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菩萨说的"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是如何证明的?

作者:郜浩越时间:2023-07-23 14:11:48

导读:" 龙树菩萨的这一言论“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是佛教中关于宇宙和生命的核心教义。它表达了佛教对于世界本质的独特见解,强调了无常和空性的概念。那么,如何证明这一观点呢?以下是一些支持龙树菩萨这一言论的证据和观点:。1.佛陀的教诲:龙树菩萨的这一观点是"

  龙树菩萨的这一言论“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是佛教中关于宇宙和生命的核心教义。

  它表达了佛教对于世界本质的独特见解,强调了无常和空性的概念。

  那么,如何证明这一观点呢?以下是一些支持龙树菩萨这一言论的证据和观点:。

  1.佛陀的教诲:龙树菩萨的这一观点是基于佛陀的教诲而来的。

  佛陀认为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宇宙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在佛教中,生死轮回的观念强调了生命的无常性,生命的存在是短暂的,而不是永恒的。

  2.经验和观察:许多佛教徒通过冥想和观察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变化,得出了与龙树菩萨观点一致的结论。

  他们发现一切现象都在不断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

  无论是自然界的季节更替,还是人类的生老病死,都表明了万物都是在不停变化的状态。

  3.科学研究的支持:现代科学也对龙树菩萨观点提供了一些支持。

  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理论表明,微观世界的粒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处于不断的波动和变化之中。

  这与佛教的观点相契合,即一切现象都是流动和变化的。

  4.个人体验和心灵成长:佛教徒通过修行和实践,体验到了自己身心的变化和成长。

  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身体都是不断变化的,没有固定的实体。

  这种个人体验使他们更加坚信龙树菩萨的观点。

  总之,龙树菩萨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是通过佛陀的教诲、个人的观察和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的支持来证明的。

  这一观点强调了宇宙和生命的无常性和空性,让人们认识到一切现象都是在不断变化之中。

  对于佛教徒来说,理解和接受这一观点是实现心灵成长和解脱的重要一步。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怎么解释

  这是龙树菩萨在佛经《中论》卷首著的“八不偈”,由后秦时期的鸠摩罗什翻译传入中国。这“八不偈”在鸠摩罗什翻译的《中论(第一卷)》中有解释,里面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层层递进的:

  龙树菩萨起论:万物无生。何以故…………(具体论证在扩展资料)…………

  问曰,若不生则应灭。

  答曰不灭。

  何以故…………。

  问曰,若不灭则应常。

  答曰不常。

  何以故…………。

  问曰,若不常则应断。

  答曰不断。

  何以故…………。

  问曰,若尔者万物是一。

  答曰不一。

  何以故…………。

  问曰,若不一则应异。

  答曰不异。

  何以故…………。

  问曰,若不异应有来。

  答曰无来。

  何以故…………。

  问曰,若不来应有出。

  答曰不出。

  何以故…………。

然后这段内容被简化成了如下四句: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中论(第一卷)》中的原文注释总结如下:

  1、不生:原文:不生者。生相决定不可得故不生。

  2、不灭:原文:不灭者。若无生何得有灭,以无生无灭故。

  3、不常不断:原文:法若实有则不应无。

  先有今无是即为断。

  若先有性是则为常。

  是故说不常不断。

  4、不一不异:原文:若一则无缘。

  若异则无相续。

  后当种种破。

  是故复说不一不异。

  5、来:原文:来者。言诸法从自在天世性微尘等来。

  6、出:原文:出者。还去至本处。

本人的一点粗浅理解:

  龙树菩萨菩萨最著名的理论就是【中观学说】,比如以上四句就有:生灭、常断、一异、来出等四组对立的观念,【中观学说】通过否定世间缘起法中种种对立的观念,从缘起的最初观念就指出这些观念本来就没有(为什么没有在补充材料),它们之间的对立关系更是不用执着;把人的认知逼入另一个维度,而这个维度就是【中】,教导我们站在这个维度更好地去【观】察世间缘起,所以这个理论叫【中观学说】。

  比如【常】的概念,常指固定不变,在时间的伟力下,真的有【常】的存在吗?每个人都会死,你的女神或男神会变成老太婆或者糟老头子,花会枯萎,河流会干涸,朝代会更迭。没有什么东西会固定不变,所以说【不常】,所以【人生无常】。

  我们总是陷入【常】的仔卖观念里,比如女人希望永远十八岁。

  电视电影上的女明星总是那样的漂亮美丽,好像时间没有在她们身上留下什么痕迹(其实是因为她们有专门的化妆师)。

  又如男人不能说自己不行……。

  其实理解了【常】也就理解了【无常】。

  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在《中西文化差异的渊源》的讲座中也讲过类似的观点,他的大意是当他父亲逝去时,那一刻他体会到了【无常】;王德峰教授也说到过类似的话:“复旦大学养育了我,我希望复旦大学万岁,但是这可能吗?复旦大学不可能万岁。

  这就是【无常】。

  ”。

  我们很喜欢一个东西,我们当然希望这个东西保持不变,一直是我们喜欢的那个样子,但是这不可能,【无常】其实很现实,很残酷。但是我们还是要试着接受【无常】,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事情。

  注:这段关于【无常】的论证是我自己发挥的,是为了说给现代读者听的。而龙树菩萨《中论》里的【不常】是为了论证给执着缘起法的小乘人听的,如果真的想要理解这“八不偈”,还得先进入当时小乘人的缘起生灭思维。

扩展资料:

鸠摩罗什译的《中论(第一卷)》中关于“八不偈”层层递进的论证:

  复次万物无生。

  何以故。

  世间现见故。

  世间眼见猜戚则劫初谷不生。

  何以故。

  离劫初谷。

  今谷不可得。

  若离劫初谷有今谷者。

  则应有生。

  而实不尔。

  是故不生。

  问曰,若不生则应灭。

  答曰不灭。

  何以故。

  世间现见故。

  世间眼见劫初谷不灭。

  若灭今不应有谷而实有谷。

  是故不灭。

  问曰,若不灭则应常。

  答曰不常。

  何以故。

  世间现见故。

  世间眼见万物不常。

  如谷芽时种则变坏。

  是故不常。

  问曰,若不常则应断。

  答曰不断。

  何以故。

  世间现见故。

  世间眼见万物不断。

  如从谷有芽。

  是故不断。

  若断不应相续。

  问曰,若尔者万物是一。

  答曰不一。

  何以故。

  世间现见故。

  世间眼见万物不一。

  如谷不作芽芽不作谷。

  若谷作芽芽作谷者。

  应是一。

  而实不尔。

  是故不一。

  问曰,若不一则应异。

  答曰不异。

  何以故。

  世间现见故。

  世间眼见万物不异。

  若异者。

  何故分别谷芽谷茎谷叶。

  不说树芽树茎树叶。

  是故不异。

  问曰,若不异应有来。

  答曰无来。

  何以故。

  世间现见故。

  世间眼见万物不来。

  如谷子中芽无所从来。

  若来者。

  芽应从余处来。

  如鸟来栖树。

  而实不尔。

  是故不来。

  问曰,若不来应有出。

  答曰不出。

  何以故。

  世间现见故。

  世间眼见万物不出。

  若有出。

  应见芽从谷出。

  如蛇从穴出。

  而实不尔。

  穗棚是故不出。

  注:这“八不偈”批判了在缘起法上的种种“谬论”,指出单纯执著生灭、常断、一异、来出等,是不正确的“戏论”。应该超出戏论、消灭戏论,得出对现象实在的认识,即实相。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都不是,这是超越的,不落在这些概念中的,离言绝相的。

  这句话里面的八个词,是两两相对的,我们称之为“两边”,凡夫人的惯常思维总是落在其中一边,因为不落在一边就无法维护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无法维护他认为一切稳稳当当的秩序。

  而觉悟者的超越之处,就在于破除这个二元化世界的假相,不落两边,故而称为中道。

  中观学者扒念租的思维是最叛逆的,他不立任何知见,故而他永远不会犯错,他上来就戳穿了这高大个世界最明显又最隐蔽的骗术:正因为根本上不存在什么固定不变的性质,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才得以成立。

  以上是我自以为用比较通俗的方式做了一个解说,要想真正了解中观般若的意义,还春兆需要去深入钻研《中观根本慧论》为主的中观论典。

八不中道的起源

  龙树论师的思想,渊源于《般若》等经。

  《般若》立说有为无为一切诸法(即宇宙万有)当体性空,破除由于假名(即概念)认识所执着的实在。

  龙树论师的立说更发扬性空而无碍于缘起的中道妙理。

  依他,缘起的诸法,当体空无自性不可得,然而“空”并非“无”的异名,“空”的意义是“不”,“不”是泯义、破义,并非对于“有”的“无”,而是超亩腔厅越有无的“中道”。

  他为影显此无所得中道实相的妙体,把《般若》等经中散说的不生不灭等,归纳作八不一颂,而在《中论》的篇首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生、灭、常、断、一、异、来、出,八种概念,是就缘起诸法的假相立名,都和离一切妄见戏论不可得的中道实相不相应,而众生把它执着作实在,堕于无因邪因断常等诸见中。

  所迅隐以龙树论师对于缘起诸法说“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八不,否定这些实在论的见解。

  但是《中论颂》在八不中只解释了“不生”一种,这或者是因为所谓无生(藏译《中论》八不作八无,“不生”即“无生”)是一切佛法的中心,所以用“不生”来代表八不。

  如《中观论疏》就说:“佛虽说八不,则束归一无生。

  ”《中论颂》用自因圆棚、他因、共因、无因四句,推检诸法,以证明诸法的无生不可得,所谓“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即于自因、他因、共因、无因四句中,觅生不可得,所以说诸法无生。

当科学家们历尽千辛攀登上真理的顶峰时,却发现神学家们早已在那里等待了...

近现代科学三大发现:佛法无需证实,真实不虚!

  现在由我来告诉你们,佛法到底有多了不起!大家都知道,在近现代,一百多年来,有很多科学家是专门研究宇宙的形成和发展的,他们在研究宏观和微观世界的时候有三个很惊人的发现,居然和佛陀在两千多年前所讲述的宇宙真相非常相似,这个你们可能就不知道了吧?科学家的发现,证明了佛陀在《华严经》、《楞严经》、《维摩诘经》、《无量寿经》等等大乘经典里描述的东西都是真实不虚的。

  科学家的第一个发现是:时空是假相。

  在某种条件下时空会消失,等于零,空间没有了,时间也不存在。

  而我们佛法里讲,时间和空间都是幻相,是由于我们众生的妄想、分别和执着才产生的,这个跟现代科学讲的几乎完全相同。

  根据爱因斯坦的理皮者论,物体的大小、长短、距离在光速状态下会统统消失。

  打个比方,在光速条件下,我们会看到中国和美国之间是没有距离的。

  换句话说,在光速条件下,我们可以同一时刻在地球和火星上出现,因为地球和火星的距离在光速条件下就不存在了,没有了!美国着名的太空物理学家奥顿沃博士——他是博士,不是传教士——像他就讲过,一个物体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同时出现,远近的距离不是绝对的。

  他说,其实光速还不是最快的速度,但这样就已经可以突破时空了。

  据我所知,宇宙中还有很多比光更快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的心念。

  在古今中外的很多修行记录里,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记载:当某某修行者处于深度禅定状态的时候,往往就能突破空间和时间的束缚,体验到某种近乎神话的经历。

  像我们以前讲的智者大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还记得吗?他读《法华经》入定了,亲眼看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

  虚云老和尚也曾在禅定中突破空间,他到了欲界天的兜率内院,亲身拜见过弥勒菩萨,弥勒菩萨还给他讲了很多开示。

  这个是老和尚一百二十岁临往生前留下的真实记载,禅弟子们一般都知道。

  在佛经上也有棚搜很多这样的描述,佛菩萨们一般都有这种超越时空的不可思议大能。像《普贤行愿品》里就讲: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在《阿弥陀经》里也说:“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械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

  ”供养他方十链握历万亿佛那是同时供养,不是挨个供养哦,否则要供到猴年马月啊?这个就是超越空间。

  还有超越时间,像《普贤行愿品》里普贤菩萨说自己:。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这个不是在夸张,不是在说神话。

  而《无量寿经》中也说:“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

  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

  身及诸根,无有增减。

  ”这就是佛菩萨的能力,他们能同时返回无限的过去和进入无限的未来,什么道理?因为这个心性心念是超越光速的,在那种禅定或空性的状态里,空间和时间压根儿就不存在。

  空间没有了,也就无所谓什么远近距离,西方极乐世界就在目前;时间没有了,那过去和未来就都在当下,你能看到过去,同时也能看到未来,“一时佛在”,了解吗?所以大家要晓得,大乘佛经上讲的东西,都是佛陀对事实真相的直接描述,不是夸张,更不是神话。

  如果我们好好念佛、好好修行,证到佛菩萨的这种定慧境界后,就会同样了解心念超越光速的道理,所以佛菩萨这种时空无碍的能力讲白了并不稀奇,那是我们一切众生本来就有的能力。

  在佛教的法相唯识宗里,把空间和时间归类为“心不相应行法”,这个“心不相应行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抽象概念,并不是真实永恒的东西。

  所以科学家也讲空间和时间是可变的错觉现象,在一定条件下,空间和时间可能会完全变样。

  根据美国太空物理学家的说法,在黑洞中的时间和空间是可以互相替换的,这意味着空间可能会变成时间的样子,时间也可能会变成空间的形状。

  这个发现很了不起,给我们佛法做了一个很有力的证明。

  那么,科学家的第二个发现是:无中能生有。

  宇宙万有是从哪里来的?现在科学家们发现“有”是从“无”中来的。

  他们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能量可以从一无所有的真空中变现出物质,物质的质量也可以分解为无形的能量。

  换句话说,可以无中生有,有又还归于无。

  事实上,在量子力学的微观世界里,科学家们就经常观察到物质在虚空中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

  宏观世界也是一样,我们的物质宇宙,包括其它无数宇宙,都在不停地运行,不停地纷纷形成、纷纷毁灭、重归于“空”。

  “空”又再生“有”,从“空”到“色”,从“色”到“空”,永远循环不停。

  所以《华严经》里才说:“世界此生彼灭,此灭彼生,永无休止。

  ”这个是佛教对宇宙的真知灼见之一,居然早在两千多年前,佛陀就已经明确指出了宇宙万法的生灭原理,我们人类却要到将近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才得以发现!古代的佛陀,如果他不是真正了解宇宙的人,他怎么可能会在那么多部佛经里都讲得出宇宙的奥秘?难道是光凭丰富的想象力吗?真是开玩笑!。

  像那些认为佛经里讲的超自然时空都是“神话”的人,你们最好先去学习一下现代的太空物理学再来说话!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固步自封,更不要不懂装懂,开口就乱道,一旦造作了谤佛谤法的极恶重罪,那你就等着倒霉吧!在我认识的一些朋友里,就有这样的蠢蛋,平常看上去挺聪明的一个人,长得也挺帅的,也挺有思想,能画一笔好画,但一谈到佛法就不行了,那个观点阴暗偏激得一塌糊涂。

  以前我还会去辩论两句、解释一下,但现在不会了,因为说不通的。

  佛法是必须要靠实证的,像那些玩弄逻辑推理找漏洞的人,自以为聪明,这种人怎么可能真正明白佛法的伟大?所以“你傻任你傻,我自看笑话”,现在只要一碰到这种人,我的慈悲心就消失了,没办法。

  回过头来继续讲“无中生有”。

  这个科学的发现,证实了《心经》里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

  这个“色”就是“有”的意思,不是美色的“色”,不要搞错。

  这个“有”是从“空”中突然变现出来的,变现出来之后又回归于空,我们的身体乃至所有物质就是这样刹那生灭,变化无常的。

  那么,这个变化的速度有多快呢?佛陀曾经以一种高度专注宁定的心灵状态,也就是禅定状态,深入观照过自身的本质,他发现我们的身体都是由极其微小的次原子微粒组成的,而且这些肉眼难见的次原子微粒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生灭变化着。

  佛陀说,在一弹指或一眨眼之间,每个次原子微粒就已经有上百万兆次的生灭了,乃至这百万兆次的生灭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佛陀才会说“五蕴皆空”、“诸法空相”,这是他老人家亲身体验到的境界。

  那些自以为是的人,任何只看到身体表相的人,都会对佛陀的这个说法觉得很不可思议,嗤之以鼻、一笑了之,因为这个臭皮囊看上去是这样的坚固真实。

  但很不幸的是,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了佛陀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

  在很多年前,有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仪器,可以测量出次原子微粒生灭的速度,他测量出次原子微粒的生灭速度是多少?你们猜猜看?打死你们也猜不出来!一秒之内,次原子微粒居然生灭了10的22次方,也就是在1的后面要加22个0,那是多少?!你们自己算去,我到现在都还没有算清楚。

  这个速度实在是太快了,所以我们凡夫根本就没有办法去体会到自己身体的生灭,我们的心太粗了,这个速度之快,我们完全没有办法想像。

  像爱因斯坦就认为,物质只是我们人类的错觉而已,他也很了解佛法的,知道吧?他对佛法非常推崇,他承认“色即是空”的道理是对的。

  关于这一点,在佛教中有很多实证的记录。

  像圆瑛法师,我国近代着名高僧、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他有一次闭关,正在房间里打坐入定好好的,忽然就动了一个出去的念头,回过神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站在房间的外边了,但回头一看,大门上却是锁着的,根本就没有开门,他就出来了,旁边护关的人都愣了。

  圆瑛法师后来自己回忆说,他当时出来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感觉到任何的物质障碍。

  这个案例就足以证明物质的确是空的,是虚幻的错觉,这种案例有很多。

  第三个发现是关于宇宙的起源。

  科学家认为,宇宙是从空无中产生的。

  美国太空物理学家奥顿沃博士,就是前面提过的那位,他说:“当物理学家讲到这个‘空’的时候,他们其实是在玩弄一个文字游戏,因为在一般人的观念中,真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但实际上,物理学家很清楚,真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

  早在宇宙形成以前,那个状态是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甚至连真空都没有的。

  那个状态,并不是一般人心目中想象的空无一物。

  ”这是科学家讲的。

  他还说:“物理学家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数学理论来描述这个宇宙形成之前的状态,但是可以推断它是多维度多次元的。

  产生现在这个大宇宙的空无状态并不是毫无一物,也不是我们今天所懂得的任何一物。

  我们运用‘空无’这个词,完全是不得已的说法。

  ”。

  在佛经上,佛陀是用自性、佛性、法性或空性来表达宇宙本来的那个状态。

  因为它没有任何可供语言描述的形相,但又确实存在,没办法才称之为空性。

  这个空性就好比是磁铁的磁性,磁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不能说它没有。

  龙树菩萨就曾经用八个“不”来描述这个空性的状态,所谓:“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我们佛教认为这个空性是活泼泼的,能生妙有,能现宇宙万相。

  佛陀早在两千年多年前就已经指出了,这个伟大的空性正是我们的心性。

  《楞严经》就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这里所讲的“心”就是空性,也就是我们的自性,我们的本来面目。

请问龙树是搞什么法门的,我总是对他感觉很混乱

    大乘佛教中观派的奠基者。

  关于他的生平,有各种不同的传说。

  据传他出生在南印度毗达婆国,属婆罗门种姓。

  幼年曾学“五明”,其后皈依佛教。

  初习小乘教规,后在雪山一带得大乘经典,系统地阐述并确立了大乘佛教中观派的理论,深受南印度安达罗王朝的引正王的推崇,晚年住在黑峰山(今哥斯坦河上游)。

  一说晚年住在阿摩罗缚底大塔西北50公里的吉祥山,并传其为王子所杀。

    龙树进一步发挥了大乘佛教般若经的空性思想。

  所谓“空”既不是“零”也不是“空无”,而是指“不可描述的”实在。

  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包括感觉、概念、意识和地、水、火、风等元素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是假借的概念(假名),是不真实的,它们本身没有独立的实体性或自性(无自性)。

  宇宙万物的真实相是“空”,亦是“中道”。

  所谓“中道”就是不能用言语分别,不能用概念亲证的一种最高存在,也就是“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

  又认为,有为法空,无为法亦空。

  我空,无我亦空。

  生死空,涅盘亦空。

  既然一切皆空,那么,森林罗布的世间万物又作何解释?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龙树提出了二谛(真谛和俗谛)说。

  他说,佛陀为那些被无明覆盖的凡夫说法时,采用俗谛,承认世界和众生的真实存在;为那些已经消除无明、洞察真理的人说法时,采用真谛,否认世界和众生的真实性。

  他认为只有从俗谛入手,才能达到真谛,“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龙树在论述世界的非真实性中,为了破除名相,排除因缘关系,还提出了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的“八不”概念。

  认为这四对对立的范畴是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依据,在每一个范畴的前面加上否定的“不”字,说明了事物存在和认识的相对性,不真实性。

  可见龙树的范畴论是为他的本体论服务的。

  他的“八不”说,不生不灭是指实体而言,不常不断是从时间方面考察,不一不异是从空间方面说,不来不出是从运动方面来说明的,这四对范畴包含了某些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因素。

    从“空”的根本立场出发,龙树不但认为世界是不真实的,而且认为涅盘也是假象,他说:“涅盘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世间与涅盘,亦无少分别。

  ”又“涅盘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只要消除无明,就可以达到涅盘。

  “涅盘”在他看来是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排除了生死干扰的寂灭境地。

  龙树为大乘佛教的宗教和社会实践开辟了新的道路。

  他的宗教旁谈哲学思想对中国佛教很多宗派都有很大影响。

    著作甚多,据西藏所传为122种,汉译为22种。

  有“千部论主”之称。

  其主要著作有:《中论颂》、《十二门论》、《七十空性论》(藏译)、《迥诤论》、《六十颂如理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大乘二十颂论》、《因缘心论颂》、《菩提资粮论颂》、《宝行王正论》、《龙树菩萨劝诫王颂》等。

  (黄心川宫静)。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龙树传云:龙树已出家,入灵山,山中有塔,塔中有一老比丘,以大乘经典授之。

  诵持爱乐,虽通实义,然未得通利。

  周游诸国,更求余经,不得。

  自念言:佛经虽妙,犹有所未尽。

  我欲推未尽而演之,以悟后学。

  于此欲更造衣服,立教戒,附于佛法而小异。

  独在静处水精房中,思惟此事。

  大龙菩萨见而怜之。

  即接之入海。

  于宫殿中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之经典,无量之妙法授之。

  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

  龙问曰:看经遍否。

  答言:汝诸函中经典无量,槐启弊我所读已十倍阎浮提。

  龙送出南天竺。

  大弘佛法,摧伏外道(付法藏传五亦同)。

  贤首华严传一曰:‘如真谛三藏云:西域传记说,龙树菩萨铅族往龙宫见此华严大不思议解脱经,有三本。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