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有哪三篇?

作者:解振泽时间:2023-07-23 13:53:50

导读:"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有哪三篇?1.《数与代数》课件-这篇课件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数与代数的基本概念,并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课件中包含了大量的练习题和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和"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有哪三篇?

1.《数与代数》课件

  -这篇课件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数与代数的基本概念,并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课件中包含了大量的练习题和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课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数和代数的基本概念,学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理,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课件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几何与图形》课件

  -这篇课件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另一个重要部分。

  它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几何与图形的基本概念,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课件中包含了丰富的图形绘制和分析的案例,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几何知识。

  -课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几何与图形的基本概念,学会进行简单的图形绘制和分析,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推理能力。通过课件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几何能力,培养他们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数据与统计》课件

  -这篇课件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另一个重要模块。

  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应用数据与统计的基本概念,并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和统计能力。

  课件中包含了丰富的实例和问题,通过实际数据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统计知识。

  -课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数据与统计的基本概念,学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统计,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课件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和统计能力,培养他们对数据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总结: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包含了《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和《数据与统计》三篇内容。

  这些课件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基本概念,提高他们的计算、推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通过学习这些课件,学生能够掌握数学的核心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三篇】

  【#课件#导语】数学课件对大家学好课本上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能够让我们掌握所学的重点内容,这样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就能做有目的性了,下面是无整理分享的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简雹《迎新年》】

  一、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与生活迎新年>

  二、说教材

  (一)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及结构特点

    本节课属于综合应用的内容,通过课堂的学习将本册前几个单元分数的再认识,可能性等知识加以整合,进一步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问题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本节课教材中安排的3个活动:节日里的活动,长跑接力和有奖游戏,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趣味性与挑战性,能较好的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二)、教学目标

    1、利用所学分数再认识,可能性等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寻找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倾听表达等能力,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判咐旁到进一步发展。

    4、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问题,在游戏中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所学分数再认识,可能性等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

    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基本概念,让学生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知识与发展。

  四、说学法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前已经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再认识,倍数与因数,以及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等知识,本课的教学主要是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因为有很多的学生对于以上所学知识能理解,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有待在活动中巩固和提高

  (二)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法

    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运用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

  2、合作交流法.

    课上设计同桌互说、集体汇报等交流活动,完善学生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愉快的学习中即将迎来新年,新年里你们一定会计划做许多事情,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生:我要练习跳舞。

    生:我要去商店买东西。

    生:我要学画画。

    生:我要回奶奶家。

    生:我要回姥姥家。

  生:我要和老师、同学开联欢会

  ……

  师:可见同学们在迎新年的这个节日里想做的事情太多了,那么同学们想不想淘气、笑笑班节日里的活动呢?

  生齐:想

  师:那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淘气、笑笑班迎新年的活动(板书课题:迎新年)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有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知识的*]

  (二)探究活动

  活动之一:迎新年

    师:请看淘气和笑笑班所有同学节日里的活动。

  (PPT出示教材第91页的表格)

  生:仔细观察PPT中的表格

  师:从表格中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生:……

  师:根据大家获取的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自由提问题.大家合作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把表格填完整.

  生:表格中应分别填3/101/53/201/41/10

  [根据表格,学生能够自主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因而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活动之二:长跑接力

    师:刚才对我们对淘气、笑笑班新年里的活动进行了统计、分析,可我们学校新年也有活动安排,那就是准备举办一次长跑接力活动。共有5个接力点,你想一想,5个接力点的位置应该在哪里?(生都陷入了沉思,稍候有一小男孩举起了手)

  生1:老师,这5个接力点掘橡包括起点和终点吗?

  生2:我认为包括,图中加上起点和终点共5个点,不正好吗?

    生3:我认为5个接力点不包括起点和终点。你看吧,如果包括,那中间一共才3个点。

    生4:就是,刚才题中说的是5个接力点,绝对不包含起点和终点。(迫不及待)

  (这时,下面很多同学发出了“就是”的声音,都同意生3与生4的看法)

  师:五个接力点都在长跑路线上,请根据下表确定位置.(PPT出示书中插图)

  (学生们有的拿铅笔先试着轻轻地分着,画着,像是在估计着调整着,有的是拿着尺子在量线路的长度,还有的标过又用橡皮擦擦重新又开始算……)

    师:现在谁能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想的,如何做的。

    生1:我是根据分数进行估计的。

    生2:我是用眼睛大致估计的。

  ……

    师:课件上做的有可以拖动的点,点着它并拖动就可以放在线路的任意位置。

  师:大家觉得这五个接力点确定得公平吗?

  生:讨论一翻后认为不公平.

  师:怎样设计才公平呢?

  生讨论后汇报:如果线路的总长为整体1,那每个接力点的位置该是

  生1:1/6、2/6、3/6、4/6、5/6

    生2补充:1/6、1/3、1/2、2/3、5/6。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5个公平接力点的位置.

  [充分发挥学生集中的智慧,利用多次讨论来解决接力点的设计位置,探讨接力点设计的是否合理等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推理能力]

    活动之三:有奖游戏。

  师:新年里的活动可真丰富,许多有奖游戏等着大家来选择呢?

  (媒体出示课本第92页活动(2)的内容)

  师:你觉得哪个游戏得奖的可能性大?你愿意参加哪个游戏?

    生1:我选第3个游戏,因为得奖的可能性大。

  师:那它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2/4。

    生2:也可以是1/2。

  师:其它2个游戏的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5:第一个红球的可能性是1/10,绿球的可能性是1/5。

    生6:我认为第二个游戏得奖的可能性较难得出。

  师:为什么?

    生6:因为每场电影的人数是不同的,所以难以确定得奖率。

  师:那你们最愿意参加哪个游戏?

  (很多同学都选择游戏3)

  (三)知识的运用

    师:昨天让大家调查生活中的有奖游戏,让我们把调查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哪一种游戏最有吸引力。

  生:汇报交流

  (四)总结与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在迎新年的一个个游戏活动中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大家学以致用,真了不起!课下请你也来设计一个有吸引力的游戏?

  

【《设计活动方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设计活动方案”第90页。

  教材分析:

    《设计活动方案》这一专题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提出设计方案的要求,在学生学习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础上,提出让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其目的是: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式,另一方面能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符合实际的活动方案,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

  学情分析:

    小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喜欢通过动手实践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更为投入,并且在知识系统上,已经学习了认识客观事物可能性的大小,了解与相关条件的密切联系,认识了等可能性和分数表示可能性等知识。因此,学生在已积累的可能性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新知识的愿望更强烈,并会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能自主地设计一些活动方案。

    2、对实际生活中的事件与现象,能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活动学会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方式,设计一些活动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自主设计一些活动方案。

  教学难点:

    能按指定可能性的大小设计相关的方案。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工具:

  PPT,鳄鱼玩具,红、黄、蓝若干个小球,自制小正方体,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有一些游戏既好玩,里面又有许多小秘密,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摸鳄鱼牙”的游戏。

    2、介绍“大鳄鱼”的玩具,并说明游戏规则。

    3、找两名同学到前面来“摸鳄鱼牙”,鳄鱼有13颗牙齿,按到其中某一颗,鳄鱼嘴会合上,咬住手指。同学、老师参与游戏,其它同学通过游戏想一想,发生鳄鱼咬住手指的可能性是多少?

    4、游戏结束后,让大家说一说,鳄鱼咬住手指的可能性是多少?汇报可能性是1/13,并说明理由。

    5、教师导入,在游戏中我们运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得到了鳄鱼咬手指的可能性是1/13,像这样好玩有趣的游戏你能设计吗?那今天我们就来当一个小设计师。

    板书——设计活动方案。

    [通过游戏环节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积极情境,也点明了本课的目的:用实践的方法巩固、探讨数学知识,简短的谈话形成了切入教学明快而强烈的吸引力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验证,探索新知。

  小小装配员

    1、教师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三种颜色的小球,你们看,有红色的、*的,还有蓝色的。那老师接到了数学王国的一份订单,让我们来看一看。

    2、出示订单要求:要在袋子中装入若干个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球,要求从袋中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为1/6。

    3、老师接到定单后,想到同学们一定能帮老师想出一个好办法。那让我们用学习过的知识,在小组内按定单要求,试着来设计一个装配小球的方法,看一看哪组同学能合作默契,互相帮助,互相启发。

    4、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然后,借助实物进行动手实践,独立思考,最后小组内互相交流,写出设计的方案。教师相机巡视指导。

    [对于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6这个问题,要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活动中自己去理解、体会、实践、验证、领悟的。

  这样设计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的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氛围,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

  而且小组合作学习,拓宽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

  ]。

    5、学生在充分实验交流的基础上,汇报设计出的各种与众不同的方案。

    6、在交流各组汇报设计的想法,对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方案,不急于否定,而是结合他们的想法加以引导。

    7、交流汇报后,把每一种方案的设计均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出来。

    8、引导学生观察各种不同的方案的总数,红球数量等,找出各种不同方案的共同点,从中发现设计的基本特点。

    9、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提升设计的基本特点。

    [像“可能性”这一类教学内容,不能简单地把它作为一个知识点来教学。

  不应在教师带领下仅为获一个结论而教学,而应思考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与探索的机会,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思维的火花跳跃出来,让他们的灵性无拘无束的展示出来,促进他们在交流、探索、争辩、归纳、提升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

  ]。

  三、再次实践、深入理解

    1、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正方体和水彩笔,在正方体的6个面上分别标上数字,使得正方体掷出后,“3”朝上的可能性为1/2。

    2、学生独立设计活动方案,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互相补充,交流看法。

    3、全班同学共同来交流,汇报你的设计方案。

    4、教师展示学生的设计方法,相机引导学生对设计的理解和设计方法的依据。

  5、从两个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或心得吗?

    6、学生汇报自己设计的方法,深化知识点。

    [在学生初步体会到了设计活动方案的方法后,再让学生进行“做一做”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了合理设计的方法,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验证,又激活了学生学习的潜能。]

    四、联系生活,巩固延伸。

  为班级设计“摸奖”方案

    1、期末快到了,在紧张的学习中,我们班要开展一次有意义的“摸奖”活动。

  如果要使每个同学中奖的可能性达到1/2,你准备怎样设计活动方案呢?请你把设计过程简单地写下来。

  (快快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吧!)。

  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合理设计,对设计结果开展交流。

    [及时必要的巩固练习,有利于学生及时地内化知识。

  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五、小结提升,课外实践。

  1、本节课你有什么发现、收获?

    2、出示课后实践题,建议以小组为单位,课后活动。

    [巩固深化本节课的知识,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收获的快乐和成功,并创设课外实践,激发了学生课外活动的兴趣,提高了应用意识。]

  

【《铺地砖》】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铺地砖”。

  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将综合应用图形、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探索实践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与应用,是培养学生初步数学意识的好教材。

  能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习惯,增强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大家能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

    2.在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大家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实践中对大家进行美育渗透。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选择所需的地砖,根据不同要求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活动展开充分交流,并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情境引入(出示装修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小明卧室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启发学生思考: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汇报。

  3、出示两种地砖(让学生说说地砖的形状及大小)

  4、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问题?(用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地砖铺满卧室地面,至少要多少块砖?需要多少元?)

    学生小组讨论(四人一组),指名汇报。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三、试一试

  1、如果要用边长为50cm的正方形地砖,那么铺满整小明卧室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元?

  2、买这两种地砖大约各需要多少钱?选择哪一种比较合适?

  四、巩固练习

  小明爸爸、妈妈的房间地面的长和宽分别是6m和4m,用哪种地砖铺更少钱?

    (1)组内分工计算;

  (2)交流

    (3)汇报。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迎新年》课件【三篇】

【篇一】

    本课是北师大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数学与生活”中的一课时内容,本专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由分数的再认识、可能性的计算两方面内容组成。

    上完小组教研课后,让我认识到在第二个部分“长跑接力”确定5个接力点时,存在着很多的争议。

  利用表中给出的5个分数标出大致的位置,学生有两种方法:根据分数意义表示5个点,用尺子量出长度将接力点平均分成6段。

  在反馈时我认为这道题要标出几个接力点,就要先确定先标哪个点,为什么。

  在此引出1/2的那个点,因为1/2就是中点非常容易确定,然后确定1/4和3/4,最后再确定1/3和2/3。

  通过这样一个顺序,学生就容易标出5个接力点。

    第三个部分“有奖活动”要先把每一种活动获奖的可能性表示出来,再说一说每个学生愿意参加的项目,并说说理由。说理由时学生会根据获奖可能性的大小确定参加的活动,也可能根据奖品的喜好程度选择参加的活动,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理由都是可以的。

  

【篇二】

    “迎新年”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会分数的再认识,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知识内容,教材以呈现淘气和笑笑调查全班所以同学在元旦上午10点的活动项目,并用统计表的形式记录下全班活动情况。

  备课时,我仔细钻研教材和教参,认为本节课的内容应该很简单,知识点都是旧知,没有新授的知首拦识内容,一节课足以结束本节知识。

    教学时,我信心满满地。首先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

    师:开班会啦,班主任宣布了今天的班会主题——“你怎样过元旦节?”班上的同学乐开了花,顿时大家都商谈如何安排这一天短暂的假期。同学们,元旦那天你想做些什么事情呢?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的安排真是多姿多彩呀。

  淘气和笑笑班上呀也在讨论这件事情,而且活动还真不少呢。

  淘气和笑笑把他们班上同学元旦活动情况还列一个统计表呢。

  (请学生观看书本上的表)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吗?。

    学生在此次学习兴趣浓厚,大胆发言,各抒己见。

  接下来,我乘胜追击,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哪芹唯,你能把这张表的空白部分补充完整吗?(各项活动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请把它在书上填完整。

  看着学生很有默契的配合,感觉这部分导入还比较成功,顺利结束本节课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可是,往往平静的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波浪。

  当我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数据时,发现学生的数据都是填正确地。

  我追问他们:外出游玩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3/10,为什么?你是怎么得来这个数据的?学生一片茫然。

  我追问了几次,结果无人举手发言。

  我仍不死心,点了班上成绩拔尖的几个学生回答,可结果却令我更加灰心,他们也说不出。

  怎么办呢?学生会做,李培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的原理。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相当简单,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就是用部分的人数除以整体的人数,再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除式变成分数的形式,最后把这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就是我们所要求的几分之几。

  我再次引导了学生读这个问题,并找出了整体和部分,可是学生还是不理解用部分人数除以整体人数就是它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实在是身心疲惫,人都崩溃了。

  真理不会在人崩溃时蹦出来的。

  在这环节我只有搪塞,揭示真理。

  为了尽快结束本节课,后面我调整心情,继续引导学生学习后面的内容。

  可是学生的心情和兴趣被我一扫而尽。

  为了再次巩固学生对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的概念,在学生提出分数数学问题后,我组织学生分小组活动方式,调查本班同学在元旦节活动情况。

  8个小组长利用表调查本组同学意向,然后将情况统一汇总给班长,班长做最后的统计,最后汇报,在黑板上列出本表,结合表再次认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由于后来活动的组织有序,学生热情再次被调动了,但是这节课的知识却没有按计划上完。

    本节课结束后,我深深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堂课中的知识都不是新授,为什么学生对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的问题不能做出正确的答复,出现卡壳的现象?难道是我引导学生理解方法有误,还是在学习理解分数的意义上没有讲清楚这个意义?还是学生没有深刻理解分数的意义呢?或者是由于我初次教数学,没有教学经验,更甚至是因为我没有认真备课、钻研教材而导致的?在本节课创设情境教学应该是不会存在很大问题的。可是,我无从找到解决方法,我想,此时我遇到了教学的另一个瓶颈:自己懂得问题,如何才能让学生更简单、直接、深刻地理解其原理?只会做题目,而不知道来的缘由,长期以往,学生会被我们教成了类似于“石匠”或“木匠”的解题工人,而不是一个懂得思考的“工程师”。

  

【篇三】

  1、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创造性利用教材

    我的第一个活动设计是感受最深刻的。

  为了让激发学生兴趣,在第一个活动中,我调整了教材的内容,从自己班级的节日活动调查入手,再与淘气班的来比,孩子更喜欢也更自然。

  原来计划让学生随意说出自己在节日里的活动,教师及时板书,接着整理分类,再让学生调查填表分析的。

  可是后来再仔细想一想,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值得吗?再回过头看一看教学目标,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而是主要让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对分数的知识的综合应用。

  因此,教师提前做好了解,大致分了几类活动,让学生调查统计填表。

  这样活动的目的性就很明确了。

    另外,调整了长跑接力中的前2个环节。由于这幅图如果让学生先按教材上的顺序标出不合理的位置之后,对于后面自己重新设计产生视觉障碍,本来就不长的路线上面标的都是点,混淆了学生的视觉,易产生错误,所以教师就让学生先来设计,再通过对比,认识到表格中设计的不当之处。

    2、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学生敢于表达的前提。

    本节课营造民主的和谐的共生的课堂氛围,很利于思维的开放。

  课堂上孩子们畅所欲言,激烈辩论,甚至几次与老师争议,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我们的课堂那强大的生命力。

  说到此不由的想起一句话:课堂是师生生命的历程,课堂上,师生不就在共同创造和欣赏着美景吗?我们的人生不就是为了创造和欣赏美丽的风景吗?。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面积》课件【三篇】

  【#课件#导语】好的课件可以创造出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及学习的兴趣,进而为数学教学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迅速的走进预设的教学氛围境界。

  一堂成功的课往往得力于一个生动的课件,这是因为学生对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都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

  下面是整理分享的小学数学《三角形的面积》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面积》课件篇一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第四单元图形的面积的第五节内容,属于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教学范畴。通过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教学,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平面图形的特征,把握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真切地体悟渗透其中的转化思想,而且可以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模仿能力,这种模仿融合着类比的思考,融合着创造的体验。

    学习《三角形的面积》一课之前,学生已经有的知识基础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些简单多边形的特征等。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的基础有: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可以用剪拼、平移、旋转等操作活动,使图形等积变形。

    事实上,在学这课之前,部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并不是一无所知,但那只是一种机械记忆,知道公式,说不清所以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迹州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通之处,因此本节课进一步运用转化思想来探究等积变形是十分重要的,对后面继续探究扒州罩梯形面积的计算,圆的面积计算以及圆柱的体积计算都有重要帮助。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4、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在转化中发现图形内在联系及推导说理。

    教学关键:让学生经历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纸片若干组、剪刀等。

    学具准备:每个小组至少准备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我们学校一年级有一批小朋友加入少先队组织,学校做150条红领巾,要我们帮忙算算要用多少布,同学们愿意帮学校解决这个问题?

    师:同学们,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你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探索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实物,以及帮学校计算要用多少布这样的事例,激起了学生想知道怎样去求三角形面积的欲望,从而将“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

  二、探索交流、归纳新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呢?

  (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师:上节课,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大家猜一猜: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呢?

    [设计意图:学生由于有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验,必然会产生: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呢?从而让学生自己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旧知识成为新知识的铺垫。]

    (一)分组实验,合作学习。

    提出操作和探究要求。

  ⑴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

  ⑵三角形与转化后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种类型三角形,小组合作动手拼一拼、摆一摆或剪拼。

    (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和讨论。

    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这里,根据学生“学”的需要设计了一个合作学习的程序,让学生分组实验,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春闹个自己解疑释惑的机会。]

    (3)展示学生的剪拼过程,交流汇报。

    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让学生将转化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再选择有代表性的情况汇报)

  可能出现以下情况:(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摆拼)

  (两锐角三角形)(两钝角三角形)(两直角三角形)(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通过实验学生得出: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也可能把一个三角形剪拼成平行四边形。

    3、归纳交流推导过程,说出字母公式。

  讨论后填空:

    (1)、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____;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____;

    (2)、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____。

    所以,三角形面积=____。

    结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根据学生讨论、汇报,教师进行如下板书:

  因为:三角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2

    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高是底边上的高。)

    [设计意图: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再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同学们更具体、清晰地弄清了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后,它们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同时又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

  师: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α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你能用字母写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ah÷2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相互讨论、交流,用摆拼(还可以用折叠、割补)等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能帮助我们找到探究问题的方向,相信同学们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三、闯关游戏、应用新知

  第一关比比谁的基础实

    1、试一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根据条件,求出三角形的面。

    (1)底5厘米,高7厘米。

    (2)高13米,底10米。

    (3)底0.8米,高11分米。

    小组做题,比比谁算的又对又准。

  第二关比一比谁的思路活

  1、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单位:cm)

    得出: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同。

  学生计算,讨论得出结论

  2、想一想,下面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1)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一个三角形面积为20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是40平方米。()

    (3)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4)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正确请坐好,错误举起手说出理由。

  第三关比比谁应用得好

  1、制作150条少先队员戴的红领巾,大约需要多少平方米的布?(让学生动手测量所需数据,再进行计算)

    2、测量你手中三角形的一条底边和它对应的高并计算它的面积。

    测量时,强调对应。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测量选取需要的数据,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

  四、归纳总结,提升认识

  1、在这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今天,你又学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小结,是学到的知识进行系统化。]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面积》课件篇二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会应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同时加深三角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学情分析:

    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这一内容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在学习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以及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已经学会割、补、移等方法,也学会了把未知的学习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课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准备和能力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意义。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与“被转化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3、会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是同底(长)等高(宽)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通过故事情景产生生活中三角形比较大小的问题:

  1、比三角形的大小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是比什么?

  2、采用哪些方法可以比较呢?

  小结:运用透明方格纸来比较三角形的大小是一种方法,但你感觉怎样?

  二、探究阶段

    (一)画三角形。

    1、每个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按要求画三角形。

  操作说明:

    (1)以长方形纸的一边作为三角形的底边。

    (2)以对边的任意一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

    (3)连接顶点与对面的两个角。

  (4)你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

    2、大组交流。

  3、猜一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画的三角形猜一猜它的面积是整个长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

  4、观察已画三角形与长方形之间的特殊关系

  5、画出三角形已知底上的一条高,观察已画的三角形的面积占整个长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

  (二)实验

    1、剪拼三角形。

  操作说明:

    (1)剪下你所画的三角形。

    (2)将剩下部分拼到剪成的三角形中。

  思考:剩下部分拼成的三角形是否与剪成的三角形一样大?

    (3)填写实验报告。

  2、学生完成报告后交流

  (三)归纳

  根据学生的实验得出结论: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相应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一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是相应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一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是相应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1)请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

  (2)用数学的方式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相应长方形面积/2

  (3)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三、运用阶段:

  1、教学例1

  2、计算导入阶段的3个三角形的面积

    (1)分别测出3个三角形的底与高,作好记录。

    (2)计算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

    (3)交流。

  拓展:找出下列图形中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为什么?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计算三角形面积要知道那些条件?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面积》课件篇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每小组各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条红领巾。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趣引新

    1、复习旧知。

    (1)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2)创设情境。

  同学们,请大家看看自己胸前的红领巾,它是什么形状?如果要裁剪一条红领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红布吗?求所需红布的大小就是求这个三角形的什么?

    2、回顾引新。

  (1)回顾: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引新:如果知道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能直接求出裁剪红领巾所需红布的大小了。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首先复习旧知,体会用公式计算图形面积的便捷性,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唤醒学生相关的活动经验,为后面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做好准备。同时,用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引入新课,体会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主动探索,推导公式

    1、操作转化。

  (1)提出问题:既然平行四边形能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那三角形能不能也像这样,通过转化推导出计算面积的公式呢?

    (2)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操作预设:如果学生只用一个三角形时无法利用割补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教师可适时引导换一种思考方式,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试试。

    (3)学生展示汇报。

    预设拼法一: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预设拼法二: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以长方形为例)。

    预设拼法三: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以其中一种情况为例)。

  (4)想一想:你们拼的都不一样,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观察,发现: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还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也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虽然选取的三角形不一样,拼出的结果也不一样,但是,只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观察思考。

  (1)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三角形的底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三角形的高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概括公式。

  (1)你能自己写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2)总结公式。

    ①板书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②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3)回顾与小结。

  ①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回顾一下,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②教师小结:当我们利用一个三角形无法将它转化成已学过图形的时候,我们选取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拼摆。

  不论是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最后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通过观察思考发现,原三角形的底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原三角形的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原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依然采取把未知的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已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研究的方法,非常好!在今后的学习中,如果再碰到类似问题,希望能继续用这种方法使问题迎刃而解。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操作转化、观察思考和概括公式三个层次的教学,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带着问题进行操作;再从自己的展示和思考中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发现两者之间的等量关系;最后的小结环节,让学生回顾推导公式的过程,既培养他们回顾反思的能力,同时又进一步渗透转化思想。

  (三)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1、教学教材第92页例2。

    (1)出示例题,呈现问题情境。

    (2)理解题意,叙述题目内容。

  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②学生根据图文叙述:知道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是33cm,求它的面积是多少。

    (3)收集信息,明确问题。

  ①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求什么?

  ②思考:要求红领巾的面积,其实就是求什么?

    ③归纳:要求红领巾的面积,其实就是求底是100cm、高是33cm的三角形的面积。

    (4)学生独立解答。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规范书写。

    (6)对照实物与计算结果,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空间观念。

    2、完成“做一做”练习。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2)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2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全班集体交流:这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3)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3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③全班集体交流:这个问题你是怎样算的?

    【设计意图】例2呼应了开课时提出的研究问题,既巩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紧接着,完成课后的“做一做”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面积公式。

  (四)变式练习,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

    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全班集体交流:你能说说这每个交通警示标识牌所表示的含义吗?怎样计算它的面积?用手势比划一下一个交通警示标识牌的大小。

  (同时进行安全教育,同时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

    2、提高练习。

    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第3题。

    (1)理解题意:怎样计算出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先测量出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再利用公式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集体交流: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巩固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1、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样学的?

    2、今天我们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学习了利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推导计算公式时,我们选择将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拼摆在一起,转化成已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来研究,再通过观察对比发现转化前后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等量关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于底乘高除以2。

  同学们今天依然是利用转化的思想解决了遇到的问题,最后还利用公式顺利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介绍数学小知识。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动手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

  (2)同学们,我国古代数学家固然伟大,但是,老师觉得你们也很了不起!咱们不也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其实,只用一个三角形也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试一试!

  (六)作业练习

    1、课堂作业:练习二十第2题。

    2、课外作业:练习二十第4题。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篇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正确掌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咐悔困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计算:18.6÷624÷4

    计算后前团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衡念异同。

  二、对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

  教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尝试,发现问题。

  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怎么继续除?试算18.9÷6

    3、讨论交流,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2)展示汇报。(可能出现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

  (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继续除,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个3元,9角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是3.15元。

    4、应用方法,归纳总结。

  竖式计算26÷4

    (1)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平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

    2、错题诊所。

  209÷5=41810÷25=4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竖式计算。32÷812÷252.45÷3

  4、一只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时飞行11千米,蝴蝶每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打扫卫生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要在余数后边添“0”继续除。

精打细算

  [教学内容]精打细算(第2-3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1.5÷5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先自己想一想,并且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想法。

    2、学生交流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3、请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指名学生板演。

    4、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学生可能会将11.5元转换为115角进行计算,老师应追问:为什么要化成115角进行计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将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思想和方法。也可能有学生直接运用竖式进行计算,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5、理解算理:师生共同探究“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引导。

  将11.5元平均分成5份,先将11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元,还剩1元,再将1元看作10角,加上5角,一共15角,平均分成5份是3角,3的单位是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时,3应该写在十分位上,因而小数点在3的前面,正好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或个位上的1是10个十分之一,加上十分位上的5,总共是15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分之一,因而小数点应在3的前面。

  教师视学生回答角度进行引导阐释。

    6、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7、学生尝试计算乙商店牛奶价格,注意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96.6÷42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四、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小数除法在竖式计算中有什么要注意的?

  [板书设计]

  精打细算

  甲商店:11.5元=115角11.5÷5=2.3(元)

  乙商店:12.9元÷6=2.15(元)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打电话

    1、通过“打电话”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除法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

  问提问生活中有哪个同学一、创设情创设“打电话”的情境,

    有打长途电话的经验。境

    1、出示文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讨论如何解决“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的问题。

  二、自主探2、组织学生探索如何计算4.83÷0.7和45÷7.2的究,创建数得数时,在探索之前,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

  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学模型

  如果除数变成整数就好了,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转

    化为已有的知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都是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

    成整数,再按照小数除以整书的方法进行计算。

  1、试一试:其中37。

  1÷0。

  53和8。

  4÷0。

  56被除。

    三、巩固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后,被除数末尾需要补0,与应用2。

  7÷7。

  5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后,被除数。

    比除数小,商的整数部分需要补0,在练习后反馈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2、练一练/1,2,3——补充练习:

  1、把下面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4.68÷1.2=□÷122.38÷0.34=

    □÷□5.2÷0.325=□÷325161÷0.46=□÷□2.笔算。6.84÷0.91225.84÷1.799.6÷41.5

  220.5÷147

  3

  4

  一、创设情境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三、巩固与应用

    呈现中国银行2003年3月公布的关于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比率。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解答。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一般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一般需要保留两位小数,因此学生将体会到求积,商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根据得数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2、练一练:P71/1,2,3,4

    第1题:这是人民币和港币的兑换,12.5÷1。07,

    四、总结。超过了11元港币;也可以用兵1×1.07,不到本世

    纪末2元,因此11元港币不够。

  第2题:这是人民币和日元的兑换,要注意的是:5000×7.09所得到的近似值还需要去乘100.第3题:这是欧元换人民币,5000×9.15=45750(元)不需要近似值.

  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小结.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分数的再认识》教案3篇

  【#教案#导语】《分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34~36页)的第一课时。

  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拓展的,为后面学习分数的性质以及公因数、公倍数等奠定了基础。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体会标准不同,分数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2、在具体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重点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过程:

  活动导入

  现在大家猜个谜语:母子两边分……(学生回答:分数)

  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分数(板书:分数的再认识)

  2、复习导入,出示图形:

  提出复习要求:仔细观察这3个图形,说出这3个图中阴影巧巧部分是什么分数,它们各表示什么?

    (1)图1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两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2分之1来表示。

    (2)图2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三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3分之1来表示。

    (3)图3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4分之1来表示。

    (通过让学生说分数,认分数,说分数含义的过程,了解学生以有知识的起点。)

  3、他们的回答都非常准确,说明他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老师想看看今天大家的学习效果,有信心吗?

  二、活动引入新课学习

  1、老师这儿有三份圆片,你们能从每一份中分别拿出全枝物部的1/2吗?

  提出观察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能提出问题吗?

    (在这里要强调各自是把谁平均分了,学生分别拿出的是6片、4片和3片。)

  (学生可能的回答)

  (1)都是1/2,怎么拿出的片数不一样?

  (2)为什么三个同学拿的数目不同?

  2、小组合作活动

  提出活动要求:为什么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圆片的1/2,拿出的片数却不一样多呢?

    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为什么猛宽液会是不一样的,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1)学生借助学具独立操作

  (2)小组交流

  (3)学生代表汇报

    师总结:同学们都认为每份的总片数不一样,所以三个同学拿出圆片的片数不同。那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

    验证:现在请刚才的3位同学把所有的圆片拿出来,告诉同学们你们各自的数分别是多少,它们的1/2又是多少?这时要乘热打铁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整体“一”。

  并举例说明,比如,一堆煤,一把铅笔,一个苹果等,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单位1或整体1。

  (通过组织学生交流,在比较中初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体会整体不一样多,所以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强调平均分,深化对分数的理解。

  )。

  3、总结归纳

  (1)原来分数还有一个奇妙的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2)学生总结:(能表达出以下内容就可以)一份圆片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份圆片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以1/2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

  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可以是一些物体,可以是一个计数单位,学生没学过把多个物体看作“1”这部分应有所强调,这里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来理解单位一或整体一。

  这里要让学生明确分数不像以前学的数那样很多情况下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两个数间的关系就可以,不一定要概括出什么语言。

  四、理解应用

    1、为了表扬同学们对刚才所学知识的态度和效果,老师给班级读书角买了2本书。出示挂图:

    师:淘气和笑笑都看了这本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学生汇报:因为的书厚薄不同,所以两人看的页数也不同。

  (整体“1”不同,分数表示的量也不同。

  )。

  2、阅读教材34页的“画一画”

  画出每个图形的4分之1,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做?(学生总结)

  提问:为什么4个方格可以用4分之1表示,1个方格也可以用4分之1表示呢?

  (学生可能的回答)

    生A:把4个方格平均分4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4分之1来表示。

    生B:我把1个方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也可以用4分之1来表示,只不过这个一份小一些。

  五、巩固练习

    1、指导阅读:书上第35页第1题,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简单复习分数的意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说出1~2个图形所表示的“整体”与“部分”的意义。

  )。

    2、学生独立在书中完成教材第35页第2题。(老师巡视检查)

    3、出示教材第36页第5题,在交流中请学生说说理由。

  (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估计与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数感。

  如果学生遇到理解困难,可以借助事先准备的图形和小棒在组内演示解决,最后由学生代表汇报演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

  4、拓展延伸小组合作完成36页第6题

    思考:今天你学会了什么?(通过练习,巩固基本知识和技能,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5、总结汇报: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分数即表示一种关系又表示具体数量,分数只有带上单位才是一个具体的数(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体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事物的乐趣)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

  12片1/26片8片1/24片6片1/23片结合线段,数形结合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

  教学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学学情:

    对于分数而言,学生是在三年级下册教材“分一分(一)”中,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在“分一分(二)”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

  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标准”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

  《分数的再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其次,五年级的学生求知的*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

  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需要动手操作,理解知识需要具体的事物作支持。

  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加之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介入,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教学中,我将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复习导入。

    导入:同学们,听指令做动作,知道吗?准备好了没有?女生起立,男生坐正,全班起立,所有同学坐正。

  下面听问题回答,准备好了没有?全班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男生有多少人?女生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谁能像老师这样来提问?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的方式来复习分数,从而来导入新课,这样加深我们对分数的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分数。

  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一:拿一拿。

    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笔的1/2,让同学之间看看,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拿的。

  然后老师问:为什么都是拿了所带笔的1/2却支数不一样呢?同桌说一说。

  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

    设计意图:通过拿笔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

  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对分数有更深的了解。

    活动二:涂一涂。

    老师将准备好的两根纸条请两名同学比赛涂它们的1/3,看谁涂得快?为什么快?猜猜看?接着露出两根纸条的1/3,将其它的部分藏起来,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你还想说什么?师小结:看来都是纸条的1/3,但是两根纸条的长度不一样,所以它们的1/3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比较两本书的1/3不同,我把教材进行了小小的处理,改成了涂一涂,猜一猜,说一说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1/3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1/3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任何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三、运用新知,巩固拓展。

    活动三:猜一猜。

    师:我拿出了我全部书的1/2,猜一猜我一共有多少本书?把你的想法在纸上画一画,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老师巡视,指名把不同的画法画在黑板上。

  然后师问: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大家?指名针对黑板上的图谈谈自己的想法。

  师:我拿出了我全部书的1/3,猜一猜我一共有多少本书?我拿出了我全部书的1/4呢?用同样的方法学生很容易理解并快速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这时的活动难度加大了,是让学生知道了部分,让学生猜整体是多少,在画一画,猜一猜,说一说中进一步理解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

    四、练习反馈,发展能力。

    1.画一画。

    给出一个图形1/4小正方形,让学生画,无论如何画,只要是整个图形的1/4是一个小正方形既可。教师巡视,指名把不同的画法画在黑板上,然后再看书中小明、小林和小伟的画法,看来这样的图形的画法有很多种。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涂一涂。

  (练一练第2题重点体现涂法的多样性。

  )。

  3、辩一辩

    为帮助四川汶川地震灾民重建家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1/4,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捐的多吗?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利用层层深入的巩固练习,引导学生对分数进行充分的再认识,通过1题的练习,在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时,进行逆向思维练习,提高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的意识,又有助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

  第2题通过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再一次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第3题是利用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同一数量所对应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分数也不同;分数不同,整体不同,所对应的数量无法比较。

  在练习时,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五、知识延伸,激发爱国。

  你知道吗?

    分数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古埃及在3700多年前的“莱茵德纸草书”中就有关于分数的记载。

  我国使用分数的时间也很早,25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里,就有许多有关分数及其应用的记载。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阅读中了解分数的来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节课我不仅注重了知识的教学,同时也注意了学习方法的教学。

  让学生在经历猜测、验证、总结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畅谈收获,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对分数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那些问题,学以致用。

    七、作业布置,课外学习。

    在布置作业时,我设计了有层次的习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难点:充分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你能举出一些分数吗?说说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再认识》。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活动一:分笔游戏,体会单位一

    1、分笔活动,找4名同学拿着自己的笔来到讲台。(笔数是2的倍数:4、4、6、8)

    2、请你们4名同学拿出自己笔的1/2,看谁拿的又快又准。

    3、另找4名同学检查。

    4、同学们自己说说是怎么分的。

  (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两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

  5、师提问:他们都是拿出全部笔的1/2,可是拿出来的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每位同学的总数不一样)

    6、师总结:最初每位同学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造成的,所以,他们的1/2也不同。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活动二:教材P34说一说。

  1、带着新的认识,我们来判断两个小朋友看的书一样多吗?

    2、小刚和小明都看了各自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3、师总结:因为书的薄厚不同,也就是总页数不同,所以两人看的页数也不同。

  (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

    4、在什么情况下,他们读的一样多呢?(整体相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5、请同学们再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王兴国吃了一个苹果的3/4,李晓阳也吃了一个苹果的3/4。

  王兴国说:“我俩吃的一样多”。

  李晓阳说:“我吃得比你多。

  ”他们谁说得对呢?。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34画一画。

    2、教材P35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在练习中,针对错误比较多的,进行集体讲解,少的则个别讲解)

  四、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整体相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采取以小游戏为开篇来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

  在教学和练习中我重点强调了“平均分”和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学生在练习时,也能体会到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如“印度洋海啸捐款”一题。

  但在练一练第一题写分数时出现错误很多,其主要原因在于书中没有平均分,而是要画一条辅助线和旋转图形。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