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可以考虑重新设定限额的是哪些关键词?

作者:解振泽时间:2023-07-27 00:19:13

导读:" 关键词: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重新设定限额文章起始段落: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是一个负责制定和监督机构内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重要机构。在当前的金融市场环境中,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和风险趋势可能需要重新考虑和调整现有的限额设置。本文将讨论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

关键词: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重新设定限额

  文章起始段落: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是一个负责制定和监督机构内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重要机构。

  在当前的金融市场环境中,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和风险趋势可能需要重新考虑和调整现有的限额设置。

  本文将讨论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可以考虑重新设定限额的关键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可以考虑重新设定限额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案如下:

1.评估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需求:

  -定期评估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包括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水平和盈利能力等方面,以确定是否需要重新设定限额。

  -考虑业务发展和战略目标,以确定是否需要调整限额以支持更大规模的业务。

2.分析市场环境和风险趋势:

  -了解当前的市场环境和风险趋势,包括宏观经济因素、行业趋势和竞争情况等,以评估是否需要调整限额以适应新的市场条件。

  -监测和分析不同类型的信用风险,如违约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以确定是否需要重新设定限额以更好地管理这些风险。

3.评估内部控制和监管要求:

  -研究并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以确保限额设置符合内部控制和监管要求。

  -定期评估内部控制和监管要求的变化,以确定是否需要重新设定限额以满足新的要求。

4.与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合作:

  -与业务部门合作,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要求,以确定是否需要重新设定限额以支持他们的业务。

  -与风险管理部门合作,共同评估和管理信用风险,以确定是否需要重新设定限额以更好地管理风险。

5.定期审查和监督:

  -建立定期审查和监督机制,以确保限额设置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监测和评估限额设置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总结: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可以通过评估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需求、分析市场环境和风险趋势、评估内部控制和监管要求、与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合作,以及定期审查和监督来重新设定限额。这些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案将有助于委员会更好地管理信用风险和确保机构的稳健运营。

第82题下列不属于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可以考虑重新设定限额的是( )。

【答案】:D

  授信集中度限额变化是高级管理层决定的战略重点的变化。

2014银行业初级资格考试《信用风险管理》章节详解第四章(4)

第四节信用风险控制

  一、限额管理

  定义:限额是指针对一定客户,在一定时期内银行能接受的风险暴露

  1.单一客户限额管理:

    MBC=EQ*f(CCR)。经济资本在客户层面上继续分配的结果

    商业银行制定客户授信限额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1)客户的债务承受能力

    商业银行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后,首要工作就是判断该客户的债务承受能力,即确定客户的债务承受额(MBC)。一般来说,决定客户债务承受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客户信用等级和所有者权益,由此可得:

  MBC=EQ×LM

  LM=f(CCR)

    其中,MBC是指债务承受额;EQ是指所有者权益;LM是指杠杆系数;CCR是指客户资信等级;f(CCR)是指客户资信等级与杠杆系数对应的函数关系。

    商业银行在考虑对客户的授信时不能仅仅根据客户的债务承受额提供授信,还必须将客户在其他商业银行的原有授信、在本行的原有授信和准备发放的新授信业务一并加以考虑。

  从理论上讲,只要决定的授信限额小于或等于客户的债务承受额,具体数值可以由商业银行自行决定,这也是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一种体现。

  商业银行在决定客户的授信限额时还要受到商业银行政策因素,如银行的存款政策、客户的中间业务情况、银行收益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2)银行的损失承受能力

    银行对某一客户的损失承受能力用客户损失限额表示,代表了商业银行愿意为某一具体客户所承担的损失限额。从理论上讲,客户损失限额是通过商业银行分配至各个业务部门或分支机构的经济资本在客户层面上继续分配的结果。

  2.集团客户限额管理:

  确定总体额度——测算各成员单位的综合授信额度参考值——最终核定

    虽然集团客户与单个客户授信限额管理有相似之处,但从整体思路上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集团授信限额管理一般分“三步走”:

  第一步,根据总行关于行业的总体指导方针和集团客户与授信行的密切关系,初步确定对该集团整体的授信限额;

  第二步,根据单一客户的授信限额,初步测算关联企业各成员单位(含集团公司本部)授信限额的参考值;

    第三步,分析各授信单位的具体情况,调整各成员单位的授信限额。同时,使每个成员单位的授信限额运察之和控制在集团公司整体的授信限额以内,并最终核定各成员单位的授信限额。

  由于集团客户内部的关联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在对其进行授信限额管理时应重点做到以下几点:

  统一识别标准,实施总量控制;

  掌握充分信息,避免过度授信;

    主办银行牵头,协调信贷业务,一般由集团公司总部所在地的银行机构或集团公司核心企业所在地的银行机构作为牵头行或主办行,建立集团客户小组,全面负责对集团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授信协调以及跟踪监督工作。

  3.国家风险与区域风险限额管理

  (1)国家风险限额管理

    国家风险限额是用来对某一国家的信用风险暴露进行管理的额度框架。

    国家风险暴露包含一个国家的信用风险暴露、跨境转移风险以及高压力风险事件情景。

    跨境转移风险产生于一国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对另外一国的交易对方进行的授信业务活动,还应包括总行对海外分行和海外子公司提供的信用支持。

 (2)区域风险限额管理

    区域风险限额在一般情况下经常作为指导性的弹性限额,但当某一地区受某些(政策、法规、自然灾害、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区域内经营环境恶化、区域内部经营管理水平下降、区域信贷资产质量恶化时,区域风险限额将被严格地、刚性地加以控制。

  4.组合限额管理:行业、地区、产旁空茄品、客户

    组合限额是信贷资产组合层面的限额,是组合信用亏银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设定组合限额,可以防止信贷风险过于集中在组合层面的某些方面(如过度集中于某行业、某地区、某些产品、某类客户等),从而有效控制组合信用风险。

    组合限额可分为授信集中度限额和总体组合限额两类。

  (1)授信集中度限额

  授信集中是指商业银行资本金、总资产或总体风险水平过于集中在下列某一类组合中:

  ①单一的交易对象;

  ②关联的交易对象团体;

  ③特定的产业或经济部门;

  ④某一区域;

  ⑤某一国家或经济联系紧密的一组国家;

  ⑥某一类产品;

  ⑦某一类交易对方类型(如商业银行、教育机构或政府部门);

  ⑧同一类(高)风险/低信用质量级别的客户;

  ⑨同一类授信安排;

  ⑩同一类抵押担保;

    11相同的授信期限。

    授信集中度限额可以按上述不同维度进行设定。

  其中,行业、产品、风险等级和担保是最常用的组合限额设定维度。

  对于刚开始进行组合管理的商业银行,可主要设定行业和产品的集中度限额;在积累了相应的经验而且数据更为充分后,商业银行再考虑设定其他维度上的组合集中度限额。

  (2)总体组合限额

    总体组合限额是在分别计量贷款、投资、交易和表外风险等不同大类组合限额的基础上计算得出的。

    商业银行可以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设定每个维度(如行业)的限额,并利用压力测试判断是否有足够的资本弥补极端情况下的损失;如果商业银行资本不足,则应根据情况调整每个维度的限额,使经济资本能够弥补信用风险暴露可能引致的损失;最后将各维度的限额相加得出商业银行整体组合限额。具体来说,设定组合限额主要可分为以下五步

  二、信用风险缓释

    定义:运用合格的抵质押品、净额结算、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等方式转移或降低风险。

    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监管资本时,信用风险缓释功能体现为违约概率(如保证的替代效果)、违约损失率(如抵(质)押和保证的减轻效果)或违约风险暴露(如净额结算)的下降。

  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信用风险缓释技术的目的包括:

  (1)鼓励银行通过风险缓释技术有效抵补信用风险,降低监管资本要求;

    (2)鼓励银行通过开发更加高级的风险计量模型,精确计量银行经营面临的风险。

  1.合格的抵(质)押品

    合格抵(质)押品包括金融质押品、实物抵押品(应收账款、商用房地产和居住用房地产)以及其他抵(质)押品。合格抵(质)押品的信用风险缓释作用体现为违约损失率的下降,同时也可能降低违约概率。

    内部评级法初级法下,当借款人利用多种形式的抵(质)押品共同担保时,需要将风险暴露拆分为由不同抵(质)押品覆盖的部分,分别计算风险加权资产。拆分按金融质押品、应收账款、商用房地产和居住用房地产以及其他抵(质)押品的顺序进行。

  采用内部评级法高级法的银行,可按要求自行认定抵(质)押品,但应有历史数据证明抵(质)押品的风险缓释作用。

  2.合格净额结算

    净额结算对于降低信用风险的作用在于,交易主体只需承担净额支付的风险。若没有净额结算条款,那么在交易双方间存在多个交易时,守约方可能被要求在交易终止时向违约方支付交易项下的全额款项,但守约方收取违约方欠款的希望却很小。

    合格净额结算的认定要求:(1)可执行性;(2)法律确定性;(3)风险监控。

    内部评级法初级法下,合格净额结算包括:表内净额结算;回购交易净额结算;场外衍生工具及交易账户信用衍生工具净额结算。

    采用内部评级法高级法的银行,应建立估计表外项目违约风险暴露的程序,规定每笔表外项目采用的违约风险暴露估计值。

  3.合格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

  内部评级法初级法下,合格保证的范围包括:

  (1)主权、公共企业、多边开发银行和其他银行;

  (2)外部评级在A-级及以上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自然人;

    (3)虽然没有相应的外部评级,但内部评级的违约概率相当于外部评级A-级及以上水平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自然人。

    同一风险暴露由两个以上保证人提供保证且不划分保证责任的情况下,内部评级法初级法不同时考虑多个保证人的信用风险缓释作用,银行可以选择信用等级、信用风险缓释效果的保证人进行信用风险缓释处理。

    采用内部评级法高级法的银行,如果历史数据能够证明同一风险暴露由多个保证人同时保证的信用风险缓释作用大于单个保证,银行可以考虑每个保证人对降低风险的贡献,并表现为违约损失率的下降。

    信用衍生工具的范围包括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等。当信用违约互换和总收益互换提供的信用保护与保证相同时,可以作为合格信用衍生工具。

  4.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池

  对单独一项风险暴露存在多个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时:

    采用内部评级法初级法的银行,应将风险暴露细分为每一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覆盖的部分,每一部分分别计算加权风险资产。如信用保护由一个信用保护者提供,但有不同的期限,也应细分为几个独立的信用保护。

    采用内部评级法高级法的银行,如果通过增加风险缓释技术可以提高对风险暴露的回收率,则鼓励对同一风险暴露增加风险缓释技术(即采用多个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来降低违约损失率。

  三、业务流程控制

  1.授信权限管理

    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必须在设立授信权限方面作出职责安排和相关规定,并对弹性标准作出明确的定义。授信权限管理通常遵循以下原则:

  (1)给予每一交易对方的信用须得到一定权力层次的批准;

  (2)集团内所有机构在进行信用决策时应遵循一致的标准;

  (3)债项的每一个重要改变(如主要条款、抵押结构及主要合同)应得到一定权力层次的批准;

  (4)交易对方风险限额的确定和对单一信用风险暴露的管理应符合组合的统一指导及信用政策,每一决策都应建立在风险—收益分析基础之上;

    (5)根据审批人的资历、经验和岗位培训,将信用授权分配给审批人并定期进行考核。

  2.贷款定价

    贷款定价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市场、银行和监管机构这三方面是形成均衡定价的三个主要力量。

  贷款最低定价=(资金成本 经营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贷款额

    其中,资金成本包括债务成本和股权成本;经营成本包括日常管理成本和税收成本;风险成本指预期损失,即预期损失=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资本成本主要是指用来覆盖该笔贷款的信用风险所需经济资本的成本,在数值上等于经济资本与股东最低资本回报率的乘积。

案例分析:贷款定价

    商业银行受理一笔贷款申请,申请贷款额度为l000万元,期限为1年,到期支付贷款本金和利息。

  商业银行经内部评级系统测算该客户的违约概率为0.2%,该债项违约损失率为45%,需配置的经济资本为25万元;经内部绩效考核系统测算该笔贷款的资金成本为3%,包括经营成本、税收成本在内的各种费用为1.5%,股东要求的资本回报率为16%.则该笔贷款的成本合计为:

  资金成本:1000×3%=30(万元)

  经营成本:1000×1.5%=15(万元)

  风险成本:1000×0.2%×45%=0.9(万元)

  资本成本:25×16%=4(万元)

    贷款的成本合计:49.9万元,即贷款定价应至少保持在5%的利率水平。

    贷款定价不仅受客户风险的影响,还受商业银行当前资产组合结构的影响。

  一项贷款在放入资产组合后将会改变组合的整体风险。

  一般情况下,组合管理部门所确定的定价必须被视为是刚性的,只有在例外的情形下才可偏离这一定价,同时还需有必要的授权。

  此外,还应当从全面的角度来审视客户关系,即考虑该客户的其他收入。

  因此,即便某笔贷款按较低的利差发放,但由于为该客户提供的其他产品或其他服务会带来足够的收入,所以从全面的客户关系来看,总体上仍然是盈利的。

  3.信贷审批

    信贷审批是在贷前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由获得授权的审批人在规定的限额内,结合交易对方或贷款申请人的风险评级,对其信用风险暴露进行详细的评估之后作出信贷决策的过程。

  信贷审批或信贷决策应遵循下列原则:

    (1)审贷分离原则。信贷审批应当完全独立于贷款的营销和贷款的发放。

    (2)统一考虑原则。在进行信贷决策时,商业银行应当对可能引发信用风险的借款人的所有风险暴露和债项做统一考虑和计量,包括贷款、回购协议、再回购协议、信用证、承兑汇票、担保和衍生交易工具等。

    (3)展期重审原则。原有贷款和其他信用风险暴露的任何展期都应作为一个新的信用决策,需要经过正常的审批程序。

  4.贷款转让

    贷款转让(又称贷款出售)通常指贷款有偿转让,是贷款的原债权人将已经发放但未到期的贷款有偿转让给其他机构的经济行为,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散或转移风险、增加收益、实现资产多元化、提高经济资本配置效率。大多数贷款的转让属于一次性、无追索、一组同质性的贷款(如住房抵押贷款组合)在贷款二级市场上公开打包出售。

  5.贷款重组

    贷款重组是当债务人因种种原因无法按原有合同履约时,商业银行为了降低客户违约风险引致的损失,而对原有贷款结构(期限、金额、利率、费用、担保等)进行调整、重新安排、重新组织的过程。

  贷款重组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是否属于可重组的对象或产品。

    (2)为何进入重组流程。

    (3)是否值得重组,重组的成本与重组后可减少的损失孰大孰小。

    (4)对抵押品、质押物或保证人一般应重新进行评估。

  贷款重组的流程:

    第一步,成本收益分析。

  第二步,准备重组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基本的重组方向;

  重大的重组计划(业务计划和财务规划);

  重组的时间约束;

  重组的财务约束;

    重组流程每阶段的评估目标。

   第三步,与债务人磋商和谈判,并就贷款重组的措施、条件、要求和实施期限达成共识。

  贷款重组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措施:

  调整信贷产品

  减少贷款额度;

  调整贷款期限;

  调整贷款利率;

    增加控制措施,限制企业经营活动。

  四、资产证券化和信用衍生产品

    1.资产证券化:资产或资产组合采用证券资产这一价值形态的资产运营方式。

  包括以下四类:

    (1)信贷资产证券化,即狭义的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计的未来现金流的资产(如银行的贷款、企业的应收账款等),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的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重新组合、打包,进而转换成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并流通的证券的过程。

  (2)实体资产证券化

  (3)证券资产证券化

  (4)现金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的种类:

    根据产生现金流的基础资产类型的不同,可分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和资产支持证券两大类。前者基础资产是房地产抵押贷款,后者基础资产是除房地产抵押贷款以外的其他信贷资产。

    从资产质量看,可分为不良贷款(次级贷款)证券化和优良贷款证券化。

    从贷款的形成阶段看,可分为存量贷款证券化和增量贷款证券化。

    从贷款的会计核算方式看,可分为表内贷款证券化和表外贷款证券化。

  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证券化,有助于:

    (1)通过证券化的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功能,可以将不具有流动性的中长期贷款置于资产负债表之外,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及时获取高流动性的现金资产,从而有效缓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

    (2)通过对贷款进行证券化而非持有到期,可以改善资本状况,以最小的成本增强流动性和提高资本充足率,有利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

    (3)通过资产证券化将不良资产成批量、快速转换为可流通的金融产品,盘活部分资产的流动性,将银行资产潜在的风险转移、分散,有利于化解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率。

    (4)增强盈利能力,改善商业银行收入结构。

    2.信用衍生产品:从基础资产上分离或转移信用风险的各种工具和技术,特点就是能将信用风险从市场风险中分离出来并提供风险转移机制。

    信用衍生产品的作用:分散集中度风险;提供化解不良贷款的新思路;增加资本流动性;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摆脱定价困境。

  信用衍生产品除了具有传统金融衍生产品的特点(如杠杆性、未来性、替代性、组合性、反向性、融资性等)外,还呈现出以下不同的特点:

    (1)保密性。

    (2)交易性。

    (3)灵活性。

    (4)债务的不变性。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信用衍生产品主要有以下四种。

银行保理是什么意思【国际保理业务的风险及其防范】

    摘要:文章对国际保理业务存在的进口商、出口商及保理商等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就如何防范风险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国际保理信用风险防范    1.国际保理业务存在的风险分析

  

    国际保理业务中的风险主要是指信用风险,即银行作为保理商,其客户不履行或不正当履行合同条款规定的义务的一种潜在可能,这种可能一旦成为现实便会给银行带来直接经济损失,其实质是一种违约风险。

  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四类:(1)进口商信用风险。

  一旦发生进口商破产倒闭的极端情况,其风险将由银行承担。

  (2)出口商信用风险。

  银行由于缺乏对其监管,出现进口商提出追索而出口商无力偿付的风险。

  (3)相应保理商的信用风险。

  主要指双保理而言,指在两个保理商共同提供服务的情况下,一个保理商不愿履行义务而可能损害对方利益的可能。

  (4)国家信用风险。

  进口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社会稳定情况的变化,或直接影响该国的国际贸易状况,或间接影响进口商的偿债能力,从而使银行面临着一定的国家风险。

  1.1进口商信用风险

    依风险随所有权转移的原则,银行买断出口商应收账款,便成为应收账款的债权人,同时也承担了原先由出口商承担的应收账款难以回收的风险。

  银行面临的进口商风险具体表现主要有:①买方无力偿还债务或破产;②买方拖欠付款;③买方拒收货物并拒绝付款。

  对前两种情况,暴露这些风险的原因:一方面是银行融资判断失误。

  融资审查缺乏客观性和全面性,高估了进口商的资信程度,对进口商履约能力做出了错误判断。

  此外,进口商的资信水平起初不错,但在履约过程中,因种种原因使其资信水平下降,无法继续履约,而银行缺乏充分的事中监管;另一方面是进口商对银行隐瞒自身的资信情况,伪造反映自己还款能力的财务数据,不及时告知可能影响自己及时还款的各种重大事件等。

    在单保理中,由于只有一个保理商,出口商信用风迟汪险由该保理商承担;在双保理中,出口保理商相对出口商直接承担进口商风险,进口保理商则相对出口保理商直接承担进口商风险,所以实质上这种风险最终由进口保理商承担。

  但是银行承担进口商的信用风险是有条件、有限度的:(1)进口保理商在到期日前收到副本发票和必需的其他单据是承担风险的必备条件。

  (2)银行对进口商的信用风险的承担额限于所核准的信用额度,超出信用额度的应收账款的风险由出口商自己承担。

  (3)出口商必须依约全面履行货物销售合同,在这些条件和范围内,银行承担100%的坏账担保。

  1.2出口商信用风险

    在具体实践中,银行一般更为关注的是进口商的资信状况,因为进口商是应收账款的最终支付者。

  但是出口商的资信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存在于出口商方面的信用风险同样可能给银行带来巨大损失。

  出口商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由于出口商的过错导致进口商拒收货物,拒绝付款,甚至进口商提出索赔,而供应商倒闭或由于其他原因丧失清偿能力;(2)由于出口商的过失或故意**,发票上所签明的货物或债务人根本不存在,甚至出口商与进口商串通**。

  这就表明相关应收账款存在瑕疵,银行无义务进一步付款,但是银行会面临预付款丧失的风险。

  如果出口商资信良好,银行能够追回预付款,反之,如果出口商倒闭或骗取预付款后逃匿,则银行不得不承担损失。

    在双保理中,由于提供预付款的是出口保理商,因而由出口保理商而非进口保理商承担这种风险。

  一方面,进口保理商将预付款付给出口保理商,与出口商之间没有发生直接的法律关系;另一方面,出口保理商对转让给进口保理商的应收账款负瑕疵担保责任,若有瑕疵,出口保理商有重新购回有瑕疵的应收账款的义务。

  这是因为,对出口商的应收账款是否叙作保理并提供预付款是以出口保理商对出口商的资信评估为基础的,出口保理商因此而应承担错误评估或所评估情况恶化而带来的不利后果。

  1.3相应保理商信用风险

    主要是指在双保理中,一个保理商不履行义务而给对方利益带来损害的可能。

  对出口保理商而言,其来自进口保理商的风险主要是进口保理商不遵守相互保理协议,在枣历向进口商收取应收账款后,逃匿或拒绝向出口保理商转付相应款项。

  对进口保理商而言,其承担的出口保理商的风险相对较小,主凳旦搜要是在非因其本身的原因不能收到应收账款时,不能得到出口保理商对保理费用支付的风险,一般情况下,出口保理商可从收取的款项中扣取保理费用。

  1.4国家信用风险

    在国际保理交易中,由于进口商国家政治、法律、经济政策的变化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

  国家信用风险给国际保理业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延迟付款、暂停付款,或没收付款。

  由于国家信用风险一般不易预测,一旦出现,往往对进出口商和银行保理商造成巨大损失。

  影响国家信用风险的因素纷繁复杂,主要有政治、经济、法律、战争等多方面的因素。

  

  2.国际保理业务风险的防范

  

    由于国际保理业务中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至少涉及两个以上国家的法律,因此必然涉及跨国法律适用问题。

  虽然在国际范围内已有《国际保理公约》及《国际保理业务惯例规则》等规则调整,但是由于其存在各种局限性,而且各国对国际保理业务的法律规定还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也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国际保理业务法律体系,使得当国际保理业务发生争议时,诉讼期限长,诉讼程序复杂。

  因此,商业银行要充分防范国际保理业务中的信用风险,除了诉诸事后诉讼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严密而高效的事前防范机制。

  2.1建立对进口商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

    (1)对进口商的信用、资本实力、还款能力等资信情况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从而为出口商针对不同客户(进口商)分别建立信用销售额度。

  在信用额度内的应收账款列为已核准应收账款,对此银行保理商才提供无追索权的融资与坏账担保,超出信用额度的应收账款则为未核准的应收账款,对此,银行保理商只提供有追索权的贸易融资,并不承担坏账风险。

  为了保障自己的权益,银行可根据进口商的资信变化情况作相应调整或撤销信用额度。

  不过,在保理协议中应对此做出明确约定,否则,随意调整或撤销信用额度有损出口商的利益,会导致不仅承担违约责任,也会损害自身的信誉。

    (2)在接受应收账款时,避免接受债务人过于集中的应收账款。对于这种应收账款,一旦债务人破产,丧失清偿能力,银行保理商蒙受的损失将更大,所以应尽量避免,即使接受,也应采取集中限额的方式减少自己的责任。

    (3)银行在国际保理业务中应尽量采取双保理方式,通过一名相应的进口商所在国的进口保理商,可以对进口商进行更全面的了解和更便利的收款。

  2.2建立对出口商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

    为防范出口商的信用风险,银行首先应做的工作也是对出口商及其应收账款做详尽周密的评估与调查。

  一般而言,银行选择的被保理出口商应该经营管理规范财务制度健全、信用记录良好以及偿债能力较强,且大多为银行的现有重点客户。

  出口商的产品通常应是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高附加产品或高端公用设施。

  然后,在此基础上强化出口商的保证机制,银行应该在出口保理协议中要求出口商对其债权做出以下承诺与保证:。

    (1)保证债权的合法性。

  出口商应该保证所出售的应收账款的债权源于正当交易,而非无权经营产品而产生的应收账款;出口商已经全部履行了合同项下的责任和义务;出商提供的产品已经或将被进口商接受,不会发生争议。

  (2)保证债权的完整性。

  出口商应该保证银行保理商对应收账款享有同出口商等同的一权利,包括可向债务人收取利息和其他有关费用的权利等。

  (3)保证债权的可转让性。

  出口商应该保证除了已经向银行披露的因素外,―开始就不存在任何阻碍债权可转让的因素,在保理协议期间也不会产生任何阻碍。

  (4)保证债权转让的排他性。

  出口商应该保证如果未经银行保理商书面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将应收账款抵押给第三方。

  如果在协议签订前,己存在对应收账款的某种抵押,银行保理商提出要求后,出口商必须解除这种抵押。

  而在签订国际保理协议以后,出口商也不得再与任何第三方签订类似的抵押协议。

  2.3建立相应保理商信用风险的防范机制

    出口保理商和进口保理商都应慎重选择相应的保理商。

  叙做保理业务前,需要对对方做相应的资信调查与评估,应该选择资信状况好、抗风险能力强的银行或保理公司。

  如果本身是国际保理商联合的成员,可以考虑选择同属本组织的成员。

  一般而言,保理商大都选择与自己已签订国际保理协议的业务伙伴来具体开展某项国际保理业务。

  2.4建立国家风险的防范机制

    保理商一般都会避免选择在政治、经济、法律环境动荡的国家叙做保理业务。

  就汇率风险而言,由于保理商往往在业务中涉及多国债务人,支付和接受支付的币种有多种,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风险,必要时也可通过购买有关货币的远期外汇买卖合同来消除汇率风险。

  由于国际保理融资期限较短,汇率风险也不是太大。

  最根本的防范还是选择投资环境稳定的国家。

    2.5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

    为了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可以借鉴欧美地区保理商的做法,加强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尝试开展保理业务保险,在规范运作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地分散风险。

  一旦进口商破产或无力付款,则可将商业银行的部分损失转嫁给保险公司。

  如美国NationsBankCorp保理公司就将保理佣金的三分之二用于投保。

  我国银行和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各自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吸引庞大的客户群,共享信息资源,相互渗透,合作发展,进一步拓展我国的国际保理市场。

  

  参考文献:

  [1]李金泽.银行保理商:面临的法律风险及防范[J].金融时报,2002,(7).

  [2]游飞宇.银行在出口保理业务中的风险与防范[J].国际经贸探索,2003,(6).

...题目是<从××银行损失案浅析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摘要】经过研究发现,在银行风险中,信用风险一直处于首当其冲的地位,是我们需要首先关注的风险。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出发,说明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国际先进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信用风险管理的各项内外部措施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金融行业是个高风险的行业,这些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销租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亏仿兆以信用风险所占比重最高,约占60,其次为操作风险,越占30,市场风险和其他风险如法律风险则较低,约占5。本文仅从风险比重较大的信用风险入手,来研究其管理问题。

  信用风险是指债权人由于债务人违约或债务人信用等级或履约能力发生变化造成损失的风险。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这种风险主要源自借款人违约或资信恶化而使债权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这种损失包括预期损失、未预期损失和意外损失三部分,其中前两部分构成了损失的主体,是对银行最有意义的部分[1]。

  随着商业银行业务日趋多样化,信用风险不仅产生于传统的贷款业务中,而且在票据贴现、透支、开立信用证、开立银行承兑汇票、同业拆放、债券包销、担保等业务中也涉及到实际的信用风险。

  现代意义上的信用风险则包括由交易对手直接违约和交易对手违约可能性发生变化而给银行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因为从组合投资的角度看,资产组合的价值不仅会因为交易对手的直接违约发生变动,而且,交易对手履约的可能性也会因信用等级降低,盈利下降等因素发生变化从而给资产组合带来损失。

  现代信用风险概念涵盖了传统的信贷风险以及因交易对手信用水平和履约能力变化而导致资产损失的风险。

一、我国信用风险管理现状[2]

(一)尚未形成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

  目前,我国银行工作人员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管理理念较陈旧,首先,对银行发展的眼前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协调认识不充分;其次,对银行业发展与信用风险管理的关系认识不充分;再次,信用风险管理的意识在整个行业的职员中和经营管理过程中贯彻不充分,总认为信用风险管理是风险控制部门的职责。

(二)信用风险管理人才匮乏,缺少分析与预测专家

  由于我国开展信用风险管理的时间较短,无论是管理经验的积累,还是管理人才的培训都相当匮乏,导致风险分析与预测行家较少,制约了国际先进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和方法在我国的推广应用。

  (三)银行信用风险定量管理落后,尚未建立信用风险的质量与管理的先进技术。

  现代信用风险管理与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不同的是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大量运用数据统计模型和金融工具,但在我国银行业的定量分析中主要还是参考资产负债指标和头寸匹配指标,风险测算统计工作还未能实现制度化和科学化。

  (四)尚未建立起一个健康的社会信用体系,企业信用情况难以真实反映。

  由于我国社会上普遍存在信用缺失,企业财务数据真实性不高,加上信用评级未完全用在贷款决策上,基层信贷人员又没有过多时间随时跟踪企业财务变化情况,导致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财务数据不全面、不准确,风险得不到真实反映。

  (五)基础数据库有待充实,管理结果有待检验。

  根据历史数据资料对不同信用级别的实际违约率和损失程度进行统计分析,是检验信用风险管理结果客观性的重要手段。但在我国起步较晚的信用风险管理中,信息披露、管理方法还缺乏大瞎效力,难以收到企业的真实财务资料,从而导致分析结果缺乏可信度,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难以运用到银行实际的信用风险管理当中去。

二、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趋势及特点

国外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实践,积累和总结了许多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从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诞生,其间经过VAR、CreditMetrics等定量分析信用风险的数理模型的运用,至1999年和2002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不仅强调用先进的工具量化风险,而且在当前金融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国际先进银行越来越重视从全球范围管理银行面临的所有风险,强调风险管理贯穿于银行业务的整个过程,风险管理正在从高深的理论变为所有从业人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具体说来,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特点[3]:

  (一)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企业经营区域逐步跨国化,股权逐步多样化和复杂化,业务领域逐步多样化,这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国际活跃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已经从信用风险,扩大到既重视信用风险又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性风险;信用风险管理的重点从关注单笔交易、单项资产和单个客户,扩大到既重视单笔交易和单个客户的风险管理,又高度关注所有信用敞口的总体风险控制。

  为了避免各类风险在地区、产品、行业和客户群的过度集中,国际活跃银行采取统一授信管理、资产组合管理以及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等一系列全新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防范和转移各类风险。

  国际活跃银行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大量使用盯市模型中KMV、CreditMetrics等、违约模型中的CreditRisk+等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控风险,这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也使得风险管理成为艺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工作。

  (二)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

  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银行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性风险等不同风险类型,公司、零售、金融机构等不同客户种类,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等不同性质业务的风险都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并将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多元化后产生的一种需求,其优点是可以大大改进风险—收益分析的质量。

  该原则说明,作为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有责任对银行的所有风险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在风险管理方面不应该存在任何“死角”。

  风险管理部门要通过风险管理规划、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等方式,在银行系统内实现风险管理理念的统一、目标的统一和标准的统一,从而实现风险管理的全面化、系统化。

  (三)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

  国际活跃银行都是经营地域遍布全球的跨国公司,由于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导致的国别风险成为了危及银行业安全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趋势要求风险管理体系必须是全球化的,应该根据业务中心和利润中心建立相适应的区域风险管理中心,与国内的风险管理体系相互衔接和配合,对各国、各地区的风险进行甄别,对风险在国别、地域之间的转化和转移进行评估和风险预警。

  (四)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

  商业银行的业务特点决定了业务的每个环节都具有风险,伴随着风险,银行的风险管理也应贯穿于业务发展的每一个过程,哪一个环节缺少风险管理,就有可能出现损失,甚至导致整个业务活动的失败。

  (五)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存在在每一个业务和环节,商业银行的这种内在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一个员工的行为,所有银行工作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

  为了有效地识别、防范和控制风险,国际活跃银行一般都设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专司风险控制之职。

  但是,风险控制又决不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无论是董事会还是管理层,无论是风险管理部门还是业务拓展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

  董事会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机构,负责衡量银行的总体风险敞口,并对风险管理承担总的、最终的责任。

  董事会下设独立于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通过风险管理委员会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判断和决策,管理层必须执行。

国外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经验对我国银行业的启迪:

  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借鉴其先进经验,我们应着重从内外两方面进行改进:从外部来看,应致力于强化外部监管,改进企业信用,规范会计事务所的行为,为银行的贷款投资决策建立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

  从内部来看,应致力于构建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先进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提高风险管理技术,从而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

三、强化信用风险管理的内部途径

  强化信用风险管理的内部途径主要是从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风险管理技术(特别是控制技术)的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化、风险文化的树立等方面加以论述。

(一)健全风险管理体系[4]

1、构建完善、灵活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1)在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构架。

  (2)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上,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新的管理结构应该兼顾风险控制的任务目标和以顾客为中心、争取市场取得盈利最大化的最终目标,这就要求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

2、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决策体系

  建立以尽职调查、风险评审和问责审批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的风险决策体系。

  尽职调查有针对性的对项目疑点进行深入调查,独立提出专家意见,风险管理委员会是一个权威的专家审议机构,它不具有决策权,但具有一票否决权,决策层作出决策时要遵循“YES-NO”原则,即对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查通过的项目,决策层可以同意或否决,但对风险管理委员会否决的项目,决策层不得同意。

  上述科学的风险决策体系,其核心是坚持公正和透明原则。

3、建立风险管理的评价体系

  风险管理政策制度要适应业务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就必须建立风险管理的评价体系,从事后对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进行检查和回顾。

  后评价体系要以风险和收益的量化为基础,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量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可以资产质量和资本回报率为主要内容,降低不良资产的比率,提高资本回报率;而随着风险管理技术的提高,在银行能比较准确的量化其面对的风险时,应采用新型的以风险为基础的考核盈利指标——RAROC(risk-adjustedreturnoncapital),意即:根据风险调整的收益,其计算公式为:

RAROC=(净收益—预期损失)/CaR(未预期损失)[5]

  式中:CaR——capitalatrisk,意即在险资本,也就是弥补未预期损失的资本。

  RAROC的考核思路打破了原有的“以利润绝对额多少、不考虑风险”论英雄的作法,而将收益与风险紧密的联系在一齐。

(二)提高风险管理技术

1、建立先进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1)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具有一个集中化的数据库,目前,这一步最为关键,我们要在力保数据库数据真实、完整的情况下,从银行前台采集数据,汇总到数据仓库,以备后台分析。数据仓库至少要容纳以下信息:客户基本信息、授信合同信息、信贷帐务信息、担保品信息、清偿数据信息、企业财务信息。

(2)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具有极强的分析系统——银行信用风险分析系统,它取决于银行的现状及管理层要求的复杂程度,从传统、简单的信用分析系统到更复杂的信用风险系统,如J.P摩根的信用矩阵.

  (3)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具有监督功能:首先会对风险分析系统产生的数据进行验证,发现问题,确保数据健全,剔出干扰数据,错误数据。

2、提高对信用风险的控制能力

商业银行在充分量化其所面临的信用风险的基础上,可以提高对风险的控制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银行通过对贷款的未预期损失来对贷款资产进行科学的定价,贷款价格=资金成本+风险费用+营运成本+利润,其中风险费用又分为计提和风险资本成本。计提体现的是可预见的风险损失,风险资本成本覆盖的是不可预见的风险,这些都是决定一笔贷款价格的重要因素,虽然国内利率尚未完全放开,目前商行对企业的贷款仅有很少的浮动空间,但利率放开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早一步掌握定价技术对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十分有利。

  (2)信用风险的度量结果可以为银行的资本配置提供参考,帮助银行决定满足巴塞尔协议风险资本充足率要求的经济资本数量。

  (3)银行可以通过对个体分析和组合分析风险收益的比较,并获得相互之间的相关性,掌握贷款组合分散风险的方法和技术,从而有效分散(而不是随机分散)风险,更加完善风险分散机制。

  (4)通过对风险的度量,完成对风险的转嫁,可以实行贷款保险制度,担保,风险资产出售,不良资产证券化。

(三)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1、建立一个赏罚有度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激励机制,要充分发挥信贷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中的约束机制;建立公正、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定期对信贷管理人员进行审定。

  2、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对银行从业人员的约束力随着职位的提高而减弱,因此,在提高人员素质,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素质的基础上,必须加强总行到各级分行、支行的垂直领导,加强从总行到各级分行、支行的各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自身监管和对下级的监管。

  3、完善内部稽核机制,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加强内部监督力量配备提高人员素质;加大内部稽核频率,使其及时履行职责;建立内部控制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评价可以起到促进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和加强、保证内部控制合理性和有效性的作用。

(四)树立风险管理文化[6]

  风险管理文化这一术语自1996年起才首见于金融管理文献,但历史上成功的银行经营实践证明,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无疑是银行的致胜之道。风险管理文化的塑造通常要求银行对内在的风险管理活动进行分析,明确并倡导一定的风险收益价值观,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渠道的传播以及银行内外各类沟通活动加以强化,形成独具特色的风险管理作风、意识和习惯,覆盖银行的每一角落,并在环境的冲击和挑战中,不断提高和优化,现在它已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成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总的说来,风险管理文化可从知识、制度及精神层面进行塑造:

  风险管理文化的知识层面:指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和艺术。

  具体来说,它包括银行对各种风险的评估能力、辨识能力、在风险收益上的权衡艺术以及对风险管理模型的开发运用技巧。

  风险管理的知识层面主要内含在银行的信贷人员、稽核人员、金融工程帅以及高级管理层的能力之中,并且越来越体现在银行开发的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等一系列信息软件上,它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智力基础。

  风险管理文化的制度层面:指银行对经营活动中对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主要包括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

  制度层面是风险管理文化的体制保障。

  风险管理文化的精神层面:指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包括银行员工的风险观、风险内部控制意识、风险管理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等精神因素。它是风险管理文化的最高层次。

四、强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外部途径

(一)来自银监会的监督[7]

强化风险外部监管是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必然要求,如何进一步强化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使之更加有效、更富针对性,从而保证商业银行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目前银监会应从以下两点着手:

  1、实现从注重合规性监管向注重风险性监管的转变:改进和提高监管效能需要将合规性与风险性相结合,以风险性监管为主,以合规性检查为辅,真正重视风险监管工作。

  2、健全非现场监督体系,并保持监督的持续性:建立统一、科学和规范化的非现场监督体系:监管报表实现标准化;建立非现场监控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实行非现场监督评级,可考虑通过对银行报表的分析,进行合规性和风险性评级。

(二)来自市场的约束

  通过信息披露以加强对风险的市场约束:《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明确规定资本充足率、监管当局的金融监管、市场约束为金融监管的三大支柱,强调银行应及时、准确地向市场披露银行财务业绩;财务状况;风险管理战略和措施;风险暴露;会计政策;业务、管理和公司治理等6个方面的信息,为此,监管当局应通过制定信息披露准则及指引等措施,促进商业银行披露的信息具有可比性、可靠性与及时性,并将对银行合规性和风险性评级的有关内容向社会披露,加强社会监督。

(三)改进企业信用状况

  1、积极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积极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规范政府行为,强调政府宏观调控,打造政府信用。在企业和全社会树立讲诚信的公德意识,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信用即财富的共识和理念,营造良好的信用氛围。

  2、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培育信用社会监督机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应依靠法律力量和制度政策来约束信用关系各方面的行为,尽快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加大失信惩治力度,鼓励诚信经营。

  3、加快培育企业信用服务中介行业,由于目前企业信用服务机构存在企业信息采集渠道不畅、提供的信用产品尚较单一而无法满足企业信用管理需求等方面问题,建议依托政府建立统一的企业信用查询网络系统,改变目前由于多方进行信用登记与信用管理而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支持信用评级行业发展,实现对企业信用的有效调查与监控,从而达到各部门联手改善目前企业信用状况、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

(四)规范会计事务所的行为

  银行在向客户贷款时都要求客户提供财务报告。

  目前,不少企业会计报表缺乏真实性。

  不仅中小企业财务报表和未经会计事务所审计的报表普遍存在假账,即使是经过会计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表也存在相当严重的作假行为。

  作为一般规律,企业会计处理上总会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在贷款审查中极少见到专业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对企业的会计处理提出异议,甚至出现过当天要求企业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第二天审计报告已经完成的案例。

  客户的财务报表是银行判断客户好坏的主要依据,如果这个依据不真实,银行将难于做出准确的判断,也就难于保证贷款的质量。

  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应加大治理作假账、出假审计报告的力度,为银行的贷款投资决策建立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

你认为做好金融科技领域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要素有哪些?

  做好金融科技领域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三要素,技术、生态、风控。

  金融科技离不开对技铅磨纯术的判断,但是对于技术游桥的判断其中有两点我自己近期也一槐咐些困惑也是在不断地思考。我们要充分地了解能够运用到金融领域的技术有哪些。

  高度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技术未来能够给金融效率带来什么样的巨大冲击。

  大家都知道风险本身就是金融运行很重要的一个资源。

浅议如何完善农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摘要随着客户观念和需求的不断变化、金融风险复杂程度的不断上升、银行监管要求的日益严格、金融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当今世界上的银行家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以一种更全面、更清晰的视角来审慎甄别业务经营中的风险针对农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现状要加强对农业银行风险管理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健全凳搏科学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培育新型的风险管理文化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改变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提高风险计量水平;完善风险控制方法;运用多种风险应对策略包括规避、分散、转移、抑制等策略  关键词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理文化;农业银行    农业银行作为在我国银行界占有重要地位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实施股改是其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建设现代银行制度的必由之路股改过程中必卖喊然伴随着内部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的全面革新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农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笔者认为要完善农行风险管理机制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现枣配祥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的最大特征是纵向式的而目前农行是以分行为经营单位的体制其风险管理体制也以横向为主不利于风险管理效率的提高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可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  一是在风险管理的决策层面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在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在总行一级设一个独立于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风险管理系统的负责人和专家组成该委员会主席由全行的首席风险管理主管担任负责制订全行的风险控制标准及风险管理规划完善风险管理控制制度判断和决策重大风险管理事项监督高级管理层关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的控制情况对本行风险管理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及水平进行定期评估提出完善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意见  二是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实行上级行风险管理部门对下级行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和同级业务部门风险管理窗口负责人的直接管理和考核下级行风险管理人员和风险窗口管理人员在所管辖的区域和领域内全面监控执行总行风险管理政策包括搭建运作组织推广风险管理工具量化评估与分析报告等以利于总行风险管理部门综合归纳各区域、各领域的风险暴露进行全面风险整合和对冲实现对整个机构的积极风险配置同时为确保矩阵式垂直化管理的有效执行还应建立一系列相关的配套制度包括推行风险经理制和风险报告制对所有业务流程和关键风险点实施有效监控对重大风险事项及时预警和报告确保对业务流程中的任一环节均能体现“四眼”原则真正实现风险管理重点的三个转变即从现实的风险向潜在的风险转变从风险的事后处置向风险的前期控制转变从风险资产的管理向资产风险的管理转变  此外风险管理部门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立性风险承担者不能同时为风险监控者风险承担与风险监控必须分离风险管理部门应该相对独立于业务部门承担起平行制约和行为监督的责任从而形成有效制衡抑制过度追求商业机会、利差贡献或业务量而违背风险管理原则的行为为达到有效制衡可采取风险管理执行官下派制即总行向各省分行派驻风险执行官省分行向二级分行派驻风险执行官风险执行官的人事任免、业绩考核、薪酬分配等均由上级行确定不受派驻行的限制    二、培育新型的风险管理文化  没有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就谈不上风险控制无数的事例也证明了这一点国际上不少金融机构因风险控制不当而造成倒闭的案例中原因往往并不是因为它缺乏风险控制的机制而主要是因为其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过于薄弱因此自上而下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营造浓厚的风险文化至关重要农行可在内网上分类汇集各项内部规章制度发布各业务产品及操作过程中的风险指引明确提示风险点及防范要点通过广泛的风险教育、科学的风险评估来培养所有人员对风险的敏感和了解并将风险意识贯穿于所有人员的自觉行动中去促使风险管理的理念深植于商业银行的组织文化中亦即是一种融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力树立囊括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推行涵盖事前监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要让全行上下认识到对商业银行来说只要持续经营资产和负债业务就永远会面对各种风险甚至是破产、倒闭的风险任何岗位的银行员工都要有风险防范的意识任何员工做任何事情都要自觉地考虑到风险因素并尽可能将风险压到最低限度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实现风险与收益的优化以及价值的创造  与此同时要加快建立一支风险管理队伍提高素质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国外高级风险管理人才通过他们成熟的理念、技术来推动全行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立足自身培养人才除在工作上有意识地培养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外要充分发挥内部网络的作用建立风险管理知识学习网站及时更新学习内容并指定一些风险管理专家定期在网上答疑解答风险管理人员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他们提供一个开放的培训平台对高级管理人员派往国际上先进的商业银行跟班学习考察重点学习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先进的风险计量技术培训不能“一时冷一时热”要形成制度并作为长期发展战略    三、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信贷风险预警机制是现代商业银行对出现影响资产安全的风险信号提前做出识别和判断并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信号处理方法的一种机制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有效的、科学的风险管理技术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减少经营活动中的相关风险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将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有效防范各类风险  宏观面上总行应组织高层次人才认真研究国家宏观经济及金融政策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变化情况重点加强对不同行业的长期、深入研究了解和把握不同行业的基本特点、发展趋势和主要风险因素在对宏观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客户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信贷资产行业、区域、品种、集团客户风险分析的基础档案并通过与各部门、各行业、各媒体业已建立的信息交流渠道定期对一些行业或地区进行预警通报确定高风险行业及高风险地区前瞻性地提出重点扶持及退出对象发布全国性的行业贷款限额及地区授信总额解决基层行因信息不对称将贷款集中于某个已处于衰退期的行业引发贷款风险的问题要设计出全面覆盖银行在业务运行中的资产负债变动情况、大额资金流向、资金清算及经营效益信息的合理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起到风险预警作用同时在开发新产品和开展新业务之前要充分识别和认真评估其中包含的风险建立相应的内部审批、操作和风险管理程序明确风险防范要点做到“未雨绸缪”微观面上要建立和完善包括财务报表的早期预警信号、经营状况的早期预警信号、企业与银行关系的早期预警信号、管理人员的早期预警信号等的预警机制在风险出现苗头时就能通过一些信号敏锐地捕捉到风险点以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将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各级行的客户经理要经常深入企业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关注企业发展动态监控企业资金走向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分析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发现风险预警信号并及早采取措施控制风险避免风险的扩大和漫延同时通过信贷管理系统加大在线监测力度对到期贷款收回情况及信贷资产质量情况进行监控及早发现并处置信贷客户的潜在风险    四、提高风险计量水平  通过对国际银行业流行模型的考察不难发现银行风险管理模型如下的发展趋势一是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化、指标化形式向模型化形式或二者结合的形式转化、单个资产分析向组合分析转化的趋势;二是运用现代金融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趋势比如对期权定价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的运用;三是汲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趋势比如经济计量学方法、保险精算方法、最优化理论、仿真技术等等;四是运用现代计算机大容量处理信息和网络化技术的趋势  根据历史数据资料对不同信用级别业务的实际违约率和损失程度进行统计分析是检验风险管理结果客观性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农行开展风险管理的时间不长相关数据积累不足这方面的工作还较为滞后加上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各类企业在信息披露、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很大的差距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财务资料无从搜集已公开的一些大企业的财务数据存在着失真现象因此农行应结合自身特点在采用信用评分方法等传统模型计量信用风险、强化贷款五级分类管理的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相关数据库信息包括客户的信用资料、历史上的违约率资料以及金融市场数据资料等并与有关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一起结合自身特点对有关的现代风险管理模型进行改进或“量体裁衣式”地开发新的风险度量模型如信用评估模型、破产预测模型、产品定价模型等逐步运用现代风险管理方法对每一项业务和产品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解和分析并根据本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对不同类别的风险选择适当的、普遍接受的计量方法尽可能准确计算可以量化的风险和评估难于量化的风险并采取压力测试等其他分析手段进行补充    五、完善风险控制方法  一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总行要出台各项业务的风险管理指引包括柜面人员操作风险指引、银行业务法律风险指引、新业务产品风险指引等列示风险内容细化风险标准使每位员工都明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风险点及防范措施严格控制风险并注重加强业务制度的更新与完善特别是新业务、新产品的推出要配套出台风险控制制度及办法以制度约束人、管理人同时对违规违纪人员严肃追究责任二是提高风险监控水平在风险管理中综合运用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控两种手段实现优势互补、相辅相成提高风险管理整体效能在非现场监控方面要建立高效的非现场监控网络提高信息获取的深度、广度、频度和精度为风险管理提供充分的依据三是改进信贷管理方法在搞好宏观、定性分析的同时逐步将一些适合农行情况且较为成熟、科学的数学分析模型植入信贷风险管理之中要通过对企业重要财务变量的不间断测试掌握借款企业未来收益的趋势降低信贷风险要建立科学的贷款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贷审会议事规则将贷审会审议项目的风险情况作为衡量贷审会成员工作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对贷审会成员实行动态淘汰制决策能力不佳的则促其离开贷审会必要时引入“外脑”邀请有关方面的技术专家参与决策作出贷与不贷的决定以提高贷审会成员的整体素质和决策水平四是完善稽核审计体系要建立独立的、垂直的、具有监督权威的内部审计部门实行审计派驻制即总行向省分行、省分行向二级分行派驻审计人员对下级行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审计派驻审计人员不接受被派驻行的领导直接由上级审计部门进行考核同时不断完善审计程序、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果充分发挥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监督作用五是推行经济资本管理以经济资本作为业务计划编制的先行指标和核心指标指导信贷资源有效配置强化对风险资产总量特别是风险资产新增总量的约束以资本约束风险资产增长控制全行的风险水平    六、灵活运用风险应对策略  银行风险无处不在、无可避免但农行可以通过灵活运用一些风险应对策略达到减少风险、控制风险的目的  一是规避风险策略考虑到风险事件的存在与发生的可能性事先采取措施回避风险因素或主动放弃和拒绝实施某项可能导致风险损失的方案在贷款方面应认真做好贷前尽职调查科学评估贷款抵押物价值避免抵押品不足值或难以转卖而使贷款遭受损失同时注重贷款期限与负债期限的匹配设置科学的中长期贷款控制指标防止中长期贷款发放过多出现贷款长期化与存款短期化贷款流动性降低与存款流动性增强产生流动性风险在外汇业务中对有关货币汇率走势做出明智的判断采用“收硬付软”、“借软贷硬”等策略规避汇率风险在经济紧缩期采用固定利率在通货膨胀期采用浮动利率以避免可能产生的利率风险根据内部政策和程序对市场风险实施限额管理包括交易限额、风险限额及止损限额等涵盖承担市场风险的主要业务并按照地区、业务经营部门、资产组合、金融工具和风险类别进行分解  二是分散风险策略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就要求农行在信贷投向上不要过分集中于少数行业、地区或客户避免某个行业的长期不景气、某个地区的严重经济萎缩或某些客户经营状况的急剧恶化遭受致命的呆账损失同时要在大力开拓信贷业务的同时不断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改变营业收入中贷款利息收入“一枝独秀”的现状以分散贷款信用问题带来的风险对金额巨大、风险难于控制的大项目可采取银团贷款的方式发放贷款万一贷款形成事实风险可与其他行共同承担避免因此承受太大的损失  三是转移风险策略通过合法的交易方式和业务手段将风险尽可能转移出去如发放贷款时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一旦借款人发生风险可以将风险“转移”到担保人这就要求对担保人的资信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发放抵押贷款时要求对抵押物进行投保一旦抵押物发生损失就将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出具保函时要求客户提供反担保或提供100%资金质押等一旦客户失约银行可向担保单位进行追索或直接划扣保证金;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通过期货交易、期权交易、互换交易(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远期协议及套期保值等交易方式来转移利率和汇率风险  四是抑制风险策略在承担风险后加强对风险因素变化的关注当出现风险爆发征兆或实际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风险恶化争取化解风险或者尽量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这就要求农行要严格落实客户经理制度密切关注客户重大经营状况变化情况跟踪检查和评估担保者、抵押物、质押物及时发现客户预警信号通过采取追加抵押物、追加担保人或担保金额、停止新增贷款、提前收回贷款等方式抑制风险的进一步扩大将损失减到最小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