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有什么急需吗?

作者:郜浩越时间:2023-07-23 14:08:07

导读:" 古文翻译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对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理解和传承。在当今信息时代,古文翻译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下面是关于古文翻译的急需以及解决方案的一些观点:。1.文化传承:古文翻译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从而传承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解"

  古文翻译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对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理解和传承。

  在当今信息时代,古文翻译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下面是关于古文翻译的急需以及解决方案的一些观点:。

  1.文化传承:古文翻译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从而传承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解决方案:加强古文翻译的教育培训,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来从事古文翻译工作,推动古代文化的传承。

  2.学术研究:古文翻译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学者们更深入地研究古代文献和古代思想,为学术界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参考。

  解决方案:加强对古文翻译的支持和投入,提供更多的研究经费和资源,鼓励学术界开展古文翻译研究,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

  3.文化交流:古文翻译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解决方案:加强古文翻译的国际合作,建立跨国合作机构和平台,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平等。

  4.教育教学:古文翻译对于教育教学也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古代文献和古代思想,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素质。

  解决方案:加强古文翻译的教育教学改革,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古文翻译能力。

  总之,古文翻译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急需。通过加强古文翻译的教育培训、推动学术研究、促进文化交流和改革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古文翻译的需求,促进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文言文翻译,急~~~

原文毁纤核:

  齐恒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

  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

  恒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

  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

  公曰:“诺”。

  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译文:

  齐桓公好穿紫衣服,整个京城(当时竖举国指京城)都跟着穿紫衣。

  在那个时代,五件白衣服换不了一件紫衣服。

  桓公为此苦恼,对管仲说:“我好穿紫衣服,而紫衣服非常贵,京城的百姓都(学着)好穿紫衣服,我该怎么办?”管仲说:“大王何不试试不穿紫衣服呢?您(可以)对身边人说:‘我讨厌紫(颜料)的气味’(臭,古代泛指气味)纤掘”桓公说:“好吧!”从此左右有送上紫衣服(让桓公穿)的,桓公必然说:“拿走吧,我讨厌紫颜料的气味。

  当天郎中(古代官衔)就没有穿紫衣服的了,第二天京城没有穿紫衣服的了,三天整个齐车境内没有人穿紫衣服了。

急需以下4篇古文翻译~高手来帮忙

晏子辞千金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

  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

  齐景公惊叹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

  ”(于是)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

  晏子没有接受。

  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

  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

  齐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们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他)接受了并没有推辞,你推辞不接受是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

  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

  想来这是管仲的错,是我的对吧?因此再次拜谢而不能接受君命。

非攻

《墨子》

  现在如果有一个人,潜入别人的果园,偷窃了别人的桃子、李子,薯早稿大家听说后就会非难他,在上面执政的人捕获后就会处罚他。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了别人有利自己。

  至于偷盗别人的狗猪鸡的人,他的不道德行为又比潜入他人果园偷桃子、李子严重。

  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他损害他人更多了。

  假如一个人损害他人越来越多,那么他的不道德程度就更高,罪恶就更严重。

  至于潜入他人的畜圈,偷取牛马的人,他的不道德行为又超过了偷盗他人狗猪鸡的人。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害他人更多了。

  假如一个人损害他人越来越多,那么他的不道德程度就更重,罪恶也就更严重。

  至于说杀害无辜的人,抢走他的衣服,拿着长矛短剑乱砍的人,他的不道德又超过潜入他人畜圈偷人牛马的人。

  这又是什么原因?因为他损害他人越来越多。

  假如一个人损害他人越来越多,那么,他的不道德程度就更重,罪恶也就更深。

  对这种事,天下的有德有才的人都知道该如何办,并且会责难偷盗行为,称之为不道德。

  现在,人们大做不道德的事,攻打别国,却不知道责难,还就着这件事称赞他,叫做“义举”,难道可以说这是了解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别吗?。

  杀了一个人,人们说他不道德,那么他必定有一项构成死罪。

  如果用此法类推下去,那么,杀了十个人,就是十倍的不道德,一定有十项构成死罪了;杀一百个人,就是百倍的不道德,一定有一百项构成死罪了。

  对这种情况,天下有德有才的人都知道,而且会责难他,叫做不道德。

  现在,有人大做不道德之事,攻打别国,却不知道责难他,还就这件事赞颂他,称说数孝道德。

  可能确实不知道它是不道德的,所以写下称赞不道德行为的话,传给后人;假如知道那是不道德的,那么,有什么理由写下那些不道德的事并把它留给后来的人看呢?。

  现在这里有一个人,看到一点黑的说是黑的,见多了黑的就说是白的,那么大家一定以为这个人是不知道黑白的区别了。

  也有人吃到一点苦的就说苦,吃多了苦的就说是甜的。

  那么大家也一定以为这个人是不知道甜与苦的区别了。

  现在犯小错误,大家知道后就会责难他,犯了大错误攻打别国,却不知道应该责难他,反而就这件事来称赞他,说这是很有道德的。

  这能说是懂道德和不道德的区别吗?因此可知天下的有德有才的人,在分辨道德与不道德的问题上,思想是混乱的。

庖丁解牛

《庄子》

  一个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

  他的手触摸到的地方,肩顶靠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盖抵压的地方,都发出哗哗的响声。

  进刀分割时霍霍作响。

  没有一个声音不合乎音律的:既有合乎《桑林》舞曲旋律的,又有合乎《经首》乐章节奏的。

梁惠玉说:“啊,太好了!(你的)技艺怎么精湛到这种地步呢?”

  厨师丁放下刀回答说:“我喜欢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超过了技术本身了。

  我开始宰牛的时候,所看到的没有睁唤不是完整牛的;三年后,就不曾见到整体的牛了。

  到了现在,我只凭灵感意念去解剖牛而不用眼睛看,视觉虽然停止了,而精神活动还在进行。

  按照牛的自然结构,劈开筋骨间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进刀,连经络相连、筋肉盘结的地方都不曾碰一碰,更何况大骨头!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用刀砍。

  现在我的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宰杀的牛数千头,然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牛体的那些骨节都有间隙,而刀很薄;把很薄的刀刃插进有空隙的部位,对于运刀来说就一定会宽宽绰绰地大有余地了!所以,我的刀虽然用了十九年,但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的样子。

  即使这样,每次遇到筋骨交错的部位,我看到它难解剖,就小心谨慎地警觉起来,目光因此而集中一点,行动因此而缓慢下来。

  动刀很轻,哗地一声就分开了,像泥土一样摊落在地上。

  我拿着刀站起来,为自己成功地解牛环视四周,也为自己成功解牛而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净收藏起来。

  ”。

  梁惠玉说:“好极了,我听了丁厨师说的一番话,从中悟出了养生的道理了。”

  谋攻

孙子说:大凡指导战争的法则,(使)敌国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一些;(使)敌人全军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军就差一些;(使)敌人全旅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差一些;(使)敌人一连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连就差一些;(使)敌人一个班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班就差一些。

  因此百战百胜,并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降服的,(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敌方的)计谋,其次是挫败(敌方的)外交,再次是击败(敌方的)武装力量,下策才是攻城。

  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

  制造了望敌军的高车和(攻城用的)战车,准备(攻城用的)器械,三个多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要三个多月才能完工。

  将官忍不住自己的愤怒而命令士兵象蚂蚁那样去爬敌人的城墙,士兵(被)杀伤三分之一而城还攻不下来,这是攻城的灾害呀。

  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使敌人降服而不用硬打,夺取敌人的城堡而不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必长期作战。

  一定(要)以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因而军队不受损失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

  这就是谋划进攻的法则。

  所以用兵的法则,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他们,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同敌人兵力相等,就要能设法战胜他们,(比敌人兵力)少就要能摆脱他们,(实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同敌人作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死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军的俘虏

  将帅是国君的助手。

  辅佐得周到国家就一定强盛,辅佐的不周到国家就一定衰弱。

  所以国君妨害军队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以让它前进却硬要让它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让它后退却硬要让它后退,这叫做束缚了军队(的手脚);不懂得军队内部事务而干预军事行政,就会使将士迷惑;不懂得指挥军队的权谋而干预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怀疑。

  全军既迷惑又怀疑,诸侯乘隙进攻的灾难就临头了。

  这就叫扰乱军心,而导致(敌人的)胜利。

  所以,能预见胜利的情况有五种: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打和(在什么情况下)不能打的会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的不同战法的会胜利;官兵同心同德的会胜利;用自己的有准备来对待敌人的无准备的会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干涉的会胜利。

  这五条,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所以说:了解敌人(并且)了解自己,百次作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负各半;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每次战斗都必然失败。

求语文文言文翻译高手~~急需译文

  走了十里地,远远看见天姥峰,大船停下了。

  到了岸上,就看见庙宇荒废,佛像四散野外,无处归置。

  野草迷漫荒烟袅袅,到处是断瓦残垣。

  农夫僧人见到生人就后退畏缩,不知道李太白是谁,怎么能在这些人面前说梦游天姥的奇妙呢?山上桐柏密集,充当门户。

  李太白诗中所说的半壁见海,空中闻鸡,我很怀疑真实性。

  山顶上到石洞,有没有青崖白鹿,道家炼丹都是未知的,我不知道李太白为什么要神往天台山,但是像天姥山这种只能做儿孙辈的巧轮魁首,怎么能在气势上超过五岳,压倒赤城呢?山川源卖有灵,孝裂信因缘际会入了李太白的梦里,李太白做了一场梦写下了一首诗,写下来一首诗天姥山于是就和天台山争第一第二。

  唉呀!这到底是因为山还是因为人呀?。

  凑合看吧。

  供奉指的是李白。

  因为李白曾经被封为“供奉翰林”。

  这段话大概意思就是作者因为李白的诗慕名而来看天姥山,但是真实的天姥山实在不咋的。

  所以作者发出了感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不是山好,实在是写山的人出名。

求教古文翻译~~~急需

  唐高祖(李渊)说:“隋因为任用奸臣,听信谗言而失天下。

  ”孙伏伽说:“随因为不能听到他们的过错而失天下。

  ”《薛收传》写道:“秦王(李世民)平定洛阳,见到隋的宫室,感叹道:‘隋炀帝无道,耗尽人力去满足他的奢侈。

  ’”魏征说:“隋炀信吵帝听信虞世基,盗贼遍天下却没有所闻。

  隋只会责滑烂侍备不献美食,或是供奉不够精良,正因为无止境地追求这些,才会灭亡。

  当隋没有动乱的时候,隋帝自己说必定不会有动乱,没有灭亡的时候,自己说必定不会灭亡。

  于是出兵打仗,徭役不断。

  ”又说:“隋仗着她的富强,不担心后患,奴役万物来奉养自己,渴求珍珠财宝,绫罗绸缎,用亭台楼阁装饰宫殿。

  在外以武力威慑,在内人心险恶,猜历厅忌不断,朝廷官员上下相互欺骗,人们不能忍受负担,以致隋朝亡于匹夫之手。

  ”又说:“隋文帝骄纵他的儿子们,以致隋被灭亡”。

  陈子昂说:“隋炀帝仗着拥有四海之富,开凿水渠,来建造运河,使人力疲劳,中原之地难有起色,终于为人所灭,宗庙化为废墟。

  ”一般唐代的人议论隋的罪恶就是这样。

急需古文翻译

这篇文章讲的是文字的发展

翻译如下:

  当年古代圣人开通事物,通晓事理,废弃结绳(上古时候给绳子打扣纪事的一种方法)开始在搭枝野龟甲兽骨上书知喊刻,就是在那个时候产生了文字。

  依据类型跟物体相像叫做“文”,根据形声配合叫做“字”,时代都发生了改变而流传下来,(文字)现在与之前相比谬误数不尽。

  上古距今太远了,汉朝是在秦朝的焚书之后,郑玄、许慎等出现,追求事情的本原,所以文字学搭燃开始兴起。

  汉朝之后,文字学开始出现分支,每个分支都有专门的理论与研究。

  欧阳修说:“《尔雅》写于汉朝,于是又有了训诂学。

  许慎写《说文解字》,从那有了偏旁的学说;篆书、隶书、上古文字,形体各不相同,于是又有了以解释文字形体以及音义的学说;五音不同律调,清音、浊音产生,孙炎开始发明了注音,于是有了音韵的学说。

  ”吴敬甫将文字分为三大类,一是体制,二是训诂,三是音韵。

  胡元瑞则说文字学的支端,有十数种观点,有多如形文的,意思的,音韵的,迹象的,考究的,评论的,都要统统删除掉,文字学不外乎训诂,音韵,字书这三种学说而已。

古文翻译!!急需!!

1

嗟来之食

  《礼记·檀弓下》(节录):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早大,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黔敖:春秋时齐国的一个富翁。

  袂:读mèi,衣袖。

  辑:拖着不使脱落。

  屦:读jù,用葛麻做成的单底鞋。

  贸贸:同“眊眊”,蒙昧不明的样子。

  嗟:感叹词。

  嗟来之食:指侮辱性的施舍。

  这个故事写了一个宁可饿死也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有骨气的穷人。

  后世以“嗟来之食”表示侮辱性的施舍。

  吴晗在《谈骨气》中引用这一故事为论据,说明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是有骨气的。

  范晔《乐羊子妻》中的乐羊子之妻以这个典故奉劝丈夫,要他做一个品行廉洁而有志气的人。

  这个故事流传千百年,有着积极的意义。

2

《姜从树生》

译文

  有个楚国人首次看到生姜,就对别人说:“这东西一定是在树上结出来的。

  ”别人告诉他:“错了,这是土里生成的。

  ”这个人固执己见,最后说:“我们打个赌,找十个人来问,拿乘坐的毛驴作赌注。

  ”他凯睁物们找了十个人问,结果个个都说生姜是从土里生成的。

  这个人哑口无言,愣了半天,对别人说:“毛驴让你牵走,可生姜还是从树上生出来的。

  ”。

3

诸葛恪得驴

〖原文〗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兄瑾之长子也。

  恪父瑾面长似驴。

  翌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

  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

  ”因听与笔。

  恪续其下曰:“之驴。

  ”举座欢笑。

  权乃以驴赐恪。

〖译文〗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的长子。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

  一天,孙权召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在驴的脸上挂盯液一个长标签,写上:诸葛子瑜。

  诸葛恪跪下来说:“乞求给我一只笔增加两个字。

  ”于是任凭给他笔。

  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

  ”在场的人都笑了。

  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