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有哪几篇?

作者:甘轩涵时间:2023-07-24 15:15:55

导读:"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有以下几篇:1.《数学第一课》:介绍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数的分类,引导学生了解整数、自然数、零和负数等概念。2.《数的比较》:通过比较大小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数的大小关系。3.《加法的运算法则》: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教授学生加法"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有以下几篇:

  1.《数学第一课》:介绍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数的分类,引导学生了解整数、自然数、零和负数等概念。

  2.《数的比较》:通过比较大小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数的大小关系。

  3.《加法的运算法则》: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教授学生加法的运算法则,包括进位、进一等概念。

  4.《减法的运算法则》:通过实际问题和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减法的运算法则,包括退位、退一等概念。

  5.《乘法的运算法则》:通过实际问题和例题,教授学生乘法的运算法则,包括如何进行分配律和交换律的运用。

  6.《除法的运算法则》:通过实际问题和例题,引导学生掌握除法的运算法则,包括如何进行整除和余数的计算。

  7.《数表》:介绍数表的概念和用途,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数表进行计算和理解数的规律。

  8.《多边形》:介绍多边形的概念和分类,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识别和绘制不同类型的多边形。

  9.《相等关系》:通过实际问题和例题,引导学生理解相等关系,包括如何使用等号和不等号进行比较。

  10.《数轴》:介绍数轴的概念和用途,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数轴进行数的比较和表示。

  以上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中的几篇,每篇课件都针对不同的数学概念和技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这些课件的学习,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概念和运算法则。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卫星运行时间》课件【三篇】

  【#课件#导语】现在很多老师上课都用课件,通过课件教学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更好的了解上课内容,下面是给大家带来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卫星运行时间》课件,大家可以看一下,希望对同学们学习数学有所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

  2、列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重难点)

  教学过程:

  1、竖式计算39×12(复习、小结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

  2、卫星运行动画导入

  3、板书课题

  4、明确教学目标

  5、提问1:东方红1号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钟,则卫星绕地球运行2圈需

  要多长时间?(复习三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

  提问2:东方红1号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钟,则卫星绕地球运行21圈需

  要多长时间?(提出三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设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完成导学案问题1(估算)

  6、学生自学课本第30页内容,完成导学案的问题2,要求

    (1)时间:5分钟;

    (2)学生自己自学,独立完成;

    7、分析、解答问题2,注意小结;重点在问题2.

  提问3:通过竖式计算114×21,归纳一下“三位数如何乘以两位数”(重点与难点)

  8、游戏(把课本第31页第3题练习以游戏的形式呈现)

  9、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0、分层作业

    [1](必做题)课本第31页第1、2题;

    [2](选做题)请你利用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向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篇二】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

    2、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激发学生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兴趣,树立学生计算的信心。

  教学重点:

   备戚 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和需要处理连续进位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教你们认识一种你们从没接触过的东西——人造地球卫星。

  知道它的用途吗?我们无论是打电话、看卫仿禅陵星电视、还是GPS定位都离不开人造卫星。

  它给人类带来的便利是不可估计的。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有关人造地球卫星的知识——卫星运行时间。

  (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师:(显示卫星绕地球运行的时间)大家把黑板上这句话读一遍,将得到的数学信息记下。

    【设计意图】计算教学源于生活的需要,我创设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既然大家都知道了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那么2圈呢?5圈呢?可不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告诉老师?

    师:看来同学们三年级的乘法学的非常棒。

  我也知道2圈、5圈肯定是难不住你们的。

  那么假设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10圈,你们会吗?(请同学起来回答)。

    师:同学们,我们没有学过两位乘三位数的乘法,xxx能现在做出一个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非常的棒。

    师:既然这个简单的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算式没有难倒你们,那么就来个难的吧。(多媒体显示问题)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长时间?谁会列式?(114×21=)你能估计一下这个算式的积大概是多少吗?

    (预设1)我把114看作110,把21看作20,110×20=2200,所以114×21大约等于2200。

    (预设2)我把114看作100,把21看作20,100×20=2000,所以114×21大约等于2000。

    师:通过同学们估算的答案,我们知道估算就是将其中一个或者两个因数进行适当的四舍五入得出的答案。

  那么谁估算的答案最接近精确值呢?同学们去试着计算一下吧。

  (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养成计算前估算的习惯。将课堂还给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袭培究出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三、反馈方法,优化算法

    师:老师下去走了一圈,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做法,总结出三种算法,呈现出来给大家看看。

  先算20圈:114×20=2280(分)114×21

  再算1圈:114×1=114(分)=114×7×3

  加在一起:2280+114=2394(分)=798×3

  =2394(分)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刚刚接触的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做法。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能将之前的知识发挥出的迁移,自己摸索出自己喜欢的计算方式。

    师:聪明的同学们运用了多种方法告诉了我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长时间。观察一下这些计算方法,你们看看哪种更简便、更快捷呢?

    师:同学们异口同声的都选择的竖式计算,那么在用竖式做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时,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数位的对齐。

    【设计意图】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中学生最容易犯的就是数位对齐和进位错误的问题,在这步就正好体现出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四、总结算法,巩固训练

  (一)、师:看看自己学会了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竖式吗,“试一试”吧!(请学生演板课本P34“试一试”)

  135×45408×25

  54×31247×210

    (二)、师:演板的同学已经做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做的怎么样呢?(组织学生找到演板学生犯的错误,集体订正。)

  (三)、师:总结错误,强化算法

    1、学生在做中间带0的竖式计算时,往往会出现0乘任何数得任何数的现象。

    2、两位数放前面时,学生不知道讲数位多的数放在上面列竖式其实更简单。

    3、进位很容易就会忘记或者上一步的进位加到了下一步,标明进位时数字写太大造成混淆了原来了因数。

    四、师:这些错误下面的同学应该也会出现,那么经过我们一起总结出来这些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对计算要更细心、更准确。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新知识。

  对于乘数中间有0的算式应强调0的处理,在计算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时,我们通常把数位多的乘数写在上面。

  集体订正,也会减少学生的错误,激发学生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兴趣,树立学生计算的信心。

  师:学习数学最终都是要将数*用到生活当中去的,既然今天同学们学会了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算法,能不能帮老师解决一下这些问题呢?(多媒体显示问题)

  1、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每天要浪费112千克水,照这样计算一个月(按31天算)会浪费多少千克水?

    2、教育书店购进作文书209本,购进的科技书是作文书的32倍。问购进科技书多少本?

    【设计意图】:在学生学会了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竖式计算后,还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的。

  此环节设计两道应用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让原本单一的竖式计算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生活性。

  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课堂总结,课外巩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

  (1)把其中一个或者两个因数进行适当的四舍五入

    取近似数;

    (2)将近似数相乘的积作为估算的结果。

  2、列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1)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到的末位数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

    (2)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到的末位数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

    (3)把两次乘得的数相加。

    课外作业:课本P34页练一练1、2题。

 

【篇三】

  教学内容:

  卫星运行时间(教材33―34页)〔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积的范围。

    2.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及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演示第一题人造卫星发射实况,引出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教师接着问:2圈、5圈、10圈呢?让学生计算所需要的时间,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2.思维引导:绕地球21圈需要多长时间?列式114×21;

  3.揭示课题:卫星运行时间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提问:你怎么能很快估算出结果?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好吗?

    (交流并归纳出估计的方法,对于问题的学生及时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114×21的积比2000多比2500少)

    归纳总结:将两个乘数分别按“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再将近似数相乘,所得的积作为估计的结果。

    2.引导用其他方法计算。(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①把21看作20加1②把21看作7乘3

  114×21114×21

  =114×(20 1)=114×(7×3)

  =114×20 114×1=114×7×3

  =2280 114=798×3

  =2394=2394

  ③把114分成100、10和4④用表格计算

  114×2

  =(100 10 4)×21

  =100×21 10×21 4×21

  =2394

    3、因势利导,挖掘竖式算法。

  以前之学过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114×21

  ⑵算理:乘得的数字该怎样对齐?

  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

    归纳总结: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到的末位数和两位数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乘得的末位数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⑷课本34页试一试

  ①54×312列竖式时调换两个乘数的位置:312×54

  ②408×25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③47×210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

  三、反馈练习,强化理解

  1.填空

    ①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②用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时,所得的积的末位数要和因数的()位对齐。

    ③在计算整数乘法时,如果因数末尾有0,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然后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上几个0。

  ④括号里能填几?

  600×()<1201200×()<801

    2.对号入座。(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⑴计算280×50,积末尾有()个0。

  A.2B.1C.3D.4

    ⑵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少是()。

  A.三位数B.四位数C.五位数D.不能确定

  ⑶672×53=()

  A.670×53×2×53B.672×50 672×3C.600×53×72×53

    3、竖式计算。

  课本34页练一练第一题(让学生口述算法,并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等。

  )。

    4、森林医生。

  课本34页练一练第二题(通过改错,强调易错注意问题。

  )。

  四、拓展应用,升华提高

    1.列竖式计算。

  386×15407×28540×3062×204

    2.应用题。

  商店从工厂批发了80台复读机,每台140元,商店要付给工厂多少元?

    (140×80列竖式时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乘数末尾有0时,可以先把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位添上几个0。

  五、作业

  1.课本34页第3题

  2.课本34页第4题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温度》课件【三篇】

  【#课件#导语】课件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是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温度》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

  (一)教学内容

    《温度》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一课。

  它是学生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分数以及体会万、亿等大数冲简汪的实际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由于每天气温的变化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

  因此,教材通过天气预报图介绍北京等地的温度,使学生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教学时,应从学生实际经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地进行探究,体验两个相反意义量之间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引导学生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收集信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读写,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思维能力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数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各种生活情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和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能正确读写。

    2.正确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3.让学生经历调查气温活动的过程中,从中积累感性知识,并通过讨论、交流把感性知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1.情景创设,激发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因此,本节课我创设了各种情景,如看一看、做一做、摸一摸、猜一猜、测一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由对“活动的兴趣”发展为“数学的志趣”。

  2.联系生活,体验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联系生活体验感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还要还原于生活。

  二、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交流信息素材,提供资源

    新课开始,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对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进行调查,谁愿给大家说一说你调查的方法与调查结果。

  学生展示收集的信息,并交流调查的方法,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将相关的数据板书在黑板上,如:-2℃、0℃、5℃、15℃、12℃等。

  请同学观察这些数据,每个数据后面都由一个“℃”它读作摄氏度,用字母℃来表示,是计量温度的单位。

  如果让你们把这些数据进行分类,你认为分成几类,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我加以整理并对温度的写法加以规范。

  关于温度,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你们还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温度有关的知识,

  第二环节操作观察,主动构建

    1体会温度表示的意义。

    同学们,你们想当天天气预报员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天气预报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待会请你当天气预报员给大家解说一咐源下。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1)北京-2~5℃表示什么?

  (2)-2℃表示什么?

    让学生自主解决,体会温度表示的散仔意义。

  2认识温度计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温度,那它是怎样得到的呢?是啊,它们是用温度计测量出来的,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温度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把你的发现和疑问说一说。学生在质疑与释疑的过程中认识温度计,知道温度计上有刻度、水银指示柱,并会读写温度计。

    【意图:我给学生充分地思考、探讨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3.用温度计

    我们已经认识了温度计,下面我们用自制的温度计把这几个城市的气温和最低气温表示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对比零上12℃和零下12℃不一样。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4.感受温度的高低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用手分别摸一摸,感受一下水的温度,并猜一猜两杯水的温度各是多少?然后用温度计分别测一测两杯水的温度。

    【意图:通过摸一摸、猜一猜、测一测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温度的高低,并学会测量温度。】

  5.温度大小的比较

    机灵狗还给我们带来了拉萨的气温,你能读出来吗?拉萨的气温是零下3℃,最低气温是零下20℃。

  让学生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把它表示出来是-20~-3℃。

  -20~-3℃哪个温度高,哪个温度低,为什么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用课件进行演示。

  接着让学生比较另两个温度的大小。

    【意图:通过情景图和温度计,让学生初步学会温度大小的比较,并总结出比较的方法。】

  第三环节:实践应用拓展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四个针对性的练习:

    1.出示第一题让学生结合温度计读出个城市的气温,并加以比较,通过想一想,使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生活。

    2.连一连,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到同一样物体,所处的环境不同,温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读一读,通过读一读,使学生知道,温度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4.试一试,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要标出个城市的气温,应先确定0℃。

  第四环节:总结交流课外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温度中的学问,现在你对温度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总结汇报后,我揭示正数、负数的意义,并提出:关于负数,你还想知道什么?

    【意图:“学起于疑,又终于疑。

  ”当学生总结汇报后,我提出关于负数,你还想知道什么?独具匠心的设计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为后继的学习打下伏笔。

  】。

 

【篇二】

  一、谈话导入,引入气温:

    1、交流所在地今日天气状况及获取信息的途径。

    2、播报天气预报,感知一天温度高低变化。

  研究温度变化中的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温度)。

  [教学手段:课件视频播放]

    天气播报时要求学生把听到的城市气温写在表格中。(生听边记录)

    (生小组交流,互相补充,找记录不同符号的学生到黑板书写。)

    3、模仿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生读记录)

    4、自主创造引出新数。

    (学生交流不同的记录方法,统一介绍温度的读法和规定的写法。)

    (1)认识温度单位℃。

    (2)认识零上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认识零下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4)指名读北京的最低气温,检查反馈。

    5、教学反馈。(投影出示天气预报的城市气温表示方法)

    学生检查记录订正完善,练习读城市温度。

  二、合作探究,理解意义:

    1、合作探究温度计组成部分。

    2、汇报交流,认识0℃及理解温度情境下表示的意义。

    (1)温度计组成。(两种不同的单位、数字、刻度线、水银柱(煤油柱)组成,有的温度计一格表示1℃,有的表示2℃。

    (2)认识零度在温度计的位置,介绍意义。

    (实物)在自然界中,我们把水刚结成冰的温度也就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0度比冰的温度要高,比水的温度要低。

    在0℃以上的温度就是零上温度,在0℃以下的温度就是零下温度。因此今天的0又有了一个新的意义,它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3、在温度计上找到零下温度,理解零下温度表示的意义。

    (1)拨出长春的气温,生读温度,追问表示的意义。

    (2)指名学生拨出9.5℃、拨出-9.5℃、零下6度、追问怎样找到的。(从零度向上10个半格)意义?(生做)

  (3)比较零下6度和零上6度的不同?

    教学小结:刚才的学习你了解到了什么?(零上温度比零度高,零下温度比零度低)温度计是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三、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1、从温度计上读出教室的温度,表示的意义。

  2、游戏活动猜温度:现在老师说一个温度,你猜猜看它到底是多少?

  它是一个零下温度,在-10℃和-15℃之间,比-15℃高2℃

  3、从课件中读取城市温度:(几种特殊情况温度大小的比较,课件出示的温度计)

    一组是两个零上温度;两个零下温度;一个零下一个零上温度的比较)

  广州:12度---25度佳木斯:-6度-----12度丹东:-2度---8度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零上温度比零下温度低,零下温度数字越大温度越低)

    4、在题卡上画出三个不同城市的温度高低。(87页括号3)

  四、走进生活,深化认识:

  1、说一说-5℃和-20℃哪个温度低?

    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比较。

  2、看图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情,灵活选择相关练习)

  3、某日黄山的气温中午12时为8℃,到晚上9时下降了9℃,那么这天晚上9时的气温是多少?

  质疑:两个城市之间的温度相差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五、课堂小结:

    请大家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篇三】

  设计说明

    生活中存在着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为了表示它们,自然就引入了负数。鉴于学生对负数并不陌生,遵循“学习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的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上课伊始,通过引导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创设有利于认识负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切体会到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巧借经验,生成新知。

    数学学习活动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新知探究中,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的生长点,在教材提供的素材的基础上,恰当地增加一些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使学生对负数获得基于自身经验的不同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自己收集的一些城市的天气预报记录单温度计模型纸热水冷水温度计

  教学过程

  ⊙交流信息,提供资源

    1.谈话激趣。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对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进行调查,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调查的方法与调查结果。

    学生展示收集的信息,并交流调查的方法,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将相关的数据板书在黑板上,如:-2℃、0℃、5℃、15℃、12℃等。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数据,每个数据后面都有一个“℃”,读作摄氏度,是计量温度的单位。如果让你们把这些数据进行分类,你认为分成几类?

    2.导入新课。

    关于温度,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你们还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温度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信息,在培养学生自主收集生活中数学信息的意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每天都接触的气温的背景下进行负数的学习。

  ⊙探究新知

    1.体会温度表示的意义。

  (1)(课件出示教材84页上面的情境图)通过观察情境图,你们发现了什么?

  ①温度用哪个符号来表示?读作什么?

  (用℃来表示,读作摄氏度)

  ②今天北京的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

  (今天北京的气温是5℃,最低气温是零下2℃)

    (2)尝试表示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

    ①请同学们想办法表示今天北京的气温和最低气温。

  (引导学生从用实物表示想到用文字表示,再到用正负数表示)

    ②学生汇报自己的表示方法。

    方法一在温度计上表示。

  (学生展示在温度计模型纸上表示的结果,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加深对温度计的认识)

    方法二用图示表示。

    (表示方法如教材所示或类似,合理即可。鼓励学生自己创造出不同的表示方法)

    方法三用正负数表示。

  (5℃表示为+5℃,零下2℃表示为-2℃)

  ③比一比,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用正负数表示比较简便)

    (3)小结。

    用文字和符号表示都是可以的,因为用符号表示比较简便,所以数学上通常用+5℃表示零上5℃,用-2℃表示零下2℃。

    (4)对“0℃”的认识。

  ①想一想,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以谁为分界点?

  (以0℃为分界点)

  ②0℃是表示没有温度吗?

  (不是)

    小结:0℃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2.认识温度计。

  观察活动:学生分组观察温度计并通过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温度计的用途?

  (2)它由几部分组成?

  (3)温度计上的刻度是怎样排列的?

    学生汇报,教师利用实物和投影来展示,加强直观性。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讨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3.用温度计。

    引导学生用自制的温度计把这几个城市的气温和最低气温表示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对比零上12℃和零下12℃不一样。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4.感受温度的高低。

    (1)实践活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用手分别摸一摸,感受一下水的温度,并猜一猜两杯水的温度各是多少。

    (2)用温度计分别测一测两杯水的温度。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情况,并请学生来读出温度,同时让学生用两只手体会两杯水温度的差异,体验温度的高低与读数的大小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猜一猜、测一测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温度的高低,并学会测量温度。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课件【三篇】

  【#课件#导语】现代教育学提出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这既向广大教师提出了挑战,也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现代教学手段。

  在利用课件进行教学时,教学内容要具有直观性,要使媒体内容一目了然,在课堂上常常直接出示本节课的主题,直观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传承教学资源。

  下面是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

  课程标准: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现实生活或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速度、时间与路程,知道速度的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构建速度×时间=路程的数学模型,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3、运用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熟悉和掌握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速度,速度单位的熟悉和掌握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过路程、时间与速度,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

  教学策略:

    1)助学单先行,以学定教,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学生对这个课题已经知道多少、存在哪些障碍?如何做能协助学生轻松、有效的实现目标?这些是我进行教学方法设计的出发点与着力点。

    2)体现“五主一辅”原则。本节课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教材素材为主载,以学生情感的升华为主旨,以趣味性的故事情节和多媒体资源的声像图为辅的原则,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抽象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最后达到建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和你的家人从网上买过东西吗?

  师:那你们知道我们买过的东西是怎样交到我们的手里的吗?

    师:其实快递也是物流,关于物流,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哗差。(学生观看视频)

    师:正是因为物流中心有着这么多的作用,所以每天那都是车来车往,你看摩托车、大货车,小货车都在赶着往物理中心送货呢。

  师: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生1: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

    师:经过观察,咱们发现并提出了数学问题,下面咱们就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活动促思

  1.探究速度时间与路程

    师:同学们,这是助学单的第一个问题,先请大家回忆一下,你昨天是怎么想的?现在请大家在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师: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学生小组展示,并且进行互动

  师: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热烈,刚才大家提到一个非常关键的几个词(板书速度、时间、路程),请大家结合实例想一想什么是速度?什么是路程?

    同学们紧互动交流。

  总结:这样我们把每分钟、每小时等等这样的时间可以叫做单位时乱枯皮间单位时间行驶的米数或千米数就可以叫做(速度)

  师:那速度单位应该怎么写呢?哪位同学愿意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讲解

    师:学会了吗?那老师可要考考大家。

   败裂 课件出示:*骑自行车走了9千米,这里的9千米表示的是*骑自行车的速度。

  师:看来表示速度的时候,一定要表示清楚那个单位时间行驶的速度

  课件出示:刘翔的速度是9米/秒,蜗牛的速度是9米/时,两个速度相等

  师:哪里错了?

  师:我们如果让刘翔和蜗牛比赛,滴答一声谁出去了?谁还在后面慢慢的爬呀?

  2.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了速度、时间和路程,想一想老师接下来会提问什么问题?

  学生猜测

    师:没错,我们开始解决助学单的第三个问题,结合实例说一说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现在先想一想,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互动交流

    师:同学们经过互动交流,我们理清了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师:现在请同桌两人再互相说一说。

  三、拓展延趣

  师:看大家学的这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去玩一个闯关游戏,看谁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可是可爱的熊大熊二被光头强绑架了,你们愿意参与营救活动吗?

  四、巩固练习

  1、第一关:先说说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再填写下表(课本100页的1)

  师:这是三种交通工具的形式情况,仔细观察,解决第一个你打算用到了什么关系式?

  生:因为路程÷时间=速度,所以用30÷2=15

  师:第二个有关摩托车的,你能解决吗?第三个呢?

  师:恭喜大家顺利闯过第一关,下面进入第二关

  2、第二关:甲地离乙地有240千米,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是6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

  (1)60×4=240米

  (2)240÷4=60千米/时

  (3)240÷60=4小时

  师:请问第一个表示什么意思?第二个?第三个?

  师:同学们真厉害,这两道题都没难住大家,接下来我们接受更大的挑战,请看

  3、第三关:平均每小时可以做纸花25朵,3小时可以做纸花多少朵?

  生:25×3=75朵

  师:说说你的想法

  师:每小时做得朵数×时间=一共的朵数

  小明打作文,平均每分钟打100个字,5分钟可以打完,他的作文有多少个字?

  生:100×5=500(个)

  师:你能像上个题一样说说这个题的关系式吗?

  生:每分钟打的字数×时间=一共打字个数

    师:恭喜同学们成功营救出熊大熊二,老师为你们点赞。

  师:仔细观察刚才解决的这两个问题,然后回忆下刚上课时我们解决的这个问题,你发现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师:老师等等你,仔细考虑一下

    师:在数学上能用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这对我们的数学学习非常的重要。

    师:这么多不同的数学问题,都可以归结到一个关系式上。希望你带着发现的眼睛继续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五、总结回顾

  师: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回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课下请把本节课知识整理在思维导图本上,善于总结的孩子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篇二】

  教学内容:

  课本62—64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景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

    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刘翔跑步图片

  师:同学们,图中跑步的是谁呀?你们认识吗?(刘翔)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中国的飞人刘翔。

  师:同学们,刘翔跑得怎么样?(很快)这里的快指的是刘翔的什么快?(速度)(出示成绩表)

  师:从成绩单中,他们都跑的这110米是什么意思?(出示:路程)

  那么他们的12.91秒,13.18秒,13.20秒这些是什么?(出示:时间)同学们,通过这个表格来看,为什么是刘翔赢了呢?(他用的时间最少)师:(出示并观察这两个表格),那么通过刚才的两次比较,你发现速度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时间、路程有关系)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与路程和时间又有什

  么关系?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板书:路程时间与速度)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师:刚才呀,咱们在比快慢的时候知道了如果路程相等的时候,谁用的时间少,谁就快。如果路程跟时间都不相同呢?怎么比快慢?下面请看这样一组信息:小卡车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大客车3小时行驶了210千米,哪辆车跑的比较快?

  (1)师:你们能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哪辆车跑的快些?你们能试着解决吗?

  (2)你可以通过计算,也可以借着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清楚了吗?做完后可以和同桌交流,开始

    (3)汇报各自的解决办法。(指名板演)

  (4)同学们比的都不错,那么刚才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都没有用线段图,其实呀,画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那么怎么画线段图呢?你们想不想学习呀?

    师:好,请看。我们先画一段线段,用它表示小卡车行驶的路程,小卡车行驶了多少千米呀?(在黑板上画下表示120千米的线段)

  然后我们再画一条线段,用来表示大客车行驶的路程,那么在画的时候要注意左端对齐,那么同学们,跟这条线段相比,应该画多长呀?

    强调: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适当的长些。

  (黑板上画了210千米长的线段)

  那么大客车行使了多少千米?(210千米标上)

  师:小卡车的120千米是多少时间行驶的?(生反馈:2小时)

  师:那么怎么样在线段图上表示它1小时行驶的路程?

  师:恩,在一半的位置来画,就是把线段怎么样?

  师:平均的分成两半

    (教师在黑板上分)那么这里的每一份表示小卡车1时行驶的路程,我们这样来表示。那么怎么样在线段图上表示大客车1时行驶的路程呢?

    (在黑板上比划了不同的3段)可以吗?怎么分?一起说。

    师:把它平均分成3份,同样,这是每一份表示大客车1时行驶的路程,同样,我们取这一段来表示。

    (教师在黑板上分)那么从线段图上来看,哪辆车1时行驶的路程长?师:大客车行驶的路程长。大客车就跑的快。

  2、讲解速度的读法、写法

  师:在刚才的比较过程中,我们无论是通过计算,还是通过画线段图,都是比较两辆车多长时间行驶的路程?

  师:对了,他们每小时或1时行驶的路程就是他们的速度,那么像这样小卡车1小时行使了60千米,也就是小卡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

  (板书60千米/时)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来表示速度的单位,谁来说一说这个单位是是由哪些我们学过的单位组成的?

    师:对,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的,中间用斜线隔开。

  读作每60千米每时。

  (指名读)。

  你知道每小时60千米表示什么吗?

  那么你能不能这样来表示出大客车的速度?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指名板演)

    3、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

    师:很好,刚才呀,咱们求出了小卡车和大客车的速度,那么结合这个算式和线段图来看一看,速度和路程还有时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和你的伙伴交流交流。好,开始。

    (汇报,结合120÷2=60(千米)来讲解。板书:速度=路程÷时间)让学生读一读。

    4、理解单位时间,理解速度的意义。

    同学们,那么通过这个关系式来看,如果要想求出速度的话,我们需要知道什么?(路程与时间)知道了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我们就可以求出速度了。

  好,请同学们在下面小声的读题,然后口答下列各题中物体的速度,开始。

  师:请写出下面各物体的速度。

  ①一列火车2时行驶180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_________

  ②自行车3分钟行驶600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_________

  ③一名运动员8秒跑了80米,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________

  师:我们一起来看下这三个速度,它们分别是这些物体在多长时间内行驶的路程?

    师:其实他们每时,每分,每秒行驶的路程就是他们的速度,我们把这样的像一时、一分、一秒…这样的时间叫做单位时间。

  你对速度是怎样理解的?物体在单位时间(一时,一分,一秒…)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自己练习说一说。

    5、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

    现在咱们知道了什么是速度,也知道了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那么同学们,时间该怎么求?路程又该怎么求呢?我们一起结合下面的问题来试一试。(出示题目1)你能从中获得什么数学信息?

  那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你能说一说求路程的关系式是怎么样的?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

  师:同学们太厉害了,通过这个关系式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求出速度,就必须知道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

  师:那么求时间和求路程也是一样的,必须要知道相对应的另两个量,你看,路

    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呀。

  三、实际运用

  1、感受生活中的速度

    师:速度不仅在咱们的课堂中有,在咱们的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咱们一起到生活中感受一下速度,好吗?读一读,感受一下。出示看一看图片让学生看一看读一读。

  2、解决问题

  小红和小明约好到少年宫玩,如果她俩同时从家里出发,谁会先到达少年宫呢?

  (出示只有距离没有其它条件的题目)

  师:那么同学们,你说如果看路程的话,能不能确定谁先到少年宫?师:还需要知道什么

  

【篇三】

    ——教学目的: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一、谈话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交流,明确: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面包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

  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

  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要想知道谁跑得快,不是看谁行驶的路程多,而是要看统一时间内谁跑得远,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得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速度=路程÷时间

    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

    ——通过实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真正明确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

  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

  进一步巩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让学生进一步理清三者关系。

  四、总结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第4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目的:1.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2.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这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理清三者关系,为下面的练习打基础。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完成“练一练”第二题。根据情境图列式计算。

    3.完成“练一练”第三题。根据第1个算式写出第2、3个算式的得数,寻找其中的规律。

    4.完成“练一练”第四题。列式计算后,与自己的同桌再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解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策略意识。

  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果、发现规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让学生自己编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巩固和延伸,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第五题。

    看线段图解答,然后提问:15分、35分分别在什么位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四、拓展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三篇】

【《正负数》】

  教材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学者分析:

    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上水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策略: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

  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

  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

  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

  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

  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租锋粗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 ),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 ”表示()

  “_”表示()

  他们表示的意思是()

  {填相同还是相反}

    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

  哈尔滨()表示—--------------------------------------------

  福州()表示—--------------------------------------------

  它们是以()度为基准,例如: 16°表示-------------- 16°表示--------------

    —16°与—16°表示两个()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比较: 16°()—16°{填>,<或=}

  3、带有“ ”的数有-------------叫----数

  带有“-”的数有-------------叫----数

   16读作--------------------—16读作

  4、思考:0是正数还是负数?

  5、收集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负数,并说说表示什么?

  二、讲授新课

  1、检查

  (1) 500表示存入500,—500表示支出500,它们表示的意思是(相反){填相同还是相反}

  (2)打开天气预报图

    哈尔滨(—9°~~~—19°)表示—----今天气温零下9度到零下19度之间,气侯寒冷,下雪,结冰。------

    福州(11°~~~~~6°)表示—----今天气温零上11度到零上6度之间,气侯较温暖,看不见下雪,结冰的现象。------

  它们是以(0)度为基准,例如: 16°表示--零上16度-----—16°表示----零下16度----

     16°与—16°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基册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补充:认识数轴表示

  —160 16

  (3)生汇报

  带有“ ”的数有-------------叫正数注:也可省略“ ”号

  带有“-”的数有-------------叫负数注:不可省略“—”号

   16读作-正十六-------—16读作—负十六--------

    (4)0是正数还是负数?把你的思考与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小组汇报。

    总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5)、举生活中正负数的例子

    例如:弊镇盈利与亏选,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地上成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学完这节学生还有疑难问题吗?,提出,由同学,小组解决,最后困难由老师及时解答。

  

【《小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学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创设“5.1”假期情景,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

  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明确目标探索新知

  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

  我预设学生的提问(预设)

    1、小数是怎么来的。(怎么产生的)

  2、什么叫小数?(小数的意义)

  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师生分析问题

  1、师生小结小数的意义

    (1)象“0.1、0.3、0.9”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

  (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

  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

    (2)象“0.01、0.04、0.18”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

  (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

  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

    (3)象“0.001、0.015、0.219”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

  (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

  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

  2、学习小数的写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考考你”;(练一练)第1题

    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小结

    1、了解小数的历史。(小资料)

    【了解小数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五、作业布置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完成《作业本》

    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栽蒜苗》】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学生复习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栽了蒜苗,还记录了它在15天内生长情况的数据,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种蒜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制成条形统计图,举在手里,展示一下。

  展示一学生的条形统计图

  生汇报图中数据

  2.提出问题,学生探究作图

    师:如果我们还想了解它从第3天到第15天整个的生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画呢?老师这有几种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看哪一种更合适。(师出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生任选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条形统计图上作一些修改或补充,把它变成这种统计图呢?

    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再在图上试一试。

  学生作图后展示,汇报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3.生成新知,揭示课题

  师抓住学生将条形上的点连线,对比评价,选择优秀的作品,用多媒体演示由条形统计图演变为折线统计图(描点,连线)的过程

  提醒同学们:变成真正的折线统计图还要把原有的条形统计图擦掉

  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读折线统计图,体会特点

  1.读点

  师:图中的点表示什么呢?

  生说点的意义,(课件显示并标数量)

  2.读趋势,

  师:同学们都读出了点所表示的数量(板书数量),由点连成的线呢?

    生说表示蒜苗从矮长到高的生长趋势。

  读局部趋势,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快,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慢(板书趋势)

  3.估计

  根据这一趋势请你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4.预测

    预测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三、独立制图。

  师:我们会读折线统计图了,那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怎么画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你能将它制成折线统计图么?

  学生独立绘制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折线图

  汇报评价

  说说图中的信息

  对比自己与笑笑的蒜苗生长趋势,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四、运用延伸

  1.出示北京地区2003年5月新增病人的统计图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2.出示小玲家室内气温的变化统计图

  (1)小玲每隔()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3、出示百货大楼一年销售冰箱的总数量统计图

  根据趋势,作出决策

  师:如果你是销售经理,根据今年销售趋势,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约进多少?为什么?

  五、课外拓展

  下课后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下节课交流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商不变的规律》课件【三篇】

  【#课件#导语】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巧设课件,激发兴趣,可以给数学学习动力;情注文本,感受数学体温,则可以让数学学习成为生活需要。下面是考网整理分享的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商不变的规律》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激发学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主动构建数学知识模型,并运用建构的规律解决问题,在建构、运用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2、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概核竖括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祥大4、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并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会初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具学具:

    小黑板、计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注意了,我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

  你们看过《西游记》吗?里面的内容很精彩,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里面的孙悟空,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个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

  孙悟空西天取经回来后,就迫不及待的来到花果山看他的孩儿们,它给孩儿们带来礼物——桃子,他对身边的两只猴子说:“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2只猴子吧!”这两只猴子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外面的猴子听说后又进来一些猴子。

  孙悟空就说:“那好吧,把8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子,怎么样?”猴子们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点行不行啊?”所有的猴子都听到分桃子了,一起跑到孙悟空身边。

  孙悟空一拍胸脯,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就把8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猴子,你们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们笑了,孙悟空也笑了。

    [设计意思:通过学生喜爱的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投入学习的兴趣,也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并引导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为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二、探究规律,发现规律。

  一师:同学们,小猴子和孙悟空都笑了,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预设)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猴子分到的桃子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到4个桃子。

  师:你(们)是怎样看出来的?从哪儿看出来的?

  (预设)生:……(计算的)

  师:能列出算式吧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结合板书把算式补充完整。

  板书①8÷2=4②80÷20=4③800÷200=4

  二1、这些都是什么运算的算式,第一竖的数叫什么?第二竖的数又叫什么?第三竖的数又叫什么

  2、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意图:这样预设,给学生创设发挥的空间,要比直接引导学生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观察预留的思维空间要大,课堂上观察学生反应情况,学生发现不了,再逐步引导。〕

    生独立观察思考。

  师:你有重要发现吗?把你的重要发现说一说好吗?

    小组交流,师巡视辅导。

    全班交流汇报。

    生:我发现它们的得数都是4,商不变。

    师:她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现象,商不变。(板书:商不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商不变的规律”。(板书课题)

  师:商不变,谁发生了变化?怎样变的?

    (预设)生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了10(扩大10倍)。

  师:这个同学说了一个很好的词,你们知道是什么词吗?“同时”是什么意思?你能说一说吗?

  生:……

    师:“同时”指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

  (而不是一个扩大,一个缩小,或一个扩大,一个不变。

  )。

  (预设)生2:②式和①式比较……

  师:他用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发现规律,用两个算宴神式进行比较,这是多好的学习方法呀!你能像他这样去发现其它算式的一些规律吗?

  生:……

  师:同学们发现那么多的规律,真聪明!能用一句话概括你发现的规律吗?

  生:……

    师: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100,1000,商不变。(板书)

  师:同学们刚才是从上往下看,发现了这么重要的规律,那么从下往上看,有规律吗?

    生汇报,师板书。

  师: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100、1000商不变

    师:是不是只有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10,100,1000,商不变呢?那你能验证吗?请你多写几个商是4的除法算式,看看有没有这个规律。

  生写算式,师出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组算式,符合这个规律吗?

    生观察,汇报。

    师引导:看来这里扩大和缩小的不一定是整十整百,整千的位数,也可以是1倍、2倍、3倍、4倍等,那么我们就要把10倍、100倍……改成“相同的倍数”了。

    师在板书上改写。

  师:这里所有数都可以吗?

  (预设)生:……(零除外)

  师:为什么要零除外?

    生:因为零乘任何数都得零,零不能当除数。

  师:我们发现的就是重要的“商不变的规律”,这个规律在所有除法中都适用吗?

    师:请请同们列一组算式验证一下。

    生验证,指名汇报。

    师小结:看来这个规律对所有除法都适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三个层次,引导学生逐步构建“商不变的规律”这一数学知识的模型,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索----构建”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数学的方法。]

    三、应用规律,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对这一规律理解了吗?智慧老爷爷想考考你到底掌握的怎么样?可以吗?

    1、请你计算。

  8000÷2000=

  80……0÷20……0=在板书下补充

  100个0100个0

    生做过后师:你们是一部高级电脑,比普通电脑快多了,看来这个规律的作用太大了,这么大的数同学们都能计算出来。

    2、P75T1板书到小黑板。

    3、从上到下,先算出每组题中第一题的商,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组的商。

  72÷9=36÷3=80÷4=720÷90=360÷30=800÷40=7200÷900=3600÷300=8000÷400=

  4、判断,下面的计算对吗?为什么不对?

  14÷2=715÷3=5

  (14×2)÷(2÷2)=7()150÷30=5()

  (14×5)÷(2×3)=7()150÷30=50()

    (14×0)÷(2×0)=7()1500÷300=500()5、比赛。

    比一比,在1分钟内看谁写出相等的除法算式最多。赛后,让第1名同学说说取胜秘诀。

  6、P75页,观察与思考

    感受规律的作用真大(可以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层次的变式练习,突破难点,让学生进一步能理解运用所探索的规律,以达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四、总结全课,概括梳理。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发现?数学有趣吗?

  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探索,发出了那么重要“商不变规律”,并且那么有用,同学们真了不起!下节课,你们的老师将带着你们把它运用到竖式计算中,还可以使竖式计算简便呢!

  五、作业

    列举出几组数学算式,说一说商不变的规律。

  板书设计:

  商不变的规律

  ①8÷2=46÷3=2

  ②80÷20=424÷12=2

  ③800÷200=448÷24=2

  8000÷2000=4120÷60=2

  80……0÷20……0=4

    100个0100个0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篇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4页至75页。

  教材分析:

    这个教材内容是在学生经历了“有趣的算式”、“乘法的结合律”、“乘法的分配律”三个探索与发现的学习过程后,教材再次以“探索与发现”为主题,其宗旨是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被除数与除数的变化及对应的商的关系,从而发现“商不变的规律”的学习过程,感受探索与发现的成功与快乐,进一步掌握探索与发现的方法;并使学生在深刻理解了“商不变的规律”的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计算中和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口算有关除法;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发现总结规律。

    3.情感态度: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同时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课件演示故事内容)请看大屏幕猴子分桃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儿住着一大群猴子。

  有一天,猴王让小猴分桃子。

  猴王说:“给你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子。

  ”小猴子一听,连连摇头,“不行,太少了!太少了!”“那就给你8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子。

  ”小猴子喊道:“还少,还少。

  ”“还少呀?那就给你8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猴子吧。

  ”小猴子得寸进尺,试探地说:“大王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呀?”猴王一拍桌子,显出慷慨的样子:“那好吧,给你80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0只小猴子,这下你该满意了吧。

  ”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我看大家也笑了)。

  师:为什么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让更多的小猴都吃到了桃子。师:你心地真好!真善良!)

    生1:因为猴子吃到了更多的桃子了。

  师:其他同学认为呢?

    生2:因为无论怎样分,每个猴子吃到的个数都一样,都是4个。

  师:是这样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8÷2=480÷20=4800÷200=48000÷2000=4

    师:哦,原来是这样,你真聪明!为什么每只猴子每次分到的桃子都一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规律,概括性质。

    (一)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1)课件出示

  8÷2=4

  80÷20=4

  800÷200=4

  8000÷2000=4

  (2)观察讨论

  A、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讨论后,代表汇报结论,师板书: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一个数,商不变。)

  B、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个别汇报结论,师板书: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一个数,商不变。)

  C、再看第二个例子,是不是也这样呢?

  D、你能举些例子说明你的发现吗?在老师发给你们的表格中写出一个例子(师巡视,收上展示)

  被除数

  除数

  商E、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0或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

  (生可同桌讨论,再汇报,举例说明)

  师:真棒,能把你的发现用一句话说给大家听听吗?

  (学生尝试归纳发现的规律,师板书规律)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二)教师小结,揭示课题:这就是商不变的规律(板书课题)

    三、反馈练习,深化认识。

    1、填数。

  20÷5=4

  (20×6)÷(5×□)=4

  (20÷□)÷(5÷5)=4

  (20×□)÷(5×8)=4

    2、已知48÷12=4,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如果不对,怎样改一下就对了。

  ⑴(48×5)÷(12×5)=4()

  ⑵(48×3)÷(12×4)=4()

  ⑶(48÷6)÷(12×6)=4()

  ⑷(48÷4)÷(12÷4)=4()

    3、抢答。

    ⑴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除以5,除数也除以5,商()。

    ⑵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乘10,要使商不变,除数()。

    ⑶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除数除以100,要使商不变,被除数()。

  观察与思考

  下面是淘气计算“400÷25的过程,仔细观察计算的每一步,你受到什么启发?

  400÷25=(400×4)÷(25×4)=1600÷100=16

    请你说说这样做的好处:看到25想到4,把除数变成100,除以100就是把被除数去掉两个0,这样便于简便计算。

  你能用这个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吗?

  150÷25800÷25

  2000÷1259000÷125

    四、课堂总结。

    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你的感受或收获。(思考半分钟后作答)

    五、作业布置。

    1、从上到下,先算出每组题中第一题的商,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72÷9=36÷3=80÷4=720÷90=360÷30=800÷40=7200÷900=3600÷300=8000÷400=

  2、填空(在□中填数,在○中填运算符号)

  200÷40=5

  (200×4)÷(40×□)=5(200÷2)÷(40÷□)=5

  (200×3)÷(40○□)=5(200÷4)÷(40○□)=5

  (200×□)÷(40○□)=5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口算有关除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学会并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探索新知,通过观察、分析、交流、合作总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发生变化,商不变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想、概括以及发现规律、探索新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性,体验发现乐趣,增强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2)通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规律;

    (3)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引探讨发现规律的过程;

    (2)用语言正确表述变化的规律。

  学生情况:

    兴趣是的老师。

  而且课标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四年级的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喜欢探究新的知识内容。

  学生之前已分别掌握了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和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情况。

  有了这些认识基础,再利用知识的迁移,他们一定能经过探索,发现并总结规律。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以谈话法、小组合作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与老师的点拨作用,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利用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去发现规律、分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四年级的学生一般都喜欢听故事,用故事导入新课,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中来。

    (1)找两名学生学生,一个扮演孙悟空,一个扮演猪八戒:14块饼平均分,2天分完;140块饼平均分,20天分完。

    (2)教师提问:真的像猪八戒想的那样,每天我可以多吃些了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就知道啦。

  板书课题:商不变的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大屏幕出示如下的算式。

  要同学们先计算出商,再从上到下观察这些式子,注意分别用第2、3、4、5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5分钟时间,小组交流讨论。

  讨论出结果后,用行动告诉老师。

    (2)小组讨论。小组成员激烈讨论,老师鼓励学生各抒已见,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发现规律。

    (3)汇报交流。等班里大部分同学都安静坐好后,教师先找两位同学说出他们分别计算出的上面式子的商,然后找位于班级不同小组、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表述他们组发现的规律。

    把几个算式放在一起进行对比。

    经过对比,学生们会很容易地发现规律。

  先找班里左边的小组表述规律,他们会说“被除数乘一个数,除数也乘一个数,商不变”。

  这时,老师要教师适时加以评论表扬,说“你们组发现了被除数和除数乘一个数,商不变。

  有了这么棒的发现,真不错。

  ”再找其他组进行补充,教师适时加以引导。

  全班有21个讨论小组,教师找10个组不断地进行加工补充。

  10个组占了全班将近50%的学生,经过这么多同学的补充和教师的引导,同学们最终会完整地说出这样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4)教师质疑:还有其他问题吗?引出条件:0除外。

  为什么是0除外呢?生: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

  老师引导学生:你们觉得在这个规律中,哪几个词比较关键?学生会发现:同时、相同、0除外。

  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从而得出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引导学生用数学式子的方式把这个规律表达出来。

  教师板书

  (5)引导学生利用刚刚发现并总结规律和过程,再从下到上观察这些式子,注意分别用第2、3、4、5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有了刚刚总结规律的方法,相信同学们能很快发现并说出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教师在刚刚板书的位置下面一行板书

    (6)教师总结:这就是商不变的规律。全班学生齐读并背诵这两条规律。

    (7)学生们发现了这两条规律,再回看课堂导入过程中分饼的故事,让学生们明白在刚才的故事中,孙悟空正是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教育了贪婪的猪八戒。

  三、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题目的设计都是商不变的规律的灵活运用,使学生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并学以致用。

  1.我来问,我来答

  (1)被除数乘2,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2)除数除以10,被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2.判断对错。

    (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5,商就应乘25。()

    (2)两数相除的商是6,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3,商还是6。()

    (3)已知14÷2=7,则(14×5)÷(2×3)=7。()

    3.从上到下,根据第一行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4.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直接由第1个式子到第4个式子,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困难,所以用第2个式子和第3个式子作为过渡,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并得知第4个式子该如何填写了。

  4.自主评价,促进反思

  和大家分享一下,本节课你的收获吧!只要学生说出和本节课有关的学习内

    容,教师都适时加以表扬鼓励。让同学们自己反思学到的知识,既注重了学法、情感等方面的总结,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五、说练习的内容

  课堂作业:课本P955

  板书设计:

  商不变的规律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课件【三篇】

【篇一】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推理是三角形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本节课首先让学生对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复习,随后教材中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动态情境,导入了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内角和”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教学中安排了3个活动,通过这3个活动体验“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和性质的探索过程。

  二、学情分析

    有的学生可能从各种渠道已经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所了解,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数学活动体验,理解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使学生对这个知识的掌握更深刻。

  经过不断的课改实验,孩子笑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他们喜欢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直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

    2.能力方面: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

  三、教学方法

  渗透猜想——验证——结论——应用——拓展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会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是探索和验证性质的过程。

  四、教具学具

  三角板、量角器、剪刀、白纸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猜猜它是谁?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几何图形)三角形(板书)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生回答。(互相补充)(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闪烁三个角及它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2、现在,我们来玩一个跟三角形的角有关的游戏。只要大家说出三角形任意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就能猜出第三个角,你们相信吗?

    要求每个4人小组拿出本组预先准备的学具袋。

  (内含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包括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至少各一个,且要求大小不一。

  )。

    3、活动——量一量:每人任意拿出一个自己带来的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并写在三角形中。

  (独立完成,非小组合作。

  )。

    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教师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事先向学生说明误差仅为3、4度左右。

  )。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出来的吗?

    到底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秘密呢?我们今天这节课就要来揭开这个秘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探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拿出两个三角板,问:它们是什么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两个三角尺,在小组内说说每一个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并求出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特殊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三角板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习用具,度数也是非常清楚,通过计算学生熟悉的三角板内角和来验证这个结论,学生也容易接受。

  2、探究一般三角形内角和

    (1)猜一猜。

  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可能是180°)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碰埋大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可以先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那就请小组共同计算吧!将学生采用分组的方法分成锐角三角形组、直角三角形组、钝角三角形组、等腰三角形组,各组在白纸上任意画三角形,并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由组长统计记录员记录各组的内角和情况。

    (3)小组汇报结果。

    请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液羡 小结:通过测量计算我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设计意图】学生任意画的三角形,有大的、有小的,有各种类型的,不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学生都亲自动手动笔算出内角和。这个探索过程简单学生又容易接受。

  3、操作验证

    (1)动手操作,验证猜测。

    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还有其它办法吗?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能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吗?(先小组讨论,再汇报方法)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验证方法、结果。

    学生放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大家看。(剪拼、撕拼、折拼)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引导学生通过剪拼、撕拼和折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证实三角形内角和确实是180°,测量计算有误差。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拼成一个平角,形象、直观地说明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结论。

    5、辨析概念,透彻理解。

  (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180°,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拼成的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学生有的答360°,有的180°.)

    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

  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有的180°)这两道题都有两种答案,到底哪个对?为什么?(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

  )。

    大家可以在小组内用三角尺拼一拼,也可以画一画,互相讨论。

  学生发现:三角形不论位置、大小、形状如何,它的内角和总是180°

  (三)小结

    刚才同学们用很多方法证明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现在让我们用自豪的、肯定的语气读出我们的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下面,我们就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课件)

    1、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角的度数。

    在三角形中,已知∠1=85°,∠2=65°,求∠3。

  2、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是:90°、75°、25°。()

    (2)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角是锐角。()

    (3)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比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和等于90°。()

    3、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2)交通警示牌“让”为等边三角形,求其中一个角的度数。

    4、拓展练习。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求出下面四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课件)

    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看谁能找到方法。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运用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亲自动手实践、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体会运用“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进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归纳中,感受理性的美。

  教学重点:

    1、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o。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说一说在预习课中操作的感受,应注意哪些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组内交流订正。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故事引入。

  一天,大三角形对小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的大。

  ”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是这样的吗?”揭示课题,出示目标。

  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自主学习

  1、活动一、比一比

  2、活动二、量一量

  (1)什么是内角?

  (2)如何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3)小组活动,每组同学分别画出大小,形状不同的若干个三角形。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4)填写小组活动记录表。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都接近度。

    3、说一说,做一做。

    (1)我们把三个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看一看会是怎样的。

    (2)把三个角折叠在一起,三个角在一条直线上。从而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度。

  四、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内容)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26°,它的顶角是()。

    2、长5厘米,8厘米,()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3、三角形具有()性。

    4、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45°,另一个角是它的2倍,第三个角是(),这是一个()三角形。

    5、按角的大小,三角形可以分为()三角形、()三角形、()三角形。

    6、交流学案第三题。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五、点拨升华

    任意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七、拓展提高

    妈妈给淘气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

  它的顶角是40°,它的一底角是多少?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测量三个角的度数求和

  

【篇三】

  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探索、归纳、应用”等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与验证。

  教学准备:

  量角器各种类型的三角形(硬的纸板)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课件)出示三角形,

    师:对于三角形你有哪些认识与了解。

  生: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生: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叫三角形。

  师:介绍内角、内角和

    三角形中每两条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师:三角形有几个内角。

    生:三个。

    师:这三个角的和,就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你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我通过直角三角板知道的

  生2:我通过长方形中四个角都是直角,是360度,三角形是长方形的一半,所以是180度

  生3:我预习了,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度)

  师:是不是向他们说的一样,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呢?

  二、自主探索,进行验证

  师:你打算怎样验证呢?

  生1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加一加看看是不是180度生2:把三角形撕下来

  师:怎么撕?象这样撕吗?(作乱撕状),能说的详细些具体些吗?生2:(补充),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看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角

  生3:把三个角顺次画下来也可以

  生4:拼一拼的方法

  师:好!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师:CAI多媒体课件展示操作要求:

  合作探究:

  1、每四人一组,每组至少选两个三角形,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

  2、看那个小组验证的方法新、方法多

  师:在巡视,并进行个别操作指导

  三、交流探索的方法和结果

  孩子们探索的方法可能有三个:

    生1:一是用量角器量各个角,然后再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和,用这种方法求的结果可能是180度也可能比180度小一些,也可能比180度大一些。

    生2:二是用转化法,把三角形中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由此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和是180度。

    生3:三是折一折,把三个角折在一起,折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由此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和是180度。

  四、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师:孩子们,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和到底是多少度呢?

    生:180度。

  五、拓展应用

  1、基础练习

  2、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六、课堂小结

    谈一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