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的宋词赏析五首是什么?

作者:宿万潍时间:2023-07-18 00:12:36

导读:" 最简单的宋词赏析五首是什么?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以其简洁优美的语言和深情的描写而闻名。在众多的宋词作品中,有些词篇不仅情感真挚,而且表达简练,使人能够轻松理解和欣赏。以下是最简单的宋词赏析五首:。1.《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这首词以简练的语"

最简单的宋词赏析五首是什么?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以其简洁优美的语言和深情的描写而闻名。

  在众多的宋词作品中,有些词篇不仅情感真挚,而且表达简练,使人能够轻松理解和欣赏。

  以下是最简单的宋词赏析五首:。

1.《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这首词以简练的语言描写了恋人之间的思念之情。作者通过寻觅、找寻的动词描绘了恋人们渴望团聚的心情,使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并感受到其中的情感。

2.《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这首词以简单的描写手法展示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作者用简单而直接的语言描述了溪亭日暮时的景色,通过景物的变化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使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并感受到其中的情感。

3.《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晏殊

  这首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雨夜中的思念之情。作者用雨声、帘外的景物描绘了恋人之间的别离,使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并感受到其中的情感。

4.《减字木兰花·春日减字木兰花》——苏轼

  这首词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色,通过减字的手法使词的内容更加简洁明了。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春日的美景,使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并感受到其中的美好。

5.《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这首词以简单的语言描绘了元夕的喜庆氛围。作者通过节庆的细节描写和对家人的思念表达了对团圆的渴望之情,使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并感受到其中的情感。

  通过以上五首最简单的宋词赏析,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优美的词篇,感受到其中的深情与美好。这些简洁的语言和情感真挚的描写,使这些词作成为了经典,被后人广为传颂。

精选经典的宋词赏析【五首】

  【#能力训练#导语】宋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宝贵的明珠,词比诗的构句更为自由,它来源于配乐的歌词。

  下面是分享的精选经典的宋词赏析【五首】。

  欢迎阅读参考!。

1.精选经典的宋词赏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宋代〕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鉴赏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其实不然。

  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

  “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

  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

  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

  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

  “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返改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

  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

  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

  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2.精选经典的宋词赏析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宋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同:无)。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鉴赏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叙述描写。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液棚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不难看出,这两句闹世则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谐、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

  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

  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片写大儿子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

  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点辅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

  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

  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

  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

  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

  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3.精选经典的宋词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宋代〕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赏析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

  他曾致书信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

  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下片前三句是说,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何妨?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是说,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名(一样信任我)呢?此时东坡才四十岁,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外任。

  此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西夏大举进军环、庆二州,四年占抚宁诸城。

  东坡因这次打猎,小试身手,进而便想带兵征讨西夏了。

  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

  这是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一个文人要求带兵打仗,并不奇怪,宋代诗人多有此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末三句是说,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

  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

  后又作出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

  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4.精选经典的宋词赏析

  卜算子·咏梅

  陆游〔宋代〕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着同:著)。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诗,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暴,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

  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诗人自身的影子,正如他的《梅花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这首《卜算子》,也是明写梅花,暗写抱负。

  其特点是着重写梅花的精神,而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写。

    上片首二句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属达官贵人所有。

  后二句说梅花的遭遇:在凄风苦雨摧残中开放。

  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

  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

  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说他不与群芳争春,任群芳猜忌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

  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

  如果结合诗人一生累遭投降派的打击而报国之志不衰的情形来体会,真是“一树梅花一放翁”了。

    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

  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

  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

  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

  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

  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

  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的咏怀之作。

  压住一“愁”字,表现了梅花的寂寞与无人问津,渗透的更是作者本身的孤独。

  下阕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而最后一句更是写出了梅花伶仃的孤芳自赏,陆游立志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5.精选经典的宋词赏析

  《渔家傲·秋思》

  朝代:宋代

  作者:范仲淹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

  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

  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

  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

  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

  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

  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简单优美的宋词赏析【五首】

  【#能力训练#导语】宋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宝贵的明珠,词比诗的构句更为自由,它来源于配乐的歌词。

  下面是分享的简单优美的宋词赏析【五首】。

  欢迎阅读参考!。

1.简单优美的宋词赏析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宋代〕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花灯灿烂,就像千树花开。

  从天而降的礼花,犹如星雨。

  豪华的马车在飘香的街道行过。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赏析

    此词的上半阕主要写元宵节的夜晚,满城灯火,众人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

  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

  这是化用唐朝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写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

  其间的“宝”、“雕”、“凤”、“玉”,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下阕,专门写人。

  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衣香还在暗中飘散。

  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未曾离去!发现那人的一瞬逗敏薯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

  到末幅煞拍,才显出词人构思之巧妙: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就没有任何意义与趣味。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

  拿薯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

  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

  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

  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2.简单优美的宋词赏析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苏轼〔宋代〕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萧萧一作:潇潇)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赏析山者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

  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

  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

  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

  首句点名了兰溪得名的缘由——山下溪边多兰。

  同时又点明了游兰溪的时令。

  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

  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

  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

  “萧萧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

  暮雨萧萧、子规哀鸣都是写实。

  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

  但是作者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

  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难道人生就再无少了吗?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

  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和“黄鸡”都出自于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白居易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逝,调子低沉。

  苏轼在这首词中是说不要伤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

  这就一扫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片“萧萧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

    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

  近千年来,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焕发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

  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3.简单优美的宋词赏析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宋代〕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词,形象奇幻,意境缥缈,富有浓郁的浪漫气息。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

  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

  “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词人在如梦似幻的海上航行,一缕梦魂升入天国,见到慈祥的天帝。

  现实中,南宋高宗皇帝置人民于水火、只顾自己一路奔逃,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

  这种遭遇,让词人渴望关怀,渴望温暖,但现实中却不能得到,也只有将之寄托在幻想之中了。

  因此,词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天帝,以此表达自己美好的理想。

    在一般双叠词中,通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并自成起结。

  过片处,或宕开一笔,或径承上片意脉,笔断而意不断,然而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

  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

  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

  可称之为“跨片格”。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

  “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

  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

  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著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

  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文学家,她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

  在上阙,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这里,词人给予了回答,她梦想的地方是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人居住的山。

  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说“九万里风鹏正举”,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会,因此,词人叫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风,你不要停止,把“我”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这一问一答之中,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4.简单优美的宋词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宋代〕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鉴赏

    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醉尚未尽消。

  “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

  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转折巧妙精当,灵动自然。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

  孰料,“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对比。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

  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5.简单优美的宋词赏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宋代〕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鉴赏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其实不然。

  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

  “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

  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

  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

  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

  “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

  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

  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

  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优美宋词及赏析【五首】

  【#能力训练#导语】宋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宝贵的明珠,词比诗的构句更为自由,它来源于配乐的歌词。

  下面是分享的优美宋词及赏析【五首】。

  欢迎阅读参考!。

1.优美宋词及赏析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宋代〕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

  “秋来”,点明了季节。

  “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

  词人是苏州人,对这个地方的季节变换,远较北人敏感,故用一个“异”字概括,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

  “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

  “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反过来说,这个地区秋天的荒凉景象,尽括在雁“无留意”三字之中,显得笔力遒劲。

    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

  “长烟落日”,很容易使读者联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四字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

  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气象便液配不相同。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所见;边声、号角声,这是所闻。

  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孤城闭”三字,它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宋朝从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弛。

  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而事起仓卒,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

  词人移知延州,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

  所以“孤城闭”三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反映出宋朝守军力量是很薄弱的,作为指挥部所在地的城门,太阳一落就关闭起来,表现了形势的严重性。

  这一句就为下片的抒情作了铺垫。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

  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丛迅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

  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

  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

  “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

  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

  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2.优美宋词及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宋代〕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渗埋此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溪桥一作:溪头)。

  赏析

    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

  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

  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

  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

  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前四句就是单纯的抒写当时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3.优美宋词及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宋代〕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鉴赏

    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

  “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

  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转折巧妙精当,灵动自然。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

  孰料,“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对比。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

  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4.优美宋词及赏析

  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观〔宋代〕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赏析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

  宋代的欧阳修、张先、柳永、苏轼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

  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

  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

  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

  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

  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

  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

  “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

    关于银河,《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一水间,近咫尺,似乎连对方的神情语态都宛然目。

  这里,秦观却写道:“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

  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

  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

  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

  “金风玉露”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象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

  “柔情似水”,“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

  一夕佳期竟然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

  “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

  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

  回顾佳期幽会,疑真疑假,似梦似幻,及至鹊桥言别,恋恋之情,已至于极。

  词笔至此忽又空际转身,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

  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成为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

  它们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

  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首词的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5.优美宋词及赏析

  清平乐·红笺小字

  晏殊〔宋代〕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赏析

    此为怀人之作。词中寓情于景,以淡景写浓愁,言青山长在,绿水长流,而自己爱恋着的人却不知去向;虽有天上的鸿雁和水中的游鱼,它们却不能为自己传递书信,因而惆怅万端。

    词的上片写主人公以书信细诉衷肠,而无处可寄;下片叙倚楼远望,只见青山绿波,不见所思之人。

  此词用语雅致,语意恳挚,抒情婉曲细腻。

  词中运用了一些传统文化意象和相关典故,深情含蓄,音韵悠长。

    词的上片抒情。

  起句“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语似平淡,实包蕴无数情事,无限情思。

  红笺是一种精美的小幅红纸,可用来题诗、写信。

  词里的主人公便用这种纸,写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说尽了平生相慕相爱之意。

  显然,对方不是普通的友人,而是倾心相爱的知音。

    三、四两句抒发信写成后无从传递的苦闷。

  古人有“雁足传书”和“鱼传尺素”的说法,前者见于《汉书·苏武传》,后者见于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是诗文中常用的典故。

  作者以“鸿雁在云鱼在水”的构思,表明无法驱遣它们去传书递简,因此“惆怅此情难寄”。

  运典出新,比起“断鸿难倩”等语又增加了许多风致。

    过片由抒情过渡到写景。

  “斜阳”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红日偏西,斜晖照着正在楼头眺望的孤独人影,景象已十分凄清,而远处的山峰又遮蔽着愁人的视线,隔断了离人的音信,更加令人惆怅难遣。

  “遥山恰对帘钩”句,从象征意义上看,又有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的意味。

  倚楼远眺本是为了抒忧,如今反倒平添一段愁思,从抒情手法来看,又多了一层转折。

    结尾两句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之意,略加变化,给人以有余不尽之感。绿水,或曾映照过如花的人面,如今,流水依然在眼,而人面不知何处,唯有相思之情,跟随流水,悠悠东去而已。

    此词以斜阳、遥山、人面、绿水、红笺、帘钩等物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的意境,将词人心中蕴藏的情感波澜表现得婉曲细腻,感人肺腑。全词语淡情深,闲雅从容,充分体现了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宋词诗词赏析

宋词五首诗词赏析1

  八月十四夜月

  北宋·范仲淹

    光华岂不盛,赏宴尚迟迟。

    天意将圆夜,人心待满时。

    已知千里共,犹讶一分亏。

    来夕如澄霁,清风不负期。

  【题解】

    此诗作于中秋前夜,这本是阖家团圆的美好佳节,作者却在首联描绘了一幅将圆未圆的秋月图。

  “天意将圆夜,人心待满时”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期待月圆实际上代表了人类对完美的追求,高度概括了古往今来的人们渴望万事得全的美好愿望。

  佛经以十五满月代表破除迷惑的最高境界,而范仲淹这首诗也明显受到了佛教哲理的影响。

  诗歌的尾联是表达作者自己的心志,也是这首诗的落脚点:人生在世,万事不必刻意追求,而应遵循客观规律,真正做到豁达,不受世俗羁绊。

  “来夕如澄霁,清风不负期”,作者用淡淡的彩笔,抹上几许亮色,又带来几缕凉风,“澄霁”、“清风”与“光华”相呼应,便使整个画面色彩更加柔和而美丽,阵阵秋风又给惆怅的情怀平添了几分爽意。

  书扇示门御世睁人

  北宋·范仲淹

    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后人在后头。

  【题解】

    这首诗明白如话,用浅近白话写成,在平淡流畅的语言中说理,却意蕴深厚,反映了宋代哲理诗的主要特点。

  一派青山风景恬静优美,前代人留下的田地已经被后人占有了,但是现在的占有者切莫得意高兴,因为手中的田产还会变成再后来者的财产。

  山河依旧而人事更替,得失不会永远不发生变化,财产如此、权势如此。

  得失总是在相互转化,今天的得会变成明日之失,事物总是按照这样的客观规律发展变化着。

  范仲淹这首诗提醒众人“休欢喜”,正是看到了“得”背后所蕴含的风险,一方面教育人们要居安思危,一方面也勉励众人不要被眼前的失败所打倒,因为祸福相依,今天的失败也可能转化为明日的成功。

  小桧

  北宋·韩琦

    小桧新移近曲栏,养成隆栋亦非难。

    当轩不是怜苍翠,只要人知耐岁寒。

  【题解】

    韩琦,北宋政治家,“庆历新政”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作者托物咏怀,借咏桧柏来表明个人的坚贞志向。

  作者之所以将“小桧”移栽到窗前,并不是为了观赏。

  “养成隆栋亦非难”一句,透露出作者对“小桧”的期许,因为它长成参天的栋梁之才亦非难事。

  但是作者更看重的是它岁寒不凋的品格,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韩琦一生历经了多次政治风暴,他在宦海浮沉之际却一直保持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坚贞的情操。这首诗既是韩琦的自况,又启示着人们培养人才不能只考虑其外在,而忽略了其本质,对人的培养要更关注其内在的返如品格,从小注意其情操和素质的培育。

  赠学者

  北宋·欧阳修

    人禀天地气,乃物中最灵。

    性虽有五常,不学无由明。

    轮曲揉而就,木直在中绳。

    坚金砺所利,玉琢器乃成。

    仁义不远躬,勤勤入至诚。

    学既积于心,犹木之敷荣。

    根本既坚好,蓊郁其干茎。

    尔曹直勉勉,无以吾言轻。

  【题解】

    这首《赠学者》是一首鼓励学生奋发学习的诗作。

  诗歌首先表明人是天地之间的万物之灵,人的本性中虽然已经具有五常的基本要素,但是依旧需要学习。

  作者以《荀子·劝学》中“揉木为轮”、“镇岁砺金琢玉”为喻,阐发了学习的重要性:人的先天本性需要后天教育学习的指引,否则原本的良才也会成为废物。

  “仁义不远躬”正是欧阳修思想哲学的一贯体现,一切的仁义道德并不是脱离生活的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它就存在于一般的生活中,不需要“远躬”求取。

  在欧阳修看来,只要勤学苦练,就能在学问与道德上取得双丰收。

  学问是基本,只有基于对道德文章的深刻理解,才能开出美丽的道德之花。

  戏答元珍

  北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题解】

    此诗是欧阳修遭逢贬谪之后的作品,诗中含有蛰居山野的寂寞心情和自我宽慰的豁达之意,其中又包含了积极进取的人生哲学。作者通过抒写物象的时节变化,表达个人作为“野芳”绽放的雄心。

    欧阳修在宋仁宗景佑三年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这首诗就是次年春天作于夷陵的作品。

  元珍是其朋友丁宝臣的字,他当时任峡州的判官。

  题目的“戏”字透露出作者的本意,其实本篇是游戏之作,虽然包含了政治失意的痛苦,但作者作诗的本意是为了突出个人旷达的胸怀,因此颔联就描写了山城独有的物产“柑橘”“竹笋”。

  鲜美的柑橘在雪中生存,意象中饱含着不屈不挠的斗争意识,象征着作者的坚韧不拔。

  而竹笋则在冻雷初响中被“惊醒”,它亦积蓄着力量,正要冒出新生的嫩芽,突破严厉的压制。

  这两句诗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感受。

  “夜闻归雁”与“病入新年”反映出诗人心里的苦闷,流放山城兴起乡思之情在所难免,而这乡思之情又变成乡思之病,面对新年又至物华更新,不免要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但是作者的情绪并未就此消极下去,他转而回忆起当初在洛阳时的美好时光。

  作者曾任职洛阳推官,见识过牡丹盛开的美景,在作者的眼中,繁华已经成为记忆中永存的美好时光,那么此处晚开的野花也就没有什么值得自己嗟叹之处了。

  通过盛衰之间的对比,作者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宋词五首诗词赏析2

    青春的扉页上,我们用彩笔勾画一圈圈美好的蓝图,梦想曾在无数的圈圈中发芽,在承接阳光雨露中不断地渐渐成长。

    现在,这里的我不再是以前的我,我可以不用大人带领回家,我可以不用跟妈妈挤在床上,我可以不用守着象牙塔等待长大,因为,岁月使我已经长大。

    有人说,成长是美丽的,犹如春的芽孢迫不及待地绽放;有人说,成长是酸甜的,要学会走路就要面对跌倒,要收获成功就要面对失败;有人说,成长是苦涩的,接受一次次挑战,接受无数烦恼的磨砺;成长如火焰,热情的奔放,因有成长,才让我们明白人生的意义。

    总是和别人说起小时候,一桩桩可笑之事,一幕幕浮动与脑海,回头想想,现在的我只能搜寻记忆中童年的无忧无虑,因为成长使我有了责任;永远不能像童年那样肆无忌蝉的嬉戏,因为成长让我立即时间的无情;永远不能像童年那样躲在妈妈的怀抱享受温馨,因为成长让我明白坚强勇敢的面对生活,不可以嚎啕的大哭,不可以任性地发脾气,不可以游手好闲,不可以……因为我在成长,就必须学会面对。

    多少曾这样告诉自己:人生没有纯真幼稚是一种遗憾。

  可是,倘若永远生活在春天里,就没有品尝到夏的茂盛,秋的灿烂,冬的严酷,那是不是更是一种生命的遗憾?儿时的梦做了一遍又一遍,童年,更多的属于摇篮。

  那么,现在呢?成长,那是不是更多的属于自然虽有无奈和矛盾的感觉萦绕心头,但成长不经历也不简单,像一杯好茶,需要慢慢地品位。

    成长中的等待,在充实中度过,但又说不清成长到底是为了什么?静心地仔细想想,我们从第一声谛哭,来到这个尘世上,就踏上了成长之路,就在情感、交际、事业三条轨道上跋涉、探索、奋斗,似乎每一条道路都通向迷宫。

  所以,我们终其一生,几乎都是在摸索、碰壁、折回原路的过程中反反复复走走停停。

  当我们疲惫地坐下来看看走过地路,才嫣然发现: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的路径都不同,这场生命之旅,谁都没有导向。

  所以在我们忧伤痛苦的时候,与其躲在阴暗的角落流泪,不如跑到烈日下流汗。

    成长,是长途的旅行,从起点到终点。

  在漫长的旅途中我们会慢慢地觉得自己的改变。

  人就是这样,在成长的岁月像蝉脱壳一般,生活教会我们懂得如何经历风雨,如何顽强奋斗,如何凭借着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一方天空。

  人总是在变化寻找中成长,总是在意逝去的时间和年华,请把成长点滴,收藏起每一份美好时光。

    我谈世事多变幻,世事却望我所依然。成长,带给我了深思,也许,这是一份美好的无奈。

唐诗宋词各5首并各附带50字赏析

唐诗: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赏析: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段段搜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燃者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2、芙蓉楼送辛渐

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赏析:“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所谓”自明高志”。

  其中”冰心”二字见于《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

  这是刘宋时代”清平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王昌龄取用”冰心”二字,当表示自己与”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克己无倦”的陆徽志同。

  ”玉壶‘‘二字见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是高洁的象征。

  此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的”周苛慷慨,心若怀冰”、姚崇《冰壶诫序》的”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

  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牵于宦情”之意。

  王昌龄的这一名句不仅包蕴了”冰心”、”玉壶”、”心若怀冰”、”玉壶之德”等语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3、春怨

唐代: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译文:我敲打树枝,赶走树上的黄莺,不让它在树上乱叫。

  它清脆的叫声,惊醒了我的梦,害得我在梦中不能赶到辽西,与戍守边关的亲人相见。

  赏析:诗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

  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

  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答案。

  第二句诗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使人们知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

  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

  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

  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

  那么,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

4、登乐游原

唐代: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译文: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赏析: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

  “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

  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

  “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

  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握历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

  “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

  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

  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

  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

  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

5、送别

唐代: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

  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赏析: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宋词:

1、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唐代: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连短亭一作:更短亭)。

  译文:远处舒展的树林烟雾漾潆,好像纺织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带,触目伤心的碧绿。暮色进了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

  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

  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过了长亭接着短亭。

  赏析: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

  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主观心理的描绘又糅合在客观景物之中。

  因而从整体上来说,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又融成一片。

2、苏幕遮·怀旧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留人睡一作:留人醉)。

  译文: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

  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

  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赏析: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起首“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到遥接天地的秋水。

  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

  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

  江波之上,笼罩这一层翠色的寒烟。

  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辩,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

  “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与人的秋意感受。

  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辽阔而多彩的秋色图。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这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映照不到的天边。

  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

  这里的芳草,虽未必有明确的象喻意义,但这一意象确可引发有关的联想。

  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

  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

  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所以说它“无情”。

  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

  整个上片所写的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的笔下是少见的,在以悲秋伤春为常调的词中,更属罕见。

  而悠悠乡思离情,也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写来毫不着迹。

  这种由景及情的自然过渡手法也很高妙。

3、定风波·自春来

宋代:柳永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

  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译文:自入春以来,见到那绿叶红花也像是带着愁苦,我这一寸芳心越显得百无聊赖。

  太阳已经升到了树梢,黄莺开始在柳条间穿飞鸣叫,我还拥着锦被没有起来。

  细嫩的肌肤已渐渐消瘦,满头的秀发低垂散乱,终日里心灰意懒,没心情对镜梳妆。

  真无奈,可恨那薄情郎自从去后,竟连一封书信也没有寄回来。

  早知如此,悔当初没有把他的宝马锁起来。

  真该把他留在家里,只让他与笔墨为伍,让他吟诗作词,寸步不离开。

  我也不必躲躲闪闪,整日里与他相伴,手拿着针线与他相倚相挨。

  有他厮守,免得我青春虚度,苦苦等待。

  赏析:这是一首写爱情的词篇,具有鲜明的民间风味,是柳永“俚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首词以一个少妇(或妓女)的口吻,抒写她同恋人分别后的相思之情,刻画出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妇形象。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民歌风味。

  它不仅吸取了民歌的特点,保留了民间词的风味,而且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作者没有采取传统的比兴手法,也不运用客观的具体形象来比喻和暗示自己爱情的炽烈与坚贞,而是采取感情的直接抒写和咏叹。

  词中,感情的奔放热烈带有一种赤裸无遗的色彩,明显地具有一种市民性。

  这是柳永生活时代都市高度繁荣的客观反映。

  从思想上看,这首词明显带有市民意识。

  市民阶层是伴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一支新兴力量。

  它较少封建思想的羁縻,也比较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压迫。

  “男女授授不亲”的封建时代,它表现出一种新的思想面貌,反映文人词里,就形成了《定风波》中这位女性的声口:“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4、诉衷情·眉意

宋代:欧阳修

  清晨帘幕卷轻霜。

  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

  易成伤。

  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译文:清晨卷起结着清霜的幕帘,呵暖双手试梳新式梅花妆。都因为内心有太多离愁别恨,所以把双眉涂得像远山那么长。

  回想那如烟往事,痛惜流逝的年华,更容易使人感伤。想唱歌又敛容,想欢笑眉头却紧皱,这日子最令人痛断肝肠。

  赏析: 这首词抒写女子的离愁别恨,用字并不多,几个场景切换却生动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词以形传神,词人从环境描写到人物外貌描写,继而是女子的生活片段,表现出了女子内心的苦闷,对于逝水流年的追忆以及痛苦的生活经历。

  上片叙事,写画眉。

  “清晨帘幕卷轻霜”是环境描写,冬日的早晨,寒气袭人。

  “呵手试梅妆”,以素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图画:女主人公于冬日清晨临镜梳妆,呵气温暖着纤细的双手,精心地在额上勾勒着梅花妆。

  “帘幕卷”,暗示她已起床,虽然时间尚早,却要起床梳妆,表现出日常生活的艰辛。

  “轻霜”,暗示气候只微寒。

  因微寒而呵手,可见女主人公的娇怯,也体现出她迫于生计才如此辛苦。

  “试梅妆”,则突出她的秀慧俏丽。

  下片抒情,写蹙眉。

  上片说到思人,下片就很自然地过渡到“思往事,惜流芳,自成伤”了。

  从举止、容色中,词人窥测女子有感伤的情绪,大概她正在思量着难追的往事,惋惜着易逝的芳年,内心伤感不已。

  此三句,极其成功地对女主人公进行了心理刻画,仅用寥寥数语便便充分表现了她内心的痛楚和感伤。

5、渔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

  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从《渔家傲》全词来看,应当说,情调是悲壮的,感情是强烈的,它是一首古代边防军人之歌,以其英雄气概扣动着历代千万读者的心扉。

简单唯美的宋词赏析大全

1.简单唯美的宋词赏析

  卜算子·兰

  曹组〔宋代〕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

  尚有寻芳侣。

  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译文

    春天的傍晚,山中的松竹和翠萝笼罩在阵阵寒气之中;幽静的小路边,兰花独自开放,没人欣赏,它能向谁诉说它怨恨呢?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可以共语,但在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特意来闻兰花的香味时,花并不香;只有在不经意中,才能闻到花的芳香。

  赏析

    此为咏空谷幽兰之词。全词咏幽兰,多以淡墨渲染,结句稍加勾勒,托花言志。

    上片起首一句写兰花幽处深谷,与松竹翠萝为伴,先从境地之清幽着笔。

  句意化用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空谷”、“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等语,借人喻花,不即不离。

  “迟日江山暮”,紧承上句,从时间着笔,和煦的春日黄昏,幽兰的倩影更见得淡雅清绝。

  迟日,指和煦的春日。

  《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幽兰于春天吐芳,故以“迟日”暗点节候。

    此句用杜甫《绝句二首》之一“迟日江山丽”,但易“丽”为“暮”,即化艳阳明丽之景为苍茫淡远之意,令人想见空山暮霭中的幽兰情韵。这两句均点化老杜诗意,而浑然天成,语如己出,分别从时地两方面为空谷幽兰烘染出一种特定的氛围。

    三、四两句首一“芳”字,先为兰花淡描一笔,然而“幽径无人”,兰花的芳馨无人领略,其芳心幽恨之欲诉无由亦可想而知。

  这两句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意味,也透露出知音难觅的惆怅。

  这里是作者借花寓意,抒写志节坚芳而寂寞无闻的才人怀抱。

    过片“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说的是既然无人欣赏芳馨,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堪共语了,但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与梅花共语,是抒其高洁之怀。

  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以喻坚贞高洁的节操。

  此词开头写“松竹翠萝寒”,已拈出松、竹,这里又写与梅花共语,正以“岁寒三友”来映衬幽兰坚芳之操。

  然而作者又复寄意于人间的“寻芳侣”,这也是古代士人夫知识分子渴望得到甄拔而见用于时的心声。

  “着意闻时不肯香,香无心处”,是全词的警句,写出幽兰之所以为幽兰的特色,其幽香可以为人无心领略,却不可有意强求。

    此词既写出了幽兰淡远清旷的风韵,又以象征,拟人和暗喻手法寄托作宏袜者对隐士节操的崇仰,流露出词人向往出世、归隐的心志。

2.简单唯美的宋词赏析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欧阳修〔宋代〕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蔽樱激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译文

    端起酒杯向东风祈祷,请你再留些时日不要匆匆离去。

  洛阳城东郊外的小道已是柳枝满垂。

  大多是我们去年携手同游的地方,我们游遍了姹紫嫣红的花丛。

    为人生短暂的相聚和分别所苦,离别的遗憾久久激荡在我的心田。今年的花红胜过去年,明年的花儿肯定会更加美好,可惜不知那时将和谁一起游览?

  赏析

    词作首先写道:“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这两句源于司空图《酒泉子》中的“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

  然而,欧阳修在词中增加了一个“共”字,便有了新意。

  也就是说,“共从容”如果联系“把酒祝东风”来说,就是风与人而言的。

  首先,对东风(春风)来说,就是爱惜好东风,以此暗示了要留住美好的光景,以便游赏之意。

  其次,对人而来说,希望人们慢慢游赏,感受这难得的相聚,珍惜着美好的时光。

  词人接着写道:“垂杨紫陌洛城东。

  ”“洛城东”指出了游览的地点。

  “紫陌”指京城郊外的道路。

  这里,词人描绘的景象是多么的温暖,词人走在京城郊外,暖风吹拂,翠柳飞舞,颂坦宜人的天气让人惬意。

  上片最后写道:“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

    这两句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当时”的含义。

  也就是说,它不仅暗示了词人对过去的回忆,也照应了下片说的“去年”,使“去年”有了落脚处。

  “芳丛”说明此游主要是赏花。

  意思是说,都是过去携手同游过的“芳丛”,今天仍要全都重游一遍。

  词人通过旧地重游来表现了对朋友的情感的深厚和珍惜。

    下片是抒情。

  头两句就是重重的感叹。

  “聚散苦匆匆”,是说本来就很难聚会,而刚刚会面,又要匆匆作别,这怎么不给人带来无穷的怅恨呢!“此恨无穷”并不仅仅指作者本人而言,也就是说,在亲人朋友之间聚散匆匆这种怅恨,从古到今,以至今后,永远都没有穷尽,都给人带来莫大的痛苦。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己矣!”(南朝梁江淹《别赋》)好友相逢,不能久聚,心情自然是非常难受的。

  这感叹就是对友人深情厚意的表现。

  下面三句是从眼前所见之景来抒写别情,也可以说是对上面的感叹的具体说明。

    “今年花胜去年红”有两层意思。

  一是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开得更加繁盛,看去更加鲜艳,当然希望同友人尽情观赏。

  说“花胜去年红”,足见作者去年曾同友人来观赏过此花,此与上片“当时”相呼应,这里包含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也说明此别已经一年,这次是久别重逢。

  聚会这么不容易,花又开得这么好,本来应当多多观赏,然而友人就要离去,怎能不使人痛惜?这句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正是清代王夫之所说的“以乐景写哀”。

    末两句更进一层:明年这花还将比今年开得更加繁盛,可惜的是,自己和友人分居两地,天各一方,明年此时,不知同谁再来共赏此花啊!再进一步说,明年自己也可能离开此地,更不知是谁来此赏花了。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立意与此词相近,可以合看,不过,杜诗意在伤老,此词则意在惜别。

  把别情熔铸于赏花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

  而别情之重,亦说明同友人的情宜之深。

    清人冯煦谓欧阳修词“疏隽开子瞻(苏轼),深婉开少游(秦观)”(《宋六十家词选例言》)。此词笔致疏放,婉丽隽永,近人俞陛云的评价正说明它兼具这两方面的特色。

3.简单唯美的宋词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宋代〕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酣睡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鉴赏

    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

  “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

  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转折巧妙精当,灵动自然。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

  孰料,“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对比。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

  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4.简单唯美的宋词赏析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宋代〕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花灯灿烂,就像千树花开。

  从天而降的礼花,犹如星雨。

  豪华的马车在飘香的街道行过。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赏析

    此词的上半阕主要写元宵节的夜晚,满城灯火,众人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

  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

  这是化用唐朝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写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

  其间的“宝”、“雕”、“凤”、“玉”,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下阕,专门写人。

  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衣香还在暗中飘散。

  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未曾离去!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

  到末幅煞拍,才显出词人构思之巧妙: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就没有任何意义与趣味。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

  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

  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

  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

  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