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小论文的关键词是什么?

作者:邵皛陈时间:2023-07-23 13:50:17

导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小论文的关键词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马克思主义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社会现象和人类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的重要工具。2.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小论文的关键词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马克思主义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社会现象和人类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的重要工具。

  2.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强调对事物的矛盾、变化和发展的分析与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统一而又不断变化的整体,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相互作用和矛盾斗争实现的。

  3.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强调历史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变革推动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步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4.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阶级之间的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重要力量。

  5.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批判精神的重要性,即对现实社会和思想观念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评价。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特征之一,它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批判,并提出改进和变革的方案。

  6.实践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和改进理论才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实践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它要求人们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密切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7.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认为社会主义是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它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小论文的关键词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批判精神、实践观念和社会主义。

  这些关键词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核心概念和重要目标,是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指引。

  同时,这些关键词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求一篇马哲论文

浅析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及其发展的150多年历史,就是其真理性和当代价值不断得以证明和充分发展的历史。

  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到今天,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进入关键时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位,作为当代哲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不仅直接牵涉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命运,同时也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道路上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因此,近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这一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社会主义建设

[正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问题,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是从建构新的体系开始,而是从解决时代性问题开始;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标志也不在于它的哲学体系的完成,而在于它对时代性问题的科学解答和新世界观的科学阐释。

  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问题,“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

  从问题出发研究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是以构建抽象的形而上学体系,给人类提供永恒不变、包治百病的绝对真理为目的。

  因为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果不与具体的不断变化的实际相结合就会变为僵化的教条。

  所以,马克思一方面强调自己哲学世界观的方法论意义,反对把自己的哲学公式化、模式化;另一方面,他批评当时德国的大学生动不动就要找一个所谓的逻辑出发点,搞一个主观思辨的体系的做法。

  今天看来,这种批评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在于实现人和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曾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在当代,我们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它的价值、意义仍然存在。

  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尤其重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和指导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讲,历史经验也就是基本规律。

  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基本规律,应是我们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着力点。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是因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普遍真理。

  不论面对怎样严峻的形势和任务,中国人民只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能找到正确的路线,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开创革命和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局面。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埋首导思想,是全党和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是指引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得到最完整的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也就是贯彻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历程。

  第二、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的事业。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成就,是在与时俱进这一理论品格下进行的。

  衡液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科学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内在品质,是不断发展的咐闷科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是与时俱进的。

  与时俱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最关键的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当前,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新时期以胡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拓创新、拼搏进取、奋发有为的理论结晶,必将使中国壮大起来。

  第三、坚持中国特色与民族风格、时代精神相结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而外来文化只有和本民族的文化融合起来,才能扎下根来,结出果实。

  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文化,中国共产党要运用它解决中国的问题,就必须使其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上,就一定要有中国的内容、中国的形式、中国的风格、中国的特点。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吸取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条件下,适应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把握我国社会历史方位和党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同样是基于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自觉认识和深刻把握。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一贯思想。

  同时,也只有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想问题、办事情始终首先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使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才能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从而更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有学者认为,要实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就应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我们关注的中心应由实体形而上学转向人的生存的本体论结构的展开;二是从关注马克思思想的表层结构转向关注其深层的精神;三是从工具性层面转向理性层面,对马克思哲学能达到“得意忘言”的境界时,其当代价值就会得到展示。

  有学者认为要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就必须既要有正确的方法去看马克思,又要找到恰当的角度与今天的现实结合起来。面对人类的现代性和中国的现代化去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关键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找到与人类的现代性和中国的现代化相关的理论内涵。

  综上所诉,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代的一个思想性主题,它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各种建设中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科学内涵与当代价值》周辉

2.《马克思主义价值的当代诠释》徐海波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求一份马克思论文,要求用哲学的眼光分析社会热点问题

  哲学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摘要]人类的现实生活包括公共活动领域和私人活动领域两个方面。

  公共活动领域问题的实质就是公共性问题,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也就是对公共性的关注。

  对人类活动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性问题加以思考,是哲学最重要的使命。

  关注公共活动领域是哲学的一个必要的维度。

  所谓哲学回归生活世界,不应仅仅是向私人生活回归,更重要是向公共生活回归。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通过政府改革来解决公共性问题或危机为标志的公共活动领域的当代转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

  [关键词]哲学;公共活动领域;公共性;国家;政府回归生活世界,已经成为当代哲学的一个时代话题。

  人类生活是永远流动、无限生成的。

  强调哲学回归生活世界,不是要人们沉醉于现实生活之中,而是要以一种哲学态度或观念来看待生活。

  用生活来说明人和世界是哲学视野的根本转换,在这个意义上,人就成为立足现实而又追求超越、不断创造的生成的人,世界就成为由人无尽的生活实践而无限生成的过程。

  人类的现实生活包括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两个方面,即通常所说的公共活动领域和私人活动领域。

  如果所谓回归生活世界仅仅意味着回归私人生活颤山乎,即私人活动领域,不再关心公共活动领域,那么,这种回归实际上是对生活世界更严重的疏离。

  这样的哲学不仅不能对以往哲学的茄悉产生和发展做出历史的解释,还将丧失哲学本来的意义,导致哲学真正被生活遗忘。

  关注公共活动领域,这是哲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或必要的维度。

  哲学总是力图以更理性、更智慧的方式对待公共活动领域和公共性问题。

  一公共活动领域是每一个人都生活于其中、不可能完全摆脱的领域,是由众多个人组成的公众不能不关心的公共领域。

  凡是借助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谋取可共享利益的活动都属于广义的公共活动,包括制度的确立和实施、改革和完善,宏观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行,基础设施及公共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教育、国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态和环境保护等活动。

  虽然公共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会有不同的内容和方式,但其基本特征一直为公共性。

  因此,公共活动领域问题的实质就是公共性问题,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也就是对公共性的关注。

  对人类活动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性问题加以思考,是哲学最重要的使命。

  公共性,即可共享性,是相对于自利性而言的。

  自利性,简单地说就是排他性、独占性。

  凡是谋取排他性利益的活动就是私人活动。

  也就是说,私人活动的基本特征为自利性。

  由于私人活动主要是在家庭和经济领域中展开的,而家庭生活和经济生活又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因而重视公共活动领域并不意味着要取消或贬低私人活动及其自利性,而是主张一种合理的自利性,反对那种过度扩张的自利性。

  每个人基本的生活所需,与其工作责任、劳动付出相一致的利益要求,属于合理性的正当的自利性,是基本人权的组成部分,国家、政府必须给予充分尊重和保护。

  个人合理的自利性的实现不仅要靠个人的努力,更依赖于人们共同建构和维护的公共活动领域。

  哲学和其他任何学术、科学一样,不应当也不可能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受,不能只关心私人活动领域。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不是私人性的,而是公共性的,是对人类生活及其转型的自觉反思,是对人类存在的现实的和终极的意义或价值的探唯迅索。

  哲学的真正本性就在于关注公共性,即关注公众、关注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

小论文题目,马克思是如何建立“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概念的?

马克思是如何建立“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概念的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如何建立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者简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历史唯物主义的提出

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李激

  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可见,不理解实践活动是其主要缺点。

  而把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能动实践辩证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出以往哲学的地方。

  受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论的深刻影响,作为哲学家,其思想体系当然要把这么重大的科学发现概括进来。

  在自然界,不同时期,发展出不同物种与生态。

  而社会形式也是不断地发展,这些都是促成概念形成的重要依据。

  以此为基础,自然扩展得到了历史唯物主义。

  不足的地方,马克思没有发展处历史圆满的精神。

  但是对于那个时代,这个概念已经是自然界以及社会形式演变的最高的概括了。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及意义

  我国理论界有一个公认的观点,即认为马克思在1859年1月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所写的序言中第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表述。

  其实,这一观点是不准确的。

  笔者以为,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对唯物史观所作的经典表述。

  这一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

  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哪嫌袜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为了分析研究之便,这里先把《形态》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近1000字的表述抄引如下: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这种观点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作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这种基础尽管遭到以‘自我意识’和‘唯一者’的身份出现的哲学家们的反抗,但它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丝毫也不因此而有所削弱。

  各代所面临的生活条件还决定着这样一些情况:历史上周期性地重演着的革命震荡是否强大到足以摧毁现存一切的基础: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就是说,一方面还没有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那末,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这种变革的思想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一点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

  ”〔1〕。

  从上面抄引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理解,尽管在这段文字中有的用词借用了当时德国流行的哲学术语,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则阐明得非常清楚。

  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分析《形态》中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可以得出其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其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在哪里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

  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做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发展出发点。

  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们说,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

  由此,马、恩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

  只有以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现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质,才能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这一内容,马、恩在上述表述中是阐述得非常清楚的。

  马、恩在指出整个历史的基础的同时,还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和“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同等意义的概念,这不仅说明了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这两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之间的联系,而且还揭示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原理。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

  在上述表述中,马、恩以“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恩还明确指出,只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才能够完整地描述其全部过程及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具体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中,马、恩向我们指出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不能从范畴、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这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观念的东西,只要把它放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真实面目;错误的观念及一切唯心史观的谬论,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翻这一社会基础,以致消灭由之产生的错误的观念和唯心史观的谬论。

  这里,马、恩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在上述表述中,马、恩明确指出,人类的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是整个历史的基础,而这一切,都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相联系。

  同时,马、恩还指出,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这里的环境指“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即生产方式。

  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都是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当然它也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它“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决定并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领域和过程。

  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自身的发展。

  马、恩明确指出,生产方式作为“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决不因为遭到历史唯心主义者的反抗,而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有丝毫削弱。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作为唯物史观,在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必然要论及社会革命。

  在这里,马、恩从生产力和革命群众两方面阐明了社会革命发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

  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

  因此,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

  另一方面,革命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社会革命的主体,革命群众起着任何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作用。

  没有革命群众的积极参与,任何变革的思想都没有意义,因为革命群众“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很显然,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在上述表述中是阐释得非常明确和清楚的。

  应该指出,《形态》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为了清算马、恩以前的哲学信仰,达到自己弄清问题的目的而概括出来的。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曾说,《形态》中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解释,“表明当时我们在经济史方面的知识还多么不够”。

  〔2〕正是为了克服这一不足,马克思以后一直潜心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并为此而付出了极其艰苦的劳动,经过15年的研究,终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表述。

  (这一表述也就是理论界称为的“经典性表述”)比较《形态》和《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两次表述,其差异还是存在的:前者的出发点是批判旧哲学,清算以往的哲学信仰,后者则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成果总结;前者侧重于对历史的现实基础的阐述,后者则侧重于对物质生产关系的解剖。

  但二者的共同性更是明显:都揭示出唯物史观的实质性内容,强调了人类全部历史的现实基础及发展的基本规律,得出了要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来认识历史及历史发展的结论;都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革命发生的根源及物质因素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内容。

  从二者之间的联系而言,我们以为,《形态》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规定其基本内容,搭框架,而《序言》对唯物史观的表述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作深刻剖析,为其提供充实的论据。

  因而,二者都可谓“经典”。

  二者的结合,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最完整、最准确,也是最完善的表述。

  还需指出,《形态》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尽管没能把唯物史观的所有内容都概述出来,对一些基本原理、基本范畴也未作详尽的解释,但它仍不失为“经典”。

  列宁曾指出:“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更确切地说,彻底发挥唯物主义,即把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现象,就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3〕从前面本文对《形态》中的唯物史观表述所分析得出的五个方面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我们不难看出,以往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即:只停留在思想动机上而没能从物质生活方面去考察历史发展和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在这里已完全被消除。

  马、恩从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历史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等方面,彻底发挥了唯物主义,揭示出产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指出了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物质根源,说明了人民群众的推动历史发展、进行社会革命的决定作用。

  这一切,足以标示唯物史观的形成。

  摘要:《列宁选集》,1960年、1975年,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002年,人民出版社。

需一篇马克思论文,2000字!可以网上摘抄,但是需要一个主题思想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我慢慢地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不应只建立在我们感性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学习,我们必须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角度。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虚行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这些都是科学的理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真理性指导原则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碧誉磨能动反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是辨证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现实的道路,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奠定了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第三、马克思主义提高了我们认识人类社会以及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而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

  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而马克思主义运用这些规律提出的阶级分析法,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等等都为人们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四、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分析当今世界两大社会类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揭示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产生的一般规律。

  所有这些,对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社会主义的悔斗发展,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严重的挫折;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又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以此为指导,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对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当今世界两大社会类型,马克思主义对人们研究它们提供了条件。

第五、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规划了理想化方向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共产主义社会无疑是非常美好的,但是按照马克思预见未来的一贯立场、观点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本身也不会是一种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不会是一种不需要也不能够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的静止状态。

  我们深信,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在更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前进的社会。

  所以,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而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

  我想,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上述五种其他哲学并不包含或不全面包含的真理性认识,才使我们越来越重视这门科学。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能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它,我们要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争取最大限度的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理论不仅仅应该是理论,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无限的社会实践中去,这就是我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最深体会。

  回答人的补充2009-06-2313:4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有将近百年奋斗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在开创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30年中,形成了这样一套在社会主义基础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使社会主义能够充满活力从而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并经长期奋斗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

  这实在是党之大幸,国家之大幸,人民之大幸,中华民族之大幸。

  这又一次有力地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关节点上,仍然能够以自己的奋斗来代表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前途,并且能够凝聚越来越多的人共同奋斗来代表这个伟大前途。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获得的伟大成就,说明其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

  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过:老祖宗不能丢。

  丢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而是不要马克思主义了;第二,要解放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

  不这样,马克思主义就变成僵死的教条,变成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空洞的词句。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意味着这两方面都坚定不移,毫不含糊。

  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才能成功,才能胜利;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只有赋予其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才能成功,才能胜利;离开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前途,没有意义;离开中国实际和我们已经取得伟大成功的道路和理论体系,而去另外寻求和依傍别的什么主义和模式,没有前途,没有意义。

  回答人的补充2009-06-2313:43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为了胜利完成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的根本保证。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5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自己,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旺盛生机和充满活力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认为开设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奠定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最重要的是让我们青年学生能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

  由此我认为这门课程在整个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回答人的补充2009-06-2313:44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目地全在于运用。

  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理论联系实际,关键是:一要联系社会实际,二要联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

  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经具有将近160年的历程,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经过了90多年的发展,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深入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

  所以,我们要联系国际、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

  有些同学认为这门课程深奥难懂,觉得虽然从初中政治就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了,但却一直认为它只是一门离现实比较遥远的科目,而且认为很少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

  但是我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发现在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体现出其中的原理。

  比如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在我们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时时可以用到,在生活中运用这些原理来解决问题,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大学生不仅是处在一个思想比较成熟的阶段,而且也是处在一个思想可塑的阶段,开设这门课程无疑是给学生一次意义非凡的头脑风暴。

提到马克思,你能想到什么关键词?

  科学社会信野主义。

  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马克思茄坦敬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

  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

  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颤慎义运动的弄潮儿。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