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学-第三次形成性考核任务是什么?

作者:咸爵鸿时间:2023-07-23 12:45:23

导读:" 政府经济学-第三次形成性考核任务是什么?1.了解任务背景和目的政府经济学-第三次形成性考核任务是一个经济学领域的考核任务,旨在评估学生对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和作用的理解程度。通过完成这个任务,学生可以加深对政府经济学概念的理解,并讨论政府如何在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

政府经济学-第三次形成性考核任务是什么?

1.了解任务背景和目的

  政府经济学-第三次形成性考核任务是一个经济学领域的考核任务,旨在评估学生对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和作用的理解程度。通过完成这个任务,学生可以加深对政府经济学概念的理解,并讨论政府如何在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

2.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以下是一些可能在政府经济学-第三次形成性考核任务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问题1:政府在经济中的主要角色是什么?

解决方案:

  -提供一个简要的定义和描述,解释政府在经济中的主要角色。这可能包括政府的监管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及干预市场等。

  -引用经典的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和凯恩斯的观点,来支持对政府角色的描述。

问题2:政府如何影响经济增长?

解决方案:

  -解释政府如何通过制定经济政策来影响经济增长。例如,通过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政府可以调控经济活动,以促进经济增长。

  -讨论政府如何通过提供基础设施、教育和卫生保健等公共服务来支持经济增长。

  -引用一些实际的案例研究,说明政府的干预如何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问题3:政府应如何管理市场失灵?

解决方案:

  -解释市场失灵的概念,并列举一些可能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如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竞争等。

  -讨论政府如何通过实施监管政策、税收政策和政府支出来管理市场失灵。

  -引用一些实际的案例研究,说明政府的干预如何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问题4:政府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解决方案:

  -解释经济危机的概念,并讨论政府在危机期间的角色。

  -提供一些可能的政府干预措施,如降低利率、增加政府支出和实施货币宽松政策等。

  -引用一些实际的经济危机案例,说明政府的干预如何有助于应对经济危机。

  通过以上的解决方案,学生可以详细回答政府经济学-第三次形成性考核任务中的问题,并展示他们对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和作用的理解。这将帮助他们深入研究政府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并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经济学思维能力。

政府经济学-第三次形成性考核任务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共有4次作业,第一次作业为讨论题,第二次和第三次为论文撰写题,第四次为客观题。在网络上搜集了大量的信息,将第四次作业直接张贴出来。

  我国政府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由于特殊的环境和改革路径,造就了适合政府经济人角色成长的土壤。

  当政府及其官员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并借助政府的强制力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时候,极度膨胀的政府自利性行为就使得其行为和政策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同人民大众利益的分离,政府作为经济社会改革的主导者就表现出经济人角色的种种特征。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政府经济学属应用经济学范畴,既有对政府经济活动的理论概括,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研究政府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政府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以及规章制度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不同国家政府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一国政府在不同时期所承担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都存在巨大差异。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就要求政府经济学的学习,能够运用政府经学基本原理,分析政府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现象,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与方法,以加深对基本磨塌理中樱论的理卖游丛解和掌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政府经济学

国开大政府经济学网上作业03任务

  第1题按照()分类,公债可以分为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

A.债务期限的长短

B.发行地域

C.公债本位

D.应募条件

正确答案是:发行地域

  第2题根据()的不同,债务可以划分为公债与私债。

A.资金来源

B.债权人

C.债务币种

D.债务人

正确答案是:债务人

第3题

  ()是用一系列定量指标去衡量风险的高低,以便确定风险是否需要防范和规避。

A.政府债务风险估测

B.政府债务风险评价

C.政府债务风险识别

D.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正确答案是:政府债务风险评价

第4题

  按照()分类,公债可以分为有期公债和无期公债。

A.公债本位

B.应募条件

C.发行地域

D.债务期限的长短

正确答案是:债务期限的长短

  第5题()是指对风险管理技术适用性及其收益性情况的分析、检查、修正与评估。

A.政府债历冲务风险识别

B.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C.政府债务风险评价

D.政府债务风险估测

正确答案是: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第6题在公债发行方法中,()是指政府向由政府管理的某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直接发行的公债。

A.特别发行法

B.承包募集法

C.自由认购法

D.银行承销法

正确答案是:特别发行法

  第7题按照()分类,公债可以分为货币公债和实物公债。

A.公债本位

B.债务期限的长短

C.发行地域

D.应募条件

正确答案是:公债本位

  第8题按照()分类,公债发行方法可以分为市场销售法和非市场销售法。

A.公债发行对象

B.公债发行规模

C.政府在公债发行过程中同应募者之间的联系方式

D.政府是否通过市场发行公债

正确答案是:政府是否通过市场发行公债

  第9题在公债发行方法中,()是政府提出一肢局歼个最低的发行条件,向全社会证券承销商招标,应标条件最优者中标,负责包销发行,政府按包销额的一定比例支付给中标者手续费。

A.直接公募法

B.自由认购法

C.间接公募法

D.公募招标法

正确答案是:公募招标法

  第10题()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分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

A.政府债务风险估测

B.政府债务风险评价

C.政府债务风险识别

D.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正确答案是:政府债务风险识别

  第11题按照()分类,公债可以分为强制公债和自由公债。

A.债务期限的长短

B.发行地域

C.应募条件

D.公债本位

正确答案是:应募条件

  第12题按照()分类,公债发行方法可以分为公募法与非公募法。

A.政府在公债发行过程中同应募者之间的联系方式

B.政府是否通过市场发行公债

C.公债发行规模

D.公债发行对腊皮象

正确答案是:公债发行对象

  第13题()是指公债券的发行价格高于债券票面值。

A.底价发行

B.平价发行

C.折价发行

D.溢价发行

正确答案是:溢价发行

  第14题按照()分类,公债发行方法可以分为直接发行法和间接发行法。

A.公债发行规模

B.公债发行对象

C.政府在公债发行过程中同应募者之间的联系方式

D.政府是否通过市场发行公债

正确答案是:政府在公债发行过程中同应募者之间的联系方式

  第15题按照公共物品的()分类,公共物品可分为地方性公共物品、全国性公共物品以及全球性公共物品。

A.性质

B.收益范围

C.作用

D.来源

正确答案是:收益范围

请求一份政治经济学的形考答案,谢谢

《政府经济学》形考作业1答案参考

  学习完教材第一、第二章之后。

  题目: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考核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考核要求:每一位学员都必须提交讨论提纲,提纲包括以下内容:

  1、联系实际的例子。(30分)

  2、个人的讨论提纲。(30分)

  3、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40分)

  教师根据每一位学员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给每一位学员评分。要求能够全面、准确地指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选择,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证明其观点。

答液唤题题示:

  个人提纲: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简略)

(可以从小组提纲中选出一部分)

  联系实际的例子:找一个案例,并对案例进行点评。

  小组提纲: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详细)

  字数要求在1000字以上。

答案1

个人题纲:(从小组提纲中选出一部分出来)

案例1: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

  (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

  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

  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

  这意味着1987~扮埋橘2000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00万亩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0.8亩计算,那么建设占用耕地导致失地农民有5000万之多。

  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280~300万亩,若按照城效农民人均占耕地0.8亩计算,就意味着每年新增加420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

  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

  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

  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

  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

  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失地农民采取以货币安置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农民处境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他们的长远生计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

  福州市2000年征地安置人员为例,其货币安置比例高达82%。

  浙江省对10个建设用地项目进行抽样调查表明,在安置的3379人中,除172人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外,其余均为货币安置,其比例高达94.1%。

  然而,由于征地制度的缺陷和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导致补偿标准过低,补偿安置费的克扣和分配使用的不合理、安置方式简单和责任不明造成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许多失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状态,有些地方的失地农民已到了面临“无路可走,无地生存”的困境。

二、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分析

  (一)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

  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因而导致那些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或完全流失。

  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财产土地。

  还会失去与土地相关的其他一系列权益。

  土地是农民集体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农民的诸多权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所拥有的土地相关。

  如政府对农民的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会。

  (二厅团)现有政策、法律的缺陷导致了失地农民应得的权益补偿受到侵害。当前,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在实际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农民的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三)法定安置途径的缺陷,导致失地农民失去了再次就业机会。

  (四)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使失地农民丧失了基本的“国民”待遇。

  三、体现政府的效率和公平,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对策建设。

  (一)明确土地是农民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

  (二)合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

  (三)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妥善安排失地农民就业,保证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机制,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

  (五)改革征用土地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征地补偿安金费的监管。

案例2: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化

  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进入分配不公平区间。

  又因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还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加以具体解决。

  现阶段的基础性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社会整体的分配体系构筑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为此就需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和调整现行收入分配政策,将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到社会可容忍的区间。

  各国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根据国际惯例所计算的基尼系数。

  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测算,我国在1978年以前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16,属于绝对公平;20世纪80年代末基尼系数达到0.28;1995年达到0.39;1996年是0.42;1997年是0.43;1998年是0.46。

  自1999年到2000年底,基尼系数平均为0.4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

  2001年至2003年基尼系数稍有回落,到2004年又超过0.4。

  这标志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城乡居民之间的投入就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在增加,但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

  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1981年的2.92扩大到1995年的3.02,目前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例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市居民的40%。

  这种城乡差距大大高于国际标准。

  国际上的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极少超过2。

  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

  可见,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业已出现一定程度的相对贫困现象。

  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很多。

  如前所述,历史上城乡收入的差距就很大。

  近年来还由于以下原因加剧了此情况的发生:。

  1、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刚刚脱困,效益不高,下岗和失业的职工还比较多。

  2、由于市场化发展不平衡,某些行业仍存在垄断强势,因而一些人收入过高。

  3、国家税收杠杆调控不力,对高收入者征收个人调节税力度不够;而国家转移支付能力不足,致使在提高城镇居民住房等各项补贴的同时,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方面出现明显滞后。

  4、行政干预不当使劳动力和资本长期分别扭曲地集中于农村和城市。由于劳动力和资本缺乏统一的市场配置,在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存在的情况下,城乡经济效率差距很大,必然引起收入上的巨大反差。

  在全国年均GDP增长7.2%以上的同时,还应看到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增长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效率不高,职工收入增速减缓,又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使近年来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到底应该是效率优先呢,还是应该首先考虑公平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

  公平的概念侧重于社会人文价值判断,而效率的概念则更为强调物质成果的有效获得。

  追求效率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效率只能产生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式的公平。

  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形成合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则、制度和实现机制。

  社会主义社会整体分配体系构筑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体现以下几点:

  1、以生产力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必须要求效率优先。

  因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加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

  把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就是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

  这样才能为有效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的收入水平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2、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需要有多层次的社会过程,要将其放在相应的领域中作为侧重点分别加以解决。

  例如,在生产领域,因为它与生产力发展直接相关,就需要侧重效率优先。

  而在国民收入和再分配领域,则要侧重考虑解决兼顾公平的问题。

  还应看到,从普遍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不能超越必要的历史阶段。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体现了构筑社会整体分配体系,全面合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大思路。

  为了有效地促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实现,还需要建立四个层次的收入分配机制:其一,在企业层次上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积极推进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确立以资产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分配制度,并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其二,在市场层次上培育收入分配机制,关键是开放生产要素市场,为要素的流动、重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必要的体制保证。

  其三,在政府层次上建立和完善国民收入再调节体系。

  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出发,维护社会必要的公平。

  最主要的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同时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其四,在社会层次上建设社会支持和社会救助体系。

  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扬扶危济困、敬老爱幼的民族优良传统。

  发展社会支持、社会救助的中介服务组织和机构,使之在解决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案例3: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税收理念的转变及政策的调整

  我国当前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到底如何呢?第一,我国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有关个人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有基尼系数、(注:基尼系数是国际经济学界所采用的流行指标,取值在0~1之间。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在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0.4之间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差距悬殊。

  )收入不良指数、(注:收入不良指数是将所有人口按收入高低分成5等份,以最富有的20%人口所占的收入份额除以最低收入的20%人口所占的收入份额即可得出,主要反映贫富差距的程度。

  )泰尔指数和阿特金森指数等,用得较多的是基尼系数和收入不良指数。

  据国家统计局和人民网提供的数据,2000~2003年,我国居民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17、0.458、0.454和0.460,已经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表示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已经很大了。

  另外,从基尼系数和收入不良指数的国际比较来看(世界银行编写组,2001),我国个人的收入分配差距状况,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水平,也比一些发展中国家要高。

  第二,我国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水平相差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为5870元,最低的西藏为1404元,相差4466元,前者是后者的4.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也是上海,为12833元,最低的是山西,为5391元,相差7442元,前者是后者的2.4倍;各地区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还是上海,为21781元,最低的安徽为7908元,相差13873元,前者是后者的2.8倍。

  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2001年中国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9倍。

  还有人认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大高于账面上的3:1左右,如果考虑到实际购买力和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同,应该是5:1,甚至是6:1(邱晓华,2002)。

  即使是2.9:1,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是世界上最大的。

  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1,只有3个国家超过了2:1,中国便是其中之一(李本贵,2004)。

  第四,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据马晓河(2003)对城镇居民1990年以来不同收入阶层之间收入分配情况的研究,1990年城镇最低收入户居民与最高收入户居民收入之比为1:3.22,而到2001年两个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到了1:5.39,11年间最低收入户居民与最高收入户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了将近两倍。

  第五,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这一判断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基本认同(李实、赵人伟,1999)。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基本上是持续上升的,这一判断也得到了不少经验研究结果的支持。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当前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并呈扩大之势。

  税收作为政府参与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本身也存在公平与效率的抉择问题。

  就税制建设本身来讲,兼顾了公平与效率的税制才是最好的。

  一般而言,效率型税收政策更能促进经济增长,而公平型税收政策则更有益于社会稳定。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收政策取向与我国整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基本一致的,但“兼顾”的结果却是“顾不到”,使我国税收政策的公平性大打折扣。

  改革开放走到今天,我们已开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和谐社会,强调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相应的,治税理念也要及时转变。

  在“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治税理念下。

  税收作为国家参与再分配的有效手段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理应在公平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税收政策和制度的调整:

《政府经济学》形考作业4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

  2、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二、单向选择

  1、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下产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与最优供给条件下的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是(C)。

A、供给量偏高,价格偏高B、供给量偏高,价格偏低C、供给量偏低,价格偏高D、供给量偏低,价格偏低网

  2、下列属于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办法的是(C)。

A、征税B、财政补贴C、排污权交易D、排污收费

  3、政府的公共事业支出与公共投资支出相同点在于(D)。

A、都属于转移性支出B、都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

C、都属于社会生产性支出D、都属于购买性支出

  4、下列部门中属于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是(B)。

A、农业B、工业C、商业D、服务业

5、在公共物品提供的过程中会出现(A)

A、免费搭车的问题B、逆向选择问题

C、委托代理问题D、劣币驱逐良币问题

  6、政府债务收入是政府及政府所属机构以(B)的身份取得的收入。

A、债权人B、债务人C、所有者D、统治者

  7、现代政府预算最早产生于(A)。

A、英国B、美国C、瑞典D、德国

  8、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D)。

A、产出增加,利率上升B、产出减少,利率下降C、产出增加,利率下降D、产出增加,利率变化方向不确定

  9、国际税收的本质是(B)。

A、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B、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C、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D、国家与集体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10、我国于(B)年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

A、1996B、1996C、1997D、1998

三、多项选择

1、组织政府收入的原则主要包括(ABCD)

A、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政府收入的原则B、利益兼顾的原则

C、合理负担的原则D、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2、公债偿还的方法有(ABCD)

A、买进偿还法B、直接偿还法C、一次偿还法D、抽签偿还法

  3、政府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有必要进行全面调整的情况有(CD)。

A、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预算支出科目之间,往往发生有的资金多余,有的资金不足

B、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实行重大经济变革时

C、遇特大自然灾害、战争等特殊情况

D、遇国民经济发展过分高涨或过分低落

  4、衡量产业间资源配置状况,一般用(AC)指标。

A、劳动力在各产业的比重B、资本在各产业的比重

C、产值在各产业的比重D、自然资源在各产业使用的比重

  5、不会产生重复课税的条件是(AC)。

A、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采用不同的税收管辖权

B、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采用相同的税收管辖权

C、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税收管辖权做出不同解释

D、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税收管辖权做出相同解释

四、简述题

1、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什么?

答:要点提示P177

  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制度作用于社会各个方面所体现出的内在效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l)保证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功能;(2)风险分担功能;(3)收入再分配功能;(4)维护社会稳定功能;(5)调节宏观经济平衡的功能。

2、税负转嫁的条件有哪些?

答:要点提示P241

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税负转嫁的程度,还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1)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对税负转嫁的影响。

  一般来说,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而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不易转嫁。

  (2)税种差别对税负转嫁的影响。

  一般而言,对商品的课税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对所得的课税一般不能实现税负转嫁。

  (3)课税范围宽窄对税负转嫁的影响。

  课税范围宽的商品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课税范围窄的商品则难以实现税负转嫁。

  (4)企业谋求的利润目标对税负转嫁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要谋求利润的最大化,税负转嫁虽然也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两者之间也会发生矛盾。

3、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难点是什么?

答:要点提示:P29

  (1)政企分开,各行其道。

  政企分开,各行其道,要求政府明确划分政府资源配置与非政府资源配置的界限,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2)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在市场经济体条件下,政府财政以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即公共财政。

  而我国现行事业单位制度、社会团体管理制度及其资金供给,与公共财政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政事不分、政社不分,使政府职能存在明显“越位”现象;(3)国有产权管理职能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分开。

  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中,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如何处理国有产权管理职能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关系,是一个较为独特的问题;(4)政府职责分工的规范化、法制化。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不仅要划分政府整体资源配置界限,解决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问题,还需要解决政府内部职责分工、走规范化、法制化道路;(5)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与有效运行。

请问哪位大哥大姐有2009年中央电大的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1、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

  答:政府经济,是绝念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

  (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

一、联系实际的例子:

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化

  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进入分配不公平区间。

  又因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还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加以具体解决。

  现阶段的基础性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社会整体的分配体系构筑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为此就需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和调整现行收入分配政策,将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到社会可容忍的区间。

  各国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根据国际惯例所计算的基尼系数。

  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测算,我国在1978年以前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16,属于绝对公平;20世纪80年代末基尼系数达滑宏游到0.28;1995年达到0.39;1996年是0.42;1997年是0.43;1998年是0.46。

  自1999年到2000年底,基尼系数平均为0.4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

  2001年至2003年基尼系数稍有回落,到2004年又超过0.4。

  这标志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城乡居民之间的投入就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在增加,但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

  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1981年的2.92扩大到1995年的3.02,目前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例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市居民的40%。

  这种城乡差距大大高于国际标准。

  国际上的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极少超过2。

  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

  可见,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业已出现一定程度的相对贫困现象。

  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很多。

  如前所述,历史上城乡收入的差距就很大。

  近年来还由于以下原因加剧了此情况的发生:。

  1、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刚刚脱困,效益不高,下岗和失业的职工还比较多。

  2、由于市场化发展不平衡,某些行业仍存在垄断强势,因而一些人收入过高。

  3、国家税收杠杆调控不力,对高收入者征收个人调节税力度不够;而国家转移支付能力不足,致使在提高城镇居民住房等各项补贴的同时,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方面出现明显滞后。

  4、行政干预不当使劳动力和资本长期分别扭曲地集中于农村和城市。由于劳动力和资本缺乏统一的市场配置,在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存在的情况下,城乡经济效率差距很大,必然引起收入上的巨大反差。

  在全国年均GDP增长7.2%以上的同时,还应看到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增长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效率不高,职工收入增速减缓,又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使近年来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到底应该是效率优先呢,还是应该首先考虑公平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

  公平的概念侧重于社会人文价值判断,而效率的概念则更为强调物质成果的有效获得。

  追求效率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效率只能产生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式的公平。

  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形成合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则、制度和实现机制。

  社会主义社会整体分配体系构筑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体现以下几点:

  1、以生产力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必须要求效率优先。

  因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加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

  把效率放在优先信销位置,也就是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

  这样才能为有效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的收入水平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2、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需要有多层次的社会过程,要将其放在相应的领域中作为侧重点分别加以解决。

  例如,在生产领域,因为它与生产力发展直接相关,就需要侧重效率优先。

  而在国民收入和再分配领域,则要侧重考虑解决兼顾公平的问题。

  还应看到,从普遍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不能超越必要的历史阶段。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体现了构筑社会整体分配体系,全面合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大思路。

  为了有效地促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实现,还需要建立四个层次的收入分配机制:其一,在企业层次上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积极推进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确立以资产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分配制度,并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其二,在市场层次上培育收入分配机制,关键是开放生产要素市场,为要素的流动、重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必要的体制保证。

  其三,在政府层次上建立和完善国民收入再调节体系。

  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出发,维护社会必要的公平。

  最主要的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同时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其四,在社会层次上建设社会支持和社会救助体系。

  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扬扶危济困、敬老爱幼的民族优良传统。

  发展社会支持、社会救助的中介服务组织和机构,使之在解决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个人讨论提纲

(一)政府经济与公平

  ?公平,是各国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一个共同目标。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为追求公平目标,应开展的主要工作有:(1)为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即机会均等。

  (2)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使劳动的收入与所提高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相对应,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3)运用税收、社会保障等政策工具,将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成员心理承受能力之内。

(二)政府经济与效率

  效率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中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

  政府资源配置效率,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资源的配置效率。

  一是政府通过对市场和微观经济行为调节,克服市场失灵,引导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两者在社会整体资源配置中呈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凡市场能够有效运作的领域,资源配置效率问题由市场来实现,政府努力为市场运行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而在市场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通过政府财政收支等活动,合理配置资源,从而提高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

(三)政府经济与公平和效率的选择

  ?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大基本准则,但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中,政府在两者之间的选择,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1、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2、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三、小组讨论提纲

(一)政府经济与公平

  ?公平,是各国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一个共同目标。

  在经济领域,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的一个概念。

  公平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一是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前者称之为经济公平,后者称之为社会公平。

  经济公平就要求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获得利润、工资、地租等要素收入,投入与产出之间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

  而社会公平则是一种价值判断,受社会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经济地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为追求公平目标,应开展的主要工作有:(1)为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即机会均等。

  (2)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使劳动的收入与所提高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相对应,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3)运用税收、社会保障等政策工具,将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成员心理承受能力之内。

(二)政府经济与效率

  效率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中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

  在经济学理论中,资源配置效率理想的状态是“帕累托效应”。

  在达到“帕累托效应”之前,如果资源配置能够在不降低其它人福利水平的条件下,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得到改善,称之为“帕累托改善”。

  资源配置效率在不同领域有其具体涵义。

  在社会再生产领域,企业资源配置效率高低,就是指利润的最大化。

  在政府部门,就是指既定资源条件下政府行政效率,即为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与质量。

  在公共事业部门,是指如何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为社会提供科技、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政府资源配置效率,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资源的配置效率。

  一是政府通过对市场和微观经济行为调节,克服市场失灵,引导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两者在社会整体资源配置中呈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凡市场能够有效运作的领域,资源配置效率问题由市场来实现,政府努力为市场运行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而在市场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通过政府财政收支等活动,合理配置资源,从而提高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

(三)政府经济与公平和效率的选择

  ?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大基本准则,但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中,政府在两者之间的选择,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1、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尽管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即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关系。

  2、公平与效率的选择公平与效率两者之间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政府经济决策有较大回旋余地,可形成各种不同的政策组合。

  第一,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策选择。

  第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选择。

  即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增强整体国家经济实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首要目标,同时注意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

  这也是我国现行收入分配政策的基本指导方针。

  第三,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政策选择。

  即在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中,优先考虑收入和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调节收入差距,为贫困阶层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体现社会公平。

  同时,尽可能减少收入公平分配对经济运行效率的消极影响。

高中高效学习方法? 寻求中...

1、不妨给自己定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一小时内完成一份练习.

  2、不要在学习的同时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

  3、效率是决定租裂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要自信,人的潜力是很大,要有一种必胜的信念。无论何时何地,你做任何事情,有了这种自信力,你就有了一种必胜的信念。

  (保持自我情绪的良好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有较为开朗的心境,不要过多地去想那些不顺心的事,而且我们要以一种热情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因为这样无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是很有好处的。

  这样,我们就能在自己的周围营造一个十分轻松的氛围,学习起来也就感到格。

  外的有精神。)

  一、保证8小时睡眠。

  二、学习时要全神贯注。

  三、坚持体育锻炼。

  四、主动学习。

  五、保持愉快的心情,。

  和他人融和相处。

  六、注意整理。

  学习过程中,把各科课本、作业和资料有规律地放在一起。

  待用时,一看便知在哪。

  而有的学生查阅某本书。

  时,东找西翻,不见踪影。

  时间就在忙碌而焦急的寻找中逝去。

  我认为,没有条理的学生不会学得很好。

  及时复习。

  当天学的知识,要当天复习清,决不能拖拉。

  做到不欠“帐”。

  否则,内容生疏了,知识结构散了就要花费加倍时间重新学习。

  要明白“修复总比重建倒塌了的房子省事得多”。

  记讲课提纲,解题思路,难于理解的重点及难点以及自己悟出的重要体会。

超级学习法是由保加利亚的罗扎诺夫博士创造的:

  一是把精神引导到松驰状态,使学习者在呈α波状态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二是为了在这种状态下按着一定的节奏进行学习,想法设法将教材编写成可操作的模式。超级学习法要求学生首先有一个学习前的准备工作:⑴消除身心紧张(其方法有呼吸法、身体松驰法、

  心理松驰法三种);

  ⑵从松驰状态进入α波状态(其方法有感受平静反应,视觉映象α波强化法,靠意念进入α波状态,追忆往日的成功四种)。以上准备工作完成后,则进入学习过程,如记忆定理和公式,可通过朗读与深呼吸交替进行,甚至播放一种特别的音乐节奏,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快速学习方法:

  先不要求完全理解,而是拿到教材后,直接根据目录和提示,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猜测性地作“自我讲授”,讲完后才打开书本,进行第一次通读。第一次通读可以检验第一次“自我讲授”的不足之处,谬误所在都会“跃然纸上”,使你体会颇深。

  然后你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编制出一张适用的“目录一览表”,对照它进行第二次“自我讲授”,这次讲授会明显地感到自己比第一次比较准确有条理。

  接着再通读第二次,这次通读会获得更深的感受。

  当你进行第三次自我讲授时,你会讲得更完善、更丰富,许多模糊的地方变得清晰起来,。

  最后再来一次通读,可快速浏览,作一系统总结,感到知识都已清楚地反映在大脑之源扒中。经过三到四个回合的“自我讲授、通读、精读、粗读”后,你就能得心应手地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

睡眠学习法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人在记忆材料的时候,如果学完一个材料,再学一个新的材料,后面所学的材料会对前面的学习有干扰。

  假如学完一个材料后,不再学习其他材料,而是休息,则所学材料记弊团忆保持率极高。

  最好的休息就是睡觉,于是,心理学家提出,睡眠可以保持记忆。

当然啦,这并不是说,学完一个材料之后,立刻去睡,如果这样,那么我们一天要睡多少次呢?我们又如何睡得着呢?

  心理学家对睡眠进行继续研究,还发现:人在处于半睡眠状态,又称假寐状态时,大脑的某些点上的“小窗口”依然开着,能够接受由听觉器官发来的信息。

  如果这时有人不断地反复向假寐中的人讲话或播放一段录音(这叫“暗示”),那么假寐中的人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将讲话或录音内容记住,这是一种基于暗示性亢迸原理的学习方法。

  由于假寐时的大脑不受外界干扰,因而对暗示作用非常敏感,最适宜用来记忆需死记硬背性质的内容,诸如外语单词。

  怎样进行睡眠学习呢?我们使用录音机可以完成睡眠学习。使用袖珍录音机(随身听),将我们要记忆的内容,比如外语单词录制在磁带上,睡觉前,洗漱完毕,轻松地躺在床上,

  闭上双眼,戴上耳机听录音,音量不要太大,调节到窃窃私语的程度最好。

  听录音时,不需保持高度的注意,在半睡眠状态下,无意识地接受录音的暗示。

  录音的暗示会触发记忆,使你在不知不觉中限量地将记忆潜能挖掘出来,记住大量材料。

  《陈氏高效学习法(提分突破法)》请你参考如下建议。

  1.你可以先听一段轻音乐。柔美、舒缓、恬静、幽雅的轻音乐,有利于平缓情绪,调节身心,使呼吸、心跳减缓,达到心平气和的放松状态。

  2.做呼吸放松。

  如果你劳累了一天,脑子里乱糟糟的无法入静,你可以试着做呼吸放松。

  你平静地躺在床上,闭上双眼,缓缓地吸气,再缓缓地呼出。

  呼吸时要“数息”,即默数呼吸的次数,呼时、吸时都要数。

  “数息”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杂念,解除紧张与疲劳,帮助你尽快入静,达到放松状态。

  3.养成定时睡觉、定时起床的好习惯。

  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利于保证睡眠质量,而高质量的睡眠是有效睡眠学习的保证。

  通常我们应在晚上11点左右入睡,过了零点,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即使你想睡也无法抑制兴奋,难以入睡。

  所以,在睡前听录音,由大脑放松,逐渐转入半睡眠状态,直至大睡。

  可能你会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这很正常,睡眠学习有利于记忆,又能帮助你睡眠,可谓一举两得。

  4.听录音时,每天应先听前一天所学内容,如昨天学过的单词,重复记忆有利于巩固所学内容。

  你可以快速重复内容,不需要花很长时间,然后再听新内容。

  如此循环往复,循序渐进,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又能及时有效地检查学习结果。

  5.要持之以恒。

  尽管睡眠学习法可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学习,但这种学习方法是否有效,贵在坚持。

  开始学习时,你可能不习惯。

  也许,你对这种学习法能否有效持怀疑态度,当你坚持一段学习后,你会愉快地发现,这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而又神奇的学习法。

学法体系

  每个人都会有许多学习方法,这些方法构成了自己的一个学法体系,因此,只要优化了自己的学法体系,必定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使学习真正快速有效。我们吸收各种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并总结了优秀的学习经验,现在特别推荐下列十大学习方法,作为学法体系的支柱。

目标学习法

  掌握目标学习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所倡导的。布卢姆认为只要有最佳的教学,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多数学习者都能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

  教学内容是由许多知识点构成,由点形成线,由线完成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构成彼此联系的知识网。

  因此明确目标,就要在上新课时了解本课知识点在知识网中的位置,在复习时着重从宏观中把握微观,注重知识点的联系。

  另外,要明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应该掌握的层次要求,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不同层次,最重要的就是明确学习重要目标,即知识重点。

  有了目标能增强我们学习的注意力与学习动机,即为了这目标我必须好好学习。

  可见,明确学习目标是目标学习法的先决条件。

  目标学习法的核心问题,是必须形成自我测验、自我矫正,自我补救的自我约束习惯。

  对应教学目标编制形成性检测题,对自己进行检测,并及时地反馈评价,及时矫正和补救。

  学习目标与人生目标不同,它比较具体,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

  它可以使我们比较容易地享受成功的欢乐。

  增加我们的信心。

  因此,目标学习法也是成功教育的主要策略之一,同时,实现学习目标也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开始,只有使大小、远近目标有机的结合,才会避免一些无效劳动的发生。

问题学习法

  带着问题去看书,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目的明确,这既是有意学习的要求,也是发现学习的必要条件。

  心理学家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两种。

  有意注意要求预先有自觉的目的,必要时需经过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的事物发生注意。

  它表明人的心理活动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问题学习法就是强调有意注意有关解决问题的信息,使学习有了明确的指向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问题学习法要求我们看书前,首先去看一下课文后的思考题,一边看书一边思考;同时,它还要求我们在预习时去寻找问题,以便在听课时在老师讲解该问题时集中注意力听讲;最后,在练习时努力地去解决一个个问题,不要被问题吓倒,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你进步的过程。

联系学习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同周围的事物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因此,知识之间同样存在着普遍的联系,我们把联系的观点运用到学习当中,会有助于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心理学迁移理论,知识的相似性有利于迁移的产生,迁移是一种联系的表现,而联系学习法的实质不能理解为仅仅只是一种迁移。

  迁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自发的,而运用联系学习法的学习是自觉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它以坚信知识点必然存在联系为首要前提,从而有目的地去回忆、检索大脑中的信息,寻找出它们间的内在联系。

  当然,原来对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到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数量多少,但我们可以通过辩证思维,通过翻书、查阅、甚至是新的学习,去构建新的知识联系,并使之贮存在我们的大脑之中,使知识网日益扩大。

  这一点是迁移所不能做到的。

  联系指的是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因此,坚持联系学习法既要寻找内部联系,又要寻找事物间的外部联系。

  可见,联系学习法可以在学习新知识中直接运用,即使不能产生迁移之时,联系学习法依然发挥出它诱人的魅力。

矛盾学习法

  矛盾的观点是我们采用对比学习法的哲学依据。因为我们要进行对比,首先要看对比双方是否具有相似、相近、或相对的属性,这就是可比性。

  对比法的最大优点在于:(1)对比记忆可以减轻我们记忆负担,相同的时间内可识记更多的内容。

  (2)对比学习有利于区别易混淆的概念、原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对比学习要求我们把知识按不同的特点进行归类,形成容易检索的程序知识,有利于知识的再现与提取,也有利于知识的灵活运用。

  综观中学课本,可比知识比比皆是,如政治内容中,权利与义务、民主与法制、物质与意识、和平与发展等等;如语文学习中,复句与单句、设问与反问、比喻与借代、记叙与议论、实词与虚词等等;如数学学习中,小数与分数、指数与对数、奇函数与偶函数、平行与垂直等等;如化学学习中,金属与非金属、晶体与非晶体、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酸与盐等等。对比学习法不仅可以用于同一学科内的学习,还可以进行跨学科比较,如学习政治可用语文中的句子分析法来分析政治概念,如在学习近现代史中的民族解放运动时,又可以利用政治有关民族的基本观点,学习自然学时,可回忆一下有关语文课本中的有关科学家的传记文章,也可结合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原理进行学习。

归纳学习法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同学小学时学习成绩很好,一到了中学学习就感到困难,这在很大成份上是因为没有学会思维,特别是归纳思维。而对中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一刻也离不开归纳思维。

  归纳是重要的思维形式,属抽象思维。

  我们知道知识有感性与理性之分,从认知能力上同样有感知与理智之别,在小的时候,我们所接受的以感性知识为主,我们通常也用感知的学习方式接受知识,即使用机械的死记方法,学习成绩也不会很差。

  而到了中学绝大部分的知识都属理性知识,如果你依然用感性的死记方法当然是行不通的。

  学会学习的核心内容就是学会思维。

  因此,学会分析与归纳就要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

  为了引起我们的重视,特意把归纳学习法也作为十大学习法之一。

  所谓归纳学习法是通过归纳思维,形成对知识的特点、中心、性质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当然,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来说,归纳学习法崇尚归纳思维,但它不等同于归纳思维本身,同时它还要以分析为前提。

  可见,归纳学习法指的是要善于去归纳事物的特点、性质,把握句子、段落的精神实质,同时,以归纳为基础,搜索相同、相近、相反的知识,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识记与理解。

  其优点就在于能起到更快地记忆、理解作用。

速记学习法(一)

  记忆是学习的基本功,它包括识记与回忆两部分。有人认为记忆并没有什么技巧,古人不曾也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吗?这表明要记得多就是要做到勤与苦,“只要

  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这从某个角度上说不无道理。

  哲学上不是也说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但如果因此否认了记忆技巧的存在也是不可取的。

  事实上,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勤记、苦记的方法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只能把它作为一种学习精神来学习,而不能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来继承。

  古代信息量越不如现在,采用不断重复的记忆方法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面对信息爆炸的今天,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缩记法。

  所谓缩记法就是要尽可能地压缩记忆的信息量,同时基本上又能记住应记的内容。

  比如有要点记忆法、归纳记忆法、意义记忆法,都属压缩记忆法。

  每段话有明确要点的自然用要点记忆法,如果没有就要经过归纳形成要点后进行记忆。

  而归纳的最主要方法以意义为依据。

  可见,记忆以要点为基本单位。

  也可理解为以中心思想为单位。

  记住了要点并不是要放弃其他内容,而是以对其他内容的理解为前提,它可极大地增加记忆的信息量。

速记学习法(二)

  通过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分析是指在思维过程中,把对象或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层次、因素,或把复杂的现象或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然后具体地考察研究它们在对象整体中各具有何种性质、各占何种地位、各起什么作用,等等。

  例如,学习某类植物时,我们把它分成根、茎、叶、花、实等部分来逐一研究,考察这些部分与其它植物有什么不同,同时了解它们之间的特殊关系。

  分析是归纳的基础,分析是抓住事物特点、本质的必经阶段。

  不善于分析也就不可能学会归纳。

  分析的过程是独立思考的过程,也是对知识理解甚至是探究的过程。

  通过分析抓住了重点与难点,通过分析把握住知识前后的联系,通过分析发现了一些潜在的信息。

  分析是与归纳相对而言的,它着重是把知识分解为各个部分进行理解,并去寻找知识点前因后果的联系为主要目的的思维过程。

  可见,分析学习法的关键词是“分解”与“找因”。

速记学习法(三)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任何事物都可以把它们归入同一性质的范畴,知识也不例外。

  归类法可以把它看成对归纳学习法的分支,即同类归纳,但归类学习与归纳学习的特点有所区别,归类学习的侧重点是相同知识的罗列,而归纳学习法指的是要善于去归纳事物的特点、性质,把握句子、段落的精神实质,同时,以归纳为基础,搜索相同、相近、相反的知识进行识记与理解。

  一般来说它可随时采用。

  归类法是在识记知识或复习阶段时常采用的方法,它使知识条理化、程序化,压缩了知识信息量,能使我们记得多记得快,同时也有利于知识的提取。

速记学习法(四)

  学习新知识就要想到旧知识,想到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不能迷信权威,克服定势思维。

  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发挥右大脑的作用。

  如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二次革命发生在1913年,护国战争发生在1915年,护法战争发生在1917年,这四个历史事件依次间隔二年,只要记住这两个历史事件的逻辑顺序,知道其中任何一个事件的年代,就可以联想,推算出其它三个事件的年代。

  这是联想记忆法。

反思学习法

  孔子提倡学习知识面要广泛,并且强调要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深入进行思考,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如果只是读书记诵一些知识,而不通过思考加以消化,这只能是抽象的理解,抓不住事物要领,分不清是非。

  《中庸》中提出为学的五个阶段: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慎思就是要把外在的知识和事件与自己切身经验结合起来进行认真思考,既用自己的经验来思考知识与事件,又用知识与事件来思考自己的经验,不断地交换位置和方向,达到理解和重新理解知识、事件和经验的目的,促进自己内精神世界的成长。

合作学习法

  同水平差不多的人一起学习,就有了一个学习伙伴,更何况每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同水平高于你的人一起学习,他就是你的老师,你自然可以学得许多东西;同水平低于你的人一起学习,你是他的老师,我们常说“教学相长”,你同样可以学得许多东西。

  当然,合作学习并不是几个人的简单相加。

  合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认为,有5个要素是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

  这些要素是:(1)积极互赖,指的是学生们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

  (2)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

  (3)个人责任,指的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

  (4)社交技能。

  (5)小组自加工,小组必须定期地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温情与信任,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技巧与策略,学会有效地表达自我。

  在学习交往中,可以培养、发展真正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感。

循序渐进法

  我们在学习中有一个误区,认为只要肯花时间,多做练习,学习成绩必然进步。

  其实不尽然。

  虽然量变的必然结果是质变,但并不能说任何量变都会引起质变。

  试想,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花得时间不多、练习量不大为何能有明显的进步呢?这就是一个效率问题。

  在经济学上我们常说企业要发展,必须要采用集约型增长方式。

  学习也是如此,不能盲目地投入精力。

  这首先要做到循序渐进。

  有的同学一心求快,不考虑自己的水平,拿到书就看,拿到练习就做。

  比如,有的人连中学教科本的课文还没有弄懂,就大量的死记课外的唐诗宋词,理由是课外读物很重要;有的人连书本的数学题也没有过关,大量去做高考模拟题,理由是只做课文题应付不了高考;有的人连简单的英语对话都不行,就去看许多经贸口语,理由是中国入世了,经贸英语更显重要。

  从理由上看并不错,但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你采取的方法是错了,因为你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

持续发展法

  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

  要成为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发展的观点,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习问题,也就是我们所提倡的持续发展法。

  它要求我们学习上不能偏科,力求全面发展。

  中小学是打基础的时候,要文理兼顾,还要重视劳动技能、体育技能的学习,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审美情趣等等。

  当然,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平均发展,对自己的兴趣、特长应该发展,为此,应围绕其中心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向纵深发展,培养自己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自己科学献身精神,使自己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首先是观念上的要求,只有这样的学习观,才会有这样的学习方法。

  有了这样的学习方法,才能根本上消灭死记硬背、盲目崇拜倾向,重视其他科学的有效方法。

超级学习法

  这是一种优秀的学习法。

  美国纽约华尔街10号的“超级记忆法有限公司”和保加利亚的罗扎诺夫学院都在推广这一种学习方法。

  日本长野吉田高中应用该方法使学生平均成绩提高20分,日本东海大学的关英男教授用这种方法使180名短期大学的学生在二年内获得了与四年制长期大学的学生相匹敌的学历。

  如果用以记忆英语,13分钟内你可轻易记住100个生词!。

  超级学习法是由保加利亚的罗扎诺夫博士创造的。据罗扎诺夫博士在国内的实验结果来看,超级学习法有如下特点:

  学习效率高,用于学习的时间是通常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

  学习中没有人与人的差异,无论智商高低和是否有学习经验,所有的学生都能很轻易地掌握这种方法。

  记忆过的内容遗忘率低,可经久不忘。

  超级学习法以其高效率和多方面的功用,成为世界优秀学习方法中最优秀的一种。

  它一问世,便受到了包括东西方在内的所有人的关注和重视。

  美国的两位女记者希拉?奥斯特兰和林?休劳塔曾撰文将超级学习法向美国做了介绍;保加利亚的罗扎诺夫记忆学院和美国纽华尔街头10号“超级记忆法有限公司”都在推广这种学习法。

  世界上虽然有很多国家推行了超级学习法,但利用盒式磁带应用超级学习法学习要算日本的收效最大。日本长野吉田高中的宫岢老师报告说,同一教师任课的不同班级,用超级学习法教学的班级比其它班级的平均分数约高20

政府经济学的复习提纲

提纲如下: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政府经济学》是人事部中国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开办的行政管理专业专科升本科学生学习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72学时,4学分晌春枝,开设一个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前面了解政府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政府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熟悉我国现行政府各项财政及宏观经济管理制度,把握政府经济制度改革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使学生具有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政府经济学属应运经济学范畴,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背景知识,同时,作为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科学,与管理学、行政管理学等课程有密切关系。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密切结合宴敏中国实际,简明系统地向学生讲述政府经济学基本理论及发展规律。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个性化的要求。

  3、安排阶段性考核,关注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建议

  1、按照人事部公务员培训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模式,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多种形式的辅导为次。

  2、文字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内容详尽,结构完整,是学生必备的必读的文本。

  3、音像教材是形象、生动地展现课程内容的辅助教材,它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4、课堂讨论、信件、面授辅导、文字辅助教材等多种教学形式,可以提供及时、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5、鼓励学生创造性思考,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互助学习、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政府经济学在中国仍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各项政府经济管理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法律、制度等,还处在不断改革和完善过程中,该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必须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五、教学要求的层次

  教学要求的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教学中要求了解的内容,基本上是考试的基础部分;要求理解的内容,基本上是考试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内容,基本上是教学和考试中的重要内容。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教材说明

1、文字教材森斗

  本课程以文字教材为基本教材。

  《政府经济学》由中央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温来成博士任主编。

  它是教学和考试的主要依据。

  各章要点、复习思考题、参考资料等均附在每章之后,供学员学习参考,不再单独编写辅助教材。

  《政府经济学》由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发行。

2、音像教材

  本课程根据政府经济学课程的具体内容,配有电视录象课。

  每学时50分钟。

  音像教材主要讲授课程中的重点与难度,并适当拓宽教材内容。

3、IP课件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政府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中国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组织编写制作IP课件。

二、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内学时

录像学时

IP课件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

6

0.5

1

0.5

1

第三章政府与公共物品供给

6

1

1

第四章外部效应与政府公共经济政策

6

1

1

第五章政府经济与公共决策

5

1

1

第六章政府支出概述

5

1

1

第七章政府购买性支出

4

1

1

第八章政府转移性支出

4

1

1

第九章政府收入概述

5

1

1

第十章政府税收收入

5

1

1

第十一章政府非税收入

5

1

1

第十二章政府债务

5

1

1

第十三章政府预算

5

2

2

第十四章政府宏观经济管理

5

1

1

第十五章国际间政府经济关系

6

1

1

学时总数

72

15.5

15.5

第三部分教学大纲

第一章导论

一、政府经济现象

二、政府经济学概念

三、政府经济学学习方法

第二章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

第一节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的合理性

一、市场失灵及其主要表现

二、政府失灵及其管理

三、政府经济职能

第二节政府经济中的公平与效率

一、政府经济与社会公平

二、政府经济与效率

三、政府经济管理对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第三节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中国政府经济及其职能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经济职能探索

二、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难点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任务

第三章政府与公共物品供给

第一节公共物品含义

一、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二、公共物品类别及特征

第二节公共物品供给方式选择

一、公共物品的供求均衡

二、公共物品供给方式

三、公共物品供给与免费搭车问题

第四章外部效应与政府公共经济政策

第一节外部效应

一、外部效应涵义

二、外部效应类别

三、外部效应与市场均衡

第二节外部效应与政府经济管理

一、外部效应治理与科斯定理

二、外部负效应与政府矫正政策选择

三、外部效正应与政府鼓励政策选择

第五章政府经济行为与公共决策

第一节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选择

二、直接民主中的公共选择

三、代仪民主制中的公共选择

第二节西方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下的政府经济决策

一、议会党派斗争与政府经济政策

二、政府预算的审查与批准

三、经济立法与制衡

第三节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政府经济决策

一、政府预算的审查与批准

二、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审查与批准

三、经济立法与监督

四、法律授权范围内的政府决策

五、重大政府经济中的政治民主协商

第六章政府支出概述

第一节政府支出规模

一、财政支出规模增长

二、财政支出规模增长成因分析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支出规模变化实证分析

第二节政府支出分类

一、按与市场运行机制分类

二、按政府职能分类

三、按支出功能分类

四、按支出经济性质分类

第三节政府支出绩效评价

一、政府支出绩效

二、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常用方法

第七章政府购买性支出

第一节公共投资

一、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

二、公共投资范围

三、公共投资与融资

第二节公共事业支出

一、公共事业支出性质

二、教育支出

三、科技支出

四、公共卫生支出

五、公共文化支出

六、环境保护支出

第三节行政管理支出

一、行政管理支出性质

二、行政管理支出内容

三、行政管理支出与行政效率

第四节国防支出

一、国防支出性质

二、国防支出内容

三、中国国防政策与国防支出

第八章政府转移性支出

第一节社会保障支出

一、社会保障制度

二、社会保障支出内容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第二节财政补贴支出

一、财政补贴

二、财政补贴内容

三、财政补贴管理

第九章政府收入概述

第一节政府收入规模

一、政府收入与政府资源配置

二、政府收入规模度量

三、政府收入规模制约因素分析

第二节政府收入分类

一、按收入形式分类

二、按收入的产业和部门分类

三、按收入的管理体制

第三节政府收入效应

一、收入效应涵义

二、政府收入的替代效应

三、政府收入的收入效应

第十章政府税收收入

第一节税收制度要素

一、税收及其形式特征

二、课税对象

三、纳税人

四、税率

五、计税依据

六、纳税环节

七、起征点

八、免征额

九、减免税

十、税收征管

第二节税收收入分类

一、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

二、按能否转嫁分类

三、按税种的隶属关系分类

四、按与价格的关系分类

五、按征税的计量单位分类

六、按税收管理体制分类

第三节税收转嫁与归宿

一、税收转嫁

二、税收转嫁条件与方式

三、税收归宿

第四节税收负担

第十一章政府非税收入

第一节国有资产经营与处置收益

一、国有资产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三、国有资产收益

第二节公共设施使用费收入

一、使用费收入

二、使用费收入与公共定价

三、使用费收入管理

第三节行政规费收入

一、行政规费含义

二、行政规费管理

第四节其他政府非税收入

一、罚没收入

二、彩票收入

三、专营收入

第十二章政府债务

第一节债务收入分类

一、债务收入含义

二、按地债务发行域分类

三、按期债务限分类

四、按债务形式分类

五、按是否流通分类

六、其他分类方法

第二节债务发行

一、发行条件

二、发行方法

第三节债务流通

一、债务流通与公债市场

二、公债市场功能

三、中国公债市场发展

第四节债务偿还及风险管理

一、债务偿还方式

二、债务管理常用监测指标

三、债务风险判断及管理

第十三章政府预算与预算管理体制

第一节政府预算概述

一、政府预算涵义

二、政府预算发展

三、政府预算特征

第二节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一、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涵义

二、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内容

三、中国现行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第二节政府预算编制

一、政府预算编制依据

二、政府预算编制准则

三、中国政府预算编制改革

第三节政府预算执行

一、政府预算执行任务

二、政府预算执行机构

三、政府预算执行调整

第四节政府决算

一、政府决算涵义

二、政府决算管理

第十四章政府宏观经济管理

第一节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目标

一、经济增长

二、保持市场价格平稳

三、收入分配公平

四、充分就业

五、国际收支平衡

第二节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

一、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概述(经济、法律、行政)

二、财政政策

三、货币政策

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三节政府产业政策

一、产业政策涵义

二、产业政策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

三、中国政府现行产业政策要点

第四节政府区域经济政策

一、区域经济政策涵义

二、区域经济政策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

三、中国政府现行区域经济政策要点

第十五章国际间政府经济关系

第一节国际税收

一、国际税收涵义

二、国际税收协定

三、国际税收管理

第二节政府外债

一、政府外债种类

二、政府外债功能及其特殊性

三、政府外债风险管理

第三节国际贸易与投资管理

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国际贸易与政府管理

二、跨国投资与政府管理

三、国际金融与政府外汇管理

四、对外经济援助管理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