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基础知识点中有哪些多疑问词?

作者:纪升凯时间:2023-07-17 23:51:55

导读:" 高三语文基础知识点中有哪些多疑问词?1.什么是疑问词?-疑问词是语言中用来提问的词汇,常用于疑问句中引导提问的词语。在语文学科中,疑问词是学生学习语法和句子结构的重要基础知识点之一。2.常见的疑问词有哪些?-quot;什么quot;、quot;谁quot;、quot;哪里quot;、quot;怎么quot;、quot;为什么quot;等是常见的疑"

高三语文基础知识点中有哪些多疑问词?

1.什么是疑问词?

  -疑问词是语言中用来提问的词汇,常用于疑问句中引导提问的词语。在语文学科中,疑问词是学生学习语法和句子结构的重要基础知识点之一。

2.常见的疑问词有哪些?

  -"什么"、"谁"、"哪里"、"怎么"、"为什么"等是常见的疑问词。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3.高三语文基础知识点中,与疑问词相关的有哪些?

  -高三语文基础知识点中,与疑问词相关的主要包括疑问句、宾语从句、主语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这些知识点是语文学科中句子结构和语法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语文试题中常常涉及的考点。

4.疑问句

  -疑问句是用来提问的句子,通常由疑问词引导。

  疑问句可以分为特殊疑问句和一般疑问句两种形式。

  特殊疑问句是以疑问词开头,一般用于询问事物的特征、情况、原因、时间、地点等具体信息。

  一般疑问句则是通过改变句子的语序或者加助动词来构成,用于询问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5.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是在复合句中作为主句的宾语的从句,疑问词在宾语从句中起到引导作用。宾语从句常用来表示询问、疑惑、怀疑、否定等含义,常见的疑问词有"何时"、"何地"、"何物"等。

6.主语从句

  -主语从句是在复合句中作为主句的主语的从句,疑问词在主语从句中起到引导作用。主语从句常用来询问事物的原因、目的、结果等,常见的疑问词有"为什么"、"何故"等。

7.定语从句

  -定语从句是在复合句中作为修饰名词或代词的从句,疑问词在定语从句中起到引导作用。定语从句常用来询问事物的性质、特征、范围等,常见的疑问词有"哪个"、"哪些"、"什么样的"等。

8.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是在复合句中作为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从句,疑问词在状语从句中起到引导作用。状语从句常用来询问事物的方式、程度、目的、条件等,常见的疑问词有"怎么"、"为什么"、"在哪里"等。

总结:

  高三语文基础知识点中,疑问词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疑问词涉及疑问句、宾语从句、主语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多个知识点,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句子构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掌握疑问词的用法和句子结构的特点,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提高语文学科的学习效果。

语文疑问词有哪些

  语文疑问词有谁、何、什么,哪儿、哪里、怎么、怎么样燃袭、怎么着、如何、为什么、吗、呢、难道、岂、居然、竟然、究竟等。疑问词是用来构建疑问句的词语,疑问句是用来提出问册段尘题的语句,现代汉语疑问词,由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和疑问副词组成,主要有30个,与英语的分类不尽相同。

  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口头语言较随意,因而通俗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文学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而语文中的文章不仅有文艺州禅文,而且还有很多实用文。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疑问词有哪些?【语文】

一、现代汉语疑问代词主要有16个:

  1、问事物、时间、处所和数量的主要有8个:谁、何、什么,哪儿、哪里,几时、几、多少。

  2、问方式、性状和原因的主要有8个:怎、怎么、怎的、怎样、怎么样、怎么着、如何、为什么。

  3、疑问语气词主要有4个:吗、呢、吧、啊。

  4、疑问副词主要有10个:难道、岂、居然、竟然、究竟、简直、难怪、反倒、何尝、何必。

  二、古代疑问词分为两大类:袭档扰第一类是疑问代词,第二类是疑问语气词。

(一)疑问代词

(1)谁,孰,何

(2)安,恶,焉,胡,奚,曷

(二)疑问语气词

(1)乎,诸

(2)与(欤),邪(耶)

(3)哉

疑问句的分类方式:

是非问句

  是非问句是提出问题,要求别人回答“是”或“否”的疑问句。

  是非问句与一般陈述句的结构形式基本相同,但语调要变为疑问调,或者句末加上疑问语气词。

  是非问句中经常使用的疑问语气词有“吗、吧、啊”等,但不能使用“呢”。

特指问句

  特指拍旦问句是用疑问代词代替未知的部分进行提问,要求对方针对未知的部分做出回答的疑问句。

  特指问句既可以使用疑问调,也可以使用感叹调。

  特指问句只能使用“呢、啊”等语气词,不能使用“吗、吧”。

选择问句

  选择问句是提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让对方从中进行选择的疑问句。

  选择问句经常使用“A还是B”、“是A还是B”等固有格式,选择疑问句全句用or连接蠢洞。

  朗读时or前的部分升调or后的部分用降调。

  使用疑问词时,选择问句常用“呢”,一般不用“吗、啊、吧”。

正反问句

  正反问句使用肯定和否定叠和的方式进行提问,希望对方从肯定和否定的内容中做出选择的疑问句。

  正反问句一般不使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

  需要时可用“呢、啊”,一般不用“吗、吧”。

语文疑问词有哪些

什么是语文疑问词?

  在汉语中困肢,疑问词是我们表达疑问时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疑问词的一种,语文疑问词在语言表达中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信息,还能够对交流效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语文疑问词到底都有哪些呢?

常用的语文疑问词有哪些?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什么”、“怎么办”、“为什么”、“哪里”等等这些常用的语文疑问词。此外,包括“谁”、“哪”、“几”、“多少”、“怎样”等等,这些用于提出疑问的词汇也都可归为语文疑问词的范总。

语文疑问词的语言功能

  语文疑问词在汉语交流中具有多种语言功能。例如,它们可以缩短句子长度,提高交际效率,避免冗长的叙述,同时也可以帮助听众清晰地了解我们表达的意思,准确地把握信息的关键内容。

语文疑问词的使用方法

  语文疑问词的使用方枝乎法也是十分灵活的。

  在具体的语言交流中,它们可以单用也可以并列使用。

  例如,“你想要什么?什么颜色的?什么型号的?”这里的三个“什么”就是三个语文疑问词,它们并列使用来表达更加明确具体的疑问,帮助交流更加顺畅。

怎样正确地使用语文疑问词?

  语文疑问词在使用时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疑问词。

  其次,要注意用词准确,不能模棱两可,以免引起误解。

  此外,还要注意表述方式,语气得当,尽量避免让对方感到不耐烦或者无法理解。

语文疑问词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汉语教学中,语文疑问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运用语文疑问词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提问和回答问题,提高语言交流的能力。

  同时,这也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汉语语言结构和语言表达。

总结

  总之,语文疑问词作为汉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日常交流和汉语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有效地使用语文疑问词,有助于提高汉语交流效率,并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言及文化。

  汪搭世。

古汉语中的疑问词有哪些?

古汉语中,疑问词包括①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②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③疑问副词(岂、独、其等)

具体运用如下:

在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的帮助,方能发出疑问.有时候用疑问代词,有时候用疑问语气词,有时候是二者都用.例如:

  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

  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在上古汉语里,疑问句里的疑问代词宾语也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乡人长於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孟子·告子上)

  (比较“谁欺”和“欺天”、“谁敬”和“敬兄”这些动宾结构的宾语的位置.)

  於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既富矣,又何加焉?(论语·子路)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梁客辛垣衍安在?(战国策·赵策)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又谁敢德?(同上)第一第二两个例子最富有启发性,疑问代词作宾语就在动词前面,不是疑问代词就在后面.有时候,动词前面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就放在助动词前面,上面所举的最后两个例子就是这样.

  疑问代词用作介词的宾语时,也受这个规律的制约,它们也必须放在介词的前面.例如: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

  大车无腔握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战国策·齐策)

  上古汉语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词序,一直为后代古文家所遵守.例如:

  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韩愈:祭十二郎文)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将何适而非快?(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比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更为严格,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例外.只有“何如”又说成“如何”,好像是例外,其实这两种词序都出现在上古汉语里.在先秦时代,它们已经是一个凝固形式,意思是“怎么样”、“怎样”或“怎么办”.例如:

  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乡人皆好之,何如?(论语·子宽逗路)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战国策·楚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古书上还有“若何”、“何若”、“奈何”的说法(含义与“何如”、“如何”相同),但没有说成“何奈”的.例如: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美之与恶,相去何若?(老子·二十章)

  事将奈何矣?(战国策·赵策)

  秦称帝之害将奈何?(同上)

  先生助之奈何?(同上)

  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战国策·齐策)

  古代又有“如.何”“若.何”“奈.何”的说法,当中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论语·颜渊)

  如受吾币而不假吾道,则如之何?(谷梁传僖公二年)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力拔山兮气葢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奈若何”就是“奈汝何”.)

  陈文子见崔武子曰:“将如君何?”(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慎圆卖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在古代汉语里,“如之何”“若之何”又是一个凝固形式,有时候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反问,译成“怎么”;有时候用在询问句的末尾,译成“怎么样”.例如:

  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左传成公二年)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诗经·齐风·南山)

  疑问词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疑问代词,第二类是疑问语气词.现在分别加以叙述.

  (一)疑问代词

  (1)谁,孰,何

  “谁”字跟现代汉语的“谁”一样,是指人的疑问代词.例如: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战国策·齐策)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传僖公四年)“孰”字经常表示选择.它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例如: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论语·先进)

  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

  (以上指人.)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孟子·梁惠王下)

  (独自作乐快乐呢,还是与众人共听音乐快乐呢?第一第三“乐”字读yuè,其余“乐”字读lè.)

  礼与食孰重?(孟子·告子下)

  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尽心下)

  (以上指事物.)

    “孰”字用来指人时,也有不表示选择的;这时,它就和“谁”字没有分别了.相反地,“何”字也偶然可以表示选择.例如:

  孰可以代之?(左传襄公三年)

  孰能为之大?(论语·先进)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於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前面三个例子都可以换用“谁”字,最后一个例子似乎应该用“孰”字,但是“孰”字一般不用作直接宾语,所以用“何”字了.

  古书上常常见到“孰与”二字连用,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例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同上)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种“孰与”和《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里的“孰与”不同.第一个例子是说“我与城北徐公孰美”,第二个例子含有“救赵与勿救孰得孰失”的意思.第三个例子是说“您看廉将军与秦王比较,谁强谁弱?”

  “何”字和现代汉语的“什么”相当,是指物的疑问代词.例如:

  孟尝君曰:“客何好?”(战国策·齐策)

  门人问曰:“何谓也?”(论语·里仁)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谁”“何”都可以用作定语(“孰”字不能),但是“谁”字后面一般用“之”字,“何”字后面不能用“之”字.例如:

  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僖公四年)

  “何”字又可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的意思.例如:

  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先进)

  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先生坐,何至於此?(战国策·魏策)当它用作状语的时候,被修饰的不一定是及物动词,有时候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例如:

  吾何快於是?(孟子·梁惠王上)

  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战国策·齐策)

  (2)安,恶,焉,胡,奚,曷

  这六个疑问代词只能用作宾语(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和状语,用作状语要比用作宾语常见.先看用作宾语的例子:

  梁客辛垣衍安在?(战国策·赵策)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

  “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於一.”(同上)

  (“恶乎”等於说“於何”.)

  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

  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

  奚以知其然也?(庄子·逍遥游)

  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战国策·赵策)

    “途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荀子·性恶)“安”“恶”是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可以译成“哪里”;“胡”“奚”“曷”和“何”字相当,可以译成“什么”.作为宾语,“恶”字只用於“恶在”“恶乎”,而很少用在其他动词和介词前面.

  再看用作状语的例子:

  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战国策·赵策)

  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同上)

  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同上)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隐公元年)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左传僖公三十年)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伐檀)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天曷不降威?(尚书·商书·西伯戡黎)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作为状语,“安”“恶”“焉”一般表示反问,可以译成“哪里”“怎么”;“胡”“奚”“曷”一般询问原因,可以译成“为什么”;但是最后一个例子里的“曷”字是询问未来的时间的,这种用法是《诗经》语法的特点之一,别的古书上很少见到.此外,“曷”字用作状语时,和“盍”字相通,表示“何不”的意思,这里不详细叙述了.

  (二)疑问语气词

  (1)乎,诸

  疑问语气词“乎”字,表示纯粹的疑问.“乎”字译成现代汉语,有时要译成“吗”,有时要译成“呢”,这要看它用在什么样的疑问句里.在是非问句里,发问的人把一件有疑问的事情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往往用语气词“乎”字,这种“乎”字要译成“吗”.例如:

  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战国策·齐策)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卫灵公)

  许子冠乎?(孟子·滕文公上)

  在选择问句里,“乎”字要译成“呢”.例如:

  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祅祥乎?”(战国策·楚策)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孟子·告子上)

  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在先秦时代,句中已经用了疑问代词的所谓特指问句,极少用“乎”字,这可以从本节通论所举的若干特指问句里看到.这是因为既然句中用了疑问代词把疑问之点提出来了,不用“乎”字,仍然可以了解为疑问句.秦汉以后,特指问句用“乎”字才渐渐多起来.例如:

  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陈轸列传)

  孰为汝多知乎?(列子·汤问)特指问句里的“乎”字要译成“呢”.

  “乎”字跟疑问代词、否定词以及常见的“岂”字、“宁”字相呼应时,往往表示反问.例如:

  其何伤於日月乎?(论语·子张)

  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战国策·赵策)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

  先生独未见夫仆乎?(战国策·赵策)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庄子·秋水)

  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战国策·齐策)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反问句是无疑而问,只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并不一定要求回答.跟疑问代词相呼应的“乎”字译成现代的“呢”,其余的“乎”字译成现代的“吗”.

  “乎”字跟“其”(表示委婉语气)、“无乃”(表示恐怕是的意思)、“得无”(表示该不会的意思)等词相呼应的时候,表示一种委婉语气,略等於现代的“吧”字.例如:

  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子其怨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其恕乎!(论语·卫灵公)

  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赵策)

  有时候,“乎”字并不表示疑问,而是表示感叹.例如:

  长铗归来乎!(战国策·齐策)

  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

  善哉!技盖至此乎!(庄子·养生主)

  “诸”字是“之乎”的合音.“诸”字用於句尾的时候,可以用“之乎”去解释,但是只表示疑问和反问.例如: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论语·先进)

  (注意比较“行诸”和“行之”.)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论语·子路)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2)与(欤),邪(耶)

  “与”(欤)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吗”字或“呢”字.“与”和“乎”的分别是:除了有疑问代词或在选择问句而外,“与”字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用“与”的时候,在多数情况下,是说话人猜想大约是这样一件事情,但是还不能深信不疑,要求对话人加以证实.因此,纯粹表示疑问的“乎”字不能换成“与”字,例如“伤人乎?”不能换成“伤人与?”“冯公有亲乎?”不能换成“冯公有亲与?”下面是一些用“与”字的例子:

  管仲非仁者与?(论语·宪问)

  是鲁孔丘与?(论语·微子)

  是鲁孔丘之徒与?(同上)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然则废衅钟与?(孟子·梁惠王上)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孟子·公孙丑上)

  上面这种是非问句中,“与”的疑问语气不是很强的.但是在有疑问代词的句子里,或者在选择问句里,“与”字的疑问语气强得多.例如:

  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丘何为是栖栖者与?(论语·宪问)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邪”(耶)字和“与”(欤)字的语法作用相同.在先秦,有的古书只用“与”不用“邪”,如《论语》《孟子》;《春秋》三传也只有《左传》用了一个“邪”字.《老子》《庄子》用“邪”很多,《荀子》也是用“邪”多於“与”.“邪”和“与”古音相近,它们的不同大概是方言不同的缘故.下面是一些用“邪”字的例子: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老子)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秋水)

  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战国策·齐策)

  治乱,天邪?(荀子·天论)“与”和“邪”也都能用於反问.例如: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战国策·赵策)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

  此非以贱为本邪?(老子)

  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庄子·秋水)

  (3)哉

    “哉”字的主要用途有二:一是表示反问,一是表示感叹.“哉”字表示反问略等於现代的“呢”字(只有和“岂”字相呼应时才等於现代的“吗”字).它永远不表示纯粹的疑问;而且,一般地说,要有疑问代词或“岂”字跟它呼应,才能表示反问.例如: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何有於我哉?(论语·述而)

  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左传僖公五年)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

  “乎哉”连用时可以表示纯粹的疑问,那是“乎”字所带有的语法意义,而“哉”字只是加强“乎”字的语气.例如: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梁惠王上)

  不识此语诚然乎哉?(孟子·万章上)但是,有时候是“乎哉”连用表示反问.例如:

  吾何慊乎哉?(孟子·公孙丑下)

  (“慊”qiàn,恨.)

  “哉”字表示感叹时,略等於现代的“啊”字.例如:

  管仲之器小哉!(论语·八佾)

  硜硜然小人哉!(论语·子路)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上)

  “哉”字和它前面的形容词也可以提到句首,构成倒装句,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例如: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野哉由也!(论语·子路)

  上面我们叙述了两类疑问词--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下面我们再来简单讨论一下与疑问句或疑问语气词有关的几种语法现象.

  (1)几种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

  第一,“不亦.乎”.例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不亦.乎”是古代的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

  第二,“何以.为”.例如: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

  这种句子,实际上是动词“为”的疑问代词宾语“何”放在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前面了,意思是“用.做什么”.第一个例句是说“君子朴质就行了,用文采做什么?”这是无疑而问,是古代表示反问的一种说法.

    在“何以.为”这个格式里,“何”字可以用别的疑问词如“奚”、“恶”、“安”等来替换;“以”字也可以“用”字来替换.例如: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恶用是鶃鶃者为哉?(孟子·滕文公下)

  古代汉语里介词“以”字是可以省去的,因而“何以.为”句中也可以省去“以”,说成“何.为”.例如: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

  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汉书·张汤传)“我何渡为”意即“我渡河做什么”,“何厚葬为”意即“厚葬做什么”.

  第三,“何.之有”.

  “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是“有什么.”的意思.“何厌之有”就是“有什么满足呢”(“之”字复指“厌”字).例如: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夫晋何厌之有?(左传僖公三十年)

  (2)语气词的连用

  疑问语气词不仅可和疑问语气词连用(像上面所讲的“乎哉”),而且也可以和直陈语气词连用.例如: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赵策)

  斯谓之君子已乎?(论语·颜渊)

    女为周南召南矣乎?(论语·阳货)连用的语气词,都分别担负了表达语气的任务;这些例子中,“也”、“矣”、“已”等表直陈语气,“与”、“乎”、“哉”等表疑问或反问语气.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所以上面这些句子都是疑问句或反问句.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

  【#教育#导语】高中语文有很多的文学常识需要学生掌握,这些都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之一,不知道的同学们赶快跟我看一下都有哪些内容需要我们掌握吧。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无教育频道!

【篇一】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古典文学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

    1、诗歌又包括诗、词、散曲等就诗说,还有古诗、律诗、绝句的分别。

  古诗的句式又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种种;就词说,有八百多种调子;根据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散曲的调子也非常丰富。

    2、散文有叙事、记游、说理、抒情等类别。

    3、小说有笔记、传奇、平话、章回小说等体裁。

    4、戏曲,从元代以来发展成熟的,有杂剧(北曲)、南曲等。

    二、我国的古典文学已有三千年的光辉历史。

    1、秦代以前,我国就有许多伟大的作品出现。

    (1)、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保存了古代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这些诗歌大约产生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之间,其中有民歌,有举行典礼用的祭歌和乐歌,有的是叙事诗,有的是抒情诗,有的是讽刺诗。

  这些反映了当时的生活。

    猛和(2)、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后,南方的楚国出现了一种新体的诗歌“楚辞”。

  伟大的诗人屈原运用这种新的形式,写了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以及《九歌》《九章》等作品。

  屈原的作品里含有大量的神话传说,丰富的想象,炽烈的感情,这对后代的作品有很大的影响。

    (3)、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散文有了很大的发展。

  产生最早的历史著作《左传》《国语》《战国策》,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著作《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

  这些著作中的许多篇章在记言记事、描写人物、论辩道理,以及结构篇章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2、两汉魏晋南北朝时代,我国文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了一部对后代的文学和文学都有巨大影响的《史记》。为各个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众多历史人物立传,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

    (2)、汉武帝时,设立了主管音乐的机关“乐府”,采录民间歇谣,用以配乐歌唱,因此许多民歌得以保存下来。现存的汉代乐府里的民歌,多是五言诗的形式,最的一首长篇猜链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是从民歌发展而成的。

    (3)、东汉时期,在乐府民歌的基础上产生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

  但是开始的时候,诗的产量较少。

  到了建安年间,有些诗人,尤其是曹植,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来抒写个人的思想感情,写了很多很好的五言诗。

  五言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东晋末年的诗人陶渊明,用通俗自然的语言写五言诗,赞美劳动生活,歌咏农村景物,诗的内容和风格都有清新自然的色彩。

  南北朝的民歌,也是因官府采录配乐而,保存下来的。

  南朝民歌,绝大部分是青年男女的恋歌。

  北朝民歌的题材相当广泛,其中《木兰诗》是我国文学的杰作。

    3、唐代和宋代是我国文学的发达时期。

    (1)、诗歌到了唐代,体裁完备,有古诗、律诗、绝句等等。

  李白的诗,嘲弄庸俗世态,反抗权贵,充满了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精神。

  他歌颂祖国壮丽的河山,歌颂自由生活,对于社会现象的不合理和自己才能的不得施展,表示强烈的愤慨。

  杜甫生活饱经忧患,比较接近人民,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和人民生活的痛苦,他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诗句揭露封建社会的贫富悬殊。

  他的诗富于现实主义精神,发扬了诗经、楚辞、乐府的优良传统,给后来的诗人开辟了宽广的道路。

  李、杜以后的大诗人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写了十首《秦中吟》和五十首“新乐府”,意在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

  还有像《长恨歌》和《琵琶行》等一些久为传诵的诗。

    (2)、到宋代,盛行配乐歌唱的词,词发枝兆盯展到极盛时期。

  柳永和苏拭的词,对于词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南宋的辛弃疾和陆游是两个爱国诗人。

  这两位诗人的词,在我国文学评价很高。

    (3)、唐代和宋代的散文也很发达。

  唐代的古文运动,是一次重要的文体改革运动。

  这个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和柳宗元,主张废弃六朝以来浮华的骈俪文,写作切合实用的质朴的古文。

  他们的文章,平正通达,虽然号称“古文”,实际上是新体散文。

  到了宋代,欧阳修、王安石、苏拭等继续提倡这种古文。

  以后,“唐宋八大家”的古文就成为我国长期流行的文体。

    (4)、唐代和宋代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的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小说也发展起来了。

  唐代最有名的小说是“传奇”。

  《柳毅传》就是唐代传奇中的佳作之一。

  这些小说;大都着力刻画人物形象,并且有离奇的情节和完整的结构。

  到了宋代,小说有了新的发展。

  由于都市的发达,市民阶层的扩大,这个时期出现了“平话”。

    4、元、明、清三代,我国文学有了新的发展,在戏剧和小说方面,有很大的成就。

    (1)、元代的杂剧形式很新颖。的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王实甫的《西厢记》,分别刻画了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不同形象,前两篇写出政治的黑暗以及妇女的厄运,后一篇写出青年男女坚决反抗礼教、争取爱情自由的精神。

    (2)、明、清两代的戏曲得到迅速的发展,篇幅加长,情节增多,反映的现实生活也更为深广。的作品,如高则诚的《琵琶记》、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3)、元、明、清三代的小说超过以前所有的时代,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在我国文学光辉曜目的作品。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用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到了清代,又产生了蒲松龄的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吴敬梓的长篇章回小说《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儒林外史》描述科举时代读书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败和一些读书人争夺功名的丑态。

  《红楼梦》通过贸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悲剧,以及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的变迁,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末期的腐朽和封建礼教的虚伪,对于蔑视封建礼教力求发展个性的人物,表示很大的同情。

  《红楼梦》展现了巨大的生活画面,刻画了几十个性格极其鲜明、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这部作品结构完整,笔法细腻,语言优美生动,在我国古典小说的发展达到了艺术高峰。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巨著。

    5、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文学上出现了一些反映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要求的作品。

  像李宝嘉的小说《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都比较深刻地揭露清朝政府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

  黄遵宪、梁启超等也写了好些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诗歌和散文。

  形式的多种多样,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语言精炼形象,这是我国优秀古典文学的高度艺术性的表现。

  我国古典文学,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

  三、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篇二】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中国文学之最: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古代最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古代最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古代最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

    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二、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A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B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员。

    -C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D殿试,是科举制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篇三】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二、何

  (一)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喝斥他是谁。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三、乎

  (一)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三)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四、乃

  (一)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可译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语文疑问句怎么写类型?

语文疑问句怎么写类型有哪些

2019-09-1617:15:40

文/崔涵

  疑问句常见的疑问词有啊、吗、吧、呢等,蚂答但是有些疑问句是不使用疑问词的,比如选择问句,你喜欢吃苹果还是橘子?疑问句一般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特指问句、选择问句、是非问句、正反问句。

?

1疑问句怎么写

  疑问句是从句子的用途角度来说的,它是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是有疑而问,是向别人询问一件事,解除自己的疑团的,它是有疑而问,是己问他答,答在问后(即:由一方发问,由另一方作答,回答句紧跟在疑问句的后面)。

例句:

他是不是我校的学生?

您是张先生吗?

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

2疑问句类型

1、特指问句

  特指问句的语序与陈述句相同,提问哪个部分,就把疑问词语放在哪个部分的位置上,加上疑问语调,陈述句就变成了特指问句。特指问句中的疑问词语绝大多数为疑问代词,如“谁、哪儿、什么”等;还有一些疑问词语为“多 adj”格式,如“多大、多高、多长”等。

  特指问句的语调可升可降,可以在句尾加上“啊、呢、啦”等语气助词,但不能加语气助词“吗”。

例句:

他画的是什么呢?

你多大啦?

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啊?

2、选择问句

  选择问句用选择形式提出两种(或多种)不同情况闷族慧,要求对方选择其中一种情况作为回答。选择问句常用“是……还是……”连接,“是”也可以省略。

例句:

你喜欢文学,还是喜欢历史?

到底是你跑得快,还是他跑得快?

出去吃还是在家吃?

是你讲,还是他讲?

这本书好,还是那本书好?

3、是非问句

  是非问句的主要特穗缓点是回答时用肯定或者否定答句。最简单的回答是“是/不是”,也可以用V/adj或者不 V/adj来回答。

例句:

  他是你爸爸吗?—--是。/不是。

  你们去不去?—--去。/不去。

  天气冷不冷?—--冷。/不冷。

4、正反问句

  正反问句是把谓语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并列起来然后提问的疑问句,回答者可选择其中之一作为回答。正反问句可以在句尾加或者不加“呢”,但是不能加“吗”。

例句:

她会不会爱我呢?

是不是你也想去呢?

你信不信我的话?

你能不能再去认真地看看?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