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兴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作者:牧晟泽时间:2023-07-23 14:08:08

导读:" 唐兴文言文翻译是什么?1.背景介绍:唐兴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指的是将文言文转化为现代汉语的翻译过程。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其特点是古雅、典雅、修辞华丽,但对于现代人来说,阅读理解起来相对困难。2.意义和用途:唐兴文言文翻译的出现,为现代读者提供了"

唐兴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1.背景介绍:唐兴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指的是将文言文转化为现代汉语的翻译过程。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其特点是古雅、典雅、修辞华丽,但对于现代人来说,阅读理解起来相对困难。

  2.意义和用途:唐兴文言文翻译的出现,为现代读者提供了一种更容易理解和阅读文言文的方式。它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思想。

  3.技巧和要点:唐兴文言文翻译的核心在于平衡保留文言文的特点和使其更容易理解。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使得翻译后的文言文更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4.挑战和难点:唐兴文言文翻译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点。

  首先,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需要翻译者具备扎实的古文功底和对现代汉语的准确把握。

  其次,由于文言文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翻译者需要在保证准确性的同时,尽量保留原文的艺术魅力。

  5.唐兴文言文翻译的应用领域:唐兴文言文翻译广泛应用于教育、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等领域。

  在教育方面,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并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在文化交流方面,它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在学术研究方面,它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的文献资源和研究方向。

  6.结论:唐兴文言文翻译是一项重要且有挑战性的任务,它既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也为现代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和思想提供了便利。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和学术研究的不断发展,唐兴文言文翻译的重要性将愈发凸显。

史记循吏列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唐兴,承隋乱离,划祓荒荼,始择用州刺史、县令。

  授受之间,虽不能皆善,而所得十五。

  故叶气嘉生,薰为太平,垂祀三百,与汉相埒。

  致之之术,非循吏谓何?故条次治宜,以著厥庸。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

  仕隋为武阳令,以爱利为行。

  元武民以柠牛依妇家者,久之,孳十余犊,将归,而妇家不与牛。

  民诉县,县不能决,乃诣允济,允济曰:“若自有令,吾何与为?”民泣诉其抑,允济因令左右缚民,蒙其首,过妇家,云捕盗牛者,命尽出民家牛,质所来,妇家不知,遽曰:“此婿家牛,我无豫。

  ”即遣左右撤蒙,曰:“可以此牛还婿。

  ”妇家叩头服罪,元武吏大惭。

  允济过道旁,有姥庐守所莳葱,因教曰:“弟还舍,脱有盗,当告令。

  ”姥谢归。

  俄大亡葱,允济召十里内男女尽至,物色验之,果得盗者。

  有行人夜发,遗袍道中,行十余里乃寤,人曰:“吾境未尝拾遗,可还取之。

  ”既而得袍。

  贾敦颐,曹州冤句人。

  贞观时,数历州刺史,资廉洁。

  入朝,常尽室行,车一乘,敝甚,赢马绳羁,道上不知其刺史也。

  久之,为洛州司马,以公累下狱,太宗贳之,有司执不贳,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徙瀛州刺吏,州濒滹沱、滱二水,岁湓溢,坏室庐,寝洳数百里。

  敦颐为立堰庸,水不能暴,百姓利之。

  时弟敦实为饶阳令,政清静,吏民嘉美。

  旧制,大功之嫌不连官,朝廷以其兄弟治行相高,故不徙以示宠。

  永徽中,迁洛州。

  洛多豪右,占田类逾制,敦颐举没者三千余顷,以赋贫民,发奸槌伏,下无能欺。

  卒于官。

  咸亨初,敦实为洛州长史,亦宽惠,人心怀向。

  洛阳令杨德干矜酷烈,杖杀人以立威,敦实喻止,曰:“政在养人,伤生过多,虽能,不足贵也。

  ”德干为衰减。

  始,洛人为敦颐刻碑大市旁,及敦哪念实入为太子右庶子,人复为立碑其侧,故号“常棣碑”。

  历怀州刺史,有关迹。

  永淳初致仕,病笃,子孙迎医,敦实不肯见,曰:“未闻良医能治老也。

  ”卒,年九十余。

节选自《新唐书·循吏列传》

译文:

  唐朝兴起之初,承接隋朝的混乱局面,于是铲除荒政毒害,开始有选择地任用州刺史、县令。

  在地方官员的授任和受命之间,虽然不能都是好的,但所得到的好的也有十分之五。

  因此祥和之气生出茂盛的谷物,熏染成太平的社会,而使(唐朝)持续了三百年,和汉朝相当。

  达到这样一种情况的方法,不是靠奉公守法的官吏是什么?所以整理编排那些合宜的施政措施来彰明他们的功劳。

  张允济,是青州北海人。

  在隋朝任武阳县令,以爱人利民为政。

  元武县有一个百姓带着母牛投靠妻子娘家生活,时间长了,(母牛)繁殖了十多头牛犊,(他)将要返回自己的家时,而妻子娘家人不给他牛。

  那个百姓控告到县里,县里不能决断,(他)于是前去见张允济,张允济说:“你自己有县令,我怎么能管这件事呢?”那个百姓哭泣着诉说了自己的冤屈,张李岁困允济就叫身边的人捆着那个百姓,蒙住头,走过那个百姓妻子的娘家,说是抓到一个偷牛的人,让各家各户把牛全部牵出来,询问牛的来历,妻子娘家人不知是计,急忙说:“这是女婿家的牛,我没参与过偷牛。

  ”张允济立即叫身边的人撤去蒙头的布,说:“可以把这头牛还给女婿。

  ”妻子娘家的人叩头认罪,元武县的官吏很惭愧。

  张允济有次走在路边,看见有位老妇人在茅屋守护她所栽种的葱,就告诉她说:“(你)尽管回家去,如果有人偷了葱,就来告诉县令。

  ”老妇人感谢而回。

  不久丢失了许多葱,张允济召唤十里以内的男女全部到来,访求查验,果然抓到了偷雀雀盗的人。

  有位行人在夜里出发,在路上遗落了衣袍,走了十多里才发现,有人对他说:“我们县境里的人都不拾取遗失的东西,(你)可以返回去取它。

  ”那个行人随后找到了衣袍。

  贾敦颐,是曹州冤句人。

  他在贞观年间,多次担任州刺史,品性廉洁。

  他入朝时,往往是全家出行,一辆车子,极为破烂,瘦马带着绳笼头,路上的人不知道他是刺史。

  很长时间后,任洛州司马,因公事牵累被捕入狱,太宗下令赦免他,有关官员坚持不赦免,太宗说:“人谁能无过,我只除去那些过失太严重的。

  如果全都绳之以法,即使儿子也有不合父亲心意的,何况臣子服事君主呢?”于是贾敦颐得到了原谅。

  迁任瀛州刺史,州境靠近滹沱、滱两条河,每年河水泛滥,毁坏房屋,淹没洼地数百里。

  贾敦颐为此筑立堤坝,河水不能泛滥,百姓受益。

  当时(贾敦颐)的弟弟贾敦实担任(与瀛洲相连的)饶阳县的县令,为政清廉平稳,受到官吏百姓的赞美。

  旧制度规定,凡是具有服丧九个月以上的亲属关系的人为避嫌不能在相连的地区同时担任官职,朝廷因为他们兄弟治理政务的成绩都高,所以不调开他们来表示宠信。

  永徽年间,迁任洛州。

  洛州有很多豪富大族,所占田地大都超过规定,贾敦颐查出后没收了三千多顷,把这些地分给贫民,揭发隐蔽的坏人坏事,属下不能欺瞒。

  死在官任上。

  咸亨初年,贾敦实担任洛州长史,为政也很宽厚仁惠,民心归向他。

  洛阳令杨德干崇尚严酷刑罚,用拷打杀人来树立威信,贾敦实劝谕阻止,并说:“为政在于养育百姓,伤害生命过多,即使能干,也是不足为贵的。

  ”杨德干因而渐渐减少杀伤。

  当初,洛州人在大市旁边给贾敦颐刻有石碑,等到贾敦实入京任太子右庶子,人们又在旁边给贾敦实立碑,所以号称“常棣碑”。

  贾敦实历任怀州刺史,有良好的政绩。

  永淳初年退休,在他病重时,子孙们接来医生,贾敦实不肯见,说:“没听说良医能治年老之病。

  ”逝世,终年九十多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唐兴

1.唐兴,承隋乱离文言文阅读理解

原文:

  唐兴,承隋乱离,祓荒荼,始择用州刺史、县令。

  太宗尝曰:“朕思天下事,丙夜不安枕,永惟治人之本,莫重刺史,故录姓名于屏风,卧兴对之,得才否状,辄疏之下方,以拟废置。

  ”又诏内外官五品以上举任县令者。

  于是官得其人,民去叹愁、就妥安。

  都督、刺史,其职察州县,间遣使者循行天下,劾举不职。

  始,都督、刺史皆天子临轩册授。

  后不复册,然犹受命日对便殿,赐衣物,乃遣。

  玄宗开元时,已辞,仍诣侧门候进止,所以光宠守臣,以责其功。

  初,刺史准京官得佩鱼,品卑者假绯、鱼。

  开元中,又锢废酷吏,惩无良,群臣化之,革苛娆之风,争以惠利显。

  复诏:三省侍郎缺,择尝任刺史者;郎官缺,择尝任县令者。

  至宰相名臣,莫不孜孜言长人不可轻授亟易。

  是以授受之间,虽不能皆善,而所得十五。

  故协气嘉生,薰为太平,垂祀三百,与汉相埒。

  致之之术,非循吏谓何?故条次治宜,以著厥庸。

  若将相大臣兼以勋阀著者,名见本篇,不列于兹。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千秋观①记南宋

  1。

  A(通“傧”,迎接)2。B(A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助词,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B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还是”;C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介词,译为“因为”;D连词,相当于“无论…还是…”,表示多项共有某属性\代词,你。

  )3。D(①②句是千秋观的历史和价值,并不能决定迅速重修;③④⑥句讲这些乐善好施者慷慨解囊,是迅速重修的原因;⑤句与重修的原因距离较远)4。

  B(原文说“征之故牒,无以考其兴废”,无从考证其间千秋观是否遭破坏的情况,并不能肯定它一直没遭到破坏)[附一]文言文参考译文凡是山林中幽深僻静、可以迎送日月的地方,(人们)没有不(在这里)游玩歇息的,千秋观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时杜添元实际管理这座山。

  我问千秋观是什么时候开始建造的,他就回答说:晋朝时这个地方建了黑石观,有一个新吴的刘真君在这里炼丹,许旌阳追逐老蛟,取道修水,望见山中有紫气郁葱,就说:“这里一定有奇异的人在山下居住”,于是找到了刘真君,互相成为朋友,自从刘君得道后,黑石观依然没有被破坏。然而经历江南宋、齐、梁、陈四朝及隋、唐、五代以来,从过去的书籍中求证,没有办法考察千秋观兴建和废弃的事迹。

  在宣和二年朝廷才赐给千秋观匾额,到端平年间又废弃了。即使是一点点椽木瓦片,都没有保存下来的,黑石观也就一天天地破败了,只有后面的土祠岿然耸立着。

  有见识的人说,这座观恐怕还是会重新修复的吧。宋理宗宝祐年间(乙卯年),有一位九宫山黄希斌的高士把修复废弃古迹作为自己的责任,当时有德行高尚的路分人叶虚圆卓先生、提干人王绅先生、上舍人王纬先生,乐于行善捐献钱粮,为这件事情大力倡导,邵于华把林木送来,就这样,粗大的木材都置办好了。

  不久来募捐的人很多。不过几个月,无论殿、堂、楼还是门以及厨房浴室,没有不完全建好的,总共建了几百间屋,来探访的人惊讶不已,认为就像神做的一样。

  在黄希斌之后捐款的人说:“这就好比池塘又增加了活水源头,又能让它再次延续了。”话还没说完,又说:“山居恭敬地洒扫好,用来迎接您很久了,现在有幸承蒙您大驾光临,希望(您)赐给一篇文章,记录千秋观的(兴废)始末,永远作为山中重要的镇山之宝。

  ”我说:“在分宁县(即今天岩猜的修水县)中,禅院一座接着一座,而道观却不到粗誉型二十座,道观的田租收入都很微薄,加起来这些收入的数目还不如一座律院的,虽说恬淡是道家鼻祖老子的道义,而道家的信徒,并不把物质的贫困当作忌讳的事。但是假如先圣所居,不能遮风挡雨,岂非憾事?现在黄高士让观舍新修之后,而继承人又进一步扩充,扩建也是一件艰难的事啊!古代的人表彰行善的办法,即使很细小都一定要记录。

  假如这样,我怎么能保持沉默呢?”于是斟酌语言写下了这篇文章,让后来看到这篇文章的人,有一些可以查对的资料。5。

  (1)即使是一点点椽木瓦片,都没有保存下来的,黑石观也就一天天地破败了,只有后面的土祠岿然耸立着。

  (共3分,大意对1分,“日”“圮”各1分。

  )。

  (2)希望(您)赐给一篇文章,记录千秋观的(兴废)始末,永远作为山中重要的镇山之宝。

  (共3分,“愿”“颠末”“重镇”各1分。

  )。

  (3)但是假如先圣所居,不能遮风挡雨,岂非憾事?(共4分,大意对1分,“庐”“宁非”“欠事”各1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去宥①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

  1。

  A2。D3。

  B4。A5。

  (1)有(认知)局限情况的人,当然就把白天当成晚上,把白的当成黑的,把尧帝当成夏桀。

  (“夫人有所宥者”句式1分,关键词“固”1分,句意通顺1分。

  )。

  (2)(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3)我是以道为师(或“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解析】1。(细:渺小,卑微)2。

  (A.连词,“而”;连词,因为”。B,助词,“的”;代词,“他”。

  C.代词,“那里”;语气助词,无实义。D.语气副词,大概)3。

  (②是评论,④是说细人)4。

  (A.“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应该是“他的用心非常险恶,他将尽力向您游说,来取悦迷惑您的继承人。

  ”。

  “今惠王之老也”可知秦惠王已年老。“少主”当指秦惠王后代)5。

  略【附】文言文译文?东部地区的墨家(墨子学说)学者谢先生,将要西行去见秦惠玉。秦惠王问秦国的墨家学者唐姑果。

  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先生,认为他比自己贤能,于是回答说:“谢先生,是东方善于辩论的人。

  他的用心非常险恶,他将尽力向您游说,来取悦迷惑您的继承人。

  ”。

  秦惠王因此怀着怒气等待着谢先生。谢先生到了以后,游说秦惠王,秦惠王不听。

  谢先生很不高兴,于是告辞离去。凡是听别人的见解是为了寻求正确的(治理)方法的,所说的如果正确,就算他为了取悦继任的王子尽力游说,又有什么损失?所说得如果不正确,就算他不是为了取悦继任的王子,又有什么好处?不把采纳对方的良言作为自己的忠厚,却只因对方取悦少主而形成自己的蔽塞。

  秦惠王在听取见解方面有过失啊。拥有这样的想法,会见说客即使再多,耳朵眼睛即使(因会客频繁)再疲困,也不能明晓别人说的什么。

  人老了以后,身体衰老但是智慧更高。如今秦惠王年老了,身体和智力都衰弱了吗??楚威王向沈尹华学习书法,昭(对)(楚国大夫)很嫉恨这件事。

  楚威王喜欢创制一些式样(也有解释为法制的),有个协助他创制式样担任中谢(官职名)的人,替昭对楚威王说:“国人都说:大王是沈尹华的弟子。”楚威王很不高兴,因此疏远了沈尹华。

  担任中谢的那个人,是个小人(地位卑微的人),一句话就让楚威王学不到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有学问的人不能得到晋升,让昭能够实行自己的阴谋。所以小人的话,不可以不详加考察。

  况且多次激怒国君,通过这为奸佞的人扫清了道路,奸佞小人仕途前进之路打通了却又厌恶贤人的仕途堵塞,这难道不是太难了吗?疾飞的箭,可以射得很远,湍急的流水汹涌澎湃,激怒的君主就会受到蒙蔽,受到蒙蔽就不可能成为君子。那些不可能被激怒的人,他们大概事先心里早有准则。

  ?有一个和剐人做邻居的人,家里有一棵枯死的梧桐树,他的邻居(一个老汉)说这颗梧桐树不吉利,这个人就马上把树砍掉了。与他为邻的老者请他把砍下来的梧桐树给自己当柴烧。

  这个人不高兴地说:“邻居像这样阴险,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这就是认知上有所局限。请求或不请求把梧桐树当柴烧,这不能用来怀疑枯死的梧桐树的好与不好啊。

  ?有个想得到金子的齐国人,早晨起来,穿上衣服,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上前就去抢夺。

  官吏把他抓住并绑了起来,问他;“人都在那里,你就抢人家的金子,为什么?”他回答说:“根本就没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

  ”。

  这真是极端的认知局限啊。存在(认知)局限情况的人,当然就把白天当成晚上,把白的当成黑的,把尧帝当成夏桀。

  局限带来的祸害实在太大了。亡国之君,大概他们都特别有认知局限的情况吧?所以只要是人必须去除局限后才能明白事理,去除局限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命运了。

4.【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试题答案:【答案】【小题1】臧否:善恶,好坏。

  阙:通“缺”,缺点。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小题2】C【小题3】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些不恰当的话,以至于堵塞忠臣们进谏的道路。【小题4】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亲贤远佞。

  【小题5】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计划得以实现。试题解析:【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注意“任选两个”的提示,每个字词都要解释出来,注意其中字词的古今异义。

  考点:文言字词辨识。点评:本题不难,皆是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解释,考的是学生记忆。

  平时学习要注意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解释,记清楚读音、含义、写法,注意在意义和用法上与现在的不同。【小题2】试题分析:含义,指字词的释义;作用,指字词的性质(词性)有无变化,如果改变词性使用。

  考点:古汉语一词多义理解。点评:本题还是有点难度的,学生学习古文,对一词多义掌握得不太好,学生好就词记词,不善于举一反三,不善于比较记忆。

  【小题3】试题分析:“妄自菲薄,引喻失义”是句中的关键词,每个字都要解释清楚,要注意直译与意译的结合。考点:文言翻译。

  点评:本句翻译还是比较难的,句子含义丰富,其中字词不好解释。翻译句子,关键是把每个字词的含义了解清楚,理解了词的含义,疏通句子就不是问题了。

  【小题4】试题分析:第一段是讲第一条建议:广开言路;第二段是第二条建议;严明赏罚;第五段讲的是第三条建议:亲贤远佞。考点:文意概括。

  点评:本题不难回答,本问题是老师课上重点讲解的问题,要注意记忆。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要找到相关的段落,或摘引文字,或用文句中关键词自己组织语言来概括。

  概括要准确全面,语文要简洁。【小题5】试题分析:针对本篇而言,“写作目的”与“主旨”是合二为一的,即作者想表达什么,从最后一段中可以看出。

  考点:主旨理解。点评:本题不难,文中有明确的文字信息,老师也在课上重点讲到此问题。

  “写作目的”,是指作者写文章的意图,它与“文意的主旨”有所不同,主旨指的是作者在文章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当然,“目的”有时包含“主旨”的表达,而“主旨”不包含“目的”。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1.D2.C3.A4.B5.①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设置枢纽(用来)拨动机件。

  ②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怪它这次没有应验。1.分析:征:当为“应验”或“验证”。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分析:“以后”中的“以”与“后”组成合成词,表示对时间上的界定。其他三项的用法均为介词“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分析:A句与例句的句式相同,都是宾语前置句;B句为判断句;C句为被动句;D句为介宾短语构成的状语后置句。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4.分析:A言材料与形状,C言外在配件,D言外部装饰。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5.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①都:大。施:设置。

  发:拨动。②尝:曾经。

  发:发动。咸:都。

  怪:责怪。征:应验。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7分)王禹偁,字元

  【答案】【小题1】D【小题2】A【小题3】C【小题4】有人说王禹偁买马时少给了卖马人钱,太宗说:“他能拒绝李继迁送的五十匹马,岂肯亏欠一匹马的价钱呢?”(2)跟他交游的必定是儒雅之人,对有文学才能的年轻晚辈,他总是极力称赞褒扬他们。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D项,谢:感谢,谢恩。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直躬行道”是“以直道立身、履行道义”的意思,④体现王禹偁喜爱与儒雅之士交往,⑥是日官所说的话,不能表现王禹偁性格,不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3】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群臣不成服”意思是“大臣们也***丧服”,不是“衣衫不整,穿着随便”,也不是“对客人们”。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或、继迁、顾;(2)所、极、称扬。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王禹偁字元之,是济州钜野(今山东钜野)人。

  世代务农,九岁就能写文章,毕士安见到后对他非常器重。(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考取进士,任长洲知县。

  与他同榜考中进士的罗处约当时正做吴县知县,每天和他互相赋诗唱和,很多人传诵他们的诗文。端拱二年,太宗皇帝亲自对贡士进行考试,召试王禹偁赋诗,他一挥而就,皇上高兴地说:“这首诗不出一个月就可传遍天下了。

  ”随即任命他为左司谏、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的官员,为清要之职)。没过多久,署理大理寺,庐州妖尼道安诬告徐铉(南唐旧臣,因道安诬告被贬),道安应当反坐治罪,有诏令不对其治罪。

  王禹偁上疏直言,为徐铉洗刷冤屈,请求判道安的罪,因此犯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淳化四年(993),被召回京城,任左正言(正言:官名。

  唐有左右拾遗,宋初改为左右正言,掌规谏),皇上因为王禹偁性情刚直,不能容人,命宰相劝诫他。(宋太宗)至道元年(995),被召入翰林院做翰林学士,主持审官院。

  对皇上诏令中不适当的地方,他多有议论上奏。(宋太祖)孝章皇后去世,棺材被移放在已故(太祖同母妹)燕国长公主的府第里,大臣们也***丧服。

  王禹偁对门客说:皇后曾是天下人母的仪范,应该遵用旧礼(予以安葬服丧),因此被认为有议论讥刺朝廷之罪,降职为工部郎中、滁州知州。起初,王禹偁曾经起草《李继迁制》。

  李继迁(党项夏州政权统治者,夏国创建人)送他五十匹马当作酬劳,他推却不受。等到出任滁州知州,闽人郑褒徒步前来拜谒他。

  王禹偁喜欢他温文尔雅的风度,给他买了一匹马。有人说王禹偁买马时少给了卖马人钱,太宗说:“他能拒绝李继迁送的五十匹马,岂肯亏欠一匹马的价钱呢?”后调任扬州知州。

  真宗即位后,迁升为刑部郎中。恰逢皇帝下诏征求正直之言,王禹偁上疏谈论朝廷的五件政事。

  奏疏呈送之后,王禹偁被召回京城,又担任知制诰。他曾写了一篇《三黜赋》来表明白己的志向,其中最后一章写道:“屈于身而不屈于道,虽百谪而何亏(身体上受到委屈,道义上却不受委屈,即使被贬谪一百次,又有什么损失呢)!”出任黄州知州。

  咸平四年,黄州境内有两只老虎争斗,其中一只死了,被吃了将近一半;群鸡夜晚鸣叫,过了一个月还不停止;冬季里突然响起了雷声。王禹偁亲笔写下奏章,引用《尚书?洪范传》陈述警戒,并且检举自己的过失。

  皇上派遣宦官乘坐驿站的专车前往慰问,并且举行祭神消灾的祭祀仪式。

  皇上又就这些灾异之事询问掌管天象历数的官员,该官员说:“治理当地的官员将承受这一灾祸。

  ”。

  皇上爱惜王禹偁的才能,当天下令让他调任蕲州知州。王禹偁上表谢恩,表文中有“宣室鬼神之问,不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止期身后”的语句。

  皇上感到奇怪,果然王禹偁到达蕲州后不到一个月就死了,享年。

唐兴承隋乱离文言文

1.唐兴,承隋乱离文言文阅读理解

原文:

  唐兴,承隋乱离,祓荒荼,始择用州刺史、县令。

  太宗尝曰:“朕思天下事,丙夜不安族指姿枕,永惟治人之本,莫重刺史,故录姓名于屏风,卧兴对之,得才否状,辄疏之下方,以拟废置。

  ”又诏内外官五品以上举任县令者。

  于是官得其人,民去叹愁、就妥安。

  都督、刺史,其职察州县,间遣使者循行天下,劾举不职。

  始,都督、刺史皆天子临轩册授。

  后不复册,然犹受命日对便殿,赐衣物,乃遣。

  玄宗开元时,已辞,仍诣侧门候进止,所以光宠守臣,以责其功。

  初,刺史准京官得佩鱼,品卑者假绯、鱼。

  开元中,又锢废酷吏,惩无良,群臣化之,革苛娆之风,争以惠利显。

  复诏:三省侍郎缺,择尝任刺史者;郎官缺,择尝任县令者。

  至宰相名臣,莫不孜孜言长人不可轻授亟易。

  是以授受之间,虽不能皆善,而所得十五。

  故协气嘉生,薰为太平,垂祀三百,与汉相埒。

  致之之术,非循吏谓何?故条次治宜,以著厥庸。

  若将相大臣兼以勋阀著者,名见本篇,不列于兹。

2.乌重胤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原文】

  乌重胤,潞州牙将也。

  元和中,王承宗叛,王师加讨。

  潞帅卢从史虽出军,而密与贼通。

  时神策行营吐突承璀与从史军相近,承璀与重胤谋,缚从史于帐下。

  是日,重胤戒严,潞军无敢动者。

  宪宗赏其功,授潞府左司马,迁怀州刺史,兼充河阳三城节度使。

  会讨淮、蔡,用重胤压境,仍割汝州隶河阳。

  自王师讨淮西三年,重胤与李光颜掎角相应,大小百余战,以至元济诛。

  就加检校尚书右仆射,转司空。

  蔡将有李端者,过溵河降重胤。

  其妻为贼束缚于树,脔食至死,将绝,犹呼其夫曰:“善事乌仆射。

  ”其得人心如此。

(选自《旧唐书·列传一百十一》)

【翻译】

  乌重胤,是潞州的牙将。

  元和年间,(契丹人成德(河北正定)军节度王武俊(735年-801)长子继任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759年-809年)之子)王承宗反叛朝廷,朝廷派军队加以讨伐。

  潞帅(昭仪节度使)卢从史虽然已经出兵,但暗中与王承宗互通消息。

  (因为)当时(宦官左)神策军行营中尉吐突承璀与卢从史的军队相近,(所以)他与乌重胤谋划到卢从史的营帐抓捕他。

  这天,乌重胤(进行全军)戒严,潞州军队没有敢轻举妄动的。

  唐宪宗嘉奖乌重胤的功劳,封他为潞州府左司马,升任怀州刺史,兼任河阳三城节度使。

  (后来)恰逢讨伐淮州、蔡州(两地的叛军),唐宪宗命令乌重胤(率军)逼近叛军边境,又将汝州划归给(他节度的河阳)。

  自从朝廷军队征讨淮西开始的三年间,乌重胤与(忠武军节度使)李光颜互为犄角,互相配合,(经过)大小一百多次战斗,最终吴元济被杀。

  乌重胤因功加封检校尚书右仆射,接着转任检校司空。

  (当时)蔡州的叛将(吴元济部)有一个叫李端的,渡过溵河投降乌重胤。

  他的妻子被叛贼抓住绑到树上,脔食至死(将她的肉切成小块一块一块地吃掉,一直到她彻底死掉),(李端的妻子)在将要断气时,还高喊她丈夫道:“好好侍奉乌重胤仆射!”乌重胤得人心就像这样。

3.古文翻译

  1敬姜曰.妇人不饰.不敢见舅姑.——敬姜说.女人不梳洗整洁.不敢去见公婆。

  2昏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婚礼,女婿去女方家接亲,拜见丈人和丈母娘,他们把女儿亲自交托给新郎。

  3(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先轸〕脱掉戎装冲进狄军的阵地,逗仿就阵亡在哪里。狄人把他的脑袋送回来,其面目仍好像活着一样。

  4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朽木是不可雕琢的,粪土之墙是不可粉饰的。

  对于宰予,还能责备他什么呢?5景公正昼被发乘六马,御妇人出正闺,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公惭而不朝。

  ——景公兆绝白天散披着头发未梳理,乘着六马驾的车,载着女人驰出马车库的大门,刖跪看见了,就砍伤马脚把车掉回头来,说:“你不配做我的国君。”于是景公惭愧而不敢上朝。

4.谢安吟啸风浪原文及译文

  原文: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

  太傅神情方旺,吟啸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去不坐。

  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

  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译文:谢太傅逗留在东山时期,有一次与孙兴公等人泛海游玩。

  突然风浪兴起,孙、王等人急得脸色都变了,便大声叫喊把船划回去。

  谢太傅兴致正浓,只顾吟咏歌啸,没有作声。

  船夫因见谢太傅神态安闲,神情喜悦,便继续向前划去。

  不一会儿,风更大,浪更猛,大家都喧闹叫喊,再也坐不住了。

  谢公这才慢条斯理地说:“看这个样子,莫非是该回去了?”大家立刻顺着他的话返回。

  从这里,可以看出谢太傅的气量足够安定朝野。

5.《旧唐书·裴耀卿传》古文阅读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裴耀卿,赠户部尚书守真子也。

  少聪敏,数岁解属文,弱冠拜秘书正字,俄补相王府典签。

  开元初,累迁长安令。

  长安旧有配户和市之法,百姓苦之。

  耀卿到官,一切令出储蓄之家,预给其直,遂无奸僦之弊。

  十三年,为济州刺史,车驾东巡,耀卿躬自条理,科配得所。

  又历宣、冀二州刺史,皆有善政。

  二十年,礼部尚书、信安王祎受诏讨契丹,诏以耀卿为副。

  俄又令耀卿赍绢二十万匹分赐立功奚官。

  耀卿谓人曰:“夷虏贪残,今赍持财帛,深入寇境,不可不为备也。

  ”乃令先期而往,分道互进,一朝而给付并毕。

  时突厥及室韦果勒兵袭之,比至而耀卿已还。

  迁京兆尹。

  明年秋,霖雨害稼,京城谷贵。

  上将幸东都,独召耀卿问救人之术,耀卿奏请唐玄宗通漕运,调运江淮粮赋进京。

  上深然其言。

  寻拜黄门侍郎,充转运使,凡三年,运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

  或说耀卿请进所省脚钱,以明功利。

  耀卿曰:“是谓以国财求宪,其可乎?”。

  二十四年,拜尚书左丞相。

  时夷州刺史杨浚犯赃处死,诏令杖六十,配流古州。

  耀卿上疏谏曰:“臣以为刺史、县令,与诸吏稍别。

  刺史,人之父母,风化所瞻,解体受笞,事颇为辱。

  又暑热不耐,因杖或死,又恐非圣明宽宥之意。

  伏望凡刺史、县令于本部决杖及夏暑生长之时,所定杖刑,并乞停减。

  ”帝许之。

  俄而,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耀卿密上疏曰:“伏见盖嘉运立功破贼,诚精劲勇烈,然其近日言气矜夸,臣窃忧之。

  若不可回换,即望速遣进途,仍乞圣恩,勖以严命。

  ”疏奏,上乃促嘉运赴军。

  天宝元年,改为尚书右仆射。一岁薨,年六十三,赠太子太傅,谥曰文献。

(选自《旧唐书·裴耀卿传》,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岁解属文属:写作B.耀卿躬自条理躬:亲自

C.上将幸东都幸:宠幸D.上深然其言然:认为……是对的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一切令出储蓄之家独召耀卿问救人之术B.科配得所所定杖刑

C.诏以耀卿为副以明功利D.乃令先期而往比至而耀卿已还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B.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C.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D.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裴耀卿出身于官宦之家,小时候聪明会写文章,青年时代在相王府中任典签。

  B.裴耀卿担任京兆尹的第二年,建议通漕运,调江淮粮赋进京,唐玄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C.唐玄宗采纳裴耀卿的建议,给贪赃犯死罪的夷州剌史杨浚免死流放,停减杖刑。

  D.裴耀卿历任济州刺史、京兆尹、尚书左丞相等职,不谋私利,颇有政绩。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是谓以国财求宠,其可乎?(3分)

  ②刺史,人之父母,风化所瞻,解体受笞,事颇为辱。(4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裴耀卿“有善政”的两个具体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选择:CACC

望采纳

唐兴文言文翻译

1.尺布斗粟文言文翻译

《晋书·王济传》

  (原文)帝尝谓和峤曰:“我将骂济而后官爵之,何如?”峤曰:“济俊爽,恐不可屈。

  ”帝因召济,切让之,既而曰:“知愧不?”济答曰:“尺布斗粟之谣,常为陛下耻之。

  他人能令亲疏,臣不能使亲亲,以此愧陛下耳。

  ”帝默然。

  (译文)皇帝曾经对和峤说:“我想骂王济然后给他封官进爵,怎么样?”和峤说:“王济豪爽,恐怕不能委屈他。

  ”皇帝于是召来王济,狠狠地责备他,然后说:“知道惭愧吗?”王济回答说:“兄弟间因一尺布、一斗米引起的纷争竟不能相容的谣言,我因之常被陛下耻笑。

  别人能让亲人疏远,我不能让亲人亲近,为此我愧对陛下。

  ”皇帝默然不语。

摘自在线文言文

2.文言文翻译《载舟覆舟》唐太宗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敝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

  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可爱非君,可畏非民。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魏征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

  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

  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纵观古代的帝王,有的兴起有的衰亡,好像有了早晨就必有夜晚一样。

  这都是由于耳目受到蒙蔽,不了解当时政治的得失,忠诚正直的人不敢直言劝谏,邪恶谄谀的人却一天天得势,君主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最终自然灭亡。

  我既然身居九重深宫,不可能对天下的事情都看到,所以委托卿等,作为我的耳目了解下情。

  千万不可以认为天下无事、四海安宁就不在意。

  民可爱的是君,君可畏的是民。

  做天子的,如果有道,人们就推戴他做人主;如果无道,人们就把他废弃而不用。

  这真可怕啊!”魏徵回答说:“从古以来的失国之君,都是因为在安定的时候忘记了危亡,在清平的时候忘记了动乱,所以不能长治久安。

  如今陛下拥有天下,内外清平安定,能够留心治国的方法,经常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谨慎的姿态,国运自然会长久。

  我又听古人说过:‘君主是船,百姓是水,水能浮载船,也能把船掀翻。

  ’陛下认为百姓的力量可畏,确实讲得很对。

  ”。

3.高堂隆传求古闷运文翻译注解

  高堂隆字升平,泰山平阳人,是汉代鲁国高堂生的后代。

  年轻时是个读书人,泰山太守薛悌任命他为督邮。

  郡督军和薛悌发生争执,直呼薛睇的名字呵斥他。

  高堂隆按剑叱责督军说:“过去鲁定公受到侮辱,孔子仲尼登上台阶维护他的尊严;赵王被迫为秦王历罩码弹筝,蔺相如进缶迫使秦王为趟王击缶。

  对着臣子直呼官长的名字,道义上要受到惩治。

  ”督军吓得变了脸色,薛悌吃惊地站起来制止他。

  后来高堂隆辞去吏职,到济南避难。

  建安十八年,太祖徵召他任丞相军议掾,后任历城侯曹徽的文学,转任国相。

  曹徽遇上太祖去世,不表示哀痛,反而游玩打猎到处奔驰。

  高堂隆用大义直言劝谏,很有辅助引导藩侯的法度。

  黄初年间,任堂阳长,被选任为平原王傅,平原王即位,就是明帝。

  明帝任命高堂隆为给事中、博士、驸马都尉。

  明帝刚刚即位,众大臣有的认为应该举行盛大宴会,高堂隆说:“唐尧逝世后虞舜和百姓有三年停止举乐的哀痛,殷高宗继位后有三年一言不发的思虑,因此崇高的道德能够和谐兴盛,光照四海。

  ”认为不应该举行盛大宴会,明帝恭敬地接受了他的意见。

  陵霄阙开始兴建,有喜鹊在上面筑巢,皇帝就这件事询问高堂隆,高堂隆回答说:“《诗经》说‘喜鹊筑好了巢,鸠住在它里面’。

  现在兴建宫室,筑起陵霄阙,而喜鹊在上面筑巢,这是宫室没有建成自己不能住在里面的徵象。

  上天的意思似乎是说,宫室没有建成,将会有其他姓氏的人掌握统治它,这正是上天的告诫。

  上天的准则是不偏爱亲近的人,只降福给品德好的人,不能不深加防范。

  不能不慎重考虑。

  夏朝、商朝的末年,都是继承先祖基业的君王,他们不恭敬地肢哪接受上天的训令,只听从诽谤诬陷别人的话,废弃德行满足私欲,所以他们的灭亡非常快。

  太戊、武丁,看到灾变心怀恐惧,敬奉上天的告诫,所以他们勃然兴盛起来。

  现在如果停止各种劳役,力求俭省以满足需用,更加推重德政,行动遵循帝王的准则,除去给整个国家带来危害的事情,兴办给广大人民带来利益的事情,那麽三王之后可以有第四个,五帝之后可以有第六个,难道只有殷商的王室可以转祸为福吗?臣充任陛下亲近信任的人,如果可以给皇帝添加幸福,安定保存社稷,臣即使自身化为灰土,家族诛灭,也如同是我的再生之年。

  怎麽能害怕因违背皇上意愿而遭受灾难,而使陛下听不到合乎事理的话呢?”於是皇帝变了脸色,感到震动。

4.汪天一传,文言文及翻译

  您要找的是不是:江天一传江天一传原文(清)汪琬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

  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

  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

  ”。

  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

  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

  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

  而会张献忠破武昌,总兵官左良玉东遁,麾下狼兵哗于途,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

  天一腰刀帓首,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馘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已破,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

  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

  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迤,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

  ”。

  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

  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

  大帅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嘱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

  有知天一者,欲释之。

  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族矣。

  ”。

  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女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吾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

  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

  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矣。

  当狼兵之被杀也,凤阳督马士英怒,疏劾徽人杀官军状,将致佥事公于死。天一为赍辨疏,诣阙上之;复作《吁天说》,流涕诉诸贵人,其事始得白。

  自兵兴以来,先后治乡兵三年,皆在佥事公幕。是时,幕中诸侠客号知兵者以百数,而公独推重天一,凡内外机事悉取决焉。

  其后竟与公同死。虽古义烈之士,无以尚也。

  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侍奉他的母亲,和扶养弟弟天表,有着纯厚的本性。

  他曾经对别人说:“一个读书人,不树立好的道德品行,就必然没有好文章。

  ”。

  前朝明末崇祯年间,歙县县令傅岩认为他才学奇异,每次县里童生的岁试,总是选拔他为第一名。但到三十六岁,才补上一名生员。

  他家里很穷,房屋残破不堪,就自己动手用畚箕挑土筑墙而住。屋上盖的瓦片不齐全,大热天就暴晒在酷热的太阳中;下雨天,全身被雨淋得象蛇一样蜷伏着,有时张起破伞来遮挡一下。

  家里的人一面埋怨,一面叹息,然而天一却捧着书本朗读,和平常一样。天一虽因为是文人而出名,但是却深刻沉着,足智多谋,特别受到同郡佥事金声的赏识。

  在那个时候,徽州一带盗匪很多,江天一便辅助佥事金声,用军队的办法团结组织乡里的年轻人,作好防守的打算。适逢张献忠攻破了武昌,总兵官左良玉向东逃跑,他部下那些广西土司的军队在半路上发生叛乱,所经过的地方放火抢劫。

  将要到达徽州时,徽州人非常震惊恐惧。佥事金声计议派兵去抵抗,把这件事委托给了天一。

  天一佩腰刀,裹头巾,黑夜里骑着马,率领一批勇士奔跑了几十里,与叛乱的广西土司军队在祁门进行激战,杀死了叛兵一大半人,夺取了他们所有的牛马和兵器,徽州城依赖这次战役而得以平安。清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已被清兵攻破,各州县见势纷纷归附清朝,但徽州人民还是为明王朝坚守抵抗。

  六月,明宗室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听说江天一的名声,便委任他为监纪推官。

  在此之前,天一对佥事金声说:“徽州是个地势优越的地方,各县都有险要之处可以依赖,只是绩溪那一面正当交通要道,那里地势特别平坦,因此应该在那里建筑关口,多派兵驻守,以和别的县相互配合,夹制敌人。

  ”。

  于是在绩溪筑起了丛山关。不久,清兵攻打绩溪,江天一日夜手持兵器登城防守,一点也不松懈。

  有时出城迎战,双方死伤大致不相上下。于是清兵用少数骑兵在绩溪牵制住江天一,而另外从新岭进攻。

  守岭的人先败逃了,绩溪城终于沦陷了。清军的主将悬赏捉拿天一非常急迫。

  江天一知道抗清之事已没有希望,就立即回家,把母亲托付给弟弟天表,出门大叫:“我就是江天一!”于是被逮捕。清军中有知道天一的,想释放他。

  天一说:“你以为我怕死吗?我不死,灾祸将是全家被杀!”在营门口遇见了佥事金声,金声看着他说:“文石,你还有老母亲在,你不能死。

  ”江天一笑着辞谢道:“哪里有和人一起共事而在危难时刻逃避的呢?希望你不要为我的母亲担忧。

  ”。

  到了南京,总督洪承畴想不问罪,江天一昂起头来说:“我为你考虑,还是把我杀了的好;我不死,必定再要起兵!”于是把他拖到通济门刑场。到了那里,江天一高呼“高皇帝”三遍。

5.文言文:太宗新即位翻译

翻译

  唐太宗刚开始继承王位,励精图治,改革治国之道。

  多次引进魏征进入卧室内。

  因为在乎得失而访问他,魏征向来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格又耿直,没有什么可以让他屈服,折挠的。

  唐太宗和他谈论。

  没有一次不是高兴地采纳建议的。

  魏征也因此为能遇到像知己一样的主人而高兴。

  尽力地出谋划策,知道的没有不说的。

  唐太宗曾慰劳他的辛苦,说:“爱卿的奏折,前后有二百多条,如果不是爱卿为国家的赤诚之心,如何能做到呢?”。

原文

  宗新即位,励精政道。

  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

  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

  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

扩展资料

  《太宗新即位》选自后晋刘昫等人所撰的《旧唐书》中的一篇文言文。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

  《旧唐书》从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始奉石敬瑭之命修撰,到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完成。因为书成时刘昫正在执政,按当时的规定,一般宰相都要作国家修史的主编(监修),因此刘昫就成了署名撰者。

  三任监修之外,参预纂修工作的,先后总计9人。

  他们是:张昭远、贾纬、赵熙、王伸、吕琦、尹拙、崔棁、郑受益、李为先(一作光)。

  其中,张昭远始终具体负责其事,用力最勤。

  贾纬受诏不久即去职守丧,书成前一年起复,主要贡献是其《唐年补遗录》65卷提供了唐武宗以后的许多难得史料。

  王伸于书成之日,身列“恩奖”名单。

  吕琦预修唐史,史称“有能名”。

  《旧唐书》修成后的第二年,即946年,北方契丹即对后晋大举进攻,造成了开封及河南州县数百里内杳无人烟的惨状,公私损失都很严重,史籍遭劫自也难免。

  因此修成的《旧唐书》,在保存史料方面,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

  《旧唐书》的作者去唐不远,有条件接触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修成这样一部二百卷的大书。

6.文言文翻译

出自《旧唐书》刘晏传,原文节选:

  是月庚午,晏已受诛,使回奏报,诬晏以忠州谋叛,下诏暴言其罪,时年六十六,天下冤之。

  家属徙岭表,连累者数十人。

  贞元五年,上悟,方录晏子执经,授太常博士;少子宗经,秘书郎。

  执经上请削官赠父,特追赠郑州刺史。

节选译文:

  建中三年(782)七月,有诏命宦官处死刘晏,享年六十五岁。

  死后十几天,处死刘晏的诏书才发出,并宣布了他的罪状,他家亲人被发配到岭南,朝中受牵连的有几十人,全国都认为冤枉。

  当时杨炎兼任删定使,提议没收家产,众人认为不应该,才不提了。

  但已经命官员清点了家产,只有各种书两车,粮食几斛,人们都佩服刘晏的清廉。

  淄青节度使李正己上奏说杀刘晏太过分,没有验证事实,先杀后下诏,全国人都吃惊惋惜,请求把他的妻子儿女接回来。

  没有答复。

  兴元初年,皇帝渐渐醒悟,才准许她们回来安葬刘晏。

  贞元五年(789),又任命刘晏的儿子刘执经为太常博士、刘宗经为秘书郎。

  刘执经捐出官职,请求追赠父亲,皇帝下诏追赠刘晏为郑州刺史,又加封为司徒。

扩展资料:

  刘晏:字士安,唐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东北)人,中国古代杰出的理财专家。开元时以神童授太子正字,天宝年间办理税务,因政绩显著,官至侍御史。

  唐肃宗时,先任度支郎中,兼侍御史,领江淮租庸事。后任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充度支、铸钱、租庸等使。

  唐代宗时,为京兆尹、户部侍郎,兼御史大夫,领度支、盐铁、转运、铸钱、租庸等使。不久,提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身居宰相地位,仍领使职。

  广德二年贬为太子宾客,很快又进为御史大夫,领东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转运、租庸、盐铁使。

  大历时,先与户部侍郎第五琦分管全国财赋,后与户部侍郎韩晃分领关内、河东、山东、剑南道租庸、青苗使。升为尚书左仆射,重登宰相之位。

  唐德宗即位后,刘晏总领全国财赋。建中元年,因杨炎所陷被害,家中所抄财物唯书两车,米麦数石而已。

  刘晏一生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长期担任财务要职,管理财政达几十年,效率高,成绩大,被誉为“广军国之用,未尝有搜求苛敛于民”的著名理财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刘晏

  7.文言文翻译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

  唐太宗评价魏征说:”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

  “一、原文: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魏徵》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

  今魏徵逝,一鉴亡矣。”二、译文:唐太宗评价魏征说:“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

  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

  这段话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的故事。大臣魏征,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意见,经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见,唐太宗也因为能听取正确意见,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唐朝出现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

  魏征病死后,唐太宗痛哭失声,非常悲伤,下令为魏征立碑,亲自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

  太宗时常想念魏征,感叹的对群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

  他把魏征比作是一面镜子。二、人物简介魏徵,现作“魏征”(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

  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8.中书政事堂记李华文言文翻译

中书政事堂记

【唐】李华

【原文】

  政事堂者,自武德以来,常于门下省议事,即以议事之所,谓之政事堂。

  故长孙无忌起复授司空,房元龄起复授左仆射,魏徵授太子太师,皆知门下省事。

  至高宗光宅元年,裴炎自侍中除中书令,执事宰相笔,乃迁政事堂于中书省。

  记曰: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于天,反道于地,覆道于社稷,无道于黎元,此堂得以议之。

  臣不可悖道于君,逆道于仁,黩道于货,乱道于刑;克一方之命,变王者之制,此堂得以易之。

  兵不可以擅兴,权不可以擅与,货不可以擅蓄,王泽不可以擅夺,君恩不可以擅间,私雠不可以擅报,公爵不可以擅私,此堂得以诛之。

  事不可以轻入重,罪不可以生入死,法不可以剥害于人,财不可以擅加于赋,情不可以委之于幸,乱不可以启之于萌;法紊不赏,爵紊不封,闻荒不救,见馑不矜;逆谏自贤,违道变古,此堂得以杀之。

  故曰庙堂之上、樽俎之前,有兵有刑,有挺有刃,有斧钺,有鸩毒,有夷族,有破家。

  登此堂者,得以行之。

  故伊尹放太甲之不嗣,周公逐管、蔡之不义,霍光废昌邑之乱,梁公正庐陵之位。

  自君弱臣强之后,宰相主生杀之柄,天子掩九重之耳,燮理化为权衡,论思变成机务,倾身祸败,不可胜数。

  列国有传,青史有名,可以为终身之诫。

  无罪记云。

【注释】

  1、政事堂:唐代宰相的总办公处。

  2、武德:唐高祖李渊年号。已:同“以”。

  3、门下省:官署名。负责审查诏令,签署奏章,纠正朝政得失。

  4、长孙无忌:字辅机,唐太宗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

  长孙,复姓。

  起复:长孙无忌,曾为尚书右仆射,后解除仆射之职,进升为司空,所以说“起复”。

  授:拜官。

  司空:官名。

  唐朝时,设太尉、司徙、司空各一人,称为“三公”。

  5、房玄龄:字乔,官拜尚书左仆射(仆射,官名)。

  6、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官至光禄大夫,后为太子太师(辅导太子的官)。

【译文】

  所谓的政事堂,从唐高宗武德年间以来,常常在门下省议订国家大事,(所以)就把议订国家大事的地方称为政事堂。

  所以长孙无忌被起用授任司空,房玄龄被起用授任左仆射,魏征授任太子太师,都主持门下省的事务。

  到了唐高宗光宅元年,裴炎从侍中职授任中书令,执掌宰相大权,于是把政事堂移到了中书省。

  有记载说:政事堂是防止君主违背天道,逆反地道,败坏治国之道,或对老百姓无道的地方,(如果发现有以上的做法)都可以在政事堂上进行议论谏止。

  臣子不能对君主违背礼制,若有违背仁义,贪渎财货,滥用刑罚;改变一方天命,王者法度之事,这座政事堂都可以免掉他们(的官职)。

  战争不可以擅自发动,权力不可以擅自授与,财货不可以擅自积蓄,君王的恩泽不可以擅自夺取,君王的大恩不可以擅自离间,个人的仇怨不可以擅自报复,公爵不可以擅自私授,(若有此类之事,)这座政事堂都可以杀掉他们。

  做错事不可以把轻罪判重罪,犯大罪不可以把生刑判为死刑,法制不可以对人有害,取财不可以擅自加赋于民,恩情不可以施与宠幸之臣,祸乱不可以从萌芽不断滋生发展;法不乱赏,爵不乱封,听到有灾荒不救济,见到饥馑不矜育;蛊惑君王为非自以为贤,违背大道改变古制,这座政事堂都可以杀掉他们。

  所以说朝堂之上、祖祭之前,有兵器有刑法,有木棒(之刑)有刀斩(之刑),有斧钺(之刑),有鸩毒(之刑),有灭族(之刑),有破家(之刑)。

  登上这座政事堂(主持事务)的人,可以施行这些刑罚。

  所以伊尹因为太甲不传嗣而流放了他,周公因为管、蔡不义而驱逐了他,霍光因为昌邑王作乱而废掉了他,梁公纠正了庐陵王的爵位。

  自从君王势弱臣子强势之后,宰相掌握生杀大权,天子掩住了(自己)最尊贵的耳朵(不问政事),调理之道转化为权衡利弊,论思变成机务,自己在祸乱中身亡,(这样的事例)不可胜数。

  列国都有史传(可查),青史有都有名讳(流传),(这些都)可以成为(做国君者)终身的鉴诫。

  无罪(之人李华)记述。

【作者介绍】

  李华(约715-766),唐代散文家,诗人。

  字遐叔,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

  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天宝二年(743)登博学宏辞科,官监察御使、右补阙。

  安禄山陷长安时,被迫任凤阁舍人。

  “安史之乱”平定后,贬为杭州司户参军。

  第二年,因风痹去官,后又托病隐居大别山南麓以终,信奉佛法。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病故。

  作为著名散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

  并与萧颖士、颜真卿等共倡古义,开韩、柳古文运动之先河。

  他的文章“大抵以《五经》为泉源”(独孤及《赵郡李公中集序》),“非夫子之旨不书”。

  主张“尊经”“载道”。

  其传世名篇有《吊古战场文》。

  亦有诗名。

  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李遐叔文集》四卷。

9.翻译文言文

  1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唐李白《赠孟浩然》

  年轻时就抛弃了功名利禄,视高官荣华如敝屣,直到白发苍苍时依然心志如一,在青松白云之间过着清净恬淡的隐居生活。

  红颜:指年青的时候。

  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卧松云:指退隐山林。

  2万里伤心严遣日,百年垂死中兴时。——唐杜甫《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郑虔年纪近百已经快要死了,而且大唐总算是中兴了该过太平日子的时候了,却被贬到万里之外的台州去,真是太令人伤心了!

3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南北朝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山光水色使诗人心旷神怡,以致乐而忘返。

  清晖:指山光水色。

  娱人:使人喜悦。

  憺(dàn淡):安闲舒适。

  这二句出于屈原《九歌·东君》:“羌声色兮娱人,观者憺分忘归”。

4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写其舍舟陆行,拨开路边草木,向南山路径趋进;到家后轻松愉快地偃息东轩,而内心的愉悦和激动仍未平静。

  披拂:用手拨开草木。

  偃(yǎn掩):仰卧。

  扉(fēi非):门。“

  愉悦”句是说:愉快地偃息在东轩之内。

  5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唐白居易《暮江吟》

  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白练。

6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宋·张孝祥《念奴娇》

  晶莹清澈、广阔无垠的湖面,只有我的一叶扁舟自在航行。

7同我妇子,馌彼南亩——诗经《七月》

带上儿子还有我的老太婆,迎着太阳在地里吃饭干活

8畟畟良耜,俶载南亩——诗经·颂·周颂·闵予小子之什·良耜

  当春日到来的时候,男农奴们手扶耒耜在南亩深翻土地,尖利的犁头发出了快速前进的嚓嚓声。

  接着又把各种农作物的种子撒入土中,让它孕育、发芽、生长。

  畟畟(侧cè):耜(似sì)深耕入土之貌。

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东晋陶渊明《归田园居》

  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10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击壤歌》

  太阳出来的时候开始工作,太阳落山的时候休息,喝自己凿井打来的水,吃自己耕田种地得来的粮食。外面的事情与我有什么关系!

  远古,农耕时代,百姓靠一己之体力能够存活,生活虽艰苦而充实,食求饱而能饱,居求安而可安。悠游于完满自足的世界。

  所担心的,是外来力量的肆意干扰。“帝力于我何有”,在自得现状之乐的同时,希求着外于我的帝力莫来冲破生活的平静和谐。

新唐书。列传第七十二翻译

袁朗(谊承序利贞)贺德仁(庾抱)蔡允公谢偃崔信明(郑士翼)刘延祐(藏器知柔)张昌龄崔行功(铣)杜审言(易简甫)王勃(勮助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元万顷(正义方季方范履冰周思茂胡楚宾)

  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

  高祖、太宗,大难始夷,沿江左余风,絺句绘章,揣合低卬,故王、杨为之伯。

  玄宗好经术,群臣稍厌雕瑑,索理致,崇雅黜浮,气益雄浑,则燕、许擅其宗。

  是时,唐兴已百年,诸儒争自名家。

  大历、正元间,美才辈出,擩哜道真,涵泳圣涯,于是韩愈倡之,柳宗元、李翱、皇甫湜等和之,排逐百家,法度森严,抵轹晋、魏,上轧汉、周,唐之文完然为一王法,此其极也。

  若侍从酬奉则李峤、宋之问、沈佺期、王维,制册则常衮、杨炎、陆贽、权德舆、王仲舒、李德裕,言诗则杜甫、李白、元稹、白居易、刘禹锡,谲怪则李贺、杜牧、李商隐,皆卓然以所长为一世冠,其可尚已。

  然尝言之,夫子之门以文学为下科,何哉?盖天之付与,于君子小人无常分,惟能者得之,故号一艺。

  自中智以还,恃以取败者有之,朋奸饰伪者有之,怨望讪国者有之。

  若君子则不然,自能以功业行实光明于时,亦不一于立言而垂不腐,有如不得试,固且阐绎优游,异不及排,怨不及诽,而不忘纳君于善,故可贵也。

  今但取以文自名者为《文艺篇》,若韦应物、沈亚之、阎防、祖咏、薛能、郑谷等,其类尚多,皆班班有文在人间,史家逸其行事,故弗得而述云。

  袁朗,其先雍州长安人。

  父枢,仕陈为尚书左仆射。

  朗在陈为秘书郎,江总尤器之。

  后主闻其才,诏为《月赋》一篇,洒然无留思,后主曰:“谢庄不得独美于前矣。

  ”复诏为《芝草》、《嘉莲》二颂,叹赏尤厚。

  累迁太子洗马、德教殿学士。

  陈亡氏告入隋,历尚书仪曹郎。

  武德初,隐太子与秦王、齐王相倾,争致名臣以自助。

  太子有詹事李纲、窦轨、庶子裴矩、郑善果、友贺德仁、洗马魏征、中舍人王珪、舍人徐师谟、率更令欧阳询、典膳监任璨、直典书坊唐临、陇西公府祭酒韦挺、记室参军事庾抱、左领大都督府长史唐宪;秦王有友于志宁、记室参军事房玄龄、虞世南、颜思鲁、谘议参军事窦纶、萧景、兵曹杜如晦、铠曹褚遂良、士曹戴胄、阎立德、参军事薛元敬、蔡允恭、主簿薛收、李道玄、典签苏干、文学姚思廉、褚亮、敦煌公府文学颜师古、右元帅府司马萧瑀、行军元帅府长史屈突通、司马窦诞、天策府长史唐俭、司马封伦、军谘祭酒苏世长、兵曹参军事杜淹、仓曹李守素、参军事颜相时;齐王有记室参军事荣九思、户曹武士逸、典签裴宣俨,朗为文学。

  从父弟承序亦有名,王召为文学馆学士。

  朗累封汝南县男,再转给事中。

  卒,太宗为废朝一日,谓高士廉曰:“朗任浅而性谨厚,使人悼惜。

  ”诏给丧费,存问其家。

  朗远祖滂,为汉司徒。

  自滂至朗凡十二世,其间位司徒、司空者四世,淑、顗、察皆死宋难,昂著节齐、梁。

  时朗自以中外人物为海内冠,虽琅邪王氏踵为公卿,特以累朝佐命有功,鄙不为伍。

  朗孙谊,神功中为苏州刺史。

  司马张沛者,侍中文瓘子,尝白谊曰:“州得一长史,陇西李亶,天下甲门也。

  ”谊曰:“夫门户者,历世名节为天下所高,老夫是也。

  山东人尚婚媾,求禄利耳,至见危受命,则无人焉,何足尚邪?”沛大惭。

  承序为齐王元吉府学士,府废,补建昌令。

  治尚慈简,吏民怀德。

  高宗之为晋王也,太宗崇选僚属,问梁、陈名臣子弟谁可者。

  岑文本曰:“昔陈亡,百司漏明奔散,有袁宪者,朝服立后主傍,白刃不避也。

  王世充篡隋,群臣表劝进,而宪子给事中承家称疾不肯署。

  今其少子承序,风操清亮,无愧先烈。

  ”帝乃召拜歼搜明晋王友、兼侍读,加弘文馆学士,卒。

  朗从祖弟利贞,陈中书令敬孙,高宗时为太常博士、周王侍读。

  及王立为太子,百官上礼,帝欲大会群臣、命妇合宴宣政殿,设九部伎、散乐。

  利贞上疏谏,以为:“前殿路门,非命妇宴会、倡优进御之所,请徙命妇别殿,九部伎从左右门入,罢散乐不进。

  ”帝纳之。

  既会,帝传诏利贞曰:“卿奕叶忠鲠,能抗疏规朕之失,不厚赐无以劝能者。

  ”乃赐物百段。

  擢祠部员外郎,卒。

  中宗立,以旧恩追赠秘书少监。

  贺德仁,越州山阴人。

  父朗,终陈散骑常侍。

  德仁与从兄德基师事周弘正,以文辞称,人为语曰:“学行可师贺德基,文质彬彬贺德仁。

  ”兄弟八人,时比汉荀氏,太守鄱阳王伯山改所居甘滂里为高阳云。

  始,德仁在陈,为吴兴王友。

  入隋,杨素荐其材,授豫章王记室,王遇之厚;徙封齐,复为府属。

  王废,官吏抵罪,而德仁以忠谨获贳,补河东司法参军。

  素与隐太子善,高祖起兵,太子封陇西公,以德仁为友,庾抱为记室。

  俄并迁中舍人。

  以年耆不更吏职,徙洗马,与萧德言、陈子良皆为东宫学士。

  贞观初,迁赵王友,卒。

  从子纪、敱亦博学。高宗时,纪为太子洗马,豫修五礼,敱率更令、兼太子侍读,皆为崇贤馆学士。

  抱者,陈御史中丞众孙。

  开皇中,为延州参军。

  入调吏部,尚书牛弘给笔札,令自序,援笔而成。

  为元德太子学士,会嫡皇孙生,大宴,坐中献颂,太子嗟赏。

  及在陇西府,文檄皆出其手。

  蔡允恭,荆州江陵人,后梁左民尚书大业子。

  美姿容,工为诗。

  仕隋,历起居舍人。

  炀帝有所赋,必令讽诵。

  遣教宫人,允恭耻之,数称疾。

  授内史舍人,俾入宫,因辞,繇是疏斥。

  帝遇弑,经事宇文化及、窦建德,归国为秦王府参军、文学馆学士。

  贞观初,除太子洗马,卒,著《后梁春秋》。

  谢偃,卫州卫人,本姓直勒氏,祖孝政,仕北齐为散骑常侍,改姓谢。

  偃在隋为散从正员郎。

  贞观初,应诏对策高第,历高陵主簿。

  太宗幸东都,方谷、洛坏洛阳宫,诏求直言,偃上书陈得失,帝称善,引为弘文馆直学士,迁魏王府功曹。

  尝为《尘》、《影赋》二篇,帝美其文,召见,欲偃作赋。

  先为序一篇,颇言天下乂安、功德茂盛意,授偃使赋。

  偃缘帝指,名篇曰《述圣》,帝悦,赐帛数十。

  初,帝即位,直中书省张蕴古上《大宝箴》,讽帝以民畏而未怀,其辞挺切,擢大理丞。

  偃又献《惟皇诚德赋》,其序大略言:“治忘乱,安忘危,逸忘劳,得忘失,四者人主莫不然。

  桀以瑶台为丽,而不悟南巢之祸;殷辛以象箸为华,而不知牧野之败。

  是以圣人处宫室则思前王所以亡,朝万国则思己所以尊,巡府库则思今所以得,视功臣则思其辅佐之始,见名将则思用力之初,如此则人无易心,天下何患乎不化哉?旦行之尧、舜,暮失之桀、纣,岂异人哉?”其赋盖规帝成功而自处至难云。

  又撰《玉谍真纪》以劝封禅。

  时李百药工诗,而偃善赋,时人称“李诗谢赋”。

  府废,终湘潭令。

  蕴古,洹水人。

  敏书传,晓世务,文擅当时。

  后坐事诛。

  崔信明,青州益都人。

  高祖光伯,仕后魏为七兵尚书。

  信明之生,五月五日日方中,有异雀鸣集庭树,太史令史良为占曰:“五月为火,火主《离》,《离》为文,日中,文之盛也,雀五色而鸣,此儿将以文显。

  然雀类微,位殆不高邪。

  ”及长,强记,美文章。

  乡人高孝基尝语人曰:“崔生才富,为一时冠,但恨位不到耳。

  ”隋大业中,为尧城令。

  窦建德僣号,而信明族弟敬素者,为贼鸿胪卿,自谓得意,语信明曰:“夏王英武,有举天下心,士女襁负而至不可数。

  兄不以此时立功立事,岂所谓见几不俟终日乎?”答曰:“昔申胥海隅钓师,能固其节。

  尔欲吾屈身贼中求斗筲邪?”遂逾城去,隐太行山。

  贞观六年,有诏即家拜兴势丞。

  迁秦川令,卒。

  信明蹇亢,以门望自负,尝矜其文,谓过李百药,议者不许。

  扬州录事参军郑世翼者,亦骜倨,数恌轻忤物,遇信明江中,谓曰:“闻公有‘枫落吴江冷’,愿见其余。

  ”信明欣然多出众篇,世翼览未终,曰:“所见不逮所闻!”投诸水,引舟去。

  世翼,郑州荥阳人,周仪同大将军敬德孙。

  贞观时,坐怨谤流死巂州。

  撰《交游传》,行于世。

  信明子冬日,武后时位黄门侍郎,为酷吏诬死。

  刘延祐,徐州彭城人。

  伯父胤之,少志学,与孙万寿、李百药相友善。

  武德中,杜淹荐为信都令,有惠政。

  永徽初,以著作郎、弘文馆学士与令狐德棻、阳仁卿等撰次国史并实录,以劳封阳城县男。

  终楚州刺史。

  延祐擢进士,补渭南尉,有吏能,治第一。

  李勣戒之曰:“子春秋少而有美名,宜稍自抑,无为出人上。

  ”延祐钦纳。

  后检校司宾少卿,封薛县男。

  徐敬业败,诏延祐持节到军。

  时吏议敬业所署五品官殊死,六品流,延祐谓诬胁可察以情,乃论授五品官当流,六品以下除名,全宥甚众。

  拜箕州刺史,转安南都护。

  旧俚户岁半租,延祐责全入,众始怨,谋乱。

  延祐诛其渠李嗣仙,而余党丁建等遂叛,合众围安南府。

  城中兵少不支,婴垒待援。

  广州大族冯子猷幸立功,按兵不出,延祐遇害。

  桂州司马曹玄静进兵讨建,斩之。

  延祐从弟藏器,高宗时为侍御史。

  卫尉卿尉迟宝琳胁人为妾,藏器劾还之,宝琳私请帝止其还,凡再劾再止。

  藏器曰:“法为天下县衡,万民所共,陛下用舍繇情,法何所施?今宝琳私请,陛下从之;臣公劾,陛下亦从之。

  今日从,明日改,下何所遵?彼匹夫匹妇犹惮失信,况天子乎!”帝乃诏可,然内衔之,不悦也。

  稍迁比部员外郎。

  监察御史魏元忠称其贤,帝欲擢任为吏部侍郎,魏玄同沮曰:“彼守道不笃者,安用之?”遂出为宋州司马,卒。

  子知柔,性简静,美风仪。

  居亲丧,庐墓侧,诏筑阙表之。

  历国子司业,累迁工部尚书。

  开元六年,河南大水,诏知柔驰驿察民疾苦及吏善恶,所表陈州刺史韦嗣立、汝州刺史崔日用、兖州刺史韦元珪、符离令綦毋顼等,止二十七人有治状。

  久之,迁太子宾客,封彭城县侯。

  致仕,给全禄终身。

  遗令薄葬,祖载服用皆自处其费。

  赠太子少保,谥曰文。

  弟知几,别有传。

  张昌龄,冀州南宫人。

  与兄昌宗皆以文自名,州欲举秀才,昌龄以科废久,固让。

  更举进士,与王公治齐名,皆为考功员外郎王师旦所绌。

  太宗问其故,答曰:“昌龄等华而少实,其文浮靡,非令器也。

  取之则后生劝慕,乱陛下风雅。

  ”帝然之。

  贞观末,翠微宫成,献颂阙下,召见,试《息兵诏》,少选成文。

  帝大悦,戒之曰:“昔祢衡、潘岳矜己慠物,不得死。

  卿才不减二人,宜鉴于前,副朕所求。

  ”乃敕于通事舍人里供奉。

  俄为昆山道记室,《平龟兹露布》为士所称。

  贺兰敏之奏豫北门修撰,卒。

  昌宗官至太子舍人、修文馆学士。撰《古文纪年新传》数十篇。

  崔行功,恒州井陉人。

  祖谦之,仕北齐,终钜鹿太守,徙占鹿泉。

  少好学,唐俭爱其才,妻以女,因倩作文奏。

  高宗时,累转吏部郎中,以善占奏,常兼通事舍人内供奉。

  坐事贬游安令,又召为司文郎中,与兰台侍郎李怀俨并主朝廷大典册。

  初,太宗命秘书监魏征写四部群书,将藏内府,置雠正三十员、书工百员。

  征徙职,又诏虞世南、颜师古踵领,功不就。

  显庆中,罢雠正员,听书工写于家,送官取直,使散官随番刊正。

  至是诏东台侍郎赵仁本、舍人张文瓘及行功、怀俨相次充使检校,置详正学士代散官。

  以劳迁兰台侍郎,卒。

  孙铣,尚定安公主,为太府卿。

  初,主降王同皎,后降铣,主卒,皎子繇请与父合葬。

  给事中夏侯銛驳奏“主与王氏绝,丧当还崔”,诏可。

  銛犹出为泸州都督。

  行功兄子玄、暐别有传。

  杜审言,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晋征南将军预远裔。

  擢进士,为隰城尉。

  恃才高,以傲世见疾。

  苏味道为天官侍郎,审言集判,出谓人曰:“味道必死。

  ”人惊问故,答曰:“彼见吾判,且羞死。

  ”又尝语人曰:“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

  ”其矜诞类此。

  累迁洛阳丞,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

  司马周季重、司户郭若讷构其罪,系狱,将杀之。

  季重等酒酣,审言子并年十三,袖刃刺季重于坐,左右杀并。

  季重将死,曰:“审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讷故误我。

  ”审言免官,还东都。

  苏颋伤并孝烈,志其墓,刘允济祭以文。

  后武后召审言,将用之,问曰:“卿喜否?”审言蹈舞谢,后令赋《欢喜诗》,叹重其文,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

  神龙初,坐交通张易之,流峰州。

  入为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卒。

  大学士李峤等奏请加赠,诏赠著作郎。

  初,审言病甚,宋之问、武平一等省候何如,答曰“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云。

  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

  融之亡,审言为服缌云。

  从祖兄易简,九岁能属文,长博学,为岑文本所器。

  擢进士,补渭南尉。

  咸亨初,历殿中侍御史。

  尝道遇吏部尚书李敬玄,不避,敬玄恨,召为考功员外郎屈之。

  而侍郎裴行俭与敬玄不平,故易简上书言敬玄罪,敬玄曰:“襄阳儿轻薄乃尔。

  ”因奏易简险躁,高宗怒,贬开州司马。

  审言生子闲,闲生甫。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

  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

  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

  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沈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

  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

  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

  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

  ”帝怒,诏三司亲问。

  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

  ”帝乃解。

  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

  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

  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

  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

  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

  ”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

  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

  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

  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

  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

  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

  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

  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

  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

  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

  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

  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

  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

  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

  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

  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賸馥,沾丐后人多矣。

  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诚可信云。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

  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

  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

  书成,王爱重之。

  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

  ”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

  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

  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

  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

  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址令。

  勃往省,度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尤喜著书。

  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

  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

  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

  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

  ”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

  又谓:“王者乘土王,世五十,数尽千年;乘金王,世四十九,数九百年;乘水王,世二十,数六百年;乘木王,世三十,数八百年;乘火王,世二十,数七百年。

  天地之常也。

  自黄帝至汉,五运适周,土复归唐,唐应继周、汉,不可承周、隋短祚。

  ”乃斥魏、晋以降非真主正统,皆五行沴气。

  遂作《唐家千岁历》。

  武后时,李嗣真请以周、汉为二王后,而废周、隋,中宗复用周、隋。

  天宝中,太平久,上言者多以诡异进,有崔昌者采勃旧说,上《五行应运历》,请承周、汉,废周、隋为闰,右相李林甫亦赞佑之。

  集公卿议可否,集贤学士卫包、起居舍人阎伯玙上表曰:“都堂集议之夕,四星聚于尾,天意昭然矣。

  ”于是玄宗下诏以唐承汉,黜隋以前帝王,废介、酅公,尊周、汉为二王后,以商为三恪,京城起周武王、汉高祖庙。

  授崔昌太子赞善大夫,卫包司虞员外郎。

  杨国忠为右相,自称隋宗,建议复用魏为三恪,周、隋为二王后,酅、介二公复旧封,贬崔昌乌雷尉,卫包夜郎尉,阎伯玙涪川尉。

  勃兄剧,弟助,皆第进士。

  剧,长寿中为凤阁舍人,寿春等五王出阁,有司具仪,忘载册文,群臣已在,乃寤其阙,宰相失色。

  剧召五吏执笔,分占其辞,粲然皆毕,人人嗟服。

  寻加弘文馆学士,兼知天官侍郎。

  始,裴行俭典选,见剧与苏味道,曰:“二子者,皆铨衡才。

  ”至是语验。

  剧素善刘思礼,用为箕州刺史,与綦连耀谋反,剧与兄泾州刺史勔及助皆坐诛。

  神龙初,诏复官。

  助,字子功,七岁丧母哀号,邻里为泣。

  居父忧,毁骨立。

  服除,为监察御史里行。

  初,勔、剧、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简称“三珠树”,其后助、劼又以文显。

  劼早卒。

  福畤少子劝亦有文。

  福畤尝诧韩思彦,思彦戏曰:“武子有马癖,君有誉儿癖,王家癖何多耶?”使助出其文,思彦曰:“生子若是,可夸也。

  ”。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

  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议者谓然。

  炯,华阴人。

  举神童,授校书郎。

  永隆二年,皇太子已释奠,表豪俊充崇文馆学士,中书侍郎薛元超荐炯及郑祖玄、邓玄挺、崔融等,诏可。

  迁詹事司直。

  俄坐从父弟神让与徐敬业乱,出为梓州司法参军。

  迁盈川令,张说以箴赠行,戒其苛。

  至官,果以严酷称,吏稍忤意,搒杀之,不为人所多。

  卒官下,中宗时赠著作郎。

  照邻,字升之,范阳人。

  十岁从曹宪、王义方授《苍》、《雅》。

  调邓王府典签,王爱重,谓人曰:“此吾之相如。

  ”调新都尉,病去官,居太白山,得方士玄明膏饵之,会父丧,号呕,丹辄出,由是疾益甚。

  客东龙门山,布衣藜羹,裴瑾之、韦方质、范履冰等时时供衣药。

  疾甚,足挛,一手又废,乃去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颍水周舍,复豫为墓,偃卧其中。

  照邻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

  著《五悲文》以自明。

  病既久,与亲属诀,自沈颍水。

  宾王,义乌人。

  七岁能赋诗。

  初为道王府属,尝使自言所能,宾王不答。

  历武功主簿。

  裴行俭为洮州总管,表掌书奏,不应,调长安主簿。

  武后时,数上疏言事。

  下除临海丞,鞅鞅不得志,弃官去。

  徐敬业乱,署宾王为府属,为敬业传檄天下,斥武后罪。

  后读,但嘻笑,至“一扌不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

  中宗昌,诏求其文,得数百篇。

  它日,崔融与张说评勃等曰:“勃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邻可以企之。

  ”说曰:“不然。

  盈川文如县河,酌之不竭,优于卢而不减王。

  耻居后,信然;愧在前,谦也。

  ”。

  开元中,说与徐坚论近世文章,说曰:“李峤、崔融、薛稷、宋之问之文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

  富嘉谟如孤峰绝岸,壁立万仞,浓云郁兴,震雷俱发,诚可畏也;若施于廊庙,骇矣。

  阎朝隐如丽服靓妆,燕歌赵舞,观者忘疲,若类之《风》、《雅》,则罪人矣。

  ”坚问:“今世奈何?”说曰:“韩休之文如大羹玄酒,有典则,薄滋味。

  许景先如丰肌腻理,虽秾华可爱,而乏风骨。

  张九龄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而窘边幅。

  王翰如琼杯玉斝,虽烂然可珍,而多玷缺。

  ”坚谓笃论云。

  元万顷,后魏京兆王子推裔。

  祖白泽,武德中,仕至梁、利十一州都督,封新安公。

  万顷起家为通事舍人。

  从李勣征高丽,管书记。

  勣命别将郭待封以舟师赴平壤,冯师本载粮继之,不及期。

  欲报勣,而恐为谍所得,万顷为作离合诗遗勣。

  勣怒曰:“军机切遽,何用诗为?”欲斩待封,万顷言状,乃免。

  又使万顷草檄让高丽,而讥其不知守鸭渌之险,莫离支报曰:“谨闻命。

  ”徙兵固守,军不得入。

  高宗闻之,投万顷岭外。

  会赦还,为著作郎。

  武后讽帝召诸儒论撰禁中,万顷与周王府户曹参军范履冰、苗神客、太子舍人周思茂、右史胡楚宾与选,凡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等九千余篇。

  至朝廷疑议表疏皆密使参处,以分宰相权,故时谓“北门学士”。

  思茂、履冰、神客供奉左右,或二十余年。

  万顷敏文辞,然放达不治细检,无儒者风。武后时,累迁凤阁侍郎,坐诛。

  履冰者,河内人。

  垂拱中,历鸾台天官二侍郎、春官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修国史。

  载初初,坐举逆人被杀。

  神客,东光人,终著作郎。

  思茂,漳南人,与弟思钧早知名。

  累迁麟台少监、崇文馆学士。

  垂拱中,下狱死。

  楚宾,秋浦人。

  属文敏甚,必酒中,然后下笔。

  高宗命作文,常以金银杯畾酒饮之,文成辄赐焉。

  家居率沈饮,无留贿,费尽复入,得赐而出,类为常。

  性重慎,未尝语禁中事,人及其醉问之,亦熟视不答。

  寻兼崇贤直学士,卒。

  万顷孙正,修名节,擢明经高第,授监门卫兵曹参军。

  舅孙逖与谭物理,叹己不逮。

  肃宗初,吏部尚书崔寓典选,正以书判第一召诣京师,以父询倩老,辞疾免。

  河南节度使崔光远表置其府。

  史思明陷河、洛,辇父匿山中,贼以名购,正度事急,谓弟曰:“贼禄不可养亲,彼利吾名,难免矣,然不污身而死,吾犹生也。

  ”贼既得,诱以高位,瞋目固拒,兄弟皆遇害,父闻,仰药死,路人为哭。

  事平,诏录伏节十一姓,而正为冠。

  赠秘书少监,以其子义方为华州参军。

  义方,历京兆府司录,韦夏卿、李实继为尹,事必咨之。

  历虢商二州刺史、福建观察使。

  中官吐突承璀,闽人也,义方用其亲属为右职。

  李吉甫再当国,阴欲承璀奥助,即召义方为京兆尹。

  李绛恶其党,出为鄜坊观察使,一切辨治,然苛刻,人多怨之。

  卒,赠左散骑常侍。

  弟季方,举明经,调楚丘尉,历殿中侍御史。

  兵部尚书王绍表为度支员外郎,迁金、膳二部郎中,号能职。

  王叔文用事,惮季方不为用,以兵部郎中使新罗。

  新罗闻中国丧,不时遣,供馈乏,季方正色责之,闭户绝食待死,夷人悔谢,结欢乃还。

  卒,年五十一,赠同州刺史。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