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写一篇3000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小论文?

作者:郁煦锟时间:2023-07-23 13:50:14

导读:" 如何撰写一篇3000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小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理论价值。撰写一篇3000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小论文需要系统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下面将从准备工作、论文结构、写"

如何撰写一篇3000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小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理论价值。

  撰写一篇3000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小论文需要系统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下面将从准备工作、论文结构、写作技巧等方面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准备工作:

  1.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等。

  2.梳理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现状和重点领域。

  3.确定研究主题和问题,对研究领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4.收集、整理并理解相关的文献资料,明确自己的研究思路和观点。

论文结构:

  1.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思路。

  2.文献综述部分: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评述,批判性地分析前人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3.主体部分: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展开论述,提出自己的理论分析和观点,并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论据支持。

  4.结论部分: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贡献,对研究问题进行回答,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写作技巧:

  1.确定清晰的论点和论证思路,避免论述过于宽泛或散乱。

  2.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句子结构。

  3.适当引用相关文献和专家观点,提高论文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4.运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和推理。

  5.注意论文的逻辑结构,合理安排段落和章节的次序,使论文的结构清晰明了。

  6.注意文献引用和参考文献的格式,确保论文的学术规范性。

  总之,撰写一篇3000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小论文需要系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并运用科学的写作技巧进行论文的撰写。

  通过合理的论文结构和清晰明了的论证思路,可以使论文的逻辑性和可读性得到提升。

  同时,坚持批判性思维,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推理,可以使论文具备更高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小论文】马克思原理论文3000字

    马克思政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已逾百年,它不仅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进程,而且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观念。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小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马克思主义哲学小论文篇一

    我们可以一般地把政治哲学理解为是对政治生活的哲学反思。

  这种反思可以是指向一种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的,也可以是指向一种对于现实政治生活的理解的。

  政治哲学的产生与追问同在,追问的内容围绕如何获得更好的生活而展开,致力于对现存生活的超越。

  这种追问可看成是对人类社会的理想性反思,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对现实的批判性反思。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是我们关注的中心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银历枣有一种政治哲学,甚至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政治哲学,探究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对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深重意义。

    马克思政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已逾百年,它不仅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进程,而且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观念。

  而至今我们多数人对于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的理解一般是指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开始传人中国,并迅速被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和传播。

  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重大胜利,也为其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直至今天我们依然坚持着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是我们在笼统的使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概烂没念来说明马克思政治哲学对我国政治体制建设的指导,弄清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主要内涵是十分必要的。

    学术界对马克思政治哲学一般从两个方面来把握,即广义的和狭义的。

  狭义的马克思政治哲学,是指马克思以哲学的方式和视角对政治现象、政治问题进行研究和处理。

  在马克思哲学中包涵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等等,狭义上也包含了完整的政治哲学体系。

  比如对如国家、法、阶级、市民社会、无产阶级专政、暴力、异化、政治解放、人类解放等等各种政治现象的哲学研究;又比如对民主、自由、平等、正义、人权等等各种基本的政治概念、范畴和理念的哲学研究,还包括各种具体政治问题的哲学研究和对各种政治思潮的哲学研究和批判。

    广义的马克思政治哲学。

  整个马克思哲学都有理由被视为一种地地道道的政治哲学,因为他用政治的方式来处理哲学问题,正像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中所申明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

  ”马克思正是从无产阶级的立场、从人类解放的立场来看待和阐释哲学的本性、使命和终极目的的。

  在马克思那里,政治经济学、哲学、社会学是融为一体的。

  人们常把他的政治经济学看作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分析;把他的共产主义理论,当成是一种独特的,却锋拆名符其实的正义论。

    但是上述所谓狭义的广义的内涵的区分只是为了方便于理论上把握马克思政治哲学,在马克思那里,它们是统一的,两者共同组成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主要内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进步,我们更需要理清我们政治发展的着眼点,而我们政治的发展也是深受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影响的。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关注点是人,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现今我国以人为本的方针是延承这一点的,但是实际的政治情境又十分复杂,马克思政治哲学兼具回顾性和展望性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吸收和借鉴了国外政治学的有益成果,对宏观政治系统和微观政治行为进行深入探讨,对各国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分析,系统地论证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中国政治制度对于社会公众的合法性和凝聚力。

  但是如果我们展望未来,我们期待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能指导我们向一种幸福的生活前。

    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理想社会为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反思,构想未来理想社会及其实现方式。

  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健康发展急需一种健康的政治文化的培育,而一种健康的政治文化首先是离不开理论批判的维度的,更具体的是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批判政治,现今中国的现实社会生活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对现实政治生活有一种展望性的言说,而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社会发展。

    每一种政治哲学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价值追求,从审视人类的角度来追寻共产主义、人类解放及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政治哲学始终关注“人”的命运,人性是西方政治哲学的经典命题,也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着眼点,他始终关注人的幸福,“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

  ”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哲学不关注自己的人民幸福,大概那不是一个负责人的国家了,“因为国家制度如果不再表现人民的意志,那它就变成有名无实的东西了。

  ”。

    我期待我们的国家政治着眼点也是幸福,是让人民安居乐业,老有所依。

  正如姚晨在《我希望国家爱我这样的公民》中所表达的:我热爱我的国家,我希望我的祖国也爱我。

  希望国家能够给我们安全感,让一个公民不再惧怕另外一个公民,让他的公民有想说的话,他们也敢说这些话,他们的生存环境也允许他们说出这些话,他们遵纪守法,对这个社会、对这个时代,对自己都负责任。

  我期待未来的中国,更深入的研究马克思哲学,更好的继承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着眼点,更多的关注于人民,更好的创造人民的生活和话语环境,实现人民幸福,向共产主义迈步。

马克思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哲学原理参考论文3000字]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面对这些全球性的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马克思哲学论文3000字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马克思哲学论文3000字篇一

    马克思把批判的哲学定义为“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作出当代的自我阐明”,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对社会现实和思想现状的批判为支撑,因此,不理解批判精神,也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精神的指引下,一步步推进到个个领域,最后触动整个经济基础。

  批判的逐步深液行扒入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逐步深化,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往学说的批判继承态度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一、对宗教的批判

    马克思生活在宗教遭到普遍批判的时代。

  启蒙学者对宗教持激烈的否定态度;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批判较为温和。

  例如:康德把宗教限定在纯粹理性的范畴之内;谢林虽然没有对宗教持强烈批判的态度,但他的天启哲学却在事实上起到了涣散基督教信仰的作用;黑格尔沿用了康德宗教理性化的主张,并且做的更彻底,把上帝等同于绝对精神,用辩证法所达到的真理全体代替宗教信仰的直接性和宗教情感的直观。

    青年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左派和费尔巴哈的影响,曾提出“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神性”的观点。随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马克思认识到之前的错误立场,批判的继承前人的学说,在揭示宗教与人的意识关系时,开始和社会现实相联系。

    正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宗教是被压迫的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他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这里,马克思指出了宗教的积极意义,即肯定了宗教具有慰藉心灵、舒缓痛苦的作用。

  但是,马克思紧接着又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可见,马克思批判性的指出了宗教是人类自己创造的、用来麻醉自己的毒药。

    马克思认为,对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在于:不是宗教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宗教,即宗教是那些没有获得自我和再度丧失自我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然而,人并不是抽象在现实世界以外的东西,人的世界是国家社会,宗教的倒置不过是现实世界倒置的投射。

  因此,批判宗教,必须同时批判现实的人的世界,批判现实的人的世界就是批判国家社会。

  二、对政治的批判

    马克思对政治的批判是对宗教批判的延续,这种是从批判黑格尔入手的。

  正如宗教把人的本质神化,黑格尔把国家的本质神化了。

  马克思指出,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而是人创造了国家制度。

  在某种意义上说,民主制对其他国家形式的关系,如同基督教对于宗教的关系,民主制作为一种特殊的国家制度是一切国家制度的本质。

  在民主制中,不是人为法律存在,而是法律为人存在。

    马克思创造性地批判了黑格尔颠倒了国家和人的关系的方面,指出黑格尔实际上是为君主制辩护。

  马克思认为君主主权和人民主权是对立的两个概念,只有人民主权才是国家制度的体现者,民主制就是人民主权的体现。

  一切国家的现实基础是人民,因此,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说都有民主制,那么也因此可以说民主制是这些不同国家制度的类本质。

  马克思带此把民主制作为判断国家制度合理性的标准,按此标准,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只是表面上的民主、形式上的民主,只有抽象的民主制。

  真正的民主只能是人的自由的产物。

    人作为国家的现实原则,在阶级社会里,却是不自由的人,因此,阶级社会里的国家制度并不是自由的民主制,这就是民主制的异化。

  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控制一切私人领域的社会生活,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相对立。

  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政治自由,却能在这种矛盾中得到思辨的自由,由此,民主制的异化在其自身领域内得到了否定。

    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的批判,把国家的本质归为民主制,归为现实的人,而对人的考察必须通过哲学的批判。

  三、对哲学的批判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展开了对哲学的批判。

  马克思指出,哲学是问什么是真理,而不是问什么被看做真理,哲学是研究一般性真理。

  哲学不是空洞的世界之外的遐想,它有其自身的。

    深重历史和时代精神的精华。同时,一定的哲学形态与它所出现的民族形态是并存的,它与这个民族的法律制度、社会生活、艺术文化等,都是并存的。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在宗教批判已经结束的情况下,哲学要承担起社会解放的任务。

  哲学的任务就是揭露和批判,揭露非神闹昌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哲学成为批判的武器。

  要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必须有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即哲学和无产阶级本身,二者相互依存。

  哲学把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则把哲学作为自己的精神武器。

  哲学作为一种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成为物质的力量,只有把理论的物质力量和现实的物质力量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四、对经济的批判

    马克思对经济的批判主要是对异化劳动的揭示和批判,从而创造性地发现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劳动异化的原因不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和压迫,恰恰相反,剥削和压迫本身是异化带来的结果。

  人的异化本身有着人自身意识不到的层面,这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自发产生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全过程,不仅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而且考察了造成人异化问题的原因和规律,寻求消除异化的路径。《资本论》不仅是经济学巨著,它还是辩证唯物主义著作,书中关于劳动和价值关系的论述,对资本主义生产全过程的分析,都是以新的唯物主义观点为前提的,哲学的批判作为一条隐性的线索贯穿于经济批判的全过程。

马原哲学小论文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马原哲学小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马原哲学小论文篇一

   激拿烂 曾经一度觉得哲学太深奥,离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很远,代表着一种难以触及的高度。

  因此,对其涉猎甚少,认知也停驻在比较局限且浅显的阶段。

  但是,通过本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我对哲学有了较为具体较为深入的了解。

    虽然,哲学相较于其他学科更为高深难懂,甚至在很多时候都都让我们感到枯燥乏味,但通过老师的帮助,带领着我们学习,为我们推荐相关的书籍著作,使得我们能够更容易的了解到先辈们留下的思想精华,对哲学也有了一定的自己的理解。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敏穗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社会变革的巨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明漏实的基础。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对其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阐述尤为深刻。

  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发展的产物就是社会,社会是人与人交流的场所,只有社会的良好生产才能带动社会的良好发展,所以只有人与社会的完美结合才能使国家更好的发展。

  人类社会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是由什么力量推动的?它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根据国家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方向,摒弃了资本主义道路,毅然选择了沿着社会主义脚步发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够拥有现今的世界地位,华夏儿女可以自豪地说出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可以骄傲于我们的肤色,我们所选择的道路—社会主义道路起着决定性作用。当然,革命先辈们的不懈奋斗与努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我们国家能够如此迅速稳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拥有更为深刻,更加有效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两对社会基本矛盾。

  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矛盾,它是其他一切矛盾的根源,规定并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江泽民同志曾说:“全党同志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经常加以检查和总结,看看是不是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实事求是地纠正。

  ”。

    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生产力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早已昭示的真理。

  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每一新的社会形态由初步形成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至最后走向灭亡或消亡的过程,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

  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首先,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

  其次,在阶级社会中推动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即质变。

  最后,推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毛泽东说:“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来的文明史。

  ”。

  例如黄巢起义中,起义军受到民众的支持与鼓舞无以言表,所到之处,万人空巷,老百姓欢欣鼓舞,官僚、地主垂头丧气,或被迫减租减息,或望风而逃。

  中国国内现在没有阶级斗争吗?任何一个肯面对事实的社会学家都不能予以否认。

  阶级斗争在现在并不表现为打打杀杀的形式,为了使中国落后的生产力适应相应的生产关系,中国必须忍受相当长时期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使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了新的生产力时,再行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改革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制度的实现形式或某些环节和方面进行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

  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

  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形式。

  社会革命就其根源来讲,社会革命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斗争的最高表现,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客观要求。

    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式和途径只能是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自身实践进程的客观要求,是迎接当代世界资本主义挑战的必然选择。

  社会改革是一切在不改变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以和平的方式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活动。

  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邓小平同志曾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对具体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调整、完善或革新。

  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其社会体制的变革。

  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变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适合时代特点和国情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新体制,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运动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

  是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及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称,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达尔文说:“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马克思曾概括: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科学技术对古今中外的发展作用重大。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迅速过渡到机器大工业时代。

  以电力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又一次得到迅猛发展。

  20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以众多高科技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形态的过渡。

  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因此有了巨大的改变。

  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拓宽眼界,避免急功近利,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亦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循的思想觉悟。

    詹姆士:“一个人采取什么样的哲学立场跟他的心理气质不可分。

  ”对于博大精深的哲学,我所涉猎的所能理解的不过是沧海一黍。

  但作为一个当代的需要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生,哲学研究必不可少。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马原哲学小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小论文

  问题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走向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都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相应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处于一个关键时期。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表明,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往往孕育着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的发展的可能性。

  在新世纪即将到来的时代条件下,这种可能性无疑是大大地增强了。

  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发展的可能性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现实,将直接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以何种姿态走向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包括它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这并不是什么新观点,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

  恩格斯在1887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按照这种观点,恩格斯曾告诫说:“以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7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是发展的理论,这是由其本性所决定的:其一,它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实践,特别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它的一切理论观点形成和发展的最深刻源泉和动力,正确的理论必须能够如实、及时地反映实践的发展变化,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中伍观点;另一方面,哲学诚然要解释世界,但更根本的是改造世界,为此,它坚持理论必须不断地被运用于实践,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接受实践的最终检验。

  离开无限丰富、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走向自身的反面。

  其二,它的科学性。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总结、概括和吸收近现代科学的一切成就基毁滑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又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不是什么宗教教义,它严格地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而不是从某种先验的概念、原则、公式出发来看待自己的一切理论观点。

  其三,它的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哲学不同,也有别于现代西方一些自命不凡的哲学,它从来都不主张自己已经结束了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诚然有它的体系,但这个体系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为后人不断地丰富它、发展它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上述特性,决定了它可能而且必然要求随着实际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

  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理论,当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不稳定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及其后期,站在最先进的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所创立的哲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科学发展和人类历史经验包括以往人们在哲学思想上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并在后来的社会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

  这些基本观点包括:辩证而又唯物的世界观、方法论;辩证而又唯物的认识论卖余或;辩证而又唯物的历史观等等。

  这些基本原理之所以有价值,因为它们可以被有效地运用于实际。

  在后人掌握、运用这些原理的时候,当然必须从他们所处的具体实际出发。

  因此,即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必须不断地以科学发展的新成果、人类社会的新经验和新认识来充实和丰富它的内容,否则它就会成为僵死的教条。

  这已为中国和其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无产阶级政党在20世纪的发展实际所证明。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曾经必须反对这样一种错误观点,即认为中国的国情是如此的“特殊”,以致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社会主义理论是完全不适用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科学分析证明,这种“中国特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论文

    马克思的哲学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是不一样的,必须予以区分。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论文篇一

    首先给哲学观下一个定义,从字面来说,哲学观就是“对哲学本身的理解”。

  它不是哲学理论中的“一个观念”,而是构成这种理论的“核心观念”、“根本观念”、“灵魂观念”,它决定该种理论的生命力,构成该种哲学理论与其他的理论的原则区别。

  与其说它是托马斯·库恩的较为复杂意义上的“研究范式”,毋宁说它是伊姆雷·拉卡托斯的较为单纯意义上的“理论硬核”。

  [1]这个硬核包括哲学的定义、性质、研究对象、特征和功能等。

   纯老 马克思的哲学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是不一样的,必须予以区分。

  为了真正地理解马克思,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的文本,追本溯源。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对象,从四个方面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批判哲学,改造世界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它不仅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而且对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最后在一定的程度上还进行自我批判。

  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从深入人心的真理变成了束缚人的教条。

  哲学的目的是要解放人的思想,这种行为与哲学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有人断言,只有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都不是科学的。

  我想,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权威,实质上则损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威严。

  这样做将会使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越来越封闭,越来越停滞不前。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是开放的理论系统,必须在批判中萌发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区别》中,引用原子的偏斜运动,阐述了倾斜运动对直线运动的脱离,表达了一种自由意识。

  闹掘追求一种定在中的自由。

  在自由民主的社会,哲学批判的功能可以得到全面的发挥。

  在专制社会中,人们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的控制,哲学的批判功能就被遮蔽了、弱化了。

  我们现在的社会以自由民主为发展目标,学术批判是是受到保护的。

  聂锦芳教授指出,要增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必须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性,而学术必须允许自由的争论和批判。

  这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身的反省和批判。

    马克思具体地提出,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这种制度虽然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现象。

  正像一个低于做人的水平的罪犯,依然是刽子手的对象一样。

  在同这种制度进行的斗争中,批判不是头脑的激情,它是激情的头脑。

  对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2]因此,马克思给哲学提出的历史任务是,锻造一种世界观武器,使之成为一种革命的、批判的思维方式,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

  而这种无情的批判所要达到的目的,则是实现人类自身的解放。

    批判并不是在所有的时候都起作用,而且批判不只是破坏性的,也应该是建设性的、超越性的。

  就像你说我是错的,你必须说为什么我错了,我怎样做才是对的。

  这样才可以体现出一种理论自觉。

  哲学的社会功能就是对现实社会进行反思、批判、超越。

  哲学来源于生活,但必须高于生活。

  这是哲学安身立命的理念。

    马克思的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辩证法。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在本质上,它是革命的、批判的。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发展自己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使它成为一个不做弯升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所谓现代精神,就是人类的自我批判精神,就是人类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的主体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的主体意识,就是这种现代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标。

    志着人类自我意识从自我迷失进入自我批判、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的阶段。当然,批判的最终目的在于构建新世界,批判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且更是一种目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活的灵魂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其一,一定的哲学是关于一定时代的精神产物;其二,哲学是各种思想文化中最高的形式,它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精粹。

  同时,哲学是文明活的灵魂。

  因为哲学具有人类性,具有超越时代的一面。

  因为哲学作为一种自我意识的科学,而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哲学必须把握时代最迫切的问题,及时的吸收思想精神,为迫切问题提供一个解释,进而规范和引导社会的发展。

    在科隆日报的社论上,马克思首次明确的提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3]这个命题被广泛引用,并被确认是马克思关于哲学的最简洁、最精辟的论断。

  马克思所赞赏和肯定的哲学是源于时代、源于人民的哲学,是把时代的问题和人民的精髓升华为理论的哲学。

  真正的哲学必须捕捉到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必须把自己时代的迫切问题作为哲学思考的聚焦点。

    马克思认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一个好问题能极大的推进社会的发展。

  问题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问题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正因为如此,哲学必须把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而当人们把哲学同幻想混为一谈的时候,哲学必须严肃地提出抗议。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性和超时代性的统一,既反映和表达时代精神,同时又塑造和引领时代精神。哲学是思想中的时代,更引领时代向理想社会前进!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心人、解放人的哲学

    马克思提出,他的哲学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而“归宿点”则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立足点、归宿点显示了马克思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的人文情怀,显示了马克思主张以哲学解放全人类的意旨。

  马克思说,哲学所关心的是一切人的真理,而不是个别人的真理。

  它所参与的运动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而是绝大数人的、为绝大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这种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和致力于人类解放的哲学旨趣,是马克思哲学的灵魂,是马克思哲学的普照光,是构成马克思哲学的最为根本的哲学理念。

  这个哲学理念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

    马克思在1843年底至1844年初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序言》中。

  一开头就指出,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提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通过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德国哲学的批判,马克思明确的提出了自己的哲学的出发点,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我们这里是“从人间上升到天国”。

  [5]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哲学是关于人的学问,就像中国哲学里讲的道不远人,也是这个意思。

  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国拉回人间,正是哲学属人性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异化的分析,以及如何让消除异化,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大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哲学的人类性。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完整严密的世界观

    世界观就是对世界的根本看法。

  包括对自然界、社会、和人与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在内的根本看法。

  世界观是哲学的研究对象。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肖前、李秀林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规定: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完整、严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

    从物质看世界,从精神看世界,从实践看世界,这是哲学世界观的三种主要方式。

  [6]从物质看世界,世界变成了客观世界,比如拉美特利的名言“人是机器”,这种客观性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抑制了。

  从精神看世界,正如陆九渊所说,心外无物。

  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心在动。

  这种哲学把哲学变成完全脱离人世的空中楼阁,空有一个形式。

  它突出了人的自由和想象,但是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

  从实践的观点看世界,世界的图景就是在物质世界和精神领域中间有一座桥梁,那就是实践。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的“实践转向”,从实践的方式观看世界,在两极到中找到了中介。

    我们对待世界的方式还有科学和宗教,道德和艺术。

  哲学的方式是独特的,也是最高的。

  对于哲学与宗教的区别,黑格尔说的好,哲学与宗教在内容是一样的,都是关于整个世界的学问,只是他们的形式不一样,哲学诉诸理性原则,宗教诉诸于感性原则。

  黑格尔对哲学与科学也有论述,他说,哲学与科学在形式上是一样的,都是理性的思维方式。

  但是内容不一样。

  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的,而科学是关于某一个具体领域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哲学是世界观的一种,并不是唯一的一种。

  五、结语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用“现实的理性”批判“抽象的理性”。

  现实的理性指的就是实践的理性,改造世界的理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哲学所追求的思维的全体自由性与人类实践的历史发展统一起来,把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起来,把哲学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统一起来。

  哲学无定论,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日久日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世的智慧,它强调哲学要回归生活世界,正视生活对哲学的挑战。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也在不断的发展,我们必须在发展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论文

三千字哲学论文范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以下是我整理的三千字哲学论文范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三千字哲学论文范文篇一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重点放在教授知识体系上,形成了满堂灌敏仔输的教学模式。我们需要走出哲学教学理念的误区,还原哲学学科的本性,以哲学的方式进行哲学教学,即变知识体系式教学为反思现实问题的专题式教学和变注入式单向教学为诘问式互动教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式教学;诘问式互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5-0274-0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

  长期以来,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中心放在概念界定和逻辑推理上,极力追求理论体系的严密性和完整性,遵循着从基本概念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引出相关的哲学原理,然后围绕这些概念、原理进行论证,或者再结合某些具体事例加以解释的教学模式。

  我们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非但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甚或还起到了反作用,给学生一种说教或者高高在上的形象,导致学生有逆反心理或者高不可攀的畏惧心理,因此,我们需要走出哲学教学理念的误区,还原哲学学科的本性,以哲学的方式进行哲学教学。

  一、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教学目的,变知识体系式教学为反思现实问题的专题式教学

    现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国内有三种存在状态:讲坛哲学(存在于讲话、官方文件报告、公共政治课讲坛上的哲学)、论坛哲学(学者们讨论的哲学)、应用哲学(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哲学)。

  汪信砚教授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人们并没有抓住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视同知识教育和知识传播这样一种有严重缺陷的教学观念。

  这种教学观念是有其“论坛哲学”方面的根源的。

  时至今日,“论坛哲学”中仍然有不少人并不真正理解哲学与科学的关系,至少是并不真正懂得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他们仍然把哲学视为一种知识系统,并由此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视为一种科学的知识体系[1]。

  长期以来实际支配着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知识,并且不断追求大而全的知识体系,唯恐遗漏了某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记忆背诵那些并不理解也来不及理解的抽象概念,使得丰富多彩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失去了它应有的灵性,变成令人生畏的教条。

  “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哲学教育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问题,哲学被简约明则成一些概念、术语、原理、规律、范畴的堆砌,成为了异己于学生的僵硬的概念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生活世界、改造生活世界的本真精神被遮蔽,断裂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生活的解释、反思、批判的理性之链”[2]。

    因此,我们要进行哲学教学,就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进行准确定位,必须努力破除这种教学观念,确立起一种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特性真正相适应的教学观念。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结构严谨、高度抽象、逻辑性强、富于思辩性、富于批判性的理论体系,但其形而上的知识体系承载着对人类生活的一种终极关怀,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思,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

  它不能脱离知识而孤立存在,但它又不是单纯的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一种任何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功能,其根本意义在于关怀和探索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鲜明地体现了人类的崇高价值理想,可以帮助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理想和信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要充分展现这一根本的意义,就应从问题出发,特别要直面社会和人生中那些激拿棚引起学生普遍关注和困惑的现实问题,积极地回应和解决学生的各种思想问题,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自觉地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表达的崇高价值理想,并将这种价值理想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最高价值取向。

    运用专题性讲座取代体系性讲授,已经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所谓专题教学,就是针对某种现实需要,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所进行的专题性研究和教学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教学一定要符合以下要求:一是问题的现实性、思想上的针对性。

  哲学专题教学必须紧紧抓住学生思想、工作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进行深入解剖和辨析,澄清学生的各种模糊认识或错误认识。

  比如我曾尝试过如下选题,“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影响不容忽视”、“实用主义观念剖析”、“意识形态中的战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的自由与解放”,等等,不仅学生感兴趣,而且教学效果好。

  二是学科视野宽广、知识要点管用。

  对于哲学知识的传授,不是面面俱到、照本宣科,而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人阐发其精髓,注重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提供分析和认识现实问题的基本观点、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三是更强的探究性、更大的自主性。

  专题教学一方面对老师而言是一种研究式教学,主要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何运用,如何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专题教学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探究性学习,要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必须要使学生在进行探究中获得体验,实现自主性发展。

  二、以激发学生哲学思维为教学手段,变注入式单向教学为诘问式互动教学

    多年来,按照教授知识体系的教学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基本囿于一种“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即使是有所改进,也正如孙正聿老教授所认识到的那样:理论课教学中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以“原理 实例”的方式进行讲授,在这种讲授中,把理论当成枯燥的条文和现成的结论,只是用理论去解释实例,或者用实例去证明理论,而理论自身的“道理”却没有成为被讲授的对象,因而也就失去了“以理服人”的力量[3]。

    哲学是“爱智”,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变革的智慧,哲学思维的核心就是批判性思维。

  它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冲击人类思维中的惰性、保守性和凝固性,弘扬人们的主体意识、反思意识和探索精神,锻炼和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培养和强化人们的创造性综合素质,因此,哲学课应该采取启迪式、思辨式、反思式和追问式的教学方式。

  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探索的精神动力应当是哲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环节。

  韩震教授认为:哲学本质上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系统性的、反思性的、批判性的思维活动。

  如。

    果老师不以某种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反思和批判的思维活动,那他就是以非哲学的方式教哲学;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地进入反思性和批判性的状态,那他就是以非哲学的方式学习哲学[4]。

  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巨匠的著作都是用对话、辩论的形式写成的。

  以哲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我看来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诘问的活动,它可以表现为课堂上的对话式讨论和课堂外辩论竞赛等形式,由此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主体间愉悦教学,在思维交锋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的。

    所谓对话式讨论,指在平等开放的课堂上师生之间展开深层次交流。

  对话正成为教学改革浪潮中的显著趋势,师生、生生间的对话正逐渐代替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

  因为有了对话,教师不再同化、固化学生的思维,而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创新。

  对于哲学课程的教学而言,对话其实是对话双方的诘难,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曾经运用过。

  “在讨论知识和伦理道德等各种问题的时候,关于采用问答法,双方一问一答,通过诘难,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其无知,逐渐修正意见,从而导致真理”[5]。

  苏格拉底把这种方法与他母亲的接生法相比称之为“精神助产术”,即通过比喻、启发等手段,用对话的方式,使问题的讨论从具体事例出发,逐步深入,层层追问,最后走向确定的知识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