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三篇:为什么?怎么样?有什么方法?

作者:熊浩海时间:2023-07-23 12:39:34

导读:"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为什么?-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理解程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学习方法怎么样?-设计有趣的实验和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能将物理知识应用"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为什么?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学习方法

怎么样?

-设计有趣的实验和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能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想法

有什么方法?

1.通过实验探索

-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数据,从实验结果中总结规律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创设情境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能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设计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生动有趣的物理现象和实验

-提供丰富的图表、实例和案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鼓励学生使用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

总结:

  通过以上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学习方法。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使他们在物理学科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利用课堂时间。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鲁科版初中蚂隐仔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密度社会生活》。

  学生通过学习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物理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

  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

  为此,我采用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验性课型。

  实验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课题,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识。

  此外,这节课也对学生的闷汪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养功能。

二、学情分析:

  从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密度的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从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上来看,虽然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知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名称,但在对知识原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有些测量工具仅是通过多媒体见过其形,没有真正的去实践过,有些没有见过的材料也只有合作交流,猜想其作用,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应的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测量数据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对实验操作及结果进行适时分析。

三、设计理念

  做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教师在这节课打破教材结构,合理重组内容,使整个课堂既充实、严谨,又增强了科学性。

  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情理相济、动静相成和谐美。

  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和教师一道积极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点评。

  给获取成功的携银同学以祝贺,给遇到困难的同学以指引,给失去信心的同学以支援。

  教师深挖本节课所能体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这节实验活动课的内容就是依靠实验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常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利用这些“难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其自发学习、自主探究、自行获解,实验中发挥一个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培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信心,与此同时,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获取知识。

四、设计思路: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过程与方法: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量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都是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突出与突破的方法是利用组间合作与汇报交流来实现。

3、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评价、评估,完成本节内容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得出每一个问题的初步结论,并总结出每个情境中使用的方法。

  合作学习:学生组内合作与集体合作是这一节课呈现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智慧,积思广仪、众志成城。合作学习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影响与渗透。

4、学法指导

  在进行课程探究前,针对学习未知的方法、没有接触到的(自制教具)材料给予适量的方法提示;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鼓励实验方法的多样化,对于明显的思路和操作错误及时指导;在课题探究结束后,和学生一起对实验中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五、实验前的准备

  教师根据实验可能用的器材进行相应的实验器材准备,并与实验管理员协调好,上课时一同协助提供学生所需器材。

  对实验室中没有的一些器材提前作好收集和准备,如大塑料可乐瓶、铅球、保鲜膜、油漆、木锯、废旧的课桌、台秤等。

  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所以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课连着下午第四节的活动课进行两节课较好。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这段时间学习了三个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质量、体积,请问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三者的关系呢?

生:三者的关系可用一表达式来说明:ρ=m/v

  对于同种物质,它的密度不受m和V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表述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他们所述之处的不足,物质的密度受到状态的影响。)

  师:我们还学习了测量质量和体积的仪器:天平和量筒。请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器材使用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几位同学补充,使表达更完整。)

  师:课下我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帮助我来解决,每个实验小组都选择了一个探究课题,采用各种方法进行了探究,然后向同学们进行陈述报告。

(二)课题选定和探究方案制定

  教师依据学情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划分,每组大约十二三个人,全班共划分为四个小组,然后采用抽签的形式进行探究课题的选择。然后小组内进行课题的研讨并制定实验方案,老师巡回观察,并适当的进行指导。

探究课题:

1、铅球是铅做的吗?

2、测砖的密度

3、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4、测量方糖的密度

(三)实验探究和汇报

  各组制定完毕探究方案之后,根据方案进行相应的器材选择,完毕之后,按顺序各小组进行实验方案的汇报并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

第一组:铅球是铅做的吗?

  学生甲:我们从器材桌上选择了一个铅球,上面标的是6斤的铅球,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我们在课下用台秤测量了一下,其质量为2.9kg。

  学生乙:(板书)m=2.9kg。

  学生甲:在测量铅球的体积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合适的量筒,于是我们使用了水槽,把铅球放入水槽中,用烧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没过铅球,用粘贴纸在此处作一标记。

  学生乙:在学生甲的描述下进行操作。

  学生甲:将铅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后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达到标记,记下注入的水的体积,即铅球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V水=V铅球=0.38L

  学生甲:根据可计算出铅球的密度,密度表中ρ铅=11.3g/cm3。

学生乙:(板书)ρ球<ρ铅

  学生甲: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澄清了一个事实,铅球的基本成分是铁,而不是铅做的!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丙: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测量铅球的体积,利用墙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测出铅球的直径d,根据球体的积公式进行计算。

  学生丁:为测量球的体积,我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自制量筒,利用直径足够大的透明塑料瓶,去掉顶端较细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贴一张纸条,用标准量筒量好100cm3的水,倒入瓶内,在纸条上画出液面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3的水,作标记500cm3,将二者之间进行平分,用自制量筒测出铅球的体积。

  师:大家太棒了!每个同学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让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组同学再为大家作一次汇报?

第二组:测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探究的课题是:测砖的密度。用天平直接测量砖的质量m。

  学生乙:(板书)m=60.5g。

  学生甲:用量筒测量砖的体积时,我们发现砖放入水中时,砖具有吸水性,这样测出来的砖的体积偏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水,让砖头吸饱水之后,再放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由此计算砖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演算)V水=20cm3V=60cm3

V砖=V-V水=60cm3-20cm3=40cm3

  学生甲:也许我们的办法不是最好的,让大家提出更巧妙的办法。

(学生进行一番激烈的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对改进的方法进行表述)

  学生丙:砖吸水后会膨胀,同样体积会变大,为了克服砖的吸水性,我们采取在砖的表面涂层油漆或包一层保鲜膜的方法。

  学生丁: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不测量整块砖的密度呢?这样,我们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砖的长、宽、高。计算出整块砖的体积。

第三组:测量方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测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出几块方糖的质量m,然后除以方糖的个数n,求出一块方糖的质量。

(板书)

  学生甲:在测量体积时,我们想到一些方法来克服糖溶于水的问题,如包上保鲜膜等。后来我想起妈妈在沏糖水时,糖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于是我们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来测方糖的体积,实验中由于一块方糖体积较小,测量时误差较大,所以我们测量出几块方糖体积,再除以方糖的个数,求出一块方糖的体积。

学生乙:(进行操作,板书)V糖水=20mlV=25ml

  学生丙: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测方糖的体积,糖溶于水,但是糖不溶于油啊,如果我们用油来测体积,就避免了糖溶于水这一问题。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测方糖的体积,更让我们有新的思路。

第四组: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课桌的体积有多大。

  我们利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这一点,采用测样本的方法,取和课桌一样的木料来测密度。

  我们先用台秤测一张课桌的质量m1,用天平测小木块的质量m2。

学生乙:(板书)m1=15kgm2=28g

  学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将木块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读出体积V2,计算木料的体积V样本。

学生乙:(操作并计算)V1=40cm3V2=80cm3

V样本=V2-V1=40cm3

学生丙:在测木块体积时,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个更便于操作的方法:

  1.用细线将一石块系在木块下。

  2.将量筒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

  3.将石块先浸没在水中,读量筒中的示数V2。

  4.将石块和木块一起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的示数V3。

  5.木块的体积V=V3-V2。

(四)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

  今天我很受感动,从同学们的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不断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态度,同时,大家也教会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

  当然大家在实验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够规范,例如:胶头滴管的使用。

  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会做得更好。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

  2、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的电压。

  3、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用“变量控制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尝试用图象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教学重点】

  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变换式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中,用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和对实验结果的评估。

【教学准备】

  电源(干电池)、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15Ω)、滑动变阻器(20Ω、1Α)、电压表、电流表、学生实验报告单(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教学法、分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类比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及创设情景

  1、播放多媒体课件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教师调节声音的强弱。

2、[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教师是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声音的强弱的?

  [学生]:老师是通过旋动音量开关改变声音的强弱的。

[教师]:你知道为什么通过旋动音量开关可以改变声音的强弱吗?

  [学生]:可能是旋动音量开关改变电流的大小改变了声音的强弱。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进行新课

(一)、实验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教师]:请同学们先回忆电流是怎样产生的?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源是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教师]:请同学们再回忆电阻的概念。

  [学生]:电阻就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教师]:请同学们对比水流的大小与落差和阻力的关系猜想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板书]猜想1:“电流大小可能与电压有关,可能是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猜想2:“电流大小也可能与电阻有关,可能是电阻越小,电流越大。”

  猜想3:“电流大小可能与电压和电阻都有关,可能是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教师]: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科学探究的下一个环节是什么?

  [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篇3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

  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

  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

(1)讲解:

  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课题)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

(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

  ③学生装汇报实验结果。(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平衡)

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

(3)讨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游戏:拔河)。

  (在墙上固定绳子的一端,组装动滑轮让一名弱小同学,利用动滑轮作用与一名有力同学拔河,弱小同学胜。)

(去掉动滑轮装置拔河弱小同学败)

游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3)实验2(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

  (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

  )。

  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4、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48结论)。

(2)讨论: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优点?各有什么缺点?

怎样使用才能把两种滑轮的优点结合起来既省力又方便?

  (3)分组实验:学生独立组装滑轮组实验。

(用钩码实验时教师要注意动滑

  (4)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

(学生填写P49结论)

(三)巩固

提问: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车图)

(四)布置作业

观察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篇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单电路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2、会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简单电路的结构、

3、通过简单电路的设计和线路连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简单电路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设计电路是难点,实验中的难点是如何正确地连接电路。

三、教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和交流生活中采用简单电路的实例、

四、教学仪器

天鹅城堡电路模型学生实验电路元件(包括两节电池、两个单刀开关、一个灯泡和灯座、一个蜂鸣器、六根导线)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听说过吧?!它的原型取自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城堡,这是新天鹅城堡的模型。这么庞大的建筑,要看管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今天就来为新天鹅城堡设计一个报警系统。

2、主要内容:报警电路设计和学生连接实验电路图

例题:设计报警电路

  闭合报警系统的开关S时,指示灯亮,报警铃不响;当不速之客进入大门时,报警铃响。

  以天鹅城堡报警电路为例,介绍简单电路设计的步骤分为五步: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电路元件;第二步是分析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三步是判断开关和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四步是画出电路图,再连接电路图;第五步是对照检查。

  在学生画出电路图后,对电路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对称性和对应性为原则,对学生电路图进行优选和评价。还应对例题的设计思路重新梳理,弥补学生设计电路时思维和认识上的不足。

  在学生实验前,应先强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这是一个蜂鸣器,红色导线这端是正极;②连线的过程中开关要一直处于断开状态;③接线时,先摆位,再顺次连接;若遇到并联时,先连接其中一条支路;要试触。

  在学生实验中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可以让已完成实验的同学去帮助实验未完成的同学完成实验,使学生课堂上的时间能够充分利用。

3、课堂练习: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

45秒的公益广告《Heavencanwait,beltup!》讲述了安全带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具有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使用安全带,安全带未系提醒功能电路的原理是:①司机坐在座位上,相当于闭合开关S;②系好安全带,相当于闭合开关S1;③当司机坐上座位,若未系好安全带,指示灯亮;若系好安全带,指示灯熄灭。请根据以上要求画出电路图。

六、小结

  对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

七、思考题:

车门未关提醒电路

  汽车仪表盘上都有一指示灯,用它提醒司机车门是否关好.四个车门中只要一个车门没有关好,该指示灯就会发光,请设计电路图。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工具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

  1-1中力做功和14。

  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

  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三、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o米(1J=1No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四、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提出问题,猜想。在教师的启发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五、布置作业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各小组进行本节课的评估与交流。

课后小结

  不论是否考虑机械本身重,使用机械要省力就要多费距离,要省距离就必须费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离是不可能的。

  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这就是功的原理。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5篇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那么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篇1

课题:什么是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具: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段岩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

  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

  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伍基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握橘御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

(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4、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观察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

1、学生实验:

①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

②学生用双手拉弹簧

2、(多媒体投影)

  ①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

②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

  ③观察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

  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运用:划船时船浆向哪个方向划?为什么船能前进?(多媒体投影)

5、质疑讨论:

甲乙两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脸,脸痛手不痛,是脸受到了力而手没有?

6、做一做:

  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多媒体投影——火箭)

原因:气球向后压出气体,反过来气体向前推气球

三、力的作用效果

先提出问题:物体间力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受到了力呢?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教师讲解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由学生的实验概括出结论(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1、学生演示:两名学生传接排球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学生演示:

(1)轻压气球

(2)轻拉压弹簧

(3)使锯片变弯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质疑讨论:

  (学生实验)学生用手压桌面,桌面看不出变化,从而提出: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不都是能产生效果的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多媒体投影帮助释疑。

  )。

四、理解知识,发展智力: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重视个体,激活学生思维,并使学生获的成就感(穿插于过程)

1.马拉车时车,车随马前进,可见车受力而马不受力对吗?

2.脚踢球时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这时受到球作用的物体是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动,人就不受力吗?

4.磁铁能够吸引铁钉,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为什么会碎?

6.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7.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

五、探讨总结(多媒体投影)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运用这个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实例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教师结束语:

  有的力很小:小蚂蚁搬着面包屑,细雨纷飞飘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有的力很大:狂风巨浪,轰然巨响,火箭腾飞,斗转星移,宇宙奇观,力真美妙!关于力还有更神奇美妙的力学现象,同学们回去后按探究问题探究,如果发现新的问题,我们大家再来共同探讨!

七、探究问题

1、力的大小如何比较?

2、怎样对力进行测量?

3、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吗?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篇2

第一节,《认识静电》教学反思

一,这堂课的核心就是要做好几个演示实验:

  (1)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互相排斥。

  (2)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两个通草球也互相排斥。

  (3)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却互相吸引。

  (4)使起电机的大金属球带上电,用一个不带电的绝缘金属球与之接触,结果绝缘金属球上的箔片张开。

  (5)把带正电荷的大金属球C移近(不接触)彼此接触的金属球A,B.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

  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

  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可以看到A和B仍带有电荷;如果再让A和B接触,他们就不再带电。

  这说明A和B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

  课堂因实验而精彩,由于实验的成功,学生对于这三种起电方式的理解就比较容易。如果天气不够干燥,课就很难上好

  二、理解物体带电的本质时,教师反复强调:质子数目偏多,或电子数目偏多。对于理解有很好的作用,巩固练习中的几个题也选得比较好

  三、电荷、元电荷、质子电量、电子电量下节课还要加强复习。

第二节,《探究静电力》教学反思

一、关于点电荷,不宜讲得太多,知道这几个意思就行,不是很小的带电体就可看成点电荷,也不是很大的带电体就不可看成点电荷,一个带电体能否看成点电荷,不是看它的尺寸大小,而是看它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是否可以忽略不计

  二、我们不可能重复库仑的实验,不可能做的精准,演示实验只是定性分析,无法定量。所以重心在对定律的理解。

  三、考虑到库仑定律是基本物理定律,库仑扭秤的实验对检验库仑定律具有重要意义,介绍给学生,很有必要。

  四,此课很难有什么特色,教学思路与别人大同小异。

第三节,《电场强度》教学反思

  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类比的方法解决了场强与试探电荷无关的问题。

  某点的场强只能与场源电荷以及该点到场源的距离有关。这好比火炉旁边各处的温度,这一点的温度是火炉本身有关,也与这点到火炉的距离有关。

  试探电荷就好比是温度表,这点的温度是40度,用温度表测量,温度为40度,不用温度表测量,它还是40度。

  用这个表量得是40度,那个表量也是40度。

  场源电荷产生的电场也是这样,这点的场强用试探电荷来试探,它是这个值,不用试探电荷来试探,它也是这个值。

  用小的试探电荷来试探,它是这个值,用大点的试探电荷来试探,它也是这个值,与试探电荷完全无关。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篇3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

  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

  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

(1)讲解:

  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课题)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

(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

  ③学生装汇报实验结果。(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平衡)

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

(3)讨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游戏:拔河)。

  (在墙上固定绳子的一端,组装动滑轮让一名弱小同学,利用动滑轮作用与一名有力同学拔河,弱小同学胜。)

(去掉动滑轮装置拔河弱小同学败)

游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3)实验2(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

  (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

  )。

  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4、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48结论)。

(2)讨论: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优点?各有什么缺点?

怎样使用才能把两种滑轮的优点结合起来既省力又方便?

  (3)分组实验:学生独立组装滑轮组实验。

(用钩码实验时教师要注意动滑

  (4)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

(学生填写P49结论)

(三)巩固

提问: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车图)

(四)布置作业

观察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篇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单电路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2、会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简单电路的结构、

3、通过简单电路的设计和线路连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简单电路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设计电路是难点,实验中的难点是如何正确地连接电路。

三、教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和交流生活中采用简单电路的实例、

四、教学仪器

天鹅城堡电路模型学生实验电路元件(包括两节电池、两个单刀开关、一个灯泡和灯座、一个蜂鸣器、六根导线)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听说过吧?!它的原型取自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城堡,这是新天鹅城堡的模型。这么庞大的建筑,要看管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今天就来为新天鹅城堡设计一个报警系统。

2、主要内容:报警电路设计和学生连接实验电路图

例题:设计报警电路

  闭合报警系统的开关S时,指示灯亮,报警铃不响;当不速之客进入大门时,报警铃响。

  以天鹅城堡报警电路为例,介绍简单电路设计的步骤分为五步: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电路元件;第二步是分析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三步是判断开关和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四步是画出电路图,再连接电路图;第五步是对照检查。

  在学生画出电路图后,对电路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对称性和对应性为原则,对学生电路图进行优选和评价。还应对例题的设计思路重新梳理,弥补学生设计电路时思维和认识上的不足。

  在学生实验前,应先强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这是一个蜂鸣器,红色导线这端是正极;②连线的过程中开关要一直处于断开状态;③接线时,先摆位,再顺次连接;若遇到并联时,先连接其中一条支路;要试触。

  在学生实验中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可以让已完成实验的同学去帮助实验未完成的同学完成实验,使学生课堂上的时间能够充分利用。

3、课堂练习: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

45秒的公益广告《Heavencanwait,beltup!》讲述了安全带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具有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使用安全带,安全带未系提醒功能电路的原理是:①司机坐在座位上,相当于闭合开关S;②系好安全带,相当于闭合开关S1;③当司机坐上座位,若未系好安全带,指示灯亮;若系好安全带,指示灯熄灭。请根据以上要求画出电路图。

六、小结

  对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

七、思考题:

车门未关提醒电路

  汽车仪表盘上都有一指示灯,用它提醒司机车门是否关好.四个车门中只要一个车门没有关好,该指示灯就会发光,请设计电路图。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工具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

  1-1中力做功和14。

  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

  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三、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o米(1J=1No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四、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提出问题,猜想。在教师的启发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五、布置作业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各小组进行本节课的评估与交流。

课后小结

  不论是否考虑机械本身重,使用机械要省力就要多费距离,要省距离就必须费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离是不可能的。

  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这就是功的原理。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2023初中物理教学设计5篇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那么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磁铁有磁性。

  2、方法与过程目标:能够对具体事物和现象进行自主与合作探究活动,从而认识磁铁的磁性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乐于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的奥秘。

  教学重难点:认识磁铁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观察演示用:各种形状的磁铁、磁针等。

  分组实验用:各种形状的磁铁、铜线、回形针、大头针、小铁钉、牙签、橡皮、玻璃珠、螺丝、硬币、铁丝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今天老师在这里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怎么样?(出示笔和钱)。我能用笔穿过这张钱以后,再修复它,您信吗?

  2.现在老师就来给大家露一手。(老师演示)很神奇吧!同学们大胆地猜想一下,我是怎么做到的。

  3.对了,其实魔术并不神奇,它都是在巧妙的利用一些科学知识来完成的。

  今天,就是磁铁帮了老师的大忙。

  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磁铁的秘密。

  (伍高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研究磁铁)。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通过魔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由自主就被老师设计的情境带入课堂。

  不同的方法引入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支笔是我预先准备好的一支魔术笔。

  】。

二、认识磁铁的形状及用途

1、同学们都玩过磁铁吗?谁能说说你玩过的磁铁是什么形状的?

  2、学生汇报。

  3、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形状的磁铁,我们把它归纳起来,可以分为这么几类。(课件出示各种形状的磁铁让学生辨认)

  【学生在平日生活中所见到磁铁大多数是条形或环形,借助课件让学生多认识其他形状的磁铁,让学生体会到磁铁的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磁铁的兴趣。】

  4、上面所出示的磁铁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相同之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说说看。

  【经过仔细观察,可发现图片上的磁铁上面都标有字母竖散“N”和“S”,这里教师可不用先讲“N”和“S”的意义,为下面学习南北极作铺垫。】

  4、这么多的磁铁,你知道它们在哪些地方有用到?用来干嘛?(让学生多说)如指南针、磁性玩具、磁盘等。

【知道磁铁与生活息息相关,了解科学就在身边,它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三、探究活动

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

  (一)磁性实验活动一、指导学生用磁铁去吸各种不同的物体。

  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各种不同的物品,动手前,教师要先说说活动规则及注意事项(幻灯片展示注意事项)组内同学先讨论讨论怎么来研究呢?实验时,大余橘氏家要注意观察,并且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完成实验记录表。

  由组长上来领取实验材料。

  通过实验可发现磁铁能吸引铁的物体,我们把磁铁的这一性质叫做磁性。(课件出示)

  实验活动二、让吸起来的铁钉排成队。可发现----磁性能够传递,磁性越传越小。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懂磁铁会吸引铁的物体,所以在本节课准备时,多准备一些不同种类的东西,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共同探究“磁铁到底吸引哪些物体”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去吸不同的物体,看看到底哪些物体能被吸引。

  再用玩游戏的方法,让吸起来的铁钉排成队。

  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而且也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

(二)磁极

先让学生讨论,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一样吗?该如何验证?

实验活动三:让学生用磁铁的各个部位去吸引小铁钉,观察哪个部位磁性最强?

  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铁。可发现---------磁力最大的部位是磁极。

  磁铁的磁极除了磁力大,还能指示南北极。

  教师演示分别把3块不同形状磁铁用细绳悬吊空中,等待静止。

  再和指南针进行比较,磁铁指向北的一端是北极,用“N”表示,指向南的一端是南极,用“S”表示。

  磁铁的S极总是指向地球南端、N极总是指向地球北端。

  因此,我们也把磁铁的S极称为南极,把磁铁的N极称为北极。

  (板书:指示南北)。

  [在这里要揭示前面提到的“S”和“N”,到底是什么意思了,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进行实验,很快就能发现磁性最强的是两极。]

  (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实验活动四:刚才我们研究时,只用到了一块磁铁,如果把两块条形磁铁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大家动手实验,并且要把把观察到的现象及发现记录下来。

  组长领取一块条形磁铁。

  你试着让磁铁的相同磁极和不同磁极靠近,看看会有什么现象?。

  【教师在以上环节中,主要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机会,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了磁铁间、磁铁与物体间奇妙而有趣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了孩子们的探究能力。】

四、介绍司南和指南针

  (1)师出示:指南针。

  (介绍指南针其实就是一块小磁铁,它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指南的一端成为南极,用“S”表示,指。

  北的一端成为北极,用“N”表示。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战国时被称为司南。

  磁铁和指南针都有一样的性质。

  )。

  指南针也是利用了磁铁能指示南北极的性质。在军事或野外旅游、考察时用得较多。

  五、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幻灯片展示)

  磁铁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门吸、磁盘、带磁性的冰箱门。

  师:1、课前我不小心将一根铁钉掉入装满水的水槽中,如果要求手不沾水,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帮老师把铁钉取出来?生说办法并操作。

2、小华在玩耍时,不小心将铁钉倒在了大米里,请你想办法将铁钉和米分离开来?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在探究得出磁铁的磁性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孩子们会立即就会想到用磁铁。

  这样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正是我们学习科学的最终目的。

  】。

六、拓展延伸

1、总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发现了磁铁的许多性质,关于磁铁,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2、延伸:利用磁铁的磁性我们可以设计很多玩具,要求每个同学回家制作一个磁性玩具,自己实在不会设计的可以仿造各种磁性玩具进行制作,下节课我们要比一比谁的设计最有创意,谁发现的问题最多。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精选篇2)

《力》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对力既“熟悉”又“陌生”。

  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前概念”和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

  “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也缺乏对力的相互性的认识,如一般认为:磁铁对铁有吸引力,铁对磁铁则没有吸引力。

  所以教学从“熟悉”入手,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逐步断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感悟一些科学方法,把学生引进科学的力世界,把“陌生”变为科学意义的“熟悉”。

[教学目标]

  新〈〈课标解读〉〉指出: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即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把大量知识灌输给学生。

  而现代科学教育观则认为,科学教育除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及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等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即从强调科学知识内容获取向理解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转变的科学观。

  在这些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新课程制定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此可明确,本节课应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概念;

  (2)认识力的相互性;

  (3)认识力的效果。

2、过程与方法:(1)掌握对各种不同的现象进一步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它

  们的相关性和共性进行科学概括、归纳的基本方法;

(2)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接受学习转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

身体验和分析、交流与合作,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掌握科学

  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接受学习转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教学设计与过程]

  1、新课引入:上一章我们了解了光的传播现象和规律,除了声、光现象以外,力、电也是我们生活中常碰到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先来了解“力”。

  [演示]:a、提起一桶水;b、请同学拉健身弹簧。

[提问]:平时我们说“努力学习”、“用力提水”这两句话,哪句是描述力的现象呢?

[启发]:我们能否举出一些力的现象?

2、力的产生

[引入]:(记录同学举出的例子)

列表:

人对球踢

马对车拉

[启发]:有生命的物体能出力,没有生命的物体是否也能出力?

(记录同学举出的例子)

车对地压

磁铁对磁铁吸引、排斥

[小结]:物体对物体作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加深理解提问]:相接触的物体间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间能否有力的作用?

  [演示]:a、大U形磁铁吸引一堆大头针;

  b、通电导线相吸引/排斥(用锡薄做导体)。

3、力的相互性

[引入]:下面我们进一步探讨:形形色色的力,在物体对物体作用的时候,有什么共同规律?

[启发]:两食指相扣,有什么感觉?如果松开其中一个,会怎样?

[学生活动]??

  [引导]:手指钩手指,感觉力是相互的;一个手指不出力另一个也没法出力。

[实验探究]:(后附分组实验提示)

[提供仪器]:弹簧测力计两个、水槽一个、泡沫块两个(在其

  中一块泡沫的两头固定两颗螺母、在另一块的两头固定两小磁铁,然后把外观包装成一模一样)。

[学生活动与交流]:??学生借助实物投影仪上讲台介绍自己

设计的实验,总结结论??

[引导]:a、使用两把弹簧测力计,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等大的,且同时变化;b、浮在水面的泡沫小船,能判断出哪条是带磁铁吗?不行:若两个同时放手,则向中间靠拢;若固定一个,另一个将被吸引过来;说明磁铁吸引螺母的同时,螺母也吸引磁铁。

  [小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的同时,另一个物体也对它作用;我们把其中一个物体称为施力物,另一个叫受力物;但要注意其实它们既是施力,同时也受力,只是研究时侧重点不同。

4、力的作用效果

[引入]:怎样才知道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

[实验演示]:磁铁改变钢球运动方向、弹簧挂重物后发生形变

[学生实验]: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提供仪器]:大玻璃板一块、象棋子三只、一胶袋水

[学生活动]:a、弹棋子b、把水袋放在不同接触面上,观察

接触面的形变

  [小结]:力能改变物体运动方向和使物体发生形变。

5、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实验丰富,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建立抽象的力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环节紧凑,过渡自然,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后继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切入,在民主活泼的氛围中,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学习力的知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较好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另外,分组活动、参与式交流等探究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的手、眼、脑全方位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对力的相互性是较难深刻理解的,所以它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去体会,然后根据现象归纳出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也是引导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启蒙阶段,切不可包办代替。

  所以教学的关键是要设计好实验。

  本节课最突出的优点是实验丰富,设计巧妙到位,使课堂丰满紧凑,兴趣盎然。

  以下对个别实验进行简单介绍:。

1、关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探究实验:

  [制作方法]:取一泡沫板,从中切割出两块长5cm、高1cm、宽1cm的长方体,把两块小磁铁(可从挂图磁贴中撬出)固定于泡沫条两端,把两个与磁铁质量相当的螺母固定于另一个泡沫条两端,然后用防水胶布将两者外观包装成一样,这样,两艘“泡沫小船”就制作完毕。提供水槽和水。

[问题设计]:请同学们试一试能否用实验的方法分辨出两者?

2、关于“磁铁可以改变钢球运动方向”的演示实验

  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钢球在水平桌面上的直线滚动(如让一颗钢球从一个斜槽中滚到桌面上后自由滚动)。

  然后,在钢球滚动的轨道附近放一磁力较强的磁铁(可多条条形磁铁并拢在一起)。

  再让钢珠从斜槽上滚下,就可看到钢珠偏离原来的直线、改变运动方向作曲线运动。

  实验时要注意调整钢珠滚动的速度(即释放钢珠的高度)。

  如果速度太快,轨道改变就很不明显;如果速度太慢,则钢珠可能被磁铁吸住。

  同时还应调整安放磁铁的位置,以取得最佳效果。

  (调整好位置后可做下记号,提高实验成功率)。

附1:分组实验提要

一科学探究:力的相互性1提出问题:手指扣手指

(1)同时向外拉时,手有什么感觉?

(2)能不能做到只有一只手出力而另一只不出力?(3)为什么?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1>选择实验仪器<2>实验方法与步骤

5交流与合作6得出结论

二力的效果

实验1:一塑料袋水,提起来观察其底部的形状,再将它放在不同表面上,观察接触面有什么变化?

实验2:用玻璃板与棋子,实验探究:力的作用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什么变化?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精选篇3)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

  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

  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

(1)讲解:

  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课题)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

(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

  ③学生装汇报实验结果。(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平衡)

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

(3)讨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游戏:拔河)。

  (在墙上固定绳子的一端,组装动滑轮让一名弱小同学,利用动滑轮作用与一名有力同学拔河,弱小同学胜。)

(去掉动滑轮装置拔河弱小同学败)

游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3)实验2(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

  (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

  )。

  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4、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48结论)。

(2)讨论: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优点?各有什么缺点?

怎样使用才能把两种滑轮的优点结合起来既省力又方便?

  (3)分组实验:学生独立组装滑轮组实验。

(用钩码实验时教师要注意动滑

  (4)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

(学生填写P49结论)

(三)巩固

提问: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车图)

(四)布置作业

观察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精选篇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单电路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2、会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简单电路的结构、

3、通过简单电路的设计和线路连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简单电路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设计电路是难点,实验中的难点是如何正确地连接电路。

三、教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和交流生活中采用简单电路的实例、

四、教学仪器

天鹅城堡电路模型学生实验电路元件(包括两节电池、两个单刀开关、一个灯泡和灯座、一个蜂鸣器、六根导线)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听说过吧?!它的原型取自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城堡,这是新天鹅城堡的模型。这么庞大的建筑,要看管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今天就来为新天鹅城堡设计一个报警系统。

2、主要内容:报警电路设计和学生连接实验电路图

例题:设计报警电路

  闭合报警系统的开关S时,指示灯亮,报警铃不响;当不速之客进入大门时,报警铃响。

  以天鹅城堡报警电路为例,介绍简单电路设计的步骤分为五步: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电路元件;第二步是分析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三步是判断开关和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四步是画出电路图,再连接电路图;第五步是对照检查。

  在学生画出电路图后,对电路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对称性和对应性为原则,对学生电路图进行优选和评价。还应对例题的设计思路重新梳理,弥补学生设计电路时思维和认识上的不足。

  在学生实验前,应先强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这是一个蜂鸣器,红色导线这端是正极;②连线的过程中开关要一直处于断开状态;③接线时,先摆位,再顺次连接;若遇到并联时,先连接其中一条支路;要试触。

  在学生实验中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可以让已完成实验的同学去帮助实验未完成的同学完成实验,使学生课堂上的时间能够充分利用。

3、课堂练习: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

45秒的公益广告《Heavencanwait,beltup!》讲述了安全带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具有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使用安全带,安全带未系提醒功能电路的原理是:①司机坐在座位上,相当于闭合开关S;②系好安全带,相当于闭合开关S1;③当司机坐上座位,若未系好安全带,指示灯亮;若系好安全带,指示灯熄灭。请根据以上要求画出电路图。

六、小结

  对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

七、思考题:

车门未关提醒电路

  汽车仪表盘上都有一指示灯,用它提醒司机车门是否关好.四个车门中只要一个车门没有关好,该指示灯就会发光,请设计电路图。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精选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工具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

  1-1中力做功和14。

  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

  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三、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o米(1J=1No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四、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提出问题,猜想。在教师的启发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五、布置作业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各小组进行本节课的评估与交流。

课后小结

  不论是否考虑机械本身重,使用机械要省力就要多费距离,要省距离就必须费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离是不可能的。

  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这就是功的原理。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范文三篇

  【#教案#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

  2、教学内容

  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

  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

  4)教学时间45分钟

  二铅并、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

  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

    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

  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槐脊迹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

  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野指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者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

  出示图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你有这种感觉吗?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

  推进新课

  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下面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说明。

  (1)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不同,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

  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显然,它们吸收的热量必定相等。

  那么,不同物质(如水和砂子),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时,它们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吗?。

    这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问题,其中包含限制条件,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

  这仅仅是一个实验计划而已,还要具体设计怎样实现这些要求。

  具体做法是:不同物质选择水和砂子;质量相等要用天平称量;升高的温度通过温度计测量出来;水和砂子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因此要用两个相同的加热源(如相同的酒精灯,但从安全性考虑,尽量不要用通常的“热得快”等电加热器)。

  另外,装水和砂子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通过观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此外,砂子需要不停搅拌,否则会受热不均匀。

  实验中也可选用水和煤油(或酒精、色拉油)对比进行研究,可以省去搅拌的麻烦。

  但煤油、酒精和色拉油均属易燃品,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由此看来,本实验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可以直接采用教材上的,也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不管采用哪种,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弄清表格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含义,包括其中的单位等,这是以后阅读、使用和设计表格必备的知识。

    实验的步骤要让学生自己设计,以锻炼他们设计实验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兹举一例,仅供参考:①按照图16.3-1和图16.3-2所示,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组装两套器材;②用天平分别称取100g水和砂子,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③记录水和砂子开始时的温度;④同时对水和砂子加热,记录在加热1min、2min、3min……时水和砂子各自升高的温度。

    本实验的操作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同组学生互相配合,对实验结果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只要能得出定性结论即可。

  (3)分析与论证

    学生实验取得数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质量相同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温度时,加热的时间长短是否相同?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在描述结论时,初学的学生不一定能做到简洁而准确,只要能大致地将问题表达清楚,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

  但教师一定要规范描述到“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热量比砂子吸收的热量多”。

  二)比热容

    比热容的定义可以直接给出,但教师要引领学生解析其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

  如为什么要限定“单位质量”“温度升高1℃”,这是因为比热容是以热量来定义的,而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关。

  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一个由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物理概念,教师对概念的表述与单位的教学都要充分估计学生认知的困难,把铺垫和引导做得细一些。

    对于比热容的单位,要结合阅读数据表“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明确其含义。因为热量计算公式课标没有要求,教学不必要补充传统教材中的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不引入相关计算,而是把重点放在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上。

    通过阅读数据表,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会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

  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汽车中为什么用水来做冷却剂?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汇报辨析,教师梳理总结。

  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面的含义: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

  三)热量的计算

  展示问题1:①1kg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热量Q1=4.2×103J。

  展示问题2:2kg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2=2×4.2×103J=8.4×103J。

  展示问题3:2kg水温度升高50℃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3=50×8.4×103J=4.2×105J。

  展示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m(t-t0)。

    学生自己推导得出:物体放出热量计算公式:Q放=cm(t0-t)。

  四)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完整的探究应包括哪些过程。

    2.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3.Q吸=cm(t-t0)。

    4.Q放=cm(t0-t)。

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

  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观看伊辛巴耶娃撑杆跳破世界纪录及运动员跳水的视频。

  撑杆跳高运动员要使用撑杆,跳水时要使用跳板,你能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吗?由此引入新课

    师:那么,这又是个什么力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弹力的有关知识。

  [新课教学]

  [实验演示]

    演示实验1:弹簧挂上钩码后伸长。

    演示实验2: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实验3:粉笔用力被折断。

  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是形变

    给出形变的定义——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

  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生1:没有。

    生2: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

篇三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学习者的分析

    学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大部分),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接触许多与功和功率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为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学习过速度和电功率的概念,对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帮助。

  3、教具与学具

  电化教具:多媒体课件

  4、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

  教学流程图

  设计内容设计意图活动层面

  教材处理师生活动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一、播放多媒体素材(视频)或画面)如用挖掘机挖土和一个工人单独挖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快?图中的情景说明了什么问题?

    类似的事例还有吗?(启发思考)教师通过所设计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怎样比较做功快慢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体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并直接切入学习主题。

  认知层面

  想想议议学物理

  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1、引导回顾速度的知识。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谁做功最快?说出比较的依据。

  物体所做的功所用时间

  A1000J5S

  B1000J10S

  C4000J1min

  D6000J1min

    3、联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运问题加深对功率知识的认识。

  4、想想议议:

    投影演示插图孙女与爷爷上楼,让学生分析比较谁的功率大。

  5、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准确的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呢?

  6、介绍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并以适当的事例加以巩固。

  例:过去我们学习电功率,说说某电风扇的功率为60W,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参看课本小数据图表中的资料,说出各物体功率所表示的意义。

  7、巩固提高:

  提问:用1牛的力在2秒内将物理课本从地上提高1米,你能算出这个力做功的功率吗?

    教师启发:以前学习过要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先确定路程再比较时间,也可以先确定时间再比较路程。同理,要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可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回答,由他人(同组同学或其他组同学)适当补充,

    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领悟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①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时间短的做功快;②时间相同,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利用机械或人工将同一大堆砖从地上搬到五楼,你会选用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过程。

    教师点拔:在图中不知爷孙俩的体重和他们爬楼的时间,能否确定他们的功率的大小。

  教师引导:用一个包含有功和做功所用的时间的概念(电功率)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是否可行?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功率的概念,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认识功率的相关单位及计算公式。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作适当的讲评,加深学生对功率概念的理解。

    教师先引导学生求出所做的功,再求功率,这对学生巩固前后知识均有所帮助。

    温故而知新,对后面的学习将起到重要的启发作用。

  用类比法

    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物体做功有快有慢之分,进一步知道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物体做功的快慢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的答案可能两方面都具有,如果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逐步启发,加选先进的起重机,学生就会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深刻领悟物体做功确有快慢之分。

    学生的讨论也会出现分歧,教师就在学生的分歧中导入功率的概念,循序渐进,恰到好处。

    设疑,引出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要比较两物体做功的快慢,可用功率直接比较)。

    通过实例讲授,让学生自然知道功率的概念。

    加深学生对功率的物理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个具体的概念,懂得功率大或小的意思是什么。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率的相关知识,包括公式的运用。

  知识的运用与迁移

    三、通过例题训练,加深对功率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1、想想议议:

  物理学或者生活中,还有那些场合需要表示一个物理量变化快慢的?

    2、例题:体重为900N的爷爷与体重为300N的小孙子举行登楼活动,楼高三层共10米。若:

  (1)爷、孙两人同时从一楼起步,半分钟后同时到达三楼;

  (2)爷爷年纪大、身体较重,孙子登楼用了半分钟,爷爷所用的时间是孙子的2倍;

    (3)孙子登楼用了半分钟,爷爷所用的时间是孙子的3倍。

  以上三种情况下,谁做功多?谁做功少?谁用的时间多?谁用的时间少?谁做功快?谁做功慢?

    3、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例题,动手做一做。

    教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说出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频率(振动),拓展知识。

    引导学生回到前面所举的例子,通过讨论及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边边思考,边动手进行计算解答。教师把学生的答案进行投影,可进行全班讨论,加深理解。

    学生自己进行阅读、解答,教师在课室巡视,给有学习困难的学适当的帮助。学生解答完后,教师再用解题示范,强调解题的方法和习惯。

  对各种变化率,增长率的认识,让学生拓展知识

  使学生加深对做功快慢的理解及加强学生对功率知识的应用能力

    练习功和功率公式的应用,使学生加深认识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小结

  四、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学生先自己总结归纳,教师引导个别代表回答并作适当的讲解。

    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教师也能借此机会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并获得教学效果的即时反馈。

  点评

    功率的教学一个难点,以往的教学过程按教科书的思路进行授课,课堂显得枯燥,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本教学设计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再以想想议议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和功率的知识,最后让学生用所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体现到学致用的乐趣。

  本人教学实践证明,这节课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2022初中物理教学计划6篇

2022初中物理教学计划蚂陵篇1

一、指导思想

  以物理课本为蓝本,以课程标准为理念,以考试说明为指导,教学中,应该关注学习过程中如何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究、归纳总结得出物理概念及规律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创新精神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的活动中心放在使学生自我获得知识,完善知识,弥补不足,以真正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二、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使他们能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力争中考实验操作考试合格率达90%以上。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各种类型的习题,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

  3、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措施

  1、重视基础:对物理现象、规律和基本的实验操作,要有全面细致的了解。

  因此,认真研究书本中出现的每个问题,是学习的第一步。

  在学习过程中,然后要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尽量减少超过教学要求的繁难试题的无效练习,提高学习效率。

  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的学习应灵活多样、适当拓宽,促进有意义学习。

  2、联系实际:注意观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理现象(如家用电器等),然后能利用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设计实验,会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对习题中出现的与生活相关的电现象进行透彻的分析是学好电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切忌就题论题。

  能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是学好物理的必经之路。

  3、关注探究:在中考的各类试题中,实验与探究题所占的比例既是最高的,也是部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头疼的问题。

  对实验探究的学习,应以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为依据。

  实验能力作为进行科学探究所需的重要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实验学习应包括: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操作、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及必要的分析与论证等内容。

  4、强化规范:规范是成功学习的前提。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强化解题规范化训练,明确方法、严格要求。

  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严格实验的规范训练,强调过程与方法,注意问题的开放性;

  (2)作图应严禁随意性、强化准确与规范的训练;

  (3)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简答题应强化“有所依据、有所说明、简要结论”三步书写;计算题中的重要步骤应有简要的有助于解题的文字说明。各种题型都有不同的书写要求和解题格式,然后按规范格式书写既有益于问题的顺利解决,又能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对自己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也是有益的。

四、教学安排

1、八年级:

复习和总结测试和评卷探究电阻上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欧姆定律及应用测量小灯炮的电阻

2、九年级:

三月至四月底完成第一轮章节复习

五月上、中旬完成第二轮分块复习

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综合复习迎接中考

五、其它工作:

  1、积极参加教科研的活动,向其他有经验的老师讨教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然后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提高自己在科研活动方面的能力。

  2、积累教学中的得与失。有空时多写一些教学中的体会,注意积累教学工作中的得与失,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2022初中物理教学计划篇2

一、教学目标

  初二物理第一学期主要任务有五单元的内容,分别介绍声音、光、物态变闷租戚化、电路四个方面的内容。

  教材改革以后,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物理与社会怎息息相关,要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

  除了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

  本学期初二物理的教学力争平均分、优良率、及格率和各项排名都有所提高。

二、教材分析

  新教材主要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尤其要求学生将知识与社会相联系,因为新教材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科学、技术、社会”,目的就是要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理解物理并应用物理。

  而新教材不设习题,也说明型弯了新教材对培养学生的新的要求。

  学生只需理解了所学的物理知识,然后与身边的现象相联系,学会理解和分析身边一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过程中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班级情况分析

  初二(2)班的学生上课纪律良好,但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够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活跃,回答问题不够积极。

  初二(1)班的学生上课纪律好,且学生比较活跃,对新教材比较能适应,但也欠缺学习的主动性。

  总的来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主动性都有待加强,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

四、具体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认真备课,上好第一堂课,认真批改作业,鼓励学生提问,耐心给学生讲解。认真做好备课、上课、课后总结的工作。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物理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多向他们提出问题,尝试找到更好更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

  3、加强阅读,多些了解新闻、新科技,在教学过程当中与学生分享,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积极开展物理实验,也多些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令学生勇于讨论,多思考,多观察,多动手。

(二)基础知识教学

  1、新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点不多,所以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的讲解更着重于将知识用于现象的分析和理解当中。

  2、将各知识点归纳、总结和分析,每讲完一章书都进行测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的内容。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实验

1、课堂实验演示

  课前准备好实验用具,并先作实验演示,看检查实验的可行性,保证课堂上实验成功。

2、学生实验

  课前将实验的要求同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并顺利地进行实验。

  培养学生动手、思考、和观察等能力。

  实验后检查学生的实验册,看学生实验的结果,从中发现问题,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实验的方法和理解所学知识。

(四)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加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联系,提高学生的思想高度。

  首先对学生的期望不能过高,要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尽管老师对重的内容细嚼慢咽,重点内容重点过关,但学生还是不回去消化,因而造成成绩的两极。

  要解除这种现象,应从三个方面下手:。

第一、国家要重视初中物理教学条件的投入,创造良好的条件来配合教材的改革,

  第二、教师要针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等薄弱环节巧下工夫;

  第三、辅助后进生加强知识的巩固。

2022初中物理教学计划篇3

  本学期是九年级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也是九年级冲刺的最后阶段,更是进行初中物理教学和总复习的重要阶段,总复习的是九年级物理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零碎而又有所忘记的物理知识进行有效归类、科学的整理、使之规律化、系统化,对基础知识点、考点、热点内容进行剖析、总结,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更为系统;更具有实际应用的本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尤其是九年级学生面临升学竞争与备考压力的双重压力,同时还受到我们偏僻落后的教学区的压力,复习过程中还应考虑到学生心理多变的变化性、焦虑和恐惧情绪等因素,因此根据本班情况和实践有限实践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提高复习效率更显重要。

  我曾经咨询九年级物理有经验的老师,听取他们的建议和宝贵的意见,制定出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1、讲完九年级课本的最后三章(《电与磁》、《信息的传递》、《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2、复习八年级物理第一册、第二册和九年级物理。

  3、做好专项和综合训练。

二、复习方法

  1、夯实基础,巩固双基。

  以课本教材为主线,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规律,学会推到重要的公式,让他们正确理解,并以为书上的习题和例题通过小测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反馈,与学生做到知识日日清。

  2、连点成线,版块拓展。

  根据中考题“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考点特点,在复习将各个知识点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的主线贞,再将知识主线交织成面,形成系统,配合精选的习题对知识增强提炼性。

分成力学、电学、热学、声学和光学五大版块,并且对知识进行综合梳理,通过口诀、推论、简便方法的渗透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新的整合过程,

  清理知识脉络,知道侧重点。

  3、综合训练,能力提高。

  通过前两步通过前两步的阶梯学习后,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做图等综合应用能力,希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而有一部分学生通过这一轮的复习,在知识的认知能力方面上会有一个可喜的质的飞跃。

  4、模拟中考,素质适应。

在复习的最后阶段,通过模拟考试让学生开阔视野,多见种类题型,让学生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简洁省时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应试心理,形成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三、复习安排

(一)第一轮复习(3月16日——5月1日)

  第一轮复习要求学生记住所有的计算公式基本的解题技巧关。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的思路。

  基本宗旨:只是系统化,练习专题化,专题规律化。利用这一阶段的教学,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复习每个单元后进行一次单元测试,重视补缺工作。

(二)、第二轮复习(5月5日----5月22日)

  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双基训练,那么第二轮阶段就是第一轮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

  第二轮复习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拔高,适当增加难度;第二轮复习重点突出,主要集中在热点、难点、重点内容上,特别是重点;注意物理思想的形成和物理方法的掌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可进行专题复习,如“电学综合版块”、“热学综合复习”等。

  (三)、第三轮复习(5月25日----6月20日)。

  第三轮复习的形式是模拟中考的综合拉链,查漏补缺,考前练兵,犹如一个建筑工程的验收阶段。研究历年的中考题,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临场发挥的能力等。

四、教学进度

时间时间内容

第一周3.1-3.6新课教学20章

第二周3.9-3.13新课教学21和22章

第三周3.16-3.20复习机械运动复习声现象

第四周3.23-3.27复习物态变化复习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第五周3.30-4.3复习质量和密度复习力、运动和力

第六周4.6-4.10复习压强和浮力复习功和机械能

第七周4.13-4.17复习简单机械复习内能、内能的利用第八周4.20-4.24复习电流和电路、电压、电阻复习欧姆定律第九周4.27-5.1复习电功率复习生活用电

第十周5.4-5.8复习电与磁、信息的传递、能源与可持发展、声、光、

热学专项复习

第十一周5.11-5.15力学专项综合复习、电学专项综合复习

第十二周5.18-5.22作图、实验专项复习

第十三周5.25-5.29差缺补漏和中考仿真模拟考试

第十四周6.1—6.5差缺补漏和中考仿真模拟考试

第十五周6.8-6.12差缺补漏和中考仿真模拟考试

第十六周6.15-6.19差缺补漏和中考仿真模拟考试

20xx.3.1

2022初中物理教学计划篇4

一、指导思想

  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促进专业发展。

二、行动策略

  1、认真学习市《课程实施规范年活动方案》。

  2、根据学科特点实施好"三案·六环节一体"模式。

  3、搞好网络培训,促进教师更加深入理解新课程精神,为实施好"三案·六环节一体"模式提供理论支撑。

  4、申报《关于农村初中物理教师专业发展障碍研究》课题,并展开调查研究。

三、活动安排

九月份:

  1、第26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

  2、新课程网络培训。

  3、"三案·六环节一体"模式课例观摩与研究(初中)。

  4、《关于农村初中物理教师专业发展障碍研究》课题申报书(讨论稿)发给课题组成员。

十月份:

  1、"三案·六环节一体"模式课例观摩与研究(高中)。

  2、《关于农村初中物理教师专业发展障碍研究》课题研究按计划实施。

十一月份:

  "三案·六环节一体"模式实施情况调研。

十二月份:

  "三案·六环节一体"模式实施情况调研。

元月份:

  "三案·六环节一体"模式课堂教学设计评比。

2022初中物理教学计划篇5

(一)目标与要求

1.注重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

  初中物理教学,应按新课标理念,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为目标,着眼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

2.重视“双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操作基本技能,仍然是初中阶段教师的首要任务。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用于实际,能解释有关现象、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对于实验操作,要切实加强,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3.重视科学探究,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在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探索与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并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等同的。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勇于探索,有将科学技术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或制作活动。

  注重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能使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做到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有理想、有抱负、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5.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加强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

  对于评价教师应由过去评价体系的重结果轻过程向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相统一转变。

6.分层教学,把握标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初三教师要根据这学期时间紧,内容新,任务重,要求高的特点,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钻研新教材,精心备课,课堂教学掌握适当的标高和进度,不加班加点,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进度

  期中考试前:初二年级(八年级)授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至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初三年级(九年级)授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至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期中考试后:八年级授完上册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三节《平面镜成像》至第五章《电流和电路》。九年级授完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至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2022初中物理教学计划篇6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先导,以培养高素质的物理教师队伍为推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自主学习为目标,以抓好提高工作效率为中心,紧紧围绕纲要精神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重点抓好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教研课题研究工作,努力提高课堂效率,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优等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工作目标:

  1、本学期是物理的开始学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教学让学生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获得必需的物理知识和技能,感受、认识和运用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发展其探究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帮助学生消除自卑,建立自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继续强化分组实验的教学。教师努力创造条件,完成学生的分组实验,也可把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增加每个学生动手的机会。

  3、在规定计划时间内基本完成八年级物理教学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的愿望都能够提高。

二、现状分析:

  本届初二年级共有6个班,两位物理教师,上学期这个年级的总成绩非常好,学生总体基础优秀,故要保持原有成绩切进一步提高,压力非常大。

三、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备好每一节课的教案,不打无准备的仗。

  2、详细分析学生的情况,编制适合学生的导学案、反馈、巩固练习,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

  3、发挥组员的聪明才智,群策群力,多讨论一些相关课题,多钻研教材,以较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4、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和别人成功的经验,探索适合我们学习情况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5、加强听课教研活动,教师间要互听互评,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

  6、勤于教学反思,加强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7、课后辅导要因材施教,辅导对象重点放在困难生和优等生上,坚持做好"抓两头、促中间"的工作,特别是对困难生要耐心解答其疑问,点拨思路,以便使困难生能够完成作业,不断进步。

  8、加强课堂练习,及时反馈信息,改进教学,学生练习要即时上交、批改、评析。

四、进度安排用主备分工

第1———3周《引言》、《声现象》王玉松

第4———7周《物态变化》侯燕

第8———9周《光现象》、期中复习王玉松

第10周期中复习及考试侯燕

第11—14周《光的折射透镜》王玉松

第15———17周《物体的运动》侯燕

第18———19周期末复习王玉松

五、教研活动安排:

  除了参加区、市直安排的活动外,其它周次本组成员在总务办公室参加备课组教研活动,主要交流互听课的反反馈情况、上周的教学反思,讨论下周的备课内容。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如何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是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关键。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电功率)

  一、教学设计思想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

  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

  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师生互动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实质意义。

  这样一堂鲜活的课上完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或kW。

    2.会用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W/t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用电功率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体验电能表表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

    2.通过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探讨,加深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并运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重点难点

    掌握电功率的概念、公式。

    运用电功率公式计算实际问题。

  四、教学资源

    一只PZ220-200的灯泡,一只PZ220-60的灯泡,一个带电能表的示教板,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在生活中对瓦的认识。

  1.生活中什么地方经常提到“瓦”?平常所说的“瓦数大”“瓦数小”是什么意思?

  2.电器瓦数不一样,表现在消耗电能上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出各种不同的结果。

  (二)电功率

  1.提供一只200W的灯泡、一只60W的灯泡、一个接好电能表的示教板,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利用所给器材进行实验,比较两个瓦数不同的灯泡在消耗电能上有何不同?

  2.通过观察电能表的读数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3.引入电功率的概念,用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

  符号:P

  单位:瓦特(瓦)(W)

  其他单位:千瓦(kW)

  1kW=103W

  千瓦时段蔽姿的来历

  “千瓦时”是电能的单位,它的由来我们能不能从P=W/t中得出?

    看来1千瓦时是功率为1kW的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

    区分“千瓦时”与“千瓦”,一个是电能单位,一个是电功率的单位。

    4.组织学生看各种家用电器的功率,参见教材。

  学生活动

    1.在学生讨论后,选一组学生说出自己的实验思路,并对这组学生的想法进行讨论和补充。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出“瓦数”不同时,电能表铝盘转速不同,表明了两个灯泡消耗电能的快慢不一样,200W的消耗电能快,60W的消耗电能慢。

    使学生得到直观认识:不同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是不一样的。

    播放视频“用电能表测量电功率”。

    3.学生理解:物理学中,用“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平常所说的“瓦”是电功率的单位。让学生对握绝各种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电功率)有一个大致认识。

  (三)电功率的计算

  1.电功率表明了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那么是哪些因素影响着电器的电功率呢?

    2.应该在什么条件下比较不同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提醒学生回忆“速度”定义。

  3.综上所述,我们在比较任何电器的电功率时,算出什么即可?

  4.求一个电器的功率:一个用电器在时间t内消耗的电能为W,那么它的电功率P应表示成什么?写出公式中P、W、t三个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5.用例题巩固电功率公式的使用。

  学生活动

  1.学生讨论:

    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消耗电能的多少;消耗这些电能所用的时间。

    2.相同时间的前提下,比较消耗电能的多少。

    3.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应表示成:

  P=W/t

    即电功率的公式。

  W──电流做的功(消耗的电能)──焦耳(J)

  t──所用的时间──秒(s)

  P──用电器的功率──瓦特(W)

  (四)怎样测量电功率

  1.由理论分析,电功率P与电流I和电压U之间的关系是:

  P=IU

  I──电流──安培(A)

  U──电压-──伏特(V)

  P──功率──瓦特(W)

  2.额定功率:

    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叫额定功率。

    3.根据P=IU,设计一个测量用电器功率的方法。

    学生思考。

  可以测量出用电器的电流I,电压U,根据公式P=IU计算

  (五)观察实际用电器,分析功率问题

    1.结合教材阅读有关信息。

  洗衣机额定电压:220V

  允许最大电流: 10A

  洗涤功率:330W

  加热功率:1950W

  甩干功率:650W

  计算这个洗衣机的最大功率是多少?

  2.提出问题:洗衣机的洗涤功率、加热功率、甩干功率共多少?这里有矛盾吗?如果没有矛盾,在没有看到洗衣机实物的情况下,请你判断一下,若要洗衣机工作时不超过总功率,它是怎样设计的?

  (六)小结与作业

    1.引导学生小结,自我完善。

    如:本节课我们探究了电功率,知道了电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反思

    本堂课在教法上,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亲身体验探究过程,真正做到让学生“活”和“动”起来,同时在教学中结合了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科学探究过程进行引导,以降低探究难度。

  本节课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电功率的概念是本节内容重点和难点之一,要巧妙地利用前面所学“速度”和“功率”的概念进行类比,使概念的得出水到渠成。

  探究电功率跟电压和电流关系的实验,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要让学生在前面实验探究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探究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本课要根据实际情境设计问题让同学解答,在解题中激发兴趣。

  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去获得研究和思维的方法,所以在在设计本教案的时尽量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及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来教给学生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从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重力)

  1.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重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

  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

  在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分组实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者情况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

  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

  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③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②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

  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

  二、具体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课本50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说明:1.让学生通过实验先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

  2.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

  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

  (二)进行新课

    1.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说明:方法简单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2.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书中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并将数据整理画出图像。

  (正比例函数图像,利用事物投影展示。

  )。

    此实验的关键是:①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秤。②要正确使用弹簧秤。

    (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实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是否竖直?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

  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易到难,先要求学生观察图12.2-6,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

  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测量人体身高的办法,并通过一些动作适当提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归纳:重垂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决水平问题。

    想想议议:看图12.2-7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说明: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

  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重心做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和材料是否均匀有关。

  向学生展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做出重力的示意图。

  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说明: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5题。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由于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