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葬词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作者:朱铭程时间:2023-07-23 12:24:18

导读:" 巴尔扎克葬词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巴尔扎克葬词的主题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力。巴尔扎克着重描绘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种种问题。他通过刻画各式各样的人物和他们的命运来展示人类的弱点和欲望。他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使他能够深入了"

巴尔扎克葬词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巴尔扎克葬词的主题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力。

  巴尔扎克着重描绘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种种问题。

  他通过刻画各式各样的人物和他们的命运来展示人类的弱点和欲望。

  他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使他能够深入了解人们的行为和动机,从而呈现出一个真实而丰富的世界。

  2.对社会等级和阶级固化的批判。

  巴尔扎克经常描绘贵族和中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以及贫穷和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

  他通过描写人物的经历和命运,指出社会等级和阶级固化所带来的不公和不平等,并对此表示强烈的批判。

  3.对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思考。

  巴尔扎克深刻思考人生的起伏和命运的无常。

  他描绘了人们经历了各种困难和挣扎后的努力和希望。

  他认为,命运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但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决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4.对爱情和婚姻的探索。

  巴尔扎克对爱情和婚姻的探索主题贯穿于他的作品中。

  他描绘了各种形式的爱情和婚姻,并展示了其中的复杂性和困难。

  他对人类关系的深入洞察使他能够展示出真实的情感和关系。

  5.对贪婪和欲望的揭示。

  巴尔扎克经常描绘人们因贪婪和欲望而走向堕落的故事。

  他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并且贪婪是人性的一部分。

  他通过描绘人物的欲望和他们为实现欲望而采取的行动,揭示了人类的弱点和错误。

  总之,巴尔扎克葬词的主题思想包括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对社会等级和阶级固化的批判、对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思考、对爱情和婚姻的探索以及对贪婪和欲望的揭示。这些主题思想使巴尔扎克的作品成为了对人类社会的深入思考和揭示。

为什么说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不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

  《巴尔扎克葬词》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

  课后练习

    一、在分析课文结构层次的基础上,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并简要说说作者的“情”和表达的“理”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

    二、摘录课文中概括评价巴尔扎克及其作品的语句,说说第三段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评价巴尔扎克作品的。

    三、抓住关键词语,揣摩下边句子的深刻含义。

    1.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

    2.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3.伟人们为自己建造的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4.上天在让人民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5.这不是黑夜,而是信陆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四 学习这篇演讲词,就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短文。

  参考答案

    一、结构层次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总写巴尔扎克的伟大,表达哀悼之情。

  第二部分(3-9段),具体评述巴尔扎克的作品、人格和影响。

  第三部分(10-12段),阐述作者的生死观,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意义。

    主题思想:深切悼念巴尔扎克的逝世,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表达作者积极的生死观。

    这篇文章的情和理的结合表现得非常突出。

  巴尔扎克的逝世,在雨果心中无疑掀起了巨大的感情波澜,使他感到无限悲痛,这在本文的字里行间都表现出来了。

  但我们披文入情,对文章进行理性分析,就会得到一种“理”的启示,无论是作者对雨果的评价,还是作者阐述的生死观,都是一种“理”,正是这种包含在“情”中的“理”,使读者受到长久的情感震撼和理性教益。

    二、概括性评价的语句:1.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2.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

  3.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4.唉!这位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这位哲学家,这位思想家,这位诗人,这位天才……5.在他进入坟墓的这一天,他同时也步入了荣誉的宫殿。

  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星一起,熠熠闪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第三段作者是从三个方面评价巴尔扎克作品的:1.整体评价其作品,认为是“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

  2.从反映社会现实角度评价巴尔扎克作品,认为它是一部历史。

  3.从文学角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认为它是“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

    三、1.重点把握“虚构”这个词。

  这里可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他创作生命的结束,他不能再给人们创造小说这一“虚构”世界了;二是巴尔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他在虚构小说。

  这一句话,雨果沉痛宣行此告文学大师的逝世,提醒人们直面这一伟大的死亡。

    2.巴尔扎克用他天才的观察和想象,将现实撕破展示给人看,让人们看清了社会的真面目,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社会理想。

    3.巴尔扎克这位伟大的人物,用他自己的作品,给自己安装好了坚实的底座,打好了扎实的基础,未来的人们,一定会给他塑起一尊尊有形无形的雕像,以表达对他的尊敬和怀念。

    4.面对巴尔扎克这样的伟人的辞世,雨果在这里感慨万千,不由思考生与死这样重大而沉重的主题。他认为在死亡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也是自由的,巴尔扎克的逝世,触动了许多人去思索生死问题,把巴尔扎克当坐标,思考活着的真义。

    5.作者用排比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地指出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

  巴尔扎克逝世固然让人悲哀,使人们觉得似乎是黑夜的来临,某种无言的结束,一切似乎消失,但它给人们更多的悲痛之后的无穷力量,它预示着光明的到来,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滑带顷开始,象征着一种永恒。

  雨果在这里以诗人的激情,给巴尔扎克作出这样的评价,实在比“永垂不朽”的话具体、生动得多。

  也体现了一种伟大的辩证法。

  四、(略)

《巴尔扎克葬词》的艺术特色

  一、情理结合,自然融洽

    这篇葬词文采华丽,感情激越,饱含哲理,情与理的结合自然融洽。

  巴尔扎克具有远见的卓识,在资产阶级兴起的时期就能敏锐地看到资产阶级丑恶的一面,并通过作品进行了揭露与批判,对社会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因此雨果评价巴尔扎克不仅是作家、诗人,而且是哲学家、思想家,认为他的思想正是时代需要的思想,赞颂“巴尔扎克这个名字将长留于我们这一时代,也将流传于后世的光辉业绩之中”,从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指出“袜晌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阐述巴雀液尔扎克的思想所具有的社会意义。

    雨果对巴尔扎克一生的贡献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也对他的死的意义作了评述。

  “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面对死亡,回顾人生,领悟死生的意义,死亡不可避免。

  “死亡是伟大的平等。

  ”如果像巴尔扎克那样,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时代,献给了人民、社会,死而无憾,这种死亡“也是伟大的自由”。

  “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是富有哲理的名言。

  二、出色的辩证法

    一般的葬词,其内容不外是叙述死者的生平,评价死者的功德,寄托顷好物人们的哀思。

  本文也做了这些,但在悲伤、怅然之外还涌动着崇高和激动,那就是作者本人高贵的人格。

  这样,本来是表达对他人的崇敬,结果却无意中赢得了更多的人对自己的崇敬。

  这就体现了这篇葬词出色的辩证法。

  文章前九段,主要评价死者,表达哀悼之情。

  从这些哀婉深沉的语句中我们隐约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文笔、思想、人格。

  第十段之后,则与一般的葬词不同了,作者借评价、哀悼巴尔扎克,来表达自己的生死观,“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等,这样的表述,已经由个体的巴尔扎克之死上升为作者的一种哲理性思考。

  三、诗化的、哲理性的语言

    这篇葬词语言高度浓缩,既诗化又哲理化,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作品中含蓄深沉、意义深远的语句比比皆是,有着巨大的容量,值得细细品味。

巴尔扎克葬词的作品赏析

  《巴尔扎克葬词》激情充溢,文采飞扬,即使现在,世界各国研究巴尔扎克的学者还常常在他们的论著中引用其中的论断。其中的一些语句,如“他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等等,已经成为评价巴尔扎克的名句,广泛地出现在各种论著和教科书中,由此可见,《巴尔扎克葬词》具有经久不衰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面对巴尔扎克的逝世,雨果没有用低沉的语调,也没有用哀伤的言辞,去述说逝者的生平和病逝,而是用高亢的语调、诗化和哲理性的语言,评述了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死者的无尽悼念之情,言之切切,令人感动。读着这篇散文,我们仿佛站在当年的拉雪兹公墓前,聆听着雨果深沉而激昂的演说,连飘飘细雨也浑然不觉。

  不同于一般葬词的是,本文不仅深切悼念巴尔扎克的逝世,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而且表达了作者积极的生死观。

  “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等,这样的表达,已经由个体的巴尔扎克之死上升为作者一种哲理性思考了。

  雨果认为,像巴尔扎克这样的“精神统治者”,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演讲稿给读者的不是压抑,不是眼泪,不是哀伤,而是悲壮、沉痛化成的巨大力量。

  这篇葬词文采华丽、饱含哲理,语言高度浓缩,如行云流水,既诗化又哲理化,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文学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

  作品中含蓄深沉、意义深远的语句比比皆是,有着巨大的容量。

  例如“对于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句子使用了“虚构”这一文学理论术语,它不仅鲜明地标志出雨果作为文学家的身份,而且饱含着雨果对巴尔扎克的深切真情。

  “一切虚构”都残酷地“消失了”。

  这是怎样的打击!怎样的失落!怎样的沉重!通观全文,字里行间都奔涌着恣肆淋漓的激情,充分显示了巴尔扎克这位朋友之死、这位天才之死给作家心灵造成的强烈冲击,也充分体现了雨果洒脱自由的文风。

  总之,《巴尔扎克葬词》把激情洋溢的哀悼之情和文采飞扬的诗化、哲理化语言结合在一起,既洋溢着奔放酣畅的诗情,又有着强大的理性魅力。从中,我们既感受到了雨果作为浪漫主义诗人豪迈不羁的气质,又窥见了他作为一个大思想家的深邃睿智,更目睹了他作为一个大文豪炉火纯青的笔力。

巴尔扎克葬词

    现在被葬入坟墓的这个人,举国哀悼他。

  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

  一位思想家不存在了,举国为之震惊,今天,人民哀悼一位天才之死,国家哀悼一位天才之死。

  诸位先生,巴尔扎克这个名字将长留于我们这一时代,也将流转手后世的光辉业绩之中。

  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

  他才华卓著,至善至美,但他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

  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

  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风格拿斗备,超过塔西陀,上溯到苏埃通,越过博马舍,直达拉伯雷;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

  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不自觉地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行列。

  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向目标,抓住了现代社会进行肉搏。

  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

  他发掘内心,解剖激情。

  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和各个人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由于他具有我们时代的聪明才智,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什么是无意,于是面带微笑,泰然自若,进行了令人生畏的研究,但仍然游刃有余。

  他的这种研究不像莫里哀那样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那样愤世嫉俗。

  这就是他在我消毁们中间的工作。

  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崇高而又扎实的作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声名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

  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

  他回到法兰西有几个月了。

  他觉得自己不久于人世,希望再看一眼他的祖国,就像一个人出门远行之前,再来拥抱一下自己的母亲一样。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唉!这位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这位哲学家,这位思想家,这位诗人,这位天才,在同我们一起旅居在这世上的期间,经历了充满风暴和斗争的生活,这是一切伟大人物的共同命运。

  今天,他安息了。

  他走出了冲突与仇恨。

  在他进入坟墓的这一天,他同时也步入了荣誉的宫殿。

  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星一起,熠熠闪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站在这里的诸位先生,你们心里不羡慕他吗?

    各位先生,面对着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样的重大打击吧。

  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先接受下来再说吧。

  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

  这也许是一桩好事,这也许是必要的。

  上天在让人民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为这是最高的教训。

  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张开他的有目共睹的天才的翅膀,久久飞翔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我们的心动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

  不,那不是未知之乡!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销缓已经说过,现在我也永不厌烦地还要再说——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更来,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我说的难道不是真话吗,听我说话的诸位先生?这样的坟墓,就是不朽的明证!面对某些鼎鼎大名的与世长辞的人物,人们更清晰地感到这个睿智的人的神圣使命,他经历人世是为了受苦和净化,大家称他为大丈夫,而且心想,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

《巴尔扎克葬词》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比较阅读一得

  《巴尔扎克葬词》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在法国巴黎拉雪兹公墓举行的巴尔扎克葬礼上用法语发表的一篇演说稿,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恩格斯在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在他的革命挚友马克思的葬礼上用英语发表的讲话。

  尽管前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评述另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贡献,而后者却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对另一位伟大人物的评价。

  但两文在表达感情上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感情脉络相似

    作为葬词,两篇两篇作品的作者都运用了一般葬词的一般写法,紧扣“悼念——评价——讴歌”来表达悲壮——激越——景仰的思想感情。

  如:两文的开头都通过“思想家”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影响来抒发自己的哀悼之情。

  而中间则通过颂扬死者的主要业绩和优秀品质等,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寄托人们的哀思,表达了作者沉痛的悼念之情。

  最后都相信“生前凡是天才的人”逝世了,“他的英名和事业都将永垂不朽”。

  二、感情高度相当

    面对密友、伙伴的逝世,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没有停留在个人之间的特殊关系的层面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站在时代的度,用具有不同寻常的表现力的语言,把悼念和评价融为一体,启发人们思考。

  使文章思想感情深沉而丰毁毕肆富,显得更有分量,更令人感奋。

  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开头的“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作者就是站在历史度,代表整个无产阶级发表讲话。

  它告诉人们的是:人类失去了“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国际工人阶级失去了“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我们今后该怎样做?同样,在《巴尔扎克葬词》中,雨果评价巴尔扎克也不单停留在作家、诗人的身份上,而是提高到哲学家、思想家的高度。

  他认为巴尔扎克的思想正是时代需要的思想,赞颂“巴尔扎克这个名字将长留于我们这一时代,也将流传于后世的光辉业绩之中”,从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指出“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并预言“从今以后,众人仰望的将不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

  从这点上,作者将思想家的巴尔扎克和国家的统治者相比较,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的睿智,更是对巴尔扎克伟大一生的高度赞美。

  三、感情基调一样

    巴尔扎克的逝世,使整个法国陷入悲痛之中。

  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雨果自然也悲痛万分,但是他并不是把自己异常悲痛的情绪完全带进悼词。

  雨果认为,像巴尔扎克这样的“精神统治者”,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因此他在《巴》文里用高亢的语调,诗化和哲理性的语言,评述了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死者的无尽的哀思之情,言之切切,令人感动。

  整篇演讲稿,给读者的不是压抑,不是眼泪,不是哀伤,而是悲壮、沉痛化成的巨大力量。

  同样,马克思的逝世对恩格斯的打击多么沉重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单纯是痛苦。

  他认为马克思的死只是“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在安乐椅上沉静的睡着了”“永远的睡着了”。

  由此我们可以感觉到:此时的他,心情固然无比沉重,但同时他也感到有某种安慰,就是说,不管怎样,密友的死毕竟是安详的、毫无痛苦的。

  再说,他太了解马克思本人了,他觉得马克思安详的死要比无能为力的活着好得多,深沉却不压抑,能够给人激励和鼓舞。

    总之,尽管两篇文章在“情”和“理”方面各有所侧重,并且作者的国籍、身份、地位都不相同,又处在不同的时空数握的墓地,直面墓穴,其感情是非常复杂,但他们都一致认为伟人的逝世是一纤轿种“伟大的死亡”。基于这点认识,两篇文章的感情尽管在细微方面有各自的特点,并烙上了鲜明的个人印记,但在总的感情基调上是相同的——悲而不痛,哀而不伤。

巴尔扎克葬词的语言特点

  一般的葬词,其内容不外乎是叙述死者的生平,评价死者的功德,寄托人们的哀思,就连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也是如此。

  当然,雨果这篇演说稿也做到了这些,他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为人类精神领域作出的伟大贡献——这种贡献已经超出了文学的范畴而进入了思想、历史和政治的领域了。

  在对巴尔扎克的高度评价中,读者可以明显感觉到,葬词蕴蓄着作者对巴尔扎克的深切悼念之情。

  不过,我们在看到这葬词的一般特点之后,我们还分明感受到了除悲伤、怅然之外的另一种力量的存在,那就是崇高和激动。

  这另一种力量是在我们读了这篇葬词后,从作者雨果身上感受到的。

  这位伟大的致词者的华丽而丰赡的文采,深邃而博大的思想,崇高而光辉的人格,在这篇演说词中同时展现给了别人。

  雨果的演说目的,我们猜想,那不过是要赞颂巴尔扎克的作品、思想和人格,并表示自己由衷的敬佩和景仰。

  可是,他的演说,留给听众的,同时又是作者本人的高贵人格。

  这样,本来是表达对他人的崇敬,结果却无意中赢得了更多的人对自己的崇敬。

  课文前九段主要评价死者,表达哀悼之情,从这些哀婉深沉的语句中我们隐约感觉到作者的文笔、思想和盯斗人格。

  第十段之后,与一般的葬词就大不一样了,虽然还是评价、哀悼巴尔扎克,但已经有了作者强烈而非常独立的思想意识,与其说作者是在评价巴尔扎克,不如说他是在借巴尔扎克之死,来表达自己的生死观。

  主要是这后三段,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崇高人格;主要是这三段,作者的真诚、真挚和真情,给了读者巨大的感染力。

  这篇葬词文采华丽、饱含哲理,语言高度浓缩,既诗化又哲理化,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文学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

  作品中含蓄深沉、意义深远的语句比比皆是,有着巨大的容量。

  值得细细品味,反复解读。

  这也是一篇有难度的作品,教师进行教学时,要下工夫帮助学生去感受和理解思想内容。下面选择课文中几个关键语句,试着进行解读。

  (1)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表明他创作生命的结束,雨果沉痛宣告文学大师的逝世,提醒人们直面这一伟大的死亡。

  这句话表面是在揭示社会发展中的冲大一个规律,即每一大变动时代先出现武力统治者,然后才出现精神统治者。

  实际上作者在这里是赞誉巴尔扎克,把他看成一个比武力统治者更伟大的精神统治者。

  这印证了本段开头一句话的意思,巴尔扎克作为精神统治者,他不仅属于这一时代,而且属于千秋万代。

  这是巴尔扎克研究中第一次提出的独创性见解,它启发了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评论。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说:“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在这幅中心图画的四周,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可见雨果这句话是在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的。

  (4)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像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5)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巴尔扎克这位伟大的人物。

  (6)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这是诗化的语言。先要注意作者拿“短促”与“饱满”对比,意为巴尔扎克生命不长,作品却多;再要注意“饱满”一词,它意接前句,意为巴尔扎克一生是饱满的,不是空虚的,这样的评价就更为形象,表明巴尔扎克的生命和生活是充实的,他做的大量工作对人类是有益的;最后注意“作品比岁月还多”这句话,“作品”与“岁月”相比,出人意料,作品可以计算,岁月如何计算?以“天”计?以“年”计?这样行文是对巴尔扎克的独特评价,更是对巴尔扎克的崇高评价散则竖。

(9)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作者用排比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地指出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巴尔扎克逝世固然让人悲哀,使人们觉得似乎是黑夜的来临,某种无言的结束,一切似乎消失,但它给人们更多的是悲痛之后的无穷力量,它预示着光明的到来,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象征着一种永恒;雨果在这里以诗人的激情,给巴尔扎克作出这样的评价,实在比“永垂不朽”的话具体、生动得多;也体现了一种伟大的辩证法。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