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优美吗?五首宋词赏析,何首推荐?

作者:乜荣浩时间:2023-07-18 00:12:38

导读:"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以其浓郁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下面将介绍五首优美的宋词,并推荐其中一首。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这首词描绘了苏轼对赤壁之战的怀念之情,以及对逝去的岁月的思念。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词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和情"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以其浓郁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下面将介绍五首优美的宋词,并推荐其中一首。

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这首词描绘了苏轼对赤壁之战的怀念之情,以及对逝去的岁月的思念。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词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和情感。

2.《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杨万里)

  这首词以渔家生活为背景,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色。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情表达。

3.《青玉案·凤凰台上凤凰游》(辛弃疾)

  这首词以凤凰台为背景,描述了凤凰的自由飞翔和优雅姿态。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展现了作者对自由和美的向往。

4.《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

  这首词以描写春雨的美景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凄美的情感,展现了女性独特的柔情和对爱情的向往。

5.《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李之仪)

  这首词以佛教寺院为背景,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词中充满了哲理和人生智慧,语言简练而深邃。

推荐:《青玉案·凤凰台上凤凰游》(辛弃疾)

  这首词以其豪放的气息和深情的表达,成为宋词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凤凰的描绘,词人展示了自由和美的追求,表达了对人生理想的向往。

  同时,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词语充满了诗意和音乐感。

  这首词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仅展示了宋词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辛弃疾作品的风采。

简单优美的宋词赏析【五首】

  【#能力训练#导语】宋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宝贵的明珠,词比诗的构句更为自由,它来源于配乐的歌词。

  下面是分享的简单优美的宋词赏析【五首】。

  欢迎阅读参考!。

1.简单优美的宋词赏析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宋代〕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花灯灿烂,就像千树花开。

  从天而降的礼花,犹如星雨。

  豪华的马车在飘香的街道行过。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赏析

    此词的上半阕主要写元宵节的夜晚,满城灯火,众人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

  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

  这是化用唐朝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写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

  其间的“宝”、“雕”、“凤”、“玉”,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下阕,专门写人。

  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衣香还在暗中飘散。

  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未曾离去!发现那人的一瞬逗敏薯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

  到末幅煞拍,才显出词人构思之巧妙: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就没有任何意义与趣味。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

  拿薯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

  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

  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

  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2.简单优美的宋词赏析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苏轼〔宋代〕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萧萧一作:潇潇)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赏析山者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

  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

  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

  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

  首句点名了兰溪得名的缘由——山下溪边多兰。

  同时又点明了游兰溪的时令。

  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

  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

  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

  “萧萧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

  暮雨萧萧、子规哀鸣都是写实。

  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

  但是作者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

  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难道人生就再无少了吗?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

  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和“黄鸡”都出自于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白居易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逝,调子低沉。

  苏轼在这首词中是说不要伤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

  这就一扫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片“萧萧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

    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

  近千年来,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焕发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

  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3.简单优美的宋词赏析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宋代〕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词,形象奇幻,意境缥缈,富有浓郁的浪漫气息。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

  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

  “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词人在如梦似幻的海上航行,一缕梦魂升入天国,见到慈祥的天帝。

  现实中,南宋高宗皇帝置人民于水火、只顾自己一路奔逃,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

  这种遭遇,让词人渴望关怀,渴望温暖,但现实中却不能得到,也只有将之寄托在幻想之中了。

  因此,词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天帝,以此表达自己美好的理想。

    在一般双叠词中,通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并自成起结。

  过片处,或宕开一笔,或径承上片意脉,笔断而意不断,然而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

  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

  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

  可称之为“跨片格”。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

  “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

  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

  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著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

  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文学家,她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

  在上阙,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这里,词人给予了回答,她梦想的地方是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人居住的山。

  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说“九万里风鹏正举”,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会,因此,词人叫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风,你不要停止,把“我”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这一问一答之中,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4.简单优美的宋词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宋代〕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鉴赏

    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醉尚未尽消。

  “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

  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转折巧妙精当,灵动自然。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

  孰料,“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对比。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

  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5.简单优美的宋词赏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宋代〕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鉴赏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其实不然。

  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

  “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

  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

  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

  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

  “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

  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

  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

  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精选经典的宋词赏析【五首】

  【#能力训练#导语】宋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宝贵的明珠,词比诗的构句更为自由,它来源于配乐的歌词。

  下面是分享的精选经典的宋词赏析【五首】。

  欢迎阅读参考!。

1.精选经典的宋词赏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宋代〕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鉴赏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其实不然。

  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

  “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

  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

  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

  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

  “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返改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

  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

  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

  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2.精选经典的宋词赏析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宋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同:无)。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鉴赏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叙述描写。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液棚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不难看出,这两句闹世则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谐、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

  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

  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片写大儿子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

  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点辅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

  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

  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

  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

  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

  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3.精选经典的宋词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宋代〕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赏析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

  他曾致书信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

  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下片前三句是说,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何妨?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是说,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名(一样信任我)呢?此时东坡才四十岁,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外任。

  此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西夏大举进军环、庆二州,四年占抚宁诸城。

  东坡因这次打猎,小试身手,进而便想带兵征讨西夏了。

  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

  这是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一个文人要求带兵打仗,并不奇怪,宋代诗人多有此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末三句是说,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

  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

  后又作出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

  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4.精选经典的宋词赏析

  卜算子·咏梅

  陆游〔宋代〕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着同:著)。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诗,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暴,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

  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诗人自身的影子,正如他的《梅花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这首《卜算子》,也是明写梅花,暗写抱负。

  其特点是着重写梅花的精神,而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写。

    上片首二句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属达官贵人所有。

  后二句说梅花的遭遇:在凄风苦雨摧残中开放。

  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

  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

  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说他不与群芳争春,任群芳猜忌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

  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

  如果结合诗人一生累遭投降派的打击而报国之志不衰的情形来体会,真是“一树梅花一放翁”了。

    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

  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

  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

  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

  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

  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

  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的咏怀之作。

  压住一“愁”字,表现了梅花的寂寞与无人问津,渗透的更是作者本身的孤独。

  下阕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而最后一句更是写出了梅花伶仃的孤芳自赏,陆游立志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5.精选经典的宋词赏析

  《渔家傲·秋思》

  朝代:宋代

  作者:范仲淹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

  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

  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

  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

  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

  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

  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经典唯美的宋词赏析精选

  【#能力训练#导语】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为宋代儒客文人拍并智慧精华,标志宋代文学的极高成就。

  下面是考网分享的经典唯美的宋词赏析精选。

  欢迎阅读参考!。

1.经典唯美的宋词精选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五代〕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一作:一番)。

  译文

    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

  仰视天空,残月如钩。

  梧桐裤贺迟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胡李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

  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

  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

  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的帝王江山。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

  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

  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

  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

  “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更是体会不到。

  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

  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

  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沈际飞在《草堂诗余续集》中评价说:“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

  破之浅,不破之深。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妙。

  ”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说:“此词写别愁,凄惋已极。

  ‘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叙事直起,画出后主愁容。

  其下两句,画出后主所处之愁境。

  举头见新月如钩,低头见桐阴深锁俯仰之间,万感萦怀矣。

  此片写景亦妙,惟其桐阴深黑,新月乃愈显明媚也。

  下片,因景抒情。

  换头三句,深刻无匹,使有千丝万缕之离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剪不断,理还乱’,则离愁之纷繁可知。

  所谓‘别是一般滋味’,是无人尝过之滋味,唯有自家领略也。

  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

  ”。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

  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

  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

  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2.经典唯美的宋词精选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宋代〕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赏析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

  他曾致书信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

  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下片前三句是说,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何妨?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是说,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名(一样信任我)呢?此时东坡才四十岁,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外任。

  此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西夏大举进军环、庆二州,四年占抚宁诸城。

  东坡因这次打猎,小试身手,进而便想带兵征讨西夏了。

  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

  这是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一个文人要求带兵打仗,并不奇怪,宋代诗人多有此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末三句是说,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

  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

  后又作出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

  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3.经典唯美的宋词精选

  清平乐·春归何处

  黄庭坚〔宋代〕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一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鉴赏

    这是一首惜春词,表现作者惜春的心情。

  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

  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

  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

  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

  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这首词上片是说,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这首词赋予抽象的春天以具体人的特征。

  词人因为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如果词人仅仅限于这样点明惜春的主题,那也算不了什么高手。

  这首词的高妙之处,在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好像荡秋千,既跌得深、猛,又荡得高、远。

  上片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下片前两句是说,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下片再转。

  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

  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

  为什么呢?因为黄鹂常和春天一同出现,它也许能得知春天的讯息。

  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末两句是说,那黄鹂千百遍的婉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最后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婉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

  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天已经来临。

  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实是回不来了。

    与一般惜春词不同,这首词不以景物描写为主,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专写其寻春,表达对春天的爱恋,所以全词空灵蕴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

4.经典唯美的宋词精选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宋代〕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

  梦魂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

  他热情而又有诚意地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

  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词,形象奇幻,意境缥缈,富有浓郁的浪漫气息。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

  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

  “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词人在如梦似幻的海上航行,一缕梦魂升入天国,见到慈祥的天帝。

  现实中,南宋高宗皇帝置人民于水火、只顾自己一路奔逃,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

  这种遭遇,让词人渴望关怀,渴望温暖,但现实中却不能得到,也只有将之寄托在幻想之中了。

  因此,词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天帝,以此表达自己美好的理想。

    在一般双叠词中,通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并自成起结。

  过片处,或宕开一笔,或径承上片意脉,笔断而意不断,然而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

  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

  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

  可称之为“跨片格”。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

  “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

  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

  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著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

  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文学家,她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

  在上阙,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这里,词人给予了回答,她梦想的地方是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人居住的山。

  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说“九万里风鹏正举”,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会,因此,词人叫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风,你不要停止,把“我”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这一问一答之中,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5.经典唯美的宋词精选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欧阳修〔宋代〕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着小舟划着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

  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连小船移动都感觉不到。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鉴赏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

  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

  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

  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

  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

  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

  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

  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

  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

  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

  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

  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有很强的吸引力。

最简单的宋词赏析五首

  【#能力训练#导语】宋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宝贵的明珠,词比诗的构句更为自由,它来源于配乐的歌词。

  下面是分享的最简单的宋词赏析五首。

  欢迎阅读参考!。

1.最简单的宋词赏析

  卜算子·咏梅

  陆游〔宋代〕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着同:著)。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

    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词的上半阕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坚”(《落梅》)。

  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怜惜了。

  无人照看与护理,其生死荣枯全凭自己。

  “断桥”已失去沟通两岸的功能,唯有断烂木石,更是人迹罕至之处。

  由于这些原因,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不得与人亲近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而已。

  “已是黄昏独自愁”是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精神状态,身处荒僻之境的野梅,虽无人栽培,无人关心,但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也终于长成开花了。

  宝剑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野梅不平凡的遭遇使它具有不同凡响的气质。

  范成大《梅谱序》说:“野生不经栽接者,……谓之野梅,……香最清。

  ”可是,由于地势使然,野梅虽历经磨难而独具清芬,却无人能会,无人领略其神韵。

  这犹如“幽居见。

  那么,野梅为何又偏在黄昏时分独自愁呢?因为白天,它尚残存着一线被人发现的幻想,而一到黄昏,这些微的幻想也彻底破灭了;这也如前人闺怨诗所说:最难消遣是黄昏!不仅如此,黄昏又是阴阳交替,气温转冷而易生风雨的时辰,所以;除了心灵的痛苦之外,还要有肢体上的折磨,“更著风和雨”。

  这内外交困、身心俱损的情形将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极处,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以往人生的写照,倾注了诗人的心血!“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

  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

  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

  ”(《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

  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

  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半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

  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与迟知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

  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妒,可能会被认为“自命清高”、“别有用心”甚至是“出洋码握消相”……。

  正像梅花“无意苦争春”一样,对他物的侮辱、误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听之任之:走自己的路,皮扒让别人去说吧!同时,不论外界舆论如何,我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灵魂的升华与纯洁,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轧成尘埃了,我的品格就像我的香气一样永驻人间。

  这精神不正是诗人回首往事不知悔、奋勇向前不动摇的人格宣言吗!“群芳”在这里代指“主和派”小人。

  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梅花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

  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

  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

  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

  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

  这是第四层。

  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

  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峰。

  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

  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

  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

  不媚俗.不屈邪.清真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

  这首咏梅词.通篇来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

  比必寄托。

  物我融一。

  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2.最简单的宋词赏析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宋代〕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

  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

    上片“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句,暗含送别,以人的眼睛来比拟山水,把山水写的有情有义。

  水是眼波,也就是说眼中的泪水如波,横在眼里而没有流出,说明作者为将行的朋友着想,在尽力克制自己的情感,即使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也不使之滴落而增加友人的伤感。

  山是眉峰,而此刻眉峰郁结着不少离愁别恨。

  一个“聚”字,用的十分有力,将作者胸中的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两句实际上是写作者对友人归途的远眺,作者的视线与友人归途的山水相连,目送着将要远行的友人。

  通过形象的比拟,传达出自己惜别的深情。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用问句拉出友人的行迹。

  在开头的两句,作者把山水合写,写出了友人归路如同郁结离愁的眉峰一般连绵起伏。

  由于归路的山重水复,友人便走进了作者的眉峰之中,也就是作者的视线里。

  这两句写诗人目送友人,友人走在作者深情送别的目光中,越走越远,身影越来越模糊,直至消逝。

  一路山水承载深厚的人情味,默默地替作者送走那远去的朋友。

  朋友在作者的眼中走远了,然而友情却深深存封于作者的心中。

  正是这深厚的情谊让作者安排山水来送自己的朋友。

  从而上片便形成一种物我为一、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远去朋友的无限眷恋,和对朋友归途艰辛生活的深切挂念。

    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正面写“送”,点出了别友人的时间:暮春。

  为“又送君归去”铺垫。

  作者有心惜春,然而留不住春天,春天最终不顾作者归至江南。

  这对作者来说,不能伴春而去的江南又正是春天回归的地方。

  这两句写得相当愁苦,一个“才”一个“又”,层层递进,作者的情感越来越深。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是作者在友人临行之际,从心底发出的深情祝愿。

  但愿友人追随春天的步伐回到江南,和春天同在。

  “千万”二字道尽了作者殷殷叮嘱之意。

  美好而真挚的祝愿,将作者那深沉的惜春之情、惜别之情尽在不言之中,给读者一种含蓄的感觉。

    上片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

  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

  “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词人将心中沉痛之情暂时搁置,对友人送出美好祝福,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

  既饱含惜春之情,又寓之祝福之意。

  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有两点突出的成就值得注意:一是构思别致。

  词人把送春与送别交织在一起来写,充分表现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春天的留恋;二是比喻新颖。

  词人以眼波和眉峰来比喻浙东的山山水水,仿佛这位美人正期待着他的到来,贴切、自然,富有真情实感。

  这首词,轻松活泼,比喻巧妙,耐人寻味,几句俏皮话,新而不俗,雅而不谑。

3.最简单的宋词赏析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宋代〕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

    上阕中“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写对酒听歌的现境。

  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

  作者边听边饮,这现境触发了对“去年”所经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

  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

  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

  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么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

    “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

  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

  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下阕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缠绵哀感,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宛如天成,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

  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

  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

  唯其如此,此联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

  “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

  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词中无意间描写的现象,往往含有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

  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4.最简单的宋词赏析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陆游〔宋代〕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赏析

    此词描写了作者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

  上片开头追忆作者昔日戎马疆场的意气风发,接写当年宏愿只能在梦中实现的失望;下片抒写敌人尚未消灭而英雄却已迟暮的感叹。

  全词格调苍凉悲壮,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当年”,指1172年(乾道八年),在那时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

  在前线,他曾亲自参加过对金兵的遭遇战。

  “觅封候”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

  “自许封侯在万里”(《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

  “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匹马征万里,“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谢池春·壮岁从戎》),呈现出一派卓荦不凡之气。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呼鹰古垒,截虎平川”(《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那豪雄飞纵、激动人心的军旅生活至今历历在目,时时入梦,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强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压抑,积郁的情感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宣泄。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在南郑前线仅半年,陆游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一个“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之暗淡画面,心情饱含惆怅。

    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

  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

  “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

  “一事无成霜鬓侵”,一股悲凉渗透心头,人生老大矣。

  然而,即使天假数年,双鬓再青,也难以实现“攘除*凶,兴复汉室”的事业。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

  所以说,这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

  “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

  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他看到了“铁马冰河”,但这只是在梦中,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

  “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此时的失望,“早岁那知世事艰”,“而今识尽愁滋味”,理想与现实是如此格格不入,无怪乎词人要声声浩叹。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陆游这首词,确实饱含着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词人“身老沧洲”的感叹中包含了更多的历史内容,他的阑干老泪中融汇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比一般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显得更有力量,更为动人。

5.最简单的宋词赏析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宋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同:无)。

  鉴赏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叙述描写。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谐、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

  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

  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片写大儿子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

  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点辅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

  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

  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

  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

  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

  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简单唯美的宋词赏析大全

1.简单唯美的宋词赏析

  卜算子·兰

  曹组〔宋代〕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

  尚有寻芳侣。

  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译文

    春天的傍晚,山中的松竹和翠萝笼罩在阵阵寒气之中;幽静的小路边,兰花独自开放,没人欣赏,它能向谁诉说它怨恨呢?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可以共语,但在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特意来闻兰花的香味时,花并不香;只有在不经意中,才能闻到花的芳香。

  赏析

    此为咏空谷幽兰之词。全词咏幽兰,多以淡墨渲染,结句稍加勾勒,托花言志。

    上片起首一句写兰花幽处深谷,与松竹翠萝为伴,先从境地之清幽着笔。

  句意化用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空谷”、“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等语,借人喻花,不即不离。

  “迟日江山暮”,紧承上句,从时间着笔,和煦的春日黄昏,幽兰的倩影更见得淡雅清绝。

  迟日,指和煦的春日。

  《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幽兰于春天吐芳,故以“迟日”暗点节候。

    此句用杜甫《绝句二首》之一“迟日江山丽”,但易“丽”为“暮”,即化艳阳明丽之景为苍茫淡远之意,令人想见空山暮霭中的幽兰情韵。这两句均点化老杜诗意,而浑然天成,语如己出,分别从时地两方面为空谷幽兰烘染出一种特定的氛围。

    三、四两句首一“芳”字,先为兰花淡描一笔,然而“幽径无人”,兰花的芳馨无人领略,其芳心幽恨之欲诉无由亦可想而知。

  这两句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意味,也透露出知音难觅的惆怅。

  这里是作者借花寓意,抒写志节坚芳而寂寞无闻的才人怀抱。

    过片“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说的是既然无人欣赏芳馨,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堪共语了,但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与梅花共语,是抒其高洁之怀。

  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以喻坚贞高洁的节操。

  此词开头写“松竹翠萝寒”,已拈出松、竹,这里又写与梅花共语,正以“岁寒三友”来映衬幽兰坚芳之操。

  然而作者又复寄意于人间的“寻芳侣”,这也是古代士人夫知识分子渴望得到甄拔而见用于时的心声。

  “着意闻时不肯香,香无心处”,是全词的警句,写出幽兰之所以为幽兰的特色,其幽香可以为人无心领略,却不可有意强求。

    此词既写出了幽兰淡远清旷的风韵,又以象征,拟人和暗喻手法寄托作宏袜者对隐士节操的崇仰,流露出词人向往出世、归隐的心志。

2.简单唯美的宋词赏析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欧阳修〔宋代〕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蔽樱激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译文

    端起酒杯向东风祈祷,请你再留些时日不要匆匆离去。

  洛阳城东郊外的小道已是柳枝满垂。

  大多是我们去年携手同游的地方,我们游遍了姹紫嫣红的花丛。

    为人生短暂的相聚和分别所苦,离别的遗憾久久激荡在我的心田。今年的花红胜过去年,明年的花儿肯定会更加美好,可惜不知那时将和谁一起游览?

  赏析

    词作首先写道:“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这两句源于司空图《酒泉子》中的“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

  然而,欧阳修在词中增加了一个“共”字,便有了新意。

  也就是说,“共从容”如果联系“把酒祝东风”来说,就是风与人而言的。

  首先,对东风(春风)来说,就是爱惜好东风,以此暗示了要留住美好的光景,以便游赏之意。

  其次,对人而来说,希望人们慢慢游赏,感受这难得的相聚,珍惜着美好的时光。

  词人接着写道:“垂杨紫陌洛城东。

  ”“洛城东”指出了游览的地点。

  “紫陌”指京城郊外的道路。

  这里,词人描绘的景象是多么的温暖,词人走在京城郊外,暖风吹拂,翠柳飞舞,颂坦宜人的天气让人惬意。

  上片最后写道:“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

    这两句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当时”的含义。

  也就是说,它不仅暗示了词人对过去的回忆,也照应了下片说的“去年”,使“去年”有了落脚处。

  “芳丛”说明此游主要是赏花。

  意思是说,都是过去携手同游过的“芳丛”,今天仍要全都重游一遍。

  词人通过旧地重游来表现了对朋友的情感的深厚和珍惜。

    下片是抒情。

  头两句就是重重的感叹。

  “聚散苦匆匆”,是说本来就很难聚会,而刚刚会面,又要匆匆作别,这怎么不给人带来无穷的怅恨呢!“此恨无穷”并不仅仅指作者本人而言,也就是说,在亲人朋友之间聚散匆匆这种怅恨,从古到今,以至今后,永远都没有穷尽,都给人带来莫大的痛苦。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己矣!”(南朝梁江淹《别赋》)好友相逢,不能久聚,心情自然是非常难受的。

  这感叹就是对友人深情厚意的表现。

  下面三句是从眼前所见之景来抒写别情,也可以说是对上面的感叹的具体说明。

    “今年花胜去年红”有两层意思。

  一是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开得更加繁盛,看去更加鲜艳,当然希望同友人尽情观赏。

  说“花胜去年红”,足见作者去年曾同友人来观赏过此花,此与上片“当时”相呼应,这里包含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也说明此别已经一年,这次是久别重逢。

  聚会这么不容易,花又开得这么好,本来应当多多观赏,然而友人就要离去,怎能不使人痛惜?这句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正是清代王夫之所说的“以乐景写哀”。

    末两句更进一层:明年这花还将比今年开得更加繁盛,可惜的是,自己和友人分居两地,天各一方,明年此时,不知同谁再来共赏此花啊!再进一步说,明年自己也可能离开此地,更不知是谁来此赏花了。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立意与此词相近,可以合看,不过,杜诗意在伤老,此词则意在惜别。

  把别情熔铸于赏花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

  而别情之重,亦说明同友人的情宜之深。

    清人冯煦谓欧阳修词“疏隽开子瞻(苏轼),深婉开少游(秦观)”(《宋六十家词选例言》)。此词笔致疏放,婉丽隽永,近人俞陛云的评价正说明它兼具这两方面的特色。

3.简单唯美的宋词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宋代〕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酣睡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鉴赏

    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

  “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

  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转折巧妙精当,灵动自然。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

  孰料,“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对比。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

  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4.简单唯美的宋词赏析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宋代〕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花灯灿烂,就像千树花开。

  从天而降的礼花,犹如星雨。

  豪华的马车在飘香的街道行过。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赏析

    此词的上半阕主要写元宵节的夜晚,满城灯火,众人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

  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

  这是化用唐朝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写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

  其间的“宝”、“雕”、“凤”、“玉”,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下阕,专门写人。

  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衣香还在暗中飘散。

  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未曾离去!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

  到末幅煞拍,才显出词人构思之巧妙: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就没有任何意义与趣味。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

  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

  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

  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

  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经典唯美的宋词精选【十首】

  【#能力训练#导语】宋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宝贵的明珠,词比诗的构句更为自由,它来源于配乐的歌词。

  下面是分享的经典唯美的宋词精选【十首】。

  欢迎阅读参考!。

1.经典唯美的宋词精选

  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观〔宋代〕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译文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缱绻的柔情像流水般绵绵不断,重逢的约会如梦影般缥缈虚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若是两情相悦,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注释

    纤云:闷态宏轻盈的云彩。弄巧:指云彩在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

    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银汉:银河。

    迢迢:遥远的样子。

    暗度:悄悄渡过。

    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

    忍顾:怎忍回视。

    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语出宋玉《高唐赋》。

2.经典唯美的宋词精选

  浣溪沙·渔父

  苏轼〔宋代〕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江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注释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蚂册。

    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散花州: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

  一在浠水县江滨,今成一村。

  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

  该词中所写散花洲系与西塞山相对的浠水县管辖的散花洲。

    鳜(guì)鱼:又名“桂鱼”,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产。

    庇:遮盖。

    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3.经典唯美的宋词精选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苏轼〔宋代〕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萧萧一作:潇潇)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注释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4.经典唯美的宋词精选

  卜算子·兰

  曹组〔宋代〕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

  尚有寻芳侣。

  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译文

    春天的傍晚,山中的松竹和翠萝笼罩在阵阵寒气之中;幽静的小路边,兰花独自开放,没人欣赏,它能向谁诉说它怨恨呢?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可以共语,但在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特意来闻兰花的香味时,花并不香;只有在不经意中,才能闻到花的芳香。

  注释

    见《阳春白雪》卷四。又见辛弃疾《稼轩词》丁集,而文字稍异。

    杜甫《绝闭闹句二首》之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荀子·宥坐》:“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淮南子·说山训》:“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

  ”。

    梅花虽亦高品,它尚有寻芳的伴侣,反衬兰花的寂寞。

  杜甫《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之三:“巡檐索共梅花笑。

  ”。

    这两句形容梅花香味,极工,亦补足上文“非以无人而不芳”意。

5.经典唯美的宋词精选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宋代〕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译文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功名利禄不过都是小事,不要为此劳神伤身应该多多吃饭。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遗憾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人间的道路才更是艰难。

  注释

    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馀:多余;加餐,多吃饭。

    无穷:无尽,无边。

    今古,古往今来;般,种。

    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未是:还不是。

    别有:更有。

6.经典唯美的宋词精选

  卜算子·咏梅

  陆游〔宋代〕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着同:著)。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注释

    卜(bǔ)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二。

  “卜算子”是词牌名。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缺月挂疏桐》等。

  万树《词律》卷三《卜算子》:“毛氏云:‘骆义鸟(骆宾王)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

  ’按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

  ”。

    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寂寞:孤单冷清。

    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更:副词,又,再。

  着(zhuó):同“著”,遭受,承受。

  更著:又遭到。

    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苦:尽力,竭力。

    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此指争权。

    一任:全任,完全听凭;一:副词,全,完全,没有例外。任:动词,任凭。

    群芳:群花、百花。百花,这里借指诗人政敌──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妒(dù):嫉妒。

    零落:凋谢,陨落。

    碾(niǎn):轧烂,压碎。

    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

7.经典唯美的宋词精选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宋代〕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注释

    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8.经典唯美的宋词精选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宋代〕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湿一作:满)

  译文

    去年元宵节的时候,花市被灯光照的如同白昼。

    与佳人相约在黄昏之后、月上柳梢头之时同叙衷肠。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仍同去年一样。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故人,相思之泪沾湿了春衫的衣袖。

  注释

    元夜:元宵之夜。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自唐朝起有观灯闹夜的民间风俗。

  北宋时从十四到十六三天,开宵禁,游灯街花市,通宵歌舞,盛况空前,也是年轻人蜜约幽会,谈情说爱的好机会。

    花市:民俗每年春时举行的卖花、赏花的集市。

    灯如昼:灯火像白天一样。

    月上:一作“月到”。

    见:看见。

    泪湿:一作“泪满”。

    春衫:年少时穿的衣服,也指代年轻时的自己。

9.经典唯美的宋词精选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宋代〕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穿空一作:崩云)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一作:强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一作:人间;尊同:樽)

  译文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刚刚嫁给了他做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

  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

  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

  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大江:指长江。

    淘:冲洗,冲刷。

    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雪:比喻浪花。

    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

  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乔,本作“桥”。

  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

  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

  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樯橹(qiá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

    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的倒文。

    华发(fà):花白的头发。

    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

  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尊:同“樽”,酒杯。

    强虏:强大之敌,指曹军。虏:对敌人的蔑称。

10.经典唯美的宋词精选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宋代〕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注释

    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今山东诸城。

    老夫:作者自称,时年三十八岁。

    聊:姑且,暂且。

    狂:豪情。

    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黄:黄犬。

    苍:苍鹰。

    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

  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席子一般掠过。

    千骑: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

    太守:指作者自己。

    看孙郎:孙郎,孙权。这里借以自喻。

    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尚:更。

    微霜:稍白。

    节:兵符,传达命令的符节。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会:定将。

    挽:拉。

    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满月:圆月。

    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