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合壁》,上平声、下平声中,元、寒、删、先,这四个韵部的字,是如何使用的?

作者:慕光鹏时间:2023-07-23 12:39:06

导读:" 《诗韵合壁》,上平声、下平声中,元、寒、删、先,这四个韵部的字,是如何使用的?1.上平声、下平声中,元、寒、删、先,这四个韵部的字是古代汉字的一种分类方式,用于诗词创作和韵书编纂。这四个韵部分别包含了一组相似的音韵特点的字,以帮助诗人在写作时选择合适的字韵来表达意境。2"

《诗韵合壁》,上平声、下平声中,元、寒、删、先,这四个韵部的字,是如何使用的?

  1.上平声、下平声中,元、寒、删、先,这四个韵部的字是古代汉字的一种分类方式,用于诗词创作和韵书编纂。这四个韵部分别包含了一组相似的音韵特点的字,以帮助诗人在写作时选择合适的字韵来表达意境。

  2.上平声韵部包括元和寒两个字,上平声是指声调平坦的音节,这些字在读音上都属于平声。

  元字包括了“源、缘、猿、冤”等字,寒字包括了“汗、憨、含、韩”等字。

  在诗词创作中,上平声韵部的字常用于表达清寒、冷静、深远的意境。

  3.下平声韵部包括删和先两个字,下平声是指声调平坦但比上平声稍为低沉的音节,这些字在读音上也属于平声。

  删字包括了“山、删、衫、闪”等字,先字包括了“先、鲜、仙、县”等字。

  在诗词创作中,下平声韵部的字常用于表达坚定、稳重、庄严的意境。

  4.这四个韵部的字在古代的韵书中被按照声调和音韵特点进行了分类整理,以便于诗人在写作时选择合适的字韵。同时,这些韵部的字也反映了古代汉语的音韵规律和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5.诗人在创作诗词时,通过选择适合的韵部字来构建韵律和音韵的和谐。上平声、下平声中的元、寒、删、先韵部的字,能够帮助诗人在表达情感和意境时找到适当的词语,增加作品的艺术美感和感染力。

  6.不过,随着语言的发展和变迁,这四个韵部的字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已经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口语和现代诗词创作中。但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了解这些韵部的字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上平声、下平声中的元、寒、删、先这四个韵部的字,是古代汉字音韵分类的一种方式。

  它们在诗词创作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诗人在表达情感和意境时选择合适的字韵。

  尽管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较少,但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学习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诗词——律诗的韵

  一说到韵,就要提到韵书。清代人查阅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佩文诗韵》等韵书,也称“平水韵”,可以用来说明律诗的用韵,包括唐宋律诗的用韵。

  韵书其实就是把常用汉字按韵归类的一种工具书,用来帮助诗人用韵,当然熟练之后就可以抛开韵书独立作诗。

  诗韵一共有106个,其中平声韵30个、上声韵29个、去声韵30个、入声韵17个。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

  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因为平声字多,所以才分成两部分,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上平声15韵: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这里的东、冬、江等只是韵部的代表字,代表一个韵部。现代人会很奇怪,东和冬、鱼和虞、寒和删、盐和咸这些不都是一个韵吗,为什么分成两个韵部呢?

  这个与字音的变化有关。

  在最初的时候,东和冬的读音可能是不一样的,可是后来慢慢演化成一样了。

  虽然读音一样了,但古人作律诗还是不能混用的,需严格区分。

  一开始是科举考试的要求,不能不遵守它,后来自然而然形成了风气,在平时写律诗时也就遵守了。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庆铅,字数少的叫窄韵。

  宽韵如支韵、真韵、先韵、阳韵、庚韵、尤韵等,窄韵如江韵、佳韵、肴韵、覃韵、盐韵、咸韵等。

  诗人写律诗一般喜欢用宽韵。

  律诗的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第二、四、六、八句则必须押韵。

  用韵应当统一,也就是只能用一个韵部中的韵,不可越出这一部的范围,否则就违反了格律,叫“出韵”。

  每首诗的用韵都必须一韵到底,不能中途换韵。

  由于第一句押不押韵都可以,所以韵脚也可以不那么誉肢好严格,用邻近的韵也可以。比如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首诗的韵脚用的是十三元韵,可是第一句韵脚却是用的一先韵的“妍”字。

  古人写律诗格律要求是很严格的,如果现代人写律诗,就不必一定要拘泥于古人的诗韵,只要读起来和谐,朗朗上口,也就可以了。

  中华诗词协会在2010年发布了《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韵部划分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麻波皆开微豪尤,寒文唐庚齐支姑。

  现代人写律诗,可以依照新韵。

  新韵只要会拼音,就很容饥纳易掌握,而且不必区分入声字。

  当然喜欢用古韵的还是可以继续使用。

  为了使读者能够明了,使用新韵作诗,应当加以注明。

诗词韵律上的讲究

  人们喜欢旧体诗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短小精悍、顺口易记。

  为什么顺口易记?道理很简单:旧体诗词都是押韵的。

  有韵自然顺口,顺口便容易记忆。

    那么什么是韵呢?诗词格律中所谓的韵,简单说来就是字的尾声,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

  比如,“长”和“方”的尾声,按普通话它们的韵母都是“ang”,这个韵母就是这两个字的“韵”,且它们属于同一个韵部。

  那什么又是韵部呢?韵母相同或接近的字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一个个的韵部。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这种同韵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可以构成了声音的回环,使作品声韵谐和,也方便记忆。

  押韵所押的“韵字”通常都是放在句子的尾端,所以又称韵脚。

  比如:。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中韵脚“枝”、“思”两字便属同韵字押韵,它们隔句在同位置上重复出现从而造成一种和谐和回环的音韵之美,使得作品读来朗朗上口。

    关于押韵,现在有很多观点,但主要的是押韵从宽从严、用旧韵还是用新韵的问题。

  新韵的韵书有很多版本,但若你普通话说得很好,这些韵书也就没什么必要,顶多备本新华字典什么的就可以了。

  现在写旧体诗词,大多数人还是采用旧韵。

  旧韵的韵书也不少,但基本都是从《切韵》承继而来的。

  目前使用的旧韵韵书,被普遍认同的是:写诗用《平水韵》,填词依据《词林正韵》。

  个人看法,对于初学者最好不要贪图便捷,还是从旧韵入手比较好。

  因为写格律诗词,有个继承问题。

  学习旧韵,对更好地理解、把握前人的作品及其作品的音律、节奏等变化是大有裨益的。

  同时,也不至于闹出说“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不押韵”的笑话来。

    最早的《平水韵》韵书,现在已经难见到了。清代以后人们写诗时所用的韵书主要是依据《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这些韵书都是在《平水韵》基础上重新编纂颁布的,都属于“平水韵”类,因此人们习惯上依旧把它们称作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106个韵部,其中: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韵书中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

  这只是因为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与现代汉语里的阴平声、阳平声不是一个概念,这点应该注意。

    在今天看来是同韵的一些字,在旧韵中可能属于不同的韵部。

  比如“东”、“冬”二字,在旧韵中就分属两个韵部,前者属于“上平一东”,后者属于“上平二冬”。

  再比如“因”、“音”二字,前者属“上平十一真”,后者属于“下平十二侵”。

  至于这些字在旧韵中其读音上有何分别,我们现在不需要过多的去追究它。

  只须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读音是有区别的,只是肆消此后来随着语言的变化混而为裂迅一而已。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宽韵字多,写诗挑选韵字就比较容易些;窄韵字少,选字就比较困难,窄韵的律诗也就比宽韵的律诗少见。

  

  近体诗的押韵规则是:

    1)除首句有时需要押韵外,其它都是逢偶相押,隔句相押,即在偶数句子的末尾字押韵,奇数位子上的句子不用韵。

    2)一般只押平声韵,且要求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也不允许通韵,当然也就不允许出韵了。

    3)韵不能重出,即不许“重韵”。也就是说只能用同韵部的不同韵字,不能重复用同一个韵字。

    此外,每首诗的首句尾字作平声时,首句也须押韵。

  但由于首句本可不入韵(仄声桥袜字收尾时),所以首句的押韵比其它位置的押韵,其要求相对宽松些,既可以使用本韵,也可以用邻韵。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见。

    至于什么是平声字、什么是仄声字,放在下一日再谈。这里先说说邻韵。

    所谓邻韵,不是说韵书上邻近的韵部就是邻韵,而是指读音上比较相近的那些韵部的字。“相近”不以上平声、下平声的界限而有所间隔。

  邻韵,若按中古音划分,大致情况是:

    a)东冬两韵为一类;

    b)江阳两韵为一类(注意在古音中江阳不邻近,江更接近于东冬,是为特例);

    c)支微齐三韵为一类;

    d)鱼虞两韵为一类;

    e)佳灰两韵为一类;

    f)佳麻两韵为一类(特例);

    g)真文与元(部分)三韵为一类;

    h)寒删先三韵为一类;

    i)删先与元(部分)三韵为一类;

    j)萧肴豪三韵部为一类;

    k)庚青蒸三韵为一类;

    l)蒸侵两韵为一类(特例);

    m)覃盐咸三韵为一类。

    关于近体诗的用韵,前面说了“不允许通韵”,但情况往往也有例外。古人写诗也有通韵的,并且还找了些理由冠以漂亮的名字,什么“孤雁出群”、“只鸟单飞”、“辘轳体”、“葫芦体”、“进退格”等等,这些都是格律粗通之后的事,这里就先不说了。

    古体诗的用韵比近体诗要宽松,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既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有时也允许通韵和重韵,但每次换韵前不得少于两韵。

    词的用韵比诗更为宽松,不仅平水韵中的邻韵可以通押,上去声也可以通押,而且古人的作品中还有不少是以方音押韵的,这主要是唐宋人填词多倚口语押韵的缘故。

  清代时戈氏根据唐宋人词作品的大多数情况,在平水韵基础上编纂了一部《词林正韵》。

  由于这部韵书是以“平水韵”作为基础的,只是把其中一些读音比较邻近的韵部进行了归并、拆解或重新组合,符合诗人们的用韵习惯,所以逐渐为词人们所接受,词人们填词也就渐渐依据这部韵书押韵。

  《词林正韵》共分十九个韵部,除了十五到十九五个入声韵部单列外,其他十四个韵部都平仄另列。

    词的用韵比较复杂,不同的词调对韵有不同的规定,有押平韵的,也有押仄韵的,还有平仄互押的;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中间换韵的。总之,词是倚照词谱来填,哪里需要押韵,哪里不需要,是用仄韵还是用平韵,是一韵到底还是中间换韵,词谱中都有规定,只需依照词谱安排押韵就可以了。

    诗有韵,就如同屋有柱子;柱不稳,则屋必倾。

  韵不稳,则诗必劣。

  所以押韵方面有些情况当有所戒,尤其对初学者来说不可不知:。

    1)凑韵:俗称也叫挂韵,就是说所押韵字,与全句意思不相贯串,而勉强凑合上一个韵字。

    2)落韵:也就是俗称的出韵。

    3)重韵: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中重复出现,哪怕是一字两义而并押之,也算重韵。重韵在近体诗中是不允许的,但在古体诗中允许重韵。

    4)倒韵:也就是说将二字颠倒以就合韵脚而押韵。这种情况在某些词语颠倒后对于词的理解无多大影响情况下也可以。

    5)哑韵:作诗当选择声音响亮的韵押之,自然音调高超。若用哑韵则非但诗句不挺,也会使全诗因之萎弱。

    6)僻韵:又名险韵,指那些僻字或单字只义的字。

    7)同义韵:用同义字重复押韵,如花葩、芳香、忧愁等,分别意义相同,一诗并押未免重复可厌。

    8)同字义异韵:同一个字,往往有多义,不可勉强借义凑押。如属于“四支韵”的思字,不可作情思之思押,这方面初学最宜审慎。

  

    无论是写诗还是填词,“唱和”是经常遇到的情况。

  唱和不一定要和韵,但有人喜欢显示自己的才能,唱和时不仅和意,而且还“和韵”。

  和韵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次韵:又称步韵,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2)用韵:即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原来的次序。

    3)依韵: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第三天辨“四声”,调“平仄”

  

    汉语语音通常都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构成,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其中以高低、升降为主要的因素。

  汉语有声调,是其一大显著特点。

  比如同一个音qing,按现代普通话,就可以读出“清、晴、请、箐”四个声调来。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与现代汉语的四个声调有所不同。

  格律诗词正是利用了汉语的这个四声特点,让不同声调的文字搭配,从而构筑生出一种音乐般的美感。

    四声,就是汉语的四个声调。但需要指出的是,古典诗词中的四声,并不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的四声,而是指古代汉语的四声(关于按即现代普通话写格律诗词是否恰当,仍处争论中,这里不想多谈)。

    汉语在其历史发展与沿革过程中,音、声都是不断变化着的。音韵学家们把汉语的读音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涵盖范围为周秦及两汉)、中古音(自魏晋南北朝,以迄于唐宋)、近古音(元明至清末甚至包括民国初)、现代音(民国至现在)。

    我们现在所说的依据古代汉语区分四声,主要指的是中古音系统的四声(北曲除外,北曲按近古音)。

    中古音系统以《切韵》为代表,我们现在使用的“平水韵”就属于《切韵》体系的。

  这方面在第二天谈韵时已经做了一些说明。

  《切韵》系统的中古音,把汉语的声调分为四个,即:。

  

    (1)平声:到后代逐渐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

    (2)上声: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了去声。

    (3)去声:到后代仍作去声。

    (4)入声:这是一个短促的调子,在现代汉语中已派入了平、上、去三个声调中。

  

    入声在目前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了,派入了其它几个声调之中。在有些地方,比如在广东、四川、江浙等地的方音中,部分入声读音依旧存在。

    关于古代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到底是怎样的,现在已不能详细知道了。

  依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关于四声,古人有一首歌诀,可以大致说明其高低升降的状况。

  这个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也是学习诗词格律的难点。

  不能很好的辨别四声,对于写出符合格律的诗词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现在许多人学诗词格律觉得困难,原因之一就是与入声的掌握上比较困难有关。

  呵呵,那既然要学习,还是多下点工夫吧(关于入声有一些规律可循,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说了)。

    知道了四声,平仄就很容易懂了。

  平仄只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仄。

  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至于为何这样划分,古人就是这么定的,我们现在写诗填词可以不去管它,知道哪是平声、哪是仄声,知道平仄如何搭配使用就足够了。如果非要知道为什么,按王力《诗词格律》里讲,是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如此便形成了两大类型。

    在诗词中,不同平仄声调(有些词还要区分四声)的文字交错配置,那就能使句子的声调丰富起来和多样化,不至显得单调,构成一种错落的节奏与平仄谐和,形成一种音乐般的美质。

  平仄在诗词中交错搭配,可以概括为如下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错落规则在格律诗中表现尤为明显。比如杨万里《霰》中的两句:

  

  寒声带雨山难白,

    冷气侵人火失红。

  

  其平仄错落搭配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本句中双音平仄交错,对句中平仄对立。

    最后需要提请注意的是:对于诗:平、上、去、入是互不通押的;对于词:上去声可以通押,但与入声一般情况下(某些特殊规定的词谱除外)是不能混押的。有些词规定必须押入声韵,还有些词对于某些地方的用字不仅要区分平仄而且要区分上、去声,因此学习古典旧体诗词不仅仅是能够辨别平仄就可以的,对于四声的辨别也应该明晰。

  第四天能“粘对”

  

    四声、平仄都学过了,韵也学了,现在就可以开始学习如何安排近体诗的声韵了。

  “粘对”,是近体诗格律的一项基本原则,古体诗是不讲粘对的,甚至有些诗人还故意安排避免出现粘对。

  另外,古体诗对于平仄的安排,除了韵脚要一致外,并无其他必须遵守的规定,是相对自由的。

  即使有某些说法,比如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什么的,也只是供安排声韵作参考,不是必须遵守的。

  所以下面谈的格律格式,主要是针对近体诗的。

    也许有人会说:一首诗,这里平平仄仄,那里仄仄平平的,格式太过复杂,看得脑袋都大了也没弄明白,好难懂,真难学。

  其实,这是因为没掌握其中的诀窍,没能避繁就简。

  知道了什么是平仄和该怎样押韵后,其实学近体诗格律格式,学平仄搭配,只要弄懂两个字——粘、对,和一个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一切都变得非常简单。

  什么?不相信?不信咱们就试试!

    在试试之前,先介绍两个概念——对和粘。

    先说““对”。

  所谓对,就是对立。

  诗词格式中所说的“对”,就是使一联(格律诗每两句构成一联)的上下句平仄相互对立。

  对,实际上也是平仄交错的原则(平仄交错主要是体现在一个句子内的平仄隔双交错对立搭配)。

    再说“粘”。

  粘,也就是贴上去。

  诗词中就是平粘平,仄粘仄,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跟上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

  再细点说,就是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类推。

    明白了什么是对粘,再记住“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个句式,那么近体诗的格律格式就可以推导出来了。

    第一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我们把这个句式不妨给它个代号叫做①句式。

  根据“对”原则,那么下句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②句式。

  第三句呢?粘!即粘住第二句,它仄开头,我也仄开头,但又不能违反遇单句尾仄,所以把粘仄的倒数第三字与粘平的尾字调换位置,由此构成: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句式)。

  第四句再“对”,成:平平仄仄仄平平(④句式)。

  如此,平起(以第二字论)仄收(以尾字论)不入韵的七绝标准格式就有了:。

  

  平起仄收式七绝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①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②句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句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④句式)

  

    七绝有了,七律和七排只要照方拈药,粘对下去就可以了。

    以上只是介绍了“平起仄收”这一种格式,那么其他格式呢?好办,只要取上面推导出来的四个句式中任何一个作为首句,然后按“对粘”原则对粘下去就都有了。不过,在粘对时,还应把握住如下两点:

    1)若非在首句,奇数句尾字必仄。粘对中遇到奇数句尾字平时,将尾字与倒数第三字平仄调换。

    2)因为需要押韵,所以逢偶句尾字必平。

  粘对过程中遇到偶句仄时,将尾字与倒数第三字平仄调换。

  也正因为如此,故取②、④两种句式作首句时,对句的尾字要与倒数第三字调换,对句分别应为:④句式和②句式。

  

  如此,七绝和七律的标准格式便为:

  七绝:

  a)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①②③④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b)平起平收,首句入韵:④②③④(只是把a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④句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c)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③④①②(相当于把a格式的前两句与后两句调换位置)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d)仄起平收,首句入韵:②④①②(只是把c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②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

  a)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①②③④①②③④(相当于两首a格式七绝的叠加)

  b)平起平收,首句入韵:④②③④①②③④(只是把a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④句式)

  c)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③④①②③④①②(相当于两首c格式七绝的叠加)

  d)仄起平收,首句入韵:②④①②③④①②(只是把c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②句式)

  

    七言格律诗的格式有了,要知道五言格律诗的格式就很简单了,只须把七言格律诗各个格式中每个句子的首二字去掉,就是五绝、五律和五排的格式了。五言格律诗的格式,就不在此罗列了。

    除了上面介绍的四种句式以外,还有一种特殊句式:五言为“平平仄平仄”,七言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个句式实际上是一种后面要说的拗句,但诗人们用的比较多,也就成为固定的一种形式了。

  这个句式主要是偶尔作为③句式的替代品。

  

    以上是格律诗的标准格式,实际上古人的作品中完全吻合这些格式的并不多,那又是为什么呢?这就牵扯到声韵位置的重要性问题了(与拗救也有关,后面单独说)。一般来说,在声律表现上,后面比前面重要,前松后紧,前轻后重,具体来说就是:

    1)同一联中后句比前句重要,后句比前句要求严格。

    2)一个句子以连续两音为一节,尾字单独为一节,则同一个句子中后面的字节比前面的重要,每句的最后一字最重要,要求也最严格,平仄不可更换。

  然后是倒数第二音节(五言第3、4字,七言第5、6字),偶尔可以变化,若特拗句式“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等。

  依次类推。

    3)一个句子中,除句子的尾字因为单独构成一个音阶外,其他的字,偶位上的字比奇位上的字重要、严格。除尾字外,偶位上的字是构成节奏的关键。

    4)同一个双字构成的音节中,后一个字比前一个字重要,要求严格。因为双音字节,重音主要落在后一个字上。

    鉴于以上3、4两条,前人总结出一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

  这个口诀,也就是说五言句子逢一、三位置上,七言句子逢一、三、五位置上的字(五言的“五”位置上的字是不能更换的)平仄可以不论,而五言二、四位置上、七言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其平仄必须明回答人的补充2009-12-2210:34很汗。

  。

  。

  我找的这个资料是比较长的。

  但是我觉得比较详细概括了韵律、平仄对粘、孤平拗救等方法。

  。

  。

  要是有心好好看就懂了。

  不过写的时候操作起来,按规则会比较烦,因为拘束太多。

  回答人的补充2009-12-2210:42额,我自己看了下发现没孤平拗救的方法。

  。

  。

  只能再补充下:孤平  诗律术语。

  律语大忌。

  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全句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故称。

  唐人律诗最忌“孤平”。

  倘在上述句型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位置上遇到必须用仄声字的情形,则要采取“拗救”的办法。

  拗救拗句 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中,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称为“拗句”,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拗救  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叫“救平”,但注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

  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一些特定的格式,如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是拗句的一种。但由于比较常用,自然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具体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①出句自救──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而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但七律这个也不是绝对的,也可“三拗五救”)式。

  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的首句:

  “凉 风 起 天 末”,

  “平 平 仄 平 仄”

  王维《观猎》的尾联出句

  “回 看 射 雕 处”,

  “平 平 仄 平 仄”

  以及杜甫的《咏怀古迹》之尾联出句

  “庾 信 平 生 最 萧 瑟”,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

    都属于这种情况。

    注意:出句自救只限于这种情况,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乱随意变化的。这条规定可以用四句口诀来帮助记忆: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三拗四来救,一定要记得。

  ”。

    ②孤平拗救──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句末的平声字是押韵的要求,必须用的,因此不算它。

  除它之外,这句就只有前面两个平声字。

  这时,如果第一个字也变成了仄声,就叫做犯孤平。

  那么,就必须把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

  这就叫做“孤平拗救”。

    如,“仄仄平平仄”(七律则为平平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又可写变成“仄仄仄平仄”(这是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不过这样一来,对句就必须变成“平平平仄平”(七律则为仄仄仄仄平平仄)”,在对句增加一个平声字来弥补出句中缺少的平声字,即第三个字必须变成平声字。所以叫“对句救出句式的孤平拗救”。

  典型的例子如白居易的《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对句第三个字变成平声字,即“吹”救“不”)、

  陆游《夜泊水村》的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对句第五个字变成平声,“无”救“万”)

  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所以“孤平拗救”就是在救句中的“三”“五”位置上补平!

    ③两救──如果“平平仄仄平”用于对句,那么,它的出句就是“仄仄平平仄”,这种格式又可以变成“仄仄仄平仄”甚至“仄仄仄仄仄”,这时,就要把对句的第三个字位置变成平声字以相补救,这属于对句救出句。但如果这个出句又是个“孤平拗救”式,则构成这第三个平声字既救出句的第三或者第四字,又救本句的第一字,这就是两救。

  如陆游《夜泊水村》的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报国有万死”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无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其中的“无”就既救出句的“万”(孤平拗救),又救本句的“向”,所以叫“两救”。

    可以利用这首诗构成两救的口诀:“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

请教哪位老师如何读“诗韵合璧”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韵书的历史,这里用不着详细

  叙述。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阅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不但可以

  说明清代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诗的用韵。一般人所谓“诗韵”,

  也就是指这个来说的旅握。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

  入韵侍镇17韵。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所以我们在拆谈庆这里只谈平声韵;至于仄声

  韵,留待下文讲古体诗时再行讨论。

  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

  平声上卷,平声下卷,没有别的意思。

上平声15韵: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

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

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平水韵的通用韵部有什么规定?

  邻韵可通,但近体只许通首句(飞雁入群格)或末句(飞雁出群格)。

  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橡陵韵部,不能错此码用。因为平梁扒戚水韵是根据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的韵,所以,唐人用韵,实际上用的是平水韵。

  上平: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扩展资料:

  韵基相同是同韵的基本要求,不同体裁的韵文对押韵要求不同,有的仅要求韵基相同,有的不仅要韵基相同,而且要求声调相同。

  从诗歌押韵可以看出,收声相同就是指音节主要元音(韵腹)、韵尾和声调相同,就称为押韵。其中,宋词和元曲的用韵,还可以不同声调通押。

  如《切韵》系韵书是区别声调的,他的韵,是韵基、声调相同的字。《中原音韵》是不区别声调的,他的韵仅是韵基相同的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韵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水韵

古代用韵母怎么分类的?

韵母分类体系挺多的

音韵学上最常用的是《广韵》体系,分为二百零六韵,韵目复制如下:

上平声

一东二冬三钟四江五支六脂七之八微九鱼十虞十一模十二齐十三佳十四皆十五灰十六咍十七真十八谆十九臻二十文二十一欣二十二元二十三魂二十四痕二十五寒二十六桓二十七删二十八山

下平声

一先二仙三萧四宵五肴六豪七歌八耐盯戈九麻十阳十睁迅一唐十二庚十三耕十四清十五青十六蒸十七登十八尤十九侯二十幽二十一侵二十二覃二十三谈二十四盐二十五添二十六咸二十七衔二十八严二十九凡

上声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旨六止七尾八语九虞十姥十一荠十二蟹十三骇十四贿十五海十六轸十七准十八吻十九隐二十阮二十一混二十二很二十三旱二十四缓二十五潸二十六产二十七铣二十八狮二十九筱三十小三十一巧三十二皓三十三哿三十四果三十五马三十六养三十七荡三十八梗三十九耿四十静四十一迥四十二拯四十三等四十四有四十五厚四十六黝四十七瘦四十八感四十九敢五十琰五十一忝五十二俨五十三赚五十四槛

去声

一送二宋三用四绦五真六至七志八未九御十遇十一暮十二霁十三祭十四泰十五卦十六怪十七央十八队十九代二十废二十一震二十二椁二十三问二十四鳅二十五愿二十六恩二十七恨二十八翰二十九换三十谏三十一裥三十二霰三十三线三十四啸三十五笑三十六效三十七号三十八个三十九过四十祃四十一漾四十二宕四十三映四十四诤四十五劲四十六径四十七证四十八嶝四十九宥五十候五十一幼五十二沁五十三勘五十四阚五十五艳五十六?五十七陷五十八鉴五十九酽六十梵

入声

一屋二沃三烛四觉五质六术七栉八物九迄十月十一没十二曷十三末十四黠十五辖十六屑十七薛十八药十九铎二十陌二十一麦二十二昔二十三钖二十四职二十五德二十六缉二十七合二十八盍二十九叶三十怗三十一洽三十二狎

  以上二百零六韵,韵前面的数字是韵目序号,后面“东,冬,钟”之类是一个韵的代表字,没有特殊意义。其中有些韵目在普通话里合并,有些分化,一些上声字归到去声,入声消失,体现了语言的演变。

  除此之外,还有把相近的几个韵合并为一个摄的做法,一共分了十六摄: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这些字也是从一个摄里面随机挑出来的代表字。

  写诗时由于用韵太窄会很难写,于是又有了一个更宽的用韵方法:《平水韵》。平水韵有106韵,韵部少了,因此每个韵部里的可用字比《广韵》要多一些,便于写诗。

韵目复制如下:

上平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琰、二十九豏。

去声

  一送、二宋、三绛、四寘、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昌早和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十二祃、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入声

  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古人研究上古音时候还搞了一个上古音分部,也就是《诗经》和《楚辞》的押韵体系。

  由于上古音研究不完备,这种分部也是见仁见智。

  最有影响力的是王力分古音为三十部:。

1、之2、职3、蒸4、幽5、觉6、冬7、宵8、药9、侯10、屋11、东12、鱼13、铎14、阳15、支16、锡17、耕18、歌19、月20、元21、脂22、质23、真24、微25、物26、文27、缉28、侵29、叶30、谈王力1957年上古拟音

  还有近代汉语的《中原音韵》《洪武正音》(大约元明时期),但在音韵学方面影响不大。

韵部 东冬江支微 后面是什么。。。

上平声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

下平声先萧肴虚腔豪歌麻阳庚青蒸尤侵覃盐咸

上声董肿讲纸尾语麌荠蟹贿轸吻阮旱潸铣筱巧皓哿

马养梗迥有寝感琰豏

去声送宋绛寘未御遇霁泰卦队震问愿翰谏霰啸效号

个禡漾敬径宥沁勘艳差森衫陷

入声屋沃觉质物月曷黠屑春斗药陌锡职缉合叶洽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