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理《滑轮》教案是什么?

作者:蓟海鸿时间:2023-07-23 12:39:30

导读:" 八年级下册物理《滑轮》教案是什么?1.介绍教案的背景和意义-八年级下册物理学习中,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供详细的教学步骤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物理学习中的《滑轮》教案是指针对八年级学生所学习的滑轮原理和应用而"

八年级下册物理《滑轮》教案是什么?

1.介绍教案的背景和意义

  -八年级下册物理学习中,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供详细的教学步骤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

  -物理学习中的《滑轮》教案是指针对八年级学生所学习的滑轮原理和应用而设计的教学方案。它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滑轮原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教案的结构和内容

  -教案通常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评价等要素。

  -在《滑轮》教案中,教学目标可以包括理解滑轮原理、掌握滑轮的应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等。

  -教学重点可能是滑轮原理的讲解和应用实例的分析,教学难点可能是学生对滑轮的力学计算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过程一般包括引入、讲解、实验演示、讨论、练习和总结等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滑轮原理。

  -教学方法可以灵活运用,如讲解结合实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

  -教学资源可以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以支持教学过程。

  -评价可以通过考试、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形式进行,以检验学生对滑轮原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案的编写与应用

  -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既要符合教学要求,又要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

  -编写教案时,教师应结合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教案的应用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和学习特点,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滑轮原理。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适当进行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4.教案的意义和影响

  -《滑轮》教案的设计和应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案的引导和指导,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滑轮原理,掌握滑轮的应用,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案的设计和应用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案的分享和交流,有助于教师之间的经验互通,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结起来,八年级下册物理《滑轮》教案是针对学生学习滑轮原理和应用而设计的教学方案。

  它通过合理的教学结构和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滑轮原理,掌握滑轮的应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并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教案的设计和应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滑轮》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滑轮》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滑轮》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2、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3.了解其它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教学重难点

  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的工作特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

  (3)杠杆的分类及省力、费距离;费力、省距离的情况

    观察漫画,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引入滑轮。

  一、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师举例旗杆上的滑轮,引导学生分析它的工作过程:轴固定不动,向下拉绳使旗子上升。说明这种滑轮叫定滑轮

    再举例起重机吊钩上的滑轮,分析:轴随着物体一起运动。说明这纯睁种滑轮叫动滑轮。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动滑轮、定滑轮。

  思考:定滑轮、动滑轮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及特点呢?

  二、实验探究:比较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1、学生组装定滑轮、动滑轮,

  2、设计表格,分别用来记录实验时拉力的大小

  和方向,还要记录物体运动的距离和绳子自由端运动的距离;

  1、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1)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三、滑轮组

  如果既需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就需要动滑轮、定滑轮一起组装,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应怎样组装滑轮组?

  实验探究逗茄:学生利用一个动滑轮、一个定滑轮进行组装,有几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评价得出两种不同的组装方式,并通过实验分析它们的不同特点:

  (1)绳子从动滑轮绕起,最省力(F=1/3G),费3倍距离,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2)绳子从定滑轮绕起,省一半的力(F=1/2G),费2倍的距离,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四、轮轴和斜面

  学生自学科学世界,了解轮轴和斜面的特点,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它们分别利用什么简单机械,是省力?费力?省距离?费距离?

  同时总结:使用任何机械,省力就一定费距离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

  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

  1、定滑轮、动滑轮

  特点:定滑轮:不省力,可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省一半的力,不可改变力的方向

  2、滑轮组

  3、轮轴和斜面

  滑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⒈知道什么是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并能识别;

  ⒉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会根据滑轮组的挂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⒊认识滑轮的实质。

    ⒋了解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滑轮的实质。

  难点:正确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杠杆是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除了杠杆之外,滑轮也是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使用滑轮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呢?这一节我们来学习第2节滑轮。(也可实物或课件导入)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过渡语:明确了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7分钟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81-83页内容,勾划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81想想议议,为什么胖子能拉山裤察住包,瘦子却被包拉上去呢?

  2.参看课本p82图12.2-2,知道什么是定滑轮、动滑轮?

    3.阅读课本P82实验,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4.阅读课本p83,知道什么是滑轮组?理解滑轮组的作用,会根据滑轮组的挂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5.阅读课本p83科学世界,了解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应用。

    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

  (二)学生自学教材师巡视

  (三)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7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5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轴_____的滑轮叫定滑轮,轴_____的滑轮叫动滑轮,把_____和_____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

    2.定滑轮的特点是使用定滑轮_______,但能改变动力的_______。(解释动力方向的改变)

    3.动滑轮的特点使用动滑轮可以省_______,但不能改变动力的_____,且要多费_____。

    4.滑轮组的特点是既节省了_____,又能改变_____,要多费距离。

    5.滑轮组中F与G的关系是:_____。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一)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选取5个小组同学分别展1个题目,下面同学提出修改和补充建议,老师要做出及时评价,2分钟时间让学生用红笔更正,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结合课件)

  定滑轮的特点:_____________.

  定滑轮的实质:_____________.

  动滑轮的特点:_____________.

  动滑轮的实质:_____________.

  (三)小组合作会根据滑轮组的挂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结合课件)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过渡语: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完成学案上当堂检测题。10分钟完成。

    (一)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滑轮在使用时,如果它的轴______,这种滑轮叫定滑轮,使用定滑轮能够______,但是不能______,它实质上是一个________的杠杆,升国旗的旗杆上的滑轮是______滑轮.

  2.有一种滑轮,它的轴可以随物体_______,这种滑轮叫动滑轮,使用动滑轮能够_____,但要____.它的实质是_______杠杆.

  3.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就组成了滑轮组,使用它既可以_____,又能够__________使用一个滑轮组提起重物时,人对绳子的拉力是80N.若不计滑轮重及摩擦,可以匀速提起______N或_____N的重物.

  4.把重力为3N和9N的物体分别挂在杠杆的两端,杠杆平衡时,两力臂之比是______.

  5.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个数一定的情况下,决定滑轮组省力多少的规律是()

  A.绳子的长度越长越省力

  B.拉住定滑轮的绳子的段数越多,越省力

  C.拉住动滑轮和物体的绳子的段数越多,越省力

  D.省力多少是一定的

八年级物理滑轮教案

    一份优秀的物理教案,往往能使学生更能有兴趣的听下去。以下是由我收集整理的八年级物理滑轮教案,欢迎阅读!

  八年级物理滑轮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陵余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够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2.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3.能够根据滑轮及滑轮组的特点解决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定滑轮、动滑轮以及滑轮组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数据信息处理的方法,有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实验探索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收集数据信息的重要性。

    2.通过了解滑轮及滑轮组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然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复习引入

    (边说边演示)滑轮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简单机械之一,用它可以宽如把重物提到高处。滑轮与前面所讲的杠杆有什么联系吗?

    (1)什么叫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杠杆一定是直的吗?不一定。杠杆也可以是弯的或其它形状的。

    (3)可以是圆的吗?可以。

  2.新课教学

    问:这个滑轮可以看作杠杆吗?它符合杠杆的定义,是杠杆。

  请你找出滑轮的五要素。

  (在黑板上画出定滑轮的示意图)。

    问:这个滑轮属于哪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因为它的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所以它是等臂杠杆。

    刚才我们提到的滑轮始终固定在支架上不动,我们把它叫做定滑轮。

    板书: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定滑轮在生产、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每周一早上升旗时就要用到滑轮。目的就是要改变动力的方向,人站在地上就可以把国旗升到旗杆顶。

    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板书)

  看图: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

    因为定滑轮的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力一一阻力。

  胖人受到的重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胖人可以安然地站在地上。

  而瘦人受到的重力小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物体安然地在地上,瘦人却被升到空中。

  看图,你觉得用哪种方法更省力?

    二、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板书)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动滑轮由两根绳子共同承担重物,因此每根绳子各承担物重的一半。

    定滑轮的好处是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的好处是可以省一半力。

  如果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动力的方向,怎么办呢?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

  我们把定滑轮和动滑慎汪启轮组合在一起,称它们为滑轮组。

  【实验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边做边说)(刚绕完1个动滑轮时)此时绳子上的拉力与物重G什么关系?(动滑轮重忽略不计)等于(又绕完1个定滑轮后)此时拉力的大小发生变化了吗?不变,仍然,。可见,在使用滑轮组时,承担动滑轮的绳子有几根,绳子上的拉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

  问: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能省距离吗?

    不能。拉力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拉力所通过的距离就是物体所通过的距离的几倍。

    【实验3】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滑轮组旁立着一个直尺)。

  请学生观察钩码上升1个格时,绳子的自由端下降了几个格。

  以此验证学生的推论。

  三、滑轮组

,(其中——绳子的段数,——物重,——物体移动的距离,——拉力,——拉力移动的距离)

初二物理滑轮教案_八年级物理滑轮教学教案

    在八年级的物理学习过程中,会学到《滑轮》这一课,那么老师在上课之前要做好教案的设计。下面是我收集整理关于初二物理滑轮教案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初二物理滑轮教案设计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扒枯使用滑轮的好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滑轮的挂线判断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4.掌握滑轮组的规律及公式,能应用做题。

  1.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滑轮的使用方法及工作特点”过程,运用实验归纳法得出结论。

  2、通过将定滑轮抽象成等臂杠杆、将动滑轮抽象成省力杠杆的过程,感受建模的科学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思维习惯2.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1.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

  2.会根据滑轮的挂线判断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3.掌握滑轮组的规律及公式,能应用做题。

  2.2教学难点1.会根据滑轮的挂线判断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2.掌握滑轮组的规律及公式,能应用做题

  教学工具

  弹簧秤、钩码、动滑轮、定滑轮、绳、小木块

  教学过程

  6.1引入新课

    【师】定滑轮在生产、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每周一早上升旗时就要用到滑轮。春型洞目的就是要改变动力的方向,人站在地上就可以把国旗升到旗杆顶。

    生活中的定滑轮:旗杆的顶端、起重机、打桩机等。

  6.2新知介绍

  【师】情景创设:

    工人要装修三楼的房子,他们需要把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

  工人甲在底楼地面,工人乙站在三楼。

  他们都想利用一根绳子和一只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

  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工人甲,你该怎么使用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如果你是工人乙,你又该怎么使用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

    【生】可以用滑轮。

  【师】那么用什么滑轮呢?我们刚看到的升国旗,是人站在地面上,把国旗升到上面去了,那么刚刚说的,如果人也在上面呢,这个时候怎么把货物运到上面呢?

    所以我们不能用定滑轮,但是可以使用动滑轮。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滑轮的几种型别:

  1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

  【师】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

    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定滑轮。

    2.在它的左侧挂钩码,右侧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观察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资料记录在表中

    3.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

    4.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

  5.分析表中的资料,得出的结论是:

    【师】综上,定滑轮的好处就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是不能省力。那么现在,如果沿着不同方向拉绳子,一样可以将物体匀速举高,那么力的大小会一样吗?

    【生】通过分析力臂,在斜拉的时候,力臂仍然是等于滑轮半径,所以租喊力臂不变,力也不变。

  【师】结论:

    定滑轮特点:①F=G,即不省力,也不费力;②s=h,即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③作用:改变用力的方向,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

  2.动滑轮

  【板书】

    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1/2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F=1/2G物 G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师】生活中的动滑轮:起重机、打桩机等。

  探究使用动画滑轮的特点

    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动滑轮。

    2.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保持平衡态,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并思考这个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资料记录在表中

    3.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进行观察和比较。

  4.分析表中的资料,得出的结论是:

  【板书】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二倍的省力的杠杆

  动滑轮:①F=G/2,即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②s=2h,即动力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两倍,动滑轮是一种费距离的机械;③不改变力的方向

  分析:当提起重物的时候,支点在哪里?

    在绳子和轮接触的地方这是动力作用线,这是阻力作用线,边讲边用手比划把动力臂和阻力臂画出来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为动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为阻力臂。先用手比划动力臂等于直径,阻力臂等于半径,即l1=2l2。

  3滑轮组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定滑轮与动滑轮,生活中的吊车下左图其实就是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其示意图如下右图。

    【师】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

  动滑轮由两根绳子共同承担重物,因此每根绳子各承担物重的一半。

  定滑轮的好处是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的好处是可以省一半力。

  如果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动力的方向,怎么办呢?。

    【生】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我们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称它们为滑轮组。

    【板书】定义: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组合装置称为滑轮组。

    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1.确定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n的方法

    在动滑轮与定滑轮之间画一条虚线,将它们隔离开,只计算绕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

    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1/nf物。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1/nf物 f动。

  2.拉力通过的距离s与物体移动高度h的关系

  利用滑轮组提起物体时,动力F通过的距离s与物体被提高的高度h的关系是s=nhn表示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

    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VF=n倍的重物移动的速度VG。

  3.省力情况的确定方法

    1滑轮竖放时,在不考虑摩擦及动滑轮受到的重力的情况下,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根绳子吊著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重物的几分之一。

    2滑轮组横放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大小就是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几分之一。不计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时,F=f物,此时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移动的距离S物的关系为:S=nS物

  4.组装和设计滑轮组

  【板书】由省力情况判定绳的固定端位置

    1.利用F=G总,求出承担总重的绳子股数n,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2.判定绳子固定端位置:n为偶数,则绳子固定在定滑轮上;n为奇数,则绳子固定在动滑轮上

  3.动滑轮个数为N,和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为n=2N或n=2N 1时,使用的动力最小,即最省力

  课后小结

    定滑轮特点:①F=G,即不省力,也不费力;②s=h,即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③作用:改变用力的方向,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

  动滑轮特点:①F=G/2,即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②s=2h,即动力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两倍,动滑轮是一种费距离的机械;③不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组特点: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组合装置。

    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利用滑轮组提起物体时,动力F通过的距离s与物体被提高的高度h的关系是s=nhn表示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

  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vF=n倍的重物移动的速度vG

  初二物理滑轮教案练习题:

  1、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匀速提起重物G所有的拉力中D

  A.F1最大B.F2最大C.F3最大D.一样大

  2、如图所示,不计滑轮及绳重,以及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水平拉力为F,物体的重力为G,且在水平面上匀速向右滑动,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等于D

  A、FB、GC、G/2D、F/2

    3、如图所示表示三种不同的滑轮组,用它们提起重为G的相同重物,在A端所用的拉力分别为G/3;G/4;G/5。不计滑轮本身的重和摩擦。

    4、图1中A是动滑轮。

  利用这样的装置把物体举高,用力的方向应向__上__选填“上”、“下”。

  如果A重2牛,要提起50牛的物体,至少要用_26_牛的拉。

    力。若要使物体上升2米,应将绳的自由端拉动__4__米。

  5、如图所示,在竖直向上大小为10N的力F的作用下,重物A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已知重物A上升速度为0.2m/s,不计滑轮重、绳重及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则物体的重力大小和滑轮上升的速度分别为 D 

  A.20N;0.4m/sB.20N;0.1m/sC.5N;0.4m/sD.5N;0.1m/s

  物体横放时,拉力等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1/n绳子股数

  初二物理滑轮知识点

  要想解决好机械效率的问题,先要明白什么是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

  有用功:对物体做的功是有用功

  W有=G物h

  额外功:一般不计绳重和摩擦,对动滑轮所做的功是额外功

  W额=G动h

  总功:拉力所做的功

  W总=FS

  总功还可以表示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

  W总=W有 W额=G物h G动h

  机械效率指有用功和总功的百分比

  有两种演算法

  η=W有/W总

  =G物h/FS

  η=W有/W总

  =W有/W有 W额

  =G物h/G物h G动h

  =G物/G物 G动

  通过第二个演算法可以知道,机械效率高低和绳子绕法,物体移动距离等无关

  只和物体重、动滑轮重有关

  所以,要提高机械效率,就要增加物体的重量

  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

  滑轮问题专项解析

  1考点分析

    在进行受力分析时,尤为要注意绳重和摩擦,绝大多数题中绳重和摩擦都是忽略不计的,但一旦有绳重和摩擦,绳端拉力F就不能再按照下列总结中的公式了。

    实验探究中的滑轮问题也在考察范围内,仍是注重控制变数法的应用。

  2内容总结

  定滑轮

  绳端拉力F=G不考虑绳重和摩擦

  绳端移动的距离s=hh为物体移动的距离

  绳端的速度v=v1v1为物体移动的速度

  作用:改变用力的方向

  动滑轮

  绳端拉力F=?G G动不计绳重和摩擦

  绳端移动的距离s=2hh为物体移动的距离

  绳端移动的速度v=2v1v1为物体移动的速度

  作用:省力,但不省距离

  滑轮组

  绳端拉力F=1/nG G动不计绳重和摩擦n为承重端绳子的股数

  绳端移动的距离s=nhh为物体移动的距离

  绳端移动的速度v=nv物v物为物体移动的速度

  机械效率

  η=W有/W总=G/nF=G/G G动不计绳重和摩擦

  η=W有/W总=G/nF考虑绳重和摩擦

1.初二物理滑轮知识点

2.八年级物理滑轮教案

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滑轮教案

4.八年级物理上册二力平衡教案

5.关于初中物理弹力教案

6.八年级物理杠杆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三篇】

  【#课件#导语】课件制作本身就是作者综合素养的一种体现,它显现出制作者对教育、教学、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领悟。

  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一定要吃透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教学的方案用于课件。

  下面是整理分享的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滑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理解滑轮的原理,知道滑轮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由问题的提出、猜测、经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亲身经历物理问题的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从而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培养抽象思维和论证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培养严肃认真的操作态度及科学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器材:定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

  分组实验器具:动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仿颤刻度板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杠杆有哪三种?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剪铁用的剪刀和镊子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教师出示实物并进行演示,并画出这两个杠杆的示意图。要求学生正确画出它们的力臂,讲清道理,说明结论。

    剪铁用剪刀和镊子两杠杆示意图如图所示。

  二、新课引入

    教师先举一个滑轮的实例,再要求学生举滑轮的例子,根据使用时滑轮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即按定滑轮和动滑轮分类)。

    提问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由此给出定义: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并可以绕轴转动的轮子。

    教师给出滑轮的分类。

    滑轮有两种:定滑轮和动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的叫做定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的叫做动滑轮。

    再举些滑轮实例,可连接录像。

  1、定滑轮

    观察定滑轮。定滑轮工作时,它的轴固定不动。

    举例:如旗杆顶部的装置为定滑轮。

  (2)提问:使用定滑轮有什么特点?演示实验:

    ①称量钩码的重力;

    ②演示如图所示的实验,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物体上升,拉力的方向改变,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特点是G=F。使用定滑轮吊起物体时,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达到操作方便的目的。

  提问: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那么能否省距离?能否省功?

    按照下图进行演示。

  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上升高度h相等,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也不能省距离。

  ”由此得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功。

  2、动滑轮

    (1)教师边讲边演示动滑轮提升重物。

  要求学生讨论分析,此时提起重物使用的滑轮与刚才演示实验使用的定滑轮有何不同点?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小结:动滑轮工作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另外用力方向也不同,用定滑轮时拉力方向是向下的,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拉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2)提问:使用动滑轮有什么好处?动滑轮中绳的拉力和做功情况怎样?(3)组织学生实验,按课本实验探究,参照下图进行实验。

    由于研究定滑轮时教师已演示过实验,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出实验步骤。

    说明:重物用2个钩码表示脊空,有利于分析数据。

  用弹簧秤测出钩码重。

  读取弹簧秤的示数时,跨过动滑轮的两条绳要竖樱大瞎直、平行。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实验完毕后,教师请几组学生分别将自己的一组数据填到教材中的表格中,分析学生数据。

  (4)总结:

    使用动滑轮提升钩码,弹簧秤的示数约是钩码重的二分之一。

    两根绳子吊着重物和滑轮,这两根绳子的力之和约等于钩码的重力,符合平衡力的原理。

    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是物体上升高度H的2倍。

    使用动滑轮不能省功。

    说明:在提升钩码的过程中也把动滑轮提升起来了,当钩码重远大于动滑轮重时,动滑轮才可忽略不计,从而得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结论。

    三、课堂小结: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四、实践活动建议:“发展空间”中的“我的设计”。

  五、板书

  第二节滑轮

  一、定滑轮

    1.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

    2.不省力,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3.使用定滑轮不省功。

  二、动滑轮

    1.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

    2.可以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3.使用动滑轮工作,不省功。

  

【《库仑定律》】

  【课题】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二节《库仑定律》

  【课时】1学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表达式;

    2.会用库仑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库仑扭称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库仑定律得出的过程,体验从猜想到验证、从定性到定量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通过间接手段测量微小力的方法;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结果及结合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点电荷的研究,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研究中建立理想模型的重要意义;

    2.通过静电力和万有引力的类比,让学生体会到自然规律有其统一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

    1.建立库仑定律的过程;

    2.库仑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过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教学过程和内容】

    引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让我们对电荷间作用力的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把电荷间的作用力叫做静电力,那么静电力的大小满足什么规律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章第二节《库仑定律》的学习。

  库仑定律的发现>

  活动一:思考与猜想

  同学们,电荷间的作用力是通过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来表现的,

    因此,我们应该研究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可是,生活中带电体的大小和形状是多种多样的,这就给我们寻找静电力的规律带来了麻烦。

    早在300多年以前,伟大的牛顿在研究万有引力的同时,就曾对带电纸片的运动进行研究,可是由于带电纸片太不规则,牛顿对静电力的研究并未成功。

  (问题1)大家对研究对象的选择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在静电学的研究中,我们经常使用的带电体是球体。

  (问题2)带电体间的作用力(静电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想。

  定性探究>电荷间的作用力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实验表明:电荷间的作用力F随电荷量q的增大而增大;随距离r的增大而减小。

  (提示)我们的研究到这里是否可以结束了?为什么?

    这只是定性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得到更准确的定量关系。

  (问题3)静电力F与r,q之间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定量关系?

  你觉得哪种可能更大?为什么?(引导学生与万有引力类比)

  活动二:设计与验证

  实验方法>

  (问题4)研究F与r、q的定量关系应该采用什么方法?

    控制变量法——(1)保持q不变,验证F与r2的反比关系;

    (2)保持r不变,验证F与q的正比关系。

  实验可行性讨论>.

  困难一:F的测量(在这里F是一个很小的力,不能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实现对F大小的间接测量吗?)

  困难二:q的测量(我们现在并不知道准确测定带电小球所带的电量的方法,要研究F与q的定量关系,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思维启发)有这样一个事实:两个相同的金属小球,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互相接触后,它们对相隔同样距离的第三个带电小球的作用力相等。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球接触后等分了电荷)

  (追问)现在,你有什么想法了吗?

  实验具体操作>定量验证

    实验结论:两个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得出库仑定律>同学们,我们一起用了大约20分钟得到的这个结论,其实在物理学发展,数位伟大的科学家用了近30年的时间得到的并以法国物理学家库仑的名字来命名的库仑定律。

  启示一:类比猜想的价值

    读过牛顿著作的人都可能推想到:凡是表现这种特性的相互作用都应服从平方反比定律。

  这似乎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就可以得到电荷间作用力的规律。

  正是这样的类比,让电磁学少走了许多弯路,形成了严密的定量规律。

  马克?吐温曾说“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增添一点猜想,竟能赢得那么多的收获!”。

  科学家以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洞察力为基础进行的猜想,才是有创造力的思维活动。

  然而,英国物理史学家丹皮尔也说“自然如不能被目证那就不能被征服!”

  启示二:实验的精妙

    1785年库仑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用自己设计的扭称精确验证得到了库仑定律。

  (库仑扭称实验的介绍:这个实验的设计相当巧妙。

  把微小力放大为力矩,将直接测量转换为间接测量,从而得到静电力的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

  讲解库仑定律>

    1.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数学表达式:

    (说明),叫做静电力常量。

    3.适用条件:(1)真空中(一般情况下,在空气中也近似适用);

    (2)静止的;(3)点电荷。

    (强调)库仑定律的公式与万有引力的公式在形式上尽管很相似,但仍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力。我们来看下面的题目:

  达标训练>

    例题1:(通过定量计算,让学生明确对于微观带电粒子,因为静电力远远大于万有引力,所以我们往往忽略万有引力。)

  (过渡)两个点电荷的静电力我们会求解了,可如果存在三个电荷呢?

    (承前启后)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不因第三个点电荷的存在而有所改变。因此,多个点电荷对同一个点电荷的作用力等于各点电荷单独对这个点电荷的作用力的矢量和。

    例题2:(多个点电荷对同一点电荷作用力的叠加问题。

  一方面巩固库仑定律,另一方面,也为下一节电场强度的叠加做铺垫。

  )。

    (拓展说明)库仑定律是电磁学的基本定律之一。

  虽然给出的是点电荷间的静电力,但是任何一个带电体都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点电荷组成的。

  所以,如果知道了带电体的电荷分布,就可以根据库仑定律和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带电体间静电力的大小和方向了。

  而这正是库仑定律的普遍意义。

  本堂小结>(略)

  课外拓展>

    1.课本第8页的“科学漫步”栏目,介绍的是静电力的应用。你还能了解更多的应用吗?

    2.万有引力与库仑定律有相似的数学表达式,这似乎在预示着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课后请同学查阅资料,了解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及统一场理论。

  

【《气体的等温变化》】

    教学内容:人教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3教材第八章气体第一节气体的等温变化。

    教学设计特点:突出物理规律形成的感性基础和理性探索的有机结合;通过问题驱动达成教目标的有效实现;重视物理从生活中来最终回到生活中去。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等温变化;

    (2)掌握玻意耳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知道定律的适用条件。

    (3)理解等温变化的P—V图象与P—1/V图象的含义,增强运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的能力;

  1.2过程与方法

    带领学生经历探究等温变化规律的全过程,体验控制变量法以及实验中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的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切身感受物理现象,注重物理表象的形成;用心感悟科学探索的基本思路,形成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

  2.教学难点和重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一次探索未知规律的过程,掌握一定质量的气体在等温变化时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理解p-V图象的物理意义。

    难点: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数据处理。

  3.教具:

    塑料管,乒乓球、热水,气球、透明玻璃缸、抽气机,u型管,注射器,压力计。

  4.设计思路

    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有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生活中也有热胀冷缩的概念,但对于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是不清楚的。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证精神。

  这节课首先通过做简单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气体的质量、温度、体积和压强这几个物理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然后与学生一道讨论实验方案,确定实验要点,接着师生一道实验操作,数据的处理,得出实验结论并深入讨论,最后简单应用等温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教学流程:(略)

  6.教学过程

  6.l课题引入

  演示实验:变形的乒乓球在热水里恢复原状

    乒乓球里封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它的温度升高,气体的压强就随着增大,同时体积增大而恢复原状。

  由此知道气体的温度、体积、压强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

  本章我们研究气体各状态参量之间的关系。

    对于气体来说,压强、体积、温度与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高中阶段通常就用压强、体积、温度描述气体的状态,叫做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

  对于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它的三个状态参量都不变时,我们就说气体处于某一确定的状态;当一个状态参量发生变化时,就会引起其他状态参量发生变化,我们就说气体发生了状态变化。

  这一章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气体状态变化的规律。

  出示课题:第八章气体

    师问:同时研究三个及三个以上物理量的关系,我们要用什么方法呢?请举例说明。

  生:控制变量法

    比如要研究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关系,需要保持质量和温度不变,再如要研究气体压强与温度之间的关系,需要保持质量和体积不变。

    师:我们这节课首先研究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变化关系。

    我们把温度和质量不变时气体的压强随体积的变化关系叫做等温变化。出示本节课题:

  第一节气体的等温变化

  6.2新课进行

  一、实验探究

  1.学生体验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得出定性结论

  全体同学体验:每个同学用力在口腔中摒住一口气,然后用手去压脸颊,你会怎么样,思考为什么?

    小组体验:每桌同学用一只小的注射器体验:一个同学用手指头封闭一定质量的气体,另一个同学缓慢压缩气体,体积减小时第一个同学的手指有什么感觉,说明什么呢?反之当我们拉动活塞增大气体体积时,手指有什么感觉,说明什么呢?要求学生体验并说出自己的感觉和结论(即压缩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增大;反之,体积增大压强减小)

  2.猜想

  引导学生猜想:我们猜想:在一般情况下,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压强和体积之间可能有什么定量关系呢?

  学生:压强与体积成反比例关系(从最简单的定量关系做起)

    师:一定质量的气体在发生等温变化时压强与体积是否是成反比例的关系,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这节课我们用实验探究这一课题。

  3.实验验证:

  (1)实验设计:

  首先,要求学生完整的复述我们的实验目的:探究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情况下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定量关系.

  要求学生根据放在桌上的器材,思考试验方案,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如何取一定质量的气体?实验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一条件?

    学生讨论回答:研究对象是一定质量的气体,用活塞封闭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注射器内以获取,实验条件是气体质量不变,气体温度不变;活塞加油增加密闭性,推拉活塞改变体积和压强;不用手握注射器;缓慢推拉活塞,稳定后再读数。

  (或者有其他的实验方案)

  问题2:数据收集本实验中应该要收集哪些数据?用什么方法测量?

    学生:要收集气体的不同压强和体积,用气压计可以测量压强,注射器上面的读数可以得到体积。

  问题3:数据处理怎样处理上述数据才能得到等温条件下压强与体积之间的正确关系呢?(学生讨论并回答)

    学生:常用数据处理办法有计算法,图象法等。

  老师: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点呢?

    学生:就是先把V和P乘起来,看看各组的乘积是否相等(或者近似相等),从而得到结论;图像法就是以V为横坐标,P为纵坐标,在用描点作图法,把得到的数据作到坐标系中,再连线,看图像的特点,从而得到两者的定量关系。

    再让一个学生把我们刚才分析得到的比较好的实验方法再复述一次,然后师生互助完成实验。

  2、实验过程:

    师生共同完成实验:老师推、拉活塞,一名学生读取数据,另一名学生设计记录表格并记录数据。

  数据处理:①简单计算找压强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②学生描绘图象(提示作P-V图像)能否得出结论?

  总结提问:各小组是如何处理数据的,结论如何?(实物投影展示)

    问题4:若P—V图象为双曲线的一支,则能说明P与V成反比。但能否确定我们做出就一定是是双曲线的一支呢?(还是猜测)我们怎样进一步P和V之间的关系呢?

    教师:有一种思想叫做转化的思想。若P—V图象为一双曲线,那么P—1/V图象是什么样子?(过原点的一条直线)那我们就再作一条P—1/V图象看看吧!

    (师)计算机拟合:把P—V图象转化为P—1/V图象。我们看到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P—1/V图象是一条(几乎)过原点的直线,表明压强与体积成反比。

    (三)实验结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压强与体积成反比。(学生叙述)

  师:大家看到我们作出来的这条直线,还不是很准确,大家可以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有哪些地方可能引起实验误差?

  学生讨论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早在17世纪,英国科学家玻意耳和法国科学家马略特分别通过更严谨的实验研究得出了这个结论,被称为玻意耳定律。

  二、玻意耳定律

    1、内容: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压强P与体积V成反比。

  2、公式:PV=C(常量)或P1V1=P2V2(其中P1V1和P2V2分别为气体在两个状态下的压强和体积)

  3、图象:P—1/V图象:过原点的直线——等温线

  P—V图象:双曲线的一支——等温线

  三、拓展思考

  问题5:在同一温度下,取不同质量的同种气体为研究对象,PV乘积C一样吗?即对不同的气体,C是一个普适常量吗?(学生思考不能求解或回答不一样)

  师问:怎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呢?(猜想—实验验证)

    学生:改变气体的质量用同样的方法重新测量,测量数据记录在同一表格中,通过简单的计算就能得到结果。

    结论:不一样。

  质量越大,PV乘积越大。

  P—V图象离坐标轴越远,P—1/V图象斜率越大。

  问题6:取相同质量的同种气体,在不同温度下,作出的P—V图象是否一样?(学生猜想——验证)

    结论:不一样。温度较高时,PV乘积较大,P—V图象离坐标轴越远,P—1/V图象斜率较大。

  四、玻意耳定律的应用之定性解释:

    问题一:气球涨大视频。学生分析。

    问题二:小实验。装水的瓶子下有小洞,当盖子打开时水会喷出,然后合上盖子则水就不会持续地流出了。

    解释:盖子打开时,小孔上方的压强始终大于外面的压强,所以水会喷出,当盖子盖上时,水的上方被封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有水流出后,瓶中空气的体积变大,根据波意耳定律压强变小,当孔上方压强小于外部大气压时,水就流不出去了。

  五.课堂小结

  1.方法①研究多变量问题时用控制变量法

  ②实验探究方法:猜想——验证——进一步猜想——再验证——得到结论

    2.知识玻意耳定律: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压强P与体积V成反比。

  六.教学后记:

    1.课堂上让学生从自身体验开始,充分参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熟悉科学探究未知世界的一般流程,并坚持渗透实事求是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2.教学中对应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数据,从而得出简洁的物理学规律的过程,让学生多练习多体验,以使学生真正掌握,并且多给时间让学生从图像中找出规律,以提高学生认识图像与应用图像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中学生参与小实验及视频材料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物理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反之也能解释自然界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有效杜绝物理和生活相脱节的现象发生.也有利于学生正确物理观的形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机械效率》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教学目标

  1.会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用功、总功、额外功的概念;机械效率的计算和怎样提高机械效率

  2.2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计算和怎样提高机械效率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86面、第87面,完成下列填空:

  1.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需要测量四个物理量: 钩滚谨码的重力G、 钩码提升的高度h、 拉力F、 绳端移动的距离s;

  2.计算有用功的方法: W有=Gh;

    3.计算总功的方法: W总=Fs。

  ●小组讨论:

  1.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下面实验:

  (1)如图安装滑轮,记下钩码所受的重力G及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

  (2)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h,读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测出钩码上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

    (3)算出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

    (4)改变钩码的数量,再做两次上面态慧的实验。

  ●教师点拨:

  我们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因素时,没有考虑摩擦的因素.

  ●跟踪练习:

  1.小明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所用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每个钩码重2N,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1)在实验中,测绳端拉力F时,应尽量竖直向上__匀速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且在拉动过程中读数。

    (2)第1次实验测得的机械效率为____74%__。(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2次实验是用 b 图做的;第4次实验是用 c 图做的。(选填“a”、“b”或“c”)

    (4)分析第1、2次实验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 增大提升重物的重力 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分析第1、3次实验数据可知: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动滑轮个数越多(即动滑轮总重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小 。

    (5)分析第3、4次实验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无关 。

  学习指导二、 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特点

  ●自主预习:

  阅读第87面内容后完成下面填空:

    2. 在使用中按照技术规程经常保养,使机械处于良好的状态 ,对于保持和提高机械效率也有重要作用。

  ●小组讨论:

  1.实验探究:对于同一个滑轮组提升不同重物时,它的机械效率是否改变呢?

  2.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实验步骤:

  ①用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提升两个钩码,记录钩码的重力、弹簧测力计的拉力、钩码上升的高度、绳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②用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提升四个钩码,记录钩码的重力、弹簧测力大闭基计的拉力、钩码上升的高度、绳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表格设计:

  分析表格数据在与同学们交流讨论,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点拨:

  同一机械的效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不同的工作状态和环境而变化的.例如:一个组装好的滑轮组,其提起的物重越大,则其机械效率越高,因为此时的额外功(提起机械本身所需要的功)相对越小;当然,由于机械间的摩擦而造成的额外功并不会减小.当额外功一定时,在机械能承受的范围内尽可能增加每次提起重物的重力,充分发挥机械的作用.

  ●跟踪练习:

  1.甲吊车比乙吊车的机械效率高,当它们分别把相同质  量的物体匀速提升相同高度时,则(B)

  A.甲吊车的电动机做的有用功较多

  B.乙吊车的电动机做的额外功较多

  C.甲吊车的电动机做的总功较多

  D.甲、乙两吊车的电动机做的总功相同

  2.小明用同一滑轮组分别将甲、乙两组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如图所示.他两次提升钩码所用的拉力分别为F甲和F乙,则F甲 < F乙;所做的有用功分别为W甲和W乙,机械效率分别为η甲和η乙,则W甲 < W乙,η甲 < η乙.(均选填“>”、“=”或“<”)

  3.在“探究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时,某小组利用自重不同的两个动滑轮进行了如图所示的三次测量,数据记录如下:

  (1)完成表格中实验数据①、②和③的计算.

  (2)通过比较哪两次实验数据〔选填实验序号〕,可以初步判断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的自重有关?

  (3)小明认为“同一个机械,它的机械效率是一个定值”,你可以用哪两次实验数据来验证他的观点是不对的?

  解:(1)第3次数据中,有用功W有用=Gh=6N×0.2m=1.2J,总功W总=FS=3.3N×0.4m=1.32J,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1.2J/1.32J≈90.9%;

  (2)①②两次实验中,钩码的重力相同,动滑轮的重力不同,机械效率也不同,因此探究的是机械效率与动滑轮自重的关系;

  (3)比较①③,同一个机械,动滑轮重力不变,提升的物体重力不同时,机械效率也不同,提的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大.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机械效率和机械效率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用功、总功、额外功的概念;机械效率的计算和怎样提高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计算和怎样提高机械效率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85面、第86面,完成下列填空:

    1.有用功:在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用符号W有表示

    2.额外功:在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用符号W额表示

    3.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和,也叫动力功。用符号W总表示

  ●小组讨论:

  1.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下面实验:

    (1)如图甲,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缓慢地提升一定的高度,计算拉力所做的功W1。

    (2)如图乙,用弹簧测力计并借助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地提升相同的高度,再次计算拉所做的功W2。

    (3)比较W1、W2的大小并分析原因。

  2.讨论:①有没有一种简单机械只做有用功,不做额外功?

  没有

  ②使用不同的简单机械做功,完成相同的有用功时,所做的总功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不同,这说明额外功不同

  ③额外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

  额外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越少越好

  ④一定的总功中,额外功少意味着什么?

  有用功多

  ●教师点拨:

    在使用机械时,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尽量少些,这样可以让机械处于一个高效率的状态,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取得尽可能多的效益。

  ●跟踪练习:

    1.用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对水做的功是有用功,对桶做的功是额外功。

    2.如果桶掉进井里,从井里捞桶时,捞上来的桶带有一些水,这时对桶做的功是有用功,对水做的功是额外功。

    3.(2012天津)如图所示,工人利用滑轮组将沙子从地面提升到距地面6m高的三楼,沙子的质量为50kg,装沙子的桶的质量8kg,动滑轮的质量为2kg,工人匀速拉绳子的力为300N(忽略摩擦和绳重,g取10N/kg)求:(1)工人做的总功;(2)工人做的额外功。

  解:(1)拉力做功:W总=FS=300N×12m=3600J;

  (2)∵忽略摩擦和绳重,∴W额=(G桶 G动)h=(m桶 m动)gh=(8kg 2kg)×10N/kg×6m=600J

  学习指导二、机械效率的计算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86面,完成下列填空:

    1.在使用机械时我们最关心的是所做的这些总功中,有用功究竟占了多少。

  为此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做机械效率,它表示的是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用符号η表示,读作“依塔”(yita)。

    2.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η=W有用/W总。

  ●小组讨论:

  1.用一动滑轮把重40N的物体匀速提高20m,所用的拉力是25N,则拉力的作用点移动的距离是多少?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解:拉力的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2h=2*0.2m=0.4m

  有用功W有=Gh=40N*0.2m=8J

  总功W总=FS=25N*0.4m=10J

  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η=W有用/W总=8J/10J=80%

    2.结合上题计算结果和课本86面:起重机、抽水机的大致机械效率范围。思考:为什么机械效率总小于1?

    利用滑轮组做功时,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使有用功总比总功小,而机械效率等于有用功除以总功,所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总小于一。

  ●教师点拨:

    机械效率η是个百分数,一定小于100%,没有单位。

    机械效率是描述机械性能优劣的物理量,机械效率高的机械性能优良。机械效率的高低与所使用的机械工作时是否省力、及省力多少无关;与机械工作时的快慢程度无关;与机械工作时所完成的功的数量多少也无关.

  ●跟踪练习:

  1.关于功率和机械效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多  B.做功多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

  C.效率高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D.做功快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2.用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将重400N的货物抬高500px,手向下压杠杆的力是240N,手下降的高度是多少cm?这个杠杆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解:手下降的高度h手=2h物=2*0.2m=0.4m

  有用功W有=Gh物=400N*0.2m=80J

  总功W总=F动h手=240N*0.4m=96J

  则此杠杆的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80J/96J=83.3%

    3.建筑工地上,工人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将重为230N的建材从地面匀速送到6m高处,所用拉力为125N。求:(1)工人做的有用功;(2)工人做的总功;(3)此过程中该装置的机械效率;

  解:(1)1380J(2)1500J(3)92%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利用课堂时间。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鲁科版初中蚂隐仔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密度社会生活》。

  学生通过学习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物理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

  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

  为此,我采用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验性课型。

  实验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课题,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识。

  此外,这节课也对学生的闷汪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养功能。

二、学情分析:

  从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密度的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从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上来看,虽然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知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名称,但在对知识原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有些测量工具仅是通过多媒体见过其形,没有真正的去实践过,有些没有见过的材料也只有合作交流,猜想其作用,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应的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测量数据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对实验操作及结果进行适时分析。

三、设计理念

  做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教师在这节课打破教材结构,合理重组内容,使整个课堂既充实、严谨,又增强了科学性。

  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情理相济、动静相成和谐美。

  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和教师一道积极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点评。

  给获取成功的携银同学以祝贺,给遇到困难的同学以指引,给失去信心的同学以支援。

  教师深挖本节课所能体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这节实验活动课的内容就是依靠实验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常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利用这些“难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其自发学习、自主探究、自行获解,实验中发挥一个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培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信心,与此同时,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获取知识。

四、设计思路: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过程与方法: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量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都是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突出与突破的方法是利用组间合作与汇报交流来实现。

3、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评价、评估,完成本节内容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得出每一个问题的初步结论,并总结出每个情境中使用的方法。

  合作学习:学生组内合作与集体合作是这一节课呈现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智慧,积思广仪、众志成城。合作学习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影响与渗透。

4、学法指导

  在进行课程探究前,针对学习未知的方法、没有接触到的(自制教具)材料给予适量的方法提示;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鼓励实验方法的多样化,对于明显的思路和操作错误及时指导;在课题探究结束后,和学生一起对实验中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五、实验前的准备

  教师根据实验可能用的器材进行相应的实验器材准备,并与实验管理员协调好,上课时一同协助提供学生所需器材。

  对实验室中没有的一些器材提前作好收集和准备,如大塑料可乐瓶、铅球、保鲜膜、油漆、木锯、废旧的课桌、台秤等。

  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所以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课连着下午第四节的活动课进行两节课较好。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这段时间学习了三个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质量、体积,请问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三者的关系呢?

生:三者的关系可用一表达式来说明:ρ=m/v

  对于同种物质,它的密度不受m和V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表述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他们所述之处的不足,物质的密度受到状态的影响。)

  师:我们还学习了测量质量和体积的仪器:天平和量筒。请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器材使用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几位同学补充,使表达更完整。)

  师:课下我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帮助我来解决,每个实验小组都选择了一个探究课题,采用各种方法进行了探究,然后向同学们进行陈述报告。

(二)课题选定和探究方案制定

  教师依据学情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划分,每组大约十二三个人,全班共划分为四个小组,然后采用抽签的形式进行探究课题的选择。然后小组内进行课题的研讨并制定实验方案,老师巡回观察,并适当的进行指导。

探究课题:

1、铅球是铅做的吗?

2、测砖的密度

3、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4、测量方糖的密度

(三)实验探究和汇报

  各组制定完毕探究方案之后,根据方案进行相应的器材选择,完毕之后,按顺序各小组进行实验方案的汇报并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

第一组:铅球是铅做的吗?

  学生甲:我们从器材桌上选择了一个铅球,上面标的是6斤的铅球,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我们在课下用台秤测量了一下,其质量为2.9kg。

  学生乙:(板书)m=2.9kg。

  学生甲:在测量铅球的体积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合适的量筒,于是我们使用了水槽,把铅球放入水槽中,用烧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没过铅球,用粘贴纸在此处作一标记。

  学生乙:在学生甲的描述下进行操作。

  学生甲:将铅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后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达到标记,记下注入的水的体积,即铅球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V水=V铅球=0.38L

  学生甲:根据可计算出铅球的密度,密度表中ρ铅=11.3g/cm3。

学生乙:(板书)ρ球<ρ铅

  学生甲: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澄清了一个事实,铅球的基本成分是铁,而不是铅做的!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丙: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测量铅球的体积,利用墙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测出铅球的直径d,根据球体的积公式进行计算。

  学生丁:为测量球的体积,我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自制量筒,利用直径足够大的透明塑料瓶,去掉顶端较细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贴一张纸条,用标准量筒量好100cm3的水,倒入瓶内,在纸条上画出液面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3的水,作标记500cm3,将二者之间进行平分,用自制量筒测出铅球的体积。

  师:大家太棒了!每个同学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让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组同学再为大家作一次汇报?

第二组:测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探究的课题是:测砖的密度。用天平直接测量砖的质量m。

  学生乙:(板书)m=60.5g。

  学生甲:用量筒测量砖的体积时,我们发现砖放入水中时,砖具有吸水性,这样测出来的砖的体积偏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水,让砖头吸饱水之后,再放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由此计算砖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演算)V水=20cm3V=60cm3

V砖=V-V水=60cm3-20cm3=40cm3

  学生甲:也许我们的办法不是最好的,让大家提出更巧妙的办法。

(学生进行一番激烈的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对改进的方法进行表述)

  学生丙:砖吸水后会膨胀,同样体积会变大,为了克服砖的吸水性,我们采取在砖的表面涂层油漆或包一层保鲜膜的方法。

  学生丁: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不测量整块砖的密度呢?这样,我们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砖的长、宽、高。计算出整块砖的体积。

第三组:测量方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测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出几块方糖的质量m,然后除以方糖的个数n,求出一块方糖的质量。

(板书)

  学生甲:在测量体积时,我们想到一些方法来克服糖溶于水的问题,如包上保鲜膜等。后来我想起妈妈在沏糖水时,糖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于是我们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来测方糖的体积,实验中由于一块方糖体积较小,测量时误差较大,所以我们测量出几块方糖体积,再除以方糖的个数,求出一块方糖的体积。

学生乙:(进行操作,板书)V糖水=20mlV=25ml

  学生丙: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测方糖的体积,糖溶于水,但是糖不溶于油啊,如果我们用油来测体积,就避免了糖溶于水这一问题。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测方糖的体积,更让我们有新的思路。

第四组: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课桌的体积有多大。

  我们利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这一点,采用测样本的方法,取和课桌一样的木料来测密度。

  我们先用台秤测一张课桌的质量m1,用天平测小木块的质量m2。

学生乙:(板书)m1=15kgm2=28g

  学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将木块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读出体积V2,计算木料的体积V样本。

学生乙:(操作并计算)V1=40cm3V2=80cm3

V样本=V2-V1=40cm3

学生丙:在测木块体积时,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个更便于操作的方法:

  1.用细线将一石块系在木块下。

  2.将量筒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

  3.将石块先浸没在水中,读量筒中的示数V2。

  4.将石块和木块一起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的示数V3。

  5.木块的体积V=V3-V2。

(四)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

  今天我很受感动,从同学们的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不断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态度,同时,大家也教会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

  当然大家在实验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够规范,例如:胶头滴管的使用。

  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会做得更好。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

  2、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的电压。

  3、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用“变量控制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尝试用图象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教学重点】

  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变换式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中,用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和对实验结果的评估。

【教学准备】

  电源(干电池)、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15Ω)、滑动变阻器(20Ω、1Α)、电压表、电流表、学生实验报告单(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教学法、分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类比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及创设情景

  1、播放多媒体课件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教师调节声音的强弱。

2、[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教师是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声音的强弱的?

  [学生]:老师是通过旋动音量开关改变声音的强弱的。

[教师]:你知道为什么通过旋动音量开关可以改变声音的强弱吗?

  [学生]:可能是旋动音量开关改变电流的大小改变了声音的强弱。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进行新课

(一)、实验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教师]:请同学们先回忆电流是怎样产生的?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源是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教师]:请同学们再回忆电阻的概念。

  [学生]:电阻就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教师]:请同学们对比水流的大小与落差和阻力的关系猜想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板书]猜想1:“电流大小可能与电压有关,可能是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猜想2:“电流大小也可能与电阻有关,可能是电阻越小,电流越大。”

  猜想3:“电流大小可能与电压和电阻都有关,可能是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教师]: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科学探究的下一个环节是什么?

  [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篇3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

  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

  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

(1)讲解:

  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课题)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

(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

  ③学生装汇报实验结果。(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平衡)

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

(3)讨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游戏:拔河)。

  (在墙上固定绳子的一端,组装动滑轮让一名弱小同学,利用动滑轮作用与一名有力同学拔河,弱小同学胜。)

(去掉动滑轮装置拔河弱小同学败)

游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3)实验2(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

  (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

  )。

  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4、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48结论)。

(2)讨论: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优点?各有什么缺点?

怎样使用才能把两种滑轮的优点结合起来既省力又方便?

  (3)分组实验:学生独立组装滑轮组实验。

(用钩码实验时教师要注意动滑

  (4)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

(学生填写P49结论)

(三)巩固

提问: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车图)

(四)布置作业

观察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篇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单电路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2、会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简单电路的结构、

3、通过简单电路的设计和线路连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简单电路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设计电路是难点,实验中的难点是如何正确地连接电路。

三、教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和交流生活中采用简单电路的实例、

四、教学仪器

天鹅城堡电路模型学生实验电路元件(包括两节电池、两个单刀开关、一个灯泡和灯座、一个蜂鸣器、六根导线)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听说过吧?!它的原型取自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城堡,这是新天鹅城堡的模型。这么庞大的建筑,要看管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今天就来为新天鹅城堡设计一个报警系统。

2、主要内容:报警电路设计和学生连接实验电路图

例题:设计报警电路

  闭合报警系统的开关S时,指示灯亮,报警铃不响;当不速之客进入大门时,报警铃响。

  以天鹅城堡报警电路为例,介绍简单电路设计的步骤分为五步: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电路元件;第二步是分析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三步是判断开关和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四步是画出电路图,再连接电路图;第五步是对照检查。

  在学生画出电路图后,对电路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对称性和对应性为原则,对学生电路图进行优选和评价。还应对例题的设计思路重新梳理,弥补学生设计电路时思维和认识上的不足。

  在学生实验前,应先强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这是一个蜂鸣器,红色导线这端是正极;②连线的过程中开关要一直处于断开状态;③接线时,先摆位,再顺次连接;若遇到并联时,先连接其中一条支路;要试触。

  在学生实验中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可以让已完成实验的同学去帮助实验未完成的同学完成实验,使学生课堂上的时间能够充分利用。

3、课堂练习: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

45秒的公益广告《Heavencanwait,beltup!》讲述了安全带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具有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使用安全带,安全带未系提醒功能电路的原理是:①司机坐在座位上,相当于闭合开关S;②系好安全带,相当于闭合开关S1;③当司机坐上座位,若未系好安全带,指示灯亮;若系好安全带,指示灯熄灭。请根据以上要求画出电路图。

六、小结

  对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

七、思考题:

车门未关提醒电路

  汽车仪表盘上都有一指示灯,用它提醒司机车门是否关好.四个车门中只要一个车门没有关好,该指示灯就会发光,请设计电路图。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工具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

  1-1中力做功和14。

  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

  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三、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o米(1J=1No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四、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提出问题,猜想。在教师的启发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五、布置作业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各小组进行本节课的评估与交流。

课后小结

  不论是否考虑机械本身重,使用机械要省力就要多费距离,要省距离就必须费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离是不可能的。

  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这就是功的原理。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