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注释、译文和赏析有哪些?

作者:巢思浩时间:2023-07-18 00:47:42

导读:" 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这些诗歌不仅在文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也是了解唐代社会文化和人文风貌的重要窗口。因此,对于唐诗三百首的注释、译文和赏析,有很多经典的版本和解读。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唐诗三百首注释、译文和"

  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

  这些诗歌不仅在文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也是了解唐代社会文化和人文风貌的重要窗口。

  因此,对于唐诗三百首的注释、译文和赏析,有很多经典的版本和解读。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唐诗三百首注释、译文和赏析:

  1.《全唐诗》:这是一部收集整理了唐代所有诗人作品的巨著。其中包含了对每首诗歌的注释和译文,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诗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2.《唐诗选》:这是一本对唐诗进行精选的作品集,收录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歌。每首诗都附有注释和译文,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唐诗三百首注释》:这是一本专门针对唐诗三百首进行注释和解读的书籍。作者对每首诗歌的背景、创作意图和诗歌技巧进行了深入解析,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4.《唐诗三百首译文》:这是一本将唐诗三百首翻译成其他语言的书籍。通过翻译,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唐诗的美感和文化内涵,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5.《唐诗三百首赏析》:这是一本对唐诗三百首进行赏析的书籍。作者通过对诗歌的艺术手法、意象和主题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总之,唐诗三百首注释、译文和赏析的版本繁多,每个版本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价值。通过阅读和研究这些版本,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唐代诗歌的美学魅力,体验唐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唐诗三百首注释,译文和赏析

卷一、五言古诗《感遇·其一》

作者: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韵译】: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评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盯清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感遇·其二》

作者:张九龄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解】:

  1、岂伊:岂唯。

  2、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3、荐:进献。

【韵译】: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

  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评析】:

  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

  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

  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开头二句,枣则枣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

  五、六句凳拆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

  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

  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

  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别。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作者: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

唐诗三百首译文和注释及赏析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来自唐诗宋词古诗词

00:0006:09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

1

译文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2

注释

  ⑴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⑵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⑶闻说:听说。

  ⑷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望眼:视线。

  ⑸缘:因为。

3

赏析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

  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

  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

  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唐诗三百首:李白《采莲曲》原文译文赏析

  《采莲曲》原文

  唐代: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注释】

    采莲曲:属乐府清商曲辞。起于梁武帝萧衍父子,后人多拟之。

    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袂:衣袖。

  全诗校:“一作袖。

  ”。

    游冶郎:出游寻乐的青年男子。

    紫骋:毛色枣红的良马。

    踟蹰:徘徊。

  【译文】

    夏日的若耶溪傍,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赏析】

    李白诗将吴越采莲女的娇艳清纯放在荷花丛中加以表现,又用岸上游冶郎的徘徊踯躅不忍离去反衬采莲女的魅力,描绘出明艳、活泼、大方的采莲女的新形象,语言入清水芙蓉,天然雅清,毫无做作,一气呵成,展搏携示出诗人的姿态高雅、清新脱俗。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

    第一句:若耶河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溪边采莲花的女孩,隔着荷花谈笑风生,互相嬉戏,或是和风细雨,或是娇喘微微。

  荷叶田田,芙蓉朵朵,与春风满面的姑娘的粉颊交相辉映,正如王昌龄《采莲曲》中所道“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隔着莲花,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意趣盎然,富有生活气息。

  “笑隔荷花”将采莲女纤手拨荷花愉快交谈的神态细腻的表现出来,基雹伏生动形象。

    第二句: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

  温和的阳光,浓抹的新妆,清澈的流水,风飘香袖的妩媚,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

  采莲女不知是在挥手还是在故意摆弄,将香袖高举,河面倒映着采莲女精心准备的新妆,最是那一低头的闲花照水,露出她娇羞的神态,腼腆不胜凉风的吹拂,正如“照花前后镜,画面交相映”,人花难辨。

  这两句勾勒出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美好意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让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机,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第三句: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欢声笑语吸引了岸上的游冶郎,不知哪家的公子,三三五五、似隐非隐在垂杨下,我们可以想象出此时的采莲女面对岸边的游冶郎会有多么的娇羞,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心里怦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李白笔下的娇羞之态并未点明,只是从“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联想到的,有着明丽可人的浪漫情调,自有一种清新脱俗。

  诗人将她们置于青翠欲滴的荷叶丛中,又以游冶郎的徘徊搔首来衬托她们的娇美,使用乐府写罗敷的手法,从而更加委婉传神。

    第四句: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诗人骑着紫骝,马儿嘶鸣着,惊花,花落,空见那一份景色,使人凄怆断肠。

  这里充斥着诗人对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感叹,及对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伸而发出的愁思,这与他平素洒脱自信、率真不羁、清新飘逸的风格有所不同,而以一种细腻温婉的笔触,引人遐思肆扒。

  “踟蹰空断肠”,似是断肠人在天涯,象他《月下独酌》中一身孤傲与月为伴,与影为伴,还是免不了苍茫寂寥、清绝孤独之感,一向大气豪迈的李白也有避不了的人生悲哀。

    诗人笔下生风,使一曲采莲,景因情而媚,情因景而浓,而毫无堆砌之嫌,清新自然,仍是一如既往的浪漫。

唐诗三百首:《送别》原文译文赏析

  《送别》

  唐代: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美酒,想问问朋友你要去外哪里?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要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不会再追问,那里正有正有绵延不尽的白云,在天空中飘荡。

  【注释】

    饮君酒:劝君饮酒如差。饮,使……喝。

    何所之:去哪里。之,往。

    归卧:隐居。

  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

  陲:边缘。

    但,只。

  【赏析】

    这首诗写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饮: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

  一、二句是说,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

  下马之地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

  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

  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话,表露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爱护的深情厚意。

  送别者的感情一开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三、四句是说,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

  指出了友人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积不平。

  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

  这三个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一把钥匙。

    “但去莫复闻,白云无尽时。

  ”结尾两句是说,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渗橡裤供你娱乐排遣了。

  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自己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联系前面“不得意”三个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

  禅宗师弟子问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

  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

  王维在这首诗歌创作中吸取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

  他在这首诗中,就将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感受凝缩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从而达到“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寻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扩展阅读: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丛简,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唐诗三百首翻译及原文精选10首

  【#婴幼儿#导语】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

  唐诗的辉煌成就,引起后人学习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潮。

  下面是分享的唐诗三百首翻译及原文精选10首。

  欢迎阅读参考!。

1.唐诗三百首翻译及原文精选

  竹里馆

  王维〔唐代〕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注释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xiào):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2.唐诗三百首翻译及原文精选

  相思

  王维〔唐代〕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

    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

    希望思念的启羡人儿多多采摘,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注释

    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相思:想念。

3.唐诗三百首翻译及原文精选

  早发白帝城

  李白〔唐代〕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一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荡,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译文二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注释

    发:启程。

    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

  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

  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

  ”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

  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

    朝:早晨。

    辞:告别。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江陵:今湖北荆州市。

  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

  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啭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还:归;返回。

    猿:猿衡差猴。

    啼:鸣、叫。

    住: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悄拦拍,形容有许多。

4.唐诗三百首翻译及原文精选

  出塞

  王昌龄〔唐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只要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注释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

  这里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教:令,使。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5.唐诗三百首翻译及原文精选

  登幽州台歌

  朝代:唐朝|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古诗简介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了时空无穷,人生有限,壮志难酬之情,发出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翻译/译文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历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注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在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后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眼泪。

6.唐诗三百首翻译及原文精选

  春晓

  孟浩然〔唐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及注释一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

  注释

    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啼鸟:鸟的啼叫声。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注释

    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知:不知,表示推想。

7.唐诗三百首翻译及原文精选

  宿建德江

  孟浩然〔唐代〕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时新愁又涌上了心头。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注释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

    渚:水中小块陆地。

  《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8.唐诗三百首翻译及原文精选

  登鹳雀楼

  王之涣〔唐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鹳(guàn)雀(què)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9.唐诗三百首翻译及原文精选

  望庐山瀑布

  李白〔唐代〕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香炉:指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遥看:从远处看。

    挂:悬挂。

    前川:一作“长川”。

    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直:笔直。

    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疑:怀疑。

    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一作“半天”。

10.唐诗三百首翻译及原文精选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唐代〕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

  注释

    洛城:今河南洛阳。

    玉笛:笛子的美称。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声:声音。

  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唐诗三百首:《南陵别儿童入京》原文翻译及赏析

  《南陵别儿童入京》原文

  唐代: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译文】

    白酒刚刚酿熟时我从山中归来,黄鸡在啄着谷粒秋天长得正肥。

    喊着童仆给我炖黄鸡斟上白酒,孩子们嬉笑吵闹牵扯我的布衣。

    放晴高歌求醉想以此自我安慰,醉而起舞与秋日夕阳争夺光辉。

    游说万乘之君已苦于时间不早,快马加鞭奋起直追开始奔远道。

    会稽愚妇看不起贫穷的朱买臣,如今我也辞家去长安而西入秦。

  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

  【注释】

    ⑴南陵:一说在东鲁,曲阜县南有陵城村,人称南陵;一说在今安徽省南陵县。

    ⑵白酒:古代酒分清酒、白酒两种。

  见《礼记·内则》。

  《太平御览》卷八四四引三国魏鱼豢《魏略》:“太祖时禁酒,而人窃饮之。

  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

  ”。

    ⑶嬉笑:欢笑;戏乐。

  《魏书·崔光传》:“远存瞩眺,周见山河液芦,因其所眄,增发嬉笑。

  ”。

    ⑷起舞落日争光辉:指人逢喜事光彩焕发,与日光相辉映。

    ⑸游说(shuì):战国时,有才之人以口辩舌战打动诸侯,获取官位,称为游说。

  万乘(shèng):君主。

  周朝制度,天子地方千里,车万乘。

  后来称皇帝为万乘。

  苦不早:意思是恨不能早些年头见到皇帝。

  【赏析】

    此诗一开始就描绘出一派丰收的景象:“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这不仅点明了从山中归家的时间是秋熟季节,而且,白酒新熟,黄鸡啄黍,显示出一种欢快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兴高采烈的情绪,为下面的描写作了铺垫。

    接着,诗人摄取了几个似乎是特写的“镜头”,进一步渲染欢愉之情。

  李白素爱饮酒,这时更是酒兴勃然,一进家门就“呼童烹鸡酌白酒”,神情飞扬,颇有欢庆奉诏之意。

  诗人的情绪感染了家人,“儿女嬉笑牵人衣”,此情此态真切动人。

  饮酒似还不足以表现兴奋之情,继而又“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一边痛饮,一边高歌,表达快慰之情。

  酒酣兴浓,起身舞剑,剑光闪闪与落日争辉。

  这样,通过儿女嬉笑,开怀痛饮,高歌起舞几个典型场景,把诗人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活灵活现。

  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描写自己的内心世界。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这里诗人用了跌宕的表现手法,用“苦不早”反衬诗人的欢乐心情,同时,在喜悦之时,又有“苦不早”之感,正是诗人曲折复杂的心情的真实反映。

  正因为恨不在更早的时候见到皇帝,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跨马扬鞭巴不得一下跑完遥远的路程。

  “苦不早”和“著鞭跨马”表现出诗人的满怀希望和急切之情。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诗从“苦不早”又很自然地联想到晚年得志的朱买臣。

  据《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会稽人,早年家贫,以卖柴为生,常常担柴走路时还念书。

  他的妻子嫌他贫贱,离开了他。

  后来朱买臣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做了会稽太守。

  诗中的“会稽愚妇”,就是指朱买臣的妻子。

  李白把那些目光短浅轻视自己的世俗小人比作“会稽愚妇”,而自比朱买臣,以为像朱买臣一样,西去长安就可青云直上了。

  其得意之态溢于言表。

  诗题只说“别儿童”,这里用“会稽愚妇”之典故,是有所指责。

  詹锳认为此诗是“把刘氏比作‘会稽愚妇’”。

    诗情经过一层层推演,至此,感情的波澜涌向高潮。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仰天大笑”,可以想见其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显示了无比猛悉自负的心理。

  这两句把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因为描述了李白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了解李白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具有闹知带特殊的意义,而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其特色。

  诗善于在叙事中抒情。

  诗人描写从归家到离家,有头有尾,全篇用的是直陈其事的赋体,而又兼采比兴,既有正面的描写,而又间之以烘托。

  诗人匠心独运,不是一条大道直通到底,而是由表及里,有曲折,有起伏,一层层把感情推向顶点。

  犹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又生一波,使感情酝蓄得更为强烈,最后喷发而出。

  全诗跌宕多姿,把感情表现得真挚而又鲜明。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