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的差异与教学:为什么他们在学习上表现不同?

作者:谢明升时间:2023-07-23 13:38:12

导读:" 小学儿童的差异与教学:为什么他们在学习上表现不同?1.不同的学习能力:小学儿童在学习上的表现差异主要源于他们的学习能力不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速度,有些孩子可能能够快速掌握知识并取得好成绩,而另一些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支持来理解和掌握同样的内容。"

小学儿童的差异与教学:为什么他们在学习上表现不同?

  1.不同的学习能力:小学儿童在学习上的表现差异主要源于他们的学习能力不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速度,有些孩子可能能够快速掌握知识并取得好成绩,而另一些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支持来理解和掌握同样的内容。

  2.发展水平不同:小学阶段是孩子身体、智力和情感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之一。

  不同的孩子在发展方面可能存在差异,有些孩子可能在某些方面相对成熟,而在其他方面可能会有所欠缺。

  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学习上的表现。

  3.家庭背景的影响:小学儿童的学习表现还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

  一些孩子可能来自教育资源丰富、家庭环境稳定的家庭,他们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学习支持和激励,从而在学习上表现出色。

  而另一些孩子可能来自经济困难或家庭不稳定的家庭,他们可能面临更多的学习障碍,导致学习表现不佳。

  4.教学方法与资源的不同:教学方法和资源的不同也会导致小学儿童在学习上表现不同。

  一些学校或教师可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而另一些学校或教师可能缺乏教学经验或资源,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导致学生的学习表现不佳。

  5.个人兴趣和动机:小学儿童的学习表现还与他们的个人兴趣和动机密切相关。

  对于那些对学习感兴趣并有积极动机的孩子来说,他们更有可能在学习中表现出色。

  相反,对于那些缺乏兴趣或动机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会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表现。

  总结:小学儿童在学习上的表现差异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包括学习能力、发展水平、家庭背景、教学方法与资源以及个人兴趣和动机等。

  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育者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并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以促进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小学儿童的差异与教学

(一)重点提示

1.儿童的性别与儿童的学习和行为

  男女儿童性别心理差异主要反映在学习与行为差异两个方面,而行为差异又包括课堂行为差异和社会行为差异。

2.因“性”施教的措施

  面对男女儿童的性别差异,作为教师必须克服一些偏见,并采取一些措施因“性”施教。

  (1)克服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传统的、被广泛接受的对两性的生物属性、心理特质和角色行为的较为固定的看法、期望和要求。

  (2)正确期望与评价性别角色;

  (3)指导男女学生自我社会化;

  (4)优势互补,因“性”施教。

3.儿童认知差异与学习

  (1)智力差异与学习;

  一般认为智力是学习成就的一个可靠预测指标。

  也就是说,智商越高的儿童,一般来讲其学习成绩也就越好,而且将来接受更高水平教育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学习成绩的测量与其智力的测量两者的相关程度很高。

  (2)认知结构差异与学习。

  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在学习某一学科或某一课题时,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激租有观念及其组织。

  认知结构直接参消铅山与了和新知识的相互作用,它不仅决定新的学习能否产生,而且决定了它的保持和在新情境中的迁移。

  所以,认知结构是导致学习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4.适应儿童认知差异的教学改革

  适应儿童认知差异的教学改革包括(1)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2)推行课程教材改革;(3)教学方式的改革;(4)教学技术的改进等等方面。

5.儿童社会背景差异与行为

  儿童的社会背景差异与儿童的行为,涉及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背景差异是影响儿童个体特征的重要因素;二是社会背景差异借助儿童的个体特征在课堂上表现出来。

6.儿童社会背景差异与教师行为

  儿童社会背景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教师来说,关键在于如何依据这些差异,采取一拿中些针对性措施,使儿童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

  (1)指导儿童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2)创设情境,因材施教;

  (3)沟通与指导。

(二)难点内容

  1.智力差异与学习。

  2.认知结构差异与学习。

(三)本章名词

性别刻板印象认知结构

一年级学生差异情况分晰

    一年级学生已经上学一个多月了,但大部分学生还是坐不住。

  你看,在课堂上,你碰我一下,我碰你一下;你拿块橡皮,我拿根铅笔;你给我说一句,我给你答一句;你爬在桌子上,汪困我蹲在凳子上……听课的寥寥无几。

  分析一年级孩子坐不住,不听课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习惯差异这里的习惯主要指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主要为:耐心、专注、观察、记忆、思考、想象、创造、勤奋、预习、复习、阅读、质疑、自我激励等。

  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他们在学习中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专注、耐心、记忆、思考、想象等方面。

  我主要拿专注一方面来说吧,有的孩子上课很专注,能认真听讲,而有的学生坐不住,不听讲,别说孩子的有意注意在5分钟之内,就连2分钟他们也呆不住。

  一会儿摸书本,一会儿拿橡皮,一会儿蹲在凳子上,一会儿钻到桌子底下。

  老师让写,他在找本子,老师让读,他在书上画画。

  老师刚布置好作业,他就问:老师,今天有作业吗?如果,孩子很专注,这些情况就不存在。

  专注的孩子会听课,专注的孩子会思考,专注的孩子收获颇丰。

  而不专注的孩子,一节课差不多一无所获。

  儿童教育家Μ.s斯特娜认为:孩子只有先形成一种专注的习惯,才有可能在日后对自己的事业全身心投入,不会被其他事情所干扰。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形成专注的习惯。

  我从一本书中看到,培养孩子专注的习惯,建议迟陵坦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2.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

  3.给孩子玩的时间。

  4.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

  5.与孩子一起玩注意力的游戏。

  6.让孩子在一定时间内专心做好一件事。

  7.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8.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码桐 二.基础差异(1)家庭差异家庭环境的不同,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同。

  有些家庭,从习惯、做人、知识各个方面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孩子受到早期教育,这些孩子的发展就很好。

  而有的家庭,属于“放羊式”教育,放到一个地方,就不管理了。

  这样的家庭教育差异,使孩子在学校表现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孩子知道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做人等等,而有的孩子就不同了。

  这样的差异,使孩子在习惯上也差别很大。

  (2)知识差异家庭的差异使孩子在知识方面也存在了很大的差异。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有的孩子听了好多的故事,背了好多的古诗,读了好多的儿歌,而有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

  所以,对于这些孩子,老师教起课来,就增加了很多难度。

  组织课堂也很难。

    三.智力差异提出智力差异时,我也很小心。

  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宝贝,都是家庭的延续,都是家庭的重托。

  我提出来,怕很多人不接受,但十几年的教育教学,使我认识到,孩子与孩子的不同与差异。

  说真的,有的孩子智商很高,而有孩子,需要老师一遍一遍地讲解,有时候还是迷雾重重。

  这里面也许还是有习惯、家庭等其他方面的因素,但我觉得,孩子的智力因素还是不容忽视的。

学生的差异性和差异性教学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学活动应考虑的重要方面之一。

  因材施教被认为是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有效方法。

  在对个体差异的涵义和变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因材施教这种以适应为主处理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策略进行了反思,并提出要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前提下,以形成学生的主体性为根本,在适应的基础上逐步超越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

  关键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适应与超越自17世纪以来,班级授课制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而且由于其自身的优点,当前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但由于影响人的发展的多因素性和人的发展的复杂性,每个人的发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历程,具有个性差异性。

  这就为以人为中心,特别是以现实的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带来了疑问和麻烦:在一个班级里,究竟以怎样的人为中心,如何以人为中心?多年来,因材施教被认为是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有效方法。

  但对一个班级来说,能否做到因材施教?如何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对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效果如何?特别是当代社会,十分强调教育民主化,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强调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在这种背景下,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如何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本文在对个体差异的涵义和变量分析的基础上,将对以往以适应为主处理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并提出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新思路。

  一、个体差异的含义及其主要变量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

  [1]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活动或行为特点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

  正是由于这种“全面”的差异性,才使得人与人之间各有千秋,千差万别。

  但另一方面,个体差异又是有限的,人与人之间,特别是教育教学情景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只是在部分心理特征上有明显的或根本的差异。

  心家、教育学家和教学工作者只关心或关注部分主要的个体差异变量。

  那么究竟哪些心理特点或个体特征是主要的个体差异变量呢?或者具体说,哪些是影响教育教学特别是影响学习的念陵个体差异变量呢?(一)能力的个体差异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具有多种因素的复杂结构。

  要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须具备多种能力。

  而这些不同的能力往往又是融为一体的,多种能力的综合称为智能。

  由于能力是一种外显的、对活动或工作任务具有直接影响的特征,因此被认为是最主要、最明显的个体差异变量。

  能力的个体差异,有着不同的表现。

  其中最为主要的是量、质和发展三个方面。

  量的方面主要表现在能力的高低之别,即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质的方面主要表现为在相同的活动中或相同的成就中,不同的人可能用不同的能力或不同的能力组合来完成活动或取得成就,即能力类型的差异;从发展的特点来看,有些人能力的发展较早,有些人则较晚,即能力发展族锋早晚的差异。

  (二)思维的个体差异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性关系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是个体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

  人类的思维,就其发生和发展来看,既服从于一定的共同规律,又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此,思维也被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看作是一个重要的个体差异变量。

  思维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品质上,即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

  也就是说,思维的品质就是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三)兴趣的个体差异兴趣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定向、维持和激励作用,特别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兴趣往往导致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

  兴趣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兴趣发展水平上的个体差异、兴趣品质上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稳定性上的个体差异。

  (四)性格和气质的个体差异性格是个人稳定的态度体系和相应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的结合,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个体特征。

  由于它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部分,因而也是最重要的个性差异变量之一。

  性格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个体对现实的态度不同,存在着差异;不同个体在活仔穗戚动过程中意志力的表现不同,存在着差异;不同个体在活动中的情绪情感反应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在活动中的理智不同,也存在着个体差异。

  上述四方面既相互独立,又共同作用,从而使每个人打上了明显的个体烙印。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

  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如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大小、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

  气质是主要的个体差异变量之一,它使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涂上个人独特的色彩,显示出不同的动力特点。

  通常,气质可以分为四种主要的、典型的类型,即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

  大多数人由于其先天的遗传,特别是神经活动类型的不同,以及后天的环境影响等,形成了不同的气质特点,属于不同的气质类型。

  近年来,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仍然是心理学、教育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学习风格、内部动机、认知方式等个体差异变量逐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二、适应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的反思在教育学、教学论中,对个体差异进行研究,主要在于为教育、教学服务。

  如前所述,教学活动应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活动。

  在以班级授课为组织形式的教学中,同一班级中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过程及其结果。

  个体差异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古今中外,人们一直在寻求一条能较好地处理个体差异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的有效途径,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

  (一)因材施教思想和策略的主要内容“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就已提出的一种处理教学中的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并受到了国外的推崇和重视。

  [2]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积极倡导并十分重视因材施教。

  后来的学者对这一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了,并将其发扬光大。

  朱熹认为,因材施教的含义有三层:第一,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第二,分科教学;第三,各因其材教人。

  [3]由于孔子在教育、教学中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朱熹就将其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后来简化为“因材施教”,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优良传统。

  今天教学论中所讲的因材施教,与古代的含义基本相同,即“因学生之材而施教”“教学要照顾个别差异”,[4]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5]其基本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二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教学;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得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

  ”[3]以上可以看出,因材施教的本质和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摸清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优势和弱势及已有的知识基础等,然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

  (二)对因材施教思想和策略的反思这一思想和原则的性、合理性究竟如何?在实践中的效果如何?提倡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和原则的人们普遍认为,因材施教是教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这一规律的反映。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的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但由于每个人的素质、环境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不同,以及主观努力等诸方面的差异,使处在同一年龄阶段中的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又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

  因此,教育、教学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特殊措施,以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

  这种以“适应”为主的教育、教学思想,看似合理,实则既不合理,也难以实践。

  第一,从个体差异的年龄特征来看,儿童早期的个别差异并不是很明显,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其个别差异分化得越来越明显。

  布卢姆通过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儿童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在自信心、想象力等智力因素方面的差异是很小的,随着年龄的增加,个体在这些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

  [6]这些加剧了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造成的。

  也就是说,正是我们所推崇的以强调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基本特征的因材施教,反而扩大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既有个性的,也有智力的和学业成绩方面的。

  第二,从因材施教的产生来看,它形成和发端于我国古代个别教学的情景之中,是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后虽经不断完善和发扬光大,但始终是在个别教学的范围之内演进变化的。

  在今天以班级授课为主的学校教学中,已显得无能为力。

  尽管我们对此仍在一贯倡导并对其作了新的诠释,也有人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化问题,[7]但由于其产生的条件及其根本特征,仍然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需要。

  第三,因材施教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因材施教是在个别教学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教学思想和策略,但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

  在这种背景下,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

  班级授课制是在大条件下产生的教学形式,对于大批量地培养人才具有个别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改变了以往几千年的手工业方式的个别教学的,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班级授课从产生那天起,因为它符合了时代的需要,因而得以广泛实行,经久不衰,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是学校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

  这便在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和原则与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之间产生了不相容的问题。

  有人指出,第四,“因材施教”与教育的伦理性要求相悖。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性的民主化进程,教育民主化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与的主要方向和潮流之一。

  教育机会均等的呼声越来越高,并已成为评判各国教育发达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

  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每个人都应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二是每个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是平等的,都有享受必要教育、教学条件的权利,以及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方案不因某个学生的特殊需要而任意改动。

  第五,因材施教在实践中已蜕变了其原来的含义和要求,推行的结果违背了倡导者的初衷,造成了很大的失误。

  而其中的许多误区正是素质教育所要纠正的。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而许多教师打着“因材施教”的招牌,眼睛只盯着少数尖子学生,人为地加剧了两极分化现象。

  也有不少教师以“因材施教”为借口,只顾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某一学科的学习,而放弃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追求,导致了片面发展,甚至是畸形发展。

  三、从适应到超越──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新思路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在承认差异存在,尊重学习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超越个体差异,即树立超越性教学观,在适应的基础上逐步超越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是我们努力的新方向。

  那么,什么是超越性教学呢?它是相对于以往以适应为主的教学而言的,更强调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的持续性发展。

  其主要特点有:(一)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强调学生的持续性发展以往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教师传递知识,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

  因此,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在于传递知识,分数成为衡量教学好坏的重要标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通过适应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获取知识的方式,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等,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取得较高的分数。

  超越性教学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认为知识的传递不是教学的目的,只是手段,是中介,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

  特别是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持续性发展。

  (二)以全体学生为对象,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往的教学由于强调适应学生的需要和已有的差异,虽然倡导因材施教,但实际上是以大部分中间水平的学生(即中等分数的学生)为主要教学对象,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即便是中间水平的学生,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学习后进生则完全成了牺牲品。

  超越性教学摆脱了知识和分数的制约,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认为在正常情况下,每位学生的发展水平大体相同,即使有差异也不足以影响后续发展。

  而且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身的努力,都可以达到现有水平上最大限度的发展。

  因此超越性教学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着眼于每位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以适应为主的教学如果付诸实施,则使学生的长处更长,短处更短。

  而超越性教学观则认为学生是处在发展之中的完整的人,教学要促使学生在知、情、意等各个方面,特别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方面得到整体和谐的发展,使长处更长,短处变长。

  (四)以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为手段,强调师生双方的共同作用以往的教学,要么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因素,从而使教学变成了没有学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化、程序化活动;要么片面强调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知识水平,认为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符合学生当前的现实特点,从而又使教学活动成为没有教师的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效率低下的学生自由活动。

  超越性教学观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坚持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组成的相互作用的活动。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通过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以及给学生作出示范和榜样等,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学生是处在发展之中的,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与他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等,不断发展,不断提高。

  上述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四个方面的内在统一,构成了超越性教学的目的、机制和条件。

  其中,形成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超越性教学观的根本所在,目前国内主体性教学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明确指出:“在现存条件下,我们对孩子所能做到的唯一可能的调整是通过使孩子完全拥有自己的能力而实现的那种调整。

  ”[9]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根本上要通过孩子自身能力的获得,以及基于此的内部努力,而不能发自外在控制。

  杜威的这一观点也可看作是处理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新思路──超越性教学观的一块基石。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超越是在适应中的超越,而不是毫无基础的超越。

怎样处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学生群体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的不同,也存在着差异性和丰富性,这种差异性和丰富性主要表现在智力类型差异、学习风格差异和个性特征差异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正确理解学生的差异,正视、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灵活地处理学生在学习上的不同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学生有差异的发展。

一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的不同差异

  教育要做到目中有人。

  所谓目中有人,首先落实到备课这个环节,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

  因为同一年龄段或同一班级的学生虽迟棚升然属于某个特定的类或群,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组成这些类、群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有差异的。

  所以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点,更要十分关注、研究学生的特殊性。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充分预想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教学设计不仅包括教学方案的设计,同时,还应该包括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

  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中,教师应加强课件的交互性,在课堂教学中,课件能顺应学生学的思路,而不是教师教的思路。

  用课件辅助学生的学,而不是用课件牵制学生的学。

  例如,数学第二册确定位置一课,在设计小动物在第几排第几个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充分预想学生在找第几排第几个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或从前往后数排数,或从后往前数排数;或横着数排数,或竖着数排数;或从左往右数个数,或从右往左数个数等。

  学生数的顺序不同,数的结果也就不相同。

  因此,在课件设计时,加强了课件的交互性,当学生说到哪个小动物时,教师马上就能圈出那个小动物,说明学生说的是对的。

  这样,使教师的教学方案设计和课件设计的方案尽可能顺应学生的学,以学导教,以教到学。

二、关注学生差异资源,促进差异教学的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差异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发展规律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应考虑到学生在认知方式、智力水平、环境背景方面的不同,应把其差异看成丰富的教育。

  (1)差异教学应该是以多种形式和方法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成为独立的社会人的教学组织结构,它涵盖了教学的各个方面,是教育教学的整体性变革。

  教学方法和手段个性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兴趣爱好,尊重个性,并提供与每一个学生相适应的有效学习机会。

  综上所述,差异教学也就是适应性教学、分层教学和全纳性教学。

  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差异教学要求教学安排适应有个别差异的环境条件,创设相应的情景,建构相应的课程知识以及相应的评价制度等,这就是适应性教学;从教学形式上来说,差异教学强调以异质分组的形式来调整班级内部的个别差异,这又是分化教学;从教学目标来说,差异教学要求教师尊重不同学生的禀赋水平,支持所有学生的成长,为全体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教学过程是促进每一个儿童的个人成长和个体成功的过程,则是全纳性教学。

  (2)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面对这些差异,任何整齐划一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教师要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保护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善于发现和平共处开发学生潜在素质和闪光点,决不能用同一种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应允许学生和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因势利导,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学习环境和扮。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码老都有所发展。

  使得在同一学习时间内,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要解决的问题,都能在各自现有的基础上跳一跳摘取桃子,即通过思考解答问题有新收获,有所提高。

  为使自己对学生的要求提得当,做到摸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使得自己能正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

  使自己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条合适的学习路径,不致于使低层学生因台阶过陡而滋生惧怕心理甚至失去学习信心,也不致于自己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条合适的学习路径,不致于使低层学生因台阶过陡而滋生惧怕心理甚至失去学习信心,也不致于使高层学生因学习台阶过缓而滋生骄傲情绪甚至丧失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学习,勤于钻研。

三、选择学习方式上充分尊重学生差异

  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

  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让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有差异的发展。

  这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数学。

  例如,新课标理念中的算法多样化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认识和理解数学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允许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用自己的方式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

  有的方法在成人看来是最好的,但不同的学生却会有不同的感受。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让学生有自主选择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的机会,不要把成人的学习方式强加给学生。

  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决定的,它具有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的。

  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情境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

  作为教师,可以预想学生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但是,决不能规定学生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

  虽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已经充分预想了学生的差异,但是,由于学生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的动态生成的特点,必然会有一些情况在教师的预料之外。

  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差异,使学生的差异成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

  例如:讲圆锥一课(六年级)的时候,我没有按照教材的要求,讲解一下圆锥的体积就行了,而是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充分了解和认识了圆锥的各个部分之后,我问同学们:你们还想知道关于圆锥的哪些东西呢?有的同学说,想知道圆锥的表面积怎样求;有的说,想知道圆锥的体积怎样求,等等。

  我说,好,那我们一个一个去解决,先看看圆锥的表面积怎样求。

  然后我让同学们自由地探索一会儿。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知道应该是底面(圆)的面积加上侧面(扇形)的面积。

  在复习了圆面积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之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侧面的面积同学们都知道用侧面这个扇形圆心角的度数比上360度再乘半径。

  这样,学得好的同学有了挖掘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学得差一点的同学也有了更多接触一些新知识和新方法的机会。

四、设计作业时充分考虑学生差异

  在作业的设计时,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收获。

  教师设计的作业,要力求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完成,而不会带来过大的压力,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样,教师在平时的作业布置中,可以安排必做题和选做题。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地进行选择。

  学有余力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能够融会贯通,他们有能力完成选做题。

  而且选做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般的学生,只要能完成模仿性的练习和稍有变化的题目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这样的作业设计灵活性比较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学习情况进行选择,体现了练习的分层设计,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

  总之,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个人获得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其目的不是消灭差别,而是承认个体差异基础上的鼓励个性的发展。

  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策略

  对学习困难儿童的界定目前主要有三种:学习障碍、学业不良和差生。

  美国学习障碍全国联合委员会于1988年对学习障碍所下的定义是:学习障碍系指这样一个异质群体,他们在获取与应用听、说、读、写或数学能力和社会技能上有明显的困难,这种失调来自于个体内部原因,一般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引起的。

  虽然有些学习障碍者还伴有其他障碍(如感觉受损、心理迟缓、社会与情绪、适应不良等),或受一些外在因素影响(如文化差异、文化刺激不足、不当教学),但它并非由前述因素直接造成的。

  可见,个人内部神经生理方面的缺陷是引起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

  而学业不良包括相对学业不良、绝对学业不良和成绩不足三类。

  以一特定群体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明显低于平均水平的为相对学业不良。

  以规定的教学目标作为评价的参照标准,达不到教学目标者为绝对学业不良。

  如果儿童的实际学业成绩明显低于从其能力来看应达到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成绩不足。

  差生是国内教育实践领域用的最多的一种称谓,指学习成绩差,或者学习能力差,或者学习成绩、品行较差。

  这种说法由于给儿童贴标签,对儿童的终身发展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因而受到人们的批评。

  目前比较得到人们认可的一个观点是,学习困难(简称LD)也叫学习障碍,即智力正常儿童的学习活动不能达到与其年龄相应的教育程度或水准,学业成绩、技能、知识的发展受到明显的阻碍。

  对学习困难的认定并不能简单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

  一般而言,学习困难有三个标准:首先,智力是正常的,在边缘性智力水准(智商为70~75)以上,这是与弱智区别的关键;其次,学业不良,不能达到其智力和年龄的平均水平;最后,学习过程表现异常,如课堂反应迟缓、记忆效果差、注意力涣散、解题或回答问题思路混乱、言语障碍和课堂行为问题比较多。

  其中,前两条是鉴别学习困难的必要条件,第三条是重要的补充条件。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学习困难分为不同的类别。

  根据导致学习困难的原因不同,可以把学习困难分为暂时性学习困难、能力型学习困难、动力型学习困难和整体型学习困难四类。

  暂时性学习困难是由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暂时无法表现出学习效核竖果,但是很快就排除了异常表现,恢复绝神正常水平。

  能力型学习困难主要是能力比较差导致的,动机、意志水平则比较正常。

  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的障碍所导致的学习困难是动力型学习困难。

  整体型学习困难是由于能力、动机、意志等各个方面都比较低所导致的。

  其中,由于动力不足所导致的学习困难是最常见的。

  根据学习困难的表现不同,《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将学习困难分为言语技能发育障碍、学习技能发育障碍、运动技能发育障碍、混合型技能发育障碍四类。

  美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手册》(DSM-Ⅳ)则将学习困难分为阅读障碍、表述性语言障碍、接受性—表达性混合语言障碍、发展性协调运动障碍、数学障碍、文字表达障碍。

  改宏大。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班级授课的学校教育中,学习困难是很难完全消失的。

  如何转化、帮助学习困难儿童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在对待学习困难儿童的过程中,不少人会脱口而出:“要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成功,增加学习的信心。

  ”实际上,学习困难儿童的转化必须首先细化其原因。

  从个体的角度,学习困难的可以分为能不能学、会不会学、愿不愿学。

  比如,有的儿童感官功能异常、健康水平不高、神经功能失调等,直接导致他们由于能力不足而出现困难。

  有的儿童则在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上遇到明显障碍,虽然努力去学了,动机也很强,却苦于没有正确的方法和策略,没有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致使学业成就长期在比较低的水平徘徊。

  愿不愿学,主要是部分学习困难儿童成就动机不强,自我概念错位,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明确的学习价值,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焦虑,或者过多、过重的成败经验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学习压力,开始逃避学习等。

  从外在因素来说,父母既不能提供有效帮助,同时采取了非建设性的管理模式,对儿童缺乏支持或鼓励,过高的期望,或者儿童面临一般的家庭或环境应激,是导致儿童学习困难的家庭因素。

  在班级授课背景下,教师的讲授、考核等都是以中等程度儿童为基准的,基础薄弱、技能不足的儿童很难得到应有的补救,同时,如果不能解决暂时的知识、技能不足,长久积累也会导致学习困难。

  可见,学习困难的产生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主要是内因的作用。

  单纯地用一类措施来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是很难取得效果的。

  对学习困难处理真正有效的途径往往因人而异,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

  只有准确认识导致儿童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才可能针对性较强地进行转化。

儿童发展差异的影响儿童发展差异的因素

  一、智力因素。

  智力也叫智能,是指一个人可能掌握的知识,并用以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问题的能力。

  教育可以使知识增加,但不能完全靠教育来提高智力水平。

  受过教育的人不一定比没受过教育的人智力水平高。

  智力表现在计算力、理解力、分析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族皮圆力等方面。

  智力是发展的,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智力水平。

  一个大脑发育正常的人,只要他在社会人群中生活,和人们保持正常接触,他和同龄人正常智力水平是相差不多的,如果一个在人群中长到10岁的孩子还不能计数到100,在城市里长大的十几岁的孩子不能区分汽车和火车,20岁的农村青年说不出牛和马的区别,他们的智力水平显然是低下的。

  心理学家可以用设计好的问题和作业进行测查来判断人的智力水平。

  法国心理学家比奈认为,智力是一种判断能力,创造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智力是人的个性中偏于认识方面的特点,其中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的感知记忆能力或才能,二是个人的抽象概括能力或才能,三是独创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才能。

  在我观察后得出:一般年满7周岁并且能够正常进入小学的儿童中,他们的智商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差异。

  然而,儿童的智力的确存在着高低,智力的高低也确实可以在他们的学习中得以体现。

  但是智商高的孩子也并非如想象中的可以得到优异的成绩。

  那么,必定还有许多其它的因素在影响着他们的发展。

  二、非智力因素。

  一般的共识是智力因素对学习活动起直接握洞作用,而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而越来越受到国内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那么,究竟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呢?目前人们对它尚无统一的看法,有些学者从广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它,认为非智力因素是除智力以外的一切对学习有影响的心理因素。

  他们从提高学习效果的角度认为,如果能正确地分离和描述除智力因素以外的,有助于学习取得成功所必要的非智力因素进行研究。

  也有学者从狭义的角度去理解非智力因素。

  他们把非智力因素的范围规定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五种基本心理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

  此外,在教育实践领域中,还有学者把那些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分解为更具体的一些因素来进行研究。

  如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等等。

  三、环境因素的作用。

  如前所述,个体发展有其内在原因,特别是对儿童而言,同样,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略。

  而且,儿童的发展正是环境条件与内在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不同的环境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而他们的发展又是多种环境因素制约下的结果。

  1、家庭。

  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贯穿一生的,但在生命的最初阶段,这种影响尤为明显。

  由于儿童刚刚从幼儿园迈入学校的大门,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儿童还带有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需要一个心理上兆塌的协调和过渡的过程。

  这就需要父母的帮助、关心,使其平稳地度过这一转折期,因此来自家庭的各种影响对儿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儿童生命的早期阶段,各种心理特征和可塑性最强,各种影响最易落下“烙印”,而家庭是他们早期生活的主要场所,因而,父母或其他家人对其进行的早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制约着他们心理发展的速度和程度,进行创造其个人发展的不同的“前史”条件。居里夫人教子的故事,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的成长历程及反面的印度狼孩的事实都无可争辩地表明:良好、合理的早期教育是儿童心理得以正常,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更是儿童整体得以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我的研究对象中,我挑选了A(聪明且家长注重家庭教育)、B(调皮但家长注重家庭教育)、C(自控能力差但家长重视家庭教育)、D(聪明但家长并不重视家庭教育)四名学生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为:A与D在课堂中接受新知都很快,但由于A在家中得到更好的巩固,所以学得比较好,成绩比较优秀。

  B和C在课堂中接受速度虽然慢,但经过父母的辅导,成绩比较稳定。

  相反,D的成绩很不稳定。

  由上可见,父母的不同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子女的学习状况,对孩子今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露西对有关文献进行研究后指出以下四种特殊的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具有很大作用。

  (a)对规定和限制作出解释,即为什么这样做,允许孩子参与;(b)做出规定活动时把对孩子的期盼表达出来,并恰当运用奖惩手段;(c)在家里提供丰富的刺激材料,让孩子主动、自由地参与活动;(d)家长做与孩子一起从事有关的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2、学校。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孩子进入学校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此时学校教育对儿童发展主要来源于教师、同伴、学校的环境与气氛。

  教师的教学风格、自身特点和期盼都会给学校教育带来影响。

  李皮特等根据勒温关于管理方式的理论,针对学校情景中教师的特点,将教师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强硬专制型、仁慈专制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四种,并指出民主型教师更有助于儿童的发展,仁慈专制型的教师容易养成学生依赖的习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应坚决摒弃。

  通过我的观察发现:教学态度民主,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大胆思考,鼓励学生提问,注意因材施教,言辞风趣、幽默的教师能培养出更多的富有创造性的学生,他们的发展潜力大大提高。

  这种“民主性”给予学生充分的经验和表达的自由,使他们的思维摆脱了多种既定“标准”的束缚,获得探索的自信和勇气。

  因此有利于儿童发展。

  教师的期盼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期盼,进而影响他们的发展。

  罗森塔尔在研究中发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盼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教师在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潜力的基础上,认识到他们的资质会在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就会对学生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校的同伴关系也是影响小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同伴互动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切磋,形成互相竞争,互相激励,共同上进的气氛。

  如果这个群体是一个积极上进、赋予创新的小群体,这种趋同性可能促进儿童的发展;但如果是一个“不务学业或消极保护”的小团体,就极易遏制儿童的发展。

那么,目前上海市小学教师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适应教育需求,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呢?

  根据二期课改的精神,新教材的实施,重视启发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知识,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为重点,教师主要起点拨引导作用。

  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并在教学中突出教育和实际相结合的特点。

  通过对学习活动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形成、积累和建构。

  广大的教师们在手拿着精美教材的背后,也注入了更新、更完善的教学理念。

  当然,也是因为实施了二期课改,运用了新教材之后,儿童发展更是拉开了差距。

  如何对待这种发展的差异或“失衡”则是现实的教育问题。

  承认学生在不同活动领域中发展水平的差异,就要求重提那条古老而内涵丰富的教育原则——因材施教。

  3、社会环境因素的作用。

  大凡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社会环境一方面可以直接地为儿童提供成长的场所,另一方面又为家庭和学校教育提供社会文化基础。

  人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的,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儿童作为一个社会人,不可能不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儿童所有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都是在这个社会环境中逐步形成的。

  因此,社会应为学生提供种类繁多的教育设施,如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自然科学馆、图书馆等,这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认识面,对于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有很大的帮助。

  差异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所以说,“天下之物”“直无一同者”,“天下之人心”“直无一同者”。在儿童的发展中,当然也存在着差异,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多么不希望看到学生所存在的差异越来越拉开,我们应该是缩短差距为己任。

  首先,我们提倡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以学生发展差异为基础而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

  二程曰:“圣人教人,各因其材。

  ”朱熹亦云:“圣贤施教人,各因其材。

  ”由此可见,早在孔子时就提出了因材施教。

  它既是教学原则,又是教育原则。

  一般地说,作为教学原则的因材施教是以学生智力的个别差异为依据的。

  而作为教育原则的因材施教是以学生的性格的个别差异为依据的。

  如关于“闻斯行诸”的问题。

  冉求问,孔子回答说:“行之。

  ”子路问时,他却回答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当时在场的公西华有些疑惑,便请问老师为什么,同一问题却有两种回答。

  孔子解释说:“子路好勇过人,遇事莽撞,所以应当给他泼点冷水,让他及早打退堂鼓;冉求胆小怕事,遇事退缩,所以便给他加油打气,鼓励他马上行动。

  ”。

  另外,还可以鼓励一些资质较差的学生多多练习,要相信勤能补拙。

  也许有些正在奋斗但尚未获得成功的人会说:“一份耕耘并非会得到一份收获。

  ”那么,我要说,倘若你不耕耘是绝对不会有收获的。

  只要加倍的努力、练习,就必定会获得成功!。

  最后,我想对已经获得成功的孩子们说:“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再接再厉。

  能更上一层楼。

  ”也要对暂时落后的孩子们说:“成功总是向有准备的人招手的,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

  ”。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