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的完整笔记,包括哪些内容?

作者:乜荣浩时间:2023-07-23 13:20:37

导读:" 管理学原理的完整笔记,包括以下内容:1.引言:介绍管理学原理的背景和意义,概述管理学原理的发展历程。2.经典管理学理论:-科学管理理论(泰勒理论):介绍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包括分工、标准化和效率的概念。-行政管理理论(韦伯理论):阐述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包括权威、规则和分工"

管理学原理的完整笔记,包括以下内容:

  1.引言:介绍管理学原理的背景和意义,概述管理学原理的发展历程。

2.经典管理学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泰勒理论):介绍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包括分工、标准化和效率的概念。

  -行政管理理论(韦伯理论):阐述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包括权威、规则和分工的重要性。

  -行为科学理论(马斯洛、赫茨伯格、赫尔佐伊等):介绍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以及赫尔佐伊的认知理论。

  -管理过程理论(法约尔理论):阐述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包括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环节。

3.现代管理学理论:

  -系统管理理论:介绍系统管理理论,包括系统思维、系统边界、系统目标等概念。

  -战略管理理论:阐述战略管理理论,包括SWOT分析、竞争战略、组织结构等内容。

  -变革管理理论:介绍变革管理理论,包括变革过程、变革领导和变革实施等关键要素。

  -创新管理理论:阐述创新管理理论,包括创新过程、创新策略和创新组织等方面。

4.实践案例分析: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探讨不同管理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

  -分析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剖析管理学原理对组织管理的影响。

  5.总结与展望:对管理学原理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其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管理学原理的发展趋势。

  通过以上有序列表的方式,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管理学原理的完整内容,并能够深入理解不同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同时,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管理学原理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管理学原理完整笔记(1)

第一篇绪论

  (一)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3.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

  3、管理的任务:

    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4、管理的基本职能:

  1.计划2.组织3.人员配备4.领导5.控制

  5、掌握管理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重要意义:

    1.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学习引进国外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3.结合实粗缓际,随机岩档模制宜的学习运用。

    6、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7、管理学的特点:

  1.一般性2.多科性3.历史性4.实践性

  8、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三个层次或侧重点):

    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研究内容分为:生产力方面、生产关系方面、深层建筑。

    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9、为什么要学习蠢世、研究管理学: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10、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

  1.唯物辩证法2.系统方法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11、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12、系统的特性:

  1.整体性2.目的性3.开放性

  4.交换性5.相互依赖性6.控制性

  13、系统的观点:

  1.整体观点2.“开放性”与“封闭性”

  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4.模糊分界的观点

  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6.信息反馈观点

  7.分级观点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

  9.等效观点

  (二)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六个阶段:

  1.古典管理理论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3.管理理论丛林4.战略管理

  5.全面质量管理6.学习型组织管理

  2、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5.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

    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

    7.实行职能工长制。

    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3、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中管理的十四原则:

  1.分工2.职权与职责3.纪律

  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个人报酬8.集中化9.等级链

  10.秩序11.公正12.任用期稳定

  13.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

  4、韦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三种权力类型:

  1.理性—合法的权力2.传统的权力3.超凡的权力

  5、韦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1.明确的分工2.自上而下的等级体系3.人员的考评和教育

  4.职业管理人员5.遵守规则和纪律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6、梅奥—霍桑试验的结论:

  1.职工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意度4.存在着霍桑效应

  7、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范围:

  1.个体行为2.团体行为3.组织行为

  8、3C环境—企业外部环境的主要特征:

  1.变化2.顾客3.竞争

  9、战略管理的特点:

  1.系统性2.长远预期性3.对外抗争性4.灵活应变性

    10、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11、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2.领导作用3.全员参与

  4.过程方法5.管理的系统方法6.持续改进

  7.基于实事的管理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12、卓越绩效标准的核心价值观:

  1.领导作用2.以顾客为导向3.有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

  4.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5.灵敏性6.关注未来

  7.管理创新8.基于事实的管理9.公共责任与公民义务

  10.重在结果和创造价值11.系统观点

  (三)管理环境、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1、一般环境因素:

  1.经济环境2.政治和法律环境3.社会文化环境

  4.科技环境5.全球化环境

  2、具体环境因素:

  1.顾客2.供应商3.竞争者4.其他因素

  3、外部组织环境的类型:

  1.简单和稳定的环境2.复杂和稳定的环境

  3.简单和动态的环境4.复杂和动态的环境

    4、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5、管理道德:组织的管理者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所依据的准则。

自考管理学原理重点笔记

  自考管理学原理重点笔记。

一、基础篇

1、管理

  (1)管理的概念: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察纤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必要性

(3)管理的含义

  1.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组织是管理的载体;

2.管理是一项有目标的活雀伏动,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

3.管理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

4.管理是一个追求有效的过程

5.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4)管理的特性: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管理工作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5)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6)管理有效的衡量

2、管理者

  分类:(1)按层次不同,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2)按从事工作的领域和专业不同,分为综合管理者,专业管理者;

角色:(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

(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

(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

技能:(1)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是基层管理最重要的技能)

  (2)人际技能(人际技能对于高、中、基层管理的重要性大体相同):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3)概念技能(概念技能是高层管理最重要的技能)

3、管理学

  (1)管理学的概念: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管理学的特点:综合性、不精确性、实践性、历史性、发展性;

  (3)管理学的学败岁仿习方法:唯物辩证法、理论联系实际法、系统方法;

  (4)管理学的相关学科:计算机科学、数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

4、管理理论的产生

(1)早期的管理

(2)管理理论的萌芽:亚当斯密、查尔斯巴贝奇、罗伯特欧文

  #简述亚当斯密提出的对管理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管理见解。

  答:(1)提出了“分工协作原理”和“生产合理化”的概念。认为经济效益的追求依靠提高效率完成,而效益的提高依靠分工协作,只有分工协作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2)提出了“经纪人”的观点。即经济活动产生于个人利益基础上的共同利益,认为个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他人利益,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共同理论形成总的社会利益。

管理学原理笔记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的含义

一、管理的定义

  管理活动自古即有,但什么是“管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从字面上看,管理有“管辖”、“处理”、“管人”、“理事”等意,即对一定范围的人员及事务进行安排和处理。

  但是这种字面的解释是不可能严格地表达出管理本身所具有的完整含义的。

  关于管理的定义,至今仍未得到公认和统一。

  长期以来,许多中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管理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

  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A·西蒙(HerbertASimon)认为“管理就是决策。”①

当前,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各国的一些管理学著作或管理教科书中,也对管理有不同的定义,如:

  “管理就是由一个或者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小詹姆斯·H·唐纳利等:《管理学基础》

  “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的过程。”③

  “管理是筹划、组织和控制一个组织或一组人的工作。”④

  “给管理下一个广义而又切实可行的定义,可把它看成是这样的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⑤

  “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⑥

我国的一些文献或教科书中也给管理下了一些定义,如:

  “管理就是指由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的控制人和组织的行为使之趋向预定目标的技术、科学和活动。⑦

  “管理是管理者为使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合乎一定的目的而采用相应的方式所进行的活动。”⑧

  上述定义可以说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管理的含义,或者是揭示管理某一方面的属性。本书认为对“管理”作如下定义能够全面概括管理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即: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管理的概念,理解管理学研究的特点、范围和内容,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把握管理的一些基本特征。

  (一)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

  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因此,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称文化现象。

  从科学的定义上讲,存在管理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1.必须是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包括生产的、行政毁枣的??等活动。

  2.有一致认可的、自觉的目标。

  (二)管理的“载体”就是“组织”。

  前面讲过,管理活动在人类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而且从前面的论述中也可以看出,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

  正因为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着组织,管理也才存在和有必要。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为一定目标而进行协作活动的集体就形成了组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

  ”①有效的协作需要有组织,需要在组织中实施管理。

  社会生活中各种组织的具体形式虽因其社会功能的不同而会有差异,但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

  在组织内部,一般包括五个要素,即人——包括管理的主体和客体;物和技术——管理的客体、手段和条件;机构——实质反映管理的分工关系和管理方式;信息——管理的媒介、依据,同时也是管理的客体;目的——宗旨,表明为什么要有这个组织,它的含义比目标更广泛。

组织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活动必然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组织还包括九个外部要素:

  (1)行业,包括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和相关行业的状况;

  (2)原材料供应基地;

  (3)人力资源;

  (4)资金资昌铅源;

  (5)市场;

  (6)技术;

  (7)政治经济形势;

  (8)政府;

  (9)社会文化。

  因此,一个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既要具备五个基本的内部要素,又要受到一系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管理就是在这样的组织中,由一个或者若干人通过行使各种管理职能,使组织中以人为主体的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从而达到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活动,这一点对于任何性质、任何类型的组织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三)管理的任务、职能、耐余好层次。

  管理作为一项工作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持一种体系,使在这一体系中共同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等),去实现他们既定的目标。

  管理活动是通过人来进行的,人是进行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把执行管理任务的人统称为“管理人员”、“管理者”(managera1people)。

  管理的任务当然也就是管理人员的任务。

  这里所说的管理人员,没有主管领导(executive)、行政人员(administrator),以及基层领导者(supervisor)这些等级之分。

  虽然这些管理人员可能因为各自所处的组织类型和所进行的具体工作不同而处于不同的地位和级别,担任不同的管理职务,拥有不同的权力范围,担负不同的责任;但是他们的任务都是相同的,都必须为组织及其所有成员创造和保持一种环境,使人们在其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最大才能,通过努力去实现组织目标。

  这是管理人员共同的任务,他们的工作比组织中其他工作更重要,因此我们将这个意义上的管理人员统称为“主管人员”(manager)。

  例如在一个工厂中,不论是厂长还是车间主任、科长、班组长等,都属主管人员之列。

  管理作为一个过程,管理者在其中要发挥的作用,就是管理者的职能,也就是通常说的管理职能。

  对管理的职能,国外有多种划分方法,早期的管理理论一般认为,管理有计划、执行、控制三大基本职能。

  法国的法约尔认为,管理有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美国的古利克提出,管理有七项职能,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结合我国管理活动的实践,我们倾向于美国管理学家孔茨的观点,即管理包括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领导、控制五项职能。

  关于具体的内容,将在以后各篇章中详细论述。

  管理和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能是相同的,即包括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

  但由于主管人员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他们在执行这些职能时也就各有侧重。

  组织中的主管人员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上层主管(topmanager)、中层主管(middlemaneger)和基层主管(firstlinemanager或supervisor),如图1—1所示,根据所处的不同层次,他们将各有侧重地执行其职能。

  *(四)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07简答:如何理解?)。

  管理不是个人的活动,它是在一定的组织中实施的。

  对主管人员来讲,管理是要在其职责范围内协调下属人员的行为,是要让别人同自己一道去完成组织目标的活动。

  组织中的任何事都是由人来传达和处理的,所以主管人员既管人又管事,而管事实际上也是管人,管理活动自始至终,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是与人打交道的,因此说管理的核心是处理组织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包括主管人员与下属之间的关系,这是各种人际关系的主导与核心:组织内的一般成员之间的关系,即不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组织中大量存在,它直接表现为组织的社会气氛;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是组。

  织内部的团体,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正式团体是指组织内按专业分工所划分的各个部门,而非正式团体则是指正式团体的一些成员为某种共同的感情或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无形的团体,要重视非正式团体的作用,处理好它们之间与正式团体之间的关系。

  (五)管理者的角色。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

  F·德鲁克(PeterF.Drucker)1955年提出“管理者的角色”(Theroleofthemanager)的概念,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对管理含义的理解。

  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通过各级管理者体现出来的。

  所以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大体上分三类:。

  1.管理一个组织(managingabusiness),求得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

  (1)确定该组织是干什么的,应该有什么目标,如何采取积极措施实现目标;

  (2)求得组织的最大效益;

  (3)“为社会服务”和“创造顾客”。

  2.管理管理者(managingmanager)。组织的上、中、下三个层次中,人人都是管理者,又都是被管理者,因此必须:

  (1)确保下级的设想、意愿、努力能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2)培养集体合作的精神;

  (3)培训下级;

  (4)建立健全组织结构。

  3.管理工人和工作(managingworkers&work)。因此要认识到两个假设前提:

  (1)关于工作,其性质是不断急剧变动的,既有体力劳动,又有脑力劳动,后者的比例会越来越大;

  (2)关于人,要正确认识到“个体差异、完整的人、行为有因、人的尊严”对于处理各级各类人员相互关系的重要性。

  从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第二节管理的性质

  管理,从它最基本的意义来看,一是组织劳动;二是指挥、监督劳动,即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管理的二重性。从管理活动过程的要求来看,既要遵循管理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科学性要求,又要体现灵活协调的艺术性要求,这就是管理所具有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一、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

  ”①“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独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

  ”这就是说,管理一方面是由于有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因此它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必然使得管理的环境、管理的目的以及管理的方式等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因此,。

  它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这两方面的属性就是管理的二重性。

学习和掌握管理的二重性对我们学习和理解管理学、认识我国的管理问题、探索管理活动的规律以及运用管理原理来指导实践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我们遵循管理二重性的要求,认真总结我国历史上以及新中国建立50多年来管理的经验教训,继承和发展我国已有的科学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论的;同时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采取有批判的吸收的态度和方针,根据我国的国情,融汇提炼,为我所用,成为我国管理科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任何一种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手段的出现总是有其时代背景的,也就是说,它是同生产力水平社会条件及其他一切情况相适应的。

  因此,在学习和运用某些管理理论、原理、技术和手段时,必须结合自己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实践表明,不存在一个适用于古今中外的普遍模式。

二、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06简答)(科学性即规律性,艺术性即实践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客观规律。

  人们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通过从实践中收集、归纳、检测数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中抽象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一般方法。

  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和丰富。

  因此说,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指它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其实践性,没有实践则无所谓艺术。

  在这里,所谓的“艺术”是指达到某种预期效果的“诀窍”。

  这就是说,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

  主管人员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所以,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从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知,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

  因此,二者之间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

  如前所述,靠“背诵原理”来进行管理活动,必然是脱离或忽视现实情况的无效活动;而没有掌握管理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主管人员,在进行管理时必然是靠碰运气,靠直觉或过去的经验办事,很难找到对管理问题的可行的、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

  所以,管理的专业训练不可能培训出“成品”的主管人员,但却是为通过实践进一步培训主管人员的一个良好的开端,它为培养出色的主管人员在理论知识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仅凭理论也不足以保证管理的成功,人们还必须懂得如何在实践中运用它们,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哈佛商学院企业管理教授列文斯敦,在他担任某研究所所长和管理系统公司总经理期间,通过对大量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的人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的使用发现,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同管理上获得的业绩之间并无直接关系。

  他认为,如果学术成绩能与事业上的成功相等,这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经理便就是一位神话中的人物了。

  因此,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体。管理的这一特性,对于学习管理学和从事管理工作的主管人员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促使人们既注重管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又不忽视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地灵活运用,这一点,可以说是管理成功的一项重要保证。

第三节管理与环境

一.一般环境

  一般环境也叫宏观环境或社会大环境,主要指可能影响组织的广泛的经济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和全球化环境等。与具体环境相比,这些领域的变化对组织的环境影响都是相对间接的,但是管理者在执行其管理职能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一)经济环境是指组织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状况,包括消费者购买力、利息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社会总体价格水平等等都属于经济环境范畴。

(二)政治和法律环境

(三)社会文化环境

(四)科技环境

(五)全球化环境

二.具体环境

  具体环境是指那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因素。

  具体环境对每个组织而言都是不同的,并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其中主要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以及其它一些具体环境因素。

(一)顾客

(二)供应商

(三)竞争者

(四)其他因素

三.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四种状况

第四节管理学的特点和内容和学习方法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始于近代。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管理活动内容的日益丰富,管理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和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

  这就为全面地、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和一般方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从而使管理学的研究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

一、管理学的特点

  一般说来,管理学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一般性。

  管理学作为一般管理学,它区别于其他种种专门管理学,它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学科,其他各类专门管理,都需要管理学的原理作为基础来加以学习和研究。

  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或专门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

  (二)多科性,或综合性。

  管理学的综合性表现为:在内容上,它需要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的管理活动中概括和抽象出对各门具体管理学科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思想、原理和方法;在方法上,它需要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来研究管理活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

  管理活动是很复杂的活动,影响这一活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除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基本因素外,还有一些自然因素,以及政治、法律、社会、心理等等社会性因素。

  因此,要搞好管理工作,必须考虑到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的多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利用经济学、数学、生产力经济学、工程技术学。

  心理学、生理学、仿真学、行为科学等的研究成果和运筹学、系统工程、信息论、控制论、电子计算机等最新成就,对管理进行定性的描述和定量的预测,从中研究出行之有效的管理理论,并用以指导管理的实际工作。

  所以从管理学与许多学科相互关系来看,可以说,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但从它又要综合利用上述多种学科的成果,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来看,它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三)历史性。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实践和历史的产物,管理学尤其如是。

  管理学是对前人管理实践、经验和管理思想、理论的总结、扬弃和发展。

  割断历史,不了解管理历史发展和前人对管理经验的理论总结,不进行历史考察,就很难理解建立管理学的依据。

  (四)实用性,或实践性。

  管理学是为管理者提供从事管理的有用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的实用性学科。

  管理的实践性表现为它具有可行性,而它的可行性标准是通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加以衡量的。

  因此,管理学又是一门实用学科,只有把管理理论同管理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这门学科的作用。

  也就是说,管理学有它的一般规律,但一定要结合实际,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又要研究总结我国自己的经验,才能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

二、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

根据管理的性质和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特点,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大体上有这样三个侧重点:

  (一)从管理的二重性出发,着重从三个方面研究管理学。

  1.生产力方面。

  管理学主要研究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即合理组织生产力的问题。

  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组织中的人、财、物,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研究如何根据组织目标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以求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问题。

  2.生产关系方面。管理学主要研究如何正确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以及各种管理体制等问题;研究如何激励组织内成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

  3.上层建筑方面。管理学主要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着重从历史的方面研究管理实践,思想、理论的形成、演变、发展,知古鉴今。

(三)着重从管理者出发研究管理过程,主要有:

  1.管理活动中有哪些职能;

  2.执行这些职能涉及组织中的哪些要素;

  3.在执行各项职能中应遵循哪些原理,采用哪些方法、程序、技术;

  4.执行职能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障碍、阻力;

  5.如何克服这些障碍、阻力。

  本书的研究内容以第(三)点为主,但从总体上看,也顾及第(一)点和第(二)点。

三、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

  (一)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学习管理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进步决定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

  但是,仅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没有先进的管理水平,没有相应的管理科学的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无法得到推广和有效运用的。

  它的作用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还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因此,在当代,人们普遍认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科学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

  这一点,已为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所证明。

  还有人认为,管理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与科学和技术三足鼎立。

  国外的社会学者一般认为,19世纪时经济学家特别受欢迎,而20世纪40年代以后,却是管理人才的天下了。

  这些都表明管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很大的作用。

  当前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固然落后,但我们的管理水平则更加落后。

  20世纪90年代初据日本某些经济学家的估计,我国工业从某些部门的情况来看,在技术上相当于日本70年代的水平,落后于日本十多年。

  但是在管理上我们只相当于日本60年代的水平,落后了二十多年。

  这种估计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不能不承认我们管理水平比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这个客观事实。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从国外引进了不少新设备、新技术,但是往往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工艺技术总是达不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或者不能充分发挥生产能力,其原因主要不是掌握不了生产技术,而是由于协作不好,组织管理水平跟不上。

  特别是引进工作中的盲目重复,不分轻重缓急,不从实际出发,造成大量资财浪费,更是直接由于管理水平的落后所致。

  因此,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各方面的进步,提高管理水平是当务之急。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

  。

  。

  。

  (二)学习管理学是提高各级主管人员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们知道,管理知识总的来讲是来源于经验的,这个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主管人员在亲身的管理实践中获得的,而间接经验则是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他人的经验获得的。

  主管人员要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关键就在于把这两种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而管理学的学习正是获得他人的成功经验的最有效、最迅速的途径。

  用较短的时间掌握必要的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然后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地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与过去那种完全凭权威、凭直觉和自己摸索出零散经验进行管理的方式相比,往往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管理。

  管理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随着未来社会共同劳动的规模日益扩大,劳动分工协作更加精细,社会化大生产日趋复杂,管理就更加重要了。在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这样两个文明浪潮以后,以全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浪潮”已经冲击到我们的身边,全新的技术,高速度的发展必将需要一套更科学的管理,才能使新的技术、新的能源、新的材料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比起过去和现在,未来的管理在未来的社会中将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

四.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

管理学原理自考教材笔记,管理学原理重点笔记大一?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管理学原理自考教材笔记,管理学原理重点笔记大一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

专升本的考试的管理学原理有不有重点!专升本的考试的管理学原理有重点,介绍如下:

  本考试要求考生具备识记、领会和应用能力。

  识记指识别和记忆管理学原理考试大纲和指定教材中规定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领会指正确领会管理活动的内在规律,把握管理职能对各种组织的重要作用,具体理解管理的原理、概念、目的、性质、内容和方法。

  应用指运用全面的、发展的、系统的观点以及所学的管理理论,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的管理问题,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四、考试内容

第一章管理概述

一、考核知识点

管理概念与意义

管理的性质

管理者角色与技能

管理职能

二、考核要求

管理概念与意义

  1、识记:管理的概念。

2、领会:

  管理概念的多种表述。

  研究管理的意义。

  3、应用:联系实际说明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的性质

  1、识记:管理二重性的含义。

2、领会:

  掌握管理二重性质的现实意义。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管理角色与技能

1、识记:粗悄

  管理者的主要角色类型。

  管理者应掌握的基本技能。

  2、领会:不同层次管理者应重点掌握的技能。

管理职能

  1、识记:管理的基本职能。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演进

一、考核知识点

中国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形成

西方的古典管理理论

西方的行为科学理论

现代管理思想的新发展

二、考核要求

中国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领会: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及评价。

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形成

  1、识记:早期有代表性的管理思想家。

西方的古典管理理论

1、识记:

  例外原则。

2、领会: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要点。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要点。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要点。

  3、应用:古典管理理论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

西方的行为科学理论

1、识记:

  经济人与社会人。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2、领会:

  梅奥及霍桑试验。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

  3、应用:行为科学理论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

现代管理思想的新发展

1、领会:

  Z理论、企业文化理论、企业再造、学习型组织。

  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管理原理

一、考核知识点

原理与管理原理

权变原理

系统原理

人本原理

效益原理

可持续发展原理

二、考核要求

原理与管理原理

  1、识记:管理原理概念。

权变原理

1、识记:权变原理的含义

  2、领会:权变原理的运用。

系统原理

  1、识记:系统概念、特征。

  2、领会:系统原理的内涵。

人本原理

  1、识记:人本原理的含义。

  2、领会:人本原理的应用。

效益原理

  1、识记:效益概念。

  2、领会:效益原理的应用。

可持续发展原理

  1、识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领会:可持续发展原理在管理中的应用。

第四章计划工作

一、考核知识点

计划的内涵

计划的类型

计划编制程序

计划的实施

二、考核要求

计划的内涵

1、识记:

  计划的概念。

  计划工作的概念。

2、领会:

  计划工作的特征。

  计划工作的任务。

  计划工作的要求世仿。

计划的类型

  1、识记:计划的类型。

计划编制程序

  1、识记:计划编制程序。

计划的实施

  1、识记:目标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2、领会:

  目标管理过程及其局限性。

  滚动计划法基本思想。搜凳纤

第五章决策

一、考核知识点

决策的内涵与类型

决策的原则与影响因素

决策的过程

决策的方法

二、考核要求

决策的内涵与类型

1、识记:

  决策的概念。

  决策的类型。

决策的原则与影响因素

1、识记:

  决策的原则。

  决策的影响因素。

决策的过程

  1、识记:决策的过程。

决策的方法

  1、领会:集体决策方法。

第六章组织设计

一、考核知识点

组织与组织工作

组织设计的任务与原则

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管理宽度与组织层次

集权与分权

直线与参谋

组织结构类型与选择

二、考核要求

组织与组织工作

1、识记:

  (1)组织的含义。

  (2)组织工作的含义。

组织设计的任务与原则

  1、领会:组织设计的任务与原则。

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1、领会: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管理宽度与组织层次

  1、识记:管理宽度、组织层次的概念。

2、领会:

  层次产生的原因。

  影响管理宽度的因素。

集权与分权

1、识记:

  (1)职权、集权、分权的含义。

2、领会:

  (1)影响集权与分权的主要因素。

  (2)过分集权的弊端。

  (3)分权的实现途径。

直线与参谋

1、识记:

  直线职权、参谋职权含义。

  参谋职权的类别。

2、领会:

  直线与参谋的矛盾。

  正确发挥参谋作用的注意事项。

组织结构类型与选择

  1、识记:组织结构的各种类型。

2、领会:

  各种组织结构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组织结构发展的趋势。

3、应用:

  分析组织的组织结构形式。

  能对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结构的运行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这些结构形式的适用条件。

第七章人员配备

一、考核知识点

人员配备的任务与原则

(二)人员的选聘

(三)人员的考评

(四)人员的培训

二、考核要求

人员配备的任务与原则

  1、识记:人员配备的含义。

2、领会:

  人员配备的任务。

  人员配备的原则。

(二)人员的选聘

1、识记:

  (1)选聘要求。

  (2)选聘方法。

  (3)选聘程序。

  2、领会:外部招聘和内部提升的优缺点。

  3、应用:分析组织人员选聘情况。

(三)人员的考评

1、识记:

  (1)考评的定义和作用。

  (2)考评的要求。

  (3)考评的方法。

  (4)考评的程序。

  2、应用:分析组织人员考评情况。

(四)人员的培训

1、识记:

  (1)培训的目的与作用。

  (2)培训的内容。

  (3)培训的方法。

  (4)培训的程序。

  2、应用:分析组织人员培训情况。

  求湖北自考工商企业管理本科最新的管理学原理和财务管理学这两科笔记,万分感激!求湖北自考工商企业管你是报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吧,这个专业很简单的。

  自考管理学原理难么50关于自考机构那个好,根据经验培训机构都差不多,机构都是集中上课,做题,划考点。

  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学习。

  端正心态。

  自考不难考试。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哪位兄弟有管理学笔记?周三多的管理学原理笔记或习题你最好找在开这门课的熟人或者同学,嘿嘿我也想要这门课的笔记!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