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四要提交的附件是什么?

作者:卢鸿鹏时间:2023-07-23 14:27:10

导读:" 学前儿童心理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四要提交的附件是:1.学前儿童心理学调研报告:通过对学前儿童进行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案。2.心理评估报告:根据学前儿童的行为表现、认知能力、情绪状态等"

学前儿童心理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四要提交的附件是:

  1.学前儿童心理学调研报告:通过对学前儿童进行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2.心理评估报告:根据学前儿童的行为表现、认知能力、情绪状态等方面进行评估,使用标准化的测试工具或观察记录,评估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并给出相应的评估结论和建议。

  3.教育干预方案:针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制定具体的教育干预方案,包括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培养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等,帮助学前儿童克服困难,促进其良好的心理发展。

  4.反思与建议:对整个考核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对学前儿童心理学基础形成性考核的改进建议,以便进一步提高考核效果和质量。

解决方案:

  -设计合理的调研方案,包括选取适当的观察和访谈对象,制定细致的调查问卷等,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运用合适的心理评估工具和方法,如儿童认知发展测评、情绪行为问卷等,以全面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情况。

  -结合学前儿童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干预方案,包括开展适龄儿童活动、提供情绪管理指导等,以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

  -在撰写调研报告和心理评估报告时,要准确、客观地呈现研究结果和评估结论,同时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以便提供参考和指导。

  -在反思与建议部分,要认真总结考核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和措施,以提高考核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通过以上的附件的提交,可以全面地展示学前儿童心理学基础形成性考核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为教育工作者和学前教育机构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急求~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谢谢...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

   一、名词解释

  1.P162.p183.P484.P345.P596.397.P728.P849.P95

  10.P100

  二、简答题

    (一)简述行动研究的特点。

    1.考核知识点:行动研究的特点。

  2.答题要点:

  行动研究的特点是:

    (1)实践性与参与性相结合;

    (2)合作性与渗透性相结合;

    (3)持续评价性与即时反馈性相结合。

    (4)可变性与适应性相结合。

  

    (二)简述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考核知识点: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2.答题要点: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及相应行为的反应,它们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

  心理活动。情绪和情感是个体适应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它们会随着个体的成长而不断发展。

  小学阶段,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2)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的拓展,小学生的社会性需要越来越丰

  富,这促进了高级情感的发展。儿童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意志感和美感。

  

    (三)简述小学期间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

    1.考核知识点:小学期间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

  2.答题要点:

    小学时期是开始形成同伴团体的时期。这时的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斗迅吵 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在团体活动中,儿童学习处理各种关系中的社会问题,学

  会按照同伴团体的标准建立合适的反应模式来组织自己的行为,社会交往技能进一步扩展和提高;同

伴团体还可以为儿童提供形成和评价自我概念的机会,同伴的拒绝与接受反应空侍使儿童对自己有了更清

  楚的认识。

  3.注意:同伴团体是小学儿童社会性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小学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有着重要

  影响。教师不仅要了解小学时期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还要了解同伴团体的特点。

  

(四)小学生学习的类型有哪些?P63

    (五)简述加昌前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1.考核知识点: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2.答题要点:

    在这个模型中,加涅把学习过程看作是由操作、执行控制和预期三个系统协同作用的过程。操作

系统由受纳器、感觉登记器、工作记忆(包括短时记忆)系统、长时记忆系统、反应生成器和反应器

  组成。

  执行控制系统对信息、表征形式和加工策略的选择都具有指导和监控作用。

  预期指人的信息加。

  工活动受目的指引。

  认知目的引导着加工方式的选择。

  认知加工活动的实现和预期目的的达到会带来。

  情感的满足,由此进一步激励新的认知活动。

  从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来看,知识的学习过程经历着一个信息输入—编码—加工—

贮存—提取—输出的过程,根据这样的信息流程和执行控制与预期系统的作用,加涅进一步把学习过

  程划分成八个相互联系的阶段:(1)动机阶段;(2)领会阶段;(3)获得阶段;(4)保持阶段;

  (5)回忆阶段;(6)概括阶段;(7)动作阶段,(8)反馈阶段。加涅指出,与各个阶段相应的心

  理状态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教学影响下出现的。

    3.注意:在答这道题时首先要理解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中的基本概念。

  

  (六)知识迁移与应用的关系如何?

  1.考核知识点:知识迁移与应用的关系

  2.答题要点:

    知识迁移和知识应用二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迁移的发生及效果,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是促进知识迁移

  的有效条件。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地为学生创造知识应用的情境,就可以使知识

  迁移成为一种有意识的、主动的过程,从而加快知识迁移的发生,提高迁移的效果。

    另一方面,知识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着知识迁移,知识的迁移是保证知识应用成功的重要条件。从

知识应用的各种形式来看,无论利用已有知识解答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完成课堂练习和家庭作

业,还是利用已有知识发现并处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是已获得的知识对处理一种新的问

  题情境产生积极影响的过程,所以知识的应用本质是依赖于知识的迁移实现的。

    但知识应用并不是知识迁移的全部,知识的应用主要是一种顺向的、正迁移过程。

    3.注意:在答这道题时首先要弄清知识迁移和知识应用的基本概念。

  

  三、论述题

    (一)根据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简述“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1.考核知识点:根据小学儿童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2.答题要点:

    了解与鉴别个体差异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前提。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

    (1)认知差异。

    ①一般认知能力差异。

  对于早聪早慧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拓展自己、完善个性。

  对于晚熟的学。

  生,教师要给以扶持和鼓励,防止一个未来的巨匠埋没在不适当教育氛围中。组成智力的认知成分一

般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些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了智力结构

  上的差异。学生智力结构上的差异随时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这些差异,就能

  够找到适应个别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

    ②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

  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不同。

  教学方。

  法上的差异可以弥补学生因缺乏预备性知识给学习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

    ③认知风格差异。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认知特点和不同

  的学习特点要求不同的教学方式与之相适应。比如,教师有必要在帮助冲动型学生在发挥优势的同

  时,提高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精确性。

    (2)人格差异。

    ①气质差异。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健康成

  长,具有重要意义。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气质类型之间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不能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

  无论哪。

  一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都有可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成为学校中的优秀学生。但是,不同气质类型的学

  生达到同一成就水平所走的道路有可能不同;他们适应学校生活环境的方式也可能不同。

    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教师一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按照自己方式发展进步。二是采用

  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宜的教育教学方式。

    ②性格差异。儿童的性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和训练对儿童性格形成起着

  重要作用。小学时期,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切实承担起塑造儿童良好性格的

  任务。

    (3)性别差异。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当以科学的、清醒的、审慎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性别差异,对确实存在差异

  的学习领域,教师要精心研究帮助男女学生共同提高的教学设计;对于社会偏见,可通过教学与学习

  的事实,打消社会偏见带来的消极影响,鼓励学生努力进取。

    如果不能根据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而是一刀切,那么就会影响教育的实效性。

 

    (二)试述小学生学习的特点。P62

  

    (三)论述如何促进知识迁移和应用的教学原则。

  1.考核知识点:促进知识迁移和应用的教学原则

  2.答题要点:

  为了将“为迁移而教”的思想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

则:

    (1)制定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循序渐进。

    (3)把握每一阶段学习的迁移价值。

    (4)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5)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6)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3.注意:在答这道题时要联系教育教学实际适当进行论述。

  

  (四)联系实际论述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应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1.考核知识点: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2.答题要点:

    根据概念学习的两种形式,可以把概念教学也相应地划分成两种方式。一种是先向学生呈现某个

  概念的正例和反例,然后要求学生进行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个定义。另一种教学方式是先给学

  生一个明确的定义,紧接着呈现几个正例和反例,要求学生根据定义识别正例和反例。然后进一步分

  析这些例子是如何表现这一定义的。这两种概念教学方式是目前课堂教学中常常使用的,尤其是后一

  种教学方式。

  无论采用那种教学方式,都必需涉及概念的四个方面:概念的名称、定义、本质和非本质特征、

  正例和反例。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以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

    (2)突出本质特征,控制非本质特征。

  (3)恰当使用正例和反例

    (4)多用变式和比较。

    (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3.注意:在答这道题时要联系教育教学实际适当进行论述。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课程作业评讲(2)

教育学 第八章 第五节 什么是知识

普通专升本《学前教育学》考试大纲

    课程性质:《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涵盖幼儿园保教工作主要内容,偏重研究幼儿教育一般活动规律及指导理论等问题,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和继续进行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考试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参考书目:朱宗顺、陈文华主编,《学前教育学》(全国学前教育专业十二五系列规划教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考核内容:

绪论

  考核要点:1、学前教育学的含义。2、学前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章学前教育概述

第一节学前教育的含义、要素、类型与发展趋势

  考核要点:1、学前教育的含义。

  2、学前教育的三个组成要素。

  3、学前教育的类型。

第二节学前教育的特点、原则和任务

  考核要点:1、学前教育的特点。2、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儿童

第一节学前教育和儿童关系概述

  考核要点:1、儿童发展的含义和特征。

  2、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3、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儿童观的演变与建构

  考核要点:1、科学儿童观的内涵。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社会

第一节学前教育受社会的影响姿此和制约

  考核要点:1、经济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2、政治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3、文化对学前粗悔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核要点:1、学前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学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学前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第四章幼儿园教师

第一节幼儿园教师概述

  考核要点:1、幼儿园教师的含义。2、幼儿园教师的角色。

第二节幼儿园教师的素质

  考核要点:1、幼儿园教师素质概述。

  2、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

  3、幼儿园教师的知识结构。

  4、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

  5、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五章幼儿园教育的目的与内容

第一节幼儿园教育目的

  考核要点:1、幼儿园教育目的的含义。

  2、我国幼儿园教育目的的内容与特点。

  3、我国幼儿园教育目的的实施。

第二节幼儿园教育内容

  考核要点:1、我国幼儿园的教育内容。2、幼儿园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

  第六章幼儿园生活活动

第一节幼儿园生活活动概述

  考核要点:1、幼儿园生活活动的含义。2、幼儿园生活活动的意义。

第二节幼儿园生活活动的指导

  考核要点:1、入园与离园的指导。

  2、餐饮指导。

  3、盥洗的组织与指导。

  4、睡眠的组织与指导。

  5、幼儿园生活活动的指导原则。

  第七章幼儿园教学活动

第一节幼儿园教学活动概述

  考核要点:岩册正1、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含义、特点和意义。

  2、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形式与常用方法。

  3、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原则。

第二节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指导

  考核要点:1、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指导策略。2、幼儿园教学活动实施的指导。

  第八章幼儿园游戏

第一节游戏概述

  考核要点:1、游戏的基本特征。

  2、游戏的功能。

  3、游戏的类型。

第二节幼儿园游戏的指导

  考核要点:1、角色游戏的指导。

  2、表演游戏的指导。

  3、结构游戏的指导。

  4、规则游戏的指导。

  第九章幼儿园环境

第一节幼儿园环境概述

  考核要点:1、幼儿园环境的含义与类型。2、幼儿园环境的作用。

第二节幼儿园环境创设

  考核要点:1、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2、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创设。

  第十章幼儿园与家庭及社区的合作

第一节幼儿园和家庭的合作

  考核要点:1、家园合作的内涵。

  2、家园合作的意义。

  3、家园合作的策略。

第二节幼儿园和社区的合作

  考核要点:1、幼儿园和社区合作的意义。2、幼儿园和社区合作的内容和方法。

  第十一章幼小衔接

第一节幼小衔接概述

  考核要点:1、幼小衔接的含义与意义。

第二节幼小衔接的策略

  考核要点:1、幼小衔接的策略。

  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

普通专升本《学前心理学》考试大纲

(2014年2月修订)

    课程性质:《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必修课程。

  本课程主要阐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着重介绍各年龄儿童心理的整个面貌,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及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

  心理学、教育学为该课程的学习提供专业基础,而学前心理学又为后续课程如学前游戏指导、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组织与管理等课程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的相关理论和专业指导。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考试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参考书目:刘新学、唐雪梅主编,《学前心理学》(全国学前教育专业十二五系列规划教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

  考核内容: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考核要点: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2、学前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流派

  考核要点:1、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

  2、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

  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

  4、华生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

  5、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6、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7、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8、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考核要点:1、观察法。

  2、实验法。

  3、问卷法。

  4、测验法。

第四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考核要点:1、生物因素。2、社会因素。

  第二章学前儿童的注意

第一节注意概述

  考核要点:1、注意的概念。

  2、注意的外部表现。

  3、注意的种类。

第二节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考核要点:1、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

  2、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

  3、学前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

第三节学前儿童注意的培养

  考核要点:1、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及防止。2、慎重处理幼儿多动现象。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第一节感知觉的概述

  考核要点:1、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2、形状知觉、方位知觉、空间知觉和深度知觉。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考核要点:1、学前儿童的视觉、听觉、深度知觉、空间知觉、方位知觉、形状知觉和时间知觉发展的一般规律。2、“视崖”实验。

第三节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考核要点:1、培养幼儿观察力的方法。2、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记忆

第一节记忆概述

  考核要点:1、记忆概念。

  2、记忆种类。

  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

  考核要点:1、幼儿期健忘。

  2、习惯化。

  3、客体永久性。

  4、3岁前儿童记忆发展特点。

  5、3-6岁儿童记忆发展特点。

第三节学前儿童记忆的培养

  考核要点:1、学前儿童良好记忆品质的培养方法。

  第五章学前儿童的想象

第一节想象概述

  考核要点:1、想象的概念与特点。2、想象的种类。

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考核要点:1、想象在学前儿童生活中的地位。

  2、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年龄特征。

  3、学前儿童的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第三节学前儿童想象的培养

  考核要点:1、幼儿想象能力的培养。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思维

第一节思维的概述

  考核要点:1、思维概念。2、思维分类。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

  考核要点:1、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2、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第三节学前儿童思维的培养

  考核要点:1、学前儿童思维培养的原则。2、学前儿童思维培养的措施。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语言

第一节语言概述

  考核要点:1、语言的概念。

  2、语言的分类。

  3、语言的获得理论。

第二节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考核要点:1、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阶段及各阶段的语言发展特点。

  2、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特点。

  3、学前儿童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

第三节学前儿童语言的培养

  考核要点:1、学前儿童语言培养的原则。

  2、学前儿童语言培养的措施。

  3、如何防止和矫正幼儿口吃。

  第八章学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概述

  考核要点:1、情绪与情感的概述与分类。2、情绪的功能。

第二节学前儿童情绪与情感的发展

  考核要点:1、3岁前儿童情感的发生和发展。2、3-6岁儿童情绪、情感的特点和发展。

第三节学前儿童情绪与情感的培养

  考核要点:1、学前儿童积极情绪的培养途径与方法。2、学前儿童消极情绪的防止途径与方法。

  第九章学前儿童的意志

第一节意志概述

  考核要点:1、意志的概念。2、意志的品质。

第二节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考核要点:1、学前儿童意志的特点。2、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第三节学前儿童意志的培养

  考核要点:1、学前儿童意志培养的原则。2、怎样培养学前儿童的意志力。

  第十章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

第一节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与师幼交往

  考核要点:1、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

  2、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3、依恋类型。

  4、学前儿童的师幼交往特征。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

  考核要点:1、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2、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

第三节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培养

  考核要点:1、亲社会行为与攻击性行为。

  2、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

  3、学前儿童良好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措施。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第一节个性的概述

  考核要点:1、个性的概念。

  2、个性的心理结构。

  3、个性的特征。

  4、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考核要点:1、自我意识的概念。2、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三节学前儿童的能力

  考核要点:1、能力的概念。2、学前儿童能力的培养。

第四节学前儿童的气质

  考核要点:1、气质概念。2、婴儿的气质类型。

第五节学前儿童的性格

  考核要点:1、性格概念。2、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的游戏

第一节游戏的概述

  考核要点:1、游戏的概念。

  2、游戏的理论。

  3、游戏的分类。

第二节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

  考核要点:1、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特点。2、游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学前儿童游戏课程设计

  考核要点:1、教师在学前儿童游戏中的角色和作用。2、学前儿童游戏培养原则。

  第十三章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

第一节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

  考核要点:1、性别角色的概念。2、性别角色的获得。

第二节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差异

  考核要点:1、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2、性别刻板印象。

  3、性别角色认同障碍发生的原因。

  综合文科考试大纲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综合文科包括:《英语》和《大学语文》。其中《英语》占40%,《大学语文》占60%。

一、英语部分

  英语考试以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和样题》为依据,测试考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包括一般性语言内容和涉外业务有关的内容。

  考试形式为笔试,采用主客观混合题型,以保证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考试内容包括五个部分:1.词汇和语法结构:参见《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和样题》所规定的词汇和语法项目;2.完形填空:考查考生在所要求的词汇和语法项目的范围内,综合运用语言的技能,如推理、判断、猜测、常识等;3.阅读理解:在所要求的词汇和语法项目范围内,考查考生的篇章理解能力,信息的获取、分析、判断能力以及阅读速度;4.翻译(英译汉):考查考生对英语句子及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以及英汉思维方式的转换能力;5.写作(汉译英):考查考生的英语句子、篇章的组织表达能力,以及对英语应用文格式的掌握程度。

二.大学语文部分

(一)文学、文体常识

  文学常识:中外著名作家的姓名(字号)、生活年代、生平事迹、代表作品、创作特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名篇的作者、创作背景、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以及篇中的名言警句;著名作品集的成书年代、主要内容与艺术成就;中国文学史上重要流派的主要成员、创作特征、艺术成就与影响。

  文体常识:诗、词、赋、戏曲、小说,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它应用类文体的概念与主要特征。

(二)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常用汉字的读音,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正确使用词语(包括关联词、熟语),辨析并修改病句,识别并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借代、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通感等)。

(三)文言文阅读理解

  侧重考查考生对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以及句意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文言实词:把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特别是古今意义的不同、词类的活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

  文言虚词: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如“之、其、而、以、于、乎、者、乃、则、为、所、易、则、何、诸、焉”等,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句式:辨识文言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省略句。

  句意: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侧重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和表述,具有综合性特点。

  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附】古代文学作品篇目: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庄子《逍遥游》、《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战国策?唐且不辱使命》、屈原《渔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魏其武安侯列传》、王粲《登楼赋》、李密《陈情表》、江淹《别赋》、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韩愈《答李翊书》、韩愈《张中丞传后叙》、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欧阳修《朋党论》、欧阳修《醉翁亭记》、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苏轼《前赤壁赋》、归有光《项脊轩志》、宗臣《报刘一丈书》、侯方域《马伶传》、张岱《西湖七月半》、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曹雪芹《红楼梦?宝玉挨打》、方苞《狱中杂记》、梁启超《论毅力》,《诗经?蒹葭》、《楚辞?湘夫人》、《陌上桑》(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曹操《短歌行》其一(“对酒当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昌龄《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王维《山居秋暝》、李白《望天门山》、李白《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蜀相》、白居易《杜陵叟(伤农夫之困也)》、李商隐《锦瑟》、孟郊《游子吟》、杜牧《江南春》、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陆游《书愤》、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睢景臣《高祖还乡》。

(四)现代文阅读理解

  考查范围: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及其它文学类文本。文本材料不限于教材和所附篇目。

  考查内容:把握文本材料所属文体类别,归纳内容要点并概括主旨,把握结构特点和行文思路,分析主要写作特色,识别所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在语境中的作用,理解、把握关键性词、句的含义和在结构、表达上的作用。

【附】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作品篇目: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郁达夫《故都的秋》、梁实秋《谈时间》、鲁迅《伤逝》、朱光潜《选择与安排》、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余秋雨《道士塔》、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培根《论学问》、梭罗《湖光水色》、爱因斯坦《我的信仰》、R.卡逊《大自然在反抗》、东山魁夷《听泉》、霍金《我们的宇宙图像》。

(五)作文

  考查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能写作论述类、应用类、文学类文章。

  要求符合题意和文体要求(包括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和考生选定的文体要求);思想健康,情感真挚;内容充实,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结构完整;语句通顺,标点恰当;书写工整,行款规范。

  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

普通专升本面试要求

    项目:音乐、舞蹈、美术、语言等四项,考生任选一项。

  时间:4分钟(其中1分钟自我介绍)。

等级:合格、不合格

要求:

  1.音乐:包括声乐或器乐(自带伴奏)。

考试内容、具体要求如下:

  声乐要求——自选并完整演唱一首中外声乐作品,曲目内容健康,要求有表情演唱,音准、节奏、节拍准确。

  器乐要求——器乐类型不限,除钢琴外其它乐器考生自备,要求能够熟练、完整演奏一段歌曲,节奏、节拍准确并富有感情。

主要测试考生:

  (1)演唱、演奏方法是否正确以及运用的熟练程度。

  (2)音准、节奏、吐字及歌曲内容、风格的表达是否准确。

  (3)演唱中呼吸是否自如及音色甜美清脆。

  2.舞蹈:包括舞蹈表演或幼儿舞蹈创编,测试考生舞蹈基本素质和基本功。

考试内容、具体要求如下:

  舞蹈表演体裁包括民族舞、古典舞、幼儿舞蹈等,音乐自备,要求身体协调性灵活,能通过舞蹈表达一定情感与内容。

主要测试考生:

  (1)动作的协调性、韵律感;

  (2)舞蹈动作连贯,服装适宜;

  (3)表演能否体现出舞蹈风格,是否具有表现力。

  3.美术:包括素描、简笔画或手工等,要求当场完成、自备材料。

主要测试考生:

  (1)作品生动形象;

  (2)解读作品内涵。

  4.语言:包括有表情地讲述儿童故事、声情并茂地朗诵儿童诗歌等。

主要测试考生:

  (1)故事讲述的完整性;

  (2)讲述时生动有趣的语言、起伏变化的语气以及神态表情的变化;

  (3)讲述时注意语速、停顿;

  (4)讲述时按照故事情节带有相应的肢体语言和动作表演。

  

专升本学前心理学重要知识点,福建专升本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卷?

  《学前心理学》一、绪论1.学前儿童发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为出生即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0-6.7岁)2.心理发展特点发展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发展有连续性阶段性发展有不平衡性关键期、危机期发展存在个别差异关键期)形成某种反应、学习某种行为的绝佳数雀机会,关键期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个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常常出现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照常与人发生冲突、违背大人的要求等。

3岁、7岁11-12岁都是发展的“危机年龄”4.认识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相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发现儿童在各个年龄阶段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一般、典型、指本质心理特征5.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二)发展性(三)教育性)6.观察法及其运用注意事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劳动中的表现,探讨其

  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最基本方法。

  注意事项:1.观察前做好准备,根据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研究主题确定观察目的和记录要求。

  2.观察室尽量让孩子保持自然状态,不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观察对象。

  3.观察记录要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孩子的行为表现,还要记录引起行为的诱因。

  记录可以使用事先设计的表,也可以使用适当的仪器设备4。观察排除偶然性,一般应在在校时间内系统重复

  二、新生儿心理发生(0-1个月)1.新生儿无条件发射种类初生儿适应变化的环境,主要是低水平中枢本能活动“无条件反射(一)无条件食物发射;2)无条件防御反射;3)无条件定向反射;4)抓握反射;5)巴宾斯基发射;6)惊吓反射;7)强直性颈反射;陪毕猜步行反射;9)游泳发射特征速度慢不易分化3.对“育儿应从0岁开始”的理解(1)新生儿心理活动能力研究表明,胎儿已经开始对外界事物产生反应新生儿已经具备不可低估的心理能力。他们不仅能看、听、记,而且能区分不同的感觉信息。

  他们不仅能接收大量的信息,而且能主动发布信息,用不同的行为方式反映周围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状态(二)从0岁开始教育对新生儿来说,首要的是确保安全舒适的环境,使其生理健康发展。

  同时,要给他创设心理发展的环境,给予适量和适当的教育训练新生儿在对环境的反射活动中,反复使用各种动作,越来越熟练,效果越来越好。

  三、婴儿心智发育后第一年,是儿童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心智发育最快的时期。1.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动作发展包括躯体和四肢的动作发展在内,婴儿的动作发展受身体发育,特别是骨骼肌发育顺序和神经系统支配作用的制约。

  规律:整体运动到分化运动上部运动到下部运动大肌肉运动到小肌肉运动。

  大肌肉的运动比小肌肉的运动发展得快。

  从无意识动作到有意识动作2.眼部协调动作的发展阶段及特征婴儿感觉器官和颈部动作的基础触觉动作感觉的发展主要通过视觉的参与来实现。

  眼睛和手协调工作,也就是看东西能抓住它。

  三个阶段:首先要学会看物体动手要快速准确。

  为了抓住物体,必须决定是张开手还是合上手。

  尤其是五指的拼抢宝宝拿到物体后,用眼睛仔细看它的颜色和形状,用手不停地玩耍。

四个特点眼睛配合,能配合视线抓住物体能无意识地晃动物体,动作简单有效,动作有目标,但伴有无关动作,双手不能分别抓住物体,3.孩子的心理发展

  母亲不仅是直接满足他们一切生理需要的人,而且是与客观物质世界的“中间人”婴儿与环境的接触,以及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都是通过直接照顾他的成年人来实现的。

  母亲也是婴儿心理发展所需的直接满足者母子之间的交流,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

  四.先行先学儿童心理发展1.1-3岁儿童手部动作发展的四个阶段。根据用具特点完全不活动相同动作的时间延长,不改变新方式可以有意识地重复有效动作,不再是等待有效动作的偶然出现可以根据用具特点使用,且可以根据使用时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式

  4.学前儿童对“独立捣乱”的认识和教育: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被强调为“独立捣乱”。1岁多的孩子已经产生了独立性的需要,2岁左右,孩子独立行动的愿望更加强烈,顽固不化,不听从大人的芦型命令。

  这个年龄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也是对第一个“危机期”的认识。要帮助孩子度过人生的第一个转型期,教育很重要。

  如果孩子的意见和大人的意见有矛盾,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点,而不是硬顶,用别的东西吸引孩子,解决问题,然后找合适的时机进行合情合理的教育。

  表情和实际行动往往比语言禁令更有效。

  五、学前儿童心理发展1.游戏主要心理结构游戏是儿童最主要的活动形式(一)想象游戏材料(以物易物多用游戏角色——给人以想象是游戏活动的主要因素(二)直接兴趣和愉快的情感(三)动作和语言动作与语言是游戏)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游戏是儿童了解世界的一种手段,也是促进其智力发展的有力工具,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游戏又是一种真实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和塑造幼儿优秀个性游戏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对幼儿的整个身心发展起促进作用,在教育者正确的组织和指导下实现3.观察和分析幼儿早期的心理特点行为有较强的情绪性喜欢模仿思维有直观的行为性4.幼儿中期的行为性

中级生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思维的具体形象5.观察和分析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好学,多听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个性为雏型

  六、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1.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知觉是人生中出现最早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知觉是认识幼儿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知觉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仍然占主导地位。2.视觉发展的主要表现视觉刺激位置距离眼睛8英寸(20.3)的视觉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发面。

  视力主要通过眼内晶状体的转化调节颜色视觉。

  俗称色力3.了解学前儿童颜色识别能力的主要方法配对法识别法命名法配对正确率最高,识别法次之。命名法的最低识别法是儿童“消极”颜色的词汇(用命名法调查的是他们“积极”颜色的语言(不仅能理解,而且能说准确的语言)4)婴幼儿触觉发达的形式口腔探索、手部探索5)手部探索活动的形成和发展阶段手部本能触觉反应阶段视触协调阶段手部有目标的探索阶段年龄越小触觉作用越大6.儿童左右方位感知发展阶段第一阶段(5-7岁)儿童可以比较固定地识别自己左右方位的第二阶段(7-7岁)开始掌握的第三阶段(9-11岁)可以比较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7.“看悬崖”实验将婴儿放在后窗玻璃平台的中央。

  在平台的一侧,在玻璃下紧密地贴上图案的布,塑造“浅滩”的形象。

  如果不把同样的东西放在平台的另一边,玻璃板下面几英尺的地方,从上面看就像一条深沟。

  婴儿的母亲交替站在两侧叫孩子8。

  学前儿童形状感知能力的发展趋势形状感知能力逐渐增强,不仅能分辨出形状明显不同的物体,还能分辨出形状相似或略有不同的物体开始认识基本几何形状,逐渐把掌握几何图形名称掌握的几何图形概念运用到感知过程中,将形状感知。

  开始用掌握的标准对它们进行“解释”。

  这种解释有三种情况。

  a.感知识别b.进入标准c。

  做“模特”9。

  幼儿时间知觉特点时间知觉准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

  即年龄越大准确率越高时间感知发展水平与儿童生活经历正相关幼儿对时间单元的感知和理解存在“中间向两端”。

  “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理解和利用时间尺度(包括计时工具)的能力与其年龄呈正相关)10。

  幼儿观察力的发展特点观察的针对性观察持续的时间观察的系统性观察的概括性儿童观察画能力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认识“个别对象”阶段认识“空间联系”阶段认识“因果关系”阶段认识“对象整体”阶段。

  11.影响学前儿童知觉发展的因素儿童活动知识经验话语12.促进学前儿童知觉发展的措施儿童知觉在活动中发展。

  尽早为婴幼儿创造适合刺激的环境,有利于促进知觉的发展。

  适当的刺激是指对宝宝的刺激不能太多。

  在数量和质量上必须符合年龄的特征。

  感知取决于主体过去的经验。

  人类经验越丰富、知识越广,从对象中观察到的东西越多,感知水平也越高。

  知识经验直接影响着感知过程。

  帮助孩子不断积累经验,感知过程逐渐简化、概括化话语的参与使孩子的感知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

  语言使孩子理解感知到的东西。

  语言使孩子对事物的认识更加细致、准确、迅速、完整。

  成人语言直接影响孩子的感知生理成熟、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增加、语言的掌握,学前儿童的感知水平在活动中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上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也开始发展。

七、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1.注意其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注意使婴幼儿能从周围环境获得更清晰、更丰富的信息)注意是婴幼儿成功活动的必要条件)2.引起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原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刺激物的新异性,即异常性是引起无意注意的最重要原因。

  刺激物的强度。

  对象的运动。

  人自身状态3.幼儿无意注意进展宝宝的注意力基本是无意注意前期先学。

先行儿童仍以无意注意为主,但注意范围不断扩大,注意稳定性也有所提高小班幼儿的无意注意明显占优势,新奇、强烈、活动多样更容易引起注意小班幼儿的注意范围进一步扩大,自身感兴趣的活动(如

  可以更长时间地集中于感兴趣的活动,把注意力集中在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上。

幼儿仍然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渐发育4.影响幼儿有意注意的因素活动目的和任务的明确性对活动结果的关注活动组织合理性与现有知识经验的关系良好的意志品质5.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在婴儿晚期或学前初期,随着儿童活动能力及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有意注意开始萌发

  只有大人提出非常具体的任务,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相关对象身上,容易分心。

  幼儿期,儿童有意注意逐渐形成和发展。

  有意注意受大脑高级部位特别是额叶控制小班幼儿有意注意水平尚低,即使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一般也只能集中3-5分钟中班幼儿有意注意有一定发展。

  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集中注意的时间可达10分钟左右年长幼儿的有意注意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自觉性。

  注意集中时间可延长至15分钟左右幼儿有意注意尚处于初步形成时期,其发展水平大大低于无意注意6。幼儿注意质量的发展注意具有稳定性、广度(广度)、转移性和分配性四个基本质量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力转移一般用在对象上保持的时间长短来衡量。

  从一个对象切换到另一个对象扩大注意的范围。

  成人在1/20秒的时间内,一般能注意到4-6个相互没有联系的对象,而幼儿只能掌握2-4个注意的分配情况。

  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同时进行的两项活动中,至少有一项是非常熟练的。7)影响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无关的刺激干扰(疲劳)缺乏兴趣和必要的情感支持;8)防止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措施幼儿园教师排除无关的刺激干扰;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教学活动;灵活交替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家长

八、学期儿童记忆的发展1.婴儿记忆的表达对条件刺激物的某些稳定行为反应的形成(即条件反射的建立)熟悉事物的“习惯化”2)客体永久性定义即使感知对象消失,(儿童)感知主体)也知道其存在

  有明确目的和意图的记忆活动称为意图记忆,反之则称为意图记忆记忆内容的扩大。

形象记忆可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狭义形象记忆三类记忆策略的掌握a.复述、死记硬背b.语言中介c.记忆材料系统化4.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早记快记不准确a.完整性差b.模糊无意识记忆有效形象记忆占优势多用机械记忆5.幼儿记忆力培养明确记忆目的,提高记忆积极性

遗忘是一个时早时晚的变化过程培养幼儿对学校的兴趣和自信心

  九、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1.5-2岁,儿童基本具备想象基础)1.幼儿想象无意识的表现想象主题不稳定想象过程始终满足)2.幼儿有意想象的发展有意想象是在有意想象的基础上发展的。

  想象进一步发展,就可以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

  有时会偏离主题,但可以自动返回主题。

  有意想象是从事实际创造活动所必需的,成人要注意孩子有意想象的培养。

  根据主题讲故事、讲故事,也是发展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的好方法。3.培养幼儿想象力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启发和鼓励孩子想象力积极组织想象,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如游戏、美工、音乐活动等),创设发展幼儿想象力的必要条件4.

  十、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1.儿童思维发生的指标和前提概括性、间接性和问题解决运用工具和表达意愿作为判断思维发生的指标。

  这两种功能的出现为思维的萌芽提供了直接的前提1.5-2岁,是儿童思维的发生时期2.思维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思维的发生是儿童认识过程中发生重要的质变思维的发生和发展开始萌发儿童的个性3.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思维工具转向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主要依靠表象的概念帮助从思维方式的变化看,从直觉行为思维转向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从思维所反映的内容看,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看事物的内在过渡到反映本质从反映当下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4.直觉行为思维及其特征直觉行为性初步间接性和概括性体现行为缺乏计划性和对行为结果的预见性思维狭隘性5.具体形象思维及其特征思维动作的内隐性具体形象过渡性6.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以掌握具体事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的发展概念内涵不准确,外延也往往不恰当7。

  学前儿童判断能力的发展判断形式逐渐间接化判断依据逐渐客观化判断论据逐渐明确8。

  学前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抽象概括性差逻辑性差自觉性差9。

  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从对事物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的关系主要从依靠具体形象理解事物发展到依靠语言描述理解从简单、表面理解事物发展到理解事物复杂而深刻的含义事物的相对性。

  十一、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1.婴儿发音准备阶段简单发音阶段(1-3月)连续音节阶段(4-8月)模仿发音-掌握萌芽阶段(9-12月)2.婴儿语言理解准备语音感知能力准备语言理解准备3.学前口语发展阶段词汇量迅速增加。

  4.单句及其特点儿童理解话语的特点。

  固定化为由近而远的词语。

  词义笼统表达的特点。

  单音重叠。

  一词多义。

  词代句。

  5.幼儿语音发展的表现掌握自己语言中的所有语音。

  语音意识逐渐提高。

  6.幼儿词汇发展的表现词汇快速增长。

  词类范围日益扩大。

  词义逐渐合适,加深。

单词(1(1.5岁),二岁左右),简全句)2岁开始),复合句)2.5岁开始)句子结构和词性由混沌一体逐渐分化)句子结构由松散逐渐变严格)句子结构由压缩、死板逐渐展开,灵活

  主题逐渐明确、凸显、水平逐渐清晰语言表达技巧逐步掌握9.幼儿“口吃”的原因及矫正方法的原因:生理原因。

  语言调节功能还不完善,难以连续发音心理原因。

  说话时焦虑、兴奋、紧张模仿方法:消除紧张10.“内部语言”、“游戏语言”、“问题语言”的定义内部语言是语言的特殊形式,是语言的高级形式,是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

  幼儿自言自语有两种形式。“游戏语言”“问题语言”游戏的语言一边动作一边喃喃自语。

  一般完整、详尽、具有丰富感情和表现力的问题语言,是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被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惊讶等。

当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也会用这样的话来反映

  十二、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1.情绪情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推动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激发者情绪情感,组织儿童认知游戏情绪情感是儿童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情绪情感影响儿童个性的形成。2.布尔奇斯儿童情绪发展论初生婴儿只有未分化的一般兴奋,表现为皱眉和哭泣反应,这是剧烈刺激引起的内脏和肌肉反应。

  三个月后,婴儿的感情分化成了快乐和痛苦。

  六个月后,痛苦进一步分化为愤怒、厌恶和恐惧。

  12个月后,幸福的心情又分化成了喜悦和喜欢。

  18个月后,喜悦和嫉妒分开了。

  到了24个月,可以在更快乐的热情中分得比较稳定的快乐。

  3)幼儿情绪情感社会化的趋势情感中社会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因素不断增加表情日益社会化4)幼儿情绪丰富的含义情绪过程日益分化,幼儿时期不断出现高级社会情绪。

  道德感、美感、理性感等高级情感在幼儿时期出现并初步发展情感导向的逐渐增多。

  以前一些没有引起孩子体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引起了情感体验5.幼儿情感深化的含义是指其指向的性质的变化。

  从指示事物表面到指示事物内在的特点6.幼儿情绪自我调节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受自我意识支配情绪冲动性逐渐减弱情绪稳定性逐渐增强情绪由表露到内隐7.依恋的定义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养育者是婴幼儿与其养育者之间存在的一种强烈而持久的情感联系8.婴儿的依恋特征婴幼儿最愿意和依恋对象在一起,与之相处时,孩子感到最大的快乐孩子在痛苦、焦虑时,依恋对象比任何人都要多。

  在依恋的对象身边时,孩子很少害怕;如果存在这种恐惧,最容易出现依恋行为,寻找依恋对象9.孩子的依恋发展阶段对人的反应无差异阶段(出生后-3个月)对人的反应有差异阶段(3-6个月)特殊情感联系阶段)6个月-2岁

3岁后,随着儿童对各种行为规范的掌握,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指向个别行为,往往由成人评价引起的中班幼儿掌握了较为明显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且他人行为符合道德标准

  中班幼儿经常“打小报告”,是一种道德感激发的行为。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复杂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十三、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1.亲子互动及其重要性亲子互动是指儿童与其主要养育者(主要是父母)的互动早起亲子互动对儿童产生丰富的刺激,使儿童认识周围世界、为发展认知能力创造了有力条件父母对婴幼儿情绪情绪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与孩子的交往对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和交往的发展,道德品质和行为的形成有着更直接的影响。2.亲子互动的影响因素父母的性格、兴趣、教育观念及对孩子发展的期待对其教养行为有直接影响父母的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及父母关系状况等,通过父母方式间接影响着亲子交流的状况孩子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发育特点是影响亲子交流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亲子交流受家庭以外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3.父亲影响孩子发展父亲与孩子交流的内容和方式有其独特之处。

  一方面,父亲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多玩游戏,不像母亲那样花很多时间照顾孩子的生活;另一方面,亲子交往经常活动身体。

  由于父子俩交流的独特特点,父亲成为孩子发展中的重要人物,对孩子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独特的作用。

  在和父亲一起玩游戏的过程中,孩子得到了很大的兴奋和满足,对父亲有了强烈的依恋,父亲成了孩子母亲以外最重要的安全依靠。

  父亲与孩子相处的数量、质量对孩子的智力有一定的影响。

  有较多机会与父亲积极交往的孩子,智商较高,智力发达,其影响男孩比女孩更显著。

  父亲对孩子的个性、社会性发展也有重要影响父亲的交往可以使孩子对自己和周围的环境有满意的态度。

4.同伴交流的重要性同伴交流是指儿童学习社会技能和策略,其社会行为友好、有利于促进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同伴交往是学前儿童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学前儿童同伴交往中的观察学习和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同伴交往可以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5.同伴现场指名法为同伴儿童通过对的提名情况了解某一儿童在同伴内的地位6.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受欢迎型排斥型忽视型普通型7.影响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早期亲子交往经验儿童自身特点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8.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的定义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性反社会行为,又称攻击性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和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9.影响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因素生物因素。

  首先是激素的作用,人的社会行为有一定的遗传基础,此外,影响社会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气质影响社会行为的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父母)、同伴和社会文化传统以及大众传播媒介认知因素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儿童对社会行为的认识和状况信息的识别等儿童的情绪状态、心境、周围环境对社会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10.幼儿社会行为的培养移情的培养交际技能和行为训练精神激励的运用11.幼儿交际技能及其培养交际技能是通过恰当的方法解决交际中遇到的问题

培养:使儿童能准确识别交际中问题的原因和特点的交际技能训练应与加强儿童行为训练相结合

  十四、学前儿童个性发展1.个性心理结构广义: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心理过程心理状态狭义(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2岁左右,个性萌发。

  3-6岁时,孩子的个性开始形成。2.个性萌发是指心理结构的各个成分组织起来,开始出现某些倾向性,但没有形成稳定倾向性的个性系统。

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3)分析儿童气质类型(传统气质类型)抑郁、胆识、粘液、多血性抑郁)锐敏沉稳、多愁善感、胆小、孤独、行动迟缓的胆识)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沉稳但缺乏生气的多血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大致根据基本情绪行为模式划分的气质类型a.易类型b.难类型c.慢类型4.研究儿童气质的意义全面、准确、要了解清楚让大人自觉正确对待孩子的气质特点方便大人针对孩子气质特点的培养和教育5.孩子性格年龄特点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听话冲动自制力低容易受到暗示,模仿性强6.一般能力在各种活动中经常出现的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些专业活动所需的能力7.学前儿童智力发育者,从初生到入学前年龄,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8.学前儿童对智力测试的正确态度智力测试和智力量表是一种测量工具

  但是,存在着很多问题。

  目前智能与智能结构成分不统一。

  反映了学前儿童智力发展水平不统一的标准。

  B许多测试不能排除知识经验的影响,难以同时应用于来自不同地区、文化、生活背景的儿童C检验。

  经常被无关的因素干扰。

  D婴幼儿智力测试预测性差。

  不要把智力测试过于绝对化,仅凭智力测试结果来确定孩子的智力水平9。

  人的认知过程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过程,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我的反映过程。

  自我意识具体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的调节。

这有三个方面:自我意识(狭义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估与自我调节10)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对自己行为的意识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把握“我”字是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指标11)学前儿童自我评估的发展自评大约在2-3岁左右就开始出现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估往往带有主观情绪性铃声影响较大12)学前儿童自我调节的发展表现为孩子不能完全自觉地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心理活动受外界刺激和状况的直接制约较大,心理发育成熟,在环境教育的作用下逐渐发展

  十五、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由简单到复杂。

a)从不完全到完全b)从粗略到分化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a)有意发展b)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为对自身心理的主动调节由零零碎碎向系统化发展2)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环境和教育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条件3)遗传素质、生理成熟、社会环境界定遗传素质:遗传生物即挖掘天生的生理特征,其中对心理发展最重要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生理成熟: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又称生理发展社会环境:作为儿童社会生活条件的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儿童归因家庭状况、周围社会氛围光4.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提供人的心理发展的最初前提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5.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社会环境是遗传提供的心理发展可以成为现实环境影响遗传素质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过程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教育最重要的客观因素6.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影响双向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素是相互关联的,相互影响的a.充分肯定客观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b.儿童心理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的反作用不可忽视的a.儿童心理对生理成熟的反作用b.儿童心理对环境的影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循环客观因素对儿童心理始终伴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只有在活动中实现和通过活动,外界环境和教育的要求才能成为儿童心理的反映对象,转化为儿童的主观心理成分,形成内部矛盾运动,儿童才可能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电大 学前儿童心理学 形成性考核册4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第1至2章)

姓名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分,共 2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4

  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11

  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

  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

4.横向研究11

  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备慧誉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二、填空题(每小题2 分,共44 分)

  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仿段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3.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偏大与年龄偏小。

  4.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5.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6.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

  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7.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1.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1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1)三、简答题(每小题18 分,共36 分)

1.应当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

  ?碧局关键期是习性学家洛伦兹1953年提出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

  ?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2.横向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横向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同一年龄或几个年龄组被试的大量数据,比较节省时间和精力,数据比较有代表性和稳定性。

  但这种方法由于时间较短,难易寻找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也难以分析出儿童早期经验对当前反应的影响。

  此外,若研究控制不当,容易造成虚假结果。

  ?纵向法的最大有优点在于可以是研究者随着时间的进程,直接测量个体变化的速率,取得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纵向研究对于探索某种心理现象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和发展快慢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这种研究耗时费力,对象又是缺乏典型性,且难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2(第3章)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 分)

1.直觉行动思维

  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3.记忆策略

  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多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4.自传体记忆

  是指到了学前期,幼儿能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比较复杂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5.记忆恢复

  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二、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39 分)

  1.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是具体性和形象性、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2.复发性中耳炎是导致儿童听力损伤的普遍原因。

  3.对于婴儿来说身体和心理的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4.视敏度就是视觉辨别的精细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力。

  5.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

  6.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叫自传体记忆。

  7.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得以协调,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织起来。

  8.儿童情绪的调控能力和调控方式与气质有重要联系。

  9.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

  10.尽力减少环境中的噪音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11.由于整体心理水平的有意性较低,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记忆为主。

  12.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13.多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

  14.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色盲。

15.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的视崖装置是知觉研究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装置

  16.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

  17.婴儿的情绪和情感表现为易变换、易冲动、易感染、易暴露的特点。

  18.儿童在玩皮球,一会儿皮球滚走了,他玩皮球的事也就结束了。这一过程反映了他们思维的直观性和行动性特点。

  19.皮亚杰根据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将感知运动阶段划分为6个子阶段。

  20.学前儿童晚期时其思维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21.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22.儿童记忆策略的表现有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组织性策略、提取策略。

  23.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逐渐开始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

三、简答题(每小题18 分,共36 分)

1.对于婴儿来说,身体的和心理的分离会产生什么影响?

  ?对于婴儿来说,身体的和心理的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身体的分离包括与父母过早的离别等,心理的分离包括情感剥夺、精神虐待、在团体中受排斥、不为集体接纳等。

  ?有时孩子和分母的长期分离会产生极度的悲伤。

?新入园儿童的“入托分离性焦虑”

2.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就这个发展顺序而言是固定的,不可逆转的。

  但这这三种思维方式之间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

  事实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往往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

  ?学前儿童(主要是幼儿阶段)的思维结构中,特别明显地具有三种思维方式同时并存的现象。

  这时,在其思维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是具体形象思维。

  但当遇到简单而熟悉的问题时,能够运用抽象水平的逻辑思维。

  而当遇到的问题比较复杂、困难程度较高时,又不得不求助于直觉行动思维。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10 分)

  试述思维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思维的发生不仅意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完全形成,而且思维的发生、发展引起其他认识活动的质变;

?思维的的影响并不局限在认识领域,它还渗透到情感、社会以及个性的各个方面

  ?思维的发生于发展使儿童的心理开始成为具有一定倾向的、稳定而统一的整体。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3(第4至5章)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 分,共12 分)

1.自我中心语言

  讲话者不考虑他在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讲话,他或是对自己说话,或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2.同伴关系

  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3.亲社会行为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4.自我中心语言

同1

5.依恋

  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6.移情

  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二、填空题(每小题0.5 分,共23 分)

  1.角色游戏是儿童在扮演他人的角色中进行的游戏。

  2.柯尔伯格采用纵向法提出了他的三个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3.安思沃斯发现儿童有着四种不同的依恋模式焦虑—回避型、安全型、

  焦虑—反抗型、紊乱型。

  4.处于象征期的儿童开始画人,但是这些“人”具有同一个特征,即光光的脑袋上长着长长的尾巴,因此,人们把儿童早期画的“人”,称为蝌蚪人。

  5.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语用技能的发展等方面。

  6.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分为前道德阶段(0—2岁)、他律道德阶段(2—7岁)、自律道德阶段(7—12岁)。

  7.电视的负面效应是由于社会对媒体的使用不当,或者是家长本身的原因造成的。

  8.操作性游戏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无目的游戏、功能性游戏、结构性游戏三个发展阶段中。

  9.儿童的社会化语言有适应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请求和威胁、和问题与回答。

  10.儿童在音乐世界中扮演着音乐的感知者、表现者和欣赏者的角色。

  11.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儿童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词称为积极词汇。

  12.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工具性侵犯,一种是敌意性侵犯。

  13.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

  14.喜欢的物体和颜色是儿童评价作品好坏的两个标准。

  15.自我中心语言分为三个范畴重复、独白、双人或集体的独白。

  16.心理学家Parten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分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17.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水平关系比垂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强烈、更持久。

  18.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19.在儿童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儿童或者对词义不十分理解,或者虽然有些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的词称为消极词汇。

  20.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母爱剥夺实验有力地说明了母爱对于儿童的不可替代性。

三、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36 分)

1.心理学家Parten是怎样划分游戏种类的?P160

心理学家Parten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分为:

  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2.2—6岁儿童语法结构的发展趋势?

?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

?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

?句子机构从不完整到完整

?句子长度由短到长

3.儿童在音乐世界扮演的角色?

扮演着音乐的感知者、表现者和欣赏者的角色

4.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特点?

?认为规则是万能的、不变的,不理解规则是由人制定的

?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

?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后果的大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

?把惩罚看作是天意,赞成严厉的惩罚

  ?单方面做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5.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同伴和社会文化传统及大宗传播媒介等

?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知、对情景信息的识别、观点采择及归因

?移情

?强化

6.气质与儿童情绪调控的关系?

  ?儿童情绪的调控能力和调控方式与气质有重要联系。

  ?由于气质不同,有些儿童主导情绪积极,容易与成人配合;

  ?也有些儿童主导情绪不稳定,难易与成人合作。

  ?大部分儿童要到10岁才能形成一套恰当的亲故控制技巧。

7.玩具及电视对儿童发展有何影响?

  ?玩具在儿童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儿童的活动空间过小或者没有足够的玩具,儿童之间容易起冲突。

  ?儿童较长时间收看电视节目,自主活动时间减少,会阻碍儿童思维的活动,易形成刻板的、模式化的行为方式。

  ?儿童会模仿电视中的如暴力这样的反社会行为。

8.教师对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影响?

  ?一个儿童在教室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间接地影响到同伴对这个儿童的评价。

  ?米勒发现教室对儿童的特征和价值的认可曾度会通过一种复杂的方式影响其他儿童对这个儿童的接纳性。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对儿童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儿童的影响。

9.儿童评价一幅画的标准是什么?

  ?喜欢的物体和颜色是儿童评判作品好坏的两个标准。

  ?儿童喜欢一幅画的的首先是因为他们喜欢图画中所画的对象。

  ?颜色是儿童喜欢一幅画的第二个理由。

四、论述题(每小题3 分,共9 分)

  1.试述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特点。P154

  ?兴趣指引】学前儿童喜欢游戏,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对游戏的内容有强烈的兴趣。

  ?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在游戏上的,没什么外在的干扰可以组织他们对游戏的投入,而且儿童在游戏中的高度注意力,也使得他们在游戏中思维尤其活跃、想象力丰富。

  ?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学前儿童喜欢游戏是因为游戏能给他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在游戏中他们能尽情地体验着愉悦及欢乐的积极情感,以及体验到那种战胜恐惧和不安的快乐。

  ?自由性】学前儿童在游戏中是自由的、主动参与的,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游戏,没有很多外在的、多余的规则,此外游戏中儿童不用担心需要实现什么目的,游戏没有目标压力。

  ?假想与真实的转换】游戏中发生的事情很多都是学前儿童假想出来的,特别是在象征游戏中,他们经常需要发挥想象力,来充实游戏。

  当有细细过程中的假装部分出现问题时,儿童通常会跳出假想,回到真实的现实情境中去解决问题。

  一旦错误纠正,游戏又回到假想状态。

  ?人与人(物)的交流】在社会性游戏、象征性游戏中是非常普遍的,当孩子们需要在一起做游戏时,需要分配角色,这时就需要协商和交流;不仅如此,学前儿童在游戏中海发生人与物的交流,比如在独自游戏中需要与玩具进行交流。

  ?各方面能力的延伸】游戏能在学前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搭建一个发展的支架,使其在自我控制、语言使用、记忆和与他人合作方面延展自己的能力。

  2.试述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婴儿早期的依恋质量可以预测他们在幼儿至成人期的行为。

  安全依恋的婴儿到有幼儿期仍然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乐于与人交往、乐于探索,自信,对周围有很好的控制感。

  到小学期仍然与父母保持良好的情感联系;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则较多的发展处退缩、交往能力差、不自信、情绪不稳定等特点。

  【对情感发展的影响】如果儿童能够形成良好的依恋,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自信,并且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和后代,反之,可能成为一个缺乏来自依恋力量的不牢靠的成人,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

  【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安全依恋儿童的认知通常也表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对于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安全依恋的儿童能热情主动地接近问题,乐于求助,寻求合作;而不安全依恋的儿童表现为对问题不感兴趣,很容易失望、放弃问题,忽视成人的指导等消极的情绪反应。

  3.试述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发展社会能力的功能】皮亚杰论述了同伴关系在社会能力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同伴关系中的合作与情感共鸣使儿童获得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在儿童语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并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

  【帮助发现自我的功能】儿童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儿童才能认知到他人的意愿、需要、情感,同时确定自己相对于同伴的角色和地位,从而帮助儿童区自我中心,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

  【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儿童归属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的满足更多地从一般的同伴集体中获得。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情感上得到同伴的支持而产生安全感和责任感,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发展。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 分)

  1.琳琳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楚楚动人,但是个性内向,各方面能力都很弱。一次,班里开展“好朋友”主题活动,琳琳的“朋友树”上挂着许多好朋友的名字,老师问琳琳,你的好朋友是谁?琳琳说是明明,可明明却说:“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琳琳又说嘟嘟是她的好朋友,嘟嘟又说:“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琳琳一连说了几个小朋友的名字,小朋友都否定了。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列进行分析。

  ?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教养方式;身体吸引力;行为特征;认知能力;教师的影响等。

  ?行为特征是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之一,行为特征是儿童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儿童个体之所以交往成败不同、同伴地位各异,主要是因为这些儿童具有冥想不同的行为表现。

  ?研究表明受欢迎的儿童,是因为他们具有外向、友好的人格特征;而不受欢迎的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往往是比较笨拙和不明智的,他们尝试加入群体活动那个,但是往往被令人讨厌的特征拒之门外,而且由于害羞,他们大多自己玩,很少见到他们表象自己。

  ?该案例中的琳琳个性内向,各方面能力都很弱,虽然她认为很多人都是自己的好朋友,但是正是这些特征,使其他小朋友都否认和琳琳是好朋友。

  2.每天睡觉前,倩倩必须把一条粉红色的毯子放在枕头边,她总是把脸贴在小毯子上才愿意入睡。

  如果哪天小毯子被妈妈洗了还没有干,倩倩就哭闹着不愿意睡觉。

  就这样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现在她连上幼儿园也要带着她的小毯子。

  为此,倩倩的妈妈有些迷惑不解,女儿为什么睡觉时就要盯着平常的一条小毯子呢?。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列进行分析。

  ?这是一种明显的依恋行为的表现,倩倩将小毯子看成是获取心理安全的替代物。

  ?儿童依恋的表现(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跟随等);

  ?依恋对行为的影响:对社会性、情感、认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需要认真对待。

  ?作为家长要关注孩子平时的行为表现,给予更多的关爱,包括生体上的触抚和语言、目光上的交流等,使孩子有更多的安全感。

学前儿童心理学作业4(第6至7章)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8分)

1.性别稳定性

  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2.观察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9分)

  1.气质有类型的差异而无好坏的区别,每种气质类型都有其积极一面和消极一面。

  2.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

  3.在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儿童3岁时开始意识到愿意和应该的区别。

  4.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性和多面性评价。

  5.教育既要适应儿童的智慧结构,又要促进这个结构的不断发展。

  6.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从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7.婴儿三种不同的典型气质类型是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启动缓慢型。

  8.观察他人的过程有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强化和动机等4个组成部分。

  9.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

  10.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叫作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是可能发展的水平,称作最近发展区。

  11.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

  12.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

  13.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14.学前儿童性格特征表现为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好冲动。

三、简答题(每小题6 分,共30 分)

1.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

  ?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性和多面性评价。

  ?从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2.消极强化与惩罚有什么不同?

  ?消极强化是指当刺激减少后,某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反而增加;

  ?惩罚是指给予刺激,以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或消除行为的再次发生;

  ?消极强化是为了增强行为、激励行为,而惩罚时企图消除行为,两者目的不同。

3.研究儿童气质有什么意义?

  ?气质有类型之别,但没有好坏之分,即每一种气质都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

  ?学前儿童周围的成人和教师,应当了解、尊重儿童气质差异的前提下实施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4.个体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P190

?生物取向阶段6-8岁

?社会取向阶段9-13岁

?心理取向阶段14-18岁

5.格塞尔学派提出哪些教育的忠告?

  ?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

  ?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

  ?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

  ?不要老是去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了”,应该让你和孩子一道充分体验每一个阶段的乐趣。

四、论述题(每小题10 分,共20 分)

1

...我搜不到啊。搜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 。谢

这里有的绝升:信宏梁滑运

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前阶段是人生的早期阶段。

  每个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表现是不同的,其心理发展有或早或晚之别。

  我们一起看看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

儿童心肆团陪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主要涉及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原则和方法等。

  2、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主要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小学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特别强调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如认知差异、人格差异和性别差异等。

  3、学习心理,主要涉及学习的涵义,在此基础上了解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和类型。进一步介绍主要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等。

  4、知识的获得与应用,主要涉及知识概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等。

  5、问题解决与创造,主要涉及问题解决的基本涵义、过程以及影响儿童发展心理学图问题解决的因素等。

  6、技能的形成,主要涉及技能概述、动作技能的形成、智力技能的形成等。

  7、品德的形成和培养,主要涉及品德及其心理结构、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8、学习策略,主要涉及学习策略概述、常用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掌握等。

  9、学习的动力机制,主要涉及学习动机概述、情绪与学习等。

  10、教学设计的心理学问题,主要涉及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类型、课堂教学评价等。

  11、课堂学习管理,主要涉及课堂学习管理概述、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维持课堂学习纪律等。

  12、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涉及课堂学习管理的涵义、目标,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管理的基本原则以及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等。

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关于儿童心理的研究方法独具特色,这些方裂蠢法是:

1、观察法

  瓦龙认为,儿童心理学从一开始就采用了观察法,并且正是依靠这个方法才取得成就的。

  观察法是反映客观的方法,但是也极易混入主观因素。

  为了全面而确切描写,观察时就要有所选择,同时也要使用“参考体系”,即那些能加以说明并和原有的知识经验体系相配合的现象。

  另外,他还要求观察者掌握一个重要的原则:方法要结合观点。

  只有正确的观点,才能保证正确的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2、实验法

  瓦龙认为,对3岁前的儿童不能使用实验法,因为实验法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观察法。

  为了便于观察而改变儿童生活的自然条件,会使儿童的心理发生不自然的变化,这样做毫无疑问是得不出正确的结果的。

  他认为在有的实验中,可以不改变对象而只改变观察的工具,这就是把观察法和自然法结合起来,即自然实验法。

3、临床法

  瓦龙指出,临床法在处理病态心理的儿童时,可以根据结果来倒推原因;研究病态儿童的某种典型行为。

  就可能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或机能的发展速度。

  临床法有助于诊断发展不正常的儿童,预料他们能够适应哪些生活,并且在对正常发展的儿童的生活及教育指导上,具有重要意义。

4、测验的统计法

  瓦龙认为数量上的`统计虽然或让有局限性,但可以运用。

  在统计任何一个心理特征的数量时,不要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必须仔细观察。

  如果是进行智力测验,测验的目的是为了要把儿童智力发展的最高水平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利用统计法来补救测验法的不足,进行一些核对和校正。

  在瓦龙看来,测验和统计法对分析个别心理特征或许可以作出某些贡献,但对于综合地表现一个人的心理整体,则是无能为力的。

  应当指出,瓦龙的研究方法,其特色不在于方法本身,而在于统帅其方法的观点,即在运用研究方法时,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现实的不断形成的及其变化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客观现实的本质。

  因此,瓦龙坚决反对在研究儿童时与其周围环境相脱离,也反对A·比纳制定“发展的阶梯”,只从智力和单纯数量方面去研究儿童的做法。

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

儿童心理学研究单位发现记忆力好的孩子更容易撒谎

  无论是父母或研究企业,针对儿童的全球,实际上还是有很多不明或模糊不清的室内空间,尤其是童年生活中所遭受的难题到底会对将来成年人后造成哪些危害,更好像谜中谜,但是试验结果发觉,孩子的撒谎或压力很大,确实是预兆一些长远的危害。

  就以撒谎而言,儿童社会心理学研究企业就发觉,记忆能力好的孩子更非常容易撒谎。

  这一研究是由北加利福尼亚州高校、伯明翰高校和斯特灵大学相互协作,以美国的一一四名小一学员为试验目标,让这群六至七岁的孩子,还有机会游戏中时偷窥回答,但孩子们先被告之不能看回答。但通过掩藏摄像机,研究工作人员可以了解这些儿童在回应一个假定难题时偷窥了回答。

  结果,只有1/4的儿童舞弊偷窥了回答,自然之中许多人讲过谎。

  研究工作人员发觉,这些撒谎的儿童在语言记忆测试中,也就是能记是多少词汇的检测,都主要表现更强。

  可是她们在记忆力图型中则没有显示信息特出之处。

  研究工作人员说,这代表这种儿童即便在说不真正的物品时,她们梳理不一样信息内容的工作能力更强。这是由于撒谎务必应用大量英语的语法和自然环境信息,相对性图象的记忆力对撒谎并不那麼关键。

  伯明翰高校的发展心理学者埃利娜博士研究生说,父母一般不因孩子撒谎引以为豪,但往益处想,最少她们的孩子有更强的记忆力方法。

  自然一些谎话是在承担压力才被说出入口。

  有另一组研究工作人员就警示,幼年时期的压力和悲剧,会造成长期性不健康尽早死。

  近年来更有一系列研究显示信息,因贫苦和遭到凌虐引起的幼年时期压力,会引起心脏疾病、发炎和加快体细胞脆化。

  领导干部此项研究的马修斯专家教授表达,此前的别的研究显示信息,填满压力的儿时与成年人后的心脑血管疾病相关连,此项研究结果适用上述情况依据。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