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授课教案在哪里可以获取?

作者:朱浩铭时间:2023-07-18 01:19:24

导读:"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授课教案在哪里可以获取?1.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参考资料,具有指导教学、组织教学活动的功能。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获取一份优质的语文授课教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2.人教版是我国语文教材的主要版本之一,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而人教版三年"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授课教案在哪里可以获取?

  1.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参考资料,具有指导教学、组织教学活动的功能。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获取一份优质的语文授课教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

  2.人教版是我国语文教材的主要版本之一,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而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教案,则是语文教师备课的重要依据。

3.在寻找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授课教案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取:

  -学校教务处或语文教研组:教务处或语文教研组往往会为教师提供一些相关教材和教案,包括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材配套资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通常会有配套的教学资源,如教师用书、电子课件等,其中可能包含教案。

  -同行分享:与其他语文教师交流、分享教案,可以互相借鉴、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4.在获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授课教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教案: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特点各异,因此要选择符合自己教学需求的教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要求等因素进行选择。

  -理解教案的思路和目标:教案不仅是一份教学指导资料,更是教师教学思路和目标的体现。在使用教案时,要深入理解其中的教学思路,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灵活运用教案:教案只是一份参考资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灵活运用教案,结合学生的特点、教学环境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总之,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授课教案可以通过学校教务处、教材配套资源、互联网资源和同行分享等途径获取。教师在使用教案时要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教案,并灵活运用,以提高教学质量。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灰雀》教案【三篇】

  【#教案#导语】这篇课文简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整理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灰雀》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灰雀》教案一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多读多认,巩固识记。

    2.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

  三、教学准备

    灰雀的图片、列宁的图片及简介,教学课件。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余乎预习搜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片,了解灰雀。

    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的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要读后鼻音。

  3.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思考: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

    4.学习生字词语。

  调皮的生字宝宝和词语朋友来和大家打招呼了!

    认读生字,说说自己怎样记住他们。开火车读,同位互读,男女生赛读。

    试着联系文中的句子理解“郊外”等词语的意思。

    过渡:同学们,我们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也知道了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寻找灰雀,灰雀回来的事。那么,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三)体会灰雀的可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1.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小朋友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这篇文章题为“灰雀”,这是怎样的“灰雀”呢?你能找出描写灰雀的句子吗?把它画下来。

    3.这几只灰雀有什么特点?漂亮、活泼、歌声优美;惹人喜爱。

    4.理解“惹人喜爱”,体会“非常惹人喜爱”。

    5.这三只灰雀确实不一般,那可是“人见人爱”。列宁喜爱灰雀吗?你从什么地方能知道?

    教师抓住“每次”“都”体会列宁的喜爱。

    6.喜欢它们,所以想让它们吃好一点,就像照顾“朋友”一样。

  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

  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7.巧妙小结:和毁悄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练写。

  (五)作业设计

    1.练习写生字词语。

    2.把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抄下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男孩有错就改的好品质,做个诚实的好孩子。

    3.收集列宁故事,继续了解伟人的崇高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借助小男孩的语言、神态,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习小男孩诚实的美德。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唤渣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这是难点。

  因为课文没有明确写小男孩告诉了列宁灰雀哪去了,他怎么知道“一定会回来,它还活着”,只有在学习了课文后联系上下文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了解男孩诚实的品质。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2.激趣:瞧,这就是那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

  听,他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了。

  列宁可是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

  3.谁来和这三只可爱的灰雀打个招呼?

  (二)细读感悟

    1.体会心情。

    可有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你说列宁这时的心情会怎样呢?。

    (1)要求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至七自然段,用横线画一画列宁说的话,体会列宁这时的心情。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学生读三、五、七、九自然段中列宁的话,课件出示这几段。

    (3)细细体会每一句话包含着列宁怎样的心情。

    (4)朗读感悟。

    你们对哪句话体会得更深,想读给大家听。

    2.感悟不同的爱。

  (1)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感情,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爱)

  (2)可是,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去哪儿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列宁吗?孩子为什么要捉灰雀呢?

  (3)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爱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你更赞成谁的呢?

    (4)小结:是的,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却占为己有,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3.接读对话,深入体会。

    (1)列宁爱鸟的真情对小男孩起了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边读边体会。

  出示课文三至十自然段:

  鸟儿不见了,列宁着急地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样了,列宁担忧地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

  天气严寒,它怕冷。

  ”。

    列宁爱鸟的情绪触动了孩子的心:面对孩子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列宁爱鸟的情打动了孩子:他看看列宁,再也忍不住了,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真像孩子说的那样吗?列宁又关心地问──“会飞回来”

  列宁爱鸟的深情打动了孩子的心:他坚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

  此刻,小男孩心里会想些什么?

    (2)是谁让孩子懂得了真爱?在列宁真情的感染下,孩子决定怎么做?放鸟归园。

    4.分角色朗读。

    (1)全班分成两组,一组读列宁的话,一组读男孩的话,师读叙述部分。

    (2)去掉叙述部分,直接读对话。

  (三)真相大白,诚爱相融

    1.课件再次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歌唱的情景”。

    师:听,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

  不过,树下它又多了一位真正的朋友。

  课件出示第十二自然段的内容,师读。

  2.列宁为什么没有再问那个小男孩?他是什么时候预料到这只鸟在小男孩那儿?

    列宁看到灰雀已回来了,为了尊重小男孩的自尊心,所以就没再问。

  当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从小男孩说话的口气已料到鸟就在他那儿。

    3.列宁爱孩子,幽默的话里含着对男孩深深的爱;生齐读第十二自然段,凸显“微笑”。

  4.列宁为什么笑?

    5.小结:是呀,我们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大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放鸟归园而高兴。拿起书来,高高兴兴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生活中的你有过类似小男孩的经历吗?可以说一说吗?

  小结过渡:列宁、男孩、灰雀、人与人,人与大自然,这原本就是一个爱的世界!

    7.出示图片,学生谈感受。从他们的身上,我们感受到爱是什么,爱就是多一点自由,多一点宽容。

  (四)布置作业,积累提高

    1.搜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或者关于诚实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2.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小男孩或列宁说点什么?写一写。

    3.续写《灰雀》。后来列宁、男孩和灰雀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发挥你的想象并把它写下来!

  

《灰雀》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懂得做错事就要改正的道理,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和对儿童的保护,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4.分角色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来学习《灰雀》这一课,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把课题读一遍。很好!

    二、品读课文。

  师:同学们,课文你们都读熟了吗?(读熟了)那谁来告诉老师,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的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列宁、灰雀和小男孩之间的事。

  师板书:

  灰雀

  列宁男孩

    师:是呀,课文讲了一个小男孩在列宁爱鸟的影响下,把捉回家的小鸟又重新放回树林的故事。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电脑出示(美丽的灰雀)

  师:孩子们,灰雀美吗?(美)是呀,多美的灰雀呀!那课文是怎样描写灰雀的呢?谁来告诉老师?

  生:

  电脑出示:

  三只灰雀颜色(),

  动作(),歌声(),

    真()。

    电脑出示:请同学们再轻读课文,用“~~~”划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轻读课文,边读边划。

  生1:每次都要经常

    师:这三个词语体现了列宁对灰雀的无比喜爱。

    生2:一天,列宁……也没有找到。

    师:找遍了,也没有找到,这说明列宁怎么样?(体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担心。)列宁每次都要仰望三只欢快的灰雀,这一次,当他抬头仰望这三只灰雀时,他发现灰雀怎么了?

    生:灰雀不见了。

  师:此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生1:

  生2:

  所以列宁才这样说:电脑出示: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试读,师指导。

  师:字里行间充满了列宁对灰雀的担心之情,列宁还自言自语的说:电脑出示:生读

    师:什么叫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说话)列宁自言自语的目的是什么?(列宁想用自己的情绪感染男孩,体现了列宁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对于灰雀的丢失,列宁充满了可惜、充满了担心,那么,男孩是怎么说的呢?

    生:没……我没看见。

  师:这里有一个省略号,从这个省略号你可以看出什么?

    生:可以看出男孩说话吞吞吐吐。

  师:那他为什么会吞吞吐吐呢?从他吞吞吐吐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什么呢?

    生:可以感觉到灰雀的失踪与他有关。

  师:是呀,男孩捉走了灰雀,想放在家中独自欣赏,他这样做对吗?(不对)后来经过列宁循循善诱的教育,小男孩后来是怎么说的?

    电脑出示: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它还活着。

  ”。

    师:男孩连说了两次“会飞回来的。”说明了什么?“一定”又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男孩一定知道灰雀在哪里。

    生2:说明男孩这时已经下定决心要把那只灰雀送回来。

    师:“一定会飞回来的。

  ”男孩肯定的说。

  “肯定”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男孩已经决心改正错误。

  师:那么,灰雀真的会飞回来吗?

    生:会。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第二天……低着头。

  师:从哪个词可以感受到?

    生:果然。

  师:“果然”是什么意思?谁来告诉老师?

    师:和我们想的一样就叫果然。听了列宁的话,男孩回到家是怎么想的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力,一起来说一说吧。

  电脑出示:

    男孩回到家,来到鸟笼边,只见那只()的灰雀不再()歌唱,显出很不安的样子,男孩想起刚才列宁的谈话,()地说:“我真不该把它捉回来,明天,我()把它送回树林里去。”

    师:是呀,男孩听了列宁的话,他的心里也充满了惭愧、后悔之情,他后悔自己不该那么自私,把那只深红色的灰雀捉回家。因此,他决定要把那只灰雀怎么样?

    生:送回去。

  师:正象大家说的那样,男孩真的把灰雀送回了树林,此时,列宁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读:

  师:灰雀真的会回答他吗?

    生:不会。

  师:那列宁为什么还要问那只灰雀,而不直接问小男孩呢?

    生:因为他认为男孩是诚实的。

    师:“没……我没看见。”很显然男孩最初是撒谎了,那为什么大家和列宁还是认为男孩是诚实的呢?

    生:因为男孩知错就改,所以我们都认为他是诚实的。

    师:哎呀,你还用到了“因为……所以”的句式,真好。

    师:小男孩虽然开始犯了错误,但他后来在列宁的影响下改正了错误,是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所以小男孩仍然是诚实的。

  师:围绕着灰雀在小男孩和列宁之间发生了这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当中,列宁是爱灰雀的,那小男孩呢?

    生:小男孩也爱灰雀。

  师:他们同时爱灰雀,那老师问你们,他们的爱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呢?

    生:列宁给他吃的,给他自由;而男孩是捉回家自己玩,限制了它的自由。

  师:说得真是太好了!那你觉得谁才是真正的爱灰雀?

    生:列宁才是真正的爱灰雀。

  师:板书“爱”,列宁爱它,是给它吃的,当发现灰雀不见时,他的内心是着急的,是担心的,而男孩爱灰雀,却把它捉回家,这里边我们看到了列宁和男孩对灰雀的爱,还看到了谁对谁的爱呢?

    生:列宁对男孩的爱。

    师:是呀,列宁这样做既保护了男孩的自尊心,又让男孩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了错误,这种默默的教育,也是对男孩的爱呀,一个简单的事理,却写出了动物和人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爱。下面,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来体会人和人之间,人和动物之间的这种浓浓的爱。

  三、课外延伸:

  1、如果你是那只重新站在枝头歌唱的灰雀,你想对小男孩和列宁说些什么呢?

  2、同学们,你们在生活当中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你又是怎么做的呢?

  板书设计:

  5麻雀

  (惹人喜爱)

  不见捉走

  担心爱放回

  列宁男孩(知错就改、诚实)

  (循循善诱)

  

《灰雀》教案三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简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

  列宁在公园了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三只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深受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

  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城实和天真。

    通过言语和行动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事件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动物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

  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

    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难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五、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1.出示列宁的照片,指名学生谈谈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板书:灰雀。

  师:我们来和这只灰雀打打招呼吧。

  齐读课题三遍。

  指导书空“雀”

    师:灰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为了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的去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指导读准“胸脯、白桦树、散步、婉转、面包渣、诚实”,。

    3.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师适时指导。

    4.生自由读,以小组为单位赛读课文,互相评价,帮助。

    5.分角色朗读课文。

    6.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那几个自让段是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情的?那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设计意图:养成读书自学的好习惯。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让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让段。说说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课文是怎样描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读,体会灰雀的可爱。

  借助多媒体,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列宁喜欢灰雀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

    4.齐读课文第一自让段。

    5.就是这样惹人喜爱的灰雀,第二天,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竟然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积累文中的词语。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分组出示“渣、胸、脯、惜、低、诚”“郊,步,或,散,敢,者”

    2.说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记住这字的。

    3.指导书写。第一组强调左窄右宽,第二组强调“或、步、者”。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作业讲评。

    设计意图:养成正确,规范的写字习惯。

  五、课堂作业

    1.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预料的相符。()

    2)令人惋惜。()

    3)抬着头向上看。()

    2书写生字并组词。

    设计意图:巩固字词的学习。

  板书:

  两只粉红一只深红

  三只灰雀惹人喜爱

  来回跳动婉转歌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语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跳跃的画面。

    2.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的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来这儿散步,和他们打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风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去哪儿了呢?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读课文的2---10自然段,看看那几段话是列宁讲的,那几段话是小男孩说的?找出来。

  2.灰雀不见了,列宁的心情是怎样的?(急)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指导朗读。

  3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对小男孩说了什么呢?

  出示:1).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2)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3)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4)会飞回来?

    细细读这些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

  指导朗读。

  列宁的关心,惋惜,焦急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呢?(板书:爱)。

    4.聪明的孩子,小灰雀去哪儿了呢?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说一说。

  出示:1)没……我没看见

    2)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

    细读这几句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吗?指导朗读。

    5.小男孩为什么要捉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列宁的爱是给小鸟自由,小男孩的爱却夺去了小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分角色朗读课文的3---10自让段。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出示灰雀在枝头歌唱的画面。

  在列宁真该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森林。

  看,灰雀有在枝头歌唱了。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11---13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3.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让段。

    设计意图:感受孩子的诚实,列宁对孩子的爱。

    4课堂练笔: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那只重新站在枝头歌唱的灰雀,你想对小男孩和列宁说些什么呢?请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2)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

    1.这个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了小男孩,放回了灰雀。

  及时改正了错误,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个别交流。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五、课堂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我从“……”体会到

    2)“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我从“一定”和“!”里推测出男孩当时想

    2.摘抄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板书:

5灰雀

(惹人喜爱)

不见了捉

焦急放回

列宁小男孩

喜爱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金色的草地》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金色的草地》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认识蒲公英一天的变化。

    2认识本课15个生字,包括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3学会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蒲公英的资料生词卡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草地是什么颜色的?你见过其他颜色的草地吗?

  2出示课题:金色的草地

  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生: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

    3好,带着你心中的疑问来读课文,并找出不认识的生字朋友,跟它交朋友。

  二、分小组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小组长带领组员商量准备用什么方法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教师指导提出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可概括为四读:

    一读:扫读(扫除障碍读)。小声物肢自由读课文,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把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做上记号,查字典解决。

    二读:连读。小组内成员分自然段连读课文,读通课文,检查字的读音。

    三读:想读。小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四读:选读。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3、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4、检查自学情况

  (1)(板书生字)在自学生字时,你有哪些困难?(在字音、字型、字义等方面的困难)

  在自学生字时,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要告诉同学们?

    师生共同解决困难,教师相机指导理解"开心、一本正经、揪掉、合拢",可让学生做一做相应的动作,重点理解"合拢"。

  重点指导学生区别“近和进”、“反和返”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并说说哪些内容比较吸引你的注意。通过读课文,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检查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蒲公英的资料,先让他们说一说,然后对照课文的描写和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进行比较、观察,蒲公英是什么样子的?花是什么颜色的?有什么不同之处。

    教师简单介绍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外皮黄棕色,叶根生,花为头状花序。

    (4)本课生字较多,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记忆。要指导读准字音,如“蒲、傍”,识字要与词语的学习结合。

  (5)完成“语文天地”抄一抄2

  四、回顾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了哪些知识,并带领学生复习一下重点的内容。

    注释:通过学生自学,既加深了印象,同时在介绍的过程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反复联系,加深印象扩大学生接受知识的面积。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读过课文之后,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

    2把你见过的蒲公英的样子讲给同学听听。

    出示蒲公英的图片(蒲公英开放,学生描述。)

  二、品味课文,体会感情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2从读课文中你体会到了“我”的什么感情?(用课文中的话来说)

  3“我”滑纯和弟弟为什么那么开心啊?

    先用课文中的话说说,再自己说说。

  4那“我”和弟弟是不是一直都在做这个游戏啊?

  我们来看后面的课文

  5指导学生读课文第2部分(第3、4自然段)

  6作者有什么新发现?有了新发现后“我们”有什么变化?指导(学生完成语文天地中“图示蒲公英的变化”)

  7“我们”为什么不再随意揪它?

  引导:喜爱金色的草地→

  为什么是金色的→不再随意揪→金色的草地

  8若“我”没有发现蒲公英的变化,后罩让世果会怎样?

  三、思考交流

  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说说自己是如何观察喜爱的花草的?引导学生明白善于观察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3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填到语文天地中

  四、课后延伸

  请学生用刚学会的观察方法观察自己喜爱的事物

  第三课时

  一、课始三分钟:

    1、小组内说颜色在生活中的特殊作用。

    2、集体交流。

    二、课堂补白,积累运用。

  风的颜色

    风有颜色/有着变幻多端的颜色,/它一年四季都在忙碌,/把世界装扮成美丽的画册。

  /春天的风是绿色的,/染绿嫩草/染绿树叶/染绿山岗和原野。

  /夏天的风是蓝色的,/浅蓝的林带,/深蓝的湖泽,/蓝风送走太阳的炎热。

  /秋天的风是金色的,/金风迎来收获的季节,收获遍地的金子。

  /收获满意喜悦。

  /冬天的风是白色的,/白风扬起鹅毛大雪,/美丽的白天鹅啊。

  /多么可爱多么纯洁。

  /风有颜色,有着变化多端的颜色,/要是没有风,/就没有这五彩缤纷的世界。

  三、小组讨论

  1、风真有那么多颜色吗?

  2、要是没有风的话……

  四、文海冲浪

    仔细观察生活中的色彩,仿写一首诗歌。

  板书设计:   金色的草地

  新发现:蒲公英一天的变化

  新发现前:我和弟弟揪它们做游戏

    新发现后:我们不再揪它,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金色的草地》教案(二)

  一、课前谈话

  猜谜语

  小朋友们,第一次给你们上课,我给大家带来了几则谜语,想不想猜一猜?

    小小花儿爬篱笆,张开嘴巴不说话,红紫白蓝样样有,个个都像小喇叭。(牵牛花)

    胖娃娃,滑手脚,红尖嘴儿一身毛,齐天大圣最爱它。(桃子)

  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荷花)

    身体长又长,开花黄又黄,脸蛋儿像太阳,籽儿香又香。(向日葵)

    你坐得最认真,这个谜语奖给你答。你的小手举得最直,请你答。

    恭喜你,你答对了,201班的小朋友可真聪明,真不愧是猜谜大王。

  二、导入课题

    (过渡)刚才大家猜谜语功夫很高,那就再奖一个谜语给大家,嘘!听好了,看看谁的小耳朵最灵!小小伞兵随风飞,飞到东来飞到西,降落路边田野里,安家落户扎根基。(蒲公英)

  1.介绍蒲公英

    这是什么啊?大家一起说。(蒲公英)是的,小朋友,你们看到过蒲公英吗?你来说一说?

    瞧,这就是蒲公英,这上面白白的,一根一根的就是蒲公英的绒毛,(出示词卡片,读),这个绒字可不简单,在写的时候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认真看老师写这个字。

  请小朋友们拿起笔,在生字本中写一个。

  (写的时候要提醒,你的写字姿势最棒!)。

    请小朋友们轻轻地放下笔。让我们再和它打声招呼——读绒毛。

    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其实呀,这绒毛里带着的白白的,是蒲公英的种子,每当春天来临,蒲公英就会开出一朵一朵黄色的小花。你瞧,这朵蒲公英花就已经展开了自己金色的——花瓣(读词语)!

    花开过后,蒲公英才结出一个个毛茸茸的绒球。

  2.质疑解疑

    A.今天,我们要去看一片有趣的蒲公英,走进那金色的草地。(板书:金色的草地),一起读课题。

    B.这金色的草地可美了,谁再来美美地读。,读到这里,爱思考的小朋友脑海里会有什么问题呢?

  这金色的草地在哪里呢?为什么这草地是金色的?

    请你自己读一读这段话吧,相信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陶罐和铁罐》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陶罐和铁罐》教案(一)

  学习目标:

    ★认识“陶、懦”等10个生字。

  会写“陶、谦”等14个字。

  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等13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悟课文寓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迟轿

  感悟课文寓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形象揭题,点明学法

    ①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看一看,还可摸一摸。

    ②板书课题,指名学生读,学习生字“陶”的音、形、义。

    ③揭示学法: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同座、小组合作学习。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①学生听课文的录音磁带。

    ②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③同座互相朗读课文,形式自定:可以交替一人读一段,可以分角色读,可以一人读1至9自然段,一人读10至17自然段。互相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同座配合,向全班展示朗读。

  三、精读课文,敏旦配读出感情

    ①小组讨论,合理安排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分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请一个小组汇报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们是否读出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特点。

    ③结合学生的朗读,进行评议,点拨理解。

    a.你觉得铁罐像是个什么样的人?找出表现他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读一读。

    b.你觉得陶罐像是个什么样的人?找出表现他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读一读。

    c.教师扣住学生的朗读,引导领悟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克制,帮助学生归纳出理解词语的几种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理解“奚落”;利用近义词理解“谦虚、懦弱、轻蔑、争辩、恼怒”;通过表演朗读来理解表示神态和动作的词语。

    ④小组再次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⑤全班交流,展示朗读。评出最佳合作小组。

  四、交流感受,明白道理

  ①教师启发: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得到什么启发?

    ②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如:学生认为“要谦虚,不要骄傲”可以;认为“要多看别人长处、多看自己短处”可以;认为“谦虚的人有好的结局,骄傲的人下场可悲”也可以。

    ③拓展延伸,加深理解。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故事,想到了哪些学过的课文或生活中的事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认识“陶、懦”等10个生字。

  会写“陶、谦”等14个字。

  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等13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

    ★感悟课文寓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教学重难点:

    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①分角色朗读课文。

    ②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③交流记字方法。

  本课有一部分生字是形声字,可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忆。

  还可联系熟字比较记忆。

  二、指导写字

    ①认读要写的生字。

    ②归类认识字形特点,观察字的间架结构。

    a.观察8个左右结构的字,看清左右部分所占位置。

    b.观察6个上下结构的字,看清上下部分所占位置。

    c.集体讨论一些需要注意的字,教师可范写。如,“陶、谦”。

    ③教师播放音乐,学生做好写字准备。

    ④学生自己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桥指。

    ⑤即时展示学生作业,师生评议。

  三、语言实践

    ①抄写课文中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

    ②找几位同伴合作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四、听写词语

    ①抄写、记忆词语表中的词语。

    ②听写。订正。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陶罐和铁罐》教案(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9课:陶罐和铁罐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勾画出不懂的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指名读课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3.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介绍了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几件事情,各在哪些自然段。

  4.学生讨论后明确:

    (1)铁罐看不起陶罐(1~9)。

    (2)铁罐和陶罐各自的命运(10~17)。

  (三)精读课文

    1.自读1~9段,思考:铁罐看不起陶罐,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对比,陶罐是怎样的态度,试着把你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课文体现出来。

    2.再读10~17段,请用简单的字和词语概括出铁罐和陶罐各自的命运。

    3.学生自学,组织讨论,全班交流,此时,教师恰当点、拨、抓重点词语和感情朗读,体会铁罐的狂妄自大,陶罐的宽厚谦虚。

  (四)品味含义

  1.说一说,你喜欢铁罐还是陶罐,为什么?

  2.你想对铁罐(或陶罐)说些什么?

  3.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重编故事

    重新编一个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故事,编之前,一定想好,你要表达什么意思围绕这个意思去选材。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整体感知课文时通过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讨论后找出陶罐、铁罐之间发生的两件事:1、铁罐看不起陶罐;2、铁罐和陶罐各自的命运。

    边读边思考,析词品意中教师恰当点拨抓住重点词语,感情朗读,体会铁罐的狂妄自大,陶罐的宽厚谦虚,从而理解寓意。

    培养学生围绕中心编童话故事的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练习运用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词语,读懂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生字。

  掌握暑假、似乎、犹豫、终于、纪念、鼓舞、决心、居然、手脚并用、白发苍苍等词语。

  练习用“……比……”、“一会儿……一会儿……”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预习学案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三、导学案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谁来告诉老师,课文写了哪些轮兆人爬天都峰?爬上去了吗?

  2、他们是不是很轻松地爬上了天都峰?是怎么爬的?谁来说一说?

  二、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齐读,思考: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读,思考:天都峰有什么特点?

  2、看投影或图片:

    刚才我们读了课文,下面请看:这就是天都峰,它是黄山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坡度在70度以上,最险处接近90度。请大家仔细看图,看能不能用一两个字总结一下天都峰的特点(给你的印象)?(板书:高、陡)

  3、下面请大家轻声自由读课文,找出哪些词语和句子最能说明天都峰的高、陡,把它画出来?

  4、学生发言,教师引导从以下两点理解:

    ①、“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A我是怎么观察天都峰的?(抬头望)为什么要“抬头望”?(高、陡)

  B这句话中有两个语气词?谁能找出来?(啊、哩)

  “啊和哩”这两个词表达了“我”的惊叹,那么“我”在惊叹什么?

    C峰顶这么高,高得仿佛怎么样?学生用课文中的话回答。(在云彩上面呢!)

    ②、面对险峻的天都峰,“我”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谁来读一读。

  (板书:能爬上吗?)

  ③、教师引读:是啊!“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上面的铁链,似乎是??”学

  生接读“从天上挂下来的,”教师引读:“真叫人??”生:“发颤!”

  (板书:挂下来发颤)

  A“笔陡”是什么意思?(教师以简笔画演示:笔直陡峭,仿佛从天上挂下来)

  B“发颤”说明了什么?“我”为什么“发颤”?

  3、学习三、四、五自然段(略)

  1、总结过渡:

  ①、天都峰如此险峻,所以“我”心里有点害怕“发颤举桐知”,也难怪“我”有的怀疑:自己能爬上天都峰吗?

  ②、下面听老师读课文(三、四、五段),想一想: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为什么不再犹豫了?(板书:不再犹豫)

  A犹豫是什么意思,谁来告诉大家?(拿不定主意)

    B“我”面对险峻的天都峰,不知道能不能爬上去,所以拿不定主意。想一想,面对困难,你犹豫过吗?谁来用“犹豫”造个句子?(☆提前造好)

    2、这时,“我”和一位不认识的老爷爷相遇了。

    3、当老爷爷碰到我时,他是怎么说的,谁来读一读。

  4、“我”又是怎么问老爷爷的?

  5、这两句话中都有“也来”这个词,两个“也来”说明“我”老爷爷都是怎么想的呢:

    6、学生自由发言,归纳到:老爷爷和“我”互相佩服,都很惊讶。

    7、指名再读“我”和老爷爷的话。

  4、讲读六、七自然段

  1、默读,思考:“我”和老爷爷是怎么爬天都峰的,结果怎么样?

  2、引导:“我”奋力向上爬着正消,老爷爷肯定也是在奋力攀登,“奋力”是什么

    意思?(充分鼓起劲儿来。课文中指努力向上攀登)

    3、请你画出能够说明“我”奋力攀登的词。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

  4、奋力攀登的结果是什么呢?谁来读一读有关课文?(第七节)5、学习八、九自然段

  1、“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经过奋力的攀登,我们(板书):终于到了天都峰的最险处鲫鱼背这个地方,下面我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8、9自然断,

  思考: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2、分角色朗读

    3、看投影片(或小黑板,用不同颜色笔分开):老爷爷和“我”互相道谢的话。

  4、读老爷爷的话,“居然”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果然吗?能换成什么词?

  (居然: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险峻的天都峰,表示出乎意料,可换成“竟然”)

  5、老爷爷为什么要谢谢“我”?

  6、读“我”的话,我为什么要谢谢老爷爷?

  6、学习最后一节

    1、这时,爸爸部怎么说的呢?指名朗读最后一节。

  2、“汲取”是什么意思?(吸取)(板书:汲取力量)

  3、这一老一素不相识,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

    4、学生自由发言。

  7、复习,看板书,简单小结

  九、发言: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只要有决心,有信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在与人相处中,同

  学之间要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相机板书。

  (三)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积极主动,课文《爬天都峰》主要讲了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互相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从这件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要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干什么事只要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一定能成功)。

  四、课堂检测

    1.组词。

  陡()乎()攀()思()

  级()颤()勇()取()

    2.理解词语。

  笔陡:

  奋力:

  五、课后作业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二)

  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课外延伸,交流课余生活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给予树》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给予树》教案(一)

  教学目标:

    ★认识“予、圣、诞”等10个生字。

  会写“予、担、宽”等12个字。

  能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等20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①学生看录像(或图片),了解圣诞节。

  ②谈话:你了解圣诞节吗?

    ③出示课题。今天我们来读一篇发生在圣诞节前夕的感人故事,齐读课题:“给予树”。

    ④理解课题。“给予”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呢?读了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按要求把课文读两遍。

    要求:a.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b.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c.把自己不懂的词句画出来与同学讨论。

    ②检查读书情况。

    a.出示下列词语,读一读,记一记。

  给予 试探 心意 祝福 甜蜜 担心 宽裕 前夕 提醒

  兴高采烈 立即 卡片 盼望 拥抱 仁爱 同情 体贴 如愿以偿

    b.指名读课文。

    提示学生:认真听读,注意发现读错或读得欠通顺的句子,评议时提出来。

  ③学生讨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生自主再读课文

    教师提出自主阅读要求:请你认真读读想想,看看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可以用笔在课文上画画写写。下节课我们来讨论交流。

  四、指导写字

    ①屏显要求会写的12个字,先读读,再组词。

    ②请学生做小老师,指导写字。

    这12个生字,你哪个字写得最好?请你上黑板在田字格中板演给大家租胡看,再谈谈写好这个字的经验。

    ③学生写字写词。

    先把生字写两遍,再把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词语抄写一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予、圣、诞”等10个生字。

  会弊拿拦写“予、担、宽”等12个字。

  能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等20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的特点,感受富有爱心给人们带来的真情和快乐。

  教学重难点:

  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①听写词语。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

    ②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交流感悟

    ①组织学生交流上节课自主阅读的感受。

  你对哪些内容最感兴趣?又有什么感受呢?

    ②教师相机出示以下句子,引导学生体会。

    a.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

  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

  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可引导学生抓住“沉默不语”来质疑、释疑。

    b.让学生充分地读第四、五自然段,感悟金吉娅善良、仁爱的品质。

    ③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师生互相合作释疑。

  三、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很感动,请你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①抄写自己喜欢句子。

  ②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一定非常感激金吉娅,请你替那个小女孩给金吉娅写几句感谢的话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给予树》教案(二)

  课前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

    ②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磁带。

  第一课时

  议论课题,激发敏正兴趣

  同学们看过或听说过各种树,可是你们见过“给予树”吗?(师板书课题),你能想象出“给予树”是什么样的吗?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给予树”是不是像我们同学讲得这么神奇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找开课本轻声读读吧。

  初读课文

    ①学生听课文的录音,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②自由读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b.边读边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③检查读书情况。

    a.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巩固)

    b.出示词语卡片读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c.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讨论交流并介绍自己是怎样理解的。

    d.根据学生的读书情况,相机出示有关的句子指导读。

    ④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这个故事(可以独自读,也可以和同座合作读),看看哪些地方使你受到感动,做做记号,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字词两遍。

    ②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①读下面的词语:沉默不语 如愿以偿 仁爱 体贴

    ②说一说上面四个词语的意思。

  理解重点词句

    ①学生默读课文,用“——”画出这四个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②指名读出所画的句子并出示:

    a.“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b.“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③联系上下文,思考讨论这两句话。

    a.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有关的句段。

  b.那个陌生女孩有什么愿望?又是怎样如愿以偿的?

    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④用“﹏”画出妈妈前后心情变化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学生选择感人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读

  总结全文

    雨果说:“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让我们再一次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永远记住在这个善良、可爱的金吉娅。

  布置作业

    ①抄写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②替那个陌生的小女孩给金吉娅写几句感谢的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孔子拜师》教案

  【#三年级#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孔子拜师》教案),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2、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感悟孔子、老子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型旁纳

    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

  第五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打开了这座宝库的一扇门。

  我们可以认识古代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神话故事,欣卜没赏古代建筑和绘画。

  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认识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

  2、揭题,读题:孔子拜师:

    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二、复习回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写了我过古代着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

  2、故事中最关键的人物是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课文中还写到了另外一个人物老子,他给你的印象又是怎样的呢?

  三、深入研究孔子、老子的人物形象

    1、是呀,那么在孔子拜师的整个过程中,孔子和老子是如何的谦虚有礼,都还需要我们去细细体会。

    2、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⑴读句子,你认为孔子和老子的学问怎样?

  ⑵他们的品行又怎样?

    3、学前指导。

  我们说一个人的品行往往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言谈举止)抓住人物的言行来研究人物的品行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今天这节课,老师就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来研究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你可以研究孔子,也可以研究老子,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一两个句子,认真地读一读,细细地体会体会。

    4、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划出让你感动的一两个句子,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

    5、交流汇报,教师点拨,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词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问:你研究谁?你找到哪个句子来进行研究的?(根据学生回答,随机进行交流。)

  研究孔子:

    ⑴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理解字面意思,问: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算知识渊博呢?现在字面上的意思懂了,那能把你的理解用朗读表达吗?自己先去试试?(生自己读)点名读。

  我好像听到他读的时候强调了几个词语,你听出来了吗?(点名评)你们想不想也来试试?想读的站起来读。

  )。

    ⑵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来到了洛阳。

    ①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全班齐读)

    听了你们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点名说,想象孔子在路上的情景和他的心理活动。)

  ②你是从哪几个词感受到的?(理解词启销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

    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孔子赶路的艰难。(读出孔子的不畏艰辛前往拜师的精神)

  ⑶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⑸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这么长的一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觉得可以是哪个成语?)。

    ⑹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小结谈话:面对这样的孔子,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研究老子(那老子又是怎样一个人呢?你找到哪些句子进行研究的?)

    ⑴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⑵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教师小结:老子虽然不是课文的主角,但我们可以从孔子和老子的交往活动中感受到老子的博学多才和谦和大度,诲人不倦的高尚品行。

  6、朗读感悟: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孔子、老子高尚的品行,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⑴学生自由练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⑵分角色朗读,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①出示孔子和老子两人的对话。

  (同桌互读、指读)读是读得很好,不过老师觉得如果能加上表情和动作会更好。

  你们认为呢?(试读、指读)有没有发现这中间藏了一个新的符号?他的作用同学们刚才都已经不知不觉地读出来了。

  你知道他的作用了吗?理解破折号的作用。

    ②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看是不是这样的。(师生分角色读)

  四、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正因为孔子和老子一个虚心求教,一个诲人不倦,都表现了高尚的品行,所以获得了人们的敬重,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齐读)

  五、课后作业

    下节课我们要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希望同学们课外收集、背诵孔子、老子的名言,结合课文或课外资料从多方面谈谈自己对孔子、老子的认识。

【篇二】

  学习目标

    ①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

  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课前准备

    ①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搜集孔子、老子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紧扣课题,引入新课

    ①教师提示课题:17、孔子拜师。

    ②感悟题意。

    a、用自己的话把题中暗含的意思表达出来(年轻的孔子拜学问渊博的老子为师,学知识,学做人)。

    b、扣题质疑。

  估计学生质疑:孔子是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拜师?怎样拜师?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①认读生字。

    a、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b、指名认读生字。

    ②给生字找“朋友”。

    a、给这些生字组词。

    b、读词语。

  二、细读课文,解难释疑

  ①孔子是怎样的人?

    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资料袋”及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研读课文。

  ②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

    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来理解。

  课件重点出示:

    a、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b、曲阜到洛阳相距很远,孔子走了几个月,才走到了洛阳。

  ◆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从第一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课外作业

    ①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②摘抄孔子、老子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①卡片抽读。教师将词语卡片随机抽出,指名学生认读。

    ②组内检测。小组内模仿教师的方法,互相检查词语的掌握情况。

  二、朗读感悟

    ①自由读课文,把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读给同桌听。

    ②展示读课文,同桌互读互听,互提意见。

    ③表演读课文,把文中易演的内容在朗读的同时加进动作。

    ④品读升华。听了刚才的朗读,你对孔子、老子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三、指导书写

    ①请学生当“小老师”,指出书写生字的注意点,如,“迎”字不要多一点,“尘”字上面的“小”不要带钩。

    ②请书法好的学生到田字格内范写生字,注意生字的结构特点。“仆、授”等字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③学生写字并写词语。

  布置实践活动

    ①活动总动员。

  孔子、老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开展一次活动,去了解一下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去感受一下这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②活动筹备。

    a、命名。根据教材提示,你想了解生活中的哪些传统文化?学生根据自己准备了解的内容给本次活动命名。

    b、组织。自由组成合作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担任组长。

    ③拟定活动计划。由组长组织讨论,共同拟定本次活动的计划。

    ④交流活动计划。

  四、课外作业

    按照商定的计划开展活动。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