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完整笔记中的哪些内容?

作者:步凯德时间:2023-07-23 13:20:40

导读:"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学科中的基础课程,涵盖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以下是管理学原理完整笔记中可能包含的内容:1.管理学原理的定义和意义:介绍管理学原理的概念和它在实践中的重要性。解释为什么学习管理学原理对于成为一名有效的管理者至关重要。2.管理学原理的历史发展:回"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学科中的基础课程,涵盖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以下是管理学原理完整笔记中可能包含的内容:

  1.管理学原理的定义和意义:介绍管理学原理的概念和它在实践中的重要性。解释为什么学习管理学原理对于成为一名有效的管理者至关重要。

  2.管理学原理的历史发展:回顾管理学原理的历史发展,介绍管理学原理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例如,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亨利·福特的生产线模式等。

  3.组织结构和设计:解释组织结构的概念和不同的组织设计模式,例如功能型、分工型和矩阵型等。讨论组织结构对组织绩效和员工行为的影响。

  4.管理层级和职能:介绍管理的不同层级和职能,包括高级管理层、中级管理层和一线管理层。讨论每个层级的主要职责和技能要求。

  5.决策制定过程:解释决策制定的过程和方法,例如适应性决策和规划性决策。探讨决策制定中的挑战和影响因素。

  6.激励理论:介绍激励理论的不同观点和方法,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探讨激励对员工绩效和满意度的影响。

  7.领导理论:概述不同的领导理论和风格,例如赋权领导和变革型领导。讨论领导对组织文化和员工动机的影响。

  8.团队管理和团队建设:解释团队管理的原则和技巧,包括有效的沟通和冲突解决方法。讨论如何建设高效的团队和提高团队绩效。

  9.绩效管理:介绍绩效管理的概念和流程,包括目标设定、绩效评估和奖惩机制等。讨论绩效管理对员工发展和组织绩效的重要性。

  10.变革管理:探讨变革管理的原则和策略,包括变革的识别、规划和实施等。解释变革管理对组织创新和竞争力的重要性。

  以上是管理学原理完整笔记中可能包含的内容,通过学习这些概念和理论,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管理学原理,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

自考管理学原理重点笔记

  自考管理学原理重点笔记。

一、基础篇

1、管理

  (1)管理的概念: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察纤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必要性

(3)管理的含义

  1.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组织是管理的载体;

2.管理是一项有目标的活雀伏动,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

3.管理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

4.管理是一个追求有效的过程

5.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4)管理的特性: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管理工作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5)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6)管理有效的衡量

2、管理者

  分类:(1)按层次不同,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2)按从事工作的领域和专业不同,分为综合管理者,专业管理者;

角色:(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

(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

(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

技能:(1)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是基层管理最重要的技能)

  (2)人际技能(人际技能对于高、中、基层管理的重要性大体相同):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3)概念技能(概念技能是高层管理最重要的技能)

3、管理学

  (1)管理学的概念: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管理学的特点:综合性、不精确性、实践性、历史性、发展性;

  (3)管理学的学败岁仿习方法:唯物辩证法、理论联系实际法、系统方法;

  (4)管理学的相关学科:计算机科学、数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

4、管理理论的产生

(1)早期的管理

(2)管理理论的萌芽:亚当斯密、查尔斯巴贝奇、罗伯特欧文

  #简述亚当斯密提出的对管理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管理见解。

  答:(1)提出了“分工协作原理”和“生产合理化”的概念。认为经济效益的追求依靠提高效率完成,而效益的提高依靠分工协作,只有分工协作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2)提出了“经纪人”的观点。即经济活动产生于个人利益基础上的共同利益,认为个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他人利益,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共同理论形成总的社会利益。

管理学原理笔记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的含义

一、管理的定义

  管理活动自古即有,但什么是“管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从字面上看,管理有“管辖”、“处理”、“管人”、“理事”等意,即对一定范围的人员及事务进行安排和处理。

  但是这种字面的解释是不可能严格地表达出管理本身所具有的完整含义的。

  关于管理的定义,至今仍未得到公认和陪塌郑统一。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管理的概念,理解管理学研究的特点、范围和内容,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把握管理的一些基本特征。

  (一)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

  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因此,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称文化现象。

  从科学的定义上讲,存在管理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1.必须是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包括生产的、行政的??等活动。

  2.有一致认可的、自觉的目标。

  (二)管理的“载体”就是“组织衫乎”。(三)管理的任务、职能、芦颂层次。

  (三)管理的任务、职能、层次。

  (四)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07简答:如何理解?)。

  (五)管理者的角色。

管理学原理完整笔记(5)

第五篇领导工作

  (十三)领导工作概述

    1、领导工作:是指对组织内个体和群体行为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使个体和群体能够自愿而有信心的为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而努力。

  2、领导工作的实质:

    就是管理者根据组织的目标和要求,在管理过程中学习和运用有关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沟通、激励等手段,对被施加影响力,使之适应环境的变化,以统一意志和行动,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3、正式的权力和个人的权力:

    正式的权力(职位的权力)分为奖赏的权力、强制的权力、合法的权力。

    个人的权力(非职位的权力)分为专家的权力、榜样的权力。

  4、领导和管理的区别:

    领导是为组织的活动指出方向、创造态势、开拓局面的行为;管理则是为组织的活动选择方法、建立秩序、维持运动的行为。

  5、领导工作的作用:

  1.有效、协调的实现组织目标2.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3.有利于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

  6、领导工作的原理:

  1.指明目标原理2.目标协调原理3.命令一致原理

  4.直接管理原理5.沟通原理6.激励原理

    7、指明目标原理:是指领导工作越能式全体人员明确理解组织的目标,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做的贡献就越大。

    8、目标协调原理:是指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能取得协调一致,人们的行为就会趋向统一,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取得的效果就会越好。

    9、命令一致原理:是指管理者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下达的各种命令越一致,个人在执行命令中发生矛盾就越小,领导与被领导双方对最终成果的责任也就越大。

    10、直接管理原理:是指管理者同下级的直接接触越多,所掌握的各种情况就越准确,领导工作也就越有效。

    11、沟通管理:是指管理者与下属之间越是有效、准确、及时的沟通,整个组织就越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

    12、激励原理:是指管理者越能了解下属的需求和愿望,并给予满足,就越能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使之为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

  13、的修养的内容:

  1.懂得的知识2.移情作用3.客观性4.自知之明

  14、领导艺术的内容:

  1.决策艺术2.用人艺术3.授权的艺术

  4.指挥和激励的艺术5.集中精力抓主要环节的艺术6.领导变革的艺术

  (十四)团队

    1、团队:是指完成相互依存的任务、实现共同使命的一群人。

  2、团队给组织带来的好处:

  1.协同过程设计或问题解决2.客观分析困难和机会

  3.促进跨职能的沟通理解4.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5.更大的创新6.运营成本的减少

  7.增加对组织使命的8.对变化更灵活的反应

  9.人员离职流动率及缺勤率的降低

  3、团队给个人带来的好处:

  1.问题解决技能的提高2.个人交往能力的提高

  3.对业务过程理解的加深4.培养未来领导塌蠢角色的新技能

  5.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6.满足感和认同感

  7.感觉自己参与团队完成的事情远远大于个人所能

  4、团队的类型:

  1.过程改进团队2.工作团队3.自我管理团队

    5、过程改进团队:是指改进或开发某个具体业务过程的项目团队。

    6、工作团队(自发型团队):对某一特殊过程负责,成员在一个共同的环境里协同工作。

    7、自我管理团队:李衡是指直接管理所在过程或部门的日常运作的员工群体。

  8、团队形成的条件:

  1.指导委员会2.团队的结构、领导和成员3.团队的推进者

  9、团队发展的阶段:

    1.形成阶段:成员首次聚在一起,团队要阐明其目标,确定每个成员的角色,制定规划。

    2.震荡阶段:成员仍作为个体在思考并做出决定,团队可能涉及到争执、挑战的权力、重新确立目标以及竞争性和戒备性行为。

    3.规范阶段:关注实现与团队相关的挑战,个人已融合到团队中。

   哪衫做 4.执行阶段:团队已经成熟为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整体,在实现目标上取得重大进展。

  (十五)沟通

    1、沟通:是指将某一信息传递给客观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做出相应反应效果的过程。

  2、沟通的含义:

    1.沟通是双方的行为,而且还要有中介体。

    2.沟通是一个过程。

    3.编码、译码和沟通渠道是沟通过程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它始于主体发出信息,终于得到反应。

  3、沟通的三种表现形式:

  1.人—人之间的沟通2.人—机之间的沟通3.机—机之间的沟通

  4、沟通过程的七个环节:

  1.沟通2.编码3.媒体

  4.沟通的客体5.译码6.做出反应

  7.反馈

  5、人与人沟通的特殊性:

    1.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既包括语言文字的沟通,也包括非语言的沟通。

    2.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仅是消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的交流。

    3.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心理因素有着重要意义。

    4.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会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

  6、沟通的目的:

    是信息分享,使组织的所有行为在既定目标上保持一致。

  7、沟通的作用:

  1.使组织中的人认清形式2.使决策更加合理有效

  3.稳定员工的思想情绪,统一组织行动

  8、正式沟通的优缺点:

    优点:沟通效果好,比较严肃,约束力强,易于保密,可以使信息沟通保持权威性。

    缺的:刻板,沟通速度很慢,有信息失真或扭曲的可能。

  9、正式沟通的形式:

  1.链式沟通2.环式沟通3.Y式沟通

  4.轮式沟通5.全通道式沟通

  10、非正式沟通的优缺点:

    优点:沟通形式不拘,直接明了,速度快,容易及时了解到正式沟通难以提供的“内幕消息”。

    缺点:难于控制,传递的信息不确切,可能导致小集团,影响组织的凝聚力和人心稳定。

  11、其他沟通联络方法:

  1.发布指示2.会议制度3.个别交谈

  12、选择沟通方法要考虑的因素:

  1.沟通的性质2.沟通人员的特点3.人际关系的协调程度

  4.沟通渠道的性质

  13、沟通的原则:

  1.明确的原则2.完整性原则3.使用非正式组织的原则

  14、有效沟通的要求:

  1.表达清楚2.传递准确3.避免过早评价

  4.消除下级人员的顾虑5.管理者积极进行沟通6.对情报沟通过程加以控制

  15、沟通的障碍:

  1.主观障碍2.客观障碍3.沟通方式的障碍

  16、沟通联络的控制:

  1.搜集工作2.加工处理信息3.传递的控制

  (十六)激励

  1、行为的基本心理过程:

    当人产生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

  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紧张的心理就转化为动机,并在动机的推动下,向目标前进。

  目标达到后,需要得到满足,紧张不安的心理就会消除。

  随后,又会产生新的需求,引起新的动机和行为。

  2、经济人的假设:

    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限度的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动机是为了获取经济报酬。X理论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

    管理方式是:组织以经济报酬来使人们服从和做出功效,并应以权力与控制体系来保护组织本身及引导职工。

  其管理的重点是提高效率,完成任务。

  其管理特征是订立严格的工作规范,加强法规和管制。

  为了提高士气,用金钱刺激,对消极怠工者严厉惩罚。

  3、社会人的假设:

    认为社会性需求的满足比经济上的报酬更能激励人们。只有在顾全群体利益时,个人利益才能得到保证。

    管理方式是:强调除了注意工作目标的完成外,更应注意从事此项工作的人们的要求。

  不应只注意指挥、监督,更应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职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不应只注意对个人的奖励,更应提倡集体奖励制度。

  4、自我实现人的假设:

    认为人们除了社会需要外,还有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力,发挥自身潜力的欲望。Y理论是对这种假设的概括。

    管理方式是:安排好组织工作方面的条件和作业的方法,使人们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的为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而努力。

  5、复杂人的假设:

    认为人是复杂的,不仅因人而异,而且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地点、时期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人的需求随各种变化而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改变。

  超Y理论是对这种假设的概括。

    管理方式是:根据具体的人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通常认为这是管理学的权变理论。

  6、激励理论的分类:

  1.激励内容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激励需要理论

  2.激励过程理论:期望理论、波特—劳勒模式

  3.行为改造理论:激励强化理论、归因论

  7、需要层次理论内容:

    人的需求以层次的形式出现,并由低级需求向高级需求发展。

  当一级需求得到满足时,这级需求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个人的需求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定或安全的需求、社交和爱情的需求、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8、双因素理论内容:

    双因素是指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包括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等。

  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激励职工的作用,但能防止职工产生不满情绪。

  激励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晋升等。

  激励因素才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积极效果。

  9、激励要求理论内容:

    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三种:成就、权力、社会需要。

  10、期望理论内容:

    人们在预期他们的行动将会达到某个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些事情以达到这个目标。激励程度是期望价值和认为达到目标的概率的乘积。

  11、波特—劳勒模式内容:

    激励不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应该仔细评价他的报酬结构,把努力—成绩—报酬—满足等连锁关系整合到管理系统中去。

    12、强化:是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过程。

  13、激励强化理论内容:

  1.积极强化2.惩罚3.消极强化或逃避性学习4.消失

  14、应用强化手段时应遵循的原则:

  1.要设立一个目标体系2.要及时反馈和及时强化

  3.要使奖酬成为真正的强化因素4.要多用不定期奖励

  5.奖惩结合,以奖为主6.因人制宜,采取不同的强化模式

  15、归因论内容:

    归因论研究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把行为归结为外部原因还是内部原因,一个方面是人们获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归因倾向。成功或失败可以归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

  16、激励的方式:

  1.思想政治工作2.奖励3.职工参加管理

  4.工作内容丰富化5.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

  17、有效激励的要求:

  1.坚持物质利益原则2.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3.随机制宜,创造激励条件4.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作用

《管理学原理》的重点有哪些?

管理学原理的重点内容很多,相较于其他专业课来说,整本书都是重点,但最核心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管理基本原理的内容:

(一)系统原理

  1.什么是系统——系统是人们对有联系的客观事物的一种总的描述。

  它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管理是对组织进行的管理;而组织是由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原理在管理的原理中最具基础性的原理。

  (1)集合性:子系统组合而成。

  (2)层次性:构成系统的子(子)系统处于不同的地位,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

  (3)相关性:系统中的各子系统是相互联系、作用。

  ——管理的系统原理,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应从组织全局的角度,正确处理组织与各要素之间、各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实现组织利益最大化。

2、系统原理的基本内容

(1)整体性观点

(2)开放性观点

(3)动态性观点(环境适应性观点)

(4)综悉咐合性观点(集成、相关性、层次性)

(二)能级原理

1、什么是能级原理

  管理的能级原理,是指为了实施有效的管理,必须在组织中建立一个合理的能级结构,并按一定的标准,将管理的对象置于相应的能级结构中。

  能级原理的运用,其重点在于如何使人的能量得到最有限度地发挥以实现目标。

2、能级原理的基本内容

(1)科学、合理地确定组织的能级结构

(2)按层次需要选人、用人,使各种人才处于相应的能级

  ①能级与职级配置,使能者如陆银有其位;

  ②能级与岗位配置,使能者有其岗;

  ③能级与待遇配置,使能者有其利;

  ④能级与能级交叉配置,实现能力优化组合。

(三)人本原理

1.什么是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核心)的管理思想。它要求将组织内的人、人际关系放在首位,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管理中对人的认识过程:要素研究—行为研究—主体研究。

2.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

  (1)尊重人——员工是企业的主体;

  (2)依靠人——有效管理的关键是员工参与;

  (3)发展人——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4)为了人——管理是为人服务的(本质)。

  ——热爱我们的企业吧,它是我们的命运共同体;热爱我们的员工吧,他热爱我们的企业。

(四)责任原理

1.什么是责任原理

  责任原理是指在管理工作中,必须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相关部门和个人应承担的相应责任,以实现高效的管理。

2.责任原理的主要内容

(1)合理分工

  ①没有分工,会造成责任模糊、管理混乱;

  ②分工过细,会影响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2)明确责任

——“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定的工作完全负责”(列宁)

  (1)职责界限要清楚;

  (2)职责内容要具体;

  (3)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

  (4)职责一定要落实到人。

(3)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

  (4)检查、监督有力,奖惩公正、及时。

(五)效益原理

1.什么是效益原理

  现代管理的基本目标,在于获得最佳的管理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效益原理是指在管理工作中,要求一切活动都要始终围绕系统的整体优化目标,通过不断地提高效率,使投入的人、财、物等资源得以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从而产出最佳的管理效益。

2、效益的界定及其评价

  (1)效果——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生的成果——只有那些为社会所接受的效果,才是有效益的。

  (2)效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在实践中,效益与效率并不一定一致。

  (3)效益——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管理效益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3、效益原理的主要内容

  (1)要重视经济效益。

  (2)要有正确的管理战略。

  (3)追求局部效益必须与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

……

  (4)要努力提高管理系统的效率。

  a.遇事首先坚持3个“能不能”原则——能不能取消;能不能合并;能不能更简便处理。

  b.实行工作ABC分类法——着重处理A类;派人处理B类;暂缓处理C类。

  c.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授权。

  (5)管理者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

(六)弹性原理

1、什么是弹性原理

  管理弹性是指管理在客观环境下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必须增强的应变能力。

  ——弹性原理是指在管理工作中,为使系统同外部环境之间保持积极的动态适应关系,考虑到各种变化的可能性,从而使管理系统整体或内部诸要素、层次在各个环节和阶段上保持适当的弹性渣宴。

2、管理弹性的分类

  (1)局部弹性——指任何一种管理,必须在一系列管理环节中保持可以适当调节的弹性。

①衡量标准要合理

  ②任何局部弹性都不能成为对抗上层管理指令的手段或工具。

  (2)整体弹性——指管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生存本领。

①优化系统内各个要素的素质

②优化管理系统诸要素的结构

③提高管理系统及其要素和层次同环境的沟通频率和强度(物质、能量、信息等)

管理学原理笔记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的含义

一、管理的定义

  管理活动自古即有,但什么是“管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从字面上看,管理有“管辖”、“处理”、“管人”、“理事”等意,即对一定范围的人员及事务进行安排和处理。

  但是这种字面的解释是不可能严格地表达出管理本身所具有的完整含义的。

  关于管理的定义,至今仍未得到公认和统一。

  长期以来,许多中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管理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

  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A·西蒙(HerbertASimon)认为“管理就是决策。”①

当前,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各国的一些管理学著作或管理教科书中,也对管理有不同的定义,如:

  “管理就是由一个或者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小詹姆斯·H·唐纳利等:《管理学基础》

  “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的过程。”③

  “管理是筹划、组织和控制一个组织或一组人的工作。”④

  “给管理下一个广义而又切实可行的定义,可把它看成是这样的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⑤

  “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⑥

我国的一些文献或教科书中也给管理下了一些定义,如:

  “管理就是指由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的控制人和组织的行为使之趋向预定目标的技术、科学和活动。⑦

  “管理是管理者为使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合乎一定的目的而采用相应的方式所进行的活动。”⑧

  上述定义可以说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管理的含义,或者是揭示管理某一方面的属性。本书认为对“管理”作如下定义能够全面概括管理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即: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管理的概念,理解管理学研究的特点、范围和内容,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把握管理的一些基本特征。

  (一)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

  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因此,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称文化现象。

  从科学的定义上讲,存在管理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1.必须是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包括生产的、行政毁枣的??等活动。

  2.有一致认可的、自觉的目标。

  (二)管理的“载体”就是“组织”。

  前面讲过,管理活动在人类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而且从前面的论述中也可以看出,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

  正因为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着组织,管理也才存在和有必要。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为一定目标而进行协作活动的集体就形成了组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

  ”①有效的协作需要有组织,需要在组织中实施管理。

  社会生活中各种组织的具体形式虽因其社会功能的不同而会有差异,但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

  在组织内部,一般包括五个要素,即人——包括管理的主体和客体;物和技术——管理的客体、手段和条件;机构——实质反映管理的分工关系和管理方式;信息——管理的媒介、依据,同时也是管理的客体;目的——宗旨,表明为什么要有这个组织,它的含义比目标更广泛。

组织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活动必然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组织还包括九个外部要素:

  (1)行业,包括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和相关行业的状况;

  (2)原材料供应基地;

  (3)人力资源;

  (4)资金资昌铅源;

  (5)市场;

  (6)技术;

  (7)政治经济形势;

  (8)政府;

  (9)社会文化。

  因此,一个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既要具备五个基本的内部要素,又要受到一系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管理就是在这样的组织中,由一个或者若干人通过行使各种管理职能,使组织中以人为主体的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从而达到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活动,这一点对于任何性质、任何类型的组织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三)管理的任务、职能、耐余好层次。

  管理作为一项工作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持一种体系,使在这一体系中共同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等),去实现他们既定的目标。

  管理活动是通过人来进行的,人是进行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把执行管理任务的人统称为“管理人员”、“管理者”(managera1people)。

  管理的任务当然也就是管理人员的任务。

  这里所说的管理人员,没有主管领导(executive)、行政人员(administrator),以及基层领导者(supervisor)这些等级之分。

  虽然这些管理人员可能因为各自所处的组织类型和所进行的具体工作不同而处于不同的地位和级别,担任不同的管理职务,拥有不同的权力范围,担负不同的责任;但是他们的任务都是相同的,都必须为组织及其所有成员创造和保持一种环境,使人们在其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最大才能,通过努力去实现组织目标。

  这是管理人员共同的任务,他们的工作比组织中其他工作更重要,因此我们将这个意义上的管理人员统称为“主管人员”(manager)。

  例如在一个工厂中,不论是厂长还是车间主任、科长、班组长等,都属主管人员之列。

  管理作为一个过程,管理者在其中要发挥的作用,就是管理者的职能,也就是通常说的管理职能。

  对管理的职能,国外有多种划分方法,早期的管理理论一般认为,管理有计划、执行、控制三大基本职能。

  法国的法约尔认为,管理有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美国的古利克提出,管理有七项职能,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结合我国管理活动的实践,我们倾向于美国管理学家孔茨的观点,即管理包括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领导、控制五项职能。

  关于具体的内容,将在以后各篇章中详细论述。

  管理和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能是相同的,即包括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

  但由于主管人员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他们在执行这些职能时也就各有侧重。

  组织中的主管人员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上层主管(topmanager)、中层主管(middlemaneger)和基层主管(firstlinemanager或supervisor),如图1—1所示,根据所处的不同层次,他们将各有侧重地执行其职能。

  *(四)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07简答:如何理解?)。

  管理不是个人的活动,它是在一定的组织中实施的。

  对主管人员来讲,管理是要在其职责范围内协调下属人员的行为,是要让别人同自己一道去完成组织目标的活动。

  组织中的任何事都是由人来传达和处理的,所以主管人员既管人又管事,而管事实际上也是管人,管理活动自始至终,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是与人打交道的,因此说管理的核心是处理组织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包括主管人员与下属之间的关系,这是各种人际关系的主导与核心:组织内的一般成员之间的关系,即不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组织中大量存在,它直接表现为组织的社会气氛;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是组。

  织内部的团体,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正式团体是指组织内按专业分工所划分的各个部门,而非正式团体则是指正式团体的一些成员为某种共同的感情或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无形的团体,要重视非正式团体的作用,处理好它们之间与正式团体之间的关系。

  (五)管理者的角色。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

  F·德鲁克(PeterF.Drucker)1955年提出“管理者的角色”(Theroleofthemanager)的概念,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对管理含义的理解。

  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通过各级管理者体现出来的。

  所以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大体上分三类:。

  1.管理一个组织(managingabusiness),求得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

  (1)确定该组织是干什么的,应该有什么目标,如何采取积极措施实现目标;

  (2)求得组织的最大效益;

  (3)“为社会服务”和“创造顾客”。

  2.管理管理者(managingmanager)。组织的上、中、下三个层次中,人人都是管理者,又都是被管理者,因此必须:

  (1)确保下级的设想、意愿、努力能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2)培养集体合作的精神;

  (3)培训下级;

  (4)建立健全组织结构。

  3.管理工人和工作(managingworkers&work)。因此要认识到两个假设前提:

  (1)关于工作,其性质是不断急剧变动的,既有体力劳动,又有脑力劳动,后者的比例会越来越大;

  (2)关于人,要正确认识到“个体差异、完整的人、行为有因、人的尊严”对于处理各级各类人员相互关系的重要性。

  从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第二节管理的性质

  管理,从它最基本的意义来看,一是组织劳动;二是指挥、监督劳动,即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管理的二重性。从管理活动过程的要求来看,既要遵循管理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科学性要求,又要体现灵活协调的艺术性要求,这就是管理所具有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一、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

  ”①“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独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

  ”这就是说,管理一方面是由于有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因此它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必然使得管理的环境、管理的目的以及管理的方式等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因此,。

  它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这两方面的属性就是管理的二重性。

学习和掌握管理的二重性对我们学习和理解管理学、认识我国的管理问题、探索管理活动的规律以及运用管理原理来指导实践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我们遵循管理二重性的要求,认真总结我国历史上以及新中国建立50多年来管理的经验教训,继承和发展我国已有的科学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论的;同时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采取有批判的吸收的态度和方针,根据我国的国情,融汇提炼,为我所用,成为我国管理科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任何一种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手段的出现总是有其时代背景的,也就是说,它是同生产力水平社会条件及其他一切情况相适应的。

  因此,在学习和运用某些管理理论、原理、技术和手段时,必须结合自己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实践表明,不存在一个适用于古今中外的普遍模式。

二、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06简答)(科学性即规律性,艺术性即实践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客观规律。

  人们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通过从实践中收集、归纳、检测数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中抽象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一般方法。

  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和丰富。

  因此说,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指它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其实践性,没有实践则无所谓艺术。

  在这里,所谓的“艺术”是指达到某种预期效果的“诀窍”。

  这就是说,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

  主管人员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所以,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从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知,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

  因此,二者之间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

  如前所述,靠“背诵原理”来进行管理活动,必然是脱离或忽视现实情况的无效活动;而没有掌握管理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主管人员,在进行管理时必然是靠碰运气,靠直觉或过去的经验办事,很难找到对管理问题的可行的、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

  所以,管理的专业训练不可能培训出“成品”的主管人员,但却是为通过实践进一步培训主管人员的一个良好的开端,它为培养出色的主管人员在理论知识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仅凭理论也不足以保证管理的成功,人们还必须懂得如何在实践中运用它们,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哈佛商学院企业管理教授列文斯敦,在他担任某研究所所长和管理系统公司总经理期间,通过对大量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的人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的使用发现,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同管理上获得的业绩之间并无直接关系。

  他认为,如果学术成绩能与事业上的成功相等,这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经理便就是一位神话中的人物了。

  因此,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体。管理的这一特性,对于学习管理学和从事管理工作的主管人员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促使人们既注重管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又不忽视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地灵活运用,这一点,可以说是管理成功的一项重要保证。

第三节管理与环境

一.一般环境

  一般环境也叫宏观环境或社会大环境,主要指可能影响组织的广泛的经济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和全球化环境等。与具体环境相比,这些领域的变化对组织的环境影响都是相对间接的,但是管理者在执行其管理职能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一)经济环境是指组织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状况,包括消费者购买力、利息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社会总体价格水平等等都属于经济环境范畴。

(二)政治和法律环境

(三)社会文化环境

(四)科技环境

(五)全球化环境

二.具体环境

  具体环境是指那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因素。

  具体环境对每个组织而言都是不同的,并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其中主要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以及其它一些具体环境因素。

(一)顾客

(二)供应商

(三)竞争者

(四)其他因素

三.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四种状况

第四节管理学的特点和内容和学习方法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始于近代。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管理活动内容的日益丰富,管理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和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

  这就为全面地、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和一般方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从而使管理学的研究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

一、管理学的特点

  一般说来,管理学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一般性。

  管理学作为一般管理学,它区别于其他种种专门管理学,它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学科,其他各类专门管理,都需要管理学的原理作为基础来加以学习和研究。

  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或专门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

  (二)多科性,或综合性。

  管理学的综合性表现为:在内容上,它需要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的管理活动中概括和抽象出对各门具体管理学科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思想、原理和方法;在方法上,它需要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来研究管理活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

  管理活动是很复杂的活动,影响这一活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除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基本因素外,还有一些自然因素,以及政治、法律、社会、心理等等社会性因素。

  因此,要搞好管理工作,必须考虑到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的多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利用经济学、数学、生产力经济学、工程技术学。

  心理学、生理学、仿真学、行为科学等的研究成果和运筹学、系统工程、信息论、控制论、电子计算机等最新成就,对管理进行定性的描述和定量的预测,从中研究出行之有效的管理理论,并用以指导管理的实际工作。

  所以从管理学与许多学科相互关系来看,可以说,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但从它又要综合利用上述多种学科的成果,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来看,它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三)历史性。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实践和历史的产物,管理学尤其如是。

  管理学是对前人管理实践、经验和管理思想、理论的总结、扬弃和发展。

  割断历史,不了解管理历史发展和前人对管理经验的理论总结,不进行历史考察,就很难理解建立管理学的依据。

  (四)实用性,或实践性。

  管理学是为管理者提供从事管理的有用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的实用性学科。

  管理的实践性表现为它具有可行性,而它的可行性标准是通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加以衡量的。

  因此,管理学又是一门实用学科,只有把管理理论同管理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这门学科的作用。

  也就是说,管理学有它的一般规律,但一定要结合实际,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又要研究总结我国自己的经验,才能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

二、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

根据管理的性质和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特点,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大体上有这样三个侧重点:

  (一)从管理的二重性出发,着重从三个方面研究管理学。

  1.生产力方面。

  管理学主要研究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即合理组织生产力的问题。

  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组织中的人、财、物,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研究如何根据组织目标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以求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问题。

  2.生产关系方面。管理学主要研究如何正确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以及各种管理体制等问题;研究如何激励组织内成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

  3.上层建筑方面。管理学主要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着重从历史的方面研究管理实践,思想、理论的形成、演变、发展,知古鉴今。

(三)着重从管理者出发研究管理过程,主要有:

  1.管理活动中有哪些职能;

  2.执行这些职能涉及组织中的哪些要素;

  3.在执行各项职能中应遵循哪些原理,采用哪些方法、程序、技术;

  4.执行职能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障碍、阻力;

  5.如何克服这些障碍、阻力。

  本书的研究内容以第(三)点为主,但从总体上看,也顾及第(一)点和第(二)点。

三、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

  (一)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学习管理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进步决定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

  但是,仅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没有先进的管理水平,没有相应的管理科学的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无法得到推广和有效运用的。

  它的作用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还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因此,在当代,人们普遍认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科学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

  这一点,已为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所证明。

  还有人认为,管理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与科学和技术三足鼎立。

  国外的社会学者一般认为,19世纪时经济学家特别受欢迎,而20世纪40年代以后,却是管理人才的天下了。

  这些都表明管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很大的作用。

  当前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固然落后,但我们的管理水平则更加落后。

  20世纪90年代初据日本某些经济学家的估计,我国工业从某些部门的情况来看,在技术上相当于日本70年代的水平,落后于日本十多年。

  但是在管理上我们只相当于日本60年代的水平,落后了二十多年。

  这种估计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不能不承认我们管理水平比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这个客观事实。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从国外引进了不少新设备、新技术,但是往往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工艺技术总是达不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或者不能充分发挥生产能力,其原因主要不是掌握不了生产技术,而是由于协作不好,组织管理水平跟不上。

  特别是引进工作中的盲目重复,不分轻重缓急,不从实际出发,造成大量资财浪费,更是直接由于管理水平的落后所致。

  因此,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各方面的进步,提高管理水平是当务之急。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

  。

  。

  。

  (二)学习管理学是提高各级主管人员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们知道,管理知识总的来讲是来源于经验的,这个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主管人员在亲身的管理实践中获得的,而间接经验则是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他人的经验获得的。

  主管人员要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关键就在于把这两种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而管理学的学习正是获得他人的成功经验的最有效、最迅速的途径。

  用较短的时间掌握必要的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然后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地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与过去那种完全凭权威、凭直觉和自己摸索出零散经验进行管理的方式相比,往往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管理。

  管理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随着未来社会共同劳动的规模日益扩大,劳动分工协作更加精细,社会化大生产日趋复杂,管理就更加重要了。在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这样两个文明浪潮以后,以全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浪潮”已经冲击到我们的身边,全新的技术,高速度的发展必将需要一套更科学的管理,才能使新的技术、新的能源、新的材料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比起过去和现在,未来的管理在未来的社会中将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

四.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

管理学原理常考内容有哪些?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其常考的内容如下:

一,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一、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比如你衣袋里有两把钥匙,一把是你房间的,一把是汽车的,如果兆蚂你现在想拿出车钥匙,会发生什么?是的,你往往是拿出了房间钥匙。

    "墨菲定律"产生于美国,据说事情发生在1949年。

  一位名叫墨菲的空军上尉工程师,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不经意地说了句玩笑话:"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

  "这句笑话在美国迅速流传,并扩散到世界各地。

  在流传扩散的过程中,这句笑话逐渐失去它原有的局限性,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一个最通行的形式是:"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

    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诞生于20世纪中叶,这正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类真正成为世界主宰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处处弥漫着乐观主义的精神:人类取得了对自然、对疾病以及其他限制的胜利,并将不断扩大优势;我们不但飞上了天空,而且飞向太空……我们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世界的面貌,这一切似乎昭示着: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无论是怎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总能找到一种办法或模式战而胜之。

    正是这种盲目的乐观主义,使我们忘记了对于亘古长存的茫茫宇宙来说,我们的智慧只能是幼稚和肤浅的。

  世界无比庞大复杂。

  人类虽很聪明,并且正变得越来越聪明,但永远也不能彻底了解世间的万事万物。

  人类还有个难免的弱点,就是容易犯错误,永远会犯错误。

  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世界上大大小小的不幸事故、灾难才得以发生。

    近半个世纪以来,"墨菲定律"曾经搅亩猜备得世界人心神不宁,它提醒我们: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我们将要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

  事故照旧还会发生,永远会发生。

  "墨菲定律"忠告人们:面对人类的自身缺陷,我们最好还是想得更周到、全面一些,采取多种保险措施,防止偶然发生的人为失误导致灾难和损失。

  归根到底,"错误"与我们一样,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狂妄自大只会使用使我们自讨苦吃,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接受错误,并不断从中学习。

二、马太效应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们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

  "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

  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

  "于是国王例奖励了他5座城邑。

  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也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这就是马太效迅毁应。

  看看我们周围,就可以发现许多马太效应的例子。

    朋友多的人会借助频繁的交往得到更多的朋友;缺少朋友的人会一直孤独下去。金钱方面更是如此,即使投资回报率相同,一个比别人投资多10倍的人,收益也多10倍。

    这是个赢家通吃的社会,善用马太效应,赢家就是你。

    对企业经营发展而言,马太效应则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

  当你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头羊的时候,即使投资回报率相同,你也能更轻易的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

  而若没有实力迅速在某个领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寻找新的发展领域,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回报。

三、手表定理

    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

  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你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只,尽力校准它,并以此作为你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行事。

  记住尼采的话:"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需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更容易些。

  "。

    如果每个人都"选择你所爱,爱你所选择",无论成败都可以心安理得。然而,困扰很多人的是:他们被"两只表"弄得无所,心身交瘁,不知自己该信仰哪一个,还有人在环境、他人的压力下,违心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道路,为此而郁郁终生,即使取得了受人瞩目的成就,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手表定理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的管理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

  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这个人无所适从。

  手表定理所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你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四、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

    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这取决于三个因素。

    1、价值观。关于价值观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去做。

    2、个性和气质。一个人如果做一份与他的个性气质完全背离的工作,他是很难做好的,如一个好交往的人成了档案员,或一个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3、现实的处境。

  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杂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认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为领班或部门经理,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总结一下,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适合我们的个性与气质,并能让我们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备这三个因素,你就要考虑换一个更合适的工作,并努力做好它。

    因此,对个人来说,应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奋斗目标及价值观中挑选一种,然后为之而奋斗。

  "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才可能激发我们的奋斗毅力,也才可以心安理得。

  而对一个企业或组织来说,则要很好地分析员工的性格特性,合理分配工作,如让成就欲较强的职工单独或牵头来完成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的工作,并在其完成时给予定时的肯定和赞扬;让依附欲较强的职工更多地参加到某个团体中共同工作;让权力欲较强的职工担任一个与之能力相适应的主管。

  同时要加强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这样才能激发职工的热情。

五、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

  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将职工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

  不要把岗位晋升当成对职工的主要奖励方式,应建立更有效的奖励机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

  有时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职工的奖励,反而使职工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对个人而言,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不停地升职,但不要将往上爬作为自己的惟一动力。与其在一个无法完全胜任的岗位勉力支撑、无所适从,还不如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六、零和游戏原理

    当你看到两位对弈者时,你就可以说他们正在玩"零和游戏"。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总会有一个赢,一个输,如果我们把获胜计算为得1分,而输棋为-1分,那么,这两人得分之和就是:1 (-1)=0.这正是"零和游戏"的基本内容: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是零。

    零和游戏原理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发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

  从个人到国家,从政治到经济,似乎无不验证了世界正是一个巨大的"零和游戏"场。

  这种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财富、资源、机遇都是有限的,个别人、个别地区和个别国家财富的增加必然意味着对其他人、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掠夺,这是一个"邪恶进化论"式的弱肉强食的世界。

    但20世纪人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的高速增长、科技进步、全球化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之后,"零和游戏"观念正逐渐被"双赢"观念所取代。

  人们开始认识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

  通过有效合作,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可能出现的。

  但从"零和游戏"走向"双赢",要求各方要有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在合作中不要耍小聪明,不要总想占别人的小便宜,要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双赢"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七、华盛顿合作规律

    华盛顿合作规律说的是: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

  多少有点类似于我们"三个和尚"的故事。

  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复杂和微妙得多。

  在人与人的合作中,假定每个人的能力都为1,那么10个人的合作结果就有时比10大得多,有时甚至比1还要小。

  因为人不是静止的动物,而更像方向各异的能量,相推动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

  我们传统的管理理论中,对合作研究得并不多,最直观的反映就是,目前的大多数管理制度和行业都是致力于减少人力的无谓消耗,而非利用组织提高人的效能。

  换言之,不妨说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让每个人做到最好,而是避免内耗过多。

  21世纪将是一个合作的时代,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真诚合作的重要性,正在努力学习合作。

    邦尼人力定律:一个人一分钟可以挖一个洞,六十个人一秒种却挖不了一个洞。

    合作是一个问题,如何合作也是一个问题。

八、酒与污水定律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如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几乎在任何组织里,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

  他们到处搬弄是非,传播流言、破坏组织内部的和谐。

  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你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它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

  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人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

  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

  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

  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

    如果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你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九、水桶定律

    水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决定了整个组织的水平。

    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质部分往往又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水桶定律"与"酒与污水定律"不同,后者讨论的是组织中的破坏力量,而"最短的木板"却是组织中有用的一个部分,只不过比其它部分差一些,你不能把它们当成烂苹果扔掉。

  强弱只是相对而言的,无法消除。

  问题在于你容忍这种弱点到什么程度。

    如果它严重到成为阻碍工作的瓶颈,就不得不有所动作。

    如果你在一个组织中,你应该:1、确保你不是最薄弱的部分;2、避免或减少这一薄弱环节对你成功的影响;3、如果不幸,你正处在这一环节中,你还可以采取有效的方法改进,或者转职去谋另一份工作。

十、蘑菇管理

    蘑菇管理是许多组织对待初出茅庐者的一种管理方法,初学者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或打杂跑腿的工作),浇上一头大粪(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任其自生自灭(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一段"蘑菇"的经历,但这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尤其是当一切都刚刚开始的时候,当上几天"蘑菇",能够消除我们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我们更加接近现实,看问题也更加实际,而对一个组织而言,一般地新进的人员都是一视同仁,从起薪到工作都不会有大的差别。

  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人才,在刚开始的时候都只能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蘑菇"的经历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就像蚕茧,是羽化前必须经历的一步。

  所以,如何高效率地走过生命中的这一段,从中尽可能吸取经验,成熟起来,并树立良好的值得信赖的个人形象,是每个刚入社会的年轻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十一、奥卡姆剃刀定律

    如果你认为只有焦头烂额、忙忙碌碌地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你错了。

    事情总是朝着复杂的方向发展,复杂会造成浪费,而效能则来自于单纯。

  在你做过的事情中可能绝大部分是毫无意义的,真正有效的活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们通常隐含于繁杂的事物中。

  找到关键的部分,去掉多余的活动,成功并不那么复杂。

    奥卡姆剃刀:如无发要,勿增实体。

    12世纪,英国奥卡姆的威廉对无休无止的关于"共相"、"本质"之类的争吵感到厌倦,主张唯名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

  他主张,"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这就是常说的"奥卡姆剃刀"。

  这把剃刀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胁,被认为是异端邪说,威廉本人也受到伤害。

  然而,这并未损害这把刀的锋利,相反,经过数百年越来越快,并早已超越了原来狭窄的领域而具有广泛的、丰富的、深刻的意义。

    奥卡姆剃刀定律在企业管理中可进一步深化为简单与复杂定律: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

  这个定律要求,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实质,把握主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

  尤其要顺应自然,不要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这样才能把事情处理好。

十二、二八法则

    你所完成的工作里80%的成果,来自于你20%的付出;而80%的付出,只换来20%的成果。

十三、钱的问题

    当某人告诉你:"不是钱,而是原则问题"时,十有八九就是钱的问题。

    关于金钱的本质、作用和功过,从古到今,人们已经留下了无数精辟深刻的格言和妙语。

  我们常会看到,人们为钱而兴奋,努力赚钱,用财富的画面挑逗自己。

  金钱对世界的秩序以及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广泛的,这种影响有时是潜在的,我们往往意识不到它的作用如此巨大,然而奇妙的是:它完全是人类自己创造的。

  致富的驱动力并不是起源于生物学上的需要,动物生活中也找不到任何相同的现象。

  它不能顺应基本的目标,不能满足根本的需求——的确,"致富"的定义就是获得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

  然而这个看起来漫无目标的驱动力却是人类最强大的力量,人类为金钱而互相伤害,远超过其他原因。

    照一般的说法,金钱是价值的尺度,交换的媒介,财富的贮藏。但是这种说法忽略了它的另一面,它令人陶醉、令人疯狂、令人激动的一面,也撇开了爱钱的心理不谈。

    马克思说,金钱是"人情的离心力",就是指这一方面而言。

二,管理学原理习题

管理与管理学

一,名词解释

1,管理

2,管理学

3,系统

二,简答题

管理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什么是管理的二重性

为什么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学

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管理运动

2,例外原则

3,霍桑试验

二,简答题

管理学的形成分成哪些阶段

美国出现管理运动的必然性及其意义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霍桑试验的主要结论.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及发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合作系统学派2,经验或案例学派

3,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4,人际关系行为学派

群体行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

沟通(信息)中心学派

数学学派

二,简答题

什么是权变管理理论

现代管理学的特点

计划工作概述

一,名词解释

1,计划工作

2,战略

政策

程序

规则

规划

二,简答题

计划工作的任务.

计划工作的种类.

计划工作的原理

一,名词解释

1,限定因素原理

2,许诺原理

灵活性原理

改变航道原理

二,简答题

1,计划工作的程序包括哪些步骤

2,计划工作的方法有哪些

第六章目标与战略

一,名词解释

1,目标

2,目标管理

二,简答题

1,目标的性质.

2,目标的作用.

3,目标管理的特点.

4,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

目标管理的局限性

战略的制定的程序.

预测

一,名词解释

1,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

2,预测

二,简答题

1,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2,预测在计划工作中的重要性.

3,预测的种类.

什么是德尔菲法

决策

一,名词解释

1,决策

2,程序化决策

3,非程序化决策

4,风险决策

二,简答题

1,正确决策有哪些基本要求

2,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有哪些区别

3,什么是决策树法

三,计算题

某企业准备生产一种新产品,对未来五年销售情况的预测结果是:出现高需求的概率是0.3;中需求的概率是0.5;低需求的概率是0.2.企业提出两个可供自由选择的行动方案:①新建车间,需投资110万元.②改建车间,需投资50万元.对不同自然状态下,不同方案的年度销售利润的预测结果如下表所示,试用决策树法予以决策.

两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值(万元)

自然状态

高需求

中需求

低需求

新建

扩建

80

60

40

30

0

15

第九章组织工作概述

一,名词解释

1,组织工作

2,分工协作原理

3,目标统一原理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理

5,管理宽度原理

二,简答题

1,简述组织工作的内容

2,影响组织结构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3,简述组织工作的特点

4,简述直线制结构与事业部制结构各自特点

第十章组织结构设计

一,名词解释

1,管理宽度

2,部门

3,职权

4,职位设计

二,简答题

1,简述扁平结构的优缺点

2,简述应县管理宽度的因素有哪些

3,简述部门划分的原则

第十一章组织结构的运行

一,名词解释

1,直线职权

2,职能职权

3,参谋职权

4,集权

5,分权

6,委员会管理

二,简答题

1,简述授权的步骤

2,简述衡量集权与分权的标志有哪些

3,如何处理直线职权,职能职权与参谋职权的关系

4,简述委员会管理的优缺点

第十二章人员配备概述

一,名词解释

人员配备工作

2,用人之长原理

3,公开竞争原理

4,责权利一致原理

5,职务要求明确原理

二,简答题

1,简述人员配备工作的重要性

2,简述人员配备工作的内容

第十三章主管人员的选聘

一,名词解释

比较法2,判断时距法3,内升制4,外求制5,用人之长原理

二,简答题

1,主管人员选聘的途径是什么

2,内部提升的优缺点是什么

3,外部招聘的优缺点是什么

第十四章主管人员的考评

一,名词解释

1,个人素质考评2,管理效果考评3,自我考评4,成绩记录法

二,简答题

1,主管人员考评的必要性是什么

2,主管人员考评的内容是什么

3,考评的要求是什么

第十五章主管人员的培训

一,名词解释

1,职务轮换2,研讨会

二,简答题

1,培训的对象是什么

2,主管人员培训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3,主管人员培训的方法是什么

第十六章指导与领导工作概述

一,名词解释

1,指导与领导工作2,指明目标原理3,协调目标原理4,命令一致原理5,直接管理原理6,沟通联络原理7,激励原理

二,简答题

1,指导与领导工作的实质是什么

2,指导与领导工作的作用是什么

3,指导与领导工作的要求是什么

第十七章沟通联络

一,名词解释

1.沟通

2.正式沟通

3.非正式沟通

4.双向沟通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要进行沟通沟通过程中要遵循哪些原则

2.组织中的非正式沟通会带来什么影响

3.有效沟通的障碍有哪些应如何克服

4.按照沟通的方式分类,沟通有哪些类型

5.在沟通过程中,哪些地方容易出现失真

第十八章激励

一,名词解释

1.激励

2.效价

3.保健因素

二,简答题

1."经济人"假设对人的看法是什么

2.需求层次理论有哪些主要内容

3.双因素理论中,哪个因素才能真正激励员工为什么

4.根据期望理论,激励力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

5.根据公平理论,当个体认为自己受到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