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儿童对励志诗歌朗诵的兴趣?

作者:曲言初时间:2023-07-17 23:53:26

导读:" 如何激发儿童对励志诗歌朗诵的兴趣?1.引言-近年来,儿童对于文学艺术的兴趣逐渐减少,其中包括对励志诗歌朗诵的兴趣。然而,励志诗歌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如何激发儿童对励志诗歌朗诵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格品质。2.理解儿童的"

如何激发儿童对励志诗歌朗诵的兴趣?

1.引言

  -近年来,儿童对于文学艺术的兴趣逐渐减少,其中包括对励志诗歌朗诵的兴趣。

  然而,励志诗歌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激发儿童对励志诗歌朗诵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格品质。

2.理解儿童的兴趣和需求

  -首先,了解儿童的兴趣和需求是激发他们对励志诗歌朗诵兴趣的首要任务。儿童通常喜欢有趣、生动、富有节奏感的诗歌作品,因此,教师和家长可以选择那些以幽默、情感或冒险为主题的励志诗歌,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3.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

  -儿童对于学习环境的舒适程度有着很高的要求。

  为了激发他们对励志诗歌朗诵的兴趣,教师和家长应该创造一个积极、支持和鼓励的学习环境。

  例如,可以组织诗歌朗诵比赛、阅读分享会等活动,让儿童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成果。

4.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

  -当今的儿童生活在数字化时代,他们对于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有着极高的接受度。教师和家长可以利用这一优势,选择一些优质的励志诗歌视频、音频或在线资源,让儿童通过观看、听取和参与其中来培养对励志诗歌的兴趣。

5.培养良好的朗诵技巧

  -朗诵是励志诗歌表演的关键环节,培养儿童良好的朗诵技巧对于激发他们的兴趣非常重要。教师和家长可以组织诗歌朗诵训练班或邀请专业朗诵演员来学校或家庭进行讲座,帮助儿童提高朗诵的表达能力和魅力。

6.建立积极的反馈机制

  -积极的反馈对于儿童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师和家长应该及时给予儿童积极的赞扬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从而更加愿意参与到励志诗歌朗诵的活动中来。

7.结语

  -励志诗歌具有激发儿童内心的力量和潜能的独特魅力。

  通过了解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培养良好的朗诵技巧,以及建立积极的反馈机制,我们可以有效地激发儿童对励志诗歌朗诵的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同时,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如何通过诵读经典培养孩子好习惯

通过诵读经典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方法:

1、“流行”制造兴趣

  模仿是儿童接受新生事物的主要方式,如果他们看到很多人都读,从众心理就会促使他们由模仿到产生兴趣,逐渐形成习惯性的接受和吸收,从而达到很好的诱导效果。

  这就慢慢形成一种流行。

  而流行,正是与时俱进的动力和营养。

  学生朗诵经典时的琅琅唱读声,就营造了一个极具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再加上学生本身的模仿天性和良好的接受力,学习的兴趣就产生了。而兴趣就如一个共振能量场,互相激发,互相推动,很快就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2“示范”感染兴趣

  在学习时我们特别注重以激情唤起激情,要求学生背诵的自己一定先背过,需要讲解、示范的,自己必须研读透彻。

  教师循循善诱地和学生一起背诵《论语》《弟子规》《三字经》,一起吟诵《岳阳楼记》《劝学篇》《陋室铭》,通过设计不同的朗读方式,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师生流连忘返,乐在其中。

3、“故事”提高兴趣

  故事,仿佛一双魔手能紧紧抓住孩子的心灵。因为故事里有幻想、有神奇笑败、有知识、有营养;故事中有画面、有场景猛举、有人物、有真善美的启迪,有假丑恶的反衬。

  成语故事、勤学故事、《三字经》故事、《弟子规》和《千字文》故事等,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从中汲取圣贤智慧,在成长的道路上力行学文。诵读理解后,再引导学生讲经典故事、编经典故事、演经典故事……学生既学到了知识,碰知颤又提高了语言表达力和演讲能力。

4、“创意”巩固兴趣

  唱经典。

  《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质朴的音乐,真实的情感,能带着学生跨越千山万水,跨越历史的洪流,走人经典的传奇。

  低吟浅唱,就是国学经典的音乐化,就是学生语言的再创作;低吟浅唱,就是师生对国学经典的语言、节奏、情感交融的过程;低吟浅唱,激发了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国学经典的语感。

  画经典。给《论语》配画,给《庄子》插图,用连环画画出名著中的故事;把国学按作者、内容主题分类,办成手抄小报……这也是学生学习国学的另一方式。

  演经典。

  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都有展示自己成功的需求。

  展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需求,表演内化了学生学习的所得。

  当学生们有创意地把国学的精髓部分用“读、唱、讲、品、书”的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时,国学经典便如音乐般流入每个学生的心田,营造了更浓厚的诵读氛围。

如何利用晨诵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新教育提倡的“与黎明共舞”晨诵项目是以适合孩子当下的儿歌、优美的儿童诗及古典诗词为主的复合课程。目的是让诗歌与孩子建立起关系,丰富学生的心灵,强调在晨诵过程中孩子与诗歌交融相汇,沉浸其中,玩味其间,充分体验诗歌的丰富性。

  翻开中国文化的历史,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瑰宝,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诗言志,文传情。

  古诗文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中华民族的魂魄。

  “小时能背,终身难忘。

  ”在孩子们古诗文的积淀过程中,经历着“学知—习行—养性”的过程。

  那么,如何利用好链旁晨诵来培养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志趣呢?下面浅谈一下我的做法:。

一、培养兴趣,乐学不倦

  (一)“晨读乐”。

  每天,我利用晨读进行教读,朗读,齐诵经典诗文,并安排学生依次到讲台上声情并茂地朗读、领读或者背诵,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让学生广泛搜集诗文故事和作者趣闻敏宏,通过班级故事会的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对表现出色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

  (二)、“诗配画”。古诗词具有音美、意美、形美的特点,我提倡学生根据诗意,为古诗配上图,展开合理的想象,以画来体会诗文的意境,体会诗人丰富的人生感悟。

  (三)、“我是诵读小能手”。

  随着学生对古诗文兴趣的不断提高,他们积累的古诗也日益增加,这时我就在班内举行形式不一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如两人赛读、小组竞赛、男女生对抗赛,进行限时背、轮换背、接力背等形式,激发了学生的背诵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我还在班上举行“诵读小能手”比赛,评选出班级中背诵古诗数量最多的同学,并给予表彰奖励,一张小小的奖状,一本薄薄的本子,一颗奶糖,一阵掌声,一个拥抱,这是多么的微不足道的奖赏,却让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鼓励,使得同学们背诵的积极性日益增加。

二、随风潜入夜,棚拿橡润物细无声

  (一)、音画共享,感受意境美。

  古诗文有很强的音乐美和节奏美,而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

  根据这些特点,我在教学手段上采取相应的音画措施,力求达到入情入境的教学效果。

  如我们在诵读《忆江南》、《关山月》等古诗时,我会精心选择适合古诗意境的古典音乐,让孩子在美妙的旋律声中去感受古诗的魅力,不用老师过多的讲解,孩子们在曼妙的音韵声中自由徜徉,自行感悟。

  (二)、及时推荐,有机训练。

  自从开展古诗文吟诵以来,学生会读、会背大量的古诗文,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唱读,没有读出诗的韵味来。

  只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才能更有效的接受诗词的熏陶。

  因此,我充分利用网络上名家诵读的视频每周定期更换内容,利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学习上有感情诵读。

  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地吟诵。

  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声情并茂。

  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科学评价、激励为主的原则

  在晨诵的过程中,记忆力好的同学,背得要快些,记忆力稍差一点的学生,背得速度要慢些。

  我们要正确对待,要承认差异,个别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教师也要予以表扬予以鼓励。

  对待韵律、节奏、情感读得不理想的同学,教师应该耐心指导,还要表扬他“读得很认真”或“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等等,以此激发其诵读古诗词的兴趣和信心。

  晨诵是一种仪式,是一种师生共同穿越诗歌,享受生命,开启新的一天的洗礼仪式。

  晨诵时,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诵、一起感受、一起陶醉,一起激励,让教师、学生、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

  让我们的学生能有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能有诗的情绪,感动于花开花落,落泪于天边一丝流云,像沈从文说的那样:于清晨极静之时,听到鸟鸣,令人不敢堕落。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我们利用好每天的晨诵课,积极调动学生吟诵古诗词的兴趣,就可以使学生爱上晨诵,爱上经典诗词。

幼儿诗歌朗诵需要注意

  第一,为孩子的诵读营造一个轻松而舒适的环境。最好创造一个人人都在诵读的环境,让孩子浸濡其中,自然会乐意亲近经典。

  第二,不求理解,只求熟读,只奖励,不强迫。

  孩子只要反复念,自然就能背诵下来。

  反对强制,反对把经典诵读当成一门功课来进行。

  第三,要持之以恒,避免出现三分钟热度,避免有尝试的心态。

  第四,教孩子背书,得记住一个原则,不要跳章、不要跳节。

  尽管一路读下去。

  不要以成人对经典难易的看法来事物的难易都是相对的,大人感到困难的,小孩子不一定感到难,反过来也是一样。

  很多大人读经典感到困难,这确实是目前的实际情况,因为从小没有读过,或者读得太少。

  古人不是这样的,古人从小读经典,大了自然感到不难。

  小孩子诵读经典其实是很容易的,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因为儿童首先发展的是记忆力、直觉力,而不是理解力。

  背诵是儿童的天性,用记忆力和直觉力诵读经典,轻松得很。

  衡量课程的深浅,儿童的学习潜能和吸收力是成人无法想象的。

  现在的孩子学习时间紧,压力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经典诵读并不会给孩子增加额外的负担,相反会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

  “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

  经典是直探人性本源的东西,从小背诵经典就好比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孩子的心胸会更宽广,眼界会更深远,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识,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教养。

  有了这样的底蕴,再搏物去学习比较浅近的应用性知识文化,孩子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很多家长都会问到这个问题,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给出不同建议:如果孩子年龄比较小,可以从《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读物开始;如果孩子已经读小学了,认识拼音和一些汉字,而且有蒙学基础,就可以从《大学》、《论语》或《老子》这些大部头的经典开始。

  。

  从全国各地的经验来看,一般情况是刚开始诵读的字数可以少一点,慢一点,等孩子接受经典诵读的学习方法后,年龄小的孩子坚持每天诵读50个字左右,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每天诵读80个字左右。

  在诵读经典之前,听CD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基毕液,让孩子习惯听经典,对经典里的部分内容听到可以脱口而出的程度。

  尤其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更要多听。

  至于遍数,没有硬性规定,重要的是经典的熏陶。

  诵读经典不是让孩子一上来就达到熟练诵读的程度,而是让经。

  典浸润孩子的心灵,就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

  即使孩子还不太会说话也不要紧,可以在早晨孩子醒来时、游戏时、吃饭时、晚上睡觉前把CD机打开;家长有时间也可以给孩子一句一句地读。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拼音没有问题,基本的汉字也都认识,还会运用一些记忆方法。

  除了每天利用零散时间多听CD外,还要制定一数升个诵读计划,并且要持之以恒地坚持。

  而家长除了鼓励孩子外,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有急功近利的心态。

  家长首先要认识到孩子注意力时间没有大人长是与孩子的大脑发育有关的。

  在孩子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家长可以通过多个方法来延长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多种诵读方法交叉使用;游戏的手段诵读经典;竞赛的方法诵读经典等记忆是儿童的天性,孩子一旦在诵读经典上找到“感觉”,很快就会把一部经典诵读下来。

  但是,一定要及时复习,可以是三天一个单元来复习,也可以是一周一个单元,或者十天一个单元来复习,一般情况下,复习六到八遍,孩子可以达到终生不忘。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于这一类孩子,重要的是家长要先想办法激发孩子诵读经典的兴趣。

  首先,大人的热情可以唤起孩子的兴趣;其次,情感可以引发兴趣,家长平日与孩子情感浓厚,较易激发其兴趣;再次,成就感可以提升其兴趣,读得愈好愈喜欢读;第四,鼓励可以巩固其兴趣;第五,变换花样可以引发兴趣。

  如果有的孩子依然提不起兴趣,则放一放也没有关系,只要他在13岁之前,都还有机会财贵教授讲经典诵读“人人可以为老师,处处可以作教室”,父母太忙,孩子的经典教育也完全可以开展。

  老人或者保姆可以每天拿出15-20分钟时间,和孩子一起诵读经典,不需要给孩子讲解;也可以只给孩子播放CD,让孩子生活在播音艺术家朗诵的经典氛围中。

  家长只需要多鼓励、多督促,多欣赏自己的孩子最好的办法是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一起学习。

  可以制订一个家庭经典学习计划,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和孩子一起成长,同时,家庭诵读经典也是一个最好的亲子活动。

  1)、古今中外的经典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源泉,蕴藏着人类几千年来灿烂的文明与智慧的宝藏。儿童处在记忆力发展的黄金阶段,如果能抓住机遇背诵一些永恒的经典名篇,将会对他一生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诵读经典无疑是一种适合儿童智力结构发展特点的最简洁高效的教育方式。

  2)、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表明,开展儿童经典诵读是激发潜能、学习语言、增强人文底蕴、开启智慧的重要途径,同时又能培养孩子的高尚的情操和人文关怀,由此可以使孩子变得胸怀博大、知书达理、善良聪慧、乐观坚定。展儿童经典诵读活动,不仅可以达到开发儿童智慧、激发儿童潜能、塑造儿童人格和学习语言的目的,还有很多显而易见的好处。

  第一,经典诵读可以使儿童记忆力大大提高长期的实践表明,诵读经典可以让儿童在记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获得显着提高。当孩子的记忆力提高以后,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必然得到提升。

  第二,经典诵读可以使儿童注意力大大增强注意力是儿童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操作的必要心理条件。儿童诵读诵读后,注意力会较以往有显着的提高。

  第三,经典诵读可以使儿童的识字量明显快速地增加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经典诵读后,识字量会有明显快速地增长。人在一生成长的过程中要接受各种有用的信息,而通过文字获取的信息量是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因此,孩子较早具备接受文字信息的能力,对其潜能的发挥,意义将十分重大。

  第四,经典诵读有助于儿童人格成长儿童在诵读经典的同时,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正是“读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

  第五,经典诵读有助于儿童阅读及写作能力的提高,儿童诵读大量经典后,胸有万巻书,自然下笔如有神!经典诵读教育当然是越早越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十岁、十二岁的孩子读起来就晚了。年龄是相对的,但诵读经典最好的年龄是在13岁之前。

  心理学的研究规律表明,一个孩子的主要学习能力有两种:记忆力和理解力。

  这两种学习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在0-13岁之间,记忆力发展非常迅速,13岁前后达到人一生记忆的最高峰,13岁以后记忆力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而理解力的发展与此相反,在0-13岁之间缓慢发展,13岁后理解力才获得迅猛的发展。

  正因为记忆力和理解力发展的不同步,所以,对于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讲,记忆是他的天性,背诵是他的拿手好戏。

  经典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让儿童充分利用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阶段,背诵相当数量的经典,“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另外,13岁前后孩子逐渐步入人生的第二个反抗期,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青春期。

  孩子步入青春期后,心性不如13岁之前那么纯净,记忆的效果也远远不如13岁之前。

  而且,13岁前后,孩子基本上中学了,中学的课业压力要比小学阶段繁重得多。

  所以,0-13岁是学习经典的最好时机,也是奠定孩子根基教育的黄金时期。

  心理学的研究规律表明,一个孩子的主要学习能力有两种:记忆力和理解力。

  这两种学习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在0-13岁之间,记忆力发展非常迅速,13岁前后达到人一生记忆的最高峰,13岁以后记忆力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而理解力的发展与此相反,在0-13岁之间缓慢发展,13岁后理解力才获得迅猛的发展。

  正因为记忆力和理解力发展的不同步,所以,对于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讲,记忆是他的天性,背诵是他的拿手好戏。

  经典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让儿童充分利用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阶段,背诵相当数量的经典,“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如何培养幼儿的朗读能力

    导语:对幼儿进行语感熏陶,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提高幼儿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朗读能力是关键。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幼儿园的准教师,必须重视和加强朗读能力培养。

  如何培养幼儿的朗读能力

  一、倡导阅读,明确要求,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幼教专业学生一定要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具有过硬的朗读能力,方能完成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任务。幼儿教师要实现高水平的朗读教学活动,其前提就是要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与驾驭文学作品的能力。

    因而,在教学中明确要求学生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以扩大阅读视野,提高语言和鉴赏能力。

  对推荐给学生的美文,做枯要求学生每读一文,应细细咀嚼,用心领会,准确把握作品的内容和表现的主题,敏锐地捕捉文中细腻的情趣情感,唤起自己的真实感情,努力与作者产生水乳交融般的情感共鸣。

  阅读能力提高了,语感能力就会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理解作品、把握作品的基调是朗读的基础,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才能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把握朗读方法。

  朗读要有纯模洞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首先要在感情上打动别人,那就必须先让自己为作品的感情所打动。

  用心阅读并体会作品,使自己倾心感受,情动于中,然后将这种发自肺腑的感情“达于声”,让朗读成为传递感情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朗读的成功。

  二、强化训练,培养习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之一是培养人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感。

  培养语感有多种方法,朗读是其中事半功倍的一种。

  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实践性教学,强化口语训练,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首先要求学生放声读,放声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并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具有感悟语言的能力。

  其次是读熟、读好,读熟是读好最起码的前提,要用普通话来读,忠于作品原貌,读准字音,弄清句读,清晰流畅。

  读好,就是运用朗读技巧读出作品的意境及思想感情,这既是对朗读训练的.要求,也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的重要体现。

  同时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练;课堂下同学之间互练互评,要多观摩别人好的做法,留心琢磨其语气的变化、节奏的和谐、语调的抑扬、语速的缓急以及感情的处理,再反复地练习。这样,循序渐进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朗读能力训练形式是多样化的,有集体读、自由读、接龙式读、分角色读、配乐读、表演读,还有朗诵诗歌、讲故事等。

  选择时依据作品类型、内容而定,也可站在幼儿的角度灵活变化。

  以古诗为例,古诗尤其是唐诗是儿童喜欢的文学形式,它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用词造句精致典雅,语音铿锵琅琅上口,非常适合用朗读教学加强幼儿对诗歌的印象。

  可配乐朗诵,优美的音乐烘托出诗歌的意境美,也更凸显诗歌的语言美,可以极大地提高幼儿的兴趣,还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三、示范教学,创设情境,用美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愉悦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形象鲜活,情感丰富,蕴涵着动人心魄的艺术美。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以自己对学生真挚的爱心,借助作品的情感与学生进行交流,用真情感染学生,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以饱含感情的语言进行朗读示范,激发学生高尚美好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理解和欣赏,品其味,悟其神。

    课堂上,教师示范朗读,融情于声,声情并茂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逼得”他们听下去,令学生在美文的熏陶中提高感受力和精神境界。教师示范朗读,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思维,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皮亚杰的学习认知理论指出的完整码蔽的学习活动必须遵循的次序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求知兴趣的唤起”。

  教师要以自身的示范作用打动学生、引领学生,使学生徜徉在朗读所营造的优美、温馨、愉悦的氛围中而爱上它。

  朗读示范,这种形象、直观、整体的感性化方法,会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积极模仿学习,在尝试中体验到其中的情趣和快感。

  四、悉心指导,开展竞赛,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朗读技巧

    朗读艺术,是以有声语言对作品进行再创造,体现出人们对语言的完美追求。因此,实现朗读的艺术功能,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和要求是必不可少的。

    1、语调抑扬生动。语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句话使用的语调高低升降不同,表达的感情就不同。

    2、吐字清晰准确。发音时,声母要读得有弹力,韵母要充沛,声调要清晰,音节要分明。

    3、停顿安排适当。停顿是作品内容、情感表达的需要,也是朗读者生理上的需要。

    朗读中停顿处理的好,可以明快地传达意义,自然转换情绪。

  停顿分为标点符号停顿、语法停顿、感情停顿。

  朗读中要结合上下文及全篇的意思,仔细体会语句含义,恰当安排停顿的位置和停顿的久暂。

    4、音节轻重相宜。

  朗读时,声音有轻有重,才能传达出生动活泼的语气和感情的起伏变化。

  对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词句,要使用重音加以特别强调,使重点突出,色彩丰富,情感充沛,富有感染力。

  由于重音是体现语句内容的重要手段,朗读中,重音位置不同,语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要依据内容确定好重音位置。

    5、节奏和谐悦耳。

  节奏就是语言的音乐性。

  掌握好语言的节奏才有抑扬顿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

  使用时,要注意句子、段落及全篇的节奏和谐,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第二课堂。

    对于活泼好动的幼教专业学生而言,开展丰富的文娱活动,既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又可以使他们熟练掌握基本技能,不失为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可以举办“儿歌朗诵”、“讲故事比赛”、“演讲会”、“演唱会”等,这都是学生喜闻乐见并踊跃参加的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的语言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

  传统经典诗文,语言精炼,对仗工整蔽悉做,具有节奏美、韵律美,非常适合学生诵读,一卷在手,朗朗上口。如何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词?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挖掘教材,实现“法”的引导。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诗文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首先读懂教材中的经典。

  以教材中的经典为载体,教会学生学习经典的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读懂经典,运用经典。

  其次结合教材补充经典。

  小学语文教材按单元主题来编排,每个单元分别渗透了爱心、惜时、诚信、勤奋等内容。

  针对每一单元的内容,组织各年级老师将传统诗文中表现相关单元主题的经典名篇等进行整理,呈现于学校网站上。

  布置预习课文时将相关网址提供给学生,供他们查阅、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中老师们还适时、适量地为学生拓展经典内容让学生诵读、积累,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孩子们学习经典兴趣。

  2.引导巧背,实现“量”的积累。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

  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在教学中我主要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巧背,实现“量”的积累:。

  (1)表演背。

  经典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此法多用于低中年级学生。

  例如,一年级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当背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老师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

  恰当的语气和体态语能促进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兴趣。

  从而促使其背得快,记得牢。

  (2)据意背。

  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

  如将诗分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言志诗等,每一大类还可分成若干小类。

  如“观自然风光,游山水园林”类的写景诗:《西湖》《山行》等;“播种理想、放飞希望”类的“言志”诗:《石灰咏》《无题》等;“友情难忘、友谊天长地久”类的“送别”诗:《别董大》《赠汪伦》等。

  引导学生据意背能促使他们分类清,背得多。

  (3)据时背。

  是根据经典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它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脉搏,从而达到流畅记忆。

  让学生吟着经典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顺着四季走来,一路朗朗童音。

  从《早春》《春江花月夜》到《夏日》《小池》;从《秋浦歌》《秋思》到《冬景》《江雪》,学生们背过了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绚丽的冬。

  这种形式为学生引领了路子,为大量地背诵奠定了基础。

  (4)创设情境背。

  学生背诵时,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创设一种吟诵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地背诵。

  譬如,背诵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背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

  创设陆差情境背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能创构诗境,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围,从而促进背诵。

  (5)多种形式综合背。

  是融多种形式为一体的背诵方式。

  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我们常常采用此法,如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又如限时背、师生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接龙背,亦有据意背、据时背、据画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

  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3.开展活动,实现“趣”的激发

  心理学家指出,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

  经典诗文诵读训练的关键是动之以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

  开展活动,为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注入强有力的动力,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借助传统佳节开展活动。

  春节、元宵、中秋、端午、重阳等都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

  为庆祝传统佳节可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的经典诗文,或摘抄,或交流,或办手抄小报。

  让学生在庆祝传统佳节过程中,既了解了我国传统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又积累了经典文化。

  为了使学生学习经典诗文不枯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低年级开展“古诗朗诵”擂台比赛。

  孩子们摇头晃脑地吟诵着“小时不识月,呼作宏衡白玉盘……”“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让稚嫩的童音回荡在校园上空!正是通过一系列的经典诵读活动,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致盎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了学生的班训;“温故而知新”成为学生学习的座右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成为了学生们做人追求的目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成为了学生们的人生态度……在学习生活中会引用经典诗文已成为学生们最引以为豪的行为。

如何培养幼儿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兴趣

  幼儿文学是专为3—6岁幼儿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携轿高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它是语言艺术的构成,既带有口头语言的特点,又是艺术语言的集合体,无论从字、词、句、段,还是整个篇章都具有优美动听的效果,而且蕴含着一定寓意。

  幼儿园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幼儿欣赏文学作品,不仅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而且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幼儿的审美感受力,陶冶幼儿的情操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它能给孩子永久的慰藉,给予人纯净的心态,对人和自然的信心,对生活的达观态度。

  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远远低于动画片、游戏中。那么,该如何激发幼儿对文学欣赏的兴趣,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一、创设浓厚的文学氛围,激发幼儿的兴趣。

  环境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俗语中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说法,古代有“孟母三迁”之美谈,这些都说明了环境氛围的重要作用,把孩子放在文学的“大染缸”里,不怕染不出一个带点“文学气”的孩子来。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创设环境氛围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有其不可估量的功效。

  1、创造丰富的物质环境。

  (1)幼儿化的物质环境。

  幼儿化的环境的创设,要充分体现幼儿特点,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富有童趣,又充满浓郁的幼儿生活气息,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产生共鸣,感到趣味。

  (2)艺术化的物质环境。

  陈鹤琴先生曾说:环境艺术化,是教育的一种手段。

  爱美是儿童的天性,当幼儿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周围的一切就会给幼儿一种强烈的美的刺激和艺术的陶冶。

  如让幼儿欣赏散文诗《圆圆的春天》,在语言区中设置情景:圆圆的池塘中漂浮着碧绿的荷叶,一只可爱的青蛙蹲在上面,活泼的鱼儿跳出水面,把春天美丽的景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向幼儿展现美,让幼儿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养美感和审美能力,唤起幼儿美感的动人的艺术形象,激起幼儿强烈的欣赏欲望。

  (3)教育化的物质环境。

  纯粹的装饰性布置确实曾经风光过一段时间,但其浅薄的内涵根本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但如果我们把教育性摆在第一位,有意渗透文学性的特征,选择一些经典的故事、诗歌内容为主题进行布置,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会动的房子》这个童话故事,我们呈现在墙面上的是:一座红墙绿瓦的房子建在一只大乌龟的背上,房子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周围是蓝天碧海,辽阔的草原,雄伟的大山,……这样的布置,孩子们很喜欢,常常指着画面讲给小朋友听,说到高兴处,还“哈哈”大笑起来,自得其乐;有的孩子还会改编故事情节,不经意间,他们想象的翅辩尺膀已经飞起来了。

  可见,孩子身处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已经闻到一点文学的气息了。

2.设置图书角

  设置图书角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孩子从书上学到多少知识,也不曾想让孩子个个成为“小书虫”,我们真正的用意是:让孩子喜欢书、喜欢看书。

  《娃娃画报》、《阅读识字》等这些书上都有很好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故事、谜语,并且图文并茂。

  每天给他们一些看书的时间,比如晨间、饭前饭后、放学前。

  时间久了,他们自然就喜欢看书,喜欢学习书上的作品了。

  二、精心选择各种良好的文学作品,促进幼儿欣赏的兴趣。

  据研究表明,给幼儿提供良好的文学作品能促进幼儿各方面的整体发展,能提高幼儿审美请局和文学素养,能疏通情绪,促进认知,能促进幼儿的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促进思维想象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但是幼儿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占有的资源相对缺乏,提供给幼儿的文学作品比较有限,许多文学作品中承载的社会功能较多,大都注重认知、道德教化、行为规范,而相对地忽视文学美、语言美和意识美,因此导致幼儿兴趣低迷,那么如何选择良好的文学作品,就成为教师头痛的问题。

  1、文学作品语言应是儿童化的语言。

  幼儿文学作品中所运用的语言应是儿童语言,它应是在儿童口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出来的文学语言。

  它的特点是口语化,句式简短,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充满真实感和情趣,富于想象和夸张。

  如诗歌《我想……》,“看见小象,我想有一条长鼻子,和小象用长鼻子握握手……”,和动物们有一样的特点是幼儿最为开心、快乐的事情,诗歌以“我”为第一人称进行想象,从孩子的视角看待,同时语言浅显明了,幼儿欣赏阅读时兴趣亦会高涨,效果也就显著。

  由此可知,儿童语言帆哪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易于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

  同时,在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儿童的身份认真体会儿童语言的特点,并运用儿童语言进行教学,才能够把课讲得生动有趣,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兴趣。

  2、为幼儿选择的文学作品应贴近幼儿的心理。

  儿童的阅读心理和阅读兴趣同成人不同。

  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我们都能感受到儿童思维方式和成人不同。

  在阅读方面,儿童更注重形象是否活泼生动,故事是否有趣,情节发展是否符合逻辑。

  他们在阅读目的上,更强调休闲而不是获取知识(当然很多知识也同样蕴涵在儿童文学中),孩子从文学书中获得的启迪是多方面,所以成人不要把它们看成是“闲书”禁止孩子阅读,不爱阅读往往是不爱学习的主要表现。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都意识到,为儿童写作并不是把成人的思想、信条强加给儿童,作品的内容和结构都应该符合并激发儿童的兴趣。

  “没有兴趣就没有一切”,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要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反映儿童的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

  同时选择教材时遵守了教育性、适宜性、形象性、经典性、贴近幼儿生活、寓意深刻、语词优美、形象易懂等原则,尽量做到触及各方面的内容。

  三、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指导,进一步加深兴趣的宽度。

  文学欣赏是一种净化心灵的高雅的审美活动,能提高孩子的审美感受力,正如高尔基所说的“读好书,锻炼美的感觉”。孩子并非不喜欢文学作品,而是由于不懂得如何欣赏,受年龄特点所限制,其文学欣赏水平还比较低级,具有偏重直观感受、易于感情投入、善于模糊解读、拙于鉴别评判的特点,所以他们的兴趣比较低下,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显得举足轻重。

  文学作品欣赏课不同于其它课,指导方法上也不尽相同。

  其一,文学作品欣赏活动不是通过孩子自己的操作、探索来达成目标的,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孩子的配合来完成的,强调师生互动。

  比如散文诗《睡觉》,我主要通过背景音乐的烘托、直观图片的结合、配乐诗歌的朗诵、形象动作的表现等方法来开展。

  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幼儿感受到诗歌宁静优美的意境,在活动中,我主要通过了物质环境的创设如轻柔的音乐、柔美的夜色背景等让幼儿感受到安静的氛围。

  同时由于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及无意识性,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我通过了直观图片的结合、配乐诗歌的朗诵等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了解诗歌内容。

  在活动的过程中,我还通过表演的环节,让幼儿通过形象的肢体动作的表现进一步感受诗歌的内涵,体验作品的情绪情感。

  其二,文学欣赏课运用录象、VCD、录音机等电化教具,让作品中的形象生动起来,会收到非同一般的效果。

  比如诗歌《被窝里的游戏》中,我们用了VCD,当躺在床上的小熊、缩在窝里面的小鸟,躲在茧壳里的小虫出现在荧屏上时,孩子们欢呼雀跃,深深地被片中的形象吸引住了,对诗歌的理解也非常容易了。

  这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这非传统的看图片、情景表演之类的方法可以比拟的。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