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我?

作者:郜泽运时间:2023-07-23 13:14:37

导读:" 谁是我?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在某个时刻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希望了解自己的本质,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与世界建立联系。然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1.探索内心内心是我们思想、情感和欲望的集合体。通过深"

谁是我?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在某个时刻思考过这个问题。

  我们希望了解自己的本质,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与世界建立联系。

  然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

1.探索内心

  内心是我们思想、情感和欲望的集合体。

  通过深入思考和反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

  这可以通过写日记、冥想、与自己对话或寻求心理辅导来实现。

2.探索兴趣和激情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激情。

  通过追求我们喜欢的事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热情所在。

  这可能包括参加兴趣小组、学习新的技能或尝试新的活动。

3.与他人交流

  与他人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通过与朋友、家人或同事交流,我们可以了解他们对我们的观点和看法。

  这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缺点和价值观。

4.审视过去

  过去的经历塑造了我们的个性和思维方式。

  通过回顾过去,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成长和变化。

  这可以通过回忆、观看照片和读取旧日记来完成。

5.设定目标

  设定目标是了解自己的重要方法。

  通过设定具体、可实现的目标,我们可以追求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

  这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动机和价值观。

6.接受自己

  最重要的是,要接受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通过接受自己,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并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总结起来,回答“谁是我?”的问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通过探索内心、发掘兴趣、与他人交流、审视过去、设定目标和接受自己,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并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定位。

  请记住,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旅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我是谁?

  我是第一人称代词,用来做陈述者的自称,谁是疑问代词,用来指身份尚未确定的人,而在句子中,疑问代词虽形式弊盯不同,但所指含义一致。

  我即是谁,谁既是我,二者同气相关。

  若谁不确定,则我与谁一样,表示一个不明的身份。

  若我确定,则谁与我一样,银察表示一个明确的身份。

  举例:失忆的人自问我是谁,是身份不明;自知身份的人问我是谁,就是明知故问,或者没事租搏和找事。

顺治皇帝说:我是谁?

  这是禅宗参话头,也是顺治皇帝的公案;这句话也在佛教电影《达摩祖师》,曾出现过。

  全句为: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喊贺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誉差眼朦胧又是谁。

意思是:我还没有生出来的时候我是什么,我生出来的时候又是谁呢?每个人都是从虚空中来,到虚空中去的,名字,财富,亲人都不过是过往云烟,有些人念念不忘就是我怎么怎么样了,失恋了,吃亏了等等,所以有了很多烦恼,但是我真的有这么重要吗,这个世界离开我就会崩溃嘛?

  并不会,亲人也许会痛几个月然后恢复正常,朋友会痛几天,然后正常,陌生人就更不说了。

  所以自我并不是很重要,看轻自己,才会不执着于我,因而少了很多烦恼。

  能够到这个世上来,多为这个世界做一丝贡献,心里就会多一点快乐。

  自我也是一个庸人自扰的人,唯有不断学习,不断的修行,才能达到精进。

扩展资料:

  顺治帝与和尚结成了很密切的关系,有一个和尚叫庆渗皮憨璞聪,福临亲自到这和尚住的地方叫做海会寺,促膝长谈,相得甚欢,就是谈得很融洽。福临回到宫里以后,又把和尚召到宫城西侧的西苑,里头有个万善殿,继续论佛谈法。

  还有一个大和尚叫木陈忞,福临到了那儿,他跟他说,说:“我呀,总感觉我的前世好像就是佛家的人,说我到你这个寺庙之后,觉得这是窗明几净,就不愿意回到宫里。”

  还有一个大的和尚叫溪森。

  顺治就跟溪森一块谈话,他自称是这和尚的弟子,和尚当然也捧这位,有一次他跟一个和尚说,这个和尚叫木陈忞,说什么朕思上古,惟释迦如来舍王宫而成正觉,达摩亦舍国位而为禅祖。

  朕想效法他们可不可以。

  顺治想学释迦,释迦牟尼,想学达摩要出家。

  后来他就找了溪森说我要剃度,溪森开始劝阻,他不听,还是要剃度。

  行森就把他头发给剃了,剃成和尚头了。

  这不得了,皇太后怎么可以同意呢。

  这样,就找了行森的师傅,叫玉林琇(通琇),玉林琇就赶到北京,就让徒弟们架起柴禾来,点上火要把他的弟子溪森烧死。顺治一看这个情况不行,决定不剃度,不出家了,就救了溪森一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福临

在心理学上来说,我是谁?现实中的我和梦中的我是不是同一个我?

【我是谁?】

  “我是谁?”,一个把欧阳锋弄疯掉的问题。

  什么是心理,是心的道理,心就是潜意识或深层潜意识,而不是显意识。

  或许可以这么理解,心=潜意识,脑=显意识。

  所以我认为,心理学就是关于潜意识的学说。

  现实中,每个人都有一种能力,就是知道我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那么,人是怎么知道有我的呢?聪明的你一看到看“知道有我”这四个字的时候,就意识到“知道”是一个主体,“我”又是一个主体了。

  也就是说,在“我”的后面还有一个我在看着“我”,否则,就没有可能提出“我是谁?”这样的问题了。

  如果说,我们在简历中描述的“我”是显意识,而认识这个我的主体就是潜意识了。

  所以,显意识的我和潜意识的我都是我。

  欧阳锋的行为就是潜意识的行为,他的大脑几乎不能工作,练了错版的九阴真经后,他的潜意识彻底晕菜了,于是见到人就问:“我是谁?”。

  梦是潜意识在工作,其主要内容是整理信息、梳理记忆。

  潜意识不懂语言,它擅长的是形象思维,喜欢造梦,而且经常乱七八糟不符合逻辑。

  因为造梦的是你的潜意识,潜意识在忙着整理记忆,包括梦到的自己及任何事务,所以它造出来的自己是自己部分记忆,不是全漏态仔部的“我”(显意识)。

现在的问题是在潜意识的背后还有没有一个我呢?答案是肯定的,即佛洛依德说的超我(深层潜意识),不然,潜意识从哪里来的呢?

  我们认为,人有“三颗心”,第一层叫语言心(自我),表现为逻辑思维;第二层叫自性心(本我),表现为形象思维;第三层叫本源心(超我),表现为“空性”思维。

  心是什么?心就是愿望。

  语言心是思愿,闭岁自性心是欲愿,本源心是本愿。

  思愿通常表现为语言,欲愿通常表现为本能,本愿通常表现为智慧。

  我是谁?我是由“三颗心”组成的综合体,这三颗心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其中语言心产生于自性心,自性心产生于本源心。

您或许会要问,那我的肉体算什么?我说,你的肉体只是“铠甲”,层层叠叠保护着你的本源返汪心,因为本源心就藏在你的中枢神经里面,它是就你的“神”!

我是谁,很疑惑求解答?

  这既是一个古老的疑问,又是一个常提常新的问题。

  我们所认为的“我”,不只是某一个身份,也不只是某一个社会角色,更不是一个精神上超脱的概念。“我”更像是一个精神与肉身共同发展、不断充实并成长的过程,对每个人都不一样。

  作为概念,它是复杂的,它是多元的,它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派别中都有不同的定义。作为事实,它又是纯粹的,所有的身份与角色以及精神的汇聚构成了我们一个个特殊的个体。

  我们一生下来就像是一辆启动的汽车,一直在奔驰,有方向,从未停止过,我们很努力。我们一次次通关,我们取得了世人所称颂的成功和荣耀,但心里好像从未自我满足过。

内观己心外察世界

  佛家说:“何者是我?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是名为我”。

  佛说法身之“我”是自由自在,自己主宰自己的状态。

2

  儒家说:“仁者,人也”。

  “人”字旁有“二”,即人之为人必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对应的关系。“二人”的关系是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在古代,我们只有在宗法关系中实现对“我”的体认。

3

  道家中,庄子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回答是:“我知之濠上也。”庄子说,“我”是在濠桥上知道鱼的快乐的。

  在道家看来,世界与我是合而为一的。只有将自己与鱼同,才能知晓鱼之乐。

4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新的时代性疑问:“我”是谁?

“我”是人父人母人妻,是教师、医生、养路工,还是弗洛伊德分析的精神上的本我-自我-超我?

  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完成对自我的探索,我们能做些什么,最后能做成什么?这样的问题仿佛可以成为我们每一天醒来的全部意义。

  当然,我们不能只纠结于问题本身,必须迈开脚步去寻找答案,因为答案永远都不是孤立静止的,只有寻找才能发现。

  一个人的功过或许可以盖棺而论,但一个人内心对自我的满足与肯定,却只有自己知道。

  这就更需要探察己心。

  禅宗说“时时勤拂拭”,就是告诫人们要常常自我反省。

  人心做到一尘不染固然不易,但若能时时叩问,常常冥想,思己之过,赞己之功。

  在不断修正与体察中成长,既是一种修行,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启迪多元思维

  西方的分类学传入中国至今,人们习惯地将事情与问题分为主客方,也赞同了许多身体与精神的分门别类。

  在近几年的心理学研究中,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成为临床医师最为头痛的一种心理疾病。鉴别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八项指标中,有一个核心指标是:缺乏对自我的清晰认识。

  因为没有了应有的自我认识,从而需要从外部寻求,由此会害怕亲密关系,因为害怕被遗弃和遭遇分离,所以又不断地重新寻找与建立新的关系,一旦关系建立之后,又因为恐惧而摧毁这种关系。对自我在认识上的迷茫带来了自信的丧失,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给家人和朋友带去了无尽的折磨。

  许多治疗师提出,由于疾病并非病人自身所选择,如果可以选择,他们不会自己选择痛苦。所以,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边缘型人格障碍自身的担责程度。

  从这个方面来看,每一个人的自我认识就成了社会毁塌念层面的问题。因为BPD被归为一种疾病,那就必须加以医治,如果失去治疗或放任不管,边缘型人格障碍就不只是一种人格障碍问题,它会连带着其他的精神问题,比如精神分裂、反社会、焦虑、抑郁等,由此个人的精神问题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我是谁?”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或许提出来还会被一些人嘲笑。有人认为“我思,故我在”,这个问题早就被哲学家解答,无需追问,也无需进一步探讨。

  但是往往那些最根本的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只要有人的存在,它就永远不会过时。

正心正举

  曾有人说过,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逐那个最像自己的自己。

  这个真正的自己,是孔子所说的“五十而知天命”的“天命”,是自身资质加上外在条件所能发挥完成的自己,是明白自身优衫迅势又认识客纤困观局限之后的豁达。

  这个真正的自己,是孟子所说的“尽心”、“知性”、“知天”,是认识自己、认识天地,最后达到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拨迷见智

  俄国诗人叶甫盖尼·维诺库罗夫说过:“最致命的痛苦,在于为成为自己而奋斗。”

开启自在之门

  无论是中国的天命论,还是西方的人格分类说,我们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提出和解答,还是会随着每个人的成长和每个时代的前进而产生新的答案。

对于自我的认识,无论是自我成就的满足,还是外在荣耀的加持,都不允许我们懈怠,只是我们需要在不断追逐的过程中,经常停下来、静下心去反思与内省——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哪些是应该被遗弃的?

  遗弃该遗弃的,放弃不该追逐的,这样我们就不会在漫长的人生追逐中迷失自己。

我是谁?谁又是我?

  “我是谁?”我在追问,我在思索。

  我有躯体,但躯体不是我。我有意识,但意识不是我。

那么,到底“我”是谁?谁又是我?

  “我”就是我。“我”无形无相。

  ——自我觉知,是我最大的特点。

  “我”觉,故我在;“我”知,故我在。

  意识是“我”发出的指令,躯体是“我”役使的奴仆,真理和正义是“我”的灵魂。

  舍弃一切非“我”之后,剩下的方是真“我”。

我是真实的,我是客观的,我是唯一的,

  我是自由的,我是永恒的,我是无限的。

  我拥有一切,但我又超越一切。

我至纯又至净,我至真又至美,

我至公又至私,我至善又至乐,

  我至有又至无,我至简又至能。

  我因关照而存在,我因存在而真实。

  我因无染而纯净,我因纯净而永恒。

  我因无我而忘我,我因忘我而成就自我。

  我因无思而智慧,我因智慧而至能。

  我因无执而无缚,我因无缚而自由。

  我因无私而无欲,我因无欲而清静。

  我因自觉而自在,我因自在而唯一。

  我因慈悲而至善,我因至善而至乐。

  我因无形而无界,我因无界而无限。

  “我”是一点说有还无的真知。

  “我”指空是一点说无还有的自觉。

  “我”是一点无所不照的灵光。

和年轻朋友们谈:

喜欢、爱与婚姻、家庭

  性价值取向,是宇宙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在宇宙间,在生命世界里,在两生命个体之间,同性相斥,异性吸引,是一个普遍的法则。

  异性之间,彼此吸引,对一个感情生物来说,就是喜欢。喜欢就是“可我心”、“满我意”;就是对方的存在能满足我对异性的心理、生理的需求,并伴随一种试图据为己有的想法。

  喜欢的心态是愉悦的。

  喜欢是情绪化的、不稳定的心理状态。

  喜欢是有条件的,“可我心”、“满我意”是喜欢的前提,因此,喜欢是一种标准的自私行为。同性间可以仰慕,可以欣赏,可以赞同,可圆厅以爱,但不会有喜欢。

  喜欢可以升华为爱,但喜欢不是爱。

  爱是一种崇高的、稳定的精神境界,爱是一种忘我无私的心理状态,爱就是一心为“你”好,一心想让“你”好。爱的心态,宁静祥和,无怨无悔。

  爱与智慧互为因果。

  爱是智慧的结晶,没有真正的智慧,不可能有真正的爱的思想和行为。

  爱是智慧的源泉,没有真正的爱,不可能有真正的智慧。

  爱以理智为方向盘,以意志为动力,将慈悲的甘霖,遍洒生命世界,滋润每一个生命的心田。

  喜欢不是爱的条件,爱是无条件的。

  爱以尊重为前提,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生命体。

  爱是理解与宽容,爱是自觉与自愿;

  爱是鼓励与支持,爱是安慰与规劝;

  爱是责任和义务,爱是给予与期盼;

  爱是关心与呵护,爱是目标和手段;

  爱是承诺和信守,爱是力量和源泉。

  内心充满爱,而不执着于爱,不执着于爱,而不是不爱;

  爱而不爱,不爱而爱,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婚姻以性为基础,以喜欢为前提,但仅有性与喜欢的婚姻而组成的家庭,是一个不稳定的家庭,组成一个家庭更需要爱来支撑,唯有充满爱的家庭,方是稳定的、持久的、幸福的家庭。

  一个家庭,可以没有性,可以不喜欢,但不能没有爱,爱是个各家庭成员间的调和剂,爱有无限的亲和力。

  爱是生命的动力,爱是生活的阳光,爱是幸福的源泉。

  我发现,在现实社会里,爱情、家庭悲剧的根源,就在于错把以性为基础的喜欢当作爱,来组织家庭,而实际上家庭成员间缺乏真正的爱的意识。

  年轻的朋友们,你正在热恋中,你准备结婚,你要组织家庭,我想问问你,你准备好了吗,你分辨清楚什么是喜欢,什么是爱了吗?你是否有足够心理准备来组建家庭?我想告诉你,莫心急,等你准备好了足够的爱,再来组织家庭也不迟。你说呢?!

爱情箴言

你喜欢他(她),

就要爱他(她),

就要接受他(她)——既要接受他(她)的优点和长处,更要接受他(她)的缺点和短处,橘逗隐

就要原谅他(她),

理解他(她),

信任他(她),

尊重他(她),

呵护她(她),

关心他(她),

守候他(她),

并且甘愿为他(她)改变自己,

  甘愿为他(她)奉献自己的一切。

爱情是相互的,

既然他(她)选择了爱你,

你就要努力把自己修养成一个值得他(她)所爱的人,

为他(她)而改变自己,

为他(她)而改正自己的缺点,

为他(她)而弥补自己的不足,

  并且用他(她)爱你的方式去爱她(他)。

爱他(她),就不要苛求他(她),

爱他(她),就不要伤害他(她),

爱他(她),就不要怀疑他(她),

爱他(她),就不要难为他(她),

爱他(她),就要设身处地的为他(她)着想,

爱他(她),就要让他(她)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

打着爱的旗号,

去苛求他(她)、限制他(她)、怀疑他(她)、难为他(她),

让他(她)按自己地意志生存、生活,

这不是爱,

爱情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

爱情更多的是承诺与信守,

爱情更多的是尊重与呵护,

爱情更多的是理解与宽容,

  爱情更多的是关心与支持。

爱情不拒绝喜欢,但仅有喜欢不是爱情,

爱情不拒绝性,但仅有性不是爱情,

爱情不拒绝两情相悦,但两情相悦不是爱情,

  爱情不拒绝两性嬉戏,但两性嬉戏不是爱情。

爱情是人生的一剂良药,

它可以医治心灵的创伤,

它可以矫治心态的缺陷,

  它可以疗治身体的病痛。

走出爱的误区,

  幸福将伴你一生。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我是谁?”理解自我概念中的3个“我”,搞明白我是谁

自我运碧的成长、恢复、死亡三方面

  自我也称自我意识、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李克富老师认为,需要把握以下三点:

  1、自我旁哪举纵向维度三部分。

  哲学三句话“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后两句由宗教处理,前一句由心理学解决。

  借用精神分析人格结构理论的本我、自我、超我,从时间维度看对应着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8个月开始到2、3岁,婴孩知道自己与母亲乳房不是一回事;社会自我是幼儿期和儿童期,特征是从“宝宝要喝水”到“我要喝水”;青春期开始进入心理自我,乃至一生,有人一辈子进入不了心理自我。

  2、自我创伤恢复三阶段。

  疾病恢复有生理恢复、社会恢复、心理恢复。

  举例骨折手术,手术后,生理病好了,但还要恢复社会功能,如上班,之后再心理创伤恢复,避免一朝被蛇咬十年还怕蛇,甚至十年怕井绳。

  医学发达与否看心理康复水平,生理疾病治疗区别不大。

  3、自我死亡经历三阶段。

  《寻梦环游记》揭示三步骤,人的死亡先是生理大脑死亡,之后追悼会宣布社会死亡,户口被注销,最后没有人记住了心理上彻底死亡。

  为何要祭祖,就是记住那些先祖们。引申为李白诗句被引用,这就是生理自我、社会自我早就不存在了,可是心理自我“活在心中”。

心理学教材有关内容

  这是“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章节,包括社会化、社会角色、自我及身份与自尊三部分。

  出生就开始社会化,包含技能、规范、目标、角色,即能干活、能听话、有活力、有自知。

  社会化载体排第一位的是家庭:“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的习得均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里对应自我的阶段就是社会自我,幼儿和儿童期。

  社会化类型包含4类,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性别、性别角色对应生理、心理、社会自我)、道德社会化(认知、情感、行为)、政治社会化。

  社会角色,是特定期待,是心理状态,是人际交往中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角色理论根据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来研究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及其规律”。角色就是觉察意味。

  自我、身份和自尊,主我、客我、镜我即行动的意识流我、我认为我是谁、我认为别人认为我是谁。自尊是自我评价,是所有角色单独评价的综合,由此可以具体化单项自尊水平。

  詹姆士自尊公式,自尊=成功/抱负,可见多些小成功、降低些目标是可行的,也是系统脱敏法理论依据。自尊也是马斯洛需缓芹求理论中的高级需要。

  我是谁测试,7分钟写出15个我是谁句子;自尊量表10个赋分句子。

几点联想

  1、社会化的行为和自尊关系。

  这里有2个重要公式,勒温公式,行为与个体心理和环境关系,自尊公式,自尊和成功、抱负关系。

  自尊公式中的成功,可以视作社会行为中的行动,行动就有收获,行动就是成功。

  还可以认为,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生理自我=行动/心动。

  2、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环境——人际关系——自我觉察——社会行为——解释社会心理。社会角色是自我意识,自我觉察。

提交信息测一测您提升学历详细信息