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阐述的阿赖耶识,心识和意识是怎样产生的?心和识这种东西起源于什么?

作者:权德涵时间:2023-07-23 14:11:52

导读:" 佛经中阐述的阿赖耶识,心识和意识是怎样产生的?心和识这种东西起源于什么?1.阿赖耶识的产生-根据佛经中的解释,阿赖耶识是众生在无明状态下的根本意识,也被称为第八识。它起源于无明的因果循环,是众生在轮回中执着于自我存在的结果。-阿赖耶识产生的原因在于无明的存在,无明"

佛经中阐述的阿赖耶识,心识和意识是怎样产生的?心和识这种东西起源于什么?

1.阿赖耶识的产生

  -根据佛经中的解释,阿赖耶识是众生在无明状态下的根本意识,也被称为第八识。它起源于无明的因果循环,是众生在轮回中执着于自我存在的结果。

  -阿赖耶识产生的原因在于无明的存在,无明是对真实性质的无知和迷惑。众生由于贪嗔痴等烦恼的作用,无明得以延续,从而使阿赖耶识不断产生。

2.心识的产生

  -心识是指个体内心中的感知、思维和意识活动。佛经中认为,心识的产生源于阿赖耶识的作用和心门的开启。

  -阿赖耶识是心识的基础,由于其根本无明的存在,使得心识中产生各种烦恼、欲望和执着。心门的开启意味着个体对外界的感知和理解,从而使心识得以产生。

3.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指对外界事物的觉知和理解。在佛经中,意识的产生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联系密切相关。

  -当六根接触到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时,意识便产生了对这些感觉的觉知和理解。这种觉知和理解是在阿赖耶识和心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4.心和识的起源

  -佛经中指出,心和识的起源源于无明和烦恼的循环。无明使得阿赖耶识的产生,而阿赖耶识又是心识和意识的基础。

  -烦恼和执着使得众生对外界的感知和理解产生偏见和执着,进而形成心和识的循环。因此,心和识的起源是由于众生对真实性质的无知和迷惑。

总结:

  根据佛经的阐述,阿赖耶识、心识和意识的产生源于无明和烦恼的循环。

  阿赖耶识作为根本意识,心识作为感知和思维的基础,意识则是对外界事物的觉知和理解。

  心和识的起源是由于众生对真实性质的无知和执着。

  这一理论为佛教徒提供了对意识和心灵起源的启示,并提倡通过觉知和正见来超越无明和烦恼,实现解脱和觉悟。

佛经 心识 意识是怎样产生的? 请勿答非所问

  心识,唯识宗词汇,就是心、就是识。

  纳哪闷意识,六根缓缓中的意根以法为缘,而生意识。

  意识依根,而生意根,因识而能分别,以能分别前五根洞弯所缘色等五尘境界,是名意识。

  唯识理论较深,而且庞杂,要修学明白,需要一定的佛学基础。

意识和阿赖耶识是什么样的关系

  上面这位说:“阿赖耶识是俗语所说“意识”的一个较高层次阶段。”

  这样的说法,是典型的“六识论”:不承认第六识之外尚有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

  而是将这两个识纳入第六识,看成第六识的变相。

  从而违背佛、祖所说的“八识心王”。

以下简要说明:

  所谓“识”,含有了别的意思。

  前六识叫做“识蕴”,经云:“眼、色为缘,生眼识;乃至意、法为缘,生意识”。

  由此可见,前六识都是根、尘相触而生。

  意识心,是意根触法尘而生。

  所以意识是生灭法。

  这是教证。

  在事证上讲,如果意根不触法尘,意识心就无法生起。

  经中说在“五位”中意识是断灭的。

  即:熟眠无梦位、闷绝位、正死位、无想定、灭尽定。

  后四者也许普通人没有经验,第一种却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熟眠无梦之时,意识心绝对无法了别六尘,处于断灭。

  以上讲明第六识是生灭法。那么,请问第八识是生灭法吗?如果是,请用经教举证。

  为什么不要求用事实举证呢?这是因为第八识名为“如来藏”“真如”“法身”“如来”“涅槃”,是“佛法第一义谛”..........,也就是禅宗开悟明心所明之“心”。

  《六祖坛经》中叫做“自性”。

  .因此只有真悟者才能现观实证,才能相互之间用事实说话:阐述第八识在事实上是永不生灭的。

  凡夫则只能信受佛说、祖师说而知道:“第八识永不生灭”“遍一切时,遍一切处”。

  如上,一者生灭变易;一者不生不灭。体性迥然不同,怎么能将不生灭的真实心纳入生灭妄心的范畴呢?

  一切真心妄心,最多只有八个同时并行运作。这就是“八识心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前六识与相应的根、尘合起来就叫做“十八界”。而第八识是外于“十八界”范围的。

  十八界也叫“一切法”:都是生灭变易之法。

  比如色界天就没有鼻、舌两组“根尘识”,所以仅剩下“十二界”;无色界天则只剩下意根、法尘、意识。

  前十五界俱灭(所以说“最多只有八个识)。

  而第八识,却是三界众生本自启型培具足的,性如金刚,永远也不可能消灭。

  阿罗汉或者八地菩萨,第八识不再叫做“阿赖耶识”而改称“异熟识”;诸佛世尊的第八识不再叫做“异熟识”而改称“无垢识”并同时发起“大圆镜智”(若有人说“第九识”、“第十识”,是误会第八识的不同阶段,所以说“最多只有八个识”)。如《八识规矩颂》所说:“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到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再看《六祖坛经》:“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可见,第八识如来藏是永不生灭而能生万法的。

  正因为如此,才叫“真心”“实相”:真实常住,永不生灭之故。

  如上,第六识(意识)是生灭法,是由另外的法为缘而出生的。

  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不同修证阶段的第八识)却是永不生灭,真实常住的。

  绝无一法能成为他的“因”“缘”。

  因为他是“本来自在”的:无始劫以来,自己就在。

楼主的问题可以这样回答:

  意识是由阿赖耶识出生的虚妄法:以阿赖耶识为根本因,以意根、法尘、前五识等为助缘而出生。

  其实,一切万法皆以第八识为根本因而出生。所以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唯心”;“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否定第八识,将第八识纳入意识范畴的人。

  是因为无有能力触证真心,所以只好把开悟明心所明之心当成第六识来看待。

  因此,一切六识论者,绝无一人具有明心的证量。

  是为外道凡夫。

  不仅如此,更是为租喊了悄唯厘清真心与妄心。

  若是学佛人不分真妄,将生灭变易的第六识(意识)当做真心,就会“未悟言悟”:在感知到自己第六识的时候就说:“我开悟明心了!这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就是!”。

  “未悟言悟”是大妄语,若是以此宣说,断人法身慧命,果报难思。

  若是将第八识谤为生灭法,则成就“诽谤正法”之罪,超过“五逆十恶”,弥陀世尊不能救度,必坠地狱。因此末学不忍眼见而在此唠叨饶舌。

《佛说不增不减经(卷1)》

  舍利弗。

  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

  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

  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

  如来藏者即是法身。

  舍利弗。

  如我所说法身义者。

  过於恒沙不离不脱不断不异。

  不思议佛法如来功德智慧。

《大乘密严经(卷3)》

佛说如来藏  以为阿赖耶

恶慧不能知  藏即赖耶识

如来清净藏  世间阿赖耶

如金与指环  展转无差别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小乘佛教认为意识是从心所依处(心脏)产生的,如何理解?

  小乘只有研究到第六意识,没有第七,第八。

根据《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肉团心——梵语汗栗驮(Hrdaya),又译为纥哩陀耶,略称为肉心。即凡夫肉身五脏中之心脏,乃意根所依之处,由八瓣肉叶所组成。

  据瑜伽师地论记卷一上载,阿赖耶识初受生时,其托处即为肉心:若识舍离肉心,人身即亡。

关于:六种心(此依窥基大师百法明门论解):

  1.集起心——这单指第八识,以第八识能集诸种子,而起现行,故称第八识为集起心。

  2.积集心——这指前七转识,以前七识能熏且积集诸法种子,故称前七识为积集心。

  (又第八识亦可称为积集心,以其能含藏积集诸法种故。

  )。

  3.缘虑心——以能缘自分境故。

  4.识——或识心,即了别心,以识即了别之义。此指前六识,因前六识以能了别为主。

  5.意——此指第七末那识,以第七识恒审思量,故名为「意」。

  6.心——此指第八识。在佛经中,亦常以「心」指第八识,或称第八识心,而以「心、意、识」表示橘指(或代表)第八、第七、及前六识。

在此必须说明一个佛教名词的复杂性,在此很容易误会的就是“意根”

  意根至少有2种意思,1指六根中的意根,上文中所说的意根即是此类。

  根据唯识经论,六根中的意根乃依附于肉团心之附近。

  非整个心脏。

  又,佛于经中所说之六根之根乃指净色根(神经系统),如眼根为例子,眼根并非指眼球,而是类似今天说的神经系统,即视神经。

  又,经论中又说,由于第七末那识是第六意识的所依,因此也称第七末那识为意根。

  譬如一个仓库,放黄金就叫金库,放白银就叫银库。今天末那识为第六意识所依,因此称第七识为意根。

  还有,我们常说:六根对六尘生六识。

  所以,【根】、【尘】、【识】,千万不可混淆,尤其在这里六根中的意根和第六意识很容易混淆。

记得!【根是根】,【尘是尘】,【识是识】

  六根中的意根,依于肉团心附近。这是【根】

第六识依于第七末那识,滚孙故末那识为意识之根,这是指【识】

  这里,如果不说明,就很复杂,把根和识混在一起,而且又都叫【意根】名词一样,往往就会一头雾水。也难怪你看不懂,因为名词一模一样,只是意思不一样。

  再说的透彻一点,我们说六根中的眼根,耳根……等到身根,你都不会糊涂,因为这五根所依之处是色法。

  眼根指眼神经,鼻根指嗅神经,乃至身根指触觉神经。

  但是唯独意根,你却不知道在那里?经论中告诉我们,他依的地方就是肉团心附近。

  还有当你在研究这个问题时,先不要把这个过程完成,什么过程呢?【根对尘而生识】,你就先不要去思惟这个完成的过程,你先思惟,在这个过程开始前,六根是什么,否则,你一来过程,又把意根和意识混淆起来。

  先把他们都罗列出来,你就清楚了。

  再重复一次,六根中的意根依肉团心附近,非整个心脏。乃其一部分。

意识乃依第七识为根本,故第七识名为(第六)【意】(识)生其之【根】

  「第六意识」:此识系依于「意根」,而了别法尘,故名为「意识」。

  意识依于末那识,以末那识为其生起之根,而「末那」又名为「意」,故第六识即以其所依之意根为名,称为「意识」。

  (又,也因为末那又名「意」,所以也常称末那识为「末那意」。

  )第六意识不但其「所依之根」不是实质的色体,而且其「所缘之境」,也不是实质的色境,所以也和前五识所缘的五尘(色、声、香、味、触)之有实体不同。

  因第六识所缘的,是「前五识落谢的影子」,故非实物。

  当前五识了别五根所摄的五境时,是第一念了别;然而这第一念了别,只是了别五境的当体,圆备配因此虽有「了别」,但并无「分别」。

  前五识了别之后,第六意识再于第二念,缘前五识落谢的影子,而起分别。

  因此,前五识的了别原属「现量境界」,而第六意识于第二念的分别,却马上转这现量成为「依他」及「遍计」的妄想。

  例如,前面有一个人,我们现见其人,于第一念间,眼根摄取其人形像、而生眼识(根、境、识三和合),于是了别「这是一个人」、并能了别系男人、或女人,然而并无进一步的了别。

  但于第二念,意识便依据眼识所落谢的这「人」的影像(亦即,眼识所「输入的资料」),而加以更进一步分析、分别,例如此人(或男人)是胖还是瘦、是高还是矮、是丑或是美、是东方人或西洋人等等,乃至于第三念,更再依第二念中分别所得的数据,又缘第七识(通过第七识的我执我见).而作种种「价值判断」,并且依之而生出爱憎、取舍之情等。

  因此,我们的一切妄想分别,几乎都是由第六意识所造。

  然而,第六意识虽然能造作种种妄想分别,为生死本,但相反的,在修行时,也仍要依意识能「遍缘一切」的功能,而作种种正思惟与观想,因而渐渐熏习、熏修,转染为净。

  因此,意识「为染净依」:染法固然是依第六意识而起,净法也须依意识而修。

佛教中八识有那八个?阿赖耶识是什么意思?

  眼、耳、鼻、舌、身、意识,和意根合称前七识或七转识,第八识是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梵文:??????????,音译ālaya-vij?āna),又译为阿梨耶识。阿赖耶在梵文中的原意为:藏,能藏、集藏,阿赖耶识即是指能够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无漏法种的第八识如来藏。

其它七识介绍:

1、眼识:

  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老逗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2、耳识:

  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3、鼻识:

  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4、舌识:

  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5、身识:

  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6、意识:

  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7、末那识:侍塌卖

  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衫埋。

扩展资料

  阿赖耶识却是佛法的根本识,如果没有阿赖耶识和它的阿赖耶性,众生也无法成佛。如果七识心王(七转识)没有和阿赖耶识在一起──没有阿赖耶识的现行识来配合运作──就不可能成就熏习的功德,

  就没有所熏的心体存在,一切善业、恶业、无记业的种子将会随熏随失,也就不可能有现在各人异于他人的七识心王的习性出现来运行;而且婴儿熏习言语、动作等无记业也不可能成功,

  将会永远保持刚出生时的愚痴无智,将会永远保持在婴儿状态而不能作任何事,因为没有一个持种受熏的阿赖耶识故,而七识心王都不能执持任何种子故,如是正理已经略述于拙着《真实如来藏》中。

  所以必定要有另一个阿赖耶识心体,与七转识同时同处地存在,而且继续不间断地配合七转识而现行运作,才能使熏习结果所产生的种子保存不灭。而且,正当七识心王现行的时候,他如果想要能够运作的话,还得要有第八阿赖耶识心体的现行识来配合运作。

  虽然从重立名为阿赖耶识,不生不灭的阿赖耶识却是佛法中最要的根本识,不了别六尘,唯识中形容其“恒而不审”,又具备如来藏的大种性自性等七种不可思议功德,是万法生起的根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八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赖耶识

请问佛教里说的阿赖耶识是什么意思?

  阿赖耶识(梵文:,音译ālaya-vijāna),又译为阿梨耶识。阿赖耶在梵文中的原意为:藏,能藏、集藏,阿赖耶识即是指能够集藏分派渣段生死等有漏无漏法种的第八识如来藏。

  人间有情具足八个识,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和意根(又名末那)合称前七识或七转识,第八识是阿赖耶(又名如来藏、真如等)识。众生在世间之各种活动,系由身口意行,而造作善业、恶业、净业、无记业,造作后即由第七末那识的执着性功能送交第八大改识——阿赖耶识保存。

  第八识阿赖耶识保存之业种,由第七识不断地攀缘,配合外境六尘而不断起意造作新业,同时不断收集新业种,如是循环不已。

扩展资料

  阿赖耶识却是佛法的根本识,如果没有阿赖耶识和它的阿赖耶性,众生也无法成佛。如果七识心王(七转识)没有和阿赖耶尘仿悄识在一起──没有阿赖耶识的现行识来配合运作──就不可能成就熏习的功德,就没有所熏的心体存在,一切善业、恶业、无记业的种子将会随熏随失,

  也就不可能有各人异于他人的七识心王的习性出现来运行;而且婴儿熏习言语、动作等无记业也不可能成功,将会永远保持刚出生时的愚痴无智,将会永远保持在婴儿状态而不能作任何事,因为没有一个持种受熏的阿赖耶识故,而七识心王都不能执持任何种子故,如是正理已经略述于拙着《真实如来藏》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赖耶识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