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生命潜能的系统开发,人机工程学课程设为何内容?

作者:竺宇诚时间:2023-07-27 14:08:03

导读:" 儒家文化与生命潜能的系统开发是一个涉及人类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领域。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人机系统的效率和效能的学科。将人机工程学应用于儒家文化与生命潜能的系统开发,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儒家文化中的价值观和原则,进一步发掘和发展"

  儒家文化与生命潜能的系统开发是一个涉及人类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领域。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人机系统的效率和效能的学科。

  将人机工程学应用于儒家文化与生命潜能的系统开发,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儒家文化中的价值观和原则,进一步发掘和发展自身的潜能。

以下是人机工程学课程可能包含的内容:

  1.介绍人机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人机交互的基本原则,了解人机工程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理论,掌握评估和设计人机界面的方法和工具。

  2.探索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原则:学习儒家经典著作中的思想和观念,如仁、义、礼、智等,了解儒家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分析儒家文化与生命潜能的关系:探讨儒家文化对个人潜能发展的启示,分析儒家文化中关于个人修养、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的理念,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中。

  4.设计人机界面与儒家文化的融合:将人机工程学的方法和工具应用于儒家文化与生命潜能的系统开发中,设计符合儒家价值观和原则的人机界面,以提升用户体验和效能。

  5.开发人机系统的评估和优化:掌握人机系统评估的方法和技术,了解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和用户反馈来优化儒家文化与生命潜能的系统,使其更符合用户需求和期望。

  6.实践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探讨如何将人机工程学与儒家文化结合起来,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

  通过以上的课程内容,人们可以在学习人机工程学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和应用儒家文化的智慧,发掘和发展自身的潜能。这种综合性的学习和实践,有助于培养人们的个人修养、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感,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什么 就业方向有哪些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包含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等四方面的课程,具体内容如下:

  专业基础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工程图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电子电工技术、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等课程。

  专业课程:电力拖运自动控制系统、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础、数字信号处理、测量系统设计、液压与气动系统。

  专业选修课程:人机工程学、计算机控制技术、微机电系统、精密机械结构设计、智能仪器、计算机仿真技术、无损检测技术、虚拟仪器技术、光电检测技术、DSP原理及应用、精密测试技术、工程光学、微细制造技术、精密加工工艺等。

  专业实践课程: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金工实习、工程图学课程设计、电工电子实习、计算机操作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机电设备系统及元件的研究、设计、开发,机电设备的运行管理与营销等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电子技术、新能源、机械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2、新能源;

3、机械/设备/重工;

4、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5、汽车及零配件;

6、计薯猛算机软件;

7、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8、互联网/电子商务。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机械工程师、销售工程师、结构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机械工程师;

2、销售工程师;

3、结构工程师;

4、设备工程师;

5、售后工程师;

6、电子工程师;

7、质量工程师;

  8、工艺工程师。

  本专业以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测控与仪器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

  毕业生具备仪器设计制造以及测量与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测控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自芦租动化仪表、智能设备、计算机应用等方面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亦可担任高等院校、数哗桥研究机构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电子工程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开发各行业所需的测控系统及测试仪器,兼顾工程科学教育与工程实践训练的基本能力。

...儒家文化与生命潜能的系统开发 人机工程学课程设

手绘效果图ManualEffectDrawing

手绘效果图课程侍穗设计CourseDesignofManualEffectDrawing

儒家文化与生命潜能桥谈樱的系统敏丛开发SystematicDevelopmentofConfucianismCultureandLifePotential

人机工程学课程设计CourseDesignofMan-machineEngineering

计算机专业知识介绍

  计算机应用技术,TechnologyofComputerApplication,狭义:可以利用任何一种计算机软件的任何一功能,为可能用到它的人提供一定的服务。

  广义:对各种软件的各种功能、设置、属性有足够的了解和应用能力,可以在各种情况下驾驭计算机高效率的为不同人群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各种服务。

  总之,凡是利用计算机软件,为需要或者可能需要它的人提供服务的技术,就是计算机应用技术。

  该专业主要开设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C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平面设计、VB程序设计语言、SQLSERVER数据库应用、3DS软件应用、网页制作、VisualFoxPro应用基础、工具软件等课程。

2主要课程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基础、Linux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SQL、数据结构与C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原理、工程经济、高级语言汇编、VB.net程序设计、多媒体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与网站建设、Java语言程序设计、图形图像应用处理(PhotoShop)、Flash动画制作、微型计算机安装调试维修、办公室软件应用操作、计算机辅助设计、岗前培训“一技之长”。

公共课程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该课程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地研究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思想道德修养的客观规律的一门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课程。

  它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以及大学生在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方面形成发展的规律和特色,教育大学生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讲授内容: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陵烂枝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该课程通过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学生明确改革是在新形式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客观实际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培养“四有”人才的目的。

2.基础心理学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在文化教育、医疗保健、党政机关、心理咨询与辅导等机构从事教学、咨询与辅导等服务性工作的专业人才;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员选拔、测评和培训的管理人才、能在市场调研及社会调查研究机构从事问卷设计和数据分析的专业人才。

3.形势教育

  该课程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分析特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趋势,揭示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国际国内形势;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4.大学英语

  培养学生阅读英语书刊的能力,并能在实践中以英语为工具获取该专业所需的信息,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主要内容:语音、语法、笔译。着重矫正语音、语调,扩大词汇量,加深基本语法,借助词典翻译一般短文,加强阅尺敏读和笔译技能的训练。

5.高等数学

  该课程是该专业的重要基础课。

  通过学习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求导的方法和求积分的方法,能够求解典型的一阶二阶常微分方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用数学分析的方法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将来从事工历袭程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函数及极限,一元函数微积分,一阶二阶常微分方程,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级数等。

6.体育

  进行体育基本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提高身体素质,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具有从事该专业或其他行业所需要的良好身体素质。

基础课程

1.计算机文化基础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备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主要讲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文字处理系统以及表格处理系统的知识。

  熟练上机操作,并参加山东省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

  2、数字电路。

  该书讲述数字电路的基本知识,门电路、组合电路、触发电路、数字集成电路等工作原理,使学生具备分析综合电路的能力,为学习《微机原理与汇编》及其他硬件相关课程打下基础,并具备一定的微机电路的检测与维修技能。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2.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该课程主要讲解计算机基础、8086微处理器结构、80X86微处理器结构、存储器结构、微机中断系统和DMA控制方式、微机接口及其应用、MCS51和MCS98单片微处理机、A/D、D/A转换器及其应用。介绍计算机基本组成原理和PC机微处理器和存储器层次结构的技术特点;详细介绍了接口电路原理和组织、扩展微机系统应用的接口技术。

3.模拟电路

  模拟部分讲述二、三极管的结构、工作特点及应用电路、二级管的整流、滤波电路、三极管基本放大电路及常用放大器。

4.C语言

  C语言是计算机专业必修课,以研究程序结构和编程技术为主要目标。

  目的使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编程方法,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掌握程序设计中常用算法和数据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编写出一般的应用程序。

  具有C语言我、调试、运行的实际能力,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

5.数据结构

  该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详细介绍了线性表、栈和队列、串、数组和广义表,树和二叉树以及图等几种基本类型的数据结构,以及程序设计中经常遇到的两个问题——查找和排序。通过课堂听课、作业、上机实验使学生学会分析研究计算机加工数据对象的特征,具备选择适当的数据结构以及相应的算法能力,并具备算法的时间分析、空间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也可进行复杂的程序设计,要求学生写的程序结构清楚,正确易读,使学生具备开发大型软件的基本技能,上机选用vc环境。

6.专业英语

  该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门计算机外语工具。

  掌握微机硬件组成,软磁盘、微机软件,使用计算机的过程,存储器,CPU,I\O设备,网络等内容。

  了解上机时常见的提示信息及解释,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扫清上机时使用英语软件的障碍,并且使学生具备阅读计算机专业英语书刊的能力,能听懂一般专业学术报告的能力。

7.教育学

  该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教育的基本规律,熟悉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掌握系统的中外教育基本理论知识、教育的历史知识和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知识和技能;具备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传授技能。

8.操作系统

  该课程主要讲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类型、进程与处理器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常用操作系统的基本特点、Unix操作系统的功能特点等。

专业课程

1.平面设计

  学会图片我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较熟练使用我软件进行图片我和设计能力。

2.VB程序设计语言

  该课程主要讲授如何使用VB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包括图形编程,文件使用,多媒体程序开发及数据库编程等,通过学习学生可利用VB编写出种种应用程序。

3.SQLSERVER数据库应用

  主要任务是介绍数据库组织、管理和使用的一般知识,包括数据模型、数据库结构、数据库系统、数据库设计、关系运算、关系规范化、关系查询(SQL语言)等方面的知识;介绍至少一种实际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构成与使用。目的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具有进行简单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的能力。

4.3DS软件应用

该课程主要讲授3ds的基本工作界面,掌握MAX的工具箱操作原理,学习各种基本模型制作方法,学习基本动画制作方法.

5.网页制作

  该课程主要学习计算机操作和网页基础知识,网站结构和风格设计、网页文本和表格、在网页中使用图形图像、导航和链接、柜架网页、基本表单元素和动态网页。

6.计算机网络

  该课程主要学习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局域网的特点、原理及典型实现技术。

  该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课。

  主要内容:网络概述,网络的层次模型,通信子网,计算机网络的高层服务,计算机网络应用开发与相关技术。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网络的原理及应用,熟悉局域网的安装、设计思想,并可进行网络管理和一般性维护。

7.VisualFoxPro应用基础

  该课程主要讲解VFP的基础知识,包括数据库基础知识、数据的建立与项目的管理、数据处理命令、查询与视图、SQL语言及程序设计基础。同时讲解如何利用VFP所提供的各种生成器来设计数据库应用程序,包括表单、报表、菜单与工具栏的设计和应用程序开发的完整过程。

8.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该课程主要包括:多媒体概述、多媒体的音频、视频、动画技术,并从实际出发介绍多媒体应用软件的选购、安装等实用指导。

  多媒体系统组装包括:声卡、解压卡的工作原理及技术指标,安装调试故障的分析及处理。

  微机系统维护包括:机房的配置及操作规程,计算机病毒概况、特点、预防与清除以及常见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9.工具软件

  该课程主要讲解:系统工具软件NortonUtilities2000、系统测试工具、磁盘分区工具、磁盘复制工具、数据压缩工具;电子书阅读工具、图片工具、抓图工具、图象处理工具、多媒体播放工具;电子邮件工具、网络浏览器、下载工具、IP工具、网络加速工具;杀毒工具等。

选修课程

1.演讲与写作

  该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加深对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实际功能的认识,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特别是言语交际的实际能力,同时,通过对写作的强化练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常用应用文体文章的写作理论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在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

2、音乐与绘画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陶冶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并且在系统的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造型能力,对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

  该课程的基本礼仪是:对市场经济发展、就业市场状况和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调适在择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心理;教导毕业生,使其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并转换角色、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使毕业生了解政策,更好地利用就业指导机构指导自身就业。

4、社交礼仪

  该课程使学生掌握礼仪的意义和作用。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自身的礼仪修养,规范自己的礼仪行为。

  明确各种工作人员的礼仪规范和服务规范及在工作中的标准和要求。

3核心课程

  1、Vf数据库应用主要讲授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关系型数据库的特点、基本运算、数据组成;以VisualFoxpro为实例,学习数据库的设计和开发,掌握数据库的应用。

  2、VB.NET程序设计该课程主要讲授VB.NET程序设计语言的集成开发环境、程序设计基础、窗体和基本输出输入、常用控件、工程和程序管理、应用程序的结构、菜单程序设计、窗体设计和文件处理等。

  3、JAVA程序设计该课程主要讲授Java的语言规范、Java的编程技术及应用,主要内容有:Java基础、流程控制、方法、数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线程、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等,使学生掌握用Java进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4、网页制作该课程主要讲授网站的设计、我、修改、上传,主要应用DreamweaverMX2004及FireworksMX2004。其中DreamweaverMX2004是网页我软件,讲授其表格、框架、层等布局工具及超链接、CSS样式等相关知识,Fireworks是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主要讲授静态图片的制作、处理及简单动态图片的制作。

  5、FLASH动画制作主要讲授网页动画设计软件Flash的使用方法,使学生掌握这一交互式动画设计工具,并能够利用它将音乐、声效、动画以及富有新意的界面融合在一起,以制作出高品质的网页动态效果。

4就业方向

  计算机软件开发、计算机及其网络管理维护、国家企事业单位办公部门,互联网站建设维护等职业岗位群。

职业资格证书

  计算机硬件工程师、计算机二级三级、计算机国家二级三级、LINUX管理、平面设计师、网站设计师、工业测量与控制、仪器仪表与智能家电产品开发及应用等。

5知识结构

  (1)具有高层次计算机专门人才的文化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软、硬件运行基本原理与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知识;微型机及其运行的基本知识;计算机软件基础及程序设计,软件开发,调试知识;数据库管理系统原理及其实现的基本知识;计算机通讯系统及其网络系统的基本知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微型机的组装、调试的知识;及时跟踪计算机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思想知识。

  (2)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维护工具的使用。

  (3)掌握计算机专业必须的专业知识,计算机水平达到二级以上。

  (4)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英语达到三级。

6能力结构

  (1)学生应具备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有关工具的操作能力。

  (2)跟踪计算机新技术的能力。

  (3)多媒体应用软件的开发能力。

  (4)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维护的能力。

  (5)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和操作能力。

  (6)计算机房的建设、管理和维护的能力。该系要求,高职班学生毕业应争取有四证:毕业证、大学英语三级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计算机操作员高级技能鉴定证书。

7专业特色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特色是“厚基础,重方向”。该专业学生可以学到很扎实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就业面广;同时,在此基础上又强化专业方向,学生们有重点地掌握一个专门化的技能,以便从事专业性较强的计算机岗位工作。

  该方向着重研究神经网络、模糊逻辑、模糊神经网络、模拟退火技术、蚁群算法等在视频图像处理与编码中的应用,旨在发展快速高效和具有在低码率信道下实现视频图像实时编码潜能的压缩算法;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模糊矢量量化技术的研究,提出了模糊学习vq算法、模糊k-邻域vq算法、随机竞争学习vq算法,使得vq编码性能大大提高,解决了对初始码书的依赖性问题和码书设计时间过长的问题。在数字水印技术方面,较为系统地引入了混沌理论,同时在国内较早地开始第二代数字水印算法的研究;该方向还将医学成像技术、人工生命、非线性非确定系统辩识相结合,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基于spect、fmri、eeg、meg等信息融合的高维时空非线性模型的建立和辨识,能够为医学功能实时成像提供定量的理论依据、有效的分析方法和实用的计算手段。

  该方向重视高水平的实验室建设,分别与美国ti公司和美国motorola公司合作成立了dsp实验室和eda实验室各一个,实验室设备总投入已超过400万元,着重研究数字信号的实时处理技术与硬件实现,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系统的动态可重构技术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关键技术的突破。这些实验室设备先进,及时跟踪国外大公司的最新技术,当前已经为深圳特区的信息行业提供了较为雄厚的技术支持和完整的技术培训,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学术声誉。

  该方向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涉及高分辨率医学影像设备、无线通讯接口、固定电话短信设备、生化分析仪等领域,其中“isp数字电路实验分析系统”获得1999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可编程来电显示测试仪的研究”获得1999年深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全自动多参数临床电解质分析仪”2001年通过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鉴定,已有5项成果在中国高新技术交易会上成功转让和实施产业化,当前已产生经济效益4000万元。

  该方向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学术合作研究,学术骨干中共有5人次赴英国做访问学者,并且承担英国britishcouncil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一项。该方向的研究工作,一方面以多媒体图像信息处理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为突破口,力图实现理论和技术上的源头创新;同时将“产、学、研”紧密结合,力求形成我国自主的知识产权,提高核心国际竞争力。

8专业自考

主考院校:中山大学

专科

专业代号:A080701

  课程设置:考课程16门,共70学分;选考课程0门,共0学分;加考课程1门,共6学分;  

说明:1、016课程含007、009、012课程实验2学分,008课程实验3学分,014课程实验各1学分,须相关课程笔试  

  全部合格后方可报考。  

  2、港澳考生可不考001、002两门课程,但须加考231课程。 

独立本科段

专业代号:B080702

  课程设置:必考课程16门,共74学分;选考课程0门,共0学分;加考课程4门,共19学分; 

说明:

  1、015课程含007、008、011课程实验各2学分;010、012、013课程实验各1学分,上述实验和202、203课程中的实践考核须相关课程笔试全部合格后方可报考。  

  2、计算机及应用(或原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电子电工信息类非专业专科(或以上)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201课程;工科类非电子电工信息类专业专科(或以上)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201、202两门课程;其他专业专科(或以上)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201、203两门课程,已取得相同名称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可申请免考。  

  3、港澳考生可不考001、002两门课程,但须加考231课程。  

  4、本专业仅接受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或以上)毕业生申办毕业。[2]  

9研究方向

  一、该方向主要研究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

主要工作包括:(1)安络技术的研究,已经完成“入侵检测预警和安全管理技术”与“安络服务器技术研究”2项国家863计划信息安全主题研究项目,重大国防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

(2)基于互联网络的软件工程技术和网络软件集成技术,在多agents协同工作,通用rpc应用平台等方面取得了研究成果[3]

  (3)中间件技术,特别是安全中间件在银行支付系统中的应用技术,取得了多个成功应用的案例。

  (4)j2ee架构的应用技术,在corba应用技术方面也取得了成果。

  该研究方向研究力争解决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所涉及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基础技术。以网络应用与信息安全的构造和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新理论、新结构、新方法和新技术为突破口,力图实现在科学理论和技术上的源头创新,以提高学生在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领域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形成我国自主的知识产权。

二、智能化网络与应用

  该方向主要研究网络信息与生物信息的智能处理技术。该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①智能主体(agent)及其应用技术:主要研究主体语言、主体之间的协作和协调、通信和交互技术、多主体学习以及多主体系统在基因组自动注释(automatedgenomicannotation)、生物信息智能集成与共享web服务资源融合中的应用等。

  ②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主要研究基础理论、发现算法、可视化技术、定性定量互换模型、知识表示方法、发现知识的维护和再利用、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中的知识发现以及网上数据挖掘等。

  ③语义web与ontology:研究语义web的支撑技术、模型和方法,包括可扩展标记语言(xml,extensiblemarkuplanguage)、xmlschemas、资源描述框架(rdf,resourcedescriptionframework)和知识本体(ontology)等创建语义web的支撑技术。重点研究:设计机器可读的网上信息内容表示、自动推理模式、后基因组语义web的支撑技术、ontology与基因功能注释、知识网格和信息网格。

  ④生物信息智能处理技术:研究生物智能信息处理中的算法问题,重点研究生物信息资源共享技术和生物信息的知识挖掘。主要包括研究新的dna序列特征分析方法;研究先进、高效的信息分析和数据挖掘手段,从大量繁杂的蛋白质组数据中找出内在联系,揭示蛋白质的功能及相互作用关系。

  该方向已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包括:基于web的智能信息采集与分类系统、城市流通领域电子商务系统——中国商品交易网、智能信息抽取及其应用研究、中国饲料服务网的研究与开发、电子出版物信息处理系统。

  该方向已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8名。

  当前在读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6名。

学生问答

(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大专生、本科生,初高中生)是否适合学习吗?

计算机应用专业适合所有的有兴趣的人学习的,BENET这个专业很受欢迎,是印度APTECH的教学模式比较重视实践操作.教材更新比较快,根据主流产品和技术的变化而进行动态的更新,按照北大青鸟作出的学习目标

(2)问:学习后认证考试的题目由谁来出?

  认证考试的题目是统一命题的,并定期组织全国考试。考试为闭卷考试,试卷由统一组织评卷。

(3)问:学习课程需要英文基础吗?

  学习是要掌握一点英文基础,以便能看懂计算机常用的几个单词。但英语不好的同学也不用头大,计算机英语很多都是简写的,而且重复性很高,不是像高中似的要你背很多单词,课程已经把学习的门槛降低了很多,不少内容都是用中文撰写及解释的,所以说你可以放心地学习。

关于 儒家学说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杜维明称儒学为“哲学的人学”,源远流长的儒家学说从文化发展的的角度而言,主要是一种精神文化传统,是一种文化伦理精神。

  它是具有人文主义特色的以人为伦理主体的文化精神,也代表了一种既入世又超越的人生态度。

  可以说它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中国哲学的化身。

  儒学的理论理系从其特有的伦理角度出发,观察宇宙,体验自身,奠定了儒家文化的主体,也创造了中国人的文化生命。

    那么我们联系到“儒家学说与现代社会”这个命题时,也就是考察儒学与现代社会的撞击、接轨与发展,考察其中儒学对现代社会的贡献以及在新的条件下对儒学的创造性转化。

  从而发挥儒学的社会功能。

  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言:“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盲目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

  ”因此我们首先必须在思维上破除两种实用观点,即政治上的实用观点和经济上的实用观点。

  前者表现为为了现实政治斗争的需颂银仔要在主观上任意褒贬儒家学说及其思想;后者则不看实质,只就表面去看儒家思想与现代经济发展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不仅肢解了儒家思想的整体,也存在主观杜撰之嫌。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儒学都应有它的位置。

  一方面儒学需要参与到现代化的行列中,另一方面现代化的行列也需要儒学的参与。

  而儒学与现代社会的相邂逅也曾经历了一个由冲突到协调的过程。

  儒学的现代化是一种历史使命。

  历史上儒学本身的不断发展与演变,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现代化。

    突现儒家人文传统的现代新儒家的崛起,也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传统文化之核可演化成社会变革的精神文化之果。

  中国文化与中华民族,必须二者是同时站立起来,藉此建立民族生命与文化生命合一的大生命。

  那么由此我们关注在现代社会儒学形形色色遭遇,也就看到了儒学的命运和前途。

  一

    儒家学说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其源流无疑是自孔子开始。孔子继承殷国奴隶制时期的天命观和祖先崇拜,对源于巫术神化的“周礼”,结合氏族血缘的宋法观念作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完善,剔除了原始宗教的虚幻色彩,更多地保留野汪了其中符合血缘、祖先崇拜的礼仪形式和内在含义,并将其广泛推及到日常伦理生活中,使之内在的宗教意识进一步世俗生活化,日常伦理化,从而创立了儒家文化。

    儒家就其思想实质上是对墨、法、道家的广博蕴含,这也就决定了儒学的发展道路是开放的。

  就早期儒家来说,孔、孟、荀三者有相当大的区别。

  后来,西汉董仲舒吸收了阴阳、神仙等家思想建立了汉代儒学,宋明时期又兼容道、佛思想形成的理学体系。

  因此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来说,都与早期儒学迥然不同。

    但是我们都把它们称之为儒学,这是由于它们都具有儒学所共有的一般特征。

  如《汉书·艺术志·诸子略》说:儒家者流“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凡是以仁、义为行为的最高。

    准则。

  注重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从培养完善的价值并主张“修己以人”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目的的这类学说,都归属于儒学。

  历史上儒学虽然历经了无数次变革,但终未脱离儒学的范畴。

    现代化有它自己的进程,它不是某种意识形态的产物和附属品,不是完全按照某种意识形态的逻辑前进的。儒学也是在天命观的长期反思和批判中创立的,是中国文化经历了从神本——君本——民本——人本从搏明而达到人道主义的发展阶段的标志。

    传统儒家的良知本体作为精神价值的源泉不可能被世俗生活和现代科技遮蔽。

    它不是道德规则,不是意识形态,而是形而上的精神信仰。

  作为儒家哲学思想核心和逻辑起点的心性论,把道德属性当作人的本质属性,并把它与人的具体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相结合,构成为一种具体的现实存在的人。

  孟子所言的“君子性,仁义礼智根于心”中,“心”指主体精神,而“性”指人的本质,本性。

  “心”、“性”合则论之,指人的先天道德意识,伦理本性就是其明证。

    而同样属于其理论体系的知行论,强调为人之道应在道德上磨炼,把道德意识变为理性的自觉。

  因而儒家所重视的不是客观性的知识,而是与情感意志关系更为密切的实践理性,即人格修养也就是认识原理,一切对外界的认识,终以道德实践为归宿。

  先秦儒学面临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所带来的礼崩乐坏的局面。

  孔孟上承周文教化,并通过自己的损益创造,把礼乐法规转化为人自觉的道德实践,从而奠定了儒家内圣之学的基调。

  它相信人的理性力量。

  强调以理主情,以理制欲,依靠理性的力量进行心理调节,而不是靠宗教式的禁欲主义和对外在权威的崇拜和信仰。

  这就直接应战于当前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出现。

    的新的伦常失控和道德危机。儒家学说主张培养意志、净化人的思想,回到天德良知,“天地之性”中去。

    实现一种道德自觉的境界。

  可以说人伦秩序,道德教化,这是中国儒学反复论证的主题。

  作为一个理性主义者,他可以不想念宗教,却不能够不在儒家思想的支配下,于生死关门舍生取义。

  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后,作为社会的人,必须规范自己、约束自己,必须用道德教化自己。

  这种道德理性的力量在精神领域里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远不是对物质功利的追求所能达到的。

    当然,儒家学说的伦理精神还有着更深的哲理基础。

  这就是由心性论——知行论上升到更高理论层次的天人论。

  儒家天人论以人为本位看天人关系,把天人合观看作一个整体。

  儒家以“天”为“命”,“命”即人性来源。

  天人合一即确认人从自然中产生,天为人性来源。

  “人者、天地之心也”,儒学把人的伦理意识从社会推之于自然,要求人有理性地开发、利用自然从而达到天人的整体和谐,维护人类的群体生存,这其实就是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规则的表述,说明了现代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安身立命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考量儒家学说与现代社会这个命题时,不仅要注重儒学的本体论内容与其伦理内涵,更关键的是看儒学的核心精神形态与合理社会的生活形态是否一致。一般说来,一个现代社会,人们必须处理的三个层次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对自然的认识,征服与审美关系,三者必须协调发展;二是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即从属和并列的关系,二者必须和谐共存;三是灵与肉,即精神和肉体的关系,二者必须在一个共同的层面上找到根基。

    而儒学的基本精神是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同时重视群体的社会秩序,其生命力的表现也正是其现代化的可能。

  儒学能为现代化服务的是它的两个精髓部分:(1)以“仁”为核心,以君子为理想人格的道德精神。

  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也可以培养的民族脊梁,使他们在中华民族重新腾飞的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建立起一个以“君子、仁人”为主体的现代化社会。

  (2)以道德责任感为基础的参天地化育的参与精神,或抨击时政,或参与政治,积极参与社会变革,这也是现进时代需要的一种精神。

    众所周知,尽管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充分发展,物质财富大量增长,但这并不能解决现代人的生存意义问题。

  相反,随着工业文明的展,人的主体意识也大大增强,因而人的“安身立命”问题也日益突出。

  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在当前世界拯救危机、重建道德的理性启蒙运动中,儒家学说将会在再塑过程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就像一位海外学人所说的一样:“儒学可能会由于暂时的价值和过时的东西而死亡,然而它将作永恒的价值的综合体而再生,它将变得年轻,并去为新时代服务——这是一个将西方传统混合为全人类新传统的时代。

  ”竞争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美德,但竞争毕竟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个目的。

  当剧烈的竟争走向极端,往往造成现代社会物质的泛滥。

  精神的缺乏与人心的沦丧、道德的败坏从而使现代社会走向异化,人也在走向异化。

  在此关头引入儒家学说的“普遍和谐”观念就很有必要。

  它由“自然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四方面构成,对现代社会具有无可置疑的正面价值。

    中庸曰:“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城地位焉,万物育焉‘由是言之,中和岂可须臾离哉?”儒学正是把“中”与“和”联系在一起的,“和”既是儒家的世界观,也是儒家的方法论。

  目前世界,一方面由于过分注重对金钱和物质享受的追求,造成“自然和谐”的破坏,“人和自然和谐”的失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无止境地追求感官享受,又使不少人造成自我身心的扭曲,这已成为一种社会病。

  而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化生产的程度高,整个社会生产成为一个相互紧密联系的有机体,这就更需要有一个祥和和安定的社会环境。

  于是在这种需求与背离的两极运动中,重视儒家的“和为贵”、“普遍和谐”等观念,并预支给它现代意义的解释和发挥,这将为今日中国社会生活甚至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具有积极意义的经验。

  并可以更正今日社会所发生的“道德真空”、“欲望膨胀”、。

    “贪污腐化”、“身心失调”等种种弊病,也可以在国防政治与国家治理上起到其超乎寻常的效果。象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国际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我国经济改革中关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政策,都蕴含着“和谐”发展的

    思想和方法。

  因此在采用竞争机制来促产育人的进程中,发挥价值理性的导向作用,是符合儒学“恕道”、“和谐”精神的。

  毕竟,人类的根本追求,文化的根本追求、美学的根本追求都是“和谐”二字。

  二

    历史上的儒家学说、儒家传统与智慧,不仅代表着中国的过去。

  而且也预示着中国的未来,甚至是世界的未来。

  从1691年西方出现第一本介绍儒学的书,到十八世纪儒学经典“四书一经”全被翻译出版,孔夫子一下子成了西方启蒙运动的守护神,其谆谆说教成为启蒙运动朴实无华的福音。

  而后在本世纪中叶,从海外崛起的第二次新儒家站在生命本体的高度,重视文化在历史变革中的巨大作用、重视民族自身发展中的文化生命的生长与延续问题,对人本身、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自我完善问题以及为类文化的前途和命运苦苦思索,把个人的安身立命与“家国天下”意识及接续“斯文”,承担“道统”的文化使命感联系在一起,全力以赴地在终极关怀的层面上重建人的意义世界和精神家园,把传统儒学的精神发扬光大。

    现代新儒家是传统儒学走入现代社会后产生的一批复兴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既希图对儒学作出现代解释,使它为现代化服务,又期望保持儒学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原理、范畴,创造出一个现代化形态的儒学理论架构,也就是“返本开新”.按照第一代新儒家梁濑溟的提法:“(儒家文化)中国文化的复兴,就是人生态度的复兴,就是生活样法的复兴。

  ”又说:“中国文化的复兴就是礼乐之兴。

  ”其勾画中国社会现代化与中国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具体理论纲领,正如现代新儒家第二代重要人物牟宗三在1959年发表的《道德理想主义》一文中提出的“开三统”的理论;“道德之肯定”即肯定儒家道德宗教价值;“学统之开出”即把儒家文化转出知性主体;“政统之继续”即从儒家开出具有民主科学精神的“新外主”.现代新儒学是儒家学说与现代社会接轨的产物。

  也可以说是传统儒学在现代意义上的重构。

  它致力于理想人格境界的追求和完全自我的塑造,宏扬坦荡、舒展、健全。

    的精神世界。

    当然,我们关注儒学在二十世纪的遭遇,也正是注意到儒学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沉浮与抑扬。

  我们都知道儒学的核心内容是以“仁”为中心的伦理和道德教化,从此确立“仁者,人之德也”,并且把“推已及人”作为实行“仁”的方法。

  君子要“治国平天下”,首先必须修身,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提出了”为人之方“,那就是”忠恕之道“.而孔子以后的历代儒者均以道德精神修葺着儒学大厦,完善着儒学宝藏,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精神境界。

  当然,这是有个缺陷:儒家的主体仅仅是一个道德的主体。

  还不是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特别是生产活动的主体;儒家从自我道德心灵,道德本性中寻求超越自我的终极存在,这种终极存在不过是被儒家绝对化了的道德律令,是一种自我中心主义,其关涉到强烈的社会意识形态功能和直接参与世俗生活的伦理规范途径。

  因而儒家的生命超越还只是一种道德生命的超越。

  因此,当历史进入近现代,西风东渐时,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呼声乍起。

  一批以反对旧儒学的新知识分子,认为儒学不外乎以尧舜之道为理想,以文武周公之治为目标,显然充满着复古思想,不符合科技时代的要求。

  确实。

    汉儒提倡”三纲“、宋儒提倡社教,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妨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但是,儒学与现代化的冲突,不是儒学内在本质和现代化的冲突,而是它在一定时期内表现为外在的现象与现代社会的冲突。

  儒学所宣扬的”人之为人“的人格意识(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主要在于人具有是非善恶意识,即具有道德理性)、刚健自强的积极入世观念(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称赞”刚毅“品德,”无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及其关于社会责任心的思想(孟子引述大禹、后稷的态度说:”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

    者,由己饥之也。

  是以如是其急也。

  禹稷颜回,易地则智然“)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儒学不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和恒常价值。

    所以现代新儒家顶风而立,消化吸收西方文化,随结宋明儒学,实现了儒爱的现代转型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道德意识和“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他们面对道德危机、信仰崩溃,人际关系疏离以及人与自然的紧张对立,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倡导儒学、研究儒学、信仰儒学,并通过创造的转化并援西学入儒,以与现

    代生活相联系。

    就象现代新儒家牟宗三所强调的,中国哲学的“着重点是生命与德性,它的出发点或进路是敬天爱民的道德实践,是践仁成圣的道德实践。”他们从采明理学入手,肯定心性之学为儒家的主流思想,并把儒家的基本精神归结为“内圣外主”,其所谓以内圣之学开出“新

    外王”的努力,其实也就是想念儒家伦理精神的辐射作用,能够及于现代社会,并力图在现代化现代化过程中去发扬这种精神。

    科技在走向进步,但文明社会却在走向败坏的边缘。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此说:“自从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处于优势以来,人类的生存没有比今天再危险的时代了”,“不道德的程度已近似悲剧。

  而且,社会管理也很糟糕。

  ”他认为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是解决现。

    社会伦理问题所必需的。

  八十年代末,一批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巴黎会议宣言也倡言:“人类要在廿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需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机会。

  ”看来,人类要维系共同命运,还不能抛弃儒学。

  儒学无论在新旧时期,都强调道德的自觉,强调道德的力量,强调人对知识的自觉。

  然而在科技世界的东西方,人们愈来愈体会到物质愈文明,精神愈空虚,人人都只是“心为形役”,除着“为两餐”之外就无所寄托;而儒家学说则在“治国平天下”的基本论述以外,兼亦侧重“养性”,主张“修身齐家”与“爱众亲仁”,。

    尤其在提倡躬行力践,推动社会的进步方面,更有着无尽无涯的启发性。

  儒学主张伦理主体以积极主动的精神去实现社会关系,以便个体自我能在社会群体中“安身”.这样即可避免因主体意识的发展而导致的个体与社会、自我与群体的对立,以及由这种对立而产生的社会反文化倾向。

  孔子的“仅求清己”、“内自省”,孟子的“扩充四端、尽心知性知天”,荀子的“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都是一以贯之地坚持通过“内省”的理性来拯救人。

  而且儒家本体性伦理主张一切个体从自我内在的心灵深处去寻求生命的终极意义,从而真正达到了由本体自我“立命”.说到底,一种价值观念只有推进了现代社会的健全发展,才能取得指导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精神资格。

  而东亚儒学文化圈内日本的跨入经济大国行列与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也都在表明儒学不仅不是现代化的障碍,而且可以成为现代化的助力。

  然而现代化不只是一个时代的概念,还具有一种时代的特征和精神。

  西方罗马俱乐部的学者们在考察现代化的过程中,指出了人类面临的三在问题:一、资源短缺;二、生态失衡;三、环境污染。

  追根溯源,这三大问题都不是自然所强加于人的,而是由人类自身造成的。

  其性质,都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交际问题。

  如果我们考量列儒家学说,就会发觉儒教精神和伦理将是克服西洋文化局限的整个世界性的精神财富。

    毕竟这三个问题的出现,是经济发展走向悖论的产物,它给我们提出了人与自然如何达到“和谐”的课题。

  而儒学由其道德哲学所推衍而出的世界观中的整体观、有机观、发展观、价值观,无疑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起到了警醒的作用。

  儒学中强调的“开物成务”,“利用。

    厚生”表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也是双向的,互利的,还需要讲“辅相天地之宜”,不能只有勤索,没有补偿。

  儒学讲究环境意识“天人合德”,即人与天地和谐发展生生不已的观念。

  《孔子闲居》曰:“天有四时春夏秋冬,风雨霜露,天非教也。

  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

    流形,庶物露生,天非教也。

    “热爱自然生态,必须尊重自然法则,”此谓表里合时,物之所生。

  “中庸又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阐明的也是人作道德主体,应当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天人合一,化育万物的价值观念。

  基于此,罗马俱乐部的专家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就。

    是”从增长过渡到全球均衡,要求发达国家求其融合之心和和谐发展。

    另外,不管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今日中国,大贫大富的两极分化也导致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与许多社会问题。

  所以抑制两极分化就成了我们的重要课题。

  董仲舒的调均思想在此就起到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他指出:“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故有所积重则有所空虚矣。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

  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

  圣人则于众人之情,见乱之所从生,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

  使富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调均之。

  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总之,调均的哲学基础是中庸之道。

    当然,如果我们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兴衰,可以发现儒学的“安身立命”之说可纠之处也甚多。

  当儒家将其崛起的伦理主体消融在君臣父子的社会群体关系之中时,每人却因此失去了个体的权利意识和价值意识,而近代社会所赖以生存的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必须有这种文化观念上的个体权利意识和价值意识相适应。

  此外,儒学主张终极存在就是人的内在心性,要求伦理主体以直觉的方式体验并融合于终极存在,这样,主体的认识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

  故而不能发展出现代科学的理论体系,而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的辉煌成就,依赖于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的批判运动、社会革命和政治、经济上的改革也凸现了儒学对经济活动的负面作用。

  然而,儒学主要不是一种经济理论,它是一种精神、文化传统,是一种哲学系统。

  二千年封建社会中无数次的经济繁荣和封建社会后期经济高水平发展以及当代日本和东亚四小龙的经济奇迹又提示人们儒学的功不可没。

  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来自于法家所造成的政治传统,但却是。

    靠儒家的“治国平天下”来维持和重建的。

    逝者长已矣,来者犹可追。

  儒学在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扬弃过程中,已为我们预约了一个美好的前程。

  因为科技无碍于儒学,儒学亦无碍于科技,特别是“濯于江汉,暴于秋阳”的人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体验,“有教无类”的宗旨和“因材施教”的方法,都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而深受儒家学说熏陶的东亚地区在战后经济脱颖而出的事实更告诉我们,剔除了“崇本贬利、崇本抑末”、“存天理灭人欲”、“学而优则仕”等负面思想,儒学的人文精神和经济伦理都具有重要意义,将可能成为。

    来社会的一种特殊形态。

    儒学以相辅相成的观念,对多变的现实加以协调完善,以出色的管理对付人类的变幻和冲突;它以不变应万变,善于采用实用主义创立制度,善于保持统一管理和自由竞争的平衡,将经济竞争保持在和谐之中,能够对付技术与贸易推进所引起的社会紧张局面,而且它有很大的兼融性,与现代民主并非不能共存。

    毕竟儒学的现代化是其新生的必然途径。

  因此作为中国与世界现代化一个重要文化资源的儒家思想,应有勇气以开放的心态与现代社会直接面对。

  它不仅敢于展示其永恒的精神价值,而且善于创造性地重建传统,走入世界大舞台宽容而又民主地另类文化展开对话,成为与人类所有伟大的精神资源友好相处的一脉清流。

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内容框架是什么

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概括地说,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如前所述,现行的课程体系完成于工业经济时代。

  在工业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对于国家实力的增强、经济的繁荣具有最直接的意义。

  因此,学校教育的使命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合格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工业生产的需要决定了学校教育课程的内容,而科学知识及其相关的技能对于工业生产的意义或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近代自然科学教育运动的倡导者赫伯特?斯宾塞对此曾作过详尽的说明。

  工业经济对于“效率”的崇拜又决定了学校教育必须以简约、规范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因此,建立在对知识加以分门别类基础之上的分科课程就成为课程结构最重要的特色。

  此外,各门学科对于各自领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权威性”的追求,不仅造成了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而且使教科书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尊严。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教科书为载体知识便处于核心地位,成为制约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依据。

  换言之,知识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目的。

  现行课程体系的上述特征,都反映了这么一种教育理念或关于人的发展观:国家和社会发展集中地体现为经济的发展,因此,与生产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乃是学校课程体系应该追求的最高目标;同时,它也构成了人的“发展”的全部内涵。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始终萦怀于中国人民心中的“强国梦”,伴随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知识爆炸”,以及普遍存在于“后发型国家”一定发展阶段教育之选拔功能的突显等因素,又使我国学校的课程体系表现出下列一些特征:对于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现在,人们已经把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种种弊颂穗端概括为“应试教育”。

  显然,如果不根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现存的应试教育的弊端,素质教育就不能推行。

7.如何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为了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转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本次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野亏卜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空迟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旨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

  课程结构的这种转变,与课程功能的转变遥相呼应,折射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新时期的培养目标,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课程内容的这一转变,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

  此外,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课程内容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将会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大地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

  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视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此次课程改革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儿童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有效的保障,并在新课程标准中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同时倡导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这种转变,还意味着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

  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由此带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也可能不一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就有可能不同。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即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是要将评价看做是一个系统,从形成多元的评价目标、制定多样的评价工具,到广泛的收集各种资料,形成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评价促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记录,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本次课程改革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次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中的职责分工,调整了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增加了一定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拥有相应的选择余地。

  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运行,为课程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且对于加速我国课程建设民主化、科学化进程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8.为了保证上述培养目标的实现,从事基础教育的实践工作者必须具备怎样的教育观念?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如果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这一点,课程改革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素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

  同以往相比,这次课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课程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转变。

一、学生观

  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学生究竟是人还是物。

  至少在口头上,几乎任何人都认为学生是人,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却普遍存在着把学生当做任人摆布的物的现象。

  这涉及一个如何看待人的问题。

  这次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看法坚持了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阐述,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新课程必须具有必要的统一性、规范性,这一点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体现。

  第二,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

  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

  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

  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这种未完成性是指: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对于复兴中华民族大业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

二、发展观

  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所谓“发展”仅仅是指通过各种考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增加或熟练。

  这种专注于工具价值的发展观严重地破坏了人的内在的自然,从而严重地阻碍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实现。

  应该看到,人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乃是内在地统一于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中的。

  为了充分发挥课程之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这次课程改革除了在课程结构、教学过程、课程评价方面作了调整之外,还强调各科的课程标准都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应该达到的目标。

  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才能实现“发展”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发展乃是质而不是量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教育乃是养成学生的健全的个性或人格。

三、知识观

  从前面的表述中,我们已经知道工业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因而,系统的知识几乎成为“课程”的代名词。

  知识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人们赋予了知识一些“神圣”的特征。

  知识不仅是绝对的,而且也是客观的,因而,知识成为了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类似于地下的矿物那样的客观存在物。

  对于知识而言,人们惟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发现”。

  对于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乃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

  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必然会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

  这次课程改革坚持实践的观点,并吸纳当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复杂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

  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因此,这次课程改革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

  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四、课程观

  课程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所以,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课程观。

  “课程即教学的科目”或“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等是受到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这里的“教学科目”或“教学内容”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分门别类的知识。

  这种课程观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于是教育、课程便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实践中,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校内外活动,往往被看做是额外的负担而遭到排斥。

  这种知识本位的课程显然不再符合时代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

  为此,要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构成课程的素材。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所有这些素材的教育意义都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经验才能够被激活而得以彰显。

  为此,必须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

  惟有如此,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不是生活的额外负担,而是生活的需要;而且,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置(有时甚至作为教育的消极因素而遭到排斥)的情感、体验也将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