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合璧如何展现?

作者:竺宇诚时间:2023-07-23 12:38:57

导读:" 诗韵合璧如何展现?1.诗韵合璧:诗歌与音韵的完美结合-诗歌作为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美妙的语言之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追捧。-音韵则是指声韵的优美和谐,通过声音的律动,使诗歌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当诗歌与音韵成功地融合在一起,便能展现出诗韵合璧的"

诗韵合璧如何展现?

1.诗韵合璧:诗歌与音韵的完美结合

  -诗歌作为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美妙的语言之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音韵则是指声韵的优美和谐,通过声音的律动,使诗歌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当诗歌与音韵成功地融合在一起,便能展现出诗韵合璧的美妙之处。

2.传统诗歌的诗韵合璧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韵合璧的表现最为典型。古人通过对音律的精确掌握,使得古诗具有独特的音乐感。

  -以唐诗为例,通过运用平仄、对仗、押韵等技巧,使得诗歌在语言表达上更加优美流畅,给人以和谐的感觉。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是一首诗韵合璧的经典之作,通过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法,使得诗歌在表达思想和情感上更为深入人心。

3.现代诗歌的诗韵合璧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学的发展,现代诗歌也在诗韵合璧方面做出了创新和探索。

  -现代诗歌弃用了传统的平仄、对仗和押韵等技巧,而更加注重音韵的感受和表达。

  -例如,20世纪中国著名诗人北岛的《波光粼粼的湖水》就是一首充满诗韵合璧之美的现代诗歌作品。北岛通过对语言和声音的敏感,使得诗歌在音韵上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4.当代诗歌的诗韵合璧

  -当代诗歌在诗韵合璧方面呈现出更多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有些诗人通过对文字的排列和节奏的把握,使得诗歌在形式上更具有韵律感。

  -另外一些诗人则通过对声音和音乐的运用,使得诗歌在音韵上更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

  -当代诗人余秋雨的《春风十里不如你》就是一首以音韵为主的诗歌作品,通过对声音和音乐的运用,使得诗歌在表达情感上更加深入人心。

5.诗韵合璧的意义与展望

  -诗韵合璧的展现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审美的需求,更是为了表达诗人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诗韵合璧的发展与创新是诗歌艺术不断丰富和进步的重要方向。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学的发展,诗韵合璧将会呈现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性,给读者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思想启迪。

总结:

  诗韵合璧作为诗歌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既有传统诗歌中的平仄、对仗和押韵,又有现代和当代诗歌中的音韵感受和表达。

  诗韵合璧的展现不仅需要诗人对语言和声音的精准掌握,更需要情感的真挚和思想的深入。

  未来,诗韵合璧将继续在诗歌创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读者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思想启迪。

诗词——律诗的韵

  一说到韵,就要提到韵书。清代人查阅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佩文诗韵》等韵书,也称“平水韵”,可以用来说明律诗的用韵,包括唐宋律诗的用韵。

  韵书其实就是把常用汉字按韵归类的一种工具书,用来帮助诗人用韵,当然熟练之后就可以抛开韵书独立作诗。

  诗韵一共有106个,其中平声韵30个、上声韵29个、去声韵30个、入声韵17个。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

  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因为平声字多,所以才分成两部分,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上平声15韵: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这里的东、冬、江等只是韵部的代表字,代表一个韵部。现代人会很奇怪,东和冬、鱼和虞、寒和删、盐和咸这些不都是一个韵吗,为什么分成两个韵部呢?

  这个与字音的变化有关。

  在最初的时候,东和冬的读音可能是不一样的,可是后来慢慢演化成一样了。

  虽然读音一样了,但古人作律诗还是不能混用的,需严格区分。

  一开始是科举考试的要求,不能不遵守它,后来自然而然形成了风气,在平时写律诗时也就遵守了。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庆铅,字数少的叫窄韵。

  宽韵如支韵、真韵、先韵、阳韵、庚韵、尤韵等,窄韵如江韵、佳韵、肴韵、覃韵、盐韵、咸韵等。

  诗人写律诗一般喜欢用宽韵。

  律诗的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第二、四、六、八句则必须押韵。

  用韵应当统一,也就是只能用一个韵部中的韵,不可越出这一部的范围,否则就违反了格律,叫“出韵”。

  每首诗的用韵都必须一韵到底,不能中途换韵。

  由于第一句押不押韵都可以,所以韵脚也可以不那么誉肢好严格,用邻近的韵也可以。比如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首诗的韵脚用的是十三元韵,可是第一句韵脚却是用的一先韵的“妍”字。

  古人写律诗格律要求是很严格的,如果现代人写律诗,就不必一定要拘泥于古人的诗韵,只要读起来和谐,朗朗上口,也就可以了。

  中华诗词协会在2010年发布了《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韵部划分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麻波皆开微豪尤,寒文唐庚齐支姑。

  现代人写律诗,可以依照新韵。

  新韵只要会拼音,就很容饥纳易掌握,而且不必区分入声字。

  当然喜欢用古韵的还是可以继续使用。

  为了使读者能够明了,使用新韵作诗,应当加以注明。

如何写诗、写诗的要领、写诗的韵味美怎么掌握、写诗有什么方法_百度知 ...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但是。

  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

  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公"字拚成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

  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拆手谨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遶,

  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拚起来是rà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

  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拚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甚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谓"声调铿锵"[1],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对偶又是甚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

  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

  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

  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

  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

  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

  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

  "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的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

  律诗的韵、平仄、对仗。

  都有许多讲究。

  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薯贺有规定;

  d、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绝句比律旅基诗的字数少一半。

  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

  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

  即使是押平声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

  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

  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

  这可以归入近体诗。

  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

  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二)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

  韵书的历史,这里用不着详细叙述。

  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阅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不但可以说明清代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的用韵。

  一般人所谓"诗韵",也就是指这个来说的。

  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

  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

上平声15韵: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三盐十五咸

  

求简介古诗平仄 和押韵

关于押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的用韵叫做押韵(压韵),也叫“叶(xié)韵”,是语音学上的名词.

从《诗经》、《楚辞》到后来的诗、词、曲,包括民歌、歌词、戏曲,只要是吟咏歌唱的,没有不押韵的.韵又叫“辙”,押韵又叫“合辙”,所以人们常说“合辙押韵”.

所谓韵,大体就是汉语拼音音节中的韵母,押韵就是把同一个韵部(韵母相同)中的字,放在诗歌(包括词曲)规定的固定位置,一般都用在偶数句最后一个字末尾,这样就构成了押韵,所以又叫韵脚.

汉字大都是拼音字母拼出来的,一个字(音节)一般都有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声在前,韵在后,比如“忠”字,用拼音字母表示,写成“zhōng”,还有一些字和它的韵母是相同的,如“童”(tōng)、“弓”(gōng)、“空”(kóng)等,所以它们都是同一韵部里的同韵字.凡是同韵字就可以用为韵脚押韵.(字下带点的字是入声字,下同)例如:

陆游(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āi),尚思为国戍轮台(tái).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lái).

句中的“哀”、“台”、“来”,它们的韵母都是“āi”,构成押韵.第三句按格律是不押韵的.

在汉语语音单韵母a、o、e的前面,还可以有i、u、ü这些韵头,有了韵头又可以组成若干韵母: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它们虽然韵头不同,但主要的韵母(韵腹)相同,也是同韵字.例如:

范成大(宋)《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耕田夜绩麻(m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徬桑阴学种瓜(guā)

杜牧(唐)《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chén),流水无情草自春(chūn).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rén).

“尘”、“春”、“人”,都是押韵的平声字.其中“春”(chūn)字的韵母“ūn”是“uēn”的略式.都是平水韵中“上平声”的“十一真”里的字,读起来也是押韵的.

押韵是为了声韵的和谐,构成诗词的音乐美,也便于吟咏、歌唱、记忆和传诵.

但是有时候我们诵读古诗时,觉得诗中的韵脚读起来并不押韵,感到有些别扭.应该知道这是因为语言的发展,语音有了变化的缘故,如果按过去的语音读,那是押韵的、合辙的.当然今天让现烂戚代汉语诵读,自然就觉得不押前历配韵了.

诗歌押韵自古就有,但将它格律化是从齐梁时期讲究四声开始,逐渐形成的,到了唐代,更是达到了高峰.同韵相押(即音节中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是诗人根据当时的语音用韵,后来语音的变化越来越大,用韵也就有所不同了.

古人写近体诗是严格依照韵书用韵的,汉字的音节,都有三个重要的因素:声、韵、调.韵书就是依照音节声、韵、调的不同情况把汉字编排起来的工具书.按字韵分部编排,每一个韵部收有若干同韵的字,以便写作用韵时查阅,这样的韵书实际上就是查阅诗韵的字典.

“平水韵”(佩文诗韵〉的韵目,共有一百零六个韵部,现分列如下:

上平声(十五韵)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十五韵)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二十九韵)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八荠九蟹十贿十一珍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篠(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ge)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琰二十九豏(xian)

去声(三十韵)

一送二宋三绛四置五未六御七迂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十二祃二十三漾二十四敬

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入声(十七韵)

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he)八黠九屑

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说明:

(一)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这是因为平声字多,故分为上下两卷,无其他含义.

(二)韵部表示韵母的分类(种类),把同韵母的字归在一起,找出其中一个字做为代表,就是所谓的韵部,如“一东”、“二冬”等等.

“平水韵”在金、元以后的知识界,影响很大,直到今天写近体诗有时还要按照“平水韵”用韵.至于某一韵部中有哪些常用字,可参考后面的附录《古诗韵常用字简表》.

诗韵有宽有窄,韵部里同韵字数量多的是宽韵,使用时有更多选择的余地,用韵方便.字数少的叫窄韵,也叫险韵,使用时没有更大的回旋的空间,不大方便,故没有坚实的基础和出人的才华,会感到有较大的困难.

我们今天写近体诗,如果通晓古韵,自然可以依照《诗韵》用韵,否则就不一定用古韵,可以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用韵.

目前我国诗词界的宿老、专家们,在继承“平水韵”的基础上,通过共同研究集思广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发表了《中华新韵》,把一百零六个韵部合并为十四个韵部,大大方便了近体诗的用韵.尽管《中华新韵》还在逐步完善中,但它已经为诗韵改革、繁荣诗词创作,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我国诗词界的一件大事.

附:关于《中华新韵》的韵部,现简介如下:

中华新韵(十四韵)韵目

一麻aiaua

二波oeuo

三皆ieüe

四开aiuai

五微eiui(uei)

六豪aoiao

七尤ouiu(iou)

八寒anianuanüan

九文eninunün

十唐angianguang

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十二齐ierü

十三支(-i)(★)零声母

十四姑u

这十四个韵部中的汉字,刊登在二零零四年第六期《中华诗词》上.《中华新韵》(十四韵)常用字简表,见后面附录二.

近体诗在用韵上我们主张“平水韵”和《中华新韵》双轨并行,互不排斥和影响,作者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同时我们大力提倡使用新韵.但应注意的是:在一首诗作中新旧韵不能混用,用新韵要注明.如用旧韵仍要求不能邻韵通押,不能出韵,否则就是混韵,这在创作时应引起重视.

关于平仄

诗词格律的第二个要素是要讲平仄,毛泽东同志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什么是平仄呢?

平仄是就汉字的声调说的,是汉语音节声调的研究.要学习平仄,首先必须知道四声,所以要先从声调说起.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这是汉语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和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是声调的主要因素.汉字读音古代就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声调,并把它们分成两大类.平声自成一类,叫做“平”;上、去、入合为一类,叫做“仄”.“仄”是不平的意思,“平”、“仄”是相互对立的两大类.

现代汉语普通话也有四个声调,它们是:

(一)阴平声高平调

(二)阳平声中升调

(三)上声降升调

(四)去声高降调

古代汉语的四声和今天普通话的四声不完全相同,它高低、升降的具体形状和读法,现在已无法详细知道了,但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个中平调,上声是个升调,去声是个降调,入声是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说明了古四声的读法特点: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描述虽然是不明确、不科学的,但从中我们也可了解古四声读法的大概,那就是:平声要平读,不上扬也不下降,尾音自然延长;上声从下向上读,猛烈高亢,没有尾音;去声从上往下读,尾音哀远简短;入声发音板滞短促,出声即收,毫无尾音.

  古代的平声,现在已分为阴平和阳平;上声字,现在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字;只有去声字,现在仍为去声;入声字在某些地方方言中仍然保留着,但在普通话里已经消失了.

我们现在以普通话为标准来划分平仄,通过古今四声的对比就十分清楚了:

普通话四声:平声(阴平、阳平)

仄声(上声、去声)

古代的四声:平声(上平声、下平声)

仄声(上声、去声、入声)

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古代入声字都转到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去了,这就是人们说的“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入声字派入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这样看来,古平声字尽管现在分为阴平和阳平,但仍然是平声;上声、去声仍是仄声,这些都不必用心去记.只剩下一个入声,入声派入上声、去声中的仍然是仄声,也可不去理睬,要辨认的是入声派入到阴平、阳平中的字即可,而这类字数量并不太多,不难记忆.更何况《中华新韵》(十四韵)中把入派三声的入声字都整理得很清楚,已附在相关的韵部中,查用起来极为方便,入声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诗词是一种可以咏唱的文学形式,讲究平仄可以构成声调高低、升降和长短轻重、抑扬顿挫、优美动听的节奏感和强烈的音乐美,增强了诗词声情并茂的表达效果.

  知道了四声,平仄就好解释了.平,就是平声(上、下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平仄是诗词格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平和仄这两种声调在诗词语句中交错使用着,使声调多样化,避免了平淡和单调,因而诗词作品读起来铿锵悦耳、优美动听.

但平、仄在诗词中是如何交错使用的呢?简单地说:

第一:平仄在本句中是交互(交错、交替)使用的.

第二: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使用的.

如杜甫(唐)《春望》首联两句: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它们的平仄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句是仄起,仄仄(国破)后面跟着平平(山河),最后一个音节又是仄声(在).这就是平仄在本句中的交互使用.

第二句是平起,平平(城春)后面跟着仄仄(草木),最后一个音节又是平声(深).这也是平仄在本句中的交互使用.

  但如果这两句做为一联成为对句的话,那么“国破”对“城春”,是仄仄对平平;“山河”对“草木”,却是平平对仄仄;句末的“在”对“深”又是仄对平.这就是平仄在对句中的对立使用.

不仅近体诗讲究平仄(有些古体诗,像入律的古风也讲平仄),就是词、曲也离不开平仄,所以懂得了近体诗的平仄,学习词和曲的平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节关于对仗

(一)什么叫对仗

对仗又叫对偶、骈偶,古代的仪仗队都是两两相对的,这就是“对仗”这个词语的来源.对仗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诗词格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仗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相互映衬、对比,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一般来说,对仗是指上(出句)下(对句)两句相对,构成一联,所以诗中对仗的一联也可叫“对联”(对子).

诗中的对仗,主要是字面相对,不一定句子结构也完全一致(当然结构相同更好,只是有时难于做到而已),一联中上下两句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性相同,意思相类、相关或相反.出句、对句的字,尤其是同一字位上的字和句尾押韵的字不能重复(相同).

律诗和绝句是非常讲究对仗的.如王之涣(唐)《登鹳雀楼》的首联: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出句、对句都是五言句,字数相等.“白日”对“黄河”,是主语对主语,名词相对;“尽”对“流”,谓语对谓语,动词相对;“依山”对“入海”,状语对状语,动宾词组相对,分别修饰和形容动词“尽”和“流”的具体状态.诗句的意思是:太阳依徬着远山落下去了,黄河向大海汹涌奔流.两句的结构和词性完全相对.其平仄格式为: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仄也完全对立,这是最工整、最标准的对仗句.

对仗的基础是词的分类,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的分类大致可分为九类:

⒈名词⒉形容词⒊动词⒋数目词⒌副词⒍虚词⒎代词⒏方位词⒐颜色词.

同类的词才可以组成对仗.

但下面的几种情况要引起注意:

⒈数目词除数量词一、二、三……万、亿等以外,如孤、半、独、双、单、群、匹等,也是数量词,它们自成一类,一般不和其它的词相对.

⒉颜色词自成一类,不和其它的词相对.

⒊方位词自成一类,不和别的词相对.

⒋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可以相对,组成对偶.

  ⒌连绵字只能和词性相同的连绵字相对,如:“鹦鹉”、“鸳鸯”等,这是名词性连绵字;“逶迤”、“磅礴”等,这是形容性连绵字;“踌躇”、“踊跃”等,这是动词性连绵字.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是不能相对的.

⒍叠字词、双声词、叠韵词,都应是各自为对.

⒎副词、连词、介词、助词等,均应各自为对.

为使对仗工整,名词还可以细分为若干小类:

⒈天文类:天、日、月、星、辰、云、雾、风、雨、霞、宇、霭等.

⒉地理类:山、海、河、野、地、路、岭、江、峰、郊、嶂、洋等.

⒊时令类:时、年、昼、夜、月、分、日、秒、春、晨、秋、寒等.

⒋器用类:舟、船、盘、盏、刀、戈、灯、鼓、屏、棹、镜、杯等.

⒌服饰类:衣、冠、巾、带、盔、衫、裘、鞋、袄、袍、钗、镯等.

⒍动物类:犬、鸡、马、猿、虎、鹰、龙、狮、象、牛、兔、鼠等.

⒎植物类:草、木、桃、梨、书、竹、麦、枝、菊、松、叶、柳等.

⒏人伦类:父、子、儿、孙、友、女、叔、侄、婿、姑、舅、兄等.

⒐人事类:情、名、禄、恩、仇、惭、宠、志、利、妒、德、等.

⒑形体类:身、头、指、法、心、肝、手、爪、唇、眉、胸、足等.

⒒宫室类:房、门、窗、台、阁、坛、宫、楼、殿、亭、榭、阙等.

⒓干支类: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等.

⒔代名类:吾、我、子、熟、尔、彼、君、谁、伊、余、他、之等.

⒕方位类:东、西、南、北、前、后、左、右、边、角、内、外等.

⒖数量类: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千、亿、群、两等.

⒗颜色类:朱、尺、绿、红、白、黑、紫、青、蓝、灰、丹、黄等.

⒘文艺类:诗、词、歌、赋、书、画、典、章、文、句、简、笔等.

⒙专有名词类:具体的人名、地名等.

这些小类如能组成对仗则更显工稳与巧妙.

这里顺便解释一下,我们平常说的对联(对子),也叫楹联,律诗中对仗工整的一联,也可以用为对联.所以对联也要符合对仗的标准和要求(当然对联更有它自己的格律要求).如我们熟悉的一幅春联:

五风十雨皆为瑞,

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春联出句、对句,字数相等,用字对仗工整,平仄相互对立:

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词性和修辞来说,它的对仗很工整:“五风十雨”对“万紫千红”是两个形容性成语相对,也是主语相对;“五风”、“十雨”和“万紫”、“千红”,都是形容性的偏正词组,分别在句中自对,又是两句相对;“皆为”、“总是”,是副词和动词构成的偏正词组相对,也是谓语相对;“瑞”和“春”,是名词宾语相对.

从句子结构看:

五风十雨(主语)皆为(谓语)瑞(宾语),

万紫千红(主语)总是(谓语)春(宾语).

上下两句对仗十分工整、巧妙.

宋代谁将诗韵整合为107韵

  由南宋平水人刘渊据将诗韵整合为107韵。

  《平水韵》是由其刊行者刘渊原籍为江北平水(今山西临汾)而得名。

  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其书今佚),是更早的206韵的《广韵》的一种略本。

  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出韵、错用。

  清代康熙年间,后人所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成书历史

  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193个韵部。

  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修整韵书。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孙愐编制《唐韵》(原书已佚失),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全书5卷,共195个韵部,与稍早的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同,其上、去二声都比陆法言《切韵》多一个韵部。

  北宋陈彭年编纂的《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206个韵部。但《切韵》、《广韵》的分韵都过于琐细,后来有了“同用”的规定,允许人们把临近的韵合起来用。

  直到了金朝,有江北平水(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誉卜》雀散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其书今已散佚,只能从元初黄公绍、熊忠的《古今韵会举要》一书了解到一些概况。

  公元1223年,山西平水(平水为隶属于金朝河东南路绛州之乡级行政区)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个韵部。

  元初阴时夫著《韵府群玉》,定106韵的版本为“平水韵”。

  明代以后,文人则沿用106韵。

  清代嘉庆年间,因庆岁穗避讳(清嘉庆皇帝的名字-爱新觉罗·颙琰),故改“琰”为“俭”。

  清代康熙年间,后人所编的《佩文诗韵》、《佩文韵府》、《诗韵合璧》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共收录汉字9504个,全篇韵表采用繁体字(正体字)以便于读者检索查找。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怎样写诗?

    你是问诗歌还是诗词?若诗歌的话,我无法回答你;若诗词的话,我之前写了一篇学诗课程,可贴上来给你参考。

  -

  说明:-

    ●关于本课程,我是以各大院校的中文系基础课程为本,根据学习诗词的特殊需要作出调整和增添而成的。

  适用于有心学好诗词的朋友,对于无心写好诗词的朋友就没必要看了。

  -。

    ●所谓“授人以渔”,故此下面主要列举了书目及说明了使用方法。-

  -

  学前要则:-

    一、参与劳动,多做运动,每天保证流汗四五升以上。

  否则学诗词很容易学进歧途,变成老穷酸。

  -。

    二、全文分三大部分,对应学诗的三个阶段,可以按部就班。

    三、每部分由“精读、朗诵、工具、泛读、练习”四个栏目组成。精读,要求仔细阅读,认真理解;朗诵,不强制记忆(能背下当然更好),以培养语感为主;工具,主要是各类工具书;泛读,知识性、趣味性阅读,浏览便可。

  -

  第一阶段-

  精读类:-

  《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搭友孙赏辞典》-

  ●注:-

    这两本书很厚,可以选自己喜欢的篇章阅读,没必要一页页翻到底。

  如果实在嫌厚,可以用《唐诗小札》及《唐宋名家词导读》代替。

  -。

  ★目的:-

    学会如何欣赏一首诗。-

  朗诵类:-

  《唐诗选》、《宋词选》-

    ●注:繁体版。

  学诗之人,繁体字可以不用,但不能不懂。

  终究学诗绕不过繁体字这一关的,不懂得准确辨析繁体字的话,诗也很难学得深。

  后面会细述个中缘由。

  -。

    ●又注:每天起码朗诵半个小时以上,念完一遍从头再念。

    ●又注:无须深入求解,只要明白诗句的意思,读顺了口就行。-

    ★目的:培养语感。-

  -应用类:-

  《白香词谱》(或《唐宋词格律》)、《诗词格律概要》、《辞海》-

    ●注:在诗词写作中有格律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全篇合字数、合平仄,另一方面押韵也要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律。

    ●又注:《白香词谱》和《诗词格律概要》主要解说字数、平仄的要求。押韵方面需要《佩文诗韵》和《词林正韵》,这两本书一般都附录在前两本书里,无须单独购置。

    ●又注:建议从网上下载一个版本优的《佩文诗韵》和《词林正韵》,打印一份随身携带,方便使用。-

    ●又注:《辞海》是字典。

  比较厚,而且不属于古汉语专用,但其中的词条包罗万有,读诗时有什么看不明白的去查一下,常见历史人物和典故及常用文言都可以查得到。

  -。

  泛读类:-

  各朝代著名诗人生平的传记,四大名著,

    ●注:市面上版本不少,选自己喜欢的吧。-

    ★目的:增加兴趣。-

  -练习:-

    一、找自己喜欢的诗进行仿写,或者沿用前人的题材,自己重新演绎。

  这个阶段是一定写不出好东西的,目的仅仅是练习。

  又,不要去强调表现自我、宣泄情感等等,那需要相当告侍的写作技术来支持。

  -。

    二、这个时期最好严格按照格律来练习。

  如果静不下心来琢磨格律的话,有可能为日后的学习埋下祸端。

  无论能知链否遵照格律,都必须要清楚一点:格律不是限制、不是死板的形式,它是你写好一首诗最好的工具。

  写诗好比钉钉子,格律好比锤子,熟手工人也许可以用石头甚至手掌代替,但终究是不如锤子好用的。

  即使一些场合无法使用锤子了,必须用其他工具代替,那也得懂打钉子才行,而没拿过锤子的人又怎么学得会打钉子呢?-。

    三、无须苛求每一首习作的质量,因为想苛求也没这能力,反倒搞得自己很迷茫。

  只须多练就可以。

  -。

    四、这个时期的学习目的就是感受下诗词写作是什么一回事,也打好日后写作的一些感性方面的基础。-

  -

  第二阶段-

  精读类:-

  《写作概要》、《文学概论》、《古代汉语》-

    ●注:选各大高校的教材通常会比较客观。-

    ●又注:这部分绝对要学扎实。

  认真学习的话,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就能基本掌握这三本书了。

  -。

    ●又注:《古代汉语》是繁体书(包括白话讲解部分),所以前面要打繁体字基础。

  而且,越学到后面,越要接触大量的繁体书籍。

  -。

    ●又注:先弄清楚什么是文学,再弄清楚什么是诗词,那么视角会高明得多、眼界将宽广得多。

  文学就好比一间房子,诗词就好比房子里一个茶壶,站在房子里能够一眼看清楚茶壶的形状,站在茶壶里却永远搞不清茶壶的造型。

  固然,这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却是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

  -。

    ★目的:了解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写作?了解古汉语是什么一回事。-

    ★开始时机:待上述的仿写练习不觉得困难之后。-

  朗诵类:-

    三曹诗选;李白选集、杜甫选集、唐朝边塞诗集,王维选集,孟浩然选集;豪放派词选,婉约派词选-

    ●注:按上面的内容找吧,市面版本太多,更新也快,不过也没必要太挑剔,只要没错漏就行了,最好是繁体本。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买中华书局出版的书,质量最为可靠。

    ●又注:同样是不需要求深解的朗读。-

    ●又注:之所以选诗多于词,主要是“诗庄词媚”的历史现实。

  并不是说诗比词更好(那是外行人说的话),而是在学习之初,学词太多很容易走入小道,最后钻了死胡同。

  -。

    ●又注:之所以选盛唐最多,因为盛唐是中国历史上诗文化最鼎盛、文人们精神最丰满、国民心态最自信的年代(连王维这种惊才绝艳的诗人也只能屈居三、四,这是中国诗史上仅见的)。

  学诗首练“胆、气”,此二者未得,写一百年都不过是滑手、诗匠。

  有人说婉约清灵一路不需要胆气,其实花间也好、易安也好,其胆气是含而不露而已。

  -。

    ●又注:之所以漏掉大批的非重点诗人,是因为第一阶段已经面积性地扫过一遍了,第一阶段那两本书有空还是得翻的。-

    ★目的:进一步加强语感;深入体会最优秀的诗文化;体会什么叫“丰满的精神”。-

    ★开始时机:随便吟出一句应景诗(一句而已),象诗了,而不是文言文口号。

  至于象不象,可以找几个水平较高的帮看一下。

  -。

  应用类:-

  《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

    ●注:若能买得到后者,就可以省下前者了。两本都买下自然更好。

  泛读类:-

  一、《李杜诗学》(杨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美术史简编》、《中国音乐史简编》、《世界艺术史略》-

    ●注:第一本建议多读几次,第二本建议选取记忆(不是背诵),后面三本以最简略的方式读就可以了。-

  二、《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孙子》的白话本-

    ●注:白话本可以了,原著以后看,现阶段看的话很容易打瞌睡的。-

    ●又注:《孙子》也可以选原著,因为文字比较浅显。

  推荐《宋本十三家孙子注》。

  -。

  三、《战国策》、《国语》、《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的白话本-

    ●注:完全可以当成历史小说来看。

    四、前面提到的两本鉴赏辞典不能放下。-

    ★目的:了解文学艺术的历史;了解中国传统思想、传统审美观的根源;了解诗词中涉及的历史典故。-

  练习:-

    一、各种题材、各种技法、各种风格都尝试一下,尽可能地拓宽诗路。-

    二、把个人作品区别对待,一些是写着玩的,随意即可;一些是用心去写的,就得反复推敲琢磨,从段落结构到个别字眼,乃至放下数月又翻出来继续修改,这是最有效的提高途径。

    三、非常不建议找人帮你改诗。写诗,到最后还是得形成个人风格的,这里面的过程不可能假手于人,只能自己辛苦耕耘。

    四、发现自己的诗不满意,第一时间要修改的是整体结构,然后是句法,最后再抠个别字眼。-

    五、到后期,就是学懂了精读部分的若干理论之后,就要有标的性地练习。主要有:-

    A结构练习,进行各体各种常见结构的专题练习。计有:

    绝句无对仗起承转合结构。-

    绝句首句起,二句承,三四句对仗转合。-

    绝句一二句对仗起,三句承转,四句合。-

    绝句全对仗。-

    绝句逆起式。-

    律诗起承转合结构。-

    律诗承转互换结构。-

    律诗全对仗结构。-

    律诗颔联重心结构。-

    律诗颈联重心结构。-

    律诗尾联重心结构。-

    律诗逆起式。-

    ●注:词的体裁比较复杂,所以练习词结构没有范式,建议还是从诗结构学起,诗学好了转写词一点也不难。-

    ●又注:也可以按传统的结构分类法来练习。

  总之目的在于对诗词文本的结构心中了然。

  -。

    B句法练习,熟悉运用各种句法。

  句法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反正在修改自己作品的时候,可以多尝试用不同的句法来表达同一句意,并比较效果。

  -。

    C炼字。

  没有方法,牛活,犟着脾气抠吧,有不顺眼的字就换,换到没法换为止。

  -。

    D比兴。

  许多初学者写诗就知道表白,其表白方式比对老公老婆还赤裸裸。

  故此这个阶段得学会东拉西扯的比兴了。

  倘若嫌比兴这个词不好理解的话,那么可以这么说:一、场景描写。

  举个例子:说悲伤,总不能从开头到结尾都大吼“我很悲伤”吧,所以要刻画、渲染一个悲伤的场景;二、象征。

  写诗就象谈恋爱一般,要挑逗不要挑衅,所以要适当地含蓄点,有些东西没必要说得清楚明白,只需用一些物性相近的替代就可以,比方说“我是好人”,那么就拿“我是香草”来取代(呵呵,幽默了,不过学到这一步,大概就能从这个玩笑中了解我的意思了)。

  三、典故。

  试着用吧,是个不容易的课题。

  -。

    E叙事。

  虽然说诗词不侧重情节,但是基本的叙述能力还是得有的。

  于此可以多学习点杜甫和白居易的歌行,及汉魏南北朝的乐府民歌。

  -。

  -

  第三阶段-

  精读类-

  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审美学概论》-

    ●注:同样是找高校的教材。-

    ●又注:《作品选》的教学提纲中要求背诵的一定要背,记忆力好的话整本背下来吧。-

    ★目的:了解、并一定程度上掌握文言语体;了解什么叫“审美”,初步懂得运用审美常识来判断自己的诗作。-

  二、《诗经》、《楚辞》、《古诗源》-

    ●注:繁体版。

  实在看不下去的篇章可以跳过,但至少要精读三分之一。

  -。

  三、《唐宋八大家文选》-

    ●注:繁体版。

  不需要背诵,但要能掌握其行文之妙。

  -。

  四、《庄子》、《曹子建集》、《庾子山集》-

    ●注:《庄子》是先秦文学中最富有文采的散文集;曹植是建安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集大成者。-

    ★目的(二、三、四):系统学习唐朝以前最优秀的文学家。-

  五、从唐宋诗人中找适合自己风格路子的诗人全集-

    ●注:如喜欢走沉郁一路的,就学杜工部集;喜欢走简约一路的,就找王、孟等等。

  以词做为主攻方向的也同理。

  -。

    ★目的:开始有意识地为自己的个人风格添皮补肉。-

  六、《左传》、《战国策》、《史记》-

    ●注:前两本简直是诗词的典故库。

  《史记》是中国史书中最富有文采的,其他史可以不看,这个绝对不能绕过。

  -。

    ★目的:能够灵活运用典故;体验一下传统诗人对历史的激情。-

    ★开始时机:初步确定自己的写作路子之后。-

  朗诵类-

  《全唐诗》、《全宋词》-

    ●注:读就行,别管自己读了什么。

    ★目的:最全面地感受唐宋诗词文化。-

    ★开始时机:当你随便看到一首诗就立刻能把握住它的风格特点之后。-

  应用类:-

  一、《诗韵合璧》-

    ●注:其实用途并不太大,备一本吧,总有用得上的时候。-

  二、《古汉语小字典》-

    ●注:为什么把这本入门书放到这里呢?因为到了这个阶段,已经开始跟大量的古籍打交道,这本小东西方便随手翻查。

  等到了看一篇文言文基本上不用看注解的时候,这本东西可以暂休了。

  -。

  三、《说文解字》等-

    ●注:看个人需要吧,一些训诂类的工具书还是要的。

  不过就写诗来说,训诂学无须很精通,明白基本原理就够了,这个在《古代汉语》中有教的。

  -。

  泛读类-

  一、《山海经》、《水经注》、《神异经》、《穆天子传》、《神仙传》等-

    ●注:神话、传说是诗词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构成部分。-

    ●又注:选文白对照的版本就可以,因为除了《水经注》之外,其他几本都无甚文采可言,其实《水经注》也就是个别篇章比较富有文采而已。

  《山海经》有岳麓插图本的,推荐。

  -。

  二、《论语》、《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墨子》-、《晏子春秋》、《淮南子》等

    ●注:这次要看原版的了,因为涉及到文言语境的理解及典故的运用。

  除上述数“子”外,也可以选些对自己胃口的其他“子”,如《吴子》、《尸子》、《鬼谷子》之类。

  -。

  三、《易经》-

    ●注:必须选注解详尽的,因为即使有注解也看得你很莫名。

  我手头上是南怀瑾早年注的版本,还可以。

  -。

  四、《世说新语》、《文选》-

    ●注:了解性的就行了,前者跟诗词关系不算太大,不过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文学作品;后者良莠不齐,主要是容易受到骈丽文风的影响而走入歧途——兵器虽然无罪,但好歹也是危险品。-

  五、《文心雕龙》、《人间词话》、《沧浪诗话》、《诗品注》、《艺概》等-

    ●注:一定要先把《审美学概论》学透之后再看。-

  六、近代至今编撰的各类文学、诗学相关的论丛-

    ●注:太多了,自己找些感兴趣的浏览吧。-

  练习-

    这个阶段已经没其他了,确定一两种个人追求的风格,选定一些适合自己的格式体裁,写吧。-

  -

  补充:

  第四阶段-

    ●完成上面三个阶段后,你面前已经是天高海阔了,也许你的诗还写得不算很好,甚至暂时比不上那种天天捧一本《XX集》的临摹型诗人(他们是速成的)。-

    但是!你现在已经对诗词、乃至对文学有一个鸟瞰式的了解,你足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指导你自己学习和写作。-

    甚至你已经为你自己打下一个非常良好的基础,无论你以后打算玩复古派、当代派、实验派,乃至你的创作路向在诗、词、杂言、四言、排律等等之间频繁切换,甚至从格律诗词转型为诗歌、散文、小说,你会发现很轻而易举——难度是很低的,能不能转得好就看自己有多用心了。-

    ●貌似上面列举的书目多得让人头晕。

  其实都分好类了:工具书平常是拿来摆的;朗读类的只需每天半小时到一小时,念经般的就可以;泛读类的可以作为无聊时打发时间的调剂(如果你无聊的时候想打游戏逛商场多于想学诗的,那当我没写过、也当你没读过此文);至于精读类的,确实要好好琢磨,大概短则三年,长则五年,最笨也不会超过七年,坚持不懈就可以全部学透。

  如果连三五年都不能沉静下来学习的话,那么也别学诗了,学火星文(又名脑残体)就不错。

  不然学了大半辈子还是没看见文学的大门,这是浪费生命啊。

  -。

    ●以上我很少提及到金元明清的内容,主要是这四代在古典诗词上比较敏感,在还没了解诗词和文学之前就钻进去的话,不大明智。-

    ●可能大家会疑问,为什么我一直强调朗读诗词不需要求深解。

  那是因为学习了古汉语之后、能对文言文有足够的阅读能力之后,诗词的字词便成了很简单浅显的东西。

  而朗读不但是培养语感,还是培养感性的诗心,太多于考究训诂无益反害。

  至于如何去理解诗作,学完审美理论以及前人诗论之后,再加上阅读今人的诗评,理解一首诗就水到渠成了,无须刻意苦求。

  -。

    ●以上书籍绝不能找电子书,电子书这玩意错漏百出。

  注明要繁体版的就不要用简体取代。

  -。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