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专业知识是什么?

作者:欧韦浩时间:2023-07-23 14:09:18

导读:" 中医内科学专业知识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对内科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学科。它涵盖了一系列的疾病,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等。以下是中医内科学专业知识的相关内容:。1.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

  中医内科学专业知识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对内科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它涵盖了一系列的疾病,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等。

  以下是中医内科学专业知识的相关内容:。

  1.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脏腑理论等等。

  2.中医内科病因病机学说:根据中医理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等等原因所导致的。

  3.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等来判断疾病的病情。

  4.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等。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恢复脏腑功能的平衡。

  5.中医内科的预防方法:中医内科学注重疾病的预防和保健,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锻炼身体等方法来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6.中医内科的研究领域:中医内科学涉及到各种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等。同时,中医内科学也在不断地研究新的疾病和新的治疗方法。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内科学专业知识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包括基本理论、病因病机学说、诊断方法、治疗方法、预防方法和研究领域。这些知识为中医内科医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帮助他们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同时也为疾病的预防和保健提供了指导。

中医内科主治各科目占比

中医内科主治各科目占比均为20%,一共四个科目,详细介绍如下:

一、基础知识:

  1、中医理论,即中医基础理论,简称“中基”。它是以天人合一的叁个哲学观的整体理念与辨证论治、相似观的循证观点为最大特色的祖国传统医学体系的基础与核心。

  2、中医基础理论的学说主要包括分形阴阳五行学说,脏象五系统学说,五运六气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及养生学说,分形经络说等,其中以藏象学说为核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活动。

二、相关专业知识:

  1、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

三、专业知识:

  1、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内科学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为中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具慎磨和有非常重要的学科地位。

  2、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是游中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在中医院校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四、专业实践能力:

  1、治疗学是研究疾病的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和手段的—门实用学科。治疗原则是在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

  2、对疾病的治疗立法,处方用药有指导意义。治疗方法则从属于治疗原则,是在其指导下制定的对某一疾病的治宽盯疗大法和对某一证候的具体治法。

医学考研:中医内科学介绍?

以下是猎考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学考研:中医内科学介绍”的相关内容,希望对考研的同学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100506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学科的一个二级学科,其主干课程,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在中医院校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它各科的基础,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专业课。

中医内科常识

1.求中医内科理论常识

  描述的有点少。大概的判断,好像是脾肾阳虚,还外带点受风寒。

  《一般表示为表证、寒证。

  舌苔薄白而润为正常人的舌苔,同时,苔薄白亦是表示病在体表而未入里。

  舌苔薄白而过于润滑,多见于表寒证。

  苔薄白而干燥,为表热证或感受燥邪。

  舌苔白厚而干燥,代表湿浊化热伤津。

  舌苔布满白苔,摸之不干燥,称为“粉白苔”,表示得瘟疫病。

  苔白且干燥,称为“糙裂苔”,多见于温热病。

  舌淡苔白而滑润,代表寒证或寒湿证。

  舌苔白滑而粘腻,见于体内有痰湿或湿困于脾。

  舌苔白滑而腐,为胃腑蕴热。

  如果悔返苔白如雪花片而质干枯者,称为“雪花苔”,表示脾冷。

  舌及满口生衣,出现霉苔或生糜烂点,为胃气衰败,脏气将绝之危候。

  》。

  摘录一段,对号入座。

  因为描述的资料少,所以,不便作出详细回答。

  祝你好运。

2.中医知识大全、

脚气偏方内科单方

1.黄豆米皮糠(民间方)

  主治:脚气。

  配方:黄豆100克,米皮糖160克。

  用法:将黄豆与米皮糠用水炖熟吃。

2.红枣陈皮赤豆汤(民间方)

  主治:脚气肿痛。

  配方:陈皮4克,赤豆70克,花生仁120克,红枣10枚。

  用法:将陈皮、赤豆、花生仁、红枣用水煎煮熟食用。

  按注:一方无陈皮,一方再加大蒜无陈皮。

3.麦芽煎(民间方)

  主治:脚气。

  配方:麦芽适量。

  用法:将麦芽用水煎服。

4.冬瓜赤小豆(民间方)

  主治:脚气。

  配方:大冬瓜一个,赤小豆130克。

  用法:将冬瓜切盖去内瓤,装入郝小豆,放糖水中煨熟淡食,或焙燥为丸食,或加水煮至烂熟,分二、三次食。

  按注:一方无大冬瓜加蜂蜜也可。

5.皮骨黄豆(民间方)

  主治:脚气。

  配方:黄豆100克,陈皮3克,羊脚骨150克。

  用法:将黄豆、陈皮与羊脚骨用水炖烂,适加调味品盐等食用。

  按注:一方无黄豆。

6.青鱼煮韭黄《民间便验荟萃》

  主治:脚气。

  配方:青鱼500克,韭黄250克。

  用法:青鱼洗净,加韭黄煮食。

7.白扁豆散(民间方)

  主治:脚气浮肿。

  配方:白扁豆适量。

  用法:磨成粉,饭前每次10克,用灯心草煎汤调服,每日3次。

8.花生红枣凤瓜汤《食疗百病》

  主治:脚气。

  配方:花生90克,红枣10粒,鸡脚10只,瘦肉120克,陈皮1/4个。

  用法:红枣去核,与余料齐洗净。

  鸡脚连同瘦肉飞水冲净。

  陈皮水先煲沸,加入各材料煲2~3小时,调味即可。

  佐餐食。

  按注:一方不用鸡脚、瘦肉,加饭豆。

9.米糠饼《食疗大量病》

  主治:脚病。

  配方:米糠50克,面粉50克,红糖适量。拆念

  用法:面粉与米糠加水合均匀,加入化好的红糖,按常法煎成饼。当点心食。

10.谷皮糠粥《食疗百病》

  主治:脚气病。

  配方:粳米50克,新鲜谷皮糠适量。

  用法:粳米洗净煮为稀粥,待粥成时把谷皮糠调入粥中煮至粥稠。作早晚餐。

11.紫菜车前汤(民间方)

  主治:湿性脚气。水肿。

  配方:紫菜、车前子适量。

  用法:水煎服。

3.内科主治考试知识点有什么

  概述:阐述肺炎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病因及发病机制:主要取决于宿主和病原体的因素。分类:一、解剖分类:重点讲述各型肺炎的影像学特点。

  1。大叶性(肺泡性)肺炎2。

  小叶性(支气管性)肺炎3。间质性肺炎二、病因分类:1。

  细菌性肺炎说明细菌是肺炎最常见的旅前困病原体。2。

  非典型病原体肺炎3。病毒性肺炎简单介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指出SARS的病原体就是病毒(冠状病毒)。

  4。真菌性肺炎5。

  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6。理化因素所致肺炎三、患病环境分类1。

  社区获得性肺炎讲述定义、诊断标准和常见病原体。2。

  医院获得性肺炎讲述定义、诊断标准和常见病原体。临床表现:细菌性肺炎症状变化大,可轻可重,决定于病原体和宿主的状态。

  讲述主要症状和体征。诊断:重点讲述肺炎的诊断程序(包括确定肺炎诊断、评估严重程度、确定病原体)一、确定肺炎诊断:根据症状、体征和胸片检查可确定诊断,注意与肺结核、急性肺脓肿、肺癌、肺血栓栓塞症、非感染性肺部浸润相鉴别。

  二、评估严重程度:取决于三个重要因素:局部炎症程度、肺部炎症的播散、全身炎症反应程度。除此之外,下列危险因素会增加肺炎的严重程度和死亡危险:1。

  病史:年龄>65岁,存在其它基础疾病或相关因素如COPD、糖尿病、慢性心肾功能不全、慢性肝病等。2。

  体征:呼吸频率>30次/分;脉搏≥120次/分;血压10*109/L或50mmHg血Cr>106umol/L;BUN>7。1mmol/L;Hb讲述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①意识障碍;②呼吸频率>30次/分;③PaO2。

4.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内容有哪些,有参考书没,如何备考

  您好,星恒教育为您解答。

  一、;考试内容。

  考四场: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技能。

  共需复习功课: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医古文、内经、伤寒、金匮、温病、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传染病学、卫生法规、西医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分组为:

基础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医古文[绿网先锋注:2012新考纲不作要求]、内经、伤寒、金匮、温病、医学伦理学)

相关专业知识(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医学心理学、传染病学、卫生法规、西医诊断学基础、医学伦理学)

专业知识(中医内科学)

专业实践技能(中医内科学)

  二、;复习材料

  五版、七版教材。

《中医内科学中级考试复习教材》

《基础知识题库》

《相关专业知识题库》

绿网先锋考试网的2012魔鬼训练营习题班

  三、;复习重点

  重中之重:中医内科学(二场专业知识、专业实践技能占200分,不仅要知道主要证型、治法、方剂。

  其变化转归等也要知道,一句话把书看烂。

  将来也要用的。

  )。

  全面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医古文[绿网先锋注:2012新考纲不作要求]、中医诊断学、医学心理学、传染病学、卫生法规、西医诊断学基础、医学伦理学。

  一般掌握:内经、伤寒、金匮、温病。

  (分不多,大概十分左右,且都是常见内容。

  当然考过试后,欲使中医登堂入室则要另下功夫。

  )。

  四、;考场注意

  分成二部分,做完第一部分后,如进入第二部分则不可后退回第一部分。注意合理分配时间。

中医学专业学什么

中医学专业学什么

    “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下面跟着我来看看中医学专业学什么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快车教育,某名企人力资源总监曾先生表示,中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较好的学习能力、较强的运用中医学理论处理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毕业后能够在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综合医院及各类相关医药卫生单位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

  那么中医学专业好不好?下面让快车教育我为各位看官总结一下中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情况吧!

  一、中医学专业主要课程:

  1、主干学科:

  中医学

  2、主要课程:

    中医学基础、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籍、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

  二、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1、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理论;

    2、掌握中药方剂学基本理论知识;

    3、掌握与中医学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

    4、具有较熟练和准确运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的基本能力和对急重病症进行初步处理的能力;

    5、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6、具有阅读中医古典医籍的能力。

    以上是关于大学本科专业中医学专业学什么的分析情况,更多高考专业中医学专业分析资讯敬请关注快车教育职业规划频道。

  【拓展知识】

  中医学专业求职简历

  基本信息

  姓名:

  年龄:

  居住地区:

  性别:女

  出生年份:

  民族:满族

  政治面貌:团员

  教育经历

  20xx.09—20xx.07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所学专业:中医学

  获得学历:大专

  在校成就:

  1.在校期间任院学生主席

  2.获得2009年度一等奖学金

  3.参加过校园歌曲创作大赛,获得提名

  4.荣获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

  5.院运动会田径400M冠军

  工作/社会实践经历

  20xx.05—20xx.07浙江某医院护士

  工作内容:

    一.在院长的领导下,全面主持护理部日常工作。

    二兄搭亩.根据医院计划,护理工作的实际,负责拟订以病人为中心全院护理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

    三.负责护理人力管理,组织并修订各级护理人员岗位、管理制度、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护理质量标准等,并组织实施。

    四.督促、检查及考评各科室执行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护理质量标准执行情况,质量评价重点是病人的护理效果,保证护理安全。

    五.深入科室,对危重抢救病人的护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能解决和处理临床护理中的.疑难问题。

    六.负责制订要在职护理人员培训和梯队建设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全院护理人员业务学习、业务查房和专业培训,定期进行业务技术考核并建立技术档案,开展护士长个体绩效评估。

    七.主持召开全院护士长会议,分析护理工作情况,定期组织护士长检查科室护理工作及夜羡森间护理查房,学习和交流经验,不断改进工作。

    八.组织领导全院护理科研工作,收集国内外护理专业发展动态,开展新业各,推广应用新技术,促进护理专业发展。根据教学目标,负责护理临床教学的管理,组织落实护生计划和临床进修任务。

    九.了解并掌握全院护理人员思想、工作、学习动态,协同有关部门抓好政治思想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对全院护士人力进行合理的分配和使用,并向院长提出护理人员升、调、奖惩等意见。

    十.密切与各科室、各部门的联系,协调和配合。

  语言能力

  韩语

  读写:☆☆☆(一般)

  听说:☆☆☆(一般)

  英语20xx

  读写:☆☆(良好)

  听说:☆☆(良好)

  相关技能

  跳舞

  ☆☆(良好)

  唱歌

  ☆☆(良好)

  兴趣爱好

  唱歌、跳舞、乒乓球、旅游

  自我评价

    自己积累丰富的管理经枝蚂验和专业技能,知道如何发挥每个护士在工作时最佳精神状态,减少或杜绝差错发生;知道如何制定护士的技能培训方案,提高护士的工作能力;知道如何培训护士成为良好“医院的窗口”,言语举止大方得体,使病友在接受护士提供的护理服务中,享受温馨暖意的治疗服务,可提高病友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知道如何培训员工提高法律意识,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如有机会为贵院服务,将尽职尽责,打造医院护理形象,使医院护理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

  联系方式

  手机:

  邮箱:

如何学习中医内科学

第一节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和范围

  中医内科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论治的法则,系统地阐述和处理内科病证的一门学科。其内容极为广泛,主要包括外感时病和内伤杂病两大类疾病,二者各有其病因病理、临床特点、诊治方法,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基础理论课与临床各学科的桥梁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础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内科学的进一步讲授和临床实习,才能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临床各学科则必须以内科学作基础,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学科的特点和技能。

  这就是内科学重要性之所在。

  在源远流长的中医学发展进程中,内科学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整理,使内科学知识,包括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治疗学等项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即中医内科学研究的范围很广,传统将其研究的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

  一般说来,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随着时代的前进,学术的发展,学科的分化,原来属于中医内科学范畴的外感病如伤寒、温病等热性病以另设专科。

  本教材所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内伤杂病和部分外感病,即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疾病为主要研究和阐明的对象,按其体系分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和经络肢体病证。

第二节中医内科学术发展源流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称“大方脉”,它是人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积累、逐渐形成的。

  由于中医内科学在中医学中的特殊地位,因此,它的起源亦像中医学一样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如在《山海经》一书中,就可以看到“风”、“疟”、“疫疾”、“腹痛”等内科病证的名称和症状。

  《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已分有疾医、食医、疡医、兽医四种,其中疾医相当于内科医生,而扁鹊被人们视为分科的先师。

  由于内科疾病的普遍存在和医疗实践的深入,内科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得到迅猛的发展,尤其是《黄帝内经》的问世,被视为战国以前医学知识的总结。

一、奠基时期

  殷周之际出现的阴阳五行学说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学说,至春秋战国时期,则被广泛用于阐述和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并被中医学所采纳,以此探讨和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从而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为中医学奠定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自战国迄秦汉这一时期,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时期。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各81篇。

  其基本理论可概括为:①强调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健康与病态与自然环境有缺做碰一定的关系。

  ②将阴阳五行学说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等各方面,摸索出人体疾病变化与治疗的粗略规律。

  ③重视脏腑、经络,论述人身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④在以上理论指导下叙述六淫、七情、饮食、劳伤等病因以及脏腑、六气、经络的病理变化。

  ⑤论述望、闻、问、切四诊的诊断方法和具体内容。

  ⑥确定治未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标本,正伏谈治反治,制方,饮食宜忌,精神治疗及针刺大法等治疗法则。

  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已见理、法、方、药的雏形,成为内科学理论的渊源。

  另外,《黄帝内经》还记叙了二百多种内科病证,从病因、病理、病性转化及预后等方面作了简要的论述,有些病证还专篇加以讨论,如“热论”、“咳论”、“痿论”、“疟论”、“痹论”等,从而为内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张仲景继承了《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言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比较系统的辨证施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分别讨论各经病证的特点和相应的治法,此外,还阐述了各经病证的传变关系以及合病、并病或失治、误治引起的变证、坏证的辨证与治疗方法。

  通过六经辨证,又可以认识证候变化方面的表里之分、寒热之异、虚实之别,再以阴阳加以总概括,从而为后世的八纲辨证打下了基础。

  《金匮胡贺要略》以脏腑论杂病,以病证设专题、专篇加以论述,如肺痈、肺痿、痰饮、黄疸、痢疾、水肿等病证的辨证与治疗。

  .张仲景开创辨证论治的先河,临证时因证立法,以法系方,按方遣药,而且注意剂型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书中共制375首方剂,有不少功效卓著的名方,一直沿用至今,仍有很高的疗效。

  因此,《伤寒杂病论》在中医学术及内科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继承发展时期

  经隋至唐,由于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的发展,医学教育也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

  宫廷医学校的课程规定,必须先学《素问》、《神农本草经》、《脉经》等基础课,然后再学习包括内科在内的临床各科,以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亦可以看出内科在当时所处的位置和所具有的规模。

  隋唐时代,对内科中的多种疾病已有详细的论述,如对伤寒、中风、天行、温病、脚气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等都积累了一定的治疗经验,对绦虫病、麻风、恙虫病、狂犬病的预防和治疗亦具有较高的水平。

  《外台秘要》已记载消渴病人的尿是甜的,对黄疸病及治疗效果的观察,提出“每夜小便中浸白帛片,取色退可验。

  ”孙思邈进一步总结了消渴病的发病过程及其药物、食治等疗法,并规定了饮食、起居的某些禁忌。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病理学及证候学专著,其中记载内科病27卷,内科症状784条,对每一个病证的病因、病理、证候分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总结。

  如对泄泻与痢疾、痰证与饮证,一反过去之统称而分别立论;对寸白虫的病因、疟疾的分类、麻风病的临床表现都具有极其深刻的认识。

  宋代对于医学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比较重视,规定了各科人员之间的比例关系。

  《元丰备对》记载,宋神宗时“太医局九科学生额三百人”,分科中属内科的大方脉120人,风科80人,可见当时对内科之器重。

  从宋代起,金、元、明三代均设有大方脉科,为治疗成人各种内科疾病的专科,促进了内科的进步。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金元时代四大医家的出现,他们各自结合当时的社会形势、人体状况及发病特点,总结了具有特色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刘完素对《内经》中五运六气学说有深刻的研究,他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参照《内经》病机十九条精神,认为“火热”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故力倡火热致病的机理,创立“火热论”。

  在治疗上,他极善于使用寒凉药物,故后人称之为“寒凉派”。

  张子和受刘完素的学术影响并加以发挥,认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全在于病邪之侵害,不论外因、内因致病,一经损害人体,即应设法祛邪外出,不能让其滞留体内为患。

  他把汗、吐、下三法广泛运用于临床,并有独到的见解。

  由于他治病以攻邪为主,后人称他为“攻下派”。

  李杲生活于金元混战、社会动荡之年,人们饥寒交迫,民不聊生,体质虚弱,从而使脾胃在人体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所以,他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病时则多用补气升阳的药物。

  由于他擅长温补脾胃,后世称他为“补土派”。

  朱丹溪研究了先世医家的学术思想和著作,熔各家学说于一炉,独树“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两论。

  在治疗上,竭力主张滋阴降火之法,故后世称他为“滋阴派”。

  此四者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四大学派。

  金元时代的成就不仅限于金元四大家。

  与此同时,《圣济总录》有18卷专论诸风,反映当时对“风证”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水平。

  张锐著《鸡峰普济方》,把水肿分为多种类型,根据起始部位的特征区别不同性质的水肿,施以不同治法。

  另外,还有一些内科病的专著问世,如宋代董汲著《脚气治法总要》,对脚气病的病因、发病情况、治疗方法均有详细论述,并订出64方,是一部现存较全面的脚气病专书。

  元代葛可久著《十药神书》,是一部治疗肺痨病的专著,书中所拟10首药方,分别具有止血、止嗽、祛痰、补养等作用,对肺痨全过程的分型和治疗总结了一套可以遵循的经验。

  病因学在此时也有重要发展。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在《伤寒论》病因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内经》理论,创立外因、内因、不内外因的三因学说,此说概括性强,适于临证应用,沿用至今。

三、系统完善时期

  自金元四大家掀起学术争鸣之风,后世历代诸家,各抒己见,使中医的理论与实践日趋系统和完整,在中医学术界掀起了发展、创新的风气。

  如历代对中风之争,或言真中,或言类中,或言“非风”,越辩越明。

  又如对补脾、补肾及脾肾双补的推敲,使脾肾的生理、病理在人体中的重要性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也更加明确。

  再如对鼓胀的病机认识,从东垣与丹溪的“湿热论”,到赵养葵、孙一奎的“火衰论”,再至喻昌的“水裹气结血凝论”,也是越分析越透彻,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了治疗效果。

  明代继承了金元的学术成就并有所发展。

  如薛己的《内科摘要》在学术上受李杲善于温补的影响,而有所发展,是我国最早用内科病名的医书。

  虞抟的《医学正传》则发展了朱丹溪的学说。

  王纶明确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是对当时内科学术思想的总结。

  另外,龚廷贤所著《寿世保元》,先基础,后临床,先论述,后列方,并附医案,取材丰富,立论精详,选方切用,适于内科临床参考。

  《景岳全书》为纠正金元刘、张嗜用寒凉攻伐之偏,倡导人之生气以阳为主,指出人体“阳非有余,阴常不足”,力主温补之法,是书论内科杂病部分计28卷,记述70余种病证的证治,每病证均引录古说,参以己见。

  张景岳对内科许多病证病理之分析与归纳极为精辟,治则方药也多有心得,在这部分内容中,张氏结合病证对温补学说进行了充分的阐述。

  明清时代,在医学史上具有特别突出地位的要算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它使内科学之外感病的实践与理论进入更高、更完善的境界。

  吴又可的《温疫论》,是我国传染病学中较早的专门论著,他认为瘟疫有别于其他热性病,它不因感受“六气”所致,而以感染“戾气”和机体机能状况不良为发病主因。

  并指出“戾气”的传染途径是自口鼻而人,无论老少强弱,触之皆病。

  这一认识,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也是一个突破性的见解。

  叶天士的《温热论》为温病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辨证的基础,其贡献在于:首先提出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说,概括了温病的发病途径和传变规律,成为外感温病的纲领;其次,根据温病的发病过程,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表示病变由浅入深的四个层次,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再者,在温病诊断上,总结前人经验,创造地发展了察舌、验齿、辨别斑疹与白痦的方法。

  这就为温病学说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吴鞠通在叶氏学说基础上著成《温病条辨》,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论述风温、温热、瘟疫等9种温病的证治,并提出清络、清营、育阴等各种治法,使温病学说更趋系统和完整,建立了温病辨证论治体系。

  其后,薛生白著《湿热病篇》,对湿温病进行了深入研讨;王孟英著《温热经纬》,将温病分为新感与伏气两大类进行辨证施治。

  也都对温病学说作了发挥和补充,促进了温病学说的发展。

  在内科杂症方面,明清也有一定发展。

  喻昌《寓意草》中提出疾病发生与时代背景密切相连的观点,加深了对疾病发生本质的认识,故而提高了疾病诊疗和理论水平。

  林佩琴的《类证治裁》极为实用,熊笱著的《中风论》及尤在泾著的《金匮翼》对中风病的叙述,胡慎柔著的《慎柔五书》、绮石著的《理虚元鉴》对虚劳病的分析,卢之颐著的《痃疟论疏》对劳疾的认识,都可称之为内科专篇专著,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此时,对血症的认识也有新的突破,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对瘀血证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创立了活血化瘀诸方,特别是为气虚血瘀所制益气活血之补阳还五汤更属创举,直到今日,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唐容川的《血证论》是论述血症的专著,对血症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并提出治血证四大要法,对后世影响较大。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医学传人我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中西汇通派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旧中国统治阶级的导向错误,不能正确引导中西两种医学取长补短,相互为用,反而企图扼杀中医,严重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继承发扬中医学的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中医院校和中医医院的建立,使内科学同其他各学科一样,取得日新月异的发展。

  《中医内科学》统编教材的几次修订和使用,一些中医名家整理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著书立说,如秦伯未的《谦斋医学讲稿》、蒲辅周的《医案》、《医话》,任应秋的《论医集》都有一定的见解和发挥。

  1983年的“衡阳会议”和1985年的“合肥会议”对振兴中医起了巨大推动作用,特别是中共中央书记处在关于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中医药学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医必须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这一决定得到全国的响应,各类中医学校和中医医院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中医药队伍不断成长,造就出一大批内科专业人才,既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又汲取了现代中医内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促进了中医内科学的迅速发展,为中医走向世界创造条件。

第三节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中医内科学所包含的疾病,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深入、历代医家的积累和疾病谱的变化而与日俱增。

  为了方便学习研究与临床应用,探讨内科疾病分类的方法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

  《金匮要略》一书中,已经做了有益的探索,如痉、湿、喝三者皆是从太阳经开始,为来自外感的病证,故合为一篇利于鉴别;消渴、小便不利、淋病均属小便异常症状,故列为一篇论述;呕、吐、哕、下利又都是胃肠疾病,合在一起讨论,易于辨证施治等。

  这种分类尽管粗糙,但在疾病分类方面的探索却是有益的。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证候学专著,其以“候”类述,共1739则,可见书中证候分类之细,该书把风病、虚劳病、伤寒、温病、热病、时气病等作为全身性疾病,然后再按证候特征或脏腑生理系统进行分类。

  此种分类,实有过繁之感。

  《千金方》则由博返约,初步进行归纳。

  将风病、伤寒、脚气、消渴、水肿等作为全身性疾病,其他疾病则归入肝脏、胆腑、心脏、小肠腑、脾脏、胃腑、肺脏、大肠腑、肾脏、膀胱腑等脏腑门中。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虽是宋代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但此书按病分类,在疾病分类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

  如将内科病分为诸风、伤风、诸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杂病等。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试图按三因将疾病分类,但就某些病证之中,又包含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等不同证治,所以也说明此法分类尚未达到尽善之地。

  《明医杂著》将当时常见内科病证分题讨论,如对发热、劳瘵、泄泻、痢、疟、咳、痰饮、喘胀、饮食过伤、头痛、小便不禁、阳痿、梦遗、暑病等的证治加以论述,重点突出。

  《三法六门》把疾病按病因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内伤、外伤、内积、外积共十门,这对后世《医门法律》影响颇大,是书将前六者及诸杂证分门别类,著成一书。

  《医学纲目》则按脏腑分部加以分类。

  如肝胆部,论述中风、癫痫、痉厥等病;小肠部,论述心痛、胸痛、谵妄等病;脾胃部,论述内伤饮食、诸痰、诸痞等病;肺大肠部,论述咳嗽、喘急等病;肾膀胱部,论述耳鸣、耳聋、骨病、牙痛等;伤寒部,论述伤寒病为主,兼及温病、暑病、瘟疫等,也可以看出著者在分类学上所下的苦心。

  《证因脉治》将所论病证又以外感、内伤分类,可以说是以外感、内伤对疾病进行分类的雏形。

  《证治汇补》将内科杂病分为八门,提纲门列中风、伤风、中寒、暑、湿、燥、火等证,内因门列气、血、痰、郁证及虚损劳倦等,外体门列发热、恶寒、汗病、疟等,上窍门列眩晕、头痛、五官等病,胸膈门列咳嗽、喘、哮、呕吐、反胃等,腹胁门列心病、腹痛、霍乱等,腰膝门列痿蹙、疝、脚气等,下窍门列泄泻、痢、便血、淋、遗精等,探讨了按部位分类的方法。

  《医学实在易》以表证、里证、寒证、热证、实证、虚证分类讨论疾病的证治。

  纵观历代医家对内科疾病的分类,尚未统一看法。

  为了指导临床,寻找一个比较合理的分类法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多数医家认为以病因、病理变化为纲对内科疾病加以分类较为合适。

  以病因为纲,可将内科疾病分为外感疾病和内伤疾病两大类。

  外感疾病,是由外感六淫等邪气所致;内伤疾病是由情志刺激、饮食劳倦、起居失常以及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如气血津液输布失常所生之痰浊、瘀血等引发。

  诚然,这两类疾病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一些外感疾病可变为内伤疾病,内伤疾病使正气亏虚也易感受外邪,在病程的某一阶段可以变为外感疾病。

  以病理变化为纲可将内科疾病分为热病与杂病两大类。

  热病包括一切外感热证,以六经、三焦、卫气营血为传变特点的病症;杂病包括以脏腑功能失调为主而产生的病证。

  病因分类,突出了病因的特殊性,便于临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病理分类反映了疾病病理变化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因为病理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故可以进一步按五脏六腑进行分类。

  病理分类法是在病因分类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病因分类的补充。因此,临床上可把这两类分类法结合起来,称之为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

  外感热病,根据感受邪气的不同可分为伤寒与温病,温病又可分为温热病与湿热病。

  温热病包括了风温、春温、冬温、秋燥、温毒、温疫等;湿热病包括了湿温、伏暑、暑温等。

  按发病特点,温病又可分为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两类,如风温、冬温、暑温、秋燥属新感温病,春温、伏暑则属伏气温病。

  内伤杂病分类的理论基础是藏象学说。

  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外联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以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以经络为通路。

  因此,内伤杂病虽多,但其病理变化始终不离脏腑功能紊乱、经络通路障碍、气血津液生成运行输布失常。

  故内伤杂病的分类,则按照不同脏腑生理病理变化而分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肝系病证、肾系病证、经络病证、气血津液病证等。

  中医内科病证的命名原则主要是以病因、病机、病理产物、病位、主症、体征为依据。

  如以病因命名的中风、中暑、虫证等;以病机命名的郁证、痹证、厥证等;以病理产物命名的痰饮等;以病位命名的胸痹、肝着、肾着、肺痿等;以主症命名的咳嗽、喘证、呕吐、泄泻、眩晕等;以主要体征命名的黄疸、积聚、水肿、鼓胀等。

  由于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方法不同,对疾病的命名有其自身的固有特点,大部分是以临床症状和体征来命名,与西医学有明显的差异。

  但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过程中,这种传统的命名方法已具有确定的含义,在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与病名相应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类证鉴别、发展演变、转归预后的系统认识,以及辨证论治的具体治法、方药和预防调护,迄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

中医内科学专业知识?

『壹』中医内科学那么多知识点,有没有什么好的记忆方法

中医内科学歌(//hi./aweixiao1256/blog/item/2457e0c6eae05bc3a044df07):感冒

  感冒四时风邪袭,咳嗽头疼流鼻涕,恶寒发热身不适,解达法由表实立,荆防银翘香薷饮,风寒风热暑湿岐,尚有气虚参苏施,加减葳蕤滋阴虚。

2、咳嗽

  咳为肺病气上逆,外感内伤两大纲,风寒三拗止嗽用,热菊燥杏俱有桑,二陈三子法中土,内伤痰热清金方,肝火泻白黛蛤合,肺亏沙参麦冬尝。

3、肺痿

  肺痿病属慢虚疴,主症咳吐浊涎沫,痿如草木萎不荣,日炽霜杀叶萎弱,肺中津气失濡养,虚冷较少虚火多,滋阴润肺麦门施,草姜姜草虚寒卓。

  需要资料,再联系。

『贰』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试怎么复习

一、重点突破法

  曾有学者断言,任何知识的核心内容仅占其全部知识的约20%,弄通这20%就相当于熟悉了该知识的大半。

  中医执业医师考生往往是边工作边学习,时间和精力均有限,考生的能力水平也不尽相同。

  为了便于复习,出了一套与教材配套的考试大纲,其中对各章节内容均按要求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这一比例实际上哪颤也可以作为中医执业医师考生分配自己学习时间和投入精力的参考指标,每位考生应根据自己的时间、精力及能力合理安排。

  要求李顷败掌握的内容是骨架与核心,必须学深学透。

  在对核心内容弄懂记牢的基础上再逐渐将范围扩大到需要熟悉的内容,最后是需要了解的内容。

二、提纲挈领法

  所谓提纲挈领法是以章节条目为线索,将所学内容串联的学习方法。

  有道是会读书的人可以将书由薄读到厚再由厚读到薄,后者是指学习学出门道,能将厚厚的书中内容理出精髓。

  中医执业医师考生在复习时,可以在通览一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回过头来以提纲挈领法重温各章节内容。

『叁』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这两门有什么区别

  专业知识部分主要考查专业理论知识分为A1,A2,B1型题,专业实践能力部分主要考查临床实践能力重点以A3,A4案例分析题为主。

  绿网先锋认为比较简单。

  只要重点把握考试大纲就可以过关,不过2012建议增加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治方面的知识。

『肆』中医学大概学些什么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医学科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医学属于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药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

  传统的中医学思维模式与源于欧洲的现代科学并不相容,然而,当今之科学期刊已多有论文研究之,并试图用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中医中的部分现象和治疗机理。

  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定义“完整医药体系”这个概念时提到中医:“NCCAM(美国国家补充与另类医学中心)把完整医药体系描述为涉及‘完整医药体系是与对抗疗法(常规)医学独立地或平行地演变的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这些可能反映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比如中医学和印度的阿育吠陀医学(英文)。

  完整医药体系都有一些共同的元素,相信机体有自愈的能力,这种自愈可能涉及到了应用情绪、身体和精神的治疗方法。

  ”。

『伍』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考什么

实际是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部分!考的是本专业的知识诸如:中医内科学就考中医内科学的专业知识内容建议重点参考指导用书以及新世纪二版、七版本科教材足矣!

------------------------------------------------------

中医学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考试电子书是绿网先锋网友整理!

各位考友大家好!欢迎光临我的小店·2009年绿网先锋通过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并在2010年也帮助同事和多位网友同行顺利的通过了主治医师考试!在此绿网先锋考乎枝友把在网络收集整理的资料给大家分享一下:很多考友说相关专业知识部分难过、容易掉考~大家看一下“相关专业知识部分”考试的范围:

--------------------------------------------------------------------------------

  一、中医诊断学部分分值占30%左右,个人认为比较简单一般情况下20多分应该没有问题;

二、诊断学基础分值占30%是西医诊断涉及只是比较零散,记得09年考了很多关于血液诊断方面的和细胞形态的试题一下就难住了!

  三、医古文09年以前分值比例不多!09年以来占分值近10%,汗~我们平时阅读古籍、医案的水平真是有点应付不来啊,建议随便翻翻我整理的笔记、练习一下附送的习题、历年真题熟悉一下即可了,投入时间过多也不一定能提高成绩;

  四,传染病学每年分值比例也在10%左右一般应为病种少个人以为那份倒是相对简单一下,考前一周时间足矣,不宜在此节花费经历太多;

五、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占分比例在18%左右、因为考点多、复习起来给人无从下手的感觉,实际恰恰相反,我们只要在指导和大纲的熟悉一遍,不要求记住背诵只要熟悉即可,有很多题目我们只需要把有违医学常理的选项排他就可以找到正确答案的!重点以我整理的笔记为主,考前练习一下历年真题就应该15分没有大的问题!

『陆』考研中医内科学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中医内科还有什么分下来的专业吗

  我想知道你来是不是学中医自的呢?中医内科学考研需要的东西很多,中医基础,中诊,中药,方剂,中内,针灸。

  就这几门。

  看教材,有相关考研的书籍,比如傲视宝典!挺好的。

  中内相关的专业,也很多,比如,呼吸,心血管,肝病,内分泌,肾病,老年,康复,消化,等,你在学校招生简章上也能看到。

『柒』中医专业应具备哪些技能

  我觉得自学的话最好还是按照大学里的程序,毕竟我们刚进校门的时候对中医也是一窍不通,大一的课程就完全是针对我们这些对中医不甚了解的学生的。如果一上来就看些专业性强的书籍或者直接看《黄帝内经》之类,根本不可能看懂!

  先从《中医基础理论》开始,首先要弄明白中医最基本的理论,比如阴阳、五行、精气血还有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对五脏的认识等等。弄懂了这些,就可以适当看一看《黄帝内经》了,因为中医的理论基础就源于《内经》,当然,在这期间应该先学一下医古文,方便之后的阅读,要学好中医,熟读典籍是非常必要的。

  然后是《中医诊断学》,中医学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诊断方法,比如脉诊、舌诊,要好好地学习领悟。

  然后可以学《中药学》,要掌握常用中药的功效、性味、归经、用法、用量、禁忌症等等,书上都有,基本就靠背了。

  然后是《方剂学》,怎样对症组方是一门大学问。

  最后是《中医内科学》,内科学是以上各科的汇总,包括了从对各个疾病的鉴别诊断到组方下药。

  中医的课程还有很多,这些只是最基本的,要想学好中医学,除了临床实践,最重要的就是读书,从古到今各大医家的医学著作,不仅可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开拓我们的思路。中医治病,思路很重要,从一个方向走不通,或一个角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希望你学业有成!

『捌』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有什么区别

  专·业·实·践·能·力主要是疾病分析型题;专业知识考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希望可以帮到你。

『玖』如何学习中医内科学

  学中医内科,你要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功底,在此基础上,首先要背会《濒湖脉决白话解》中27种脉的各种诗句。

  并且在背的当中要慢慢体会其中的含意;继之要背会“寒”“热”“温”“平”药性赋,还要看舌苔方面的书。

  这三样是最基本的知识,花费2-3年时间对这些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后,再看有关脏像和如何辩证施治方面的书,约再有2——3年后,你就基本入门了。

  学中医是很费时间和精力的。

  没有毅力,是学不好的,现在真正有高水准的中医内科医生少之有少。

  就说明了这一点。

  这与现时代人们观念的改变是有关系的。

  供参考。

『拾』中医内科学大家怎么复习啊

关于复习方法,这里给你一些思路:

  1、章节复习,不管是那门学科都分为大的章节和小的课时,一般当讲完一个章节的所有课时就会把整个章节串起来在系统的讲一遍,作为复习,我们同样可以这么做,因为既然是一个章节的知识,所有的课时之前一定有联系,因此我们可以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采用联系记忆法把这些零碎的知识通过线串起来,更方便我们记忆。

  2、轮番复习,虽然我们学习的科目不止一项,但是有些学生就喜欢单一的复习,例如语文不好,就一直在复习语文上下功夫,其他科目一概不问,其实这是个不好的习惯,当人在长时间重复的做某一件事的时候,难免会出现疲劳,进而产生倦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做复习的时候不要单一复习一门科目,应该使它们轮番上阵,看语文看烦了,就换换数学,在烦了就换换英语,这样可以把单调的复习变为一件有趣的事情,从而提高复习效果。

  3、复习中需要阅读大量的学习资料,提高记忆力,理解力很重要。

  这是提高学习成绩最关键的一点,可以让你的轻松学习,从而事半功倍。

  前几年我的学习成绩很不好,记忆力也很差。

  然后下载了《尼古拉特斯拉大脑训练》,这是一套开发潜能的课程,通过课程的训练,我的内心变得非常平静,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都提高了,我掌握了各种高效率使用大脑的技巧,通过调理了自己的心态,轻松自学各科知识,最终考上了大学。

  希望我的分享能帮到你,望采纳!。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