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获得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的答案?

作者:卢鸿鹏时间:2023-07-23 14:27:08

导读:" 如何快速获得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的答案?1.了解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的重要性: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是一项评估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工具。它通过检测儿童在认知、情绪、社交和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了解儿童的发展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教育和支持计"

如何快速获得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的答案?

1.了解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的重要性:

  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是一项评估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工具。

  它通过检测儿童在认知、情绪、社交和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了解儿童的发展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教育和支持计划。

  因此,了解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的答案对于儿童发展的评估和支持至关重要。

2.寻找权威资源:

  为了获得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的答案,寻找权威的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寻找相关资源:

  -儿童心理学教材:查找儿童心理学教材,了解相关知识点和测试题目的解析。这些教材通常是由专业的心理学学者编写,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学术期刊和研究论文:阅读心理学领域的学术期刊和研究论文,可以获得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专家观点。这些资源通常提供对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的答案的深入解读和分析。

  -在线资源和社区: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寻找专门针对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的学习资源和社区。这些资源和社区通常提供有关答案的讨论和解析,以及与其他学习者的交流和互动。

3.建立学习计划:

  为了快速获得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的答案,建立一个有序的学习计划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一些建议:

  -确定学习目标:明确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点和考核册的具体要求,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分段学习:将学习内容拆分成小块,逐一学习和掌握。可以根据教材或学术资源的章节划分进行学习。

  -制定时间表: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确保每天都有一定的时间用于学习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的答案。

  -多种学习方式: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如阅读教材、参与讨论、解答练习题等,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4.合理利用辅助工具:

除了教材和学术资源,还可以利用一些辅助工具帮助快速获得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的答案,例如:

  -网上论坛和社交媒体:加入心理学相关的论坛和社交媒体群组,与其他学习者和专业人士进行讨论和交流,寻求答案和解析。

  -应用程序和学习平台:利用心理学学习类的应用程序和在线学习平台,通过学习课程、参与讨论和解答练习题,获得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的答案。

  总结:快速获得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的答案需要寻找权威资源、建立学习计划和合理利用辅助工具。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和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全面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的答案,为儿童的发展提供科学的评估和支持。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4~6章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P14

  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贺咐岩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分析法。前禅御三种属于量的研究方法,后五种属于质的研究方法。

2.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P42

  答: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在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3、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P48-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前运算阶段(2-7岁)认知开始具备符号功能,但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借助具体事物,能作出一定程度的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以后)能不借助具体事物,作出符号形式的推理假设

4.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P58-

  答:学优生与学差生差异:动机差异,主体性差异,人格适应性差异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相对非创造性的学生的人格特征是: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5.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P65

  答: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简枣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内涵: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学习过程可

电大 学前儿童心理学 形成性考核册4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第1至2章)

姓名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分,共 2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4

  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11

  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

  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

4.横向研究11

  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备慧誉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二、填空题(每小题2 分,共44 分)

  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仿段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3.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偏大与年龄偏小。

  4.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5.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6.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

  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7.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1.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1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1)三、简答题(每小题18 分,共36 分)

1.应当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

  ?碧局关键期是习性学家洛伦兹1953年提出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

  ?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2.横向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横向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同一年龄或几个年龄组被试的大量数据,比较节省时间和精力,数据比较有代表性和稳定性。

  但这种方法由于时间较短,难易寻找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也难以分析出儿童早期经验对当前反应的影响。

  此外,若研究控制不当,容易造成虚假结果。

  ?纵向法的最大有优点在于可以是研究者随着时间的进程,直接测量个体变化的速率,取得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纵向研究对于探索某种心理现象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和发展快慢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这种研究耗时费力,对象又是缺乏典型性,且难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2(第3章)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 分)

1.直觉行动思维

  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3.记忆策略

  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多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4.自传体记忆

  是指到了学前期,幼儿能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比较复杂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5.记忆恢复

  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二、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39 分)

  1.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是具体性和形象性、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2.复发性中耳炎是导致儿童听力损伤的普遍原因。

  3.对于婴儿来说身体和心理的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4.视敏度就是视觉辨别的精细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力。

  5.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

  6.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叫自传体记忆。

  7.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得以协调,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织起来。

  8.儿童情绪的调控能力和调控方式与气质有重要联系。

  9.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

  10.尽力减少环境中的噪音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11.由于整体心理水平的有意性较低,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记忆为主。

  12.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13.多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

  14.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色盲。

15.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的视崖装置是知觉研究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装置

  16.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

  17.婴儿的情绪和情感表现为易变换、易冲动、易感染、易暴露的特点。

  18.儿童在玩皮球,一会儿皮球滚走了,他玩皮球的事也就结束了。这一过程反映了他们思维的直观性和行动性特点。

  19.皮亚杰根据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将感知运动阶段划分为6个子阶段。

  20.学前儿童晚期时其思维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21.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22.儿童记忆策略的表现有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组织性策略、提取策略。

  23.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逐渐开始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

三、简答题(每小题18 分,共36 分)

1.对于婴儿来说,身体的和心理的分离会产生什么影响?

  ?对于婴儿来说,身体的和心理的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身体的分离包括与父母过早的离别等,心理的分离包括情感剥夺、精神虐待、在团体中受排斥、不为集体接纳等。

  ?有时孩子和分母的长期分离会产生极度的悲伤。

?新入园儿童的“入托分离性焦虑”

2.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就这个发展顺序而言是固定的,不可逆转的。

  但这这三种思维方式之间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

  事实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往往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

  ?学前儿童(主要是幼儿阶段)的思维结构中,特别明显地具有三种思维方式同时并存的现象。

  这时,在其思维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是具体形象思维。

  但当遇到简单而熟悉的问题时,能够运用抽象水平的逻辑思维。

  而当遇到的问题比较复杂、困难程度较高时,又不得不求助于直觉行动思维。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10 分)

  试述思维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思维的发生不仅意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完全形成,而且思维的发生、发展引起其他认识活动的质变;

?思维的的影响并不局限在认识领域,它还渗透到情感、社会以及个性的各个方面

  ?思维的发生于发展使儿童的心理开始成为具有一定倾向的、稳定而统一的整体。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3(第4至5章)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 分,共12 分)

1.自我中心语言

  讲话者不考虑他在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讲话,他或是对自己说话,或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2.同伴关系

  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3.亲社会行为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4.自我中心语言

同1

5.依恋

  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6.移情

  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二、填空题(每小题0.5 分,共23 分)

  1.角色游戏是儿童在扮演他人的角色中进行的游戏。

  2.柯尔伯格采用纵向法提出了他的三个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3.安思沃斯发现儿童有着四种不同的依恋模式焦虑—回避型、安全型、

  焦虑—反抗型、紊乱型。

  4.处于象征期的儿童开始画人,但是这些“人”具有同一个特征,即光光的脑袋上长着长长的尾巴,因此,人们把儿童早期画的“人”,称为蝌蚪人。

  5.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语用技能的发展等方面。

  6.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分为前道德阶段(0—2岁)、他律道德阶段(2—7岁)、自律道德阶段(7—12岁)。

  7.电视的负面效应是由于社会对媒体的使用不当,或者是家长本身的原因造成的。

  8.操作性游戏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无目的游戏、功能性游戏、结构性游戏三个发展阶段中。

  9.儿童的社会化语言有适应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请求和威胁、和问题与回答。

  10.儿童在音乐世界中扮演着音乐的感知者、表现者和欣赏者的角色。

  11.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儿童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词称为积极词汇。

  12.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工具性侵犯,一种是敌意性侵犯。

  13.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

  14.喜欢的物体和颜色是儿童评价作品好坏的两个标准。

  15.自我中心语言分为三个范畴重复、独白、双人或集体的独白。

  16.心理学家Parten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分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17.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水平关系比垂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强烈、更持久。

  18.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19.在儿童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儿童或者对词义不十分理解,或者虽然有些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的词称为消极词汇。

  20.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母爱剥夺实验有力地说明了母爱对于儿童的不可替代性。

三、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36 分)

1.心理学家Parten是怎样划分游戏种类的?P160

心理学家Parten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分为:

  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2.2—6岁儿童语法结构的发展趋势?

?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

?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

?句子机构从不完整到完整

?句子长度由短到长

3.儿童在音乐世界扮演的角色?

扮演着音乐的感知者、表现者和欣赏者的角色

4.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特点?

?认为规则是万能的、不变的,不理解规则是由人制定的

?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

?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后果的大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

?把惩罚看作是天意,赞成严厉的惩罚

  ?单方面做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5.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同伴和社会文化传统及大宗传播媒介等

?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知、对情景信息的识别、观点采择及归因

?移情

?强化

6.气质与儿童情绪调控的关系?

  ?儿童情绪的调控能力和调控方式与气质有重要联系。

  ?由于气质不同,有些儿童主导情绪积极,容易与成人配合;

  ?也有些儿童主导情绪不稳定,难易与成人合作。

  ?大部分儿童要到10岁才能形成一套恰当的亲故控制技巧。

7.玩具及电视对儿童发展有何影响?

  ?玩具在儿童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儿童的活动空间过小或者没有足够的玩具,儿童之间容易起冲突。

  ?儿童较长时间收看电视节目,自主活动时间减少,会阻碍儿童思维的活动,易形成刻板的、模式化的行为方式。

  ?儿童会模仿电视中的如暴力这样的反社会行为。

8.教师对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影响?

  ?一个儿童在教室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间接地影响到同伴对这个儿童的评价。

  ?米勒发现教室对儿童的特征和价值的认可曾度会通过一种复杂的方式影响其他儿童对这个儿童的接纳性。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对儿童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儿童的影响。

9.儿童评价一幅画的标准是什么?

  ?喜欢的物体和颜色是儿童评判作品好坏的两个标准。

  ?儿童喜欢一幅画的的首先是因为他们喜欢图画中所画的对象。

  ?颜色是儿童喜欢一幅画的第二个理由。

四、论述题(每小题3 分,共9 分)

  1.试述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特点。P154

  ?兴趣指引】学前儿童喜欢游戏,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对游戏的内容有强烈的兴趣。

  ?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在游戏上的,没什么外在的干扰可以组织他们对游戏的投入,而且儿童在游戏中的高度注意力,也使得他们在游戏中思维尤其活跃、想象力丰富。

  ?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学前儿童喜欢游戏是因为游戏能给他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在游戏中他们能尽情地体验着愉悦及欢乐的积极情感,以及体验到那种战胜恐惧和不安的快乐。

  ?自由性】学前儿童在游戏中是自由的、主动参与的,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游戏,没有很多外在的、多余的规则,此外游戏中儿童不用担心需要实现什么目的,游戏没有目标压力。

  ?假想与真实的转换】游戏中发生的事情很多都是学前儿童假想出来的,特别是在象征游戏中,他们经常需要发挥想象力,来充实游戏。

  当有细细过程中的假装部分出现问题时,儿童通常会跳出假想,回到真实的现实情境中去解决问题。

  一旦错误纠正,游戏又回到假想状态。

  ?人与人(物)的交流】在社会性游戏、象征性游戏中是非常普遍的,当孩子们需要在一起做游戏时,需要分配角色,这时就需要协商和交流;不仅如此,学前儿童在游戏中海发生人与物的交流,比如在独自游戏中需要与玩具进行交流。

  ?各方面能力的延伸】游戏能在学前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搭建一个发展的支架,使其在自我控制、语言使用、记忆和与他人合作方面延展自己的能力。

  2.试述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婴儿早期的依恋质量可以预测他们在幼儿至成人期的行为。

  安全依恋的婴儿到有幼儿期仍然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乐于与人交往、乐于探索,自信,对周围有很好的控制感。

  到小学期仍然与父母保持良好的情感联系;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则较多的发展处退缩、交往能力差、不自信、情绪不稳定等特点。

  【对情感发展的影响】如果儿童能够形成良好的依恋,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自信,并且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和后代,反之,可能成为一个缺乏来自依恋力量的不牢靠的成人,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

  【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安全依恋儿童的认知通常也表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对于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安全依恋的儿童能热情主动地接近问题,乐于求助,寻求合作;而不安全依恋的儿童表现为对问题不感兴趣,很容易失望、放弃问题,忽视成人的指导等消极的情绪反应。

  3.试述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发展社会能力的功能】皮亚杰论述了同伴关系在社会能力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同伴关系中的合作与情感共鸣使儿童获得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在儿童语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并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

  【帮助发现自我的功能】儿童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儿童才能认知到他人的意愿、需要、情感,同时确定自己相对于同伴的角色和地位,从而帮助儿童区自我中心,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

  【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儿童归属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的满足更多地从一般的同伴集体中获得。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情感上得到同伴的支持而产生安全感和责任感,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发展。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 分)

  1.琳琳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楚楚动人,但是个性内向,各方面能力都很弱。一次,班里开展“好朋友”主题活动,琳琳的“朋友树”上挂着许多好朋友的名字,老师问琳琳,你的好朋友是谁?琳琳说是明明,可明明却说:“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琳琳又说嘟嘟是她的好朋友,嘟嘟又说:“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琳琳一连说了几个小朋友的名字,小朋友都否定了。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列进行分析。

  ?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教养方式;身体吸引力;行为特征;认知能力;教师的影响等。

  ?行为特征是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之一,行为特征是儿童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儿童个体之所以交往成败不同、同伴地位各异,主要是因为这些儿童具有冥想不同的行为表现。

  ?研究表明受欢迎的儿童,是因为他们具有外向、友好的人格特征;而不受欢迎的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往往是比较笨拙和不明智的,他们尝试加入群体活动那个,但是往往被令人讨厌的特征拒之门外,而且由于害羞,他们大多自己玩,很少见到他们表象自己。

  ?该案例中的琳琳个性内向,各方面能力都很弱,虽然她认为很多人都是自己的好朋友,但是正是这些特征,使其他小朋友都否认和琳琳是好朋友。

  2.每天睡觉前,倩倩必须把一条粉红色的毯子放在枕头边,她总是把脸贴在小毯子上才愿意入睡。

  如果哪天小毯子被妈妈洗了还没有干,倩倩就哭闹着不愿意睡觉。

  就这样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现在她连上幼儿园也要带着她的小毯子。

  为此,倩倩的妈妈有些迷惑不解,女儿为什么睡觉时就要盯着平常的一条小毯子呢?。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列进行分析。

  ?这是一种明显的依恋行为的表现,倩倩将小毯子看成是获取心理安全的替代物。

  ?儿童依恋的表现(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跟随等);

  ?依恋对行为的影响:对社会性、情感、认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需要认真对待。

  ?作为家长要关注孩子平时的行为表现,给予更多的关爱,包括生体上的触抚和语言、目光上的交流等,使孩子有更多的安全感。

学前儿童心理学作业4(第6至7章)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8分)

1.性别稳定性

  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2.观察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9分)

  1.气质有类型的差异而无好坏的区别,每种气质类型都有其积极一面和消极一面。

  2.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

  3.在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儿童3岁时开始意识到愿意和应该的区别。

  4.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性和多面性评价。

  5.教育既要适应儿童的智慧结构,又要促进这个结构的不断发展。

  6.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从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7.婴儿三种不同的典型气质类型是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启动缓慢型。

  8.观察他人的过程有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强化和动机等4个组成部分。

  9.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

  10.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叫作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是可能发展的水平,称作最近发展区。

  11.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

  12.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

  13.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14.学前儿童性格特征表现为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好冲动。

三、简答题(每小题6 分,共30 分)

1.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

  ?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性和多面性评价。

  ?从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2.消极强化与惩罚有什么不同?

  ?消极强化是指当刺激减少后,某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反而增加;

  ?惩罚是指给予刺激,以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或消除行为的再次发生;

  ?消极强化是为了增强行为、激励行为,而惩罚时企图消除行为,两者目的不同。

3.研究儿童气质有什么意义?

  ?气质有类型之别,但没有好坏之分,即每一种气质都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

  ?学前儿童周围的成人和教师,应当了解、尊重儿童气质差异的前提下实施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4.个体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P190

?生物取向阶段6-8岁

?社会取向阶段9-13岁

?心理取向阶段14-18岁

5.格塞尔学派提出哪些教育的忠告?

  ?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

  ?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

  ?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

  ?不要老是去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了”,应该让你和孩子一道充分体验每一个阶段的乐趣。

四、论述题(每小题10 分,共20 分)

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性练习册参考答案

1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B.0—3岁C.0—6岁D.0—13.14岁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

  4.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A)。

A.抓握反射B.吮吸反射C.转向反射D.张嘴

5.弊基旦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A)

  A.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B.大脑皮层兴奋机能的发展C.神经兴奋过程的发展D.条件反射的出现。

6.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A)

A.出生后的下半年起B.出生后一年C.出生起D.出生后两年

  7.一般认为,婴儿从(租扰D)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

A.生后1个月B.生后2个月C.生后3个月D.生后4个月

8.设置视崖装置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A)

A.吉布森和福克B.皮亚杰C.维果锋激斯基D.福禄贝尔

  9.幼儿的记忆以(B)为主。

A.有意记忆B.无意识记忆C.再认记忆D.重复记忆

  10.儿童通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在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过拉床单来拿到手。此阶段孩子的思维处于(B)。

A.具体形象思维阶段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C.抽象思维阶段D.具体思维阶段

11.直觉行动思维直到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的一个基础,这段话出自(A)

A.皮亚杰B.吉布森和福克C.维果斯基D.福禄贝尔

12.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B)进行思考

A.动作B.表象C.语言D.形象

13.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B)

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感知行动时期

14.婴儿的动作与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D)

  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15.在(A)阶段,儿童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A.感知运算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二、判断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对)

  2.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数量的各界或直观的位置移动。(错)

  3.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对)

  4.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

  5.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

  6.遗传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对)

2010电大秋季开放英语(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作业答案

  作业11-4章一、名词解释1.观察法: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P16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的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P183.认知风格: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P184.意义记忆:是在对事物的意义和逻辑关系理解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的记忆,它是一种更有效的记忆方式。

  P34。

  5、学习: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通过学习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P59

  6、社会性:社会性是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基本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遵从社会规范,成为社会人的过程。P39

7、意义学习:P72

8、陈述性知识:P84

9、原理学习:P95

10、迁移:P100

二、简答

1、简述行动研究的特点P19

  2.简述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P37-38答: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及相应行为的反应,它们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

  情绪和情感是个体适应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它们会随着个体的成长而不断发展。

  小学阶段,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2)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的拓展,小学生的社会性需要越来越丰富,这促进了高级情感的发展。

  儿童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意志感和美感。

  3、简述小学期间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P43答:同伴交往是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的一个独特的社会化方式。

  同伴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的形式更为复杂;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目的,能更好地对他人进行反馈。

  其同伴间的交流更加有效;他们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采取的行动;更善于协调与他其他儿童的交往活动;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4、小学生学习的类型有哪些?P63

  5、简述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P86

  6、知识迁移与应用的关系如何?P102(1)区别:知识迁移指一种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包括正负迁移和顺向逆向迁移。

  知识应用是依据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与知识理解、知识巩固共同构成掌握知识的全过程,是知识掌握、原理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阶段,是检验知识理解和巩固情况的重要途径,也是加深理解和巩固,使知识系统化的重要方法。

  (2)联系:存在密切联系。

  一方面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迁移的发生及加强效果,悉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是知识迁移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知识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知识迁移,知识迁移是保证知识应用成功的隐游重要途径。

  但知识应用并不等于知识迁移的全部,知识的应用主要是一种顺向的正迁移过程。

三、论述:

  1、根据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简述“因材施教”的必要性。P45

  答:了解与鉴别个体差异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前提。

  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1)认知差异。

  包括:A.一般认知能力差异。

  对于早聪早慧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拓展自己、完善个性。

  对于晚熟的学生,教师要给以扶持和鼓励,防止一个未来的巨匠埋没在不适当教育氛围中。

  组成智力的认知成分一般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些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了智力结构上的差异。

  学生智力结构上的差异随时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这些差异,就能够找到适应个别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

  B.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

  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不同。

  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可以弥补学生因缺乏预备性知识给学习成绩带来的灶陆销负面影响。

  C.认知风格差异。

  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认知特点和不同的学习特点要求不同的教学方式与之相适应。

  比如,教师有必要在帮助冲动型学生在发挥优势的同时,提高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精确性。

  (2)人格差异。

  A.气质差异。

  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气质类型之间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不能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

  无论哪一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都有可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成为学校中的优秀学生。

  但是,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达到同一成就水平所走的道路有可能不同;他们适应学校生活环境的方式也可能不同。

  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教师一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按照自己方式发展进步。

  二是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宜的教育教学方式。

  B.性格差异。

  儿童的性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和训练对儿童性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小学时期,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切实承担起塑造儿童良好性格的任务。

  (3)性别差异。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当以科学的、清醒的、审慎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性别差异,对确实存在差异的学习领域,教师要精心研究帮助男女学生共同提高的教学设计;对于社会偏见,可通过教学与学习的事实,打消社会偏见带来的消极影响,鼓励学生努力进取。

  2、试述小学生学习的特点?P62学生学习的特点:①学生的学习主要掌握间接经验。

  ②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③学生的学习是未来的生活作准备。

  小学生的学习具有学生学习基本特点外还表现出年龄阶段特点。

  ①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从直接向长远发展。

  ②小学生形成初步的学习态度。

  ③学习的思维活动水平从直观向抽象发展。

  3、试论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的教学原则。

  P105--106答:为了将"为迁移而教"的思想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制定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循序渐进(3)把握每一阶段学习的迁移价值(4)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5)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6)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4:联系实际论述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应如何进行概念教学?P94--95答:1、以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2、突出本质特征,控制非本质特征3、恰当使用正例和反例4、多用变式和比较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答案一、名词解释

  1、创造性:是人的一种心理素质,是创造型人才的关键特征。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2、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3、头脑风暴法:是奥斯本提出的培养创造性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基本作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为止。

  4、高原现象:是指在总的进步过程中,会出现练习时而进步、时而退步的波动起伏现象,有时甚至出现进步一时性停顿的现象。

5、原型启发:P129

  6、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人的个体现象,它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化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7、他律:又称权威阶段(6---8岁),儿童的品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

  8、习俗水平:(9---15岁)这一水平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而服从多项准则,也可以说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希望而服从多项准则。

9、精加工策略P195

10、元认知策略P191

二、简答题:

1、简述问题解决的过程?P111

  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P119

  3、简述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关系。P137

  4、简述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P139--141

5、道德行为的训练包括哪些方面?P174

6、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P176

  7、简述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P162

8、为了保证有效地复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192

三、论述题:

1、谈谈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P129—130

  2、试论述如何培养智力技能。P150

3、试论学习策略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P206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三答案一、名词解释

  1.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2.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不但愿意做,且力求达到更高标准的内在心理过程。

  简言之,就是要求获得优秀成绩的欲望。

  阿特金森是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3.表现性目标:P251

4.个别化教学:P259

5.课堂评价:P263

6.课堂气氛:P281

  7.移情:情又叫感情移入,是指在人际关往中,当一个人感知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相应的情绪。即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去体察其心情。

  8.课堂中的学生问题行为: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具体来说,是指那些直接指向环境和他人的不良行为,直接妨碍教学或学习过程的行为,以及某些适应不良的行为。

  总之,问题行为包括品行和人格两个方面。

9.趋-避式冲突:P314—315

10.教学设计:P243

二、简答题

1、简述成就目标理论的主要内容P220

2、简述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情绪P233

3、简述愉快教育的教学策略P238

4、简述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体系P247

  5、简述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要求。P253

  6、简述现代课堂学习管理应遵循的原则。P278

  7、简述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P285-287

  8、简述课堂纪律的功能。P290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P226—228

  2、论述维持课堂纪律的基本策略。P293—295

  3、联系实际论述如何保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P316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四答案一、选择题

1、(ABC)2、(ABCD)3、(ACD)

4、(B)5、(ABCD)6、(B)

7、(BD)8、(C)9、(D)10、(ABCD)

二、名词解释1、行动研究法P192、自律P1613、合作学习P2604、成长记录袋P2685、教师的工作倦怠P324

三、判断题1、×2、√3、×4、√

5、√6、×

四、简答

  1、简述小学期间同伴交往的点。P43

  2、简述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P138

  3、简述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P229

4、如何维护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P32

六、论述:

1、试评述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观

p78—80

  2、联系实际,分析小学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P321

2011秋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心理学作业1

(第一、二、三、四章)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A,马斯洛B,罗杰斯C,詹姆斯D,华生

2、人们能明确感觉到,知觉到并体验到的心理现象称为()

A,心理明纳状态B,心理特征C,个性心理D,心理过程

3、为着高考,坚持不懈地做各种练习的过程是()

A,心理状态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D,心理特征

4、根据预先制定的测验量表来测定人的心理差异的方法是()

A,问卷法B,测验法C,访谈法D,调查法

5、不属于注意品质的一项是()

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选择性C,注意的稳定性D,注意的转移

6、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不属于外部感觉的一项是()

A,视觉B,听觉C,机体觉D,肤觉

7、在光的刺激下,我们会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感觉,反映出光波的明度,色调和饱和度三种属性.下列不能反映视觉特性与光波特性相匹配的是()

A,明度――光的强度B,色调――光的强度

C,色调――色彩的差异度D,饱和度――色彩的深浅度

8、."月明星稀"现象可以用()来解释.

A,继时对比B,同时对比C,差别对比D,联觉现象

9、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

A,绝对感受性B,差别感受性C,绝对感觉阈限D,差别感受阈限

10、不是知觉活动基本规律的是()

A,知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整体性C,知觉的适应性D,知觉的理解性

二、多源雀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物体是()

A、刺激物是新奇的B、刺激物亮度增加C、刺激物静止

D、刺激物发生相对运动E、刺激物符合需要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

3、下列属于理论心理学的是()

A、普通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C、生理心理学

D、教育心理学E、实验心理学

4、观察法要有效,就要特别注意()

A、每次尽可能长B、有明确观察目的C、随时记录

D、可利用现代手段E、每次时间不宜过长

5、在心理学研究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E、协同性原则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教师只要能很好地掌握教育经验总结法就可以独立进行心理学的有关课题研究.

2、为了促进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我们要设法消除其抑制过程.

3、由于注意分配的可能性,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分心是正常的.

4、同一班级里接受同一老师的教育,但学生的心理往往存在巨大的差异,这说明人的心理是先天的.

5、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知觉的模糊性使得人们对人或事物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个性

2、条件反射

3、有意注意

4、知觉恒常性

五、问答题(每题7分,共21分)

  1、我们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简述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主要差别。

  3、简述注意的主要功能。

六、论述题(14分)

1、请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论述注意规律在教学应用中的意义.

心理学作业2

(第5至8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识记是信息的编码、----------和---------的过程。

2、------和------是将信息从脑中检索出来并经识别加以运用的阶段.

3、根据探索答案方向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思维和--------思维.

4、进行有意识记时,人们通常会采用---------与---------两种方法.

5、人们曾经提出----------和--------------两种假说解释遗忘的心理原因.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在保持过程中,不是信息储存系统的是()

A,瞬时储存系统B,长时储存系统

C,感官储存系统D,短时储存系统

2、根据记忆对象的内部联系,通过建立记忆对象与已有知识的联系进行识记的是()

A,机雹槐早械识记B,意义识记C,部分识记D,综合识记

3、没有预定目的,无需努力,也不采用任何方法的识记叫做()

A,机械识记B,意义识记C,有意识记D,无意识记

4、根据思维的抽象程度不同,不属于思维形式的是().

A,感性思维B,动作思维C,形象思维D,抽象思维

5、看小说时,能与主人公同喜同悲,体现的是一种().

A,理解B,移情C,通感D,沟通

6、不属于有意想象的是().

A,再造想象B,梦想C,创造想象D,幻想

7、不属于思维形式的是().

A,概括B,概念C,判断D,推理

8、先提出假设,然后再去证明其合理的方式就是().

A,想象B,推理C,猜想D,归纳

9、如果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类,不属于此分类的是().

A,激情B,道德感C,美感D,理智感

10、良好的记忆品质不包括().

A,敏捷性B,正确性C,完备性D,持久性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超额学习有时对学生的学习是必要的.(√)

2、在情感构成意志动力的同时,意志也对情感起着控制作用.(√)

3、概括就是把事物的内部的,共同的特征表征出来.(×)

4、动机是个体行为的动力机制,动机越强越有助于学习.(√)

5、对于需要通过记忆学习新材料的学生,遗忘是不正常的.(×)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有意识记

2、创造性思维

3、记忆

4、意志

五、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简述长时储存系统的基本特点.

  2、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3、简述一般问题解决的过程。

六、论述题(共16分)

1、我们要如何运用记忆规律才能增强教学效果

心理学作业3

(第9--11章)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与个性独特性无关的是().

A,心理倾向B,个性心理特点C,心理面貌D,心理过程

2、活泼好动,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思维敏捷,亲切.这反映的气质类型是().

A胆汁质B,黏液质C,抑郁质D,多血质

3、学习源于学习者自身需要的动机叫做().

A,成就动机B,内部动机C,外部动机D,主导性动机

4、不属于创造能力特点的是().

A,灵活性B,发散性C,独特性D,流畅性

5、按布卢姆的观点,不是成就动机内容的是().

A,情感内驱力B,认知内驱力C,自我提高内驱力D,附属内驱力

6、被称为知识的细胞,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A,词语B,概念C,定理D,规则

7、少年早慧和大器晚成表现了()

A、能力类型差异B、能力水平差异

C、能力表现早晚差异D、年龄差异

8、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9、长时间坚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为执行决定而努力,是属于()意志品质。

A、独立性B、坚定性C、果断性D、自制力

10、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

A、艾森克B、卡特尔C、哈撒韦D、霍兰德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个性差异主要是指人们在-----------------和------------方面的差异.

2、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和-----------.

3、艾森克问卷有-------问卷和----问卷两种

  4、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有两种基本过程:---------过程和------过程。

  5、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可能有三种智力:分别是--------、--------、格式塔;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从学习方法看,概念形成属于接受学习,而概念同化则属于发现学习.(×)

2、个性只是个人的心理特征,与民族,社会等没有关系.(×)

3、初生幼儿对亮光,响声特别敏感,这是幼儿在学习寻找,认识新事物.(×)

4、比较是从方法上促进理解,而变式则是从材料方面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5、所谓变式就是教师指导学生不断地变换学习方式.(×)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意志

2、能力

3、性格

4、气质

五、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影响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2、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什么意义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