.

(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I(v △v x/m)=Ⅱ(c △c)

两个引申条件是:

I(c v m)=I(c △c) Ⅱ(c △c)

Ⅱ(c v m)=I(v △v x/m) Ⅱ(v △v x/m)

(5)上述条件表明,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2.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主体有哪些它们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所处的地位和起的作用是什么

(1)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主体有:资本主义企业,资本家阶级,雇佣劳动者阶级,中间阶级,资产阶级政府.

(2)它们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是:

①资本主义企业,是资本主义社会分工体系下资本家从事生产,贸易,金融,交通运输等经济活动的单位,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最基本的经济组织.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②资本家阶级,是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居于支配地位的社会集团和利益主体.他们是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组织者.

③雇佣劳动者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劳动者.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变化,这个阶级的内部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他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的创造者.

④中间阶级,是介于资本家和雇佣劳动工人之间的阶级,在激烈的竞争中,中间阶级社会会不断地发生分化.他们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的组织者.

⑤资产阶级政府,是以总资本家的身份干预和调整社会经济活动的,并且这种干预越来越经常化,资产阶级政府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是不可缺少的主体之一.

(3)各个主体的经济活动,构成了整个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

3.国家干预下的垄断竞争市场经济模式有什么特征

国家干预下的垄断竞争模式,是在垄断竞争市场经济模式的基础上,加上政府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全面干预经济.这种模式的特征是:第一,它保留了垄断竞争模式的全部特征.第二,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干预的,是总资本家的资产阶级国家.第三,出现了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而以支持私人垄断资本和调节经济运行为目的的国有经济成分.第四,在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上,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国家干预以不妨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为限.

七,论述题

1.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对于当今的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应引起什么思考

(1)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必须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2)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企业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创造的.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

因此,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全社会资本主义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3)无论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还是超额剩余价值生产,都是以不断改进技术,改进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条件的.这一点对于当今企业实现增加利润的目的是完全适用的.

(4)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建立在个别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基础上的.各个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造成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最终形成相对剩余价值.无论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还是超额剩余价值生产,都极大地推进社会财富的迅速地,大量地增加,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所不同的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是被资本家所占有,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则是为国家用于劳动者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相应缩短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则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在当今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2.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和调节经济的

(1)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基本手段之一,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方面.

(2)当经济过热(经济过于膨胀)时,政府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第一,从财政收入政策上,往往采取增税等手段,抑制投资,减少个人收入从而减少个人消费,抑制需求膨胀.第二,从财政支出政策上,减少财政支出,抑制社会需求,从而把过热的经济降下来.

经济不景气(经济疲软)时,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第一,从财政收入政策上,往往采取减免税等手段,刺激投资,增加个人收入从而刺激个人消费,扩张整个需求.第二,从财政支出政策上,增加财政支出,直接扩大社会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复苏.

(3)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货币政策的中心点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供应量称为"放松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称为"紧缩银根";货币政策的运用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总的来说,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扩张经济的作用.

《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作业三》(第五至八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2.国际分工的发展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3.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4.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在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确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5.物质技术因素制度因素6.国有经济集体经济7.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8.企业法人制度,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组织制度9.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生产多少10.部门内部竞争部门之间竞争

二,名词解释:

1.资本输出:指一国的资本走出国门输往国外.

2.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3.股份合作制:是采用股份制的一些做法的合作经济.

4.企业法人:是指出资者为了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获取利润,出资构造的一种经营组织,并使其人格化,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能够独立地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

5.价格体系:是指在商品交换中,各种价格形成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

三,单项选择题

1.B2.C3.D4.C5.D6.A7.A8.B9.C10.B

四,多项选择题

1.ABCDE2.ABCD3.ABCD4.CD5.ABCDE

五,判断正误题

1.√2.√3.√4.√5.×6.√7.√8.√9.×10.×

六,简答题

1.自测练习P152-第1题

2.教材P186

3.自测练习P198-第10题

七,论述题

1.教材P154

2.自测练习P195—第3题

《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作业四》(第九至十二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劳动生产率生产资料利用效率2.资金占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3.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4.国家收入,企业收入,个人收入5.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是谋生的主要手段生产力水平低6.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7.绝对利益比较利益比较优势8.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将引进与独创相结合9.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10.经济手段,计划手段,法律手段

二,名词解释:

1.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宏观经济增长,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产品量和服务量的增加.

2.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

3.个人收入:是指个人和家庭在一定时期所获得的以货币表示的收入.

4.出口导向:是指以生产出口产品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国际市场来推动.

5.社会总供给:是指社会能够提供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总和.

三,单项选择题

1.C2.C3.D4.B5.A6.B7.C8.C9.D10.D

四,多项选择题

1.AB2.ABC3.ABDE4.CE5.CDE

五,判断正误题

1.×2.√3.×4.×5.×6.√7.√8.√9.√10.×

六,简答题

1.自测练习P215-216——第7,8题

2.自测练习P237—第11题

3.自测练习P264-第5-9题参考

七,论述题

1.教材P258—259

2.自测练习P250—第1题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