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赏析》是什么?为什么值得赏析?谁是其中的代表性诗人?哪些词作被认为是经典之作?如何欣赏宋词?

作者:王博晨时间:2023-07-18 00:29:14

导读:" 《宋词赏析》是什么?1.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文学形式。宋词赏析就是对宋代词作进行研究和欣赏,探索其中的艺术特点和价值。为什么值得赏析?2.宋词作为中国文化瑰宝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因此值得被赏"

《宋词赏析》是什么?

  1.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文学形式。宋词赏析就是对宋代词作进行研究和欣赏,探索其中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为什么值得赏析?

  2.宋词作为中国文化瑰宝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因此值得被赏析。

  首先,宋词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表达,展现了古人对于人生、爱情、自然等主题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其次,宋词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再者,宋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范本。

谁是其中的代表性诗人?

  3.宋代是中国词坛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词人。

  其中,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被誉为宋词的代表性诗人。

  苏轼的词作充满豪放和情感的表达,李清照的词作则以细腻、柔婉的风格著称,辛弃疾的词作则以慷慨激昂、豪情壮志为特点。

哪些词作被认为是经典之作?

  4.在众多的宋词作品中,有一些被广泛认为是经典之作。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李清照的《如梦令》、《声声慢》,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突出的成就,也在文化传承和历史意义上具有重要地位。

如何欣赏宋词?

  5.欣赏宋词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鉴赏能力。

  首先,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能够更好地理解词作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其次,关注词作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韵律、押韵、对仗和修辞手法等,体会其中的美感和技巧。

  最后,要通过阅读和品味,与词作的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和对话,从而更深刻地体验到宋词的魅力。

总结:

  宋词赏析是对中国古代文学中宋代词作进行研究和欣赏的活动。

  宋词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表达,以及对意境的营造,展现了古人对于人生、爱情、自然等主题独特的见解和感悟。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是其中的代表性诗人,他们的词作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成就。

  在众多的宋词作品中,一些被广泛认为是经典之作,代表了宋词的顶峰水平。

  欣赏宋词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鉴赏能力,通过了解古代文化背景、关注艺术表现形式和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可以更好地体验到宋词的魅力。

读沈祖棻先生的《宋词赏析》

1

  《宋词赏析》一书是武汉大学中文系沈祖棻教授的遗著,是从她多年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积存下来的有关宋词的著述中选录出来的。

  全书分三个部分:北宋名家词浅释、姜夔词小札、张炎词小札。

  其中北宋名家词浅释部分占了全书大部分的篇幅。

  据程千帆教授(沈祖棻丈夫)在本书后记中所说,《北宋名家词浅析》是一部没有写完的讲课笔记,作者这一部分讲稿是根据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要求——了解词的艺术技巧特别是婉约派的作品而讲解的,而且讲得很详细。

  姜、张两家词札记是从她手批的四印斋本《双白词》中辑录出来的,批语有详有略。

  后记里提到的关于苏轼等三篇专题论文此本(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未选。

2

  现代女词人沈祖棻先生在1944年致老师汪东的信中写到:“受业向爱文学,甚于生命。

  曩在界避警,每挟词稿与俱。

  一日,偶自问,设人与词稿分在二地,而二处必有一种遭劫,则宁愿人亡乎?词亡乎?初犹不能决,继则州旅历毅然愿人亡而词留也。

  此意难与俗人言,而吾师当能知之。

  ”生命攸关之际宁可词留而人亡,可见诗人将词放在了高于生命的位置上。

  清人赵翼在《题遗山诗》中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王国维也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这两句话映射在沈祖棻身上便恰恰像是一句谶,家国动荡与民族苦难成为其一生诗词创作的永恒主题。

  沈祖棻外孙女张春晓发表在2000年第7期《百年潮》上的《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兼记外祖母沈祖棻的坎坷一生》一文,以涌动着的浓烈而低沉的深情与喟叹回忆了外祖母的一生。

  在她青年时期,大家庭趋向瓦解并逐渐分崩离析。

  在大学生涯中,她得到汪东、吴梅、黄侃、汪辟疆等国学大师的悉心指点,又得以和诸多学友相互切磋学问。

  1932年春,她在大学二年级时,以一曲《浣溪沙》对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危机作了沉郁的书写,其中“有斜阳处有春愁”成为传诵一时的佳句,她遂被称为“沈斜阳”。

  这时她和诗友们在金陵古城四处吟唱,享受着爱情和友情的甜蜜,可惜美好的时光只有五年。

  她此后的一生既饱经时代忧患,又历经种种个人的不幸——诸多的坎坷和沧桑、不尽的期望和等待,更有更深重的悲哀和绝望。但是她的词作却正是这些多舛的命运之后有了更沉郁的思想感情,有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曾经读到了沈祖棻先生的几个令人动容的故事,也将之在此一并做记录。

  某次,沈先生因被确诊为腹中生瘤,不得不前往成都动手术。

  在面临手术的危险时,沈先生自述“所遗恨者,一则但悲不见九州同,一则从寄庵师学词未成,如斯而已。

  ”亦是极伤心语。

  幸好手术也还算是成功,可就在手术后的一个夜晚,医院失火,沈先生在别人的搀扶下仓皇逃出,所有衣物悉被烧毁,仅人得以幸免。

  她的《宴清都》一词将劫后悲喜之情一一写出,其小序云:“奔命濒危,仅人获免。

  千帆方由旅馆驰赴火场,四觅不获,迨晓始知余尚在。

  相见持泣,经过似梦,不可无词。

  ”夫妻情谊由此可见。

  十年浩劫中,他们夫妇同遭迫害,备尝艰苦。

  在得到丈夫从下放的沙洋农场来信,信中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难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叹时,祖棻写了一首七律:“合卺苍黄值乱离,经筵转徙际明时。

  廿年分受流人谤,八口曾为巧妇炊。

  历尽新婚垂老别,未成白首碧山期。

  文章知己虽堪许,患难夫妻自可悲。

  ”此诗苦味深情,极为感人,也算是对他们夫妇婚后近四十年生命流程的总结了。

  另外读到一个有关程千帆先生、沈祖棻先生和高文先生的故事:沈先生仙逝后,程先生为她整理出版了词作全集,趁赴郑州开会时到开封转交高先生。

  高先生拿到全集后慢慢翻阅一遍,说:“你这个全集不全。

  ”程先生大惊,说:“怎么可能,我已经全部收录了!”高先生默默走进卧室,从床底拖出一只柳条箱,从柳条箱中取出一只皮箱,从皮箱中取出一个锦盒,从锦盒中取出一方丝帕镇厅,丝帕上题写了一首词。

  高先生说:“这个你没有,这是师妹送给我的。

  ”说完,二老抚掌大笑,继而默然无语。

  听这个故事时,大笑之后深感悲切。白云苍狗、世事变幻,暮年忽忆少年事,真是可感可叹!

3

简记一些阅读感受

  可以毫无迟疑地说,沈祖棻册搜先生在词创作理论上是有真知卓见的。

  她的《宋词赏析》成为现代有影响力的词学理论书籍。

  以大家之笔写小书,回归到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注重分析词作的艺术技巧和文学价值的批评之路。

  沈先生的学者之笔赏析得严谨透切,当得上唐圭璋先生所说的“剖析精微,体察分明”。

  当详处,不厌其详;当略处,点到为止。

  既注意结构布局、艺术手法的具体分析,又举一反三,总结艺术规律。

  相对于其他诗词赏析类的作品重在思想内容的解读,《宋词赏析》更偏重于艺术手法的分析,且选择的多为婉约词。

  沈先生从探求作品的实际出发,带领我们去触摸词作的细致细腻之处,所谈之处无一言废话,往往有独到见解。

  用语精当,鉴赏不拖泥带水。

  其实,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做起来是很不容易。

  首先要求作者对词的格律、词的语言和词的表现风格有比较熟练的掌握,其它有关的知识和功力如词的发展过程及其流派,时代风气与词作家的关系,作品中的名句和前代诗词的继承、发展和比较,对前代词论中精辟见解的阐明,乃至词人的身世、交游等等,也是重要的环节。

  撇开这些去谈词,只能是肤浅的、不全面的,乃至是错误的。

  因此,就一点来说,艺术手法的分析比思想内容的阐述难度更高。

  《宋词赏析》的作者自己就是一个有很高造诣的词作家,正因为她有自己创作甘苦的体验,对前人作品的分析也就能够做到眼光敏锐,而又论析严密,丝丝入扣。

精选经典的宋词赏析【五首】

  【#能力训练#导语】宋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宝贵的明珠,词比诗的构句更为自由,它来源于配乐的歌词。

  下面是分享的精选经典的宋词赏析【五首】。

  欢迎阅读参考!。

1.精选经典的宋词赏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宋代〕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鉴赏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其实不然。

  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

  “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

  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

  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

  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

  “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返改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

  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

  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

  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2.精选经典的宋词赏析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宋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同:无)。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鉴赏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叙述描写。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液棚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不难看出,这两句闹世则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谐、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

  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

  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片写大儿子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

  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点辅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

  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

  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

  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

  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

  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3.精选经典的宋词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宋代〕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赏析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

  他曾致书信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

  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下片前三句是说,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何妨?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是说,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名(一样信任我)呢?此时东坡才四十岁,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外任。

  此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西夏大举进军环、庆二州,四年占抚宁诸城。

  东坡因这次打猎,小试身手,进而便想带兵征讨西夏了。

  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

  这是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一个文人要求带兵打仗,并不奇怪,宋代诗人多有此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末三句是说,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

  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

  后又作出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

  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4.精选经典的宋词赏析

  卜算子·咏梅

  陆游〔宋代〕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着同:著)。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诗,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暴,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

  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诗人自身的影子,正如他的《梅花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这首《卜算子》,也是明写梅花,暗写抱负。

  其特点是着重写梅花的精神,而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写。

    上片首二句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属达官贵人所有。

  后二句说梅花的遭遇:在凄风苦雨摧残中开放。

  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

  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

  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说他不与群芳争春,任群芳猜忌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

  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

  如果结合诗人一生累遭投降派的打击而报国之志不衰的情形来体会,真是“一树梅花一放翁”了。

    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

  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

  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

  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

  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

  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

  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的咏怀之作。

  压住一“愁”字,表现了梅花的寂寞与无人问津,渗透的更是作者本身的孤独。

  下阕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而最后一句更是写出了梅花伶仃的孤芳自赏,陆游立志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5.精选经典的宋词赏析

  《渔家傲·秋思》

  朝代:宋代

  作者:范仲淹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

  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

  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

  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

  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

  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

  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宋词的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凯森

注释

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纳李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盯茄亩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

  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

  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

  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具体的范文模板

?pwd=yxph提取码:yxph

陆游经典宋词赏析三篇

  【#能力训练#导语】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雹大很高成就。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词与散文成就亦高。

  下面是分享的陆游经典宋词赏析三篇。

  欢迎阅读参考!。

陆游经典宋词赏析精选【篇一】

  《卜算子·咏梅》

  宋代: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着同:著)。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诗,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暴,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

  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诗人自身的影子,正如他的《梅花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这首《卜算子》,也是明写梅花,暗写抱负。

  其特点是着重写梅花的精神,而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写。

    上片首二句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属达官贵人所有。

  后二句说梅花的遭遇:在凄风苦雨摧残中开放。

  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

  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

  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说他不与群芳争春,任群芳猜忌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

  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

  如果结合诗人一生累遭投降派的打击而报国之志不衰的情形来体会,真是“一树梅源局竖花一放翁”了。

    腊灶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

  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

  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

  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

  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

  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

  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的咏怀之作。

  压住一“愁”字,表现了梅花的寂寞与无人问津,渗透的更是作者本身的孤独。

  下阕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而最后一句更是写出了梅花伶仃的孤芳自赏,陆游立志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陆游经典宋词赏析精选【篇二】

  《钗头凤·红酥手》

  宋代: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赏析

    《钗头凤·红酥手》是南宋诗人、词人陆游的词作品。

  此词描写了词人与原配唐氏(一说为唐婉)的爱情悲剧。

  全词记述了词人与唐氏被迫分开后,在禹迹寺南沈园的一次偶然相遇的情景,表达了他们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抒发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痴情,是一首别开生面、催人泪下的作品。

    上片追叙今昔相聚之异。

  起首三句为第一层。

  抚今追昔,表现陆、唐二人丰富复杂的情感。

  “红酥手”以手喻人,抒写唐婉的靓丽仪容,表达词人的爱怜之心。

  “黄縢酒”是一种官酿的黄封酒,暗示唐氏捧酒相劝的殷勤之意。

  这一情境描写,陡唤了作者无限回忆与感慨:当年的沈园和禹迹寺,曾是他们恩爱夫妻携手游赏的地方。

  曾几何时,鸳侣分散,爱妻易嫁,已属他人。

  现在嘛,虽然满城春色依旧,但是已经人事全非。

  “满城春色”为他们沈园把酒,勾勒出广阔而深远的背景,点明共赏春色的时间地点。

  “宫墙柳”虽是写眼前实景,但却暗含唐婉之变,现已可望而不可及了!此时词中红(手)、黄(酒)、绿(柳)构成的明艳色彩,顿时黯然全逝,没了欢快、幸福和美感。

    “东风恶”几句为第二层。

  直抒胸意,描写他们被迫离异后的痛苦。

  上面写春景春情,甜蜜美好,至此笔锋突转,激愤之情,破襟而出。

  “东风恶”三字,一语双关,含蕴丰富,是全词的关键所在,也是悲剧的症结所在。

  东风本来可使大地复苏,可使万物蓬生。

  这里却狂吹横扫,破坏春容春态,成为“桃花落,闲池阁”的罪魁。

  这主要象喻造成爱情悲剧的恶势力,当然包括陆母在内。

  “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这三句,是对“东风恶”的进一步控诉。

  美满姻缘被拆散,恩爱夫妻遭分离,他们蒙受折磨,遭受摧残,满怀愁怨。

  “错,错,错”,这一字三叠,血泪倾诉,到底谁的错?是自己吗?是唐婉吗?是陆母吗?这里没有明说,只有呼天唤地,悲愤无赖,欲怨不能。

    词下片直书别后相思之苦。

  换头三句为第一层,写沈园重逢唐婉的表现。

  “春如旧”上承“满城春色”,点明此番相逢的背景。

  还是从前那个春日,还是从前那个地方,但是人却今非昔比了。

  她憔悴了,消瘦了,没了青春活力!“人空痩”,表面写唐氏容颜形态变化,实则反映她内心世界的变化。

  “一杯愁绪”的折磨,“几年离索”的摧残,给她带来了多么大的痛苦哇!著此“空”字,把陆游那种怜惜之情、抚慰之意、痛伤之感,全都托盘而出。

  “泪痕”一句,通过刻画唐氏表情动作,表现她此番相逢的心态。

  旧园重逢,往事连连,她能不哭么?她能不泪流满面么?词人用白描的手法,写她“泪痕红浥鲛绡透”,委婉,沉稳,形象可感。

  这里一个“透”字,不闻恸哭声,但见泪满巾。

    词的最后几句,是下片的第二层,写词人与唐氏相遇以后的痛苦心情。

  “桃花落”两句与上片的“东风恶”句前后照应,又突出写景虽是写景,但同时也隐含出人事。

  桃花凋谢,园林冷落,这只是物事的变化,而人事的变化却更甚于物事的变化。

  像桃花一样美丽姣好的唐氏,也被无情的“东风”摧残折磨得憔悴消瘦了;词人自己的心境,也像“闲池阁”一样凄寂冷落了。

  一笔而兼有二意很巧妙,也很自然。

  下面又转入直接赋情:“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这两句虽只寥寥八字,却很能表现出词人自己内心的痛苦之情。

  虽说自己情如山石,痴心不改,但是,这样一片赤诚的心意,却难以表达。

  明明在爱,却又不能去爱;明明不能去爱,却又割不断这爱缕情丝。

  刹那间,有爱,有恨,有痛,有怨,再加上看到唐氏的憔悴容颜和悲戚情状所产生的怜惜之情、抚慰之意,真是百感交集,万箭簇心,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哀,再一次冲胸破喉而出:“莫,莫,莫!”意谓:事已至此,再也无可补救、无法挽回了,这万千感慨还想它做什么,说它做什么?于是快刀斩乱麻:罢了,罢了,罢了!明明言犹未尽,意犹未了,情犹未终,却偏偏这么不了了之,而在极其沉痛的喟叹声中全词也就由此结束了。

    这首词始终围绕着沈园这一特定的空间来安排自己的笔墨,上片由追昔到抚今,而以“东风恶”转捩;过片回到现实,以“春如旧”与上片“满城春色”句相呼应,以“桃花落,闲池阁”与上片“东风恶”句相照应,把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情事和场景历历如绘地叠映出来。全词多用对比的手法,如上片,越是把往昔夫妻共同生活时的美好情景写得逼切如现,就越使得他们被迫离异后的凄楚心境深切可感,也就越显出“东风”的无情和可憎,从而形成感情的强烈对比。

    再如上片写“红酥手”,下片写“人空瘦”,在形象、鲜明的对比中,充分地表现出“几年离索”给唐氏带来的巨大精神折磨和痛苦。全词节奏急促,声情凄紧,再加上“错,错,错”和“莫,莫,莫”先后两次感叹,荡气回肠,大有恸不忍言、恸不能言的情致。

    这首词记述了词人与唐氏被迫分开后,在禹迹寺南沈园的一次偶然相遇的情景,表达了他们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抒发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痴情,是一首别开生面、催人泪下的作品。全词情感真挚,多用对比,节奏急促,声韵凄紧。

陆游经典宋词赏析精选【篇三】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宋代: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赏析

    此词描写了作者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

  上片开头追忆作者昔日戎马疆场的意气风发,接写当年宏愿只能在梦中实现的失望;下片抒写敌人尚未消灭而英雄却已迟暮的感叹。

  全词格调苍凉悲壮,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当年”,指1172年(乾道八年),在那时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

  在前线,他曾亲自参加过对金兵的遭遇战。

  “觅封候”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

  “自许封侯在万里”(《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

  “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匹马征万里,“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谢池春·壮岁从戎》),呈现出一派卓荦不凡之气。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呼鹰古垒,截虎平川”(《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那豪雄飞纵、激动人心的军旅生活至今历历在目,时时入梦,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强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压抑,积郁的情感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宣泄。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在南郑前线仅半年,陆游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一个“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之暗淡画面,心情饱含惆怅。

    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

  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

  “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

  “一事无成霜鬓侵”,一股悲凉渗透心头,人生老大矣。

  然而,即使天假数年,双鬓再青,也难以实现“攘除*凶,兴复汉室”的事业。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

  所以说,这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

  “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

  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他看到了“铁马冰河”,但这只是在梦中,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

  “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此时的失望,“早岁那知世事艰”,“而今识尽愁滋味”,理想与现实是如此格格不入,无怪乎词人要声声浩叹。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陆游这首词,确实饱含着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词人“身老沧洲”的感叹中包含了更多的历史内容,他的阑干老泪中融汇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比一般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显得更有力量,更为动人。

宋词分为两大流派,各派的代表人物是谁?

  宋词分为两大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李之仪、欧阳修、柳永等。

  豪放派代坦芹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岳飞等。

  宋代分北南两宋,宋分前后两期。

  前期词坛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

  范仲淹词慷慨激昂独树一帜,开苏轼豪放派之先河。

  北宋中叶以后,苏轼创豪放派。

  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欧阳修。

  秦观,柳永李清照创婉约派,周邦彦是婉约派集大成者。

  (以下一一缀述)。

  豪放派,代表作家作家苏轼,欧阳修后的文坛领袖,一代大师,著作甚丰。

  词的题材,内容,表现方法,语言运用,风格特色都有突破。

  所谓,词肢信裂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所谓宋词,至轼而又一变,指明它的地位。

  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欧阳修,宋代文学奖的一代宗师。

  范仲淹,先国后家,先人后己,如《渔家傲秋思》辛弃疾,词开南宋一代新风。

  作品之丰开两宋词人之首。

  扩大题材,提高表现力创新词风,影响深远。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李清照,有多方面才能,借鉴柳永,秦历闭观的艺术经验有自己创新是秦观以后的一座高峰。

  如《声声慢》,《如梦令》等。

  柳永,是中国文学史上着力写词的作家,相传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影响深远。

  秦观,词缠绵悱恻,凄婉悲凉。

  代表作《满庭芳》。

  周邦彦,是北宋词的集大成者,工于描写,善于铺叙,继承了柳永,秦观的经验将长调慢词的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是宋代格律词派创始人,开南宋姜夔,史达祖一派之先河。如《兰陵王柳》,《少年游》等。

...阶段的代表作家是谁?(至少三个)主要特色是什么?

  宋词,比宋诗更富于独创性。

  “诗庄词媚”是宋人的普遍看法,这使宋词在艺术上比宋诗显得精妙而富有情韵。

  因为不那么庄重,就较少顾忌拘束,自由抒写便显出了作家的真性情、真面目。

  宋词在题材、风格、手法的扩大演变上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宋词至柳永而一变,至苏轼而再变。

  苏轼是词中大作家,也是词体文学运扒的革新家,他将词变成一种能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复杂御洞的思想感情,并不再依附于音乐的一种新诗体。

  旁拆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苏词的创作直接开辟了辛弃疾豪放一派。

  在两宋词坛上,比较重要的词人还有晏殊、秦观、周邦彦和李清照、陆游、姜夔等人。

  他们多有自己的创造与成就。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