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如何通过过五关、斩六将来证悟真理?

作者:华沛凯时间:2023-07-23 14:11:45

导读:" 佛陀如何通过过五关、斩六将来证悟真理?1.佛陀的成长与修行历程-佛陀出生于尼连禅河畔的伽耶城,父母为国王释迦摩尼和摩耶夫人。-在长大的过程中,佛陀感受到生老病死的痛苦,决心寻求解脱之道。-他离开王宫,修行苦行,探索各种修行方法,包括禅定、冥想等。2.五关:感官、"

佛陀如何通过过五关、斩六将来证悟真理?

1.佛陀的成长与修行历程

  -佛陀出生于尼连禅河畔的伽耶城,父母为国王释迦摩尼和摩耶夫人。

  -在长大的过程中,佛陀感受到生老病死的痛苦,决心寻求解脱之道。

  -他离开王宫,修行苦行,探索各种修行方法,包括禅定、冥想等。

2.五关:感官、欲望、贪爱、贪恋、贪求

  -佛陀意识到人类对感官的执着和欲望是导致痛苦的根源。

  -他通过禁欲和修行,逐渐超越了对感官的依赖,克服了贪爱和贪恋的心理。

3.六将:嗔、痴、慢、疑、贪、见

  -佛陀发现嗔怒、痴迷、慢心、疑惑、贪欲和执着是阻碍人们认识真理的障碍。

  -他通过观察自己和他人的心理,认识到这些负面情绪和执着是无知和痛苦的根源。

  -佛陀通过修行和内观,逐渐战胜了这些障碍,并达到了觉悟的境地。

4.佛陀的证悟真理

  -经过长时间的修行和觉察,佛陀最终在菩提树下证悟了真理,获得了无上的智慧和解脱。

  -他认识到生老病死是无法避免的,而痛苦的根源在于对欲望和执着的执念。

  -佛陀提出了四圣谛和八正道,为人类摆脱痛苦和追求内心平静与解脱提供了指导。

5.佛陀的教诲与影响

  -佛陀的教诲被广泛传播,成为佛教的基础教义,影响了亚洲各国和世界各地的人们。

  -他的教诲强调了慈悲、智慧和善行的重要性,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佛陀的教诲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亚洲文化的发展。

总结:

  佛陀通过过五关、斩六将的修行过程,最终证悟了真理。

  他认识到感官的执着和负面情绪的存在是导致痛苦的根源,并提出了解脱之道。

  佛陀的教诲对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人们寻求内心平静与解脱的指导。

妙法莲华经,过五关斩六将是什么意思

    《妙法莲华蔽扮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亮扮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

  关键词“妙法莲华”。

  “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莲华”比喻“妙”在什么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时,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内敛不露。

    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ika-sutra),简称《宏键灶法华经》,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

  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

  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种校订本。

  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法华经。

    “过五关,斩六将”是出自小说《三国演义》的杜撰情节。关羽勇武双全,“诛颜良斩文丑”“温酒斩华雄”中得以充分体现,尤其是“过五关,斩六将”,关羽连过曹操五个关卡,斩了六员大将才摆脱曹操投奔刘备,后比喻英勇无比或下决心克服重重困难,含褒义。

佛陀在菩提树下怎么证悟的

    乔达摩·悉达多王子离家后四处蛮有,跟随数论派先驱阿逻逻加者陆罗摩和郁陀加罗摩子学习禅定。

  数月之后,王子觉得难以得到解脱,开始尝试严格的苦行来发现真理。

  据说,当时王子认为人身需要苦行,脱离体液才能悟出真理,如同摩擦湿木头不会生活一样,开始逐渐减少饮食,直到每天只吃一粒,后来每七天进餐一次。

  身着鹿皮、书皮,谁在鹿粪与牛粪或荆棘丛中,六年后,形同枯木。

  在裂桥求解脱无效的情况下,开始净身进食,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现在的菩提迦耶,坐在毕钵罗树下面沉思默想,后来这树肆嫌猛被称为菩提树,整整七天七夜,觉悟出“四谛”的真理,觉悟成佛。

    佛陀本指释迦牟尼,后演为觉悟真理者之总称。

佛陀的证悟

佛陀的证悟

三圣阳明文困清化书院

关注

6.959

·

字数1634·阅读594

2020-04-1221:36

  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红尘苦难多,娑婆烦恼重,佛陀出生入死来娑婆示现如何成佛,就是点醒梦中人,就是向迷惑颠倒的世人开示佛法第一义真理,令世人一念超越,立刻超越,马上超越,连转个弯都不用,一念转凡成圣!令众生,在生死,了生死;在烦恼,转菩提;拥有与佛无二无别的智慧和知见!

  佛菩萨无量百千万亿劫,千辛万苦所证悟的无上真理,可以通过一“闻”之间全部给你,因为你本来就是如来,可是你还自私其小,心量有限,不敢相信;可是你的知见狭隘尺尺族,没有智慧,还不敢承担;你还要去苦修苦证。这是世人错解了佛陀的好意,圣意,大慈大悲之意!

  佛陀当年修了六年禅那,成就了四禅八定,证得了“人我空”,“法我空”,但还是不究竟。

  为了无上真理,佛陀又到雪山修了六年苦行,瘦得皮包骨还是无法成就圆满的智慧。

  后来佛陀走出雪山,接受了牧羊女的供养,吃了乳粥,恢复了体力,座在菩提树下七日七夜,最终证悟了无上究竟圆满的菩提,用真理之光照亮了娑婆世界万古长夜的无尽黑暗。

  佛陀座在菩提树下,看到了日出东方,普照万物;昼夜交替,时空轮转。他静静的,心如止水……,他听到了落叶的声音,嗅到了大自然的气息,感受到迎面而来的清风,想到了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就在第七个深夜,佛陀看到了天上星河浩瀚,群星璀璨,苍穹深邃,无尽的虚空把一切包融在衣抱之内,佛陀深深地融入在这如幻的夜空之中。

  佛陀反观自己的身体,本是“四大”假合而有,“四大”乃无情物,不应有觉知之性。那么,到底是“谁”……在了了分明地觉察着每一个当下?“我”到底是什么?佛陀极细、极密、极深地思考着,他把一切境相会相归性,把万法之体、相、用一一会归为自性,把万法圆融于“当下之心”,真理就在当下,“无能”又“无所”,本觉本明是真实;一个无限光明的“一真法界”豁然呈现于眼前,一真一切真!

  这时,佛陀刹那之间灵感爆发,六种震动一时涌现!原来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颗本觉本明的“妙圆真心”,这就是“我”!四大,五蕴,十八界;无量的时间、空间、万法万相,万事万物;非真非妄,皆是这颗“妙明圆心”的随缘展现。

  无明亦是真心的性具功德,万法本自一体。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妙圆真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一切都是法尔如是!。

  佛陀把自己,众生,世界圆融于“一心”,当下彻悟了世间第一真理,即『一念万法,万法一念!』。

  世间一切所有,都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无情亦情。

  本无生灭,随缘现生现灭;这是一颗本觉本明、灵明不昧的妙圆真心,横遍一切处,纵遍一切时,无非一颗心,一个“我”,一切是我,我是一切!。

当我们关爱自己的身体时,不要忘陵弊了宇宙一切都是你的本体,和你非一非二,普爱一切才是最好的爱自己!越是真理越简单,放之四海而皆准,推之百世而不悖!

  我们要明白佛陀的良苦用心,他是为了众生而修行,他是为了众生而开悟。

六年的禅修,六年的苦行,是佛替每一个众生了修、了苦的!

他的证悟是无价的!

  他的证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证悟。!

今天的我们,要倍加感恩佛陀,珍惜佛法!

  佛陀当年勇猛精进的苦修苦行,就是为我们表法,若不明心,若不了悟真理,纵行一切善,纵修一切法,亦行魔业,无有是处。『天地万法皆是一人,一念之所变现』!全宇宙就是一个“我”,我与一切道交感应为一体!真传一句话:“如是我闻!”;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

  我们不要再妄想着飞天,成仙,做佛,成圣,真实就是当下。难道自已还能走出自已的身体吗?难道自己还要给自己当佛吗?成佛的事就是用真理开,示,悟,入;一念“发明”便解脱,何需劳您去苦修苦证。

佛陀的成就法是当下本已具足的,是真实圆满无漏的,是真妄一体、知妄即真,一闻一悟即到,当下成就,成就在当下!

  迷时结性成心,悟时释心成性。性本不动,因境而起念,遂名曰心;动态的为心,静态的为性,动静一体为道;性为体,心为用;迷为心,悟为性。

佛陀的成佛法门竟是如此的真实,简单,自在!佛陀的圆顿大法不立阶梯,即悟、即证、即得!

万丈红尘如梦中,

  慧心开悟一念通。

随缘真善如是我,

  当下证悟乐逍遥。

日记本

31

赞赏支持

相关推荐

心想生:什么是一心三藏?

阅读361

只要坚持至诚念诵这个圣号,生意莫名其妙就会变好……

阅读83

功德

阅读64

经典《六祖慧能传奇》收藏起来慢慢读,受用一生……

阅读103

宣化上人:菩萨就是立志要做便宜众生的事,所以才说出这个方便的法门……

阅读61

影视剧|佛陀传02

  05.至高真理,可以独自证得。

  而证悟,须躬亲践行。

  如果你达到了,就意识到,这一切都是简单明了,意识到宽恕即是解脱。

  如果想要突破瓶颈,需要去除傲慢。此道将超脱业力的束缚,我将转动法轮,令其播于四方。

  06.无明,而有苦,误解,忧虑,贪婪,愤怒,傲慢,妄想,嫉妒,恐惧,都是源于无明。

  幻象,则与之相反,此乃两性,守持中道,不偏不倚如北极星,不饿己身,以不耽于欲望,专注中道。

  如果认识岩余到邪恶只是魔耶幻象,那一切烦恼自然熄灭,我们便能体会爱与包容。

  这两种感觉本质相同。

  有如此感受,再无怨恨。

  即使残忍对待我们的人,也能试图理解。

  当智慧之门开启,只有宽容常伴。

  禅定中,思想产生幻想,智慧,将真理与事物剥离,将我与他人进行区分,并以这种分别误导我们的生活。

  人们常为情感所困,而贪婪,令人远离真理,在由生至死的轮回中,我们畏惧疾病与死亡,这只会增长我们的无知与恐惧,因此,须破除一切幻想。

  一旦从幻想走出,那生命也将自由,脱离囚笼。

  清净,沉定与平和。

  07.四圣谛,即真理。

  第一,无可避免,苦,如影随形。

  第二,苦之集聚,执着他物,而无餍足,其终归易散,又以何为凭?第三,解脱之道,在于意识思辨。

  专注自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至和谐圆满。

  宏顷第四,有一道路,可引领我们远离诸苦,达至真理,即八正道。

  通过正见、正思维、正念、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指导我们的行为。

  吾蔽枣陆即佛。

  吾即法。

  吾证此道,将令众生涅槃解脱。

  8.如蜘蛛轻吐蛛丝,编织美丽的网,而大自然,创造世间万物,她的美无有尽头。

  你生命的权利,属于生育你的母亲,还有抚养你的人。

  你亏欠他们太多,你的生命,不只属于自己,也属于他们。

  当欲求由心而生,我们都以为满足他就会获得快乐,而梦想成真之时,我们的心又空虚如昨。

  为什么?因为,升起欲望就像在做一个梦,一旦得到满足,就失去了那个期待已久的梦。

  生命的瞬息,如指间水流,世间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忘掉世间的欲望幻想吧,它不随你生死,给不了你任何东西。

  畏惧生命流逝,先要否认它的存在,去捕捉那个潜藏的我。

  我一直站在这里,但是你并没有注意到我。

  你的眼睛如同盲人,面前只有黑暗。

  人之所见,都是心的选择。

  世上很多人遭受物质之苦,生活贫穷,缺衣少食,饱受不公,而还有许多人,是精神上的痛苦,看看周围。

  任何事物的过度,甚至快乐,最终都是痛苦。

  因此,要秉持中道,你将会看到事物本质,获得无上的寂静。

  一切罪行的源头是我们自己,也唯有自己,才能打开解脱之门。

  受持五戒,第一,不杀生,众生皆与你一般畏惧死亡。

  一旦停止杀生,你的心中就自然的升起慈悲。

  第二,不偷盗,还要尽自己所能,帮助弱者。

  第三,不邪淫,忠诚相待自己的妻子。

  第四,不妄语。

  勿花言巧语,说不恰当的语言。

  第五,不沉溺于饮酒。

正见:佛陀的证悟

关羽读书笔记

读后感:

我是一名无神论者,但是书中让我们悟到了很多道理……

  《正见》是一本佛教入门书,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降生于不丹,为文殊师利菩萨之化身。

  他以生动幽默,又富有智慧和慈悲的笔触,让我们深刻地理解佛教的真谛。

  本书的核心就是对四法印的解读,牢记着这四个前提,你就是一个佛教徒。

  正如作者所说言“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说服大家去追随释迦牟尼佛,成为佛教徒……我主要的目的是要指出佛教与其它见地不同的独特部分。

  ”。

  很喜欢书中的献词:献给印度王子——净饭王之子。若不是因为他,至今我还不明了我是一个漂泊的人。

如何才是佛教徒?

  一个基督教徒有着很明确的身份,但一个佛教徒似乎是模糊的。手持拿漏念珠,会背诵心经,着急时会喊阿弥陀佛算不算佛教徒?只有皈依仪式之后的居士才算佛教徒吗?甚至我们很多人都会问自己究竟算不算佛教徒?其实如果一个人接受下列四项真理,他就是佛教徒:

①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②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③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④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

  以上就是佛陀宣说的四法印,其中没有任何道德性或仪式性的内容,也没有提到善恶。

  它们是根据智慧而来的实际真理。

  相信和认可四法印,就是佛教徒所谓的“正见”。

一:造作与无常

  佛陀不是神,是个凡人,净饭王之子。

  占星家预言太子将来会出家,于是净饭王尽量不让他接触不美好的事物。但成年后的悉达多依然看到了生老病死的种种苦态,为了让自己的家人和子民免于生老病死的折磨,悉达多决定去探求离苦得乐的真理。

  他悄悄离开皇宫,独自苦修。姿睁

  而我们作为普通人,看到世间的痛苦,只会用好玩的事情作为转移注意力的拨浪鼓。我们像小孩子一样回避着无常,好像无常并不存在一样。

佛陀的发现

  完全不凭借任何科学工具,悉达多太子以吉祥草为垫,坐在菩提树下,探索人类的本性。

  经过长时间思维,他终于悟到了:一切万有,包括我们的血肉,我们的情绪和感受,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元素组合而成。

  两种或多种元素和在一起,新的现象就会产生。

  没有一个产物可以独立于其个别元素。

  相信它真实独立存在,是最大的骗局。

  整个宇宙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一切事物都会改变。

  这就是无常。

  无常并不意味着死亡,而是意味着变化。

  通过这个了悟,悉达多终于找到了一个方法以解除死亡的痛苦。

  他接受了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而死亡只是这个循环的一部分。

  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无常,就不会攀缘执著;如果不攀缘执著,就不会患得患失,也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着。

无常是好东西

  当佛陀说一切和合皆无常,他消册烂并不认为那是坏消息,而是简单、科学的事实。

  我们能认清因缘的不稳定,就会了解自己有力量转化障碍,并且完成不可能的任务。而绝望或者盲目,都是相信恒常的结果。

  无常的概念并非预言世界末日或天启,它也不是对人类罪恶的惩罚。它没有本具的正面或负面,只不过是事物和合的过程之一部分而已。

  我们通常只想要无常的一部分,而不要全部。真正的解脱来自领受整个循环而不是紧紧抓住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情绪和痛苦

  问一个佛教徒“什么是人生的目的?”是不恰当的。

  因为这个问题是假设在亿万年前有某个人或神设计了一个人生目的。这就是有神论的观点。

  佛教徒不相信有一个全能的创造者,也不认为生命的目的已经或需要被决定和定义。

  更合适的问题是“什么是生命?”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明显:生命是一个巨大的和合现象。

  每个生命都追求快乐,但快乐是完全因人而异的,并且会因为任何因素的变化而变质。

  即便是看似有益的宗教原则,也可能变成严苛的宗教教条,造成人们不必要的内疚和自卑。

  人们想尽一切办法追求快乐解决痛苦,但办法越多,等量的头痛也就产生了。

  佛陀发现,追本溯源,导致痛苦的是人的情绪。事实上,情绪即是痛苦。

  一切情绪都生起于自私。也就是说,它们都与执着于自我有关。

  情绪虽然看似真实,但不是一个人本具存在的一部分。只是特定的因缘聚合在一起生起的。

  基本上所有的情绪都是一种偏见,在每一种情绪之中,都存有分别心的成分。如果你认真地想要根除痛苦,你必须培养觉知,留心你的情绪,并且学习如何避免被情绪鼓动起来。

情绪的根源:(不存在的)自我

  所有种种不同的情绪及其结果,都来自于错误的理解,而这个误解来自一个源头,也就是所有无明的根源——执著于自我。

  当我们看着自己的身体(色)、感受(受)、想法(想)、行为(行)和意识(识)的时候,我们制造出一种自我的概念。

  人们把这种概念视为恒常而且真实的。

  我们全都被自我所迷惑了,执著于谬误的自我,不断地制造更多的无明,导致了各种痛苦和失望。

  悉达多发现没有自我,也没有根本存在的邪恶,而只有无明。

  无明就是不了解事实,或对事实了解不正确,或认识的不完整。

  我们追求成功,唯一的理由是我们在享受着无明的喜乐。

  无名的喜乐不过是不断高估对自己有利的可能性,以及低估障碍而已。

习气:自我的盟友

  悉达多了悟到自我并非独立存在,自我只不过是一个标签,因而执著于自我就是无明,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发现。但摧毁它却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

  习惯让我们软弱,因而无法对抗自我。

  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习惯,都十分顽强。

  傲慢和自怜息息相关。

  我执纯粹是一种自我纵容,认为自己的生命比其他人的都更艰难更悲哀。

  当自我发展出自怜的时候,便让其他人生起悲悯的空间消失了。

那么爱呢?

  有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情绪都是痛苦的——比如爱、喜悦、创意、虔诚、狂喜、和平、团结、满足、慰藉等等。

  的确,某些痛苦看起来很明显具有负面性质。

  但对于悉达多来说,任何具有不确定和不可预测性质的事物,即是痛苦。

  比如,爱或许是愉悦而令人满足的,但它不会凭空独立的出现,至少需要一个对象。

  因此,它就常受束缚了。

  得不到爱痛苦,看到爱离去痛苦,担心失去爱也是痛苦。

  当你开始注意到情绪所能够造成的损害,觉知就会开始发展。

  当你有了觉知你就会了解在面前的危险。

  不知才是恐惧的真正根源。

  觉知不会妨碍你的生活,反而让生命更加充实。

  如果你正在享用一杯茶,而且了解短暂事物的甘与苦,你将能够真正地享受那杯茶。

三:一切是空

  悉达多证悟了本具存在的空性。

  他了解了我们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所知的一切存在,纯粹只是空性,而我们不过将某种“真实性”附加或者标示于其上而已。

  人们将世界理解为真实,是来自于强烈的个体与集体的习气——所有的人都这样做。

  这个习气如此的强大,而空性的概念对我们而言又如此的无趣,因此几乎没有人愿意去追求悉达多那样的了悟。

  悉达多甚至曾经想不去教育大众,因为教法不易。在这个被贪婪、骄傲和物质主义驱动的世界里,即使只是教导爱、慈悲、利他等基本原则都非常困难了,更不用说空性的究竟实相。

空不是没有

  虽然悉达多证悟到了空性,但空性并不是由他或者任何人所制造的。

  也不是为了让人们快乐所发展出来的理论。

  空性也不会消除我们日常生活经验,佛陀并没有否定彩虹的显现,也不是说没有那杯茶。

  我们能享受经验,但仅仅由于能够经验某事,并不代表它就是真实存在。

  悉达多将我们在这个世界的经验视如一场梦,我们的习性执著于此梦幻般的世界,认为它是真实存在的,因而落入痛苦和焦虑的无尽循环之中。

  我们的想象对自己来说是如此真实,因而困在茧中无法脱身。

  然而,只要了解这一切都是我们的想象,就能让自己解脱。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从习气、想象和贪著中觉醒。如同悉达多所说:你是自己的主人。

业没有善恶

  业(karma)这个字通常被理解为一种道德系统的报应——恶业与善业。

  然而,业只是一种因果的法则,不应该与道德或伦理混淆。

  包括佛陀在内,没有任何人对何为负面的、何为正面的定下基本的标杆。

  任何促使我们远离“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这种真理的动机或行为,都可能导致负面的后果,这叫做恶业。任何带领我们趋近“一切情绪皆苦”这种真理的行为,都可能造成正面的结果,这叫善业。

了解空性之后

  了悟了空性的悉达多,对菩提树下的忘忧草或宫殿里的丝绸坐垫没有好恶分别。金线坐垫的价值完全是由人类的野心和欲望造作而来的。

  我们人类认为心胸宽广是一种美德。

  要扩展心胸,重要的是不要安于令我们舒适或习惯的东西。

  如果我们有勇气能超越世俗,不被惯常逻辑的界限所限制,就能得到利益。

  如果我们能超越界限,就能了解空性是如此可笑的单纯。

  密勒日巴躲进牦牛角不会比某人戴上手套还令你惊讶。

四:涅槃超越概念

  悉达多证悟成佛这一世之前,曾有无数世投生为鸟、猴子、大象、国王、王后、菩萨,其唯一目标就是征服无明因而得以利益一切众生。

  而最终,在悉达多这一世,终于在菩提树下击败了魔王摩罗,抵达彼岸,轮回的对岸。

  这个状态称作涅槃。经过长期教法,他在拘尸那城圆寂了,此时,他更超越了涅槃,而到达究竟涅槃的境界。

涅槃在哪里?

  对悉达多而言,究竟的安歇之所,不论是天堂或涅槃,根本就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从无明的困惑中解脱出来。

  如果你实在要指出一个实质的地点,那可能就是你现在坐着的地方。

  对悉达多而言,那是在印度比哈尔邦的一颗菩提树下,垫了一些干燥忘忧草的平石板上。

  悉达多所说的自由是无条件的、不受限制的。

  靠着个人的勇气、智慧和精进,可以在此生中证得。

  没有任何人不具备这种潜能,包括困在地狱道中的众生都一样。

  悉达多的目标并不是要快乐,因此涅槃既非快乐也非不快乐——它超越了一切二元的概念。

  涅槃是寂静。

  涅槃确实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喜乐的境界,因为没有迷惑、没有无明、没有快乐也没有不快乐,就是大乐!。

穿过黑暗风暴的一束光

  佛性就像穿过黑暗风暴的一束光线。

  起初,佛性只是超越我们见地的一个概念而已,但如果我们生起慈悲心,终将能趋近它。

  即使在最黑暗而暴力的人心中,还是会有慈悲闪现,虽然那可能极为短暂而黯淡,但只要抓住这乍现的光芒,他们的佛性还是可以被发掘出来的。

  佛陀曾经在地狱道,当时他和同伴被迫拉一辆车穿过地狱之火,阎王坐在后方,无情的鞭打他们。

  悉达多还蛮健壮,见到同伴被打,生起了一股强烈的悲心。

  他请求阎王放同伴走,自己来背负两人的重量。

  阎王一怒之下重击悉达多,他头裂而亡,往生善道。

  正是他在死亡时刻的那一念慈悲心持续的增长,而在后来世中变得越来越灿烂。

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好处

  佛不是个人名,而是指心的一种状态。佛这个字,是指一种功德,他具足“成就者”和“觉醒者”,换言之,是指净化一切染污并证得全知者。

  佛陀的觉醒,了悟了一切和合事物无法恒常存在;他了悟了只要是源自我执的任何情绪,都无法导致快乐;他了悟了没有真实存在的自我,也没有真实存在的现象能被觉受。他也了悟了证悟是超越概念的。

  这些了悟就是我们所称的“佛的智慧”。

南怀瑾大师的文章《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

  佛陀所证悟的是:“我现在知道的和世间上的人所知道的不一样,我认为美好的,他们认为不好,我认为道是至真至贵的,而众生畏苦裹足不前;我体悟到欲念的痛苦,而众生贪爱趋之若鹜。”佛陀所证悟的是什么道理?现简单地将之分为四点来说明,但实际上真正的证语是无法用语言去描述的,只能通过实修实证去证得:

  一、佛陀感到过去的人和事都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历史上的种种都历历如绘地展示在眼前,过去、现在、未来,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三个阶段,时光流年,被一条细长的环索,绵绵密密的联缀在一起,原来无始无终的时间,是在当下的一念,这一念之下已具足了三千大千的风光霁月,说明了佛陀的修证已经超越了时间的限制,佛的法身存在于一切时中。

  二、佛陀感受到远近的世界,慢慢地向他靠拢而来,山河大地在他的眼前,散发出五彩的光芒。

  过去污秽的,现在转变成清净;过去丑陋的,现在是多谨基么美好;过去黑暗的,现在呈现着一片的光明。

  从青山的翠碧中,他体悟到了佛性真如;从溪涧的涓流里厅晌扰,他证验了无我的真谛,感受到了生命的永恒。

  世界的远近,对佛陀好像已经没有了隔碍。

  这说明了佛陀所觉悟的已经超越了空间的有限性,遍一切处而常转FALUN。

  三、佛陀觉悟到世间上的烦恼不如意,只是假名而已,而众生无知,执假为真,计较人我是非,妄起贪瞋痴,以圣者的智能来看,实在是百无聊赖,甚为可悯!佛陀证悟到生死无非假相,众生随着业力,在生死之流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常人不知,信以为实。

  其实生死不是两个,而是同一件扮旦事。

  表面上看起来,生命的诞生有种种的形相,种种的欢喜;生命的殒灭,有种种的伤感,种种的悲哀。

  以悟者的心智观察,则一切皆为虚妄,死亡只不过如同旧屋残破剥落,搬了新家而已,身体好比房子,损坏了,换一个好身体,如是而已。

  事实上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并非真正的生,死也非真正的死,吾人之所以贪生厌死,乃“我执”在作崇,一旦有了我执,世间上的纷扰、动乱、痛苦就如影随形般逼迫而来。

  去除了我执,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死一如,表里不异,当下就能得大解脱,获大自在。

  佛陀此时的心情,恰如般若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除去我执,证得我空,因此能够度一切苦厄,超脱生死轮回。

  四、佛陀觉悟到我和一切的人类、万物,原来没有对待、差别,虽是草木砂石,也具有菩提道种,皆为平等。

  佛陀发出震撼古今的宣言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而不能证得。

  ”一切众生,本自具足佛性,只是众生因为妄起执着,一念不觉,遂沉沦于生死海中,佛陀证悟到人生也好,宇宙也好,一切都被包含于万法缘起的理则之中。

  所谓缘起,即待缘而起,没有独立性,恒常性,所谓缘起者,即相互因成,物物之间,互为因缘,关系密切,人我本为一体,我和你非二,乃至一切万物皆无差别,生命彼此是贯穿在一起的,融合在一起,彼此没有隔阂,没有障碍。

  一切的生命皆由如来藏中所引发,菩提种中所生,我即众生,众生即我,因为万物一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帮助你,非帮助你,而是爱护自己。

  我仇恨你,即仇恨自己,如果能够了解此理,则人人彼此应该互相尊重,共容共成,佛陀由于证悟了实相,因此兴起大慈悲心、大平等心,运用大智能来救度和他一体不二的众生。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