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春思》和《静夜思》如何赏析?

作者:郜泽运时间:2023-07-18 00:47:43

导读:"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豪放的情感和奔放的想象力。其中,他的《春思》和《静夜思》被誉为其代表作之一。这两首诗作在表达主题、运用修辞手法、描绘意象等方面都有着独特之处,下面将对它们进行赏析。《春思》1.描述春天的美好:诗中描绘了春天"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豪放的情感和奔放的想象力。

  其中,他的《春思》和《静夜思》被誉为其代表作之一。

  这两首诗作在表达主题、运用修辞手法、描绘意象等方面都有着独特之处,下面将对它们进行赏析。

《春思》

  1.描述春天的美好:诗中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2.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春天的生机与自己的萧条,增强了诗中的感情色彩。

  3.利用意象丰富诗意:通过描绘春天的繁花似锦、莺啼燕舞等景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静夜思》

  1.描述夜晚的宁静:诗中通过描绘夜晚的静谧,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2.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描绘月亮的形象,暗示了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3.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简短而有力的诗句,表达了深沉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结:

  1.两首诗作都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宁静的追求。

  2.《春思》通过对比手法和意象的运用,展示了春天的美好与诗人内心的萧条之情。

  3.《静夜思》通过象征手法和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夜晚的宁静和诗人的孤独之感。

  4.两首诗作都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

李白《静夜思》唐诗赏析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为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

  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下面是我整理的李白《静夜思》唐诗赏析,欢迎阅览。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

  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

  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差悉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赏析二】:

《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

  在不尺庆粗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

  这显然是一种错觉。

  也许,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陵镇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霜,而第二反应就有点怀疑了,等到醒悟过来,这并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时,其实已经是第三反应了。

  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恰是秋霜,则又是颇为令人寻味的,因为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

  在他的笔下,秋霜时而铺在了床前,时而又染在了头顶,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种寓意丰富的象征了。

  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

  他感到怦然心动,有一股同样是无声却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胸中涌动流淌。

  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播动了他的心弦,从而使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时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了,明白自己身处何地,而当他抬起头来,顺着光线向上望去时,窗外那娟娟的月轮正静静地挂在夜空。

  他一下子恍然大悟了,明白了是什么触动了自己的心弦,原来就是那挥之不去、召之即来的思乡之情呀,它无所不在,白日里,有事的时候,它就静静地蛰伏在心灵的角落里,而到了此时,月亮从天上,月光在地下,双双唤起他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挂牵,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真是一首“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的自然天成之作。

  胡应麟甚至认为此诗是“妙绝古今”。

  李白这首清新质朴、婉转如歌的小诗因为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才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大概只要有离家不归的人们,就会有人在月下吟起这首百读不厌、体味不尽的《静夜思》的。

【赏析三】: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

  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

  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

  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

  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

  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评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李白《春思》的原文及其赏析

    李白(701年—762年芹晌禅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下面和我一起来看李白《春思》的原文及其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春思》

  作者: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赏析:

    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

  此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

  此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

  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谨明丈夫,嫌尘颇为伤怀。

  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

  诗中的兴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

  “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

  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从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

  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平素与丈夫的恩爱相处和对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萌生思归的念头。

  见春草而思归,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辞》语,浑成自然,不着痕迹。

  诗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

  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气氛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了,这是一般的兴句所不易做到的。

  另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

  “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与“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与含蓄美。

    三四两句直承兴句的理路而来,故仍从两地着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丈夫及春怀归,足慰离人愁肠。

  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该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又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联系上面的兴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样写对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

  元代萧士赟对此诗评述揭示了兴句与所咏之词之间的微妙的关系。

  诗中看似于理不合之处,正是感情最为浓密所在。

    旧时俗话说:“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

  ”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可贵之处在于阔别而情愈深,迹疏而心不移。

  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从艺术上说,这两句让多情的思妇对着无情的春风发话,又仿佛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特定环境中的思妇的情态,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

  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正所以明志自警。

  以此作结,恰到好处。

    无理而妙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艺术特征。从李白的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各种复杂的感情。

  诗人成就: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

  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拓展内容:

  李白名号由来:

    李白号“青莲居士”源于《维摩诘经》之“青莲”佛典,表明了李白尊崇佛教以及向往维摩诘的生活模式。

  李白援"青莲"自号与引"青莲"入诗,渊源有自,六朝至隋唐皆一脉传承。

  "青莲居士"是李白内心佛教情怀之外在身份认同。

  在大乘佛教的人物谱系中,李白最为尊崇的是维摩诘,甚至还以之自比。

  从其存世作品分析,李白的维摩信仰主要凸显的是《维摩诘经·方便品》“入诸酒肆,能立其志”的精神内涵。

  从李白对佛教语汇的频繁使用上,可见他佛学修养之一斑。

  事实上,李白对佛经并非一知半解,而是认真读过、学过。

  李白族人中就有出家人,就是他的族侄僧中孚。

  僧中孚是与李白交往的僧人中很重要的一位,李白有多首诗都提到与他相处、清谈、品茗的情景。

  李白在《赠僧崖公》诗中叙述自己曾在郎陵东学禅于白眉空。

  李白通过修禅,减轻了身心压力,取得了"独朗谢垢氛"的效果。

李白《静夜思》古诗赏析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我整理的李白《静夜思》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李白《静夜思》古诗赏析篇1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

  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

  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

  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

  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

  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李白《静夜思》古诗赏析篇2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举:抬。

  夜思:一作“静夜思”。

  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诗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

  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举头:抬头。

  望明月:一作“望山月”。

  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

  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思:思念。

译文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

  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

  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

  这是诗人极写思乡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离。

  后两句诗人从沉思中转而清醒过来,便是一“举头”,再一“低头”。

  为何要“举头”?因为诗人后来既然已醒悟到地上应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产生了无穷的遐想,这就是“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类的古人有关月光传情的诗句所表述的思亲之情。

  他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从这明月里寻找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

  仰望既久,思念愈深,诗人便又转而“低头”了。

  为何还要“低头”呢?这是因为虽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旧不能从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无奈之中,只得低头沉思不语了。

  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有意则意真。

  于是,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化为寄情明月之举,头上的明月,心中的故乡,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白的诗词《春思》赏析

  【#诗词鉴赏#导语】这首诗是李白所创作的新题乐府诗。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

  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

  下面就和一起来欣赏下李白的《春思》,欢迎阅读!。

  《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译注】

  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吹进罗帐激我愁思?

    ①燕草:指燕地的草。燕,河北省北部一带,此泛指北部边地,征夫所在之处。

    ②秦桑:秦地的桑树。

  秦,指陕西省一带,此指思妇所在之地。

  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③罗帏:丝织的帘帐。

  【赏析】

    诗题“春思”之“春”,就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

  此诗写思妇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魂牵梦萦的思念。

  全诗言辞朴实无华,富有民歌特色,以景寄情,委婉动人。

    首二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视为起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

  上句是思妇想象中的虚景,下句才是思妇目睹之实景。

  她料想到丈夫所在的燕地春草初生,而丈夫看到春草就有了思归之心。

  她眼前是一片枝叶茂密的景象,表明春天已经回来了多时,可是她所思念之人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三四两句仍从两地着笔,一写丈夫思归,一写思妇断肠。

  按说,丈夫有怀归之心,她应该高兴才对,然而她却“断肠”,看似不合情理,却表现了感情的深挚。

    最后两句“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写春风吹入闺房的那一瞬所引起的思妇心理活动。

  春风尚且多情,虽与思妇不相识,却殷勤地吹动罗帐,好像在安慰她孤独寂寞的内心。

  又或许是思妇埋怨这多事的春风,它故意撩人心绪,使人相思愈加浓烈。

  “不相识”是指不懂人的心思,比喻此心贞洁,不为外物所动,与“只恐多情月,旋来照妾床”同意。

  从艺术上说,诗人让多情的思妇对着无情的春风发话,又仿佛是无理的,但正是这无理之辞,却深刻地表现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所谓无理而妙。

  扩展阅读:李白的词赋

    李白是否有词的创作至今仍然未有一致的定论,但是今传为李白词的作品,若不论其真伪及是否可归入词体,约有20余首,如《菩萨蛮》《忆秦娥》等。

    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在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这一地位犹如古代希腊神话在西方艺术中的地位,作为一种“不可企及”的规范,李白词成为人们心目中永远的偶像。

  李白在词体文本模式的形成,词的创作模式上均有重大贡献。

    实际上,从唐末五代《花间集》以来,所有的唐宋词选集、总集,在具体操作中,都不会忘记李白,至少也要在序跋题记中提上一句。

  其作为文学的第一位大词人,虽然只有很少几首著作权经常受到怀疑的词作,但却从来没有人对他表示过任何的不满或批评意见。

  如果评选天下第一词人,李白无疑将以全票当选“词王”。

  扩纤芦答展阅读:李白的思想

    盛唐国力强盛,多数士人渴望建功立业。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毁慧”的理想。

  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哗笑《上李邕》)。

  他希望能像姜尚辅佐明君,像诸葛亮兴复汉室。

  《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抒怀》《永王东巡歌》《行路难》(其二)都反映了他的这类思想。

    李白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

  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

  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

  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

  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骜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

    这是李白对社会的愤怒抗争,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体现。

  他反对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手可热……通过对政事纲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在当时诗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

  “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爱国热情因此升华,摆脱了用藏出处的矛盾。

  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

  《古风》其三、十五、二十四、三十九等都对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李白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世俗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所以在《将进酒》《江上吟》《襄阳歌》等诗中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逃避现实等思想,这在封建社会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春思李白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1、原文:燕弊迟扒草如碧丝,秦桑低租昌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2、译文:燕地小草刚像丝绒一般柔软纤细,秦地的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了树枝。

  当你怀念家园盼望归家之日时,我早就因思念你而愁肠百结。

  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要吹进罗帐激起我的愁思呢?。

    3、赏析:这首诗题为《春思》,大意是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

  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

  盛唐是社会相对安定的时期,但旦枯边境战争却并未停息。

  前方将士与家乡亲人相互思念之情。

  仍然是诗人们吟咏的重要主题。

  这一类诗作总的来说具有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内容也较为充实。

  由于富有真情实感.其中不乏千古传涌的佳作。

李白《静夜思》讲解、赏析

  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静夜思》;

【作者】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也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先来看一下这首诗中,需要注意的几个词,【静夜思】静静的备含夜里产生的思绪,【疑】好像,【举头】抬头;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我抬起头来,看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了远方的家乡,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的是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可以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更何况是在月明之夜;

  我们接着往下看,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滚滚高了前句的“疑大尺”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不由地想起了,家乡的父老兄弟和亲朋好友,以及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