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宋词有哪些值得赏析的特点?

作者:容鸿远时间:2023-07-18 00:29:15

导读:" 辛弃疾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的宋词以豪放激昂的风格著称,深受后人喜爱。他的词作大多描绘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悲愤,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以下是辛弃疾的宋词值得赏析的几个特点:。1.感情真挚:辛弃疾的词作常常流露出一种真挚的情感。他的词语饱"

  辛弃疾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的宋词以豪放激昂的风格著称,深受后人喜爱。

  他的词作大多描绘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悲愤,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以下是辛弃疾的宋词值得赏析的几个特点:。

  1.感情真挚:辛弃疾的词作常常流露出一种真挚的情感。

  他的词语饱满,充满了强烈的情感表达,能够打动读者的心弦。

  例如,在他的《青玉案·元夕》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离愁别绪,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独特的对仗和韵律:辛弃疾的词作在对仗和韵律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

  他善于运用平仄对仗和押韵,使词作更加优美动听。

  例如,在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他灵活运用了平仄对仗和押韵手法,使词作更加富有韵律感。

  3.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辛弃疾的词作中常常抒发了他对国家命运和百姓疾苦的关切之情。

  他痛惜国家的衰败和百姓的苦难,表达了对国家复兴的期望和对百姓幸福的向往。

  例如,在他的《破幽梦·春情》中,他写到“正是花前月下时,分付令愁几度违”,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疾苦的忧虑。

  4.勇于表达个人情感:辛弃疾的词作中也展现了他对个人遭遇的悲愤之情。

  他以个人的经历和感受揭示了时代的黑暗和自己的不幸,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的痛苦的思考。

  例如,在他的《青玉案·元夕》中,他写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流露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总之,辛弃疾的宋词以真挚的情感、独特的对仗和韵律、忧国忧民和表达个人情感为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他的词作引领了宋代词坛的潮流,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选辛弃疾的诗词及赏析

  【#诗词鉴赏#导语】诗歌的思想内涵要超出时代“思想的平均分数”,要高于时代“朦胧的火星”,对人生有更深理解,对时代有更深评价。在此整理了辛弃疾的诗词和赏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1.精选辛弃疾的诗词及赏析篇一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宋代〕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源歼梁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

  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

  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2.精选辛弃疾的诗词及赏析篇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宋代〕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雹运路转溪桥忽见。

  (溪桥一作:溪头)。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3.精选辛弃疾的诗词及赏析篇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宋代〕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之词,风格豪放,气势雄浑,境界开阔,已成为不刊之论,是学者所共识的,但论及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作品时,众人皆推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殊不妥。

  这首词,虽有豪放之因素,但细究可发现,此词风格非“豪放”一词所能全面概括。

  从整体上来看,此词并非一首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豪放之文,而是一首沉郁顿挫、悲壮苍凉之作。

4.精选辛弃疾改扮的诗词及赏析篇四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宋代〕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愁予一作:愁余)。

    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

  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与不满之情。

  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瘟不火,以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词中瑰宝。

5.精选辛弃疾的诗词及赏析篇五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辛弃疾〔宋代〕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

  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

  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辛弃疾慨叹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实与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忧虑。而他的闲居铅山,与陶渊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点类似。

6.精选辛弃疾的诗词及赏析篇六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宋代〕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全词从意义上看,可分为上下两篇,前三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后三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辛弃疾宋词赏析

  辛弃疾宋词赏析【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

    上片: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词以婉约为宗,婉约以愁为宗。

  对比:不识---强

    下片:对比:识尽---却(顾左右而言他)上下片对比:无可奈何,悲慨之情。

    重点是下片,感悟、体味词中的阅尽沧桑、无可奈何的悲观之情。

  本词包括了很多沧桑,含而不露。

  词里以声传情,而在读时可感觉到沧桑之感。

  辛弃疾宋词赏析【青玉案·元夕】

  【南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枯卖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

  作品注释

    ①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灯火辉煌。

    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

  形容满天的烟花。

    ④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⑤凤箫:箫的名称。排箫乐器,泛指所有乐器。

    ⑥玉壶:比喻明月,故继以“光转”二字,亦或指灯。

    ⑦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

    ⑧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⑨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⑩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泛指,当时就包括了“她”

    千百度:千百遍。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零落稀疏,灯光昏暗的地方。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元宵之夜的盛况。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没亩逗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耐没歌载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

    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雪柳”是玉簪之类的头饰。

    “众里寻她千百度”:(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

    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其实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

  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

  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有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幕荣华,甘受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

  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结构:面---点---特写

    所有写景:由情的变化而变化,情感贯穿于写景的波澜,跌宕。

  写景抒情,欢乐---喜悦---落寞---惊喜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玉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现实生活中,心境要很清净,才能找到你的目标。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为了他,很憔悴,经过艰辛跋涉刻苦学习之后,需要付出艰苦劳累不后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经过努力后,终于有了回报,水到渠成,从量变到质变,喜出望外,有了美好的结果(多么艰辛后才得到)。

  通过创作性都阅读,结合自己的修养学识,境界,给读者有更多想象的空间。

    《唐宋词选析》人们称赞辛弃疾的豪放沉郁的词作,也赞美他婉约含蓄的词作,这首《青玉案》词就是这后一方面的代表作之一,历来多有美评。它的好,在于创造出了一种境界。

辛弃疾经典诗词带赏析

  【#诗词鉴赏#导语】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存词六百多首,词风慷慨悲壮,有不可一世之慨。

  下面就是无给大家介绍的辛弃疾经典诗词带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1.辛弃疾经典诗词带赏析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①。

    挥羽扇,正纶巾,少年鞍马尘②。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③。

  【注释】

    ①故人:老朋友,此指张处父。

    ②鞍马尘:指军事生涯。

    ③误身:害了自己。

    这首词大约作于淳熙六年或七年,时辛弃疾任湖南转运副使和安抚使。

  此词主要表现作者屡遭排斥、频繁调任、无法施展抱负的哀愁。

  上片写作者在凄凉的旅途中遇到老朋友的时间和地点,下片写作者与老朋友回忆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倾吐自己目前远离前线,不能亲临抗金战场的苦闷。

  这首词的特点是写景与心理状态密切关合,用典自然巧妙,语调低沉,感情凄怆。

2.辛弃疾经典诗词带赏析

  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①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②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③?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④,忧愁风雨⑤,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注释】

    ①遥岑:远山,指长江以北沦陷区的山(所以说它“献愁供恨”)。

    ②断鸿:失了群的孤雁。

    ③归未:用提问语表示未归。

    ④流年:年光如流。⑤忧愁风雨:忧愁国势飘摇于风雨中。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

  上片说,“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点明报国无路的苦闷。

  下片说自己不只是怀念乡土,更不愿意作个人身家打算,忧愁的是国势飘摇和年光虚度。

  词中深刻地表现出了一个爱国志士壮志难申、抑郁悲愤的心情。

3.辛弃疾经典诗词带赏析

  摸鱼儿

    更能消①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恨花开早②,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丛缓姿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③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④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

    ①消:经得起。

    ②长恨花开早:老是忧虑着花开得太早(就会早落)。

    ③脉脉:含情貌。

    ④闲愁:指精神上的苦恼。

    此词作于淳熙六年。

  作者在此借春意阑珊和美人遭妒来暗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

  上片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也流露出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丑态的强烈不满。

4.辛弃疾经典诗词带赏析

  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①,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②。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③。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④。

  【注释】

    ①拥万夫:率领上万名抗金义士。

    ②金仆姑:箭名。

    ③髭须:胡须。

    ④种树书:研究栽培树木的书籍。

    这是一首爱国英雄的暮年悲歌。

  大概作者晚年闲居铅山瓢泉时,因客人与他谈起建立功名之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渗绝而作的。

  上片写作者年轻时的抗金斗争,气势恢宏;下片写眼下不受重用虚度光阴的感叹,悲凉如冰,心伤透骨。

  虽只有五十余字,却写尽了词人一生的经历和悲愤,可作为一篇简括而形象的稼轩自传来品读。

5.辛弃疾经典诗词带赏析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①水,中间多少行人②泪。西北望长安哪让,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③,山深闻鹧鸪。

  【注释】

    ①清江:即赣江。

    ②行人:此指流离失所之人。

    ③愁余:使我感到忧愁。

    作者的这首词,用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思。

  词的上片写词人看着眼前汹涌的清江水,不禁想起当年金兵南下,百姓逃难的场景;下片通过景致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内心的感情基调深沉,情感蕴藉。

  整首词视野开阔,格调悲凉,内涵深刻,堪称词中的瑰宝。

6.辛弃疾经典诗词带赏析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①吹角连营。八百里②分麾下炙③,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④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

    ①梦回:梦醒。

    ②八百里:牛名。

    ③炙:烤肉。

    ④的卢:一种烈性的快马。

    这是一首“壮词”,是作者在与陈亮相互唱和了五首《贺新郎》之后写的。

  全词以雄快酣畅的笔墨,描写自己想象中的为国杀敌立功、驰骋疆场的战斗生活和英雄事业。

  这是作者平生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对陈亮寄予的巨大希望、热情支持和鼓励。

7.辛弃疾经典诗词带赏析

  太常引

    一轮秋影转金波①,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②: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③,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

    ①金波:指月光。

    ②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宫仙子。

    ③婆娑:形容月中桂树枝叶纷披的样子。

    本篇是辛弃疾在建康(今南京)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所写,上片写中秋对月兴叹,抒发作者事业无成,岁月虚度的感慨,下片通过幻想乘飞上升,表达词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和对黑暗的憎恶。

8.辛弃疾经典诗词带赏析

  念奴娇 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①。

  虎踞龙盘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

  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②?。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

  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

  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③?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释】

    ①千斛:喻愁之多。

    ②喷霜竹:吹笛。

    ③杯中绿:谓酒。古代酒多呈青绿色。

    金陵为“六代豪华”之地,历来登临者多有咏叹,但不少仅仅流于发思古之幽情。

  此词不然,它是借古讽今而深含国忧之作。

  全词采用吊古伤今的手法,来表现主题思想。

  写景时,寓情于景,感情极其浓郁;抒情时,吊古伤今,笔调极为深沉悲凉。

9.辛弃疾经典诗词带赏析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①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②,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③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①听取:听着,听到。

    ②天外:天的远处。

    ③社林:土地庙边的树林。

    这首词是作者闲居上饶时所作。

  作者通过对大自然中动、静景物的形象描绘,表现他对丰收在望及与人民同呼吸的喜悦心情与深厚感情。

  这首词运用大体整齐匀称的句式,灵活多变的手法,笔调轻快,语言浅明,摹写真实,使人闻到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

10.辛弃疾经典诗词带赏析

  丑奴儿近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

  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①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②,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

  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注释】

    ①青旗:酒店的布招牌多用青色,故称青旗。

    ②松窗竹户:窗户外面全是松树和竹子。

    本词通过对博山风景的赞美,表达了词人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

  在孤独环境中,不甘寂寞,在逆境中仍想报效国家,托物言志,以古喻今,挥洒自如,意蕴深厚,感情浓烈,波澜起伏。

  在悲凉的气氛中表现了豪放不羁的风格。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经典诗词鉴赏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经典诗词鉴赏1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宏碰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鉴赏

    全词从意义上看,可分为上下两篇,前三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后三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第一句,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深夜情景。

  夜深人静,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

  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

  总算睡着后,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

  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

  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二、三两句,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

  这个“秋”字下得好。

  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神友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

  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

  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

  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

  然而没有谁“可怜”他。

  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蔽瞎谈发出悲叹。

  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

  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

  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

  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

  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

  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

  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绝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经典诗词鉴赏2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代: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鉴赏

    词以一个问句开始,词人写道:“何处望神州。

  ”“神州”指中原地区。

  “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这里的“神州”是词人心中不忘的中原地区,是他一生都想收复的地方。

  接着写道:“满眼风光北固楼。

  ”“北固楼”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词人登上北固亭以望神州,看到的却是北固楼的优美风光。

  然而,那时候却是山河破碎,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对于爱国诗人来说,触景生情,心念家国,哪里有兴致去欣赏美景。

    词人接着说:“千古兴亡多少事?”这是一句问话。

  词人禁不住发问,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接着的“不尽长江滚滚流”句,词人借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

  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醒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

  ”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

  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在曹刘之上。

  稼轩在《美芹十论》中对孙权的评价也并非称赞有加,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

  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

  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据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辛弃疾借用此典,意在说明只有像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才能与孙权一决高低。

  其实,暗示了只有孙权才是天下第一英雄。

  词人赞赏孙权,就是要此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

    于是,词人末句写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据有关资料记载,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孙权仪表堂堂,气度不凡,于是感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意思是说,生儿子应该像孙权一样,而刘景升的儿子就像猪狗一样。

  我们从词人用这一典故来看,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

  其实,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

  当然,暗示了自己的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它与稼轩同时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一风格明快,一沉郁顿挫,同是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而都不失为千古绝唱,亦可见辛弃疾丰富多彩之大手笔也。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经典诗词鉴赏3

  《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代: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鉴赏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

  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

  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

  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

  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

  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

  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

  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

  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

  “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唐宋词:辛弃疾《破阵子》赏析

辛弃疾《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辛弃疾不仅是词人,还是一个爱国的将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和诬陷。

  其实除了主和派的排斥,也包括辛弃疾自身的经济问题。

  淳熙八年,辛弃疾在江西安抚使任上,又一次被劾罢官,于是不得已在上圆芹饶闲居达20年之久。

  《破阵子》是辛弃疾寄给好朋友陈亮的一首词。

  辛、陈二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

  词中回顾他当年在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起义军抗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雄战斗的场面,也表现了作者对不能收复中原的悲愤心情,是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凝聚而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挑灯看剑”,把灯头挑亮一些,把宝剑拔出来看看,看剑的目的,希望剑能发挥抗敌、杀敌报国的这种作用,可是剑徒然生锈,没有施展用武的机会。

  “梦回吹角连营。”

  “梦回”不是梦中回到,虽然单独在这个句子里也能说通,但是辛弃疾的词里用到“梦回”的地方很多,应该是梦醒。

  一梦醒来,到处听到吹角连营的号角之声,辛弃疾仿佛又回到昔日的战场上。

  正因为杀敌报国心切,所以连梦寐中都想着杀敌报国,想着回到战场上去。

  下面就是写对当年战争生活的回忆。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八百里”是一种牛,用今天的话可能就是一种菜牛,有的牛是专门养了吃肉的,也有一些是老牛,到最后跑不动了干不了什么事了,就只能杀了吃肉。“分麾下炙”就是把牛肉分给部下。

  “五十弦翻塞外声”,写战场上的那种音乐,写将领秋天点兵,击鼓、弹奏这种军政之乐。

  辛弃疾是带过兵的,而且他后来做的官职当中,有不少是跟军队有关的。

  他多次担任过湖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和福建安抚使,“安抚使”是军政长官,既管政也管军队,所以带兵,特别是他在担任湖南安抚使的时候,还训练过飞虎军。

  因而这一段写战场生活,既有早年的经历,也有后来操练军事的回忆。

  但是这一切,当他在闲居带湖当农民的时候,都只能作为美好往事了。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亏顷雳弦惊。”

  “的卢”是刘备的马,应当是一匹很好的马,但是也有人说,这个马对主人是有害的。

  有一次刘备从酒席上逃出来,后面敌人的追兵追来,前面要过一个小溪叫檀溪,这个马到了溪边好像有点过不去。

  刘备就对马说,人家都说你要妨主,今天果真到这个檀溪你过不去。

  认知这马突然一跃就跃过去了,这就是历有名的“马跃檀溪”。

  “弓如霹雳”像雷鸣似的,写出这种战争的场合,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马和箭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画面,以色彩鲜明的语言,写出那种战场的生活。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作者一生的理想,即杀敌报国,为祖国统一天下,然后赢得自己在后代很好的名声。唐宋时期很多文人都有这种年轻的时候建功立业,晚年归隐田园的理想。

  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句子很好解释,但是却使得这首词在结构程式上,成为了所有古往今来的词当中最特色的一首词。

  原因是什么呢?本来词分上下两片,五代、宋代的小令词,多半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有一个层次感,上下两片自然分为两段。

  但这首词不是,前后十句,前面九句都是忆旧,回忆战场的生活,回忆过去那个叱咤风云的岁月,但是到最后,“可怜白发生”,一下子跌落到现实、跌落到眼前、跌落到现在,自己老了却一事无成。

  词这样来安排结构,是辛弃疾词的一个独创的特点。

  销腔陆前面写得有声有色: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战士,“了却君王天下事”的抱负,但是最后却要跌落到可悲的现实。

  不但这些抱负不能实现,现在自己当着一个农民,正像后面一首词当中要讲的:“忍(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在农村里度过自己这二十多年的岁月。

  “可怜白发生!”一下子从理想的高峰跌入到现实的深渊,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无尽的思绪。

  这五个字一方面表现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能成为一种追忆,另一方面也说自己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最后一句本身也是壮语,只是它由雄壮变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在布局上非常有特色。

  顾随《稼轩词说》:“一首词,前后片共是十句。

  前九句,真是海上蜃楼突起,若者为城郭,若者为楼阁,若者为塔寺,为庐屋,使见者目不暇接。

  待到‘可怜白发生’,又如大风陡起,巨浪掀天,向之所谓城郭、楼阁、塔寺、庐屋也者,俱归于幻灭,无影无踪,此又何等腕力?谓之为率,又不可也。

  复次,稼轩自题是‘壮词’,而词中也是金戈铁马,大戟长枪,像煞是豪放,但结尾一句,却说:‘可怜白发生’。

  夫此白发之生,是在事之了却、名之赢得之前乎?还是在之后乎?这又是千古人生的悲剧。

  所以一部《稼轩长短句》,无论说是看花饮酒,或临水登山,无论是慷慨悲歌,还是委婉细腻,也总笼罩在这悲哀的阴影之中。

  ”。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